1、1天津市杨柳青第一中学 2018-2019 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总分 100 分考试时间:60 分钟第 I 卷(选择题)一、选择题(共 25 道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75 分)1.老子中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孝经中说:“天地之性,人为贵。 ”左传中记载:“夫民,神之主也。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 易贲卦象辞中记载:“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天下。 ”以上资料的共同点是A. 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B. 体现了中国古代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C. 说明中国古代没有宗教和神学D. 说明了中国古代要求统治者重视民意【答案】A【解析】试
2、题分析:题干中的“人亦大” “而人居其一焉” 、 “人为贵” 、 “夫民,神之主也” 、 “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可以看出这些材料的核心是“人” ,故体现了古代中国的人文精神,故选 A。BCD 不是题干中四个材料中共有的信息,故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人文精神2.“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 ”上述现象出现的社会文化背景是A. 礼崩乐坏,思想观念多元化B. 尊崇黄老之学,学术环境宽松C. 儒、释、道并存,儒学遭遇挑战D. 拜金逐利盛行,传统道德观念被冲击【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
3、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体现的是“百家2争鸣”的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王道既微,诸侯力政” ,即“礼崩乐坏”出现思想观念多元的现象。故选 A 项。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3.史记儒林列传记载,汉初窦太后好读老子书,辕固说:“此是家人言耳。 ”窦太后说,这怎么能比得上你们管制犯人似的儒家诗书呢!随后惩罚辕固“入圈刺豕(猪) ”。汉景帝派人往猪圈里递进一把刀让辕固得以杀猪自存。 “太后默然,无以复罪,罢之” 。这反映了汉景帝时期A. 采用儒家思想治
4、国B. 存在有为与无为的较量C. 维持无为而治思想D. 放弃休养生息政策【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故事表明,汉初立国,由于“匈奴之患”和秦末战乱,社会各阶层“人心思定” ,统治者的政府意识形态和 施政方针采用的是黄老学说的“无为而治”理论并以其为立国之本。在此时期,法家、儒学和道家思想仍时有争论,只是由于当时的社会政治实际情况,道家的黄老之学,仍占绝对统治地位的,故选 B 选项。A 选项错误,儒学治国是在汉武帝时期才开始;C 选项说法错误,此时已经出现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对抗;D 选项说法错误,此时仍然盛行黄老之术。4.朱熹向宋孝宗提出了“恤民” “省赋”的主张。他说:“臣尝闻天下国家之务莫大
5、于恤民,而恤民之实在省赋,省赋之实在治军。 ”朱熹意在说明A. 仁义王道与依法治国相结合B. 改善民生与治理军政相辅相成C. 民本思想以轻徭薄赋为根本D. 无为而治的观念利于国家统治【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朱熹这段话的核心是体恤百姓、关注民生,主要做法是减轻赋税和降低军费开支,B 项正确。A 项中的“依法治国”与题干中“恤民” “省赋”的主张不符,排除。C 项说法是对题干信息的片面反映,但没有涉及题干“省赋”的主张,排除。D 项中的“无3为而治的观念”与题干中“恤民” “省赋”的主张不符,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点睛:正确理解题干关键信息“臣尝闻天下国家之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
6、之实在省赋,省赋之实在治军。 ”,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5.孟子认为君权的获得依赖于天命和民心两方面,董仲舒主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黄宗羲则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以上是中国古代史上的思想家们关于“君主与百姓关系”的众多论述。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A. 他们都对君主拥有权力的正当性提出质疑B. 董仲舒的主张将君主权力进行神化C. 黄宗羲的主张体现了民本思想D. 孟子认为君权来自于神和百姓的授予【答案】A【解析】他们并未都对君主拥有权力的正当性提出质疑,例如,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学说,主张君权神授,君主的权力来源于天,天下应该服从君主的统治,选 A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董仲
7、舒主张“天子受命于天”就是主张将君主权力进行神化,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黄宗羲主张“天下为主”是民本思想的体现,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孟子认为君权的获得依赖于天命和民心两方面就是强调君权来自于神和百姓的授予,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A。点睛:战国时期孟子率先提出民本思想,荀子进一步发展为君民舟水关系;西汉时期儒家成为正统思想,但是君主专制也发展到新的阶段;到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发展到新的高峰,但是思想领域里却出现了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潮。由此可以看出,在不同的时期,君主专制的思想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6. 李贽在焚书一书中说:“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
8、矣。 ”李贽的这一思想( )A. 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体系B. 从根本上否定了陈腐的伦理纲常C. 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D. 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伦理观念和要求【答案】D4【解析】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 项是王夫之的思想主张,排除。B 项“从根本上否定了”不符合李贽的思想主张,具有片面性,排除。C 项是近代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排除。D项表述客观,符合史实和题意,故答案选 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批判思潮明末李贽的思想主张7. 古希腊众神与人类一样具有明显的家族色彩,包含着一条血缘纽带,诸神形象也与凡人形象没有差别,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古希腊A
9、. 民主思想 B. 无神论思想 C. 科学思想 D. 人文思想【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众神与人类一样具有明显的家族色彩” “ 诸神形象也与凡人形象没有差别” , 古希腊人将神的形象赋予人性化的特色,是朴素人文主义思想的典型体现,故 D 项符合题意;A、B、C 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的信息及其内涵不符。考点:古代希腊、罗马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人文思想8.对人的强调使智者学派谴责奴隶制度和战争,并支持民众的大部分事业。但另一方面,又有许多希腊人,特别是那些保守派,对智者学派的相对主义很顾忌,担心它会危及社会秩序和道德。令保守派“对智者学派的相对主义很顾忌”的主要原因是智者学派A. 反对迷信,强
10、调自由B. 重视人的作用而忽视道德C. 强调树立人的尊严和权威D. 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特别是那些保守派,对智者学派的相对主义很顾忌,担心它会危及社会秩序和道德。 ”说明保守派反对智者派的主要原因是智者学派只注重强调人的重要性而忽视法律、道德对人的约束作用,过分强调个人感受,认为没有是非之别,给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打开方便之门,B 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反对迷信,排除 A;材料无法体现强调树立人的尊严和权威,排除 C;材料无法体否定神的意志,排除 D。所以选 B9.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都以人文主义的精神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下列说法能反映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精神内涵
11、的是5A. “赎罪券可以使人的原罪得到赦免”B.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C.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D. “上帝的救赎使人得救”【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宗教改革否定了教皇的权威,肯定了人在宗教信仰中的主体地位,故 C 项正确。A 项反映的是天主教会兜售“赎罪券”的言论;B 项是文艺复兴中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D 项体现了对上帝的信仰,与题目要求不符。故选 C。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宗教改革10.“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阻碍。无论什么人,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这一主张最有可能出现于A. 文艺复兴时期B. 宗教改革时期
12、C. 启蒙运动时期D. 法国革命时期【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可知材料强调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当高于教权,这是宗教改革时期,B 项正确;A 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借助的是古典文化宣传人文主义,没有反对教会统治,排除;启蒙运动是发生在 17、18 世纪欧洲的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它为革命作了思想准备和舆论宣传,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C;法国大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彻底批判宗教神权,排除 D。所以选 B11. 英国的赫伯特(15831648)被誉为自然神论之父,其学说在欧
13、洲影响深远。自然神论谴责宗教中的非理性因素,抨击任何形式的有组织的信仰,自然神论提倡信仰的上帝更像一位理性的神。由此看来,自然神论的重要影响是A. 推动欧洲的宗教改革 B. 推动欧洲的启蒙运动C. 促使文艺复兴运动进入新阶段 D. 有利于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建立【答案】B6【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欧洲启蒙运动,旨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的关键词是“理性” 。启蒙思想家认为,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也应有规则(理性),在内涵上和赫伯特的自然神论提倡信仰的上帝是“理性的神”相一致。所以答案选 B。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启蒙运动12.清代学者黄百家反思中国传
14、统科学理论时写道:“若太极,若阴阳可任人之诬捏,吾不敢致问,以无所证对也。 ”可见,他认为中国传统科学理论A. 没有完整体系,支离破碎B. 具有模糊性,无法证伪C. 专制束缚严重,缺乏学术自由D. 过分崇拜权威,不敢超越【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可任人之诬捏,吾不敢致问,以无所证对也”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科技多是以阴阳等作为解释,根本无法证明。故选 B。ACD 项错误,材料均未体现。考点:古代中国的科技点评:中国古代的科技在虽然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为人类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中国的科技多以“太极、阴阳”解释,缺乏科学证据,以至于近代以来,科技领域发展缓慢下来。与此相关的知识点
15、如古代科技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和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都需要掌握;另外也要回近代科技中西方发展速度差异的原因。13.有文学评论家认为:“文字上的所谓美,表面上虽若流连风景,其暗中深处,都藏有这一个因素在内。诗词必须有寄托,才觉得有味,真正流连风景的,总觉得浅薄,就是为此。 ”据此,以下诗句中,该评论家认为较为浅薄的是A.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C.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D.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文字上的所谓美都藏有这一个因素在内。诗词必须有寄托,才觉得有味,真正流连风景的,总觉得浅薄,结合所学
16、知识可知,材料中“诗词必须有寄7托,才觉得有味,真正流连风景的,总觉得浅薄”是指诗词不光要写景抒情,更为重要的是要蕴藏哲理,所以依据材料含义可以判断出 A 项仅仅是写景符合题意,故 A 正确。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蕴藏深刻的哲理,故 B 排除。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也蕴藏深刻的哲理,故 C 排除。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也蕴藏深刻的哲理,故 D 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辉煌灿烂的文学诗歌14. “道光八年以后,以演唱革新后的西皮调而著称的湖北艺人王洪贵和李六等人进京,加入了徽班,1845 年前后,在进京的湖北演员余三胜、谭志道等人的努力下,西皮和二黄
17、终于交融在一起,皮黄戏正式形成。 ”在此基础上中国古代戏曲艺术中诞生A. 昆曲B. 元曲C. 秦腔D. 京剧【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主要讲的是京剧在“徽汉合流”的基础上形成,体现了京剧是多个剧种互相融合的产物,故选 D 项。AC 是京剧形成的基础;B 不是清朝的。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中国的古代艺术京剧【名师点睛】京剧的产生于发展:(1)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2)道光年间,汉剧进京, “徽汉合流” ,形成京剧。(3)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 (“同光十三绝” )15.宋以后是戏曲发展时期,三国戏尤其盛行。起初关羽只是在
18、佛教中被济度成神,宋徽宗时封关羽为忠惠公、武安王,明清时关羽被加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 。材料表明A. 戏剧是加强思想控制的工具B. 儒道佛在民间传播逐渐合流C. 市民文化需要世俗神化英雄D. 戏剧在社会上发挥教化功能【答案】D8【解析】材料反映了广为流传的戏剧不自觉地起到道德规范、内化的功能,也就是发挥了教化的功能,选 D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教化功能而非加强思想控制的工具,选项 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儒道佛的合流问题,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 C 在材料中没有明确的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的主旨戏曲具有教化功能
19、。16.牛顿(16431727)临终前说:“我的工作与神的伟大创造相比,我只是在海边捡拾小石和贝壳的小孩子。 ”牛顿这一言论实质上表明A. 18 世纪的科学发展还非常有限B. 宗教改革对牛顿产生深刻影响C. 工业革命没能严重冲击思想界D. 基督教文明对人们的影响根深蒂固【答案】A【解析】“我的工作与神的伟大创造相比,我只是在海边捡拾小石和贝壳的小孩子。 ”反映了晚年牛顿致力于神的研究,这说明当时的科技发展还十分有限,A 正确;宗教改革与牛顿研究神学没有直接关系,排除 B;1765 年工业革命开始,C 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D 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17.“这一发现成为二十世纪物理学研究的基础,
20、从那个时候起几乎完全决定了物理学的发展。要是没有这一发现,那就不可能建立起分子、原子以及支配它们变化的能量过程的有用理论。 ”下列有关“这一发现”的表述,错误的是A. 有助于解释光电效应B. 推动了现代物理学的重大发展C. 揭示了时空的本质属性D. 促进了人们深入认识微观世界【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建立起分子、原子以及支配他们变化的能量过程的有用理论”可知,这一发现指的是量子论。爱因斯坦根据量子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A 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量子论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取得革命性进步,成为 20 世纪最深刻、最有成就9的科学理论之一,B 说法正确。相对论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21、,并非量子论,C 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故选 C。量子论的发现弥补了经典力学在认识微观世界方面的不足,促进人们对微观世界的深入认识,故 D 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量子论能很好地解释原子结构、原子光谱的规律性、化学元素的性质、光的吸收与辐射,粒子的无限可分和信息携带等;量子论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取得革命性进步;量子论的开放性和不确定性,启发人类更多的发现和创造,促进了人们深入认识微观世界。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领域的一次重大革命,深刻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相对论和量子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18.19 世纪 80 年代,有人撰文介绍某外国著作,称“一千八百五十九年
22、特著一书其大旨谓:凡植物、动物之种类,时有变迁不合时宜者渐渐澌灭,其合宜者得以永存” 。对上述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 该外国著作是物种起源B. 该外国著作的作者是赫胥黎C. 该文着力传播西方社会政治学说D. 维新派找到了自己的理论武器【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一千八百五十九年,特著一书论万物分种类之根源”信息可知该外国著作是物种起源 ,故选 A;物种起源作者是达尔文,排除 B;物种起源着力宣传生物进化论,排除 C;维新派严复借达尔文进化论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为君主立宪制张本,排除 D。19.20 世纪 20 年代以后,集权国家利用新的大众媒介宣传集权思想,向大众灌输:如果希望民族得救,就
23、必须有强而有力的领袖。这些集权国家的统治者,经常利用两项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期发明的技术,顺利掌握权力。这两项发明是A. 电话和照相机B. 无线电和电影C. 录音机和电视D. 网络与电脑【答案】B【解析】10【详解】根据题干时间“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期” ,结合所学可以知道,电话是 1876 年美国人贝尔发明的,照相机的发明是在 19 世纪 20 年代,故 A 项错误;无线电和电影的发明都是在 19 世纪末,符合题干表述,故 B 项正确;录音机的发展是在 19 世纪末,而电视的发明是在 20 世纪 20 年代,故 C 项错误;网络与电脑都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时间不符,故
24、D 项错误。20.1912 年世界上第一艘超豪华游轮泰坦尼克号在大西洋沉没,由于该船采用当时最先进的通信方式,一千余人中有六百多人获救。当时最有可能采用的通信技术是A. 有线电报技术B. 无线电报技术C. 无线电话技术D. 电子信息技术【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题中时间“1912 年”可判断此种通讯技术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再根据在茫茫大海上可以使用的通讯方式可知应是无线电报技术,故 B 项正确,A 项错误;1915年首次成功地实现了跨越大西洋的无线电话通信,故 C 项错误。电子信息技术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故 D 项错误。21.对中西学的态度是区分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的依据之一。下列
25、言论属于维新派的是A.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B. “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C. “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D. “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中的信息正确解读的能力。A 项中“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属于地主阶级洋务派“中体西用”的观点;B 项中“吾国固有之文明救西洋文明之弊”属于地主阶级顽固派排斥西学的观点;C 项中“西学之体”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观点;D 项中“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
26、之兴.人权说”属于资产阶级激进派“科学”与“民主”的思想。故本题应选 C 项。1122. 光绪二十年,郑观应的盛世危言面世, 朝野震动,各界人士纷纷争阅,求书者络绎不绝,一印再印仍不敷需求,甚至科场考试也常以书中所谈时务为题目。该书畅销的背景是A. 科举考试的改革 B. 市民阶层的需要C. 近代工业的兴起 D. 民族危机的深重【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知识并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的关键信息盛世危言 ,可以看出是解决社会危机的书籍,再结合“光绪二十年” ,可以看出背景是民族危机的加重,故 D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科举改革,只是提到内容,故 A 项排除。题干中“各界人士”
27、 ,可以看出不仅仅是市民阶层的需要,故 B 项排除。此题根据提示应是 19 世纪末,近代工业兴起于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故 C 项时间不符,排除。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顺乎世界之潮流早期维新思想【名师点睛】19 世纪 60 年代起,洋务派开展了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19世纪末 20 世纪初,中国先后爆发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结束了专制制度,但真正的民主共和没有实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爆发了要求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中西近代化的路径是不同的。西:思想制度器物;中:器物制度思想23. 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那个
28、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 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陈先生评价历史事物的方法是( )A. 阶级斗争分析法 B. “三个有利于”标准C. 把历史事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 D. 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答案】C【解析】略24.梁漱溟说:“西方人讲自由、平等、权利,动不动就是有我的自由权,个人的权利放在第一位,借此分庭对抗。但中国不是这样,注重的是义务,而不是权利,梁漱溟认为当时的中国人A. 与西方人的文化差别12B. 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C. 应该追求“德先生”与“赛先生”D. 要支持学生五四争权利爱国运动【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
29、梁漱溟批判该思想,故 A 项错误;据材料中“但中国不是这样,注重的是义务”联系所学知识得知,中国人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故 B 项正确;“德先生”与“赛先生”是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故 C 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五四运动时期学生争权利的爱国运动,故 D 项错误。25. 中国著名诗人徐志摩(18961931 年)曾说:“在 24 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 ;同时期胡适也说治学应“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这说明A. 知识界普遍崇尚理性主义B. 新文化运动片面的批判传统C. 民主与科学成为时代追求D. 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很大【答案】C【解析】
30、试题分析:仅从徐志摩和胡适不能说明知识界普遍崇尚理性,故 A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故 B 项错误;徐志摩对“相对论”感兴趣是受到当时“赛先生”(科学)的影响,他对“民约论”感兴趣则是受到了“德先生”(民主)的影响,故 C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文学革命内容,故 D 项错误。第 II 卷(非选择题共 25 分)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这一时期的意大利人表现出一种毫无约束的利己主义。但是,这种个人的发展并不是由于他自己的过错而发生在他的身上,而是更多地由于一种历史的必然。这种发展并不是只发生在意大利人的身上,而且也发生在欧洲的其他民族身上。刘耀春雅各布布克哈特与意大利文
31、艺复兴材料二诚然在民主制下,人民似乎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但是政治自由并不在于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我们应当经常悬于心目之中的是何谓独立,何谓自由。自由就是做一13切法律许可的事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那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别的人都会同样有这个权利。摘自(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1748 年)材料三这个世界惟有两样东西让我们的心灵感到深深地震撼: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康德实践理性批判(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毫无约束的利己主义”的产生原因。(2)根据材料二、三,归纳启蒙思想家克服”毫无约束的利己主义”的主要手段?分析启蒙运动的影响。【
32、答案】 (1)原因:人们不满教会的蒙昧(禁欲)主义;新兴资产阶级希望创造财富,追求现世的享乐;意大利特殊的文化遗产。(2)手段:法律强制、道德自律。影响: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为即将到来的法国大革命做了充分的思想动员;法国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和浪漫主义文学的兴盛地;鼓舞了亚非拉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解析】【详解】 (1)首先根据材料出处“刘耀春雅各布布克哈特与意大利文艺复兴 ”可以判断出材料中“利己主义”是人文主义,其次根据材料中“这一时期的意大利人”也可得出这一时期是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精神。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四五世纪,意大利出现了众多著名的工
33、业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新兴资产阶级希望创造财富,追求现世的享乐;当时教会腐败,宣扬禁欲苦行;意大利是古代罗马的故乡,能接触到大量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遗存与书籍,在古希腊罗马文化中找到共鸣,这一切都是人文主义产生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自由就是做一切法律许可的事的权利” ,此为法律强制手段;材料三“这个世界惟有两样东西让我们的心灵感到深深地震撼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为道德自律手段。第二小问,可以从启蒙运动对欧美和亚非拉的影响两个角度来总结。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康有为说:“日本地势近我,政俗同我。 ”张之洞认为:留日“路近省费西书甚繁,凡西学不切要者,东人已删节而酌改之。
34、”1896 年,驻日公使裕庚招收 13 名学14生赴日求学,拉开了留日的序幕。日本为中国学生的到来创办了许多特殊学校,一些名校也开始接纳中国学生。留日学生大多没有经过严格的选拔,自费多专业以法政、陆军、师范为主, “速成科占 60%,进入大学者仅 1%”。在留日运动步入高潮时,清政府开始了“新政” ,修律立宪、官制改革、军事改革、教育改革次第举行。孙中山指出,中国民主革命“留东学生提倡于先” 。 新青年编辑部的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都曾留日,其中陈、李两人在日本还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摘编自董守义清代留学运动史材料二洋务运动时期,曾国藩在奏选派幼童赴美肄业办理章程折中提出“当此风气既开,似宜
35、亟选聪颖子弟携往外国肄业” 。早期留学欧美学生多学船政、驾驶、机械、海军等专业,20 世纪初,重点又转向理工等专业。赴欧美留学多采取考试方式选拔,留学费用较有保障,据统计,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1911 年即有 3 名中国学生获博士学位,6 名学生获硕士学位。摘编自郑登云中国近代教育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人留学日本的动因和作用。(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近代留日与留欧美学生在学业上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答案】 (1)动因:民族危机的推动;中日两国政策的吸引;中日两国国情的相似之处;日本距中国较近,去日本留学费用低;日本有向西方学习的经验。
36、作用:推动了中国政治改革和辛亥革命的发展;留学生借助日本,学习并引进西方先进文化,使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潮流不断深入,思想不断解放。(2)不同之处:留日学生以学习人文社会科学专业为主,留欧美学生以学习实用科学和理工科为主;留日学生多为短期学习,获得高学位的少;而留欧美学生多为长期学习,获得高学位的多。原因:日本与欧美发展程度的差异,欧美工业化早,工业和科技更为发达;中国需求因素,留日运动兴起之时,中国向西方学习已经深入到制度与思想领域,而且学习的态度较为急切;学生自身的素质差异与政府留学政策的影响。【解析】【详解】 (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日本地势近我,政俗同我” “路近省费西书甚繁,凡西学不切
37、要者,东人已删节而酌改之” “驻日公使裕庚” “日本为中国学生的到来创办了许多特殊学校”等信息,再结合民族危机的时代背景概括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清政府开始了新政 ”“中国民主革命留东学生提倡于先 ”“新青年编辑部的陈独秀、李大钊、15鲁迅等人都曾留日,其中陈、李两人在日本还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等信息及所学知识概括即可。(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留学欧美学生多学船政、驾驶、机械、海军等专业,20 世纪初,重点又转向理工等专业”,留学日本“专业以法政、陆军、师范为主”,可得出两者在专业上的不同之处;根据材料“速成科占 60%,进入大学者仅 1%”“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1911 年即有 3 名中国学生获博士学位,6 名学生获硕士学位”,可得出两者在学习时间和学位上的不同之处。第二小问,根据材料“赴欧美留学多采取考试方式选拔,留学费用较有保障”“留日学生大多没有经过严格的选拔,自费多”等信息并结合工业革命、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等知识进行概括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