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醴陵二中、醴陵四中 2018年下学期高一年级历史科期中联考试卷时量:90 分钟 分值:100 分第卷(选择题共 5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 25小题,每小题 2分,共 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近年一些地方为弘扬传统文化推动经济发展,根据本地历史文化举办寻根祭祖活动。我国古代就重视寻根祭祖活动。与这种传统习俗的形成发展密切相关的制度是A. 禅让制B. 宗法制C. 分封制D. 王位世袭制【答案】B【解析】由此题的关键词“根” “源” “寻根祭祖”可知这一制度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故 B正确;A 属于推举首领制度;C 是宗法制外在表现;D
2、 属于王位继承制度。2.陕西宝鸡出土的西周时期弓鱼国墓地是弓鱼氏宗族的墓地,墓葬可分为七个等级,其中国君墓规模最大,其余几类基的规模依墓主身份等级而逐次降低。类似的这种“族坟” ,在多地考古中均有发现。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A. 宗法关系掩盖贫富悬殊B. 经济发展维系礼乐体制C. 血缘关系主导社会生活D. 阶级矛盾导致社会危机【答案】C【解析】【详解】 “墓葬可分为七个等级”说明墓葬受到宗法制等级的影响,可见血缘关系主导社会生活,故 C项正确;材料中论述的宗法等级观念,不是宗法关系掩盖贫富悬殊,故 A项错误;礼乐制度是依靠分封制维系,不是经济发展水平主导,故 B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社会危机的- 2
3、 -问题,故项错误。3.下表反映出西周社会的本质特征是A. 贵族生活腐化B. 血缘色彩浓厚C. 社会等级森严D. 音乐发展迅速【答案】C【解析】注意题干设问的限定词“本质特征” ,据材料信息,不同的身份,使用乐器和乐舞的规模不同,透过现象看社会的本质特征是:社会等级森严,C 正确;A 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 材料没有反映,排除;D 与题意无关,排除。4.读下图(秦朝疆域图) ,公元前 221年,我国政治文明历程出现拐点,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从分裂割据到实现统一- 3 -B. 从分封制发展为郡县制C. 从封邦建国到中央集权D. 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
4、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夏朝时期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 , “家天下”的制度由此开始。故选 D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秦朝政治的特点5.汉初规定,诸侯王仅对封国内二千石以下官吏有任免权,其他高级官员如辅佐封王的太傅、丞相等官员的任命权则由中央掌握。这一规定A. 体现中央对诸侯王权力的限制B. 使王国官制逐渐与中央等同C. 意在合理调配王国官员的结构D. 遏制了地方封国势力的扩张【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反映诸侯王只对封国内中下级官员才有人事任免权,而高级官员的人事任免权归中央,这体现了中央对诸侯王权力的限制,故选 A;材料主
5、旨不是王国与中央官制比较问题,排除 B;调配王国官员的结构只是材料的表象,排除 C;汉初的郡国并行制造成封国分裂势力扩张,排除 D。6.嘉定二年(1209 年)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临终前写下了那首千古绝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按两宋中央官制,负责筹划“王师北定”事务的是A. 尚书省B. 参知政事C. 枢密院D. 军机处【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 4 -本题主要考查宋朝的政治制度,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联系所学,在宋朝时期中央设置的是参知政事、枢密院和三司使分割了宰相的行政权、军事权和财政权,所以符合题意的是 C项,AB 项错误,D
6、 项是清朝时期设置的。7.据元史记载:“官吏受贿及库管侵盗,台察官知而不纠者,验其轻重罪之,中外官吏赃罪,轻者杖决,重者处死。言官缄默,与受赃者一体论罪。 ”这反映了元朝A. 严刑酷法的治国理念B. 重视监察职能的发挥C. 各级官员腐败现象严重D. 严厉惩治权臣乱政行为【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体现“台察官”和“言官”要发挥积极的监察作用,否则要受到严厉处罚,故选 B;材料体现法律的严酷性,排除 A;材料突出监察官员要严密监察官员,防止其贪赃枉法,而没有涉及官员贪腐的普遍性,排除 C;材料主要是要监察官员的积极有为,排除 D。8.“元代的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
7、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并不是地方政府,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换言之,是中央侵入了地方。 ”材料意在说明元代的行中书省A.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 使地方保持相当大权力C. 调动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D. 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准确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题干的核心信息是, “元代的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换言之,是中央侵入了地方。 ”因此,材料强调的是中央对地方加强了控制。因此选择 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9.唐代规定商人及其子弟不得参加科举考试为官;宋代允许“工商杂类有奇才异行者”参加科举;明代许可商人及其他流寓人员在异
8、地参加科举,而越来越多的官吏和士人也兼营工商。这种变化表明- 5 -A. 科举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B. 明代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C. 社会阶层流动性不断加强D. 商品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公平【答案】C【解析】根据“明代许可商人及其他流寓人员在异地参加科举,而越来越多的官吏和士人也兼营工商”,商人可以通过科举步入仕途,官吏和士人也兼营工商,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C正确;材料反映商人可以通过科举步入仕途,官吏和士人也兼营工商,A 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内容,排除 A;我国封建社会历代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材料不能体现明代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B错误;D 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点睛: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明代许可商
9、人及其他流寓人员在异地参加科举,而越来越多的官吏和士人也兼营工商” ,得出材料的主旨,分析解答。10.美国学者费正清说:“在一个我们看来特别注重私人关系的社会里,中国的科举考试却是惊人地大公无私。每当国势鼎盛、科举制度有效施行时,总是尽一切努力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 ”下列对作者观点的理解正确的是A. 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平竞争的精神B. 科举制度背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C. 科举制度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D. 科举制度实现了封建国家的兴盛【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注意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中国的科学考试却是惊人地大公无私” “尽一切努力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 ,
10、联系所学可知,科举考制不重家世门第,一律取决于成绩,体现了公平竞争的精神,故 A项正确;BCD 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所以答案选 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名师点睛】科举制度创立利弊: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 6 -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1、积极作用(前期隋唐宋元时期):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仕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有利于形成
11、高素质的文官队伍。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朝以诗赋取士,促进唐诗繁荣。2、消极作用(后期明清时期):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或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清末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科举制度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11.读“中国古代皇权消长示意图” ,对此图解读正确的是A. 皇权从秦到清一直强化B. 隋唐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皇权C. 明朝废丞相,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高度D. 清朝设议政王大臣会议
12、,专制皇权达到顶峰【答案】C【解析】根据上图可知魏晋南北朝和元朝两个时期的柱形要低于前后紧挨着的时代,故 A项皇权从秦到清一直强化的说法错误,排除。唐宋时期三省六部制是分散相权、加强皇权,排除 B。从图中可知明朝废丞相,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高度,C 项正确。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专制皇权达到了顶峰,排除 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 C。12.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 7 -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 ”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 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 分裂动荡是专制权
13、力产生的前提C. 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 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说明专制程度随着中央对地方的严格控制而不断强化,故 C符合题意。考点:中国古代专制主义的发展。点评:本题为 2012年全国高考课标卷试题,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秦代以后,中国古代专制主义发展的总趋势是不断强化,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13.唐朝某皇帝打算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一项普遍增税政策,但最终搁浅。你认为最有可能出现问题的环节是A. 中书省拒绝草拟诏令B. 尚书省拒绝执行C. 门下省审议驳回D.
14、 三省之间互相推诿【答案】C【解析】【详解】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中,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从材料中的“唐朝某皇帝打算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一项普遍增税政策,但最终搁浅”来看,最有可能出现问题的环节是门下省审议驳回,导致该计划没有通过。故答案为 C项。中书省没有拒绝草拟诏令的权力,尚书省没有拒绝执行的权力,排除 A、B 项;三省分工明确,各负其责,不会出现互相推诿的现象,排除 D项。14.历史学家钱穆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 ”下列史实体现这一观点的是西汉设立中朝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8 -北宋设立枢密院A. B. C. D. 【答案】
15、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分别是西汉、唐、宋时期加强君权、削弱相权的措施;九品中正制下,世家大族把持了选官大权,不能体现这一特点,排除含的选项。故答案选择 D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君主专制的演进15.中国古代实行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它包含两种专制模式,一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二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下列选项包含这两种专制模式的是。A.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
16、B. 汉武帝“中外朝制度” ;清朝设立军机处C.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明朝设置内阁制D. 明朝设置内阁制;清朝设立军机处【答案】C【解析】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符合材料“实行集体宰相制度” ;明朝设置内阁,符合“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 ,故 C正确;宋朝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都属于正式行政体制,故 A错误;汉武帝“中外朝制度”并不符合“实行集体宰相制度” ,故 B错误;明朝设置内阁,也不符合“实行集体宰相制度” ,故 D错误。故选 C。16.“他以地域结合的体系取代了人身结合的体系。作为一种政治方式,它奠基于必须永久固定的地域、以及以此为基础的财产之上,这一体制通过
17、地域来和它的公民打交道。公民已经定居在各个乡区中了。一个人要成为雅典公民,首先必须成为一个乡区的公民。氏族或胞族的关系不再支配他作为一个公民的责任了。 ”这里的“他”指的是A. 梭伦- 9 -B. 克里斯提尼C. 伯利克里D. 苏格拉底【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奠基于必须永久固定的地域、以及以此为基础的财产之上,这一体制通过地域来和它的公民打交道”符合打破血缘部落、设立地域部落的克里斯提尼改革,故选 B;梭伦改革确立财产等级制,没有涉及“通过地域来和它的公民打交道” ,排除 A;伯利克里改革时期公民享有充分的政治权利,不符合“始于”的限定,排除 C;苏格拉底是哲学家,不符合“通过地域来
18、和它的公民打交道” ,排除 D。17.在古代希腊,规定议事会成员的任期为一年且不得连任,公民一生中任议事会成员的时间总共不能超过两年,均进行抽签选举。这种轮流坐庄和抽签选举的参政方式A. 动摇部落贵族势力对政权的控制B. 参政权利与公民财产没有关系C. 可能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D. 保障所有公民直接参政的机会【答案】C【解析】古希腊轮流坐庄和抽签选举的参政方式,忽视了参政者的个人素质和文化水平,可能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故 C正确;材料主旨并不是打击部落贵族势力击,故 A错误;当时公民实行财产等级制,故 B错误;保障所有公民直接参政的机会,说法过于绝对,故 D错误。故选 C。18.十二
19、铜表法采用固定罚金制,一些贵族依仗其钱财众多随意侵辱他人。于是,法官以受害人人身被侵辱所遭受的实际损害的大小作为判定赔偿金额的标准。这体现出( )A. 法官可随意解释罗马法 B. 法律注重保护私有财产C. 公平正义理念得到伸张 D. 法律优先保护弱者利益【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体现了罗马法的发展,材料中法官的判决时为了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受害人的利益,故排除 A项。材料反映的是法律对人身权的保护,故排除 B项。由“固定罚金制”到根- 10 -据“实际损害的大小作为判定赔偿金额的标准”的变化体现的是公平,是对材料中“一些贵族”不正义行为的约束,故选 C项。 十二铜表法根本上维护的是贵族的利益,
20、故排除 D项。19.罗马法学说汇纂中记录这样一个案例:一人把洗衣人告上法庭,要求他赔偿自己被老鼠咬破的衣服的损失。原告说:“按照约定,衣服洗好后你应该妥善保管,事先应考虑到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你应使用鼠夹和鼠药来预防鼠害,可是在你的店里甚至连一只猫都没有。 ”最后法官判定洗衣人要承担责任。这一案例体现了罗马法的原则是A. 原告证据优先B. 提供证据的责任在陈述事实的一方C.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 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法官判定洗衣人要依照承揽之诉承担责任,是因为洗衣人未能“按照约定”来办事,这反映了罗马法注重保护私有财产的特点,故 D项正确;材料中强调是注重谨
21、慎履行契约的原则,并不是原告证据优先,故 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说明提供证据的责任在陈述事实的一方的信息,故 B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主旨,故 C项错误。20.据记载,从 1400年以后到 1642年之间,英国国王没有议会的批准,要提高税收的企图大多没有实现。为筹款国王通常会和议会争论得面红耳赤。这反映出英国( )A. 具有议会限制王权的传统 B. “君权神授”没有历史的根基C. 君主立宪制基本形成 D. 国家经济管理权已归属议会【答案】A【解析】【详解】 “从 1400年以后到 1642年之间,英国国王没有议会的批准,要提高税收的企图大多没有实现”这说明英国议会限制王权具有久
22、远的传统,故 A项正确;材料和“君权神授”无关,故 B项错误;君主立宪制基本形成是在 18世纪中后期,故 C项错误;国家经济管理权归属议会是在君主立宪制完善以后,故 D项错误。21.沃波尔担任财政大臣期间,领导着全体内阁成员实行一致的政策,并坚持让不服从他领导的阁员离职。然而,在他任职时,他并未组织过内阁,也没有在下议院领导过一个多数派。- 11 -这说明当时A. 国王开始逐渐统而不治B. 帝国议会的作用很小C. 内阁成员与首相共进退D. 责任内阁制有待完善【答案】D【解析】【详解】1689 年颁布限制王权的权利法案 ,英国国王开始逐渐统而不治,排除 A;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议会的
23、作用很小,排除 B;材料没有反映内阁成员与首相共进退,排除 C;由材料“全体内阁成员实行一致的政策,并坚持让不服从他领导的阁员离职。然而,在他任职时,他并未组织过内阁,也没有在下议院领导过一个多数派” ,说明议会与内阁的关系没有厘清,责任内阁制有待完善,故选 D。22.法国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认为:美国联邦制是“为了把因国家之大而产生的好处和因国家之小而产生的好处结合起来” 。对作者观点理解最全面的是( )A. 联邦制加强了中央政府权力 B. 三权分立实现了分权制衡C. 地方各州自治权力不断增强 D.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结合【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美国的联邦制。依据所学可知,国家
24、之大而产生的好处指中央集权,国家之小而产生的好处指地方分权,而美国的联邦制是两者的有机结合。A 项表述不全面;B 项材料并未体现;C 项错误,不合史实。所以应选 D。23.美国国会议员的来源分为两部分,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众议员由各州人民选出。这体现了A. 联邦与民主相统一B. 共和与联邦相统一C. 分权与制衡相统一D. 集权与分权相统一【答案】A【解析】“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反映出各州具有一定独立权力,是联邦制的体现, “众议员由各- 12 -州人民选出”体现出民主选举色彩, 故选 A项。共和是指权力执掌者由选举产生,参议员和众议员的产生方式都属于共和体制,不能体现材料中参议员与众议员二
25、者的差距,不选 B项。分权与制衡是指美国国家权力划分为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并且互相制约,材料中没有体现参议员与众议员权力不同互相制约的内容,不选 C项。材料仅表述了参议员和众议员产生方式不同,体现不出集权与分权的统一,不选 D项。【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美国联邦制24.1882年,俾斯麦提出烟草专利法,遭帝国议会否决;1883 年,议会中各反对党攻击俾斯麦政府的军事开支;1887 年,俾斯麦要求议会批准今后七年的军事预算草案,而议员们只同意批准三年经费,直到皇帝下令解散这届议会,重新选举组成新议会,七年军事预算提案才得以通过。这说明当时的德国A. 宪法规定的君主立宪政
26、体遭到破坏B. 议会依法有效行使了对行政的监督权C. 民主意识增长,宰相无力控制议会D. 帝国议会只是君主专制的一块遮羞布【答案】【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俾斯麦提出烟草专利法,遭帝国议会否决,体现帝国议会制约首相权力;议会不同意批准七年的军事预算草案,遭到皇帝下令解散议会,重新选举议会,体现君主权力凌驾于议会之上。A 项说法错误,德国是君主立宪政体,君主权力凌驾于议会之上,排除。材料不是议会依法行使监督权,而是决策权,但决策权有名无实,排除 B。俾斯麦提出烟草专利法,遭帝国议会否决;议员们只同意批准三年经费等都是民主的体现,宰相无力控制议会,C项正确。帝国议会只是民主制度的一块遮羞布,排除 D。所
27、以选 C25.南京大学学者张海林先生认为,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王朝的抵抗政策存在“揖民攘夷”政策,即除了正面与英法侵略者作战、交涉外,还从侧面组织力量进行第二条战线的抵抗,即由地方官绅出面,召集民众,组织团练,出击和扰乱侵略者,而皇帝和地方官则佯装与己无干,暗中进行操纵,给予扶持。据此可以推断,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晚清政府A. 侧重于创新作战形式B. 得到民众的积极支持C. 作战手段较灵活D. 抵抗意识比较强烈- 13 -【答案】D【解析】从材料可知,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利用各种方式抵抗英法联军的侵略,说明了政府的抵抗意识比较强烈,D 正确。材料中所涉及的作战形式并非是清政府创新而来,A
28、 错误。材料中有“召集民众” ,但只是材料中的一小部分,并不全面,B 错误。材料中的侧面抵抗中的“扰乱侵略者” ,并不属于作战手段,C 错误。第卷(非选择题共 50分)二、材料分析题(26 题 15分,27 题 17分,28 题 18分共计 50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材料二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
29、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卷一四材料三 (卢商)早孤,家窭(j,贫寒)困,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由校书郎佐宣歙、西川幕府。入朝,累十余迁,至大理卿。擢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摘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七材料四 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三分别反映的是什么选官制度?并概括选官方式的演变。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的选官制度有哪些进步意义?(2)材料四说明了什么问题?(3)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中,你能得出哪些启示?【答案】 (1)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选官
30、方式:由推荐到考试。意义: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 (任答三- 14 -点即可得分)(2)问题:科举制存在弊端,只注重考试成绩而忽视品德。(3)启示:用人制度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兴衰;选拔人才要注意公平、公正,德才兼备。 (言之有理即可得分)【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能力和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1)从材料一的“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材料二的“乃立九品官人之法” 、材料三的“举进士、拔萃,皆中”等信息可以看出,三则材料反映的分别是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根据选官制
31、度的内容可知,选官方式由推荐到考试。科举制的进步意义,应当联系所学,从打破世家大族垄断、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和加强中央集权等方面来回答。(2)材料中的“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 ”说明科举制存在弊端,即注重考试成绩而忽视品德。(3)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中得出的启示,可以根据材料信息并联系所学,从用人制度对国家兴衰的影响和选拔人才的标准等方面来回答。27.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以制度为重要内容的政治文明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高皇帝以圣德受命,建立鸿业,置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
32、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历载二百年,天下安宁。汉书卷八十三武帝元狩五年(前 118年) ,又在丞相府内设置丞相司直, “掌佐丞相举不法” 。征和四年(前 89年) ,又设置司隶校尉一职,掌察京师百官和近畿七郡。汉书武帝纪材料二 - 15 -材料三 (明太祖)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明史材料四 (清人赵翼说) “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 。檐曝杂记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列举汉朝中央监察制度的主要内容(2)材料二中图一图二所示的政治制度的名称各是什么?图二反映的制度的推行有何意义?(
33、3) )明清时代是中国封建专制时代的晚期,材料三、材料四反映出这一时代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新的变化?(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的趋势。【答案】 (1)内容:设置了御史大夫;丞相司直;司隶校尉监察百官(2)图一:三省六部制,图二:行省制度。意义:该制度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3)明朝:废丞相,设内阁,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清朝: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16 -(4)趋势: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取
34、消。【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过程,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能力和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1)汉朝中央监察制度的主要内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置御史大夫” “又在丞相府内设置丞相司直” “又设置司隶校尉一职,掌察京师百官和近畿七郡”等信息分析得出。(2)从图示可以看出,分别是三省六部制和行省制度。图二为行省制度,该制度推行的意义应当联系所学,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等方面来回答。(3)从材料三的“罢丞相不设”和材料四的“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可以看出,明朝废丞相设内阁,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而清朝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
35、发展到顶峰。(4)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的趋势是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取消。【点睛】对于古代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发展历程,必须系统性掌握理解。主要包括:战国时期的萌芽;秦朝时期的确立,如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等;西汉时期的巩固,如内外朝制度的形成、推恩令的颁布、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采纳;隋唐时期的完善,如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北宋时期的加强,如军事、行政、财政方面的措施;元朝行省制的作用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明清时期的空前强化,如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权分三司、内阁制的形成,清朝军
36、机处的设立,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28.中西政治文化的差异及两者的个性可以从多种维度来考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796 年正月初一,乾隆正式禅位嘉庆,但仍居养心殿掌控朝政;同年 9月 17日,华盛顿完成了第二届总统任期,发表致合众国人民 ,退出候选总统行列。材料二 在美国的复合共和国里,人民交出的权力首先分给两种不同的政府,然后把各政府分得的那部分权力再分给几个分立的部门。因此,人民的权利就有了双重保障,两种政府将互相控制,同时各政府又自己控制自己。【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 17 -材料三 1832 年 6月,议会改革方案得到通过并经国王批准。56 个人口不到 2
37、000人的选区被取消,31 个有 2000-4000人口的选区各减少 1个议员席位。余出的 143个议席中,各大新兴工业城市得到 65个,在选民资格方面,城市居民年收入房租或年交纳房租 10镑以上者有选举权;农村中年收入 10镑以上的土地所有者和年收入 50镑以上的租地经营者享有选举权。刘宗绪世界近代史材料四 请回答:(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中美两国的政体,并谈谈你对材料二中“人民的权利就有了双重保障”的理解。(2)根据材料三指出 1832年改革后英国议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给英国带来了什么积极影响。(3)材料四是哪次战争后留下的残迹?这场战争中,中国被迫签订了哪些不平等条约?(4
38、)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答案】 (1)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美国:资产阶级联邦共和制或总统共和制。理解:联邦政府与各州之间相互制约;政府的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约;维护了国家统一,防止了过度集权专制,保障了民主;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2)变化:调整选区,重分议席;增加新兴工业城市议席;以财产收入作为获得选举权的主要依据。影响: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为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保障。(3)第二次鸦片战争。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4)改革创新能推动社会和国家的发展与进步,保守落后就会被动挨打。【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古代中国、近代美英的政治制度,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
39、息的分析概括能- 18 -力和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1)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国是封建君主专制,而美国是联邦制共和政体。根据材料中的“人民交出的权力首先分给两种不同的政府,然后把各政府分得的那部分权力再分给几个分立的部门”可以看出,材料二中“人民的权利就有了双重保障”是指美国通过 1787年宪法确立的联邦制和三权分立体制,这种制度设计防止了过度集权专制,保障了民主,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2)1832 年改革后英国议会所发生的变化,可以根据材料中的“56 个人口不到 2000人的选区被取消,31 个有 2000-4000人口的选区各减少 1个议员席位” “余出的 143个议席中,各大新兴工业城市得到 65个” “在选民资格方面,城市居民年收入房租或年交纳房租 10镑以上者有选举权;农村中年收入 10镑以上的土地所有者和年收入 50镑以上的租地经营者享有选举权。 ”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这种变化给英国带来的积极影响,应当联系所学,从对君主立宪制和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带来的影响来回答。(3)从图示可以看出,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留下的残迹。联系所学可知,中国被迫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4)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改革创新对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