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生物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专题18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题型专练.doc

上传人:周芸 文档编号:939212 上传时间:2019-03-0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1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考生物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专题18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题型专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9年高考生物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专题18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题型专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9年高考生物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专题18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题型专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9年高考生物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专题18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题型专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9年高考生物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专题18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题型专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专题 18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1赫尔希和蔡斯通过 T2噬菌体 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 DNA,以下实验步骤的先后顺序为 ( )用分别含有 35S 和 32P 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利用培养细菌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用噬菌体分别与含有 35S 和 32P 的细菌混合培养用含 35S 和 32P 的噬菌体分别与无标记的细菌混合培养放射性检测离心分离A B.C D.答案 A2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将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与 R 型细菌相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死亡,则小鼠体内 S 型、R 型细菌含量变化情况最可能是下图中的哪个选项 ( )答案 B解析 随着 R 型细菌转化成 S

2、型细菌,S 型细菌的数量变化呈现 S 型曲线的变化。R 型细菌在小鼠体内开始时大部分会被免疫系统消灭,随着小鼠免疫系统的破坏,R 型细菌数量又开始增加。3用含 32P 和 35S 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将一个未标记的噬菌体在此细菌中培养 9 小时,经检测共产生了 64个子代噬菌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32P 和 35S 只能分别标记细菌的 DNA 和蛋白质B子代噬菌体的 DNA 和蛋白质一定具有放射性CDNA 具有放射性的子代噬菌体占 1/32D噬菌体繁殖一代的时间约为 1.0 小时2答案 B解析 细菌中除 DNA 含有 P 外,磷脂和 ATP 等物质也含 P;子代噬菌体的 DNA 均具有

3、放射性;9 小时中 1个噬菌体增殖产生 64 个子代噬菌体,即繁殖了 6 次,故噬菌体繁殖一代的时间约为 1.5 小时。4用 32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经培养、搅拌、离心、检测,上清液的放射性占 15%,沉淀物的放射性占 85%。上清液带有放射性的原因可能是 ( )A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子代噬菌体B搅拌不充分,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未与细菌分离C离心时间过长,上清液中析出较重的大肠杆菌D 32P 标记了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离心后存在于上清液中答案 A5关于“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哪一项叙述是正确的 ( )AR 型细菌与 S 型细菌 DNA 混合后,转化是基因突变

4、的结果B用 S 型细菌 DNA 与活 R 型细菌混合后,可能培养出 S 型菌落和 R 型菌落C用 DNA 酶处理 S 型细菌 DNA 后与活 R 型细菌混合,可培养出 S 型菌落和 R 型菌落D格里菲思用活 R 型与死 S 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可导致小鼠死亡,这就证明了 DNA 是遗传物质答案 B解析 R 型细菌与 S 型细菌混合后发生了转化,转化的实质是基因重组;DNA 酶将 S 型细菌 DNA 分解,分解后的 DNA 没有活性,不能使 R 型细菌转化成 S 型细菌;格里菲思的实验中,没有将 DNA 与其他物质分开,所以最终没有证明 S 型细菌的遗传物质究竟是什么。6某实验甲组用 3

5、5S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 32P 标记的大肠杆菌,乙组用 32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 35S 标记的大肠杆菌,检测子代病毒的放射性情况,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组子代有放 射性,乙组子代没有放射性B甲组子代没有放射性,乙组子代有放射性C甲、乙两组子代都有放射性D该实验能证明噬菌体的 DNA 是遗传物质答案 C解析 35S 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在子代噬菌体中检测不到放射性, 32P 标记的大肠杆菌能为噬菌体增殖提供原料,使得子代 噬菌体有放射性;乙组用 32P 标记的是噬菌体的 DNA,DNA 是遗传物质,在子代噬菌体中能检测到放射性, 35S 标记的大肠杆菌能为噬菌体增

6、殖提供原料,使得子代噬菌体有放射性。C 正确。7如图表示科研人员探究“烟草花叶病毒(TMV)遗传物质”的实验过程,由此可以判断 ( )3A水和苯 酚的作用是分离病毒的蛋白质和 RNABTMV 的蛋白质不能进入烟草细胞中C侵入烟草细胞的 RNA 进行了逆转录过程DRNA 是 TMV 的主要遗传物质答案 A8某研究人员模拟赫尔希和蔡斯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进行了以下 4 个实验: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 35S 标记的细菌;用 32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 3H 标记的细菌;用 15N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以上 4 个实验,经过一段时间后离心,检测到放射性的

7、主要部位分别是 ( )A沉淀物、沉淀物、沉淀物和上清液、沉淀物和上清液B沉淀物、上清液、沉淀物、沉淀物和上清液C上清液、上清液、沉淀物和上清液、上清液D沉淀物、沉淀物、沉淀物、沉淀物和上清液答案 D解析 用噬菌体侵染细菌一段时间后离心,上清液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沉淀物是细菌(其中含有噬菌体的 DNA)。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 35S 标记的细菌,上清液是没有放射性的;用 32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放射性主要体现在 DNA 即沉淀 物中;用 3H 标记细菌,放射性在沉淀物中;而用 15N 标记的噬菌体含有放射性的物 质是蛋白质和 DNA,即放射性位于上清液和沉淀物中。9噬藻体是感染蓝

8、藻的 DNA 病毒。用 32P 标记的噬藻体感染蓝藻细胞,培养一段时间,经搅拌、离心后进行放射性检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32P 标记的是噬藻体 DNA 中的胸腺嘧啶B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蓝藻上的噬藻体与蓝藻分离C离心后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试管的上清液中 D此实验证明 DNA 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答案 B解析 32P 标记的是噬藻体 DNA 中的磷酸基;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蓝藻表面上的噬藻体与蓝藻分离;离心后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试管的沉淀物中;由于缺乏对照实验,故不能说明噬藻体的遗传物质是 DNA。10艾弗里等人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赫尔希与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都证明了 DNA

9、是遗传物质。4这两个实验在设计思路上的共同点是 ( )A重组 DNA 片段,研究其表型效应B诱发 DNA 突变,研究其表型效应C设法把 DNA 与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效应D应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 DNA 在亲代与子代之间的传递答案 C11下列关于 DNA 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 DNAB真核生物、原核生物、大部分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DNA,少部分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RNAC动物、植物、真菌的遗传物质是 DNA,除此以外的其他生物的遗传物质是 RNAD真核生物、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 DNA,其他生物的遗传物质是 RNA答案 B解析 DNA 是生物的主

10、要遗传物质是针对自然界中各种生物而言的,即凡有 DNA 的生物其遗传物质均为DNA(包括一切细胞生物及 DNA 病毒),只有无 DNA 的 RNA 病毒,其遗传物质才为 RNA。12下列关于遗传物质探索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若 32P 标记组的上清液有放射性,则可能原因是搅拌不充分B将 S 型菌的 DNA、蛋白质、多糖等物质分别与 R 型活菌混合培养,培养基中均有 R 型菌出现C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成功,是因为采用同位素标记法将蛋白质与 DNA 分开研究D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比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更具说服力解析:若 32P 标记组的上清液有放射性,则可能原因是培养时间太短,DNA 还未全

11、部注入大肠杆菌就被离心到上清液中去了,也可能是培养时间太长,大肠杆菌裂解使含放射性的噬菌体释放到上清液中去,A 错误;将 S 型菌的 DNA、蛋白质、多糖等物质与 R 型活菌混合培养,所有的培养基中均有 R 型菌出现,而只有加入 S 型菌的 DNA 培养基中有 S 菌出现,B 正确;艾弗里实验的设计思路是把 S 型细菌中的物质分开,单独观察它们的作用,赫尔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分别用 35S 或 32P 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 DNA 进入细菌,而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这

12、样就可以把 DNA 与蛋白质分开,C 正确;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和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这两个实验的设计思路都是设法将 DNA 与蛋白质区分开,但是后者提取的 DNA 上仍然有 0.02%的蛋白质,D 正确。答案:A13为了探究 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 T2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经保温培养、搅拌离心,检测放射性,预计上清液中应没有放射性,但结果出现了放射性。则标记的元素及误差原因是( )5AP 培养时间过长 BS 培养时间过长CP 搅拌不够充分 DS 搅拌不够充分答案:A14赫尔希和蔡斯用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离心后,甲组上清液放射性低,沉淀物放射性高;乙组刚好相反。

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组的噬菌体是用 35S 标记其蛋白质B乙组的噬菌体是用 32P 标记其蛋白质C甲组产生的子代噬菌体均含有放射性D乙组产生的子代噬菌体均不含放射性解析:甲组上清液放射性低,沉淀物放射性高,说明甲组标记的是噬菌体的 DNA,乙组刚好相反,说明乙组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根据 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特点,只有 DNA 进入细菌体内,蛋白质没有侵入,因此乙组产生的子代噬菌体均不含放射性,D 正确。 答案:D15某校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模拟赫尔希和蔡斯做了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理论上,b 和 c 中不应具有放射性B实验中 b 含少量放射性

14、与过程中培养时间的长短有关C实验中 c 含有放射性与过程中搅拌不充分有关D实验结果,ad 中有少量的放射性,bc 中有大量的放射性6答案:A16下列有关生物体遗传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主要是 DNAB酵母菌的遗传物质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CT 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含有硫元素DH 5N1的遗传物质水解产生 4 种脱氧核苷酸解析:A 项中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是 DNA;B 项中酵母菌为真核生物,其遗传物质 DNA 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细胞质中也有;C 项中 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 DNA,不含 S 元素;D 项中 H5N1的遗传物质是 RNA,水解后产生 4 种核糖核苷酸。答案

15、:B17叶绿体的 DNA 能指导自身小部分蛋白质在叶绿体内的合成。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叶绿体 DNA 能够转录B叶绿体 DNA 是遗传物质C叶绿体内存在核糖体D叶绿体功能不受细胞核调控解析:叶绿体的 DNA 能指导自身小部分蛋白质在叶绿体内的合成,因此叶绿体的 DNA 能够转录和翻译,也是细胞质内的遗传物质。叶绿体功能受细胞核调控。答案:D18下列四种病毒中,遗传信息贮存在 DNA 分子中的是( )A引发禽流感的病原体 B烟草花叶病毒CT 2噬菌体 D引起 AIDS 的病原体解析:对于常见的各种病毒的遗传物质要注意归类记忆。禽流感病毒(禽流感的病原体)、烟草花叶病毒、艾滋病病毒(引起 A

16、IDS 的病原体)都是 RNA 病毒,T 2噬菌体是 DNA 病毒。答案:C 19某同学分离纯化了甲、乙两种噬菌体的蛋白质和 DNA,重新组合为“杂合”噬菌体,然后分别感染大肠杆菌,并对子代噬菌体的表现型作出预测见下表。其中预测正确的是( )“杂合”噬菌体的组成 实验预期结果 7预期结果序号 子代表现型1 与甲种一致甲的 DNA乙的蛋白质2 与乙种一致3 与甲种一致乙的 DNA甲的蛋白质4 与乙种一致A.1、3 B1、4C2、3 D2、4答案:B20利用两种类型的肺炎双球菌进行相关转化实验。各组肺炎双球菌先进行图示处理,再培养一段时间后注射到不同小鼠体内。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通过 E、F

17、 对照,能说明转化因子是 DNA 而不是蛋白质BF 组可以分离出 S 型和 R 型两种肺炎双球菌CF 组产生的 S 型肺炎双球菌可能是基因重组的结果D能导致小鼠死亡的是 A、B、C、D 四组解析:从图示实验过程看出,通过 E、F 对照,能说明转化因子是 DNA 而不是蛋白质,F 组加入了 S 型菌的DNA,可以分离出 S 型和 R 型两种肺炎双球菌;而出现的 S 型肺炎双球菌可能是基因重组的结果;A 组经煮沸,D 和 E 组为 R 型菌,均不能导致小鼠死亡,D 错误。答案:D21某研究人员模拟赫尔希和蔡斯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进行了以下 4 个实验: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 35S 标记的细菌

18、;用 32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 3H 标记的细菌;用 15N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以上 4 个实验,经过一段时间后离心,检测到放射性的主要部位分别是( )8A沉淀物、沉淀物、沉淀物和上清液、沉淀物和上清液B沉淀物、上清液、沉淀物、沉淀物和上清液C上清液、上清液、沉淀物和上清液、上清液D沉淀物、沉淀物、沉淀物、沉淀物和上清液答案:D22如图是赫尔希和蔡斯研究遗传物质实验中的物质示意图及实验过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 3 中用 35S 标记噬菌体蛋白质外壳,标记元素所在部位是图 2 中的_。如果用 32P 标记噬菌体的 DNA,标记元素所在部位是图

19、 1 中的_。(2)赫尔希和蔡斯选用噬菌体作为实验材料,其原因之一是噬菌体只由_组成。(3)实验中采用搅拌和离心等手段,目的分别是_。(4)仅有图 3 的实验过程,_(能或不能)说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原因是_。解析:(1) 32P 标记的是(磷酸基团),(肽键)不含 S,有些 R 基含 S,故 35S 标记的是 R 基。(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思路是单独观察生物体内每一种化学成分的作用,而噬菌体只由蛋白质外壳和 DNA 组成,这是它被选为实验材料的原因之一。(3)实验中采用搅拌和离心等手段,搅拌的目的是让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与细菌分离,离心是让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噬菌体外壳,以便观察放射性

20、存在的部位。(4)图 3实验中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体内,不能说明噬菌体的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9答案:(1) (2)蛋白质外壳和 DNA (3)搅拌的目的是让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与细菌分离,离心的目的是让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噬菌体的外壳(4)不能 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体内23烟草花叶病毒(TMV)和车前草病毒(HRV)均为能感染烟叶使之出现感染斑的 RNA 病毒,用石炭酸处理能使蛋白质外壳去掉而只留下 RNA,由于两者的亲缘关系较近,能重组其 RNA 和蛋白质形成类似“杂种”的新品系病毒感染烟叶,请据下图回答问题:a 为 TMV 的蛋白质感染,b 为 TMV 的 RNA 感染,c 为 HRV

21、 的蛋白质感染,d 为 HRV 的 RNA 感染,e 为 HRV 的蛋白质与 TMV 的 RNA 杂交感染,f 为 TMV 的蛋白质与 HRV 的 RNA 杂交感染。(1)a 与 b,c 与 d 的结果不同,说明_。(2)b 与 d 的结果不同,说明_。(3)e 中的杂交病毒感染后,在繁殖子代病毒的过程中,合成蛋白质的模板来自_,合成蛋白质的原料氨基酸由_提供。(4)f 中的杂交病毒感染后,子代病毒具有来自_的 RNA 和来自_的蛋白质。答案:(1)对这两种病毒来说,RNA 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2)不同的 RNA,控制合成不同的蛋白质,表现出不同的性状 (3)TMV 的 RNA

22、烟叶细胞 (4)HRV HRV24在研究生物遗传物质的过程中,人们做了很多的实验进行探究,包括著名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1)某人曾重复了“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步骤如下。请分析以下实验并回答问题:A将一部分 S 型细菌加热杀死;10B制备符合要求的培养基,并分为若干组,将菌种分别接种到各组培养基上;C将接种后的培养装置放在适宜温度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菌落生长情况。(如下图)制备符合实验要求的培养基时,除加入适当比例的水和琼脂外,还必须加入一定量的无机盐、氮源、有机碳源、生长因子等,并调整 pH。本实验中的对照组是_。本实验能得出的结论是 S 型细菌中的某种物质(转化因子)能使_。从你

23、现有的知识分析, “R 型细菌变成 S 型细菌”这一变异属于_,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中的 DNA仍有活性的原因可能是_。(2)艾弗里等人通过实验证实了在上述细菌转化过程中,起转化作用的是 DNA。请利用 DNA 酶(可降解 DNA)作试剂,选择适当的材料用具,设计实验方案,验证“促进 R 型细菌转化成 S 型细菌的物质是 DNA”,并预测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实验设计方案:第一步:从 S 型细菌中提取 DNA。第二步:制备符合要求的培养基,均分为三份,编号为 A、B、C,分别作如下处理。编号 A B C处理 不加任何提取物加入提取出的 S型细菌的 DNA _第三步:将_分别接种到三组培养基

24、上。第四步:将接种后的培养装置放在适宜温度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菌落生长情况。预测实验结果:_ _。得出实验结论:DNA 分子可以使 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DNA 结构要保持_才能完成此转化过程。答案 (1)1、2、3 组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 基因重组 DNA 热稳定性较高 (2)加入提取出的 S 型细菌 DNA 和 DNA 酶 R 型细菌 A、C 组中未出现 S 型细菌,只有 B 组培养基中出现 S 型细菌 完整解析 (1)通过对比可知,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与 R 型细菌混合在一起,可以产生活的 S 型细菌,说明 S型细菌中有某种物质能使 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2)

25、第二步中要形成对照,主要体现 S 型细菌的 DNA能发生转化,而经过 DNA 酶使 DNA 水解无法发生转化。只有加入 S 型细菌的 DNA,才能发生转化成 S 型活菌的过程,而经过 DNA 酶处理后的 S 型细菌的 DNA,因水解失去原有 DNA 的作用而无法发生转化。通11过对照可知,只加入 R 型细菌不会产生 S 型细菌,加入 S 型细菌的 DNA 才能发生转化产生 S 型细菌,而加入 S 型细菌 DNA 和 DNA 酶后,不能产生 S 型细菌,从反面又证明使 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 细菌的物质是DNA。251952 年,赫尔希和蔡斯进行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是人类探究“什么是遗传物

26、质”的最具说服力的实验。下图为用含 32P 的 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T2噬菌体的组成成分是蛋白质和 DNA。如果仅凭猜想,控制其性状的遗传物质的情况有_。(2)你认为怎样才能得到被 32P 标记的 T2噬菌体?请简述你的实验方案:_(3)当接种噬菌体后培养时间过长,发现在搅拌后的上清液中有放射性,其最可能的原因是_。(4)一个噬菌体含有一个 DNA 分子。理论上分析,一个被 32P 标记的 T2噬菌体感染细菌后,复制出 n 个子代噬菌体,其中携带 32P 的噬菌体有_个。复制时用的原材料来自于_。答案 (1)蛋白质和 DNA 都是遗传物质;其遗传物质是蛋白质,

27、不是 DNA;其遗传物质是 DNA,不是蛋白质(2)将宿 主细菌在含 32P 的培养基中培养,获得含有 32P 的细菌;用 T2噬菌体去感染被 32P 标记的细菌,待细菌细胞 裂解后,释放出的噬菌体便被 32P 标记上了(3)培养时间过长,复制增殖后的噬菌体从大肠杆菌体内释放出来 (4)2 大肠杆菌细胞内游离的脱氧核糖核苷酸解析 (1)T 2噬菌体的组成成分是蛋白质和 DNA,故猜想可能是:蛋白质和 DNA 都是遗传物质;其遗传物质是蛋白质,不是 DNA;其遗传物质是 DNA,不是蛋白质。(2)由于病毒只能在宿主细胞内生存,故应先获得含 32P 的细菌,即将宿主细菌在含 32P 的培养基中培养

28、;获得含有 32P 的细菌;用 T2噬菌体去感染被 32P 标记的细菌,待细菌细胞裂解后,释放出的噬菌体便被 32P标记上了。(3)当接种噬菌体后培养时间过长,复制增殖后的噬菌体从大肠杆菌体内释放出来,导致搅拌后的上清液中有放射性。(4)一个噬菌体含有一个 DNA 分子,一个 DNA 分子有两条链,所以复制出的 n 个子代噬菌体,其中携带 32P12的噬菌体只有两个,复制时用的原材料来自于大肠杆菌细胞内游离的脱氧核糖核苷酸。26阅读以下材料,回答有关问题。从 2009 年 3 月底开始,墨西哥、美国等国接连爆发大规模甲型 H1N1 流感疫情,并迅速蔓延至北美地区以外的国家,全球拉响防疫警报。某

29、学校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常见的流感病毒都是 RNA 病毒,同时提出疑问:甲型 H1N1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DNA 还是 RNA。下面是兴趣小组为探究甲型 H1N1 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DNA 还是RNA 设计的实验步骤,请将其补充完整。(1)实验目的:_。(2)材料用具:显微注射器,甲型 H1N1 流感病 毒的核酸提取液,胚胎干细胞,DNA 水解酶和 RNA 水解酶等。(3)实验步骤:第一步:把甲型 H1N1 流感病毒核酸提取液分成相同的 A、B、C 三组,_ _。第二步:取等量的猪胚胎干细胞分成三组,用显微注射技术分别把 A、B、C 三组处理过的核酸提取物注射到三组猪胚胎

30、干细胞中。第三步:将三组猪胚胎干细胞放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培养一段时间,然后从培养好的猪胚胎干细胞中抽取样品,检测是否有甲型 H1N1 流感病毒产生。(4)请预测结果及结论:_;_;若 A、B、C 三组均出现甲型 H1N1 流感病毒,则甲型 H1N1 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既不是 DNA 也不是 RNA。答案 (1)探究甲型 H1N1 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DNA 还是 RNA (3)分别用等量的相同浓度的 DNA 水解酶、RNA 水解酶处理 A、B 两组核酸提取液,C 组不做处理 (4)若 A、C 两组出现甲型 H1N1 流感病毒,B 组没有出现,则甲型 H1N1 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RNA 若 B、C 两组出现甲型 H1N1 流感病毒,A 组没有出现,则甲型 H1N1 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DN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