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含解析).doc

上传人:unhappyhay135 文档编号:930130 上传时间:2019-03-04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 2018-2019 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含解析)总分 100 分考试时间:60 分钟第 I 卷(选择题)一、选择题(共 25 道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75 分)1. “土豪”是今年的网络流行语。在中国近代史上,曾经出现过“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的土地革命,下列关于土地革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出现在抗日战争时期B. 出现在农村革命根据地C. 调动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D. 使农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生活上有了保障【答案】A【解析】试题解析:土地革命主要内容是打土豪、分田地,这是在 1927 年到 1937 年间的斗争内容

2、,A 项明显错误,抗战时期实行的是统一战线的政策,故选 A。BCD 项说法都是正确的。2.1927 年 8 月 1 日,周恩来、贺龙等率领革命军在南昌起义的重要历史意义是( )A.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B.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C. 反抗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D. 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答案】B【解析】1927 年 8 月 1 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B 正确;A 是 1919 年五四运动C 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D 是 1927 年秋湘赣边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部队到达井

3、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A、C、D 都不符合“南昌起义” ,排除。3.鲁迅在小说祝福中写到,故乡的人没有太多变化,单是老了些,见到四叔以后,他们先是寒喧,四叔说他“胖了” ,然后就大骂维新党。这段描写反映了辛亥革命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2A. 没有广泛发动群众B. 没有进行广泛的思想启蒙C. 没有属于革命派的武装D. 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答案】B【解析】由于题目设问指明材料反映了辛亥革命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材料中的“维新党”即革命党,明确这一点很重要,鲁迅故乡的人大骂革命党,说明不了解革命到底要干什么,不了解当然是由于革命派缺乏对革命的宣传,所以应

4、选 B 项。没有广泛发动群众是原因之一,但不是材料反映的重要原因,A 错误。材料未涉及革命派的武装,C 排除。材料中没有提到帝国主义的问题,D 错误。点睛:此题容易错选 A 项,因为这一项是我们经常说的革命失败原因,本题反映的问题不是群众没有参加革命的问题,而是抵触革命,比没参加更严重,所以 A 项不能说明充分材料所反映的问题。4. 秦始皇所创立的皇帝制度,既是对前朝制度的否定,也受到了前朝制度的影响,这些制度是( )郡县制 王位世袭制 分封制嫡长子继承制A. B. C. D.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本题的关键是注意皇帝制度,而郡县制和分封制

5、是地方制度,运用排除法即可否定和。王位世袭制和嫡长子继承制均不是秦朝时期创立的,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D。考点:古代中国政治秦朝时期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5.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播出之后,人们认识了清朝官吏刘墉。但是,有历史学家认为这个电视剧名犯了错误,他最有可能的理由是A. 刘墉不是驼背,所以不能称为“刘罗锅” 。B. 丞相制度早在明太祖时已经被废除,所以称“宰相刘罗锅”会误导观众。C. 刘墉既不是驼背,也不是宰相,所以剧名错误。D. 他没有理由,只不过是哗众取宠。3【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宰相是丞相的俗称,丞相制度在秦朝由秦始皇创立,到明太祖朱元璋废除。

6、清朝没有“宰相” ,称“宰相刘罗锅”是犯了一个历史低级错误。不符合历史事实,故 B 正确;A、B 和 D 说法均和历史没有关系。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丞相制度废除6.1927 年,毛泽东“因军事机会主义而在中共中央里落选” 。 “军事机会主义”主要是指毛泽东A. 将革命的力量转向农村B. 进攻长沙遭受重大挫折C. 不服从共产国际的指挥D. 在反“围剿”中指挥不力【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1927 年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受挫后,带领部队走向井冈山,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被一些坚持城市中心道路的党内人士认为是“军事机会主义” ,故选 A;机会主义指为了达到自己的

7、目标就可以使用一切方法,突出的表现是不按规则办事,进攻长沙遭受重大挫折、不服从共产国际的指挥,不能体现机会主义,排除 BC;国民党1930 年开始对红军进行第一次围剿,红军开始第一次反“围剿” ,D 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7. 有史学家认为, “汉朝的宰相是颇有实权的。全国的政治,都以相府为总汇,自霍光秉政,自领尚书,宰相都用年老无气和自己的私人,政事悉由宫中而出,遂不能有正色立朝之臣。 ”上述材料反映作者主要的观点是A. 汉武帝初设中朝制度起到了加强专制皇权的作用B. 尚书省作为三省之一主要掌握政府行政之执行权C. 皇权的加强和相权的削弱反映古代政治发展趋势D. 相权的削弱是导致西汉后期政治

8、腐败的重要原因【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信息“自霍光秉政,自领尚书,宰相都用4年老无气和自己的私人,政事悉由宫中而出,遂不能有正色立朝之臣”表明:自从霍光党政以后,宰相的权力下降,导致不能有正色立朝之臣,即政治腐败,故 D 项正确;ABC 三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故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宗法制8. 唐代赵蕤说, 古之立帝王者,非以奉养其欲也。为天下之人强掩弱、诈欺愚,故立天子齐一之。为一人之明,不能遍照海内,故立三公九卿以辅翼之。为绝国殊俗,不得被泽,故立诸侯以教诲之。这反映出A. 古代政治制度总是相伴而生B. 作者对早期政治存在一

9、定的误解C. 君主制度的目的为社会公平D. 唐人对早期政治制度有深刻见地【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目考查学生全面解读材料的能力。材料的意思是“古代设立帝王的原因,不是为了满足他们的贪欲,而是因为社会上的人总是强大的欺压弱小的,狡诈的欺侮老实的,因此才设立大子来管理他们,好让天下公平合理,万众一心。然而由于天子一人无论多么英明,也不能管到天下所有的地方,所以才设立三公九卿和各级官吏来辅佐他。因为风俗不同的偏远之地感受不到天子的恩泽,所以设立诸候来治理、教化他们。 ”,可见材料对天子、三公九卿及诸侯等的设置是理想化的认识,故选 B。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中国早期政

10、治制度9.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实行避讳制度,即晚辈对长辈、臣下对皇帝不能直书、直呼其名,在行文时凡是涉及到本朝的皇帝、自己的长辈及尊崇的人名时,每每避而不用该字,而以改字、空格、缺笔等方法代替,否则可能犯大不敬之罪。如为避清康熙帝玄烨讳,故宫玄武门改神武门。此制度旨在A. 强化尊卑等级B. 倡导尊老爱幼C. 维护皇权独尊D. 凝聚血脉亲缘【答案】A【解析】5【详解】避讳制度强调的是幼尊长、少敬老、下级尊重上级、臣下敬重君王,即强化尊卑等级制度,故 A 项正确;从对于避讳制度的解释可以看出“尊老” ,但没有任何爱幼的体现,排除 B 项;“维护皇权独尊”仅局限于对皇帝名字的避讳,不能全面反映避讳制度,

11、C 项排除;避讳制度对“凝聚血脉亲缘”没有帮助,排除 D 项。【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晚辈对长辈、臣下对皇帝不能直书、直呼其名,在行文时凡是涉及到本朝的皇帝、自己的长辈及尊崇的人名时,每每避而不用该字” ,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并结合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分析解答。10.罗马法在世界法律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它A. 确立了司法体系、法律原则和制度B. 批判并否定了财产私有制度C. 维护和巩固了罗马帝国统治D. 将公民权扩大到平民和奴隶【答案】A【解析】【详解】罗马法在世界法律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结合所学,罗马法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代法律的先驱,罗马法中所蕴涵的人人平等、公正

12、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对后世的影响深远,故 A 正确;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罗马法不可能赋予奴隶以公民权,BD 错误;维护和巩固了罗马帝国的统治,这是对当时罗马帝国的影响,不是在世界法律史上的重要影响,排除 C。11. 十二铜表法的颁布被认为是“平民的胜利”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十二铜表法维护私有财产和贵族利益B. 十二铜表法维护全体下层群众的利益C. 十二铜表法为平民维护自身利益提供了法律依据D. 十二铜表法使平民取得了与贵族平等的法律地位【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的第一部

13、成文法,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随意解释习惯法的权力,为平民维护自身利益提供了法律依据,所以被视为是平民的胜利。所以答案选 C。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十二铜表法612. 在自然法体系下,人人生而平等,都有资格享受某些基本权利。下列选项蕴含自然法观念的是( )A.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B. 债务人应以物品而不以人身作为借款之抵押品C. 如果故意伤人肢体则他本身亦应遭受同样伤害D. 人口数目的计算法应是自由民加上黑奴之五分之三【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人人生而平等,都有资格享受某些基本权利”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自然法强调人的生命、自由、平等等基本

14、权利,债务人应以物品而不以人身作为借款之抵押品,体现了保护人的人身权利的观念,故 B 项正确。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反映了家天下和土地国有的制度,与材料无关,故 A 项错误。如果故意伤人肢体则他本身亦应遭受同样伤害,损害了人身权,故 C 项排除。人口数目的计算法应是自由民加上黑奴之五分之三,损害了平等权,故 D 项排除。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自然法【名师点睛】自然法萌发于古希腊哲学,其中智者学派将“自然”和“法”区分开来,认为“自然”是明智的、永恒的,而法则是专断的,仅出于权宜之计。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则断定能够发现永恒不变的标准,以作

15、为评价成文法优劣的参照。启蒙运动后,自然法理论终于变成一个独立的理性主义思想体系。自然法理论认为,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一样,都必须接受确定不移的法则,即自然法的支配,自然法赋予人们某些基本的权利即自然权利,并且构成国家实在法的基础。在多数情况下,自然法观念为人们对现实政治生活的批判提供了重要的前提,也是人们反抗国家暴政或者是向国家要求更多政治和社会权利的基本依据之一。13.明成祖时, “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 ”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A. 开辟了入仕

16、做官的新途径B. 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C. 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D. 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7【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说明明代内阁的地位逐步提高,但职能并未改变依旧是皇帝的秘书机构,所以答案选 D,A B C 三项表述错误,不符合明代内阁的史实。考点:明代的内阁制度点评:明代设立内阁是因为宰相制度被废除后,皇帝无法承担所有政务的处理,故设立内阁以作顾问机关,但它不是决策机构,关于明代内阁的考查,高考中多侧重于与西方议会制下内阁的比较。14.礼记礼运篇记载:“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 ”

17、这一记载反映了A. 分封制开始出现B. 阶级矛盾尖锐C. 社会贫富分化严重D.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和所学知识可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出现“天下为家”的局面,D 项正确。分封制是西周时期政治制度,排除 A。题干强调的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与阶级矛盾无关,排除 B。题干强调的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与社会贫富分化严重无关,排除 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 D。15.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是由于“人君不能躬揽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 。这一观点反映出他企图。A. 削弱地方割据势力B. 强化君主专制统治C

18、. 改革选官用人制度D. 巩固中央集权制度【答案】B【解析】8据材料“人君” “躬览庶政” ,以避免“大臣得以专权自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明太祖主张进一步加强皇权,故 B 项符合题意;材料与地方割据势力无关,故 A 项错误;材料也未涉及选官用人制度,故 C 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中央集权制的巩固,故 D 项错误。故选 B。16.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在实行分封制还是郡县制以及有关封禅和“焚书”等重大问题上,秦始皇都交给群臣讨论,最后由皇帝裁决。这种议事制度被称为朝议制度。下列关于这种制度的说法,错误的是A. 朝议有助于提高决策水平B. 朝议是一种民主决策形式C. 朝议有助于减少君主决策

19、的失误D. 朝议对君主专制有一定的制约作用【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实行分封制还是郡县制以及有关封禅和焚书等重大问题上,秦始皇都交给群臣讨论”可知大臣之间互相商议,群策群力,一定程度上减少决策的失误,提高了执政水平,A、C 两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秦始皇让大臣进行讨论,听取大臣意见,但决策权最终掌握在皇帝手中,属于君主专制,并非民主,B 错误,符合题意,故选B;材料“秦始皇都交给群臣讨论,最后由皇帝裁决”体现国家最高决策权归皇帝,但朝议对皇帝的权力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D 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抓住关键信息“秦始皇都交给群臣讨论,最后由皇帝裁决” ,结合所学秦朝建立的专制

20、主义制度的知识分析解答。17.某时期后,涉及外国人的诉讼案件清政府基本不再受理,转由涉案人所在国驻华领事进行裁决。这一“时期”是A. 19 世纪 40 年代 B. 19 世纪 80 年代 C. 19 世纪 90 年代 D. 20 世纪初期【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的是领事裁判权被攫取,而领事裁判权的被攫取是在 19 世纪 40 年代即 1843 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五口通商章程中获得的,所以这一“时期”是 19 世纪 40 年代,选A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但是选项 B、C、D 在时间上均是不符合题意的,均必须排除;故本题选 A。918.“光荣革命”后,英国逐渐形成以责任内阁为中心的君主立宪制,

21、首相成为政府首脑。下列英国首相产生的程序,正确的是A. 普遍选举-国王批准-议会任命B. 党内选举-本党获议会多数-国王任命C. 国王任命-当选政党领袖-本党获议会多数D. 议会提议-党内同意-国王任命【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依据英国首相由议会多数党的领袖担任的规则,国王批准首相之前,要经过党内选举和议会选举两道程序,但都与议会任命无关,故 A 项错误;依据所学,英国首相由议会多数党的领袖担任,一个政党成为多数党时就获得执政地位,党的领袖就会被国王任命为首相,故 B 项正确;在法律上,国王有选择和任命首相及其他内阁大臣的权力,但实际上,国王只能接受议会选举的结果,故 C 项错误;依据英国首

22、相由议会多数党的领袖担任的规则,担任首相的前提是其所在的党通过选举成为议会中的多数党,与议会提议无关,故 D 项错误。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名师点睛】英国君主立宪制是考试的重点内容。常考的地方如君主立宪制的形成发展过程:1689 年权利法案的通过,君主立宪制确立;责任内阁制的出现,君主立宪制发展;1832 年议会改革,君主立宪制成熟。在英国责任内阁制下,内阁对议会负责。如果议会通过了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下台,或者首相提请国王解散议会,重新选举。19.在雅典, “国家的权力在理论上是不受限制的,没有任何行动或个人行动的范围是国家不能合理地干涉

23、的。自由意味着法律的统治和参与决策的过程,而不是拥有不可剥夺的权利” 。材料反映出雅典政治的主要特点是A. 政治宽松B. 中央集权C. 程序民主D. 国家至上【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信息看,在雅典国家的权力在理论上不受限制,国家可以合理地干预个人10行动,自由只是法律赋予的自由,这反映出国家至上的特点,故选 D 项;材料信息表明,国家可以合理地干预个人行动,自由只是法律赋予的自由,而不是拥有不可剥夺的权利,说明政治不宽松,公民的权利和只有受到国家权力的制约,A 错误;雅典是城邦国家,实行民主政治,没有形成中央集权,排除 B;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程序”问题,排除 C。20.在古代中国政治文

24、明的演进过程中,出现过许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以下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论述,正确的是A. 分封制既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也蕴含着以后分裂割据的因素B. 郡县制是贵族政治取代官僚政治的标志,推动了中央集权制的形成C. 行省制是满洲族的重要政治创新,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D. 三省六部制明确了宰相之间的分工,大大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西周分封制之下,大部分的诸侯是有血缘关系的同姓亲属,他们本是一家人,又掌握国家政权,因此形成了家国一体的观念,有利于政治秩序的稳定;但是分封制之下,各地方诸侯享有征派赋役和组建军队的权力,到西周后期,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扩大,分封制遭到破

25、坏,故 A 项正确。秦朝设立郡县制,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取代贵族政治,故 B 项错误。行省制是元朝蒙古族的重要政治创新,它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故 C 项错误。三省六部制属于中央行政制度,不是地方行政制度,此项与题意不符,故 D 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名师点睛】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比较:分封制 郡县制 行省制盛行时间奴隶社会的行政制度,盛行于西周。盛行于整个封建社会确立于元,推行至今不同点与中央政府的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长官的权力可世袭。中央政府下属的地方行政机构,长官由皇帝与中央任免

26、。11关系影响在一定时期内产生积极影响,但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不仅在当时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相同点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都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固统治;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影响。认识由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变化,主要反映官吏的任免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世袭到皇帝任免,这是历史的进步;由郡县制到行省制的变化,主要反映行政区划的发展,反映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21.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目的之一是限制袁世凯的权力,下列体现这一目的的主要规定是A. 主权属于国民全体B. 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C.

27、 实行总统制D. 实行责任内阁制【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旨在考查灵活运用相关所学解答具体问题的能力。为限制临时大总统袁世凯独裁,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排除均与此说法不符的 A、B、C 三项,故选 D。22. 希腊城邦海外殖民运动的主要原因是( )12A. 好战尚武的特性 B. 地少人多,生活所迫C. 造船技术高 D. 岛屿众多,利于航海【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属于基础知识识记层次,比较简单,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本题考查对古希腊雅典民主政治的相关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可知:A 项“好战尚武” ,具有片面性;

28、B 项明显错误;D 项不符合题干“主要原因”要求。B 项表述客观,符合史实和题干要求,本题正确答案选 B。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希腊城邦民主政治希腊城邦相关状况23.重庆谈判的重要成果之一,是确认国民党应“迅速结束训政,实施宪政,并应先采取必要步骤,由国民政府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这一成果A. 显示了国民党维护和平的诚意B. 有效地维护了国内的和平局面C. 加快了实现政治民主化的进程D. 打击了国民党的内战独裁政策【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实施宪政” “国民政府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可知,重庆谈判通过了有利于和平和民主的协议,打击了国民党的内战独裁政策,故 D 正确;国民党坚持独裁内

29、战,没有维护和平的诚意,A 错误;重庆谈判只是国民党为发动内战拖延时间的策略,1946 年 6 月,国民党撕毁协议,发动了内战,故“有效地维护了国内的和平局面”表述错误,排除 B;国民党坚持独裁内战,没有实现政治民主化的诚意,1946 年 6 月,国民党撕毁重庆谈判达成的协议,并没有推动政治民主化的进程,C 错误。2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 18401842 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 18561860 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 年同日本的战争。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A. 使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 使清政府中央

30、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C. 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由内地向沿海扩展D. 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13【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第一次是 18401842 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 18561860 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 18941895 年同日本的战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 A 正确。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属于八国联军侵华的影响,故 B 错误。通商口岸开放由内地向沿海扩展,错在“由内地向沿海” ,故 C 错误。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属于甲午战争的影响,故 D 错误。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鸦片战争

31、到甲午战争影响25.“烽火弥空世路殊,义旗高举过征途,冲天烈焰推皇统,环地洪涛卷孽孤。五色旌挥群岳舞,九州情动万民呼。共和大业从兹始,百载风云入画图。 ”此诗描述的历史事件是A. 太平天国运动B. 戊戌变法C. 辛亥革命D. 国民革命【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五色旌挥群岳舞” ,是指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五色旗;“共和大业从兹始”指的是民主共和政府的建立,故本题选 C。其他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第 II 卷(非选择题共 25 分)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30 年 1 月 5 日,毛泽东同志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指出“要创造红色区域,实行武装割据,这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32、,也就是要以乡村为中心” 。后来这种理论和党内“左”倾错误进行了数次的斗争。材料二 1930 年 4 月 2 日,李立三同志强调:“夺取一省与几省政权,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中心城市、产业区域,特别是铁路海员工厂工人群众的罢工高潮,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政权的胜利。想以乡村来包围城市 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 ,都只是一种幻想,一种绝对错误的观念。 ”材料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民主革命,经历了两次大的反复,两次历史性的伟大转折,一次是国民大革命的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一次是由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14到抗日战争的兴起。(1)对比指出材料一、二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不同主张;分析两种革命

33、道路的历史地位。(2)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经过这两次反复,中国民主革命是如何转折的。【答案】 (1)毛泽东主张以乡村为中心,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李立三坚持以城市为中心,反对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典范,最初党中央“左”倾否认其正确性,后来全党接受其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城市中心道路最初在党中央占统治地位,推行的冒险主义政策,使中国革命遭受重大损失,后该道路被放弃。(2)大革命失败后,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使中国革命逐渐走出低谷。王明“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长征,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事

34、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长征的胜利,保存了党和红军的主干力量,使中共中央和红军主力转移到了抗日战争的前沿阵地,获得了战略转移的落脚点和开创革命新局面的出发点。【解析】【详解】 (1)不同主张:根据“要以乡村为中心”得出毛泽东主张以乡村为中心,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根据“没有中心城市、产业区域,特别是铁路海员工厂工人群众的罢工高潮,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政权的胜利。想以乡村来包围城市 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 ,都只是一种幻想,一种绝对错误的观念”得出李立三坚持以城市为中心,反对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历史地位:结合所学可知,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典范

35、,后来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城市中心道路最初在党中央占统治地位,使中国革命遭受重大损失,最后被放弃。(2) “一次是国民大革命的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指大革命失败后,开创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一次是由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到抗日战争的兴起”指长征途中遵义会议的召开,然后结合所学分别回答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和遵义会议的伟大历史意义即可。27.抗日战争是一场伟大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中共洛川会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193

36、7 年)15材料二 1942 年 1 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中国政府即派出 10 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 130 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摘编自中国抗日战争史等材料三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日本天皇停战诏书 (1945 年)(1)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军事两个方面论证材料一的观点。(2)根据材料二

37、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的原因。(3)驳斥材料三中日本对美英两国宣战的理由。并依据上述材料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答案】 (1)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事上: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共同抗击日军。(2)原因:英国请求中国支援;中国保卫滇缅公路或保卫大西南。(3)理由:日本发动战争是为了争夺霸权,日本的对外战争给包括日本在内的东亚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原因:中国人民的全民族抗战;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联合打击(苏、美、英等国对日作战,或美国对日本投掷原子弹、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等) 。【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材料提到,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

38、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抗日战争时期,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事上: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共同抗击日军。(2)本题材料提到,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中国政府即派出 10 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 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的原因是英国请求中国支援;中国保卫滇缅公路或保卫大西南。(3)本题材料提到,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结合

39、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发动战争是为了争夺霸权,日本的对外战争给包括日本在内的东亚人民带16来深重灾难。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中国人民的全民族抗战;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联合打击(苏、美、英等国对日作战,或美国对日本投掷原子弹、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等)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抗日战争过程 特点【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全民参战的一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其主要特征有 1、全国共同抗战。2、主要有两支抗日力量。中国国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3、两个抗日战场,中国国民党面对的正面战场和中国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战场。4、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得到了包括美国在内的全世界人民的支援,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主要战场之一,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标志着第二次世界打战彻底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 API MPMS 12.3-1996 Manual of Petroleum Measurement Standards Chapter 12 - Calculation of Petroleum Quantities Section 3 - Volumetric Shrinkage Resulting from Blending Light Hydroca.pdf API MPMS 12.3-1996 Manual of Petroleum Measurement Standards Chapter 12 - Calculation of Petroleum Quantities Section 3 - Volumetric Shrinkage Resulting from Blending Light Hydroca.pdf
  • API MPMS 13.1 ERTA-2013 Manual of Petroleum Measurement Standards Chapter 13 - Statistical Aspects of Measuring and Sampling Section 1 - Statistical Concepts and Procedures in Meas.pdf API MPMS 13.1 ERTA-2013 Manual of Petroleum Measurement Standards Chapter 13 - Statistical Aspects of Measuring and Sampling Section 1 - Statistical Concepts and Procedures in Meas.pdf
  • API MPMS 13.1 SPANISH-1985 Manual of Petroleum Measurement Standards Chapter 13 - Statistical Aspects of Measuring and Sampling Section 1 - Statistical Concepts and Procedures in M.pdf API MPMS 13.1 SPANISH-1985 Manual of Petroleum Measurement Standards Chapter 13 - Statistical Aspects of Measuring and Sampling Section 1 - Statistical Concepts and Procedures in M.pdf
  • API MPMS 13.1-1985 Manual of Petroleum Measurement Standards Chapter 13-Statistical Aspects of Measuring and Sampling Section 1-Statistical Concepts and Procedures in Measurements .pdf API MPMS 13.1-1985 Manual of Petroleum Measurement Standards Chapter 13-Statistical Aspects of Measuring and Sampling Section 1-Statistical Concepts and Procedures in Measurements .pdf
  • API MPMS 13.2-1994 Manual of Petroleum Measurement Standards Chapter 13-Statistical Aspects of Measuring and Sampling Section 2-Methods of Evaluating Meter Proving Data (FIRST EDIT.pdf API MPMS 13.2-1994 Manual of Petroleum Measurement Standards Chapter 13-Statistical Aspects of Measuring and Sampling Section 2-Methods of Evaluating Meter Proving Data (FIRST EDIT.pdf
  • API MPMS 13.2-2018 Manual of Petroleum Measurement Standards Chapter 13-Statistical Aspects of Measuring and Sampling Section 2-Methods of Evaluating Meter Proving Data (SECOND EDI.pdf API MPMS 13.2-2018 Manual of Petroleum Measurement Standards Chapter 13-Statistical Aspects of Measuring and Sampling Section 2-Methods of Evaluating Meter Proving Data (SECOND EDI.pdf
  • API MPMS 13.3-2016 Manual of Petroleum Measurement Standards Chapter 13.3 Measurement Uncertainty (FIRST EDITION) .pdf API MPMS 13.3-2016 Manual of Petroleum Measurement Standards Chapter 13.3 Measurement Uncertainty (FIRST EDITION) .pdf
  • API MPMS 13.3-2017 Manual of Petroleum Measurement Standards Chapter 13.3 Measurement Uncertainty (SECOND EDITION) .pdf API MPMS 13.3-2017 Manual of Petroleum Measurement Standards Chapter 13.3 Measurement Uncertainty (SECOND EDITION) .pdf
  • API MPMS 14.1-2016 Manual of Petroleum Measurement Standards Chapter 14-Natural Gas Fluids Measurement Section 1-Collecting and Handling of Natural Gas Samples for Custody Transfer.pdf API MPMS 14.1-2016 Manual of Petroleum Measurement Standards Chapter 14-Natural Gas Fluids Measurement Section 1-Collecting and Handling of Natural Gas Samples for Custody Transfer.pdf
  •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