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鹤岗一中 20182019 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部分共 40 题,每小题 15 分,共 60 分)1.费孝通说:“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的同心圆波的性质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他描绘的中国乡土社会组织体系是A.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表现B. 宗法制度文化的反映C. “三纲五常”原则的体现D. 分封制森严等级的反映【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描绘传统社会中以“己”为中心,建立起来的亲属关系,其关系远近
2、体现了血缘关系的亲疏,符合宗法制的特点,故 B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信息,排除 A;材料没有涉及“三纲五常” 、分封制的信息,排除 CD。2.秦朝的“皇帝”与西周的“王”相比,最本质的不同点是A. 具有神化君权的特点B. 代表至高无上的地位C. 古代政治发展的产物D.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代表【答案】D【解析】A、B、C 的表述是“皇帝”和“王”二者的共同之处,不符合题意。由“王”到“皇帝”的转变,反映的是政治体制的变化,它体现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3.殷墟甲骨卜辞大多是占卜的记录。从 10 多万片甲骨卜辞中可以看出,一切民事都被涂上了“神事”的色彩。商王一年之中
3、,无日不祭;大事小事,无事不卜。这反映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2 -A. 宗法制度雏形已现端倪B. 政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C. 政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D. 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答案】B【解析】材料“一切民事都被涂上了神事的色彩” “商王一年之中,无日不祭;大事小事,无事不卜”反映出商王朝政权中充满着神权色彩,这体现出政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之一,故 B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血缘关系,故 AC 项排除;D 项是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但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排除。4.汉语中“父子” “婆媳” “君臣” “将士” “男女” “父母” “夫妻”等,这些称谓的组成尽管都是并列关系,
4、但是不能把其顺序颠倒,比如“君臣”不能说成“臣君” , “父母”也不能说成“母父” 。该现象体现的实质问题是A. 汉语语法单一,缺乏变化B. 严格的尊卑贵贱宗法观念C. 男性占据社会主导地位D.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影响【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的称谓可知,虽然前后都是并列关系,但前尊后卑,体现了古代等级森严的宗法观念,故 B 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汉语语法单一,缺乏变化,而是强调该现象反映严格的尊卑贵贱宗法观念,排除 A。材料中的称谓有些不涉及性别,C 项是对材料的片面反映,排除。材料反映了严格的尊卑贵贱宗法观念,而不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影响,排除 D。5.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中国历
5、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可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这三大阶段。从封建转向帝制是第一次转型,下列选项属于这一历史时期转型特征的是A. 由“公天下”至“家天下”B. 专制社会向民主社会转型C. 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D. 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答案】D- 3 -【解析】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信息“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可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这三大阶段” ,结合所学知识, “封建”指商周的分封制,“帝制”指秦朝至明清时期的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民治”指辛亥革命后建立的民主共和制。A 说法错误,在“封建”时期,我国已经由“公天下”至“家天下” 。BC 说法错误,这应发生在帝制转向民治时期。秦朝封建专制中央集
6、权制下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而非世袭分封,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故选 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官僚政治6.中国古代有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此大臣的主张A. 反对中央集权B. 主张郡县制C. 反对郡县制D. 主张中央集权【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该大臣认为商周统治时间长,是因为分封了子弟功臣为诸侯,不实行分封制,则天下大乱时没有诸侯国的救助就会孤立无援,他实际主张实行分封制,反对郡县制,故 C 正确,B 错误;材料未
7、涉及反对中央集权,材料也没有反映主张中央集权,排除 AD。7.历史学家钱穆认为:“秦汉以来的郡县制,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统一国,此项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 ”郡县制能发挥这一作用,是因为A. 能够消除地方割据B. 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C. 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D. 保证了官僚队伍的廉洁【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强调的是郡县制在维护中国统一方面的作用,结合所学可知,之所以郡县制能发挥这一作用是由于中央控制了官吏的任免权,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故 C 项正确;A 项的“消除”夸大了其作用,中国多次出现过地方割据局面,故 A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郡县制- 4 -维护中国统一方面的
8、作用,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的高低与中国统一没有直接关系,排除 B 项;D 项是古代监察制度的作用,与郡县制无关,应排除。8.某史学家认为:“后世官制,变化繁赜。而其原理,不能出于治民、治军、监察官吏三者之外;此亦可见秦之定制,非漫然而设也。 ”以下相关评述正确的是A. 材料中的“原理”指的是三权分立与制衡B. 秦朝的中央官制最早体现此“原理”C. 作者对“原理”长期不变感到不满D. 作者对“后世”官制持否定态度【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学生对信息解读能力,材料认为“后世官制,变化繁赜。而其原理,不能出于治民、治军、监察官吏三者之外” ,官员的职权分为治理百姓、管理军队、监察官
9、吏三部分,A 项错误;“秦之定制”指的是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管行政、军权和监察,故 B 项正确。 “非漫然而设” ,体现出作者的赞赏态度,C、D 错误。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的演进9.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一个国家该要有个凝固的中央。开始是封建,四分五裂,慢慢地就统一集中。然而自汉迄唐,就已有过于集权之势。到宋、明、清三朝,尤其是逐步集权,结果使地方政治一天天地衰落” 。这说明A. 从汉朝到唐朝中央集权不断强化B. 宋朝以后,由于中央集权的加强使地方再无反叛C.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程度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D.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应
10、适度【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的主要信息是:从汉至清,中央过于集权导致地方政治一天不如一天。A 没有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材料中反映的是中央集权过度强化的弊端,B 错;C 项结论不能从材料中得出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材料表述的现象是中央过于集权的结果,那就说明要使地方政治健康发展,应当适当地方分权。所以答案选 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与地方的权力斗争- 5 -10.唐代实行宰相集体议政制度,三省宰相不仅都要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还要在对所议诏令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形成正式决策。这种“宰相一致原则”A. 提高了行政决策效率B. 削弱了宰相的决策权C. 旨在制约皇权的
11、滥用D. 体现了权力的制衡性【答案】D【解析】由“行宰相集体议政制度,三省宰相不仅都要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还要在对所议诏令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形成正式决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宰相委员制,相互分工、相互制约,体现了权力的制衡,故本题答案选 D 项;A 项不选, “宰相一致原则”需要时间,不会提高行政效率;B 项不选,皇帝真正的决策权在皇帝手里;“宰相一致原则”是针对宰相实行的,并非针对皇权,C 项不符合题意。【名师点睛】 “唐代实行宰相集体议政制度,三省宰相不仅都要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还要在对所议诏令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形成正式决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题考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结合
12、“宰相一致原则”可以判断出体现了分权制衡。11.公元前 74 年,汉昭帝驾崩,膝下无子嗣,汉武帝之孙刘贺被拥立为帝,在位 27 天后被废。汉宣帝时被封为“海昏侯” ,食邑四千户隶属豫章郡。材料表明汉代A. 君主专制有所削弱B. 皇族内部斗争激烈C. 侯国曾经归郡管辖D. 郡国并行弊端凸显【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海昏侯”隶属豫章“郡”意在强调侯国曾经归郡管辖,选 C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汉代君主专制是加强而非削弱的,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皇族内部斗争的问题,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没有体现郡国并行弊端方面的信息,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
13、;故本题选 C。12.公元前 106 年,西汉武帝将全国 103 个郡划分为 13 州部,每州置刺史 1 人,刺史“奉诏条察州” ,主要依据“六条问事” ,因郡守和国相官秩为二千石,故在六条法律条文中有四条- 6 -是针对“二千石”的。这说明刺史制度的建立A. 完善了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机构B. 均衡了州郡和封国的地方权力分配C. 消除了地方豪强势力对中央的威胁D. 重在发挥太守在地方治理中的作用【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可知,汉武帝设立刺史重在加强对地方郡守的监察,从而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以便更好的发挥郡守在地方治理中的作用,故选 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汉政治汉刺史制度13.
14、先秦时期今山东大体分属齐鲁两国,齐国是以淄博为国都,领有今山东以东的大片土地;鲁国是以曲阜为国都,领有山东以西的小块土地,故后世称山东为“齐鲁之邦” ,但山东的简称是鲁,而不是齐。关于是鲁不是齐的原因,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A. 鲁国的面积比齐国大 B. 受宗法制正统观念影响C. 因孔子受到历代推崇 D. 由分封制等级体系决定【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鲁国是姬姓王国,齐国是功臣,山东简称鲁而不是齐原因是受到宗法制的影响,故 B 项正确;A 项与“山东的简称是鲁,而不是齐”无关;孔子受到历代的推崇与此题无关,故 C 项错误;分封制的等级体系与此题无关,故 D 项错误。14.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
15、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有关科举制说法不正确的是A. 科举制容易造成世家大族垄断政局的局面B. 科举制能为统治者选拔真才实学之人C. 科举制有利于实现社会阶层流动D. 科举制促成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答案】A【解析】从材料“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中可以看出,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的特权垄断,故 A 项错误,符合题意;科举制扩大了统治- 7 -基础,有利于选拔真才实学之人和实现社会阶层的流动,并促成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故BCD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5.洪武元年,明太祖命儒臣修女诫,他对学士朱升说:“治天下者,正
16、家为先正家之道,始于谨夫妇洪武三年,正式明确“皇后之尊,止得治宫中缤妇之事,即宫门之外,毫发事不得预焉” 材料主要反映出明太祖A. 力图阻止相权的扩大B. 注意吸取前朝政权覆亡的教训C. 欲限制女性人身自由D. 欲抑制外戚,严防恃宠干政【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中“皇后之尊,止得治宫中缤妇之事,即宫门之外,毫发事不得预焉”可以看出明太祖在抑制外戚干政,选 D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不是阻止相权而是阻止外戚的权力,选项A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涉及到前朝政权覆亡的教训方面的信息,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中主要是防止后宫干政,而不是体现限制女性人身自由,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17、 D。点睛:此题难度一般,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题干主旨含义,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各个选项进行判断。16.清代的地方官员绝对不被允许在自己的出生县份乃至省份服务,也不能与其亲威乃至同省乡亲同时在相辅或相近的位置上任职,这种制度性规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A. 防止官员贪污腐败B. 有效实现权力制衡C.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 提高地方行政效率【答案】C【解析】材料了不允许官员在家乡任职和不能与亲戚在同一个地方任职,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实力的出现,其目的在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C 符合题意;A 不是主要目的;B 说法不正确;D 与材料无关。点睛:古代中国官职的变化无非体现为两个
18、目的,一是加强中央集权,一是加强君主专制,- 8 -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其主观目的均在于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等。17.“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大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该机构设置表明A. 君主专制制度确立B. 中央集权加强C. 中央机构完善D. 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清朝军机处的设立,而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在秦朝时期已经确立,该项不符合史实,故 A 项错误。中央集权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材料体现的是强化君主权力,故 B 项错误。军机处的设立是为加强皇权,其本身并无实权
19、,不能体现出中央机构的完善,故 C 项错误。军机大臣只是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按照皇帝旨意办事,使皇权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故 D 项正确。18. 在古代雅典统计整个城邦的人口时,官方文件的表述是:“雅典人及其妻子和孩子” 。这种现象反映了在古代雅典A. 妻子和孩子不属于城邦B. 妻子和孩子没有公民权C. 城邦的小国寡民特征D. 城邦政治的民主化特点【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析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的能力。古代雅典统计城邦人口时包含了妻子和孩子, “不属于城邦”表述有误,故 A 项错误。材料关键信息为“雅典人及其妻子和孩子” ,这表明,妇女和孩子不算是雅典人,女人和孩
20、子没有公民权,故 B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小国寡民” ,故 C 项错误。材料表明,妇女不是雅典公民,不能享有公民权利,不能体现“民主化特点” ,故 D 项错误。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19. 普鲁塔克在希腊罗马英豪列传中说到雅典政治时说“这个国家有许多对立的党派如同形形色色的地貌:山地的居民倾心于民主政体,平原偏向寡头统治,生活在海滨的人民向- 9 -往一种混合的政体。他们都在防止另外的党派占优势”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 雅典政治派别众多B. 地理环境对政治影响巨大C. 雅典人不团结,导致了国家的衰落D. 雅典的民主政治面临威胁【答案】B【解析】试
21、题分析:材料指出:雅典有许多对立的党派如同形形色色的地貌:山地的居民倾心于民主政体,平原偏向寡头统治,生活在海滨的人民向往一种混合的政体。他们都在防止另外的党派占优势。这反映出雅典的地理环境对民主政治有重要的影响,故选 B;A 项不是材料的主旨;C、D 说法错误。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20.古代雅典曾经出现“无论贵贱、无论财富的多寡,在政治上,雅典公民一律平等的奴隶制社会中的最高民主阶段。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克里斯利斯提尼改革使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 “最高民主阶段”到来B. 在雅典“最高民主阶段”期间,各级官职向全体成年居民开放C. 在“最高民主阶段”
22、,陪审法庭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构D. “最高民主阶段”时期,津贴制的实施使民主得到一定物质保证【答案】D【解析】【详解】克里斯提尼是确立了雅典民主政治,并没有使雅典民主发展达到顶峰,A 错误;雅典享受公民权的只能是全体成年男性公民,而不是居民,B 错误;公民大会是雅典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而不是陪审法庭,C 错误;雅典民主最高阶段是伯利克里时代,公民参政有工资和津贴的保障,D 正确。【点睛】抓住关键信息“雅典公民一律平等的奴隶制社会中的最高民主阶段” ,联系所学伯利克里改革的内容和影响分析解答。21.阿里斯托芬在喜剧公民大会妇女中虚构了一个故事:雅典的妇女们偷偷穿上了丈夫的服装,戴上假胡须,女扮男装
23、出席公民大会,投票通过法律夺取了政权,把男性从城邦中驱逐出去。这一虚构剧情反映了- 10 -A. 民主政治促使戏剧艺术繁荣B. 民主氛围浓厚,公民意志自由C. 男女地位不平等,妇女无权参政D. 滥用民主权力导致政治混乱【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材料中古希腊喜剧家阿里斯托芬虚构了雅典城邦的妇女们女扮男装,出席了公民大会,并通过投票以法律的形式夺取了政权,把男性从城邦驱逐出去。这一虚构的剧情反映了现实生活中雅典民主政治中男女地位不等、妇女无权参政,故 C 项正确。A、D 两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排除;材料体现了阿里斯托芬对雅典民主政治弊端的批评,故 B 项错误。22.在平民反对
24、贵族的斗争中,罗马制定了十二铜表法第三表(执行)规定:“如债务人仍不清偿,又无人为其担保,则债权人得把债务人押家中拘留,用皮带或脚镣拴住,但(脚镣)重量最多为 15 磅。愿减轻的听便。 ”材料反映罗马法的基本特点是A. 保护平民利益,打击贵族特权B. 保护私人财产,注重公平原则C. 注重法律程序,保证司法平等D. 保护罗马共和国境内所有居民【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则债权人得把债务人押家中拘留”表明罗马法保护私人财产,而“但(脚镣)重量最多为 15 磅”又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公平。故答案为 B 项。材料不能反映罗马法打击贵族特权,排除 A 项;材料没有涉及法律程序,排除 C 项;罗马法只保护罗马
25、公民,排除 D 项。23.秦汉时期和罗马帝国时期是东西方文明的重大发展和成熟时期。这里的“文明发展”和“成熟”的含义分别是A.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罗马法律建设形成完备体系B. 三公九卿制度建立,罗马法律形成完备体系C.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罗马开始颁行成文法D. 三公九卿制度建立,罗马开始颁行成文法【答案】A- 11 -【解析】“文明发展”指的是中国秦汉时期是我国古代政治文明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时期, “成熟”指的是古代罗马帝国法律体系的成熟,故选 A;B 中的三公九卿制属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一部分,故排除 B;C 错在了“开始” ,D 中的表述都不能准确体现题干要
26、求,故排除 CD。点睛:概念学习和理解是历史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有些题目就是在偷换概念,考生如果不是很熟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很难做对,在考题选项设计中的偷换概念中导致理解失误而丢分。还有的题涉及的是几个概念的区分和准确理解,只有把握每个概念的具体含义才可以,这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就深入理解才能做对。这一题实际上是在考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罗马法这两个概念。24.万民法是继公民法之后,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罗马司法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用来调整罗马公民和异邦人之间以及异邦人和异邦人之间民事法律关系的罗马法律。这部法律A. 适用于罗马境内的一切人B. 是罗马平民和贵族斗争的结果C. 一定
27、程度上稳定了罗马社会秩序D. 适应了罗马共和国公民的需要【答案】C【解析】【详解】万民法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罗马社会秩序,维护罗马奴隶主阶级统治,稳固了罗马帝国的统治基础,故 C 项正确;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帝国境内的一切自由民而不是一切人,A 项表述错误,排除;成文法是罗马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而万民法适用范围包括罗马帝国境内各族自由民,是适应加强罗马境内各族人民统治的需要,B 项错误,排除;万民法适应了罗马帝国发展的需要而不是共和国,D 项表述错误,排除。25.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之后,罗马人口剧增,出现了“高楼大厦” ,而意大利半岛又经常发生大风,因此在阳台上、屋檐下堆置、悬挂物件往往造成人畜伤亡和
28、财产的毁损。所以大法官规定只要有人在房屋堆置或悬挂物件,即使尚未造成伤害,市民也都有权告发,法官可以判处房屋的居住者向告发者支付一万银币的罚金。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A. 罗马公民法已发展为万民法B. 罗马法重视经济安全- 12 -C. 社会发展促进罗马法的完善D. 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之后,罗马人口剧增,出现了高楼大厦所以大法官规定只要有人在房屋堆置或悬挂物件,即使尚未造成伤害,市民也都有权告发,法官可以判处房屋的居住者向告发者支付一万银币的罚金。 ”可以看出社会发展即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罗马法的完善,故 C 项符合题意;ABD 均与材料主旨不符。
29、26.1714 年安妮女王去世,根据王位继承法 ,汉诺威选帝侯继英国王位,由于乔治一世来自德意志汉诺威,对英语和政务不熟悉,对英国事务不感兴趣,甚至不出席内阁会议而让大臣料理国事。乔治一世的以上特点A. 有利于内阁制的形成B. 造成了英国统治的极端腐败C. 有利于改善德意志和英国的关系D. 标志着内阁制的形成【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在乔治一世后成为惯例,促进了责任内阁制的形成,这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重要发展,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是在 18 世纪中叶,故排除 D 项,选 A 项。27. 一位英国工业家说:“50 年前我们不需要议会代表,现在我们需要了,因为我们为全世界生产。
30、”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英国出现了A. 光荣革命 B. 权利法案C. 责任制内阁 D. 1832 年议会改革【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知识迁移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时紧扣“1832 年” ,材料中“50 年前我们不需要议会代表,现在我们需要了”说明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取得更多的政治权利, “因为我们现在为整个世界生产”说明工业革命是造成 1832 年议会改革的原因,C的表述符合题意,而 A 与题干中所述政治变化不符,B 与史实不符,C 材料无从体现,故选 D- 13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832 年议会改革 【名师点睛】从历史角度:以相对和平的方式打破了
31、贵族寡头的政治垄断。降低选民的财产和身份要求,扩大选民范围,工业资产阶级和富农得到选举权。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的变化对旧制度的冲击是改革的根本原因。现实角度:英国议会制度虽不乏繁文缛节,但手续之完备,程序之规整,迄今还是他国议会所无法相比的。28.在经历马萨诸塞州退伍军人领导的农民起义事件后,美国一位重量级领导人表示“事情很明显,如果国会没有充分权力,我们就永远不会取得国家的资格,西欧列强也不会把我们当作一个国家加以尊重” ,这一领导人的主要意图是A. 提高美国的国际地位B. 实行“分权与制衡”C. 打造强有力中央政府D. 平定当时的农民起义【答案】C【解析】“事情很明显,如果国会没有充
32、分权力,我们就永远不会取得国家的资格,西欧列强也不会把我们当作一个国家加以尊重”表明邦联体制下中央政府的软弱,以及改革现状,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维护国家统一的迫切性,故 C 正确;A 不符合材料的主旨;B 与材料无关;D 不符合材料“如果国会没有充分权力,我们就永远不会取得国家的资格,西欧列强也不会把我们当作一个国家加以尊重” ,排除 D。29.“任何一级政府都是不可信任的,但是级别越高、距人民越远、权力越集中和强大的政府,越需要特别的限制。 ”因此,1787 年的美国宪法规定A. 实行联邦体制加强中央集权B. 贯彻制衡原则实行三权分立C. 两党互相制约避免一党专政D. 人民选举总统体现民主精
33、神【答案】B【解析】“级别越高、距人民越远、权力越集中和强大的政府”在美国就是指联邦政府, “特别的限制”在 1787 年宪法里就表现为实行三权分立,防止权力的过分集中,故选 B;ACD 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14 -30.美国宪法规定:“本宪法及依照本宪法所制定之合众国法律以及根据合众国权力所缔结或将缔结的一切条约,均为全国的最高法律;即使与任何一州的宪法或法律相抵触,各州的法官仍应遵守。任何一州宪法或祛律中的任何内容与之抵触时,均不得违反本宪法。 ”这反映了美国宪法的主要原则是A. 分权制衡 B. 联邦体制 C. 人人平等 D. 宪法至上【答案】D【解析】【详解】据“本宪法及依照本宪法所
34、制定之合众国法律以及根据合众国权力所缔结或将缔结的一切条约,均为全国的最高法律” “均不得有违反本宪法”可知,美国宪法拥有最高地位,这就体现了宪法至上原则,故选 D;分权制衡指在公共政治权力内部或者外部,存在着与权力主体相抗衡的力量,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A;联邦体制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员单位(州、省、邦、共和国等) 根据联邦宪法组成的国家,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B;材料信息与人人平等无关,排除 C。31.2009 年 1 月 20 日中午 12 时许,美国当选总统奥巴马宣誓就任美国第 44 任总统,他在美国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罗伯茨的见证下庄严宣誓。誓词大意为:“我郑重宣誓,我将忠实履行
35、美国总统职责,尽己所能保存、保护和捍卫美国宪法”下列关于美国总统的职责与美国宪法内容的叙述,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是A. 美国联邦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B. 最高行政权属于总统,总统兼武装部队总司令C. 美国中央政府的构建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总统对立法没有否决权D. 按照宪法规定,美国的最高立法机构是国会【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美国 1787 年宪法可知,总统可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国会可以以 2/3 多数通过总统所否决的法律,故 C 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故选 C;ABD 表述均符合美国 1787 年宪法,不符合题意,排除。32.下面是近代法德两国政体的比较,表中数字处
36、填的内容应分别是- 15 -A. 世袭、君主、总统B. 世袭、首相、议会C. 选举、君主、议会D. 选举、首相、议会【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法国共和制中国家元首是总统,国家元首的产生方式是选举;德国君主立宪制中国家元首是皇帝,政府首脑是宰相,故 C 项正确其余三项均不符合,应排除。故选 C。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33.英国皇家学会会员钱乘旦教授认为:“法国大革命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此后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直到 1870 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法国
37、就确立起议会制度,不再发生革命了。 ”这段阐述中凸显了:A. 革命的风暴到此结束B. 资产阶级共和派完全掌握了政权C. 各政治派别基本认同宪法的价值D. 经济发展直接导致政权突变【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法国就确立起议会制度,不再发生革命了” ,说明经过革命没有解决的问题,通过议会制度解决了,体现了各政治派别认同了宪法的价值,故 C正确;法国大革命在 1794 年就已经结束,A 错误;结合所学可知,法国共和派和君主派实力- 16 -相当,没有完全掌握了政权,故 B 错误;导致法国政权突变的直接原因不是经济的发展,材料信息也无法体现,故 D 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
38、信息是“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法国就确立起议会制度,不再发生革命了” ,联系所学法国第三共和国宪法指定的背景分析解答。34. 根据 1871 年开始生效的德意志帝国宪法文本,这个新的民族国家称为“德意志联邦” ,其最高首脑为“联邦主席” 。直到威廉一世加冕时,人们才从发布的皇帝宣言中得知, “联邦主席”改成了“德意志皇帝” 。原来,威廉一世希望自己被称为“德国皇帝” ,这一要求遭到巴伐利亚国王和符滕堡国王的反对,最后威廉一世接受了“德意志皇帝”称号。上述材料表明A. 德意志帝国不适合建立联邦制B. 德意志帝国仍是封建专制政体C. 德意志帝国分裂割据局面仍没有消除D. 德意志帝国存在集权与分权主义
39、之争【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题干中威廉一世从“联邦主席”到“德国皇帝”再到“德意志皇帝”称谓的变化,反映了企图建立中央高度集权的愿望,但遭到巴伐利亚国王和符滕堡国王的反对,反映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争夺,故 D 项符合题意;、三项表述错误,故排除。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871 年德意志帝国宪法35.英国的格雷斯顿曾这样评价鸦片战争:“在人类历史中,我从未见过如此不正义并故意要使国家蒙受永久耻辱的战争。飘扬在广州城头的英国国旗只是为了保护一桩可耻的交易进行的。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未看到英国发动战争的真实目的B. 为英国发动战争作辩护C. 认为自由贸易的
40、原则不可侵犯D. 支持中国的反侵略战争【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B、C 两项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不正义” “可耻”不符;题目中未涉及对中国的支持,故排除 D 项;由题目中的信息“只是为了保护一桩可耻的交易进行的”可知格雷斯- 17 -顿并没有看到鸦片战争的真实目的是为了打开中国的市场。故本题应选 A 项。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鸦片战争36.民国学者蒋廷黻曾指出:“中国当初的目的全在禁烟,战争虽非偶然的,无历史背景的,然初不过因禁烟而起冲突,继则因冲突而起报复,终乃流为战争。 ”下列表述最符合材料观点的是A. 国人预料到禁烟会导致战争B. 禁烟运动是鸦片战争的诱因
41、C. 英国蓄谋已久发动战争D. 战争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制度的差异【答案】B【解析】材料“然初不过因禁烟而起冲突,继则因冲突而起报复,终乃流为战争”说明禁烟是鸦片战争的诱因,故 B 项正确,C 项错误;材料“中国当初的目的全在禁烟”说明 A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两国的社会制度,故 D 项错误。点睛:根据题干关键信息“然初不过因禁烟而起冲突,继则因冲突而起报复,终乃流为战争”可以得出禁烟与鸦片战争之间的关系。37.鸦片战争之初,英国向中国提出直接正式平等交往的要求,没有任何结果。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外国公使要求驻京,咸丰欲以全免英国商品关税为条件,换取英法撤销这项要求。这反映出当时的清政府A. 极度
42、反感英国的侵略行径B. 固守传统的天下观C. 了解英国来华的真实意图D. 被迫接受自由贸易【答案】B【解析】材料中,不能得出清政府极度反感英国侵略行径的结论,故 A 项错误;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初,清政府不同意与英直接正式平等交往,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以全免英国商品关税为条件,换取外国公使驻京的要求,可以看出清政府固守传统的华夷天下观,故 B 项正确;两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不同做法不是出于了解英国来华的真实意图,而是为了维护传统的天朝上国的尊严,故 C 项错误;材料“咸丰欲以全免英国商品关税为条件,换取英法撤销这项要求”- 18 -,没有体现被迫接受自由贸易,故 D 项错误。点睛:解答的关键是从
43、“咸丰欲以全免英国商品关税为条件,换取英法撤销这项要求”切入,结合鸦片战争进行思考。38.有人说,如果没有鸦片战争砸开我们这个封闭的铁罐头,中国不知道还要经历几百年、几千年进化到现代文明社会。此语意在说明鸦片战争A. 暴露君主专制统治弊端B. 改变了传统的华夷观念C. 打破清朝闭关锁国状态D. 客观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说到了鸦片战争的积极作用,就是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因此它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史进程,所以本题选择 D 选项。A 选项与材料无关;B 选项材料没有体现;C 选项不是最主要的含义。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1840-1900 年
44、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的积极作用【名师点睛】鸦片战争的客观后果,首先打破清朝闭关锁国局面,使中国由闭关逐步走向开放,走向近代化;其次是加速中国社会内部变革,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旧制度的解体。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封建经济开始瓦解,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思想上,先进的知识分子兴起“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西学东渐的局面开始形成。39.下图是太平天国先后颁布的两个纲领性文件,这两部文献的共同特点是A. 脱离了社会现实,无法真正实施- 19 -B. 试图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C. 反映了农民的理想追求D. 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答案】A【解析】【详解】 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小农经济的要求
45、,否定了商品经济,脱离了社会现实, 资政新篇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潮流,但不是农民运动的产物,脱离了社会现实,故 A 正确;结合所学可知, 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小农经济的要求, 天朝田亩制度试图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故 B 错误;资政新篇具有资本主义色彩,没有体现农民的要求,故 C 错误;资政新篇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 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小农经济的要求,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故 D 错误。40.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 ”“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的根本原因是A. 定都天京的战略失误B. “人间小天堂
46、”的腐朽享乐C. 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D. 落后生产方式的代表【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即农民是落后生产方式的代表,故 D 正确;定都天京后孤军北伐,是失败的主观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故 A项错误;“腐朽享乐”导致内部矛盾尖锐,以致发生内讧,是失败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 B;天朝田亩制度主张绝对平均,在当时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空想,但这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的表现之一,排除 C。【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 ,联系所学太平天国运
47、动的特点和失败原因分析解答。二、非选择题(共三题,满分 40 分)4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高皇帝以圣德受命,建立鸿业,置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 20 -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历载二百年,天下安宁。 ”“汉家至德博大,宇内万里,立置郡县。部刺史奉使典州,督察郡国,吏民安宁。 ”汉书朱博传材料二 汉唐时期绩效考评有比较配套的机制汉代有“上计制度上计吏由郡守的僚佐担任,每三年计一次。汉代将全国分为十三州,也即十三个监察区中央设十三名刺史为监察官,各负责一州的监察事务。汉唐时期还有一种临时性突击考评地方官吏的辅助手段,其主要形式是巡查。汉唐时期重视对考评结果的应用,
48、在俸禄增减、品阶升降、职位变动、荣辱予夺等方面都体现了不同考绩的结果。我国汉唐时期绩效考评的特色与启示材料三 (明朝)设六科给事中,按六部的业务进行对口监察,有单独上奏言事,监督和弹劾百官的权力。六科被称为“风宪之司” ,可以风闻奏事,而不一定负核实的责任,所以当时的六部官员“无敢抗科参而自行者” 。明代的东厂、西厂、锦衣卫等都是君主直接委派的特别亲信,他们用公开或秘密的方式进行特别监察,往往用于治理大狱、检举吏民奸罪,伺察密告。韦庆远、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1)根据材料一、二、三,归纳汉唐至明代政府对官吏监察考评的措施,明朝监督制度加强反映了怎样的政治发展趋势?(2)除上述监察制度之外,结合所
49、学知识列举两个古代的监察制度。【答案】 (1)措施:实行上下考察;设立刺史作为监察官监察地方;开展临时性突击考评;依据不同的考评结果对官员予以赏罚;设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对中央主要行政部门进行对口监察;监察官员可风闻奏事;设厂卫等特别机构监督官员。特征: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趋势愈加强化或皇权日趋集中。(2)监察制度:秦朝: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宋朝:设通判监督知州;元朝:设御史台;明朝:设都察院与六科给事中,地方上设按察使司。【解析】【详解】 (1)措施:根据“上下相监临”得出实行上下考察;根据“部刺史奉使典州,督察郡国”得出设立刺史作为监察官监察地方;根据“汉唐时期还有一种临时性突击考评地方官吏的辅助手段,其主要形式是巡查”得出开展临时性突击考评;根据“汉唐时期重视对考评结果的应用,在俸禄增减、品阶升降、职位变动、荣辱予夺等方面都体现了不同考绩的结果”- 21 -得出依据不同的考评结果对官员予以赏罚;根据“置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得出设御史大夫监察百官;根据“设六科给事中,按六部的业务进行对口监察”得出对中央主要行政部门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