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银川一中2019届高三历史第四次月考试卷(含解析).doc

上传人:周芸 文档编号:928843 上传时间:2019-03-04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4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夏银川一中2019届高三历史第四次月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宁夏银川一中2019届高三历史第四次月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宁夏银川一中2019届高三历史第四次月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宁夏银川一中2019届高三历史第四次月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宁夏银川一中2019届高三历史第四次月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宁夏银川一中 2019 届高三历史第四次月考试卷(含解析)1.墨子公孟中举出儒家“足以丧天下”的诸多情形:坚持厚葬,父母死后实行三年之丧,浪费了人民的财富和精力;强调音乐,造成同样后果;相信前定命运,造成人们懒惰。这反映出A. 儒家不受当政者重视的根源B. 墨家代表平民阶级的立场C. 儒墨社会关注点存在差异D. 墨子经世致用的思想主张【答案】B【解析】从材料反映的墨子认为儒家“足以丧天下”的原因来看,墨家主张“非乐” 、 “非命” 、 “节用” 、 “节葬” ,提倡节俭和个人努力,反对奢侈浪费,因此是代表平民阶级的立场,故答案为 B 项。儒家的政治理想不符合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需要是儒家不受当

2、政者重视的根源,排除 A 项;儒墨都关注社会问题,只是各自的解决办法不一样,排除 C 项;材料反映的不是经世致用主张,排除 D 项。2.下表是不同时期的学者对唐太宗形象的历史叙述和评价:唐太宗形象 出处“较汉文,汉武之恢弘,彼多惭德。迹其听断不惑,从善如流,千载可称,一人而已!”旧唐书“太宗亲执弓以射杀其兄,疾呼以加刃其弟,斯时也,穷凶极惨。而人心无毫发之存者也。 ”王夫之这反映出A. 历史叙述应当尊重历史事实B.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没有确切定论C. 学者立场不同影响历史评价D. 历史叙述的差异性揭示历史本质2【答案】C【解析】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旧唐书和王夫之对唐太宗的评价,无法得出历史叙述应当尊

3、重历史事实的结论,故 A 排除。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是有定论的,故 B项错误。 旧唐书是官修史书,维护封建正统,而王夫之是明清之际的思想家,他的思想体现了挑战正统、批判专制、否定帝权的特点,所以从材料可看出评价人物时立场不同结论也就不会相同,故 C 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旧唐书和王夫之对唐太宗的评价,而不是在揭示历史的本质,故 D 项错误。点睛:评价历史人物,要把对象放到历史发展的总过程中去,看他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及其大小,看他是顺应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历史发展方向,对社会进步起推动作用,还是违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与历史发展方向背道而驰,对社会前进起阻碍作用。

4、前一种是进步的、正面的历史人物,后一种是反动的、反面的历史人物。3.北宋建立后,中枢体制上改变了唐朝三省制下分层决策与分层行政的权力运行模式,而是以中书、枢密分掌民政与军政的二府制下按照“依事系任”的原则进行事权分割。此变化说明A. 中枢机构的职能更加明确B. 中央官僚机构进一步膨胀C. 皇权独大的局面开始形成D. 中枢制衡体制遭到了破坏【答案】D【解析】唐朝三省制下分层决策与分层行政的权力运行模式中,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相互牵制和监督,形成制衡机制;宋朝的二府制进行事权分割,导致中枢制衡体制遭到了破坏,故答案为 D 项。中枢机构的职能没有变化,排除 A 项;B 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

5、排除;皇权独大自秦朝皇帝制度的确立即已形成,排除 C 项。4.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国内市场流通的主要商品,第一位是粮食,约占 42%;第二位是棉布,约占 24%;第三位是盐,约占 15%。这反映了该时期A. 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 B. 商品经济得到迅速发展C. 农耕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D. 农业技术仍领先于世界【答案】C3【解析】【详解】由材料“粮食” “棉布” “盐” ,这些与传统农耕经济密切相关,故选 C;材料没有涉及手工业经济的信息,排除 A;材料没有涉及产品是面向市场的,排除 B;材料没有涉及农业技术的地位问题,排除 D。5.魏源与贺长龄于道光初年辑皇朝经世文编 ,全书 120 卷中, 礼政

6、 (记述传统治国思想)占 16 卷;光绪十四年葛士凌辑续编 ,全书 120 卷中, 礼政仅占 12 卷。这一变化反映了清末A. 儒家思想已经失去主流地位B. 西方加快了对中国的文化侵略C. 民主思想成为人们关注焦点D. 人们的思想观念逐渐发生变化【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道光初年礼政 (记述传统治国思想)占 16 卷;光绪十四年礼政仅占 12 卷”中可以看出,传统治国思想所占比例下降,这反映了清末人们思想观念的逐渐变化,故 D 项正确;清朝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故 A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西方文化的影响,故 B 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中国传统治国观念的减少,没有体现出民主思想,故 C

7、项排除。6.从 1862 年京师同文馆成立到 1901 年,全国 20 余所新式教育机构的分布为:广州 5 所,天津 4 所,上海 3 所,福州、南京、北京、武昌、台北各 2 所,珲春、烟台、旅顺、乌鲁木齐各 1 所。影响新式教育机构分布的主要因素是A. 近代化发展水平存在差异B. 洋务运动人才需求突出C. 清政府对外政策发生变化D. 西方列强进行文化侵略【答案】A【解析】从新式教育机构分布来看,广州、天津和上海、福州等东部沿海地区分布较多,其他地区分布较少甚至没有,这说明了广州等沿海地区近代化水平比较高,从而导致新式教育机构分布较多,故 A 项正确;洋务运动是 19 世纪 60-90 年代,

8、故 B 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4清政府外交政策的变化和西方列强的文化侵略,故 CD 项排除。7.辛亥革命三十周年的时候,革命前辈林伯渠在解放日报上说:“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来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这反映出林伯渠强调了辛亥革命A. 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B. 对青年人的思想影响有限C. 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D. 旨在推翻满清王朝的统治【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推翻几千年来因袭下来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可知林伯渠强调的是辛亥革命带来的政体的变化,强调的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故

9、C 项正确。ABD 项不是林伯渠的强调点,故排除。【点睛】抓住材料的关键词“政治意义” “专制政体” ,明白题目的要求在于作者的“强调”重点,从而找出对应的答案君主专制。8.下表是 1953 年 2 月国家预算报告表,其中国民经济建设支出增长情况如下:国民经济建设支出领域 比上一年增长重工业和机械工业 4731%燃料工业 8456%地质勘测 61146%建筑工程 20414%铁路 8893%农业 6144%林业 12838%总支出 4168%5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 重工业和机械工业占总支出最少B. 是顺利进行三大改造的经济基础C. 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后果D. 为一五计划的实施提供财

10、政保障【答案】D【解析】根据图中数字可知重工业和机械工业的增长幅度最小,不是支出最少,故 A 项错误;三大改造的经济基础是 1952 年国民经济的恢复,而材料的主旨是国家预算中国民经济建设的支出增长情况,故 B 项错误;从国家预算的情况中,不能直接得出预算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故 C 项错误;国民经济建设中重工业及与与重工业相关的领域增长幅度大,体现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意图,可知国家预算为一五计划的实施提供了财政保障,故 D 项正确。9.雅典城市居民讥讽那些入城参加公民大会的乡下人, “穿的鞋子比脚大,大声嚷嚷。总是向路遇者问这问那:皮革多少钱?咸鱼多少钱?”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A. 城邦并不具

11、有宽容自由的文化环境B. 城居者鄙视乡下人参与民主政治C. 公民参与民主政治的条件并不对等D. 政治生活出现城市与乡村的对立【答案】C【解析】从材料信息来看,雅典的城市居民瞧不起乡下公民,二者在经济条件和思想观念方面存在很大区别,反映出在古代雅典公民参与民主政治的条件并不对等。故答案为 C 项。A 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城市人对乡下人的行为方式不满,并非鄙视乡下人参与民主政治,排除 B 项;D 项说法夸张,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10.16 世纪后,大量欧洲人是通过直接阅读书籍了解某种观念,而不是像从前那样从别人那里听到某种观念。这使他们能够自主比较和对照不同文本表达的观点,而不是面对面地被

12、一个雄辩的演说家征服。这反映了,当时A. 世界各地的文化联系日趋紧密B. 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迅速扩展6C. 技术进步对人文主义起促进作用D. 民族国家兴起并强调民族语言【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欧洲人通过直接阅读书籍了解某种观念,从而具有了独立的判断,没有反映世界各地的文化联系,故 A 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的扩展,欧洲人直接阅读的书籍不一定是宗教书籍,故 B 错误;当时印刷术等技术的进步,使书籍推广范围迅速扩大,欧洲人可以通过直接阅读书籍了解某种观念,从而促进人文主义发展,故 C 正确;材料未涉及民族国家和民族语言的问题,故 D 错误。故选 C。11.1923 年秋苏联发生

13、了“销售危机”:工业品积压、农产品收购困难。经济学家普列奥布拉任斯基认为危机的产生是由于“经济中的无计划性” ,指出出路是加强经济中的计划原则来同小资产阶级自发势力作斗争。这一主张A. 适应国内外时局的需要B. 倡导建立计划经济体制C. 怀疑与否定新经济政策D. 有利于促进工业化进程【答案】C【解析】1923 年苏联正处于新经济政策时期,根据所学可知,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是承认市场和商品货币的作用。材料中普列奥布拉任斯基要求加强计划和反对小资产阶级自发势力,实质是否定市场,进一步否认新经济政策,故 C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当时的国际时局,故 A 项错误;材料只是主张加强经济中的计划原则;不能说明倡

14、导建立计划经济体制,故 B 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工业化进程的问题,故 D 项错误。12.下面为漫画昔日的援助,今日的竞争 (下图) ,据此可得到的认识是7A. 政治多极化取决于经济的多极化B. 主权高于人权,国权高于法权C. 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D. 弱国无外交,强权即公理【答案】C【解析】漫画反映的寓意是曾经的援助对象成为现在的竞争对手,说明在国际关系中角色定位不是固定的,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故答案为 C 项。其他三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A、B、D 项。点睛:本题属于历史漫画题,准确判定主题喻意,是解答历史漫画题的关键。解答此类试题需要注意的问题有:(1

15、)读懂历史漫画的内涵,清晰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人文等方面的历史信息。 (2)深刻领会其通过造型夸张手段和丰富想象力反映出的事件内在本质特征。漫画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以其寓意深邃、针砭时弊、催人思考而成为近年历史和文科综合试题的取材内容,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就中国来讲,汉唐宋元这几个领先世界的朝代都是国际贸易逆差,通货纯流出。只是到了明代和清前中期,出现了历史性的反转:中国在国际上变得“只卖不买” ,至少是“多卖少买” 。我们卖出自己的产品,而且往往卖得很廉价,价格很有“竞争力” ,却不买或很少买外国货,只愿收银子。于是出现巨额的顺差,外边的白

16、银大量涌进中国,最初是日本银,后来更是海量的拉美银,形成了所谓的“白银时代” 。与汉唐宋元那时“富国(相对于交往对象而言)的逆差”形成对照,所谓明清时期的“白银时代”其实是“穷国的顺差” 。8摘编自秦晖古商路上的逆差贸易材料二 下表为 20 世纪前期中国对外贸易出入超变动表。出超() ,入超() ;单位:百万元年份 美国 英国 法国19091911 0 -90 +5619191921 -89 -110 +3219291931 -205 -76 +40材料三 1978 年,中国货物贸易的进出口总额为 2064 亿美元,其中出口贸易额为975 亿美元,进口额为 1089 亿美元,占世界同期货物贸易

17、的比重不足 1%,排名世界第32 位。2013 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为 416 万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 221 万亿美元,进口额为 195 万亿美元,贸易顺差为 25975 亿美元。中国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位,成为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第二大吸收外资国、第三大对外投资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占世界经济的份额明显上升。根据 2012 年的外资企业联合年检,占中国企业总数量 3%左右的外资企业,创造的工业产值占到全国工业产值的 25%,创造的税收占到全国税收的 20%。另一方面,2001 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步伐不断加快。对外直接投资涉及的领域涵盖了贸易、生产加工、资

18、源开发、交通运输、承包工程、农业及农产品综合开发、医疗卫生和旅游餐饮及咨询服务等。近年来,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大项目不断增加,技术含量日益提高,以高铁、通信网络、应用软件等高科技产品的开发为主的高科技企业在全球布局。摘编自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为什么明清时期的“白银时代”其实是“穷国的顺差”?(2)根据材料二,指出表中数据变动的本质并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加以说明。(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贸状况的特点及其影响。【答案】 (1)中国产品价格低廉;产品的稀缺性;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民众消费能力较9低;新航路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2)表格数据

19、的变动反映了各国经济实力的差异性,以及为了应对经济危机美国逐渐加大了对中国的侵略。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对美国入超额不断增加,即商品出口总额低于商品进口总额,说明美国逐步加强对华经济侵略;从 19291931 年中国对美英入超额比较可以看出,英国对华贸易不具有优势;从表格可以看出,中国对法国贸易是处于出超状况,即商品出口总额高于商品进口总额,是贸易顺差;(3)特点:贸易顺差不断扩大;进口、出口双管齐下;出口项目与方式多元化;贸易产品技术含量不断提升;积极主动拓展海外市场。影响:改善我国经济结构,推动国内技术进步,加速工业化进程,促进资本积累,带动了国内就业,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完善社会主义市

20、场经济体制,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国力;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导致贸易摩擦升级,恶化我国出口贸易环境。【解析】【详解】 (1)根据材料一内容可知,明清时期的逆差是通过廉价卖出自己的商品,并且只卖不买,或者是买的很少实现的。这体现了当时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特性,也从侧面说明了中国民众消费能力的不足,没有购买外国商品的需求和欲望,没有能够融入新航路开辟以来逐渐形成的世界市场中去,所以说这时形成的贸易逆差其实是“穷国的顺差” 。(2)根据表格内容可知,中国对美国的入超额不断增加,对英国的入超额略有波动,对法国则是出于出超状态。根据表格中数据的变化和内容可

21、知看出美英法三国经济结构和经济实力的差异性,同时结合表格中的时间也可以看出美国在经济大危机以后通过加大对外的经济侵略来化解危机对本国的影响。(3)根据材料三的内容可知,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对外贸易由逆差转变为顺差,且顺差不断扩大,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也不断增加。根据“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大项目不断增加,技术含量日益提高”还可知中国对外投资不断增加,对外贸易的技术含量也日益提高。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资本积累、技术提高、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等方面,资本的积累有利于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促进就业;技术的提高有利于改善经济结构和推动技术进步,加速工业化进程,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等;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的增

22、加也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但对外交往的增多也增加了贸易摩擦,恶化出口贸易环境等。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 世纪20 世纪世界经济的发展历程简表10阶段 时间 重要事件第一阶段工场手工业时代1618 世纪中期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英国圈地运动;世界市场的雏形时代开始出现第二阶段蒸汽时代18 世纪中期19 世纪中期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基本形成;1825年英国爆发第一次经济危机;1857 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第三阶段电气时代19 世纪 70 年代到 19世纪末 20 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世界市场最终确立;全球交往频繁。第四阶段20 世

23、纪 20 年代20世纪 70 年代19291933 年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布雷顿森林体系;资本主义“黄金时代” 。第五阶段信息时代20 世纪 70 年代中后期以后经济全球化;经济区域集团化;资本主义经济“滞胀” 。请回答:从表中提取世界经济发展的相关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语言流畅。 )【答案】 (1)论题宏大有主线,如: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历程,近代以来全球联系的演变,全球化的有利与不利因素;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科技革命对近代世界经济的影响;经济危机的对世界经济影响等。(2)论证列一个史实给分,能写出影响给

24、分,史论结合来分析。(3)结论能把论题升华。【解析】【详解】本题时间跨度大,从 16 世纪-20 世纪,主要涉及世界经济的发展历程,结合表格,第一第二第三阶段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围绕新航路开辟,两次工业革命展开,11从原因、过程、影响等方面阐述。第四阶段是经济危机和战后资本主义体系的形成,主题可以列为危机与机遇,经济危机的对世界经济影响等等。第二第三第五阶段,从三次科技革命阐述科技革命对近代世界经济的影响,从科技革命出现的原因、重大发明、对世界的影响等方面阐述。从第一到第五阶段是世界有孤立到全球化的过程,围绕史实可以阐述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历程,近代以来全球联系的演变,全球化的有利与不利

25、因素。总之,论证罗列史实,能写出影响,史论结合来分析。【点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1)原因: 新航路的开辟、工业革命的推动、世界市场的扩大。2)途径:交通运输技术迅速发展、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的推动、两极格局的瓦解。3)形成过程:新航路的开辟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世界市场雏形初现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全球化加速15.【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民国元年教育大事记1 月 9 日,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正式成立1 月 19 日教育部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 ,规定:改革清政府之学制。从前各项学堂,均改称为学校,监督、堂长应一律改称校长;初等小

26、学校,可以男女同校:凡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亲旨:清学部颁布之教科书,一律废止等 14 条。9 月 2 日,教育部顶布教育宗旨令 ,规定“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同月,颁布小学校令 中学校令 师范教育令等普通教育各级学校的专门法令。10 月,教育部颁布专门学校法令和大学法令 ,规定大类分为文科、理科、法科、商科、医科、农科、工科等大学体制包括:一是大学设评议会,对大学重大事项有评审权,二是大学各科设教投会,对学和科重要事项有审议权等,全国各学堂因此纷纷改名学校,如清华学堂改名为清华学校,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映西大学堂改名为西北大学等。摘编

27、自别必亮民国初年教育改革的历史探12(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年教育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民国初年教育改革的效果。【答案】 (1)特点:政府主导;内容符合近代教育要求;指导性强;法治化;反封建(适应革命需要) ;受西方影响。(评分说明:特点每点,答出 3 点即得(2)积极作用: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推动了民主共和思想的进一步传播;培养了新式人才;有利于民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由于政局动荡、经济落后等制约了民国教育的发展,无法改变教育落后的局面。【解析】(1)根据材料“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正式成立” “教育部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 ”等信息可知是政府主导;根

28、据材料“教育宗旨令 ”“教育部颁布专门学校法令和大学法令 ”可知是法治化;根据材料“凡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 “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有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等信息可知是教育内容符合近代教育要求;还可从教育指导性强、具有反封建色彩、受西方影响等方面思考作答。(2)关于评价民国初年教育改革的效果,根据和所学知识可从积极(经济、思想、文化、教育等角度考虑)和消极(主要是政治环境、经济落后考虑)方面思考作答。16.【历史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 1955 年 9 月,苏联分别承认了西德与东德,并与之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但美、英、法三国占领军仍以“保卫自由世

29、界”为名,驻扎在西柏林。1958 年 3 月,西德会议决定以原子弹武装西德军队,遭到东德反对。1958 年 11 月,赫鲁晓夫宣布苏联准备把当时仍由苏联机构执行的管理柏林的职权移交给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并正式照会美、英、法三国政府,声称苏联将与东德签订和平条约,从而结束西方对西柏林的占领。西方国家坚决反对苏联的要求,形势一度紧张。东西方为寻求问题解决的途径,开展一系列频繁外交活动,但举步维艰。赫鲁晓夫于 1961 年 6 月重新就柏林问题发布强硬声明,并采取措施:暂停实施裁军计划,增加国防预算。肯尼迪政府给予针锋相对的回应:加强驻德美军的作战能力,特别增加导弹力量。此时大量东德人进入西柏林,局面

30、紧张加剧。8 月 13 日,民主德国部队封锁西柏林四周并修建了柏林墙。9 月,美、苏外长会谈,10 月,赫鲁晓夫放弃了对德和约,使第二次柏林危机不了了之。摘编自李世安世界当代史13(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二次柏林危机发生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第二次柏林危机的影响。【答案】 (1)冷战局面形成;德国一分为二;美苏争霸;意识形态的对立;苏、美、英、法四国对柏林的长期分区占领。(2)体现了美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造成了德国的长期分裂;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外交谈判成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有效手段。【解析】【详解】 (1)根据材料内容可知,针对西德要用原子弹装备军队,东德表

31、示了强硬反对,苏美之间的冲突矛盾进一步加剧。第二次柏林危机是美苏冷战对峙的延续,是美苏意识形态对立的结果。所以这次危机的背景主要是冷战格局的形成,德国一分为二,苏、美、英、法对柏林的长期分区占领。(2)柏林危机是美苏争霸的延续和表现,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体现。这次危机造成了德国的实际分裂,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和动荡。根据“9 月,美、苏外长会谈”和第二次柏林危机的不了了之可知外交谈判成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有效手段。【点睛】第二次柏林危机是围绕西柏林地位问题苏美之间发生的第二次冲突事件。联邦德国想用原子武器武装军队,民主德国宣称要统一柏林,苏美双方态度强硬。从 1958 年 10月拉开序幕到 19

32、61 年 10 月赫鲁晓夫取消签订的最后期限而基本结束,历时三年。17.【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荀子,战国末期赵国人,十五岁始游学于齐国,至襄王时代“最为老师” 。 “三为祭酒” 。他曾经传道授业,我国末期韩非、李斯及汉初政治家、科学家张苍等均为其门下高足。荀子以为,天不是神秘莫测、变幻不定,而是有自己不变的规律。这一规律不是神秘的天道,而是必然性,它不依赖于人间的好恶而发生变化。人不可违背这一规律。而只能严格地遵守它。荀子反对神秘主义的思想,她从社会脉络方面出发,重视社会秩序,重视人为的努力。荀子以孔子为圣人,但反对孟子和子思为首的“思孟学派”哲学思想,认为子贡与自己才是继承

33、孔子思想的学者。荀子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他在重视礼义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强调了政法制度的惩罚作用。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荀子是第一个使用赋的名称和用问答体写赋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称为“辞赋之祖” 。14摘编白廖名春对荀子思想的新认识(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荀子思想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荀子活动的文化意义。【答案】(1)具有唯物主义包彩;关注现实;以“性恶论” “为基础;糅合儒法思想;强调后天因素对人的重要性。(2)丰富了先秦哲学思想;有利于儒学的传承;儒法融合对后世影响深远;推动了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开创了文学新体裁,培养了大批人才)。【解析】(1)从材料“荀子反对神秘主义的思想,她从社会脉络方面出发,重视社会秩序,重视人为的努力” “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在重视礼义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强调了政法制度的惩罚作用” “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中可以分析答案。(2)根据材料“荀子是第一个使用赋的名称和用问答体写赋的人”并结合所学可以从对先秦哲学的影响、儒学发展、教育与文学的发展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