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3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课时规范练10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岳麓版.doc

上传人:progressking105 文档编号:944476 上传时间:2019-03-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3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课时规范练10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岳麓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山东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3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课时规范练10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岳麓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山东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3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课时规范练10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岳麓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山东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3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课时规范练10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岳麓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山东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3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课时规范练10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岳麓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课时规范练 10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一、选择题1.(2018 广东汕头期末,10)鸦片战争前,制约英军航行作战的关键是其对中国沿海缺乏地理认知和准确的海图。为此,鸦片战争期间,英军在中国沿海展开大范围水文调查,这一行为并没有受到清军的干扰。这说明( )A.清政府缺乏近代海权观念B.清朝海上军事实力不足C.英国的殖民扩张准备充分D.中英综合国力差距巨大答案 A解析 清军未对英军在中国沿海调查行动进行阻挠说明清军缺乏海权意识和观念,故 A 项正确;仅凭清军没有阻挠行为不能得出清军海上军事实力不足,故 B 项错误;从英军的水文调查可以佐证英国的殖民扩张准备不够充分,故 C 项错误;综合国力包

2、含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等多方面,仅凭材料不能得出双方实力悬殊,故 D 项错误。2.(2018 黑龙江齐齐哈尔一模,28)1840 年 12 月,中英谈判在广州进行。琦善照会:烟土系中国查禁品,故不能以“烟价”名目向英赔款。考虑到中英通商两百余年,拟“酌酬洋银五百万元”。不过,该银并非由中国皇帝“准给”,只是由琦善“筹办”。琦善此举目的在于( )A.抵制英商的赔款勒索 B.表明清朝软弱的立场C.维护清王朝的体统 D.尽快实现两国的通商答案 C解析 据材料“酌酬洋银五百万元”可知 A 项抵制英商的赔款勒索,不合题意,故错误;材料“烟土系中国查禁品,故不能以烟价名目向英赔款”可知 B 项表明

3、清朝软弱的立场不合题意,故错误;赔款的白银“并非由中国皇帝准给,只是由琦善筹办”,可知目的在于维护清王朝的体统,故C 项正确;材料说的是赔款问题,故 D 项错误。3.(2018 浙江丽水期末,7)鸦片战争后,中方代表联名向英方代表璞鼎查发出了一份提议:“此后英国商民,如有与内地民人交涉案件,应明定章程,英商归英国自理,内民由内地惩办,避免衅端。”中方让出的是( )A.领事裁判权 B.片面最惠国待遇C.协定关税 D.传教士传教权答案 A解析 领事裁判权指帝国主义国家侨民不受居留国法律管辖的非法特权,故 A 项正确;片面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

4、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等待遇,故 B 项错误;协定关税是指交易双方进出口货物所缴纳的关税由双方商定,故 C 项错误;传教权是指信仰某种宗教的人可以到另一国家去宣传其信仰,故 D项错误。24.(2018 贵州贵阳摸底,5)在一次签约仪式上,英方谈判代表认为:“条约所取得的最重要的东西是北京驻使,没有这一项,这个条约是一文不值的。”而清政府认为“准夷酋之伪钦差驻京,动受挟制”,此条“为患最剧,断难允行”。这表明( )A.中英两国进行了平等协商B.英国试图在外交上控制中国C.中英分歧巨大,导致签约流产D.清政府竭力维护国家主权答案 B解析 近代中国受外国列强侵略,沦为半殖民地国

5、家,中国没有取得和英国平等协商的地位,故 A 项错误;外国公使进驻北京,便于列强对清政府施加压力,控制中国,故 B 项正确;中国在近代处于被外国侵略的境地,只能被迫接受不平等条约,导致签约流产与史实不符,故 C 项错误;材料中外国公使进驻北京不是侵犯国家主权,不能体现出清政府竭力维护国家主权,故 D 项错误。5.(2018 重庆巴蜀中学高考适应性月考二,31)额尔金对法国公使葛罗说:“我们能带走的只是一些宝贝,这座美丽的园子我们带不走。我们英国有的东西,别的国家可以没有;但是英国没有的东西,别的国家不能有。”额尔金的话最能体现英国的( )A.战争目的 B.战争经过C.战争结果 D.战争性质答案

6、 D解析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我们能带走的只是一些宝贝,这座美丽的园子我们带不走”,为此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此时战争已近尾声,故 B 项错误;材料从部分程度上体现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剥夺,但不是很突出,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我们能带走的只是一些宝贝”“英国有的东西,别的国家可以没有”“英国没有的东西,别的国家不能有”,都突出反映了战争的侵略性,故 D 项正确。6.(2018 江苏南京二模,6)淮军将领宋庆统率诸军时,只有身边的“毅军”各营听从调度,而“新募之伍,集不以时。其他军之征调者相与徘徊,观望不肯出关(山海关)即关外从征之师,又或瞻徇依违,败不相

7、救”。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第二次鸦片战争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 C解析 材料中“其他军之征调者相与徘徊”反映的是军队编制混乱,各部互不隶属,不能配合作战,再根据材料中“观望不肯出关(山海关)”可知是对中日甲午战争中赴辽东作战时清军各部互不照应、互不配合现象的描述,故 C 项正确,A、B、D 三项错误。7.(2018 河南中原名校第四次质量考评,10)1894 年西方评论家评价道:“日本海军以其精华,突袭中国二等慢舰济远舰及辅助舰,而最速之吉野竟受重伤,在济远舰上外籍引擎师称:日炮多不准,实非日本海军之胜。”该评论可能印证的是( )A.西方列强支持

8、日本侵略中国B.北洋水师的军事素质较弱C.洋务运动的自强梦已告破产3D.清政府的军力远甚于日军答案 B解析 材料中外籍引擎师的言论只反映出中日双方实力的差距,没有体现出西方列强支持日本,故 A项错误;材料中外籍引擎师的言论“日炮多不准”,但北洋水师仍然战败,说明了其军事素质较弱,故 B 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出中日双方实力的差距,没有涉及对洋务运动的影响,故 C 项错误;材料反映出清政府的军力远不及日军,故 D 项错误。8.(2018 吉林阶段性统一考试,10)1895 年 8 月,日军以强大兵力进攻台湾彰化城北的八卦山,黑旗军和义军与日军展开肉搏战,击毙日本号称最精锐的近卫师团一千余人,此役日军

9、死亡人数超过中日甲午战争。这体现出( )A.清政府出卖人民抗日活动B.甲午战争中日军伤亡很大C.台湾军民英勇的抗日精神D.全国人民反对割地议和答案 C解析 材料没有体现清政府出卖人民抗日活动,故 A 项错误;甲午战争日军伤亡很大与材料“此役日军死亡人数超过甲午战争”不符,故 B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台湾黑旗军和义军自发反抗日军侵略台湾,给予日军沉重打击,故 C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台湾人民抗击日军,没有体现全国人民反对割地议和,故 D 项错误。9.(2018 河南八市第二次测评,11)1933 年,学者张荫麟指出:“甲午一役关系我国国运至巨,宜为治我国近世史者所注重。顾关于此役,从中国观点之第

10、一手的纪录,至为窘乏,即使间接之史料亦稀。”这反映了( )A.历史研究应关注第一手资料B.史料缺乏不利历史研究C.中日甲午战争提升我国国际地位D.知识分子的责任和情怀答案 D解析 材料中没有涉及比较第一手还是第二手史料的优劣问题,故 A 项错误;张荫麟呼吁史学家要十分关注中日甲午战争,故 B 项错误;中日甲午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故 C 项错误;张荫麟先生之所以主张关注甲午一役,是因为其关系我国国运至巨,虽然第一手、第二手史料缺乏,张荫麟也强烈呼吁重视,这反映了知识分子的责任和情怀,故 D 项正确。10.(2018 山东菏泽一模,28)“这一运动强大的社会动员奇迹和爆发力使势头正盛

11、的外国殖民者心头一震改变了列强国家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普遍态度和观念,深刻认识到中国巨大的潜力和战斗力是不可短期战胜的。”这体现了( )A.辛亥革命影响的普遍性B.义和团运动影响的深刻性C.五四运动影响的国际性D.太平天国运动影响的震撼性答案 B4解析 材料中讲述到了“强大的社会动员”“使势头正盛的外国殖民者心头一震”,而缺乏广泛群众基础和并未明确反帝的辛亥革命并不能体现这两个特点,故 A 项错误;材料中“强大的社会动员奇迹”“使势头正盛的外国殖民者心头一震”“改变列强国家对中国人民普遍态度和观念”等体现了义和团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故 B 项正确;材料中“深刻认识到中

12、国巨大的潜力和战斗力是不可短期战胜的”反映了这一运动反对侵略的特点,这与五四运动的相关特点不符,故 C 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的特点与“深刻认识到中国巨大的潜力和战斗力是不可短期战胜的”不符,故 D 项错误。11.以下为晚清政府的一道上谕。与上谕中的“外侮”相关的是 ( )A.外国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B.“自强求富”改革由此开启C.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D.清廷被迫签订辛丑条约答案 D解析 材料中“此次内讧外侮,仓猝交乘”指的是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外国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故 A 项错误;“自强求富”改革由此开启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故 B 项错误;列强掀起瓜分中

13、国的狂潮是在甲午战后,故 C 项错误;清廷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故 D 项正确。12.(2018 江苏如皋教学质量调研三,11)据庚子西狩丛谈转述,在某次事件中“一眼瞧见载澜跪在帘子外,颤着声气奏道:洋兵已进了城,老佛爷还不快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A.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B.标志着民主革命拉开了序幕C.使清廷成为“洋人的朝廷”D.使列强侵略由沿海深入内地答案 C解析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故 A 项错误;民主革命拉开序幕是指太平天国运动,故 B 项错误;“庚子西狩”指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慈禧太后西逃,故 C 项正确;列强侵略由沿海深入内地是第二

14、次鸦片战争,故 D 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2018 河北张家口期中,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鸦片战争前夕,英国政府认为深入中国本土风险过多,“暂取沿海各海岛之事”较为可行。外交大臣巴麦尊向义律指示战争部署的信件称:“立刻封锁广州与白河或北京诸河,占领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岛,或厦门镇,陛下政府还打算立刻开始捕捉,并扣押海军所能够弄到手的一切中国船只。”战争期间,英军“所至六七省,攻陷城池,如入无人之境,且其所陷之地,旋据旋弃,不敢远离船舰,5深入腹裹”。这种与古代中国历代国内战争迥异的战略战术使英军虽远离本土、兵力有限,仍能反客为主,取得战争的主动权。摘编自林庆元论清政府在第一次

15、鸦片战争中的战略战术材料二 下表为清末与民国初年历史教科书有关鸦片战争内容的记录:清 末 民国初年1905 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历史教科书以林则徐禁毁鸦片“英兵来攻”“宁波之战”等为题来讲述鸦片战争。如写南京议和:“复用伊里布、琦善驰援请和,遂令璞鼎查于江宁为盟书。其略曰:中国焚英鸦片,偿银二千六百万两,以广州、上海、福州、宁波、厦门为英国交易之区,香港永归英国。中英官吏,以同等交接。”这里也只是简要地介绍了南京条约的内容1913 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教科书新制本国史,对鸦片之战争写道:“道光时申禁,英商勾结内奸,百计私售。宣宗命林则徐赴粤查办,以兵吓英商。战争爆发,清战败,签订条约,割地、

16、赔款、五口通商,法美俄等国,皆援例缔约交涉始多,而鸦片之流毒遍于中国矣。”这里对鸦片战争的叙述,有两处变化:一是在中外条约上,还提到了法国、美国与中国订约。二是在鸦片战争的影响上,注意到鸦片战争未能禁止鸦片,以至于鸦片流毒中国摘编自刘超鸦片战争与中国近代史研究(1)根据材料一,指出英军在鸦片战争中采取的战略战术方针。(2)根据材料二,指出民国初年中国历史教科书与清末教科书关于鸦片战争叙述的异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参考答案 (1)战术方针:不深入中国内陆作战;占领沿海岛屿、封锁海口,扣留商船;战略战术机动灵活,集中兵力,各兵种协同作战。(2)相同点:都认为战争爆发与英国对华走私鸦片有关;都

17、指出中国战败,签订条约;条约内容主要涉及割地赔款和五口通商。不同点:民国初期教科书涉及鸦片战争的影响,注意到鸦片战争未能禁止鸦片,清末教科书未提到相关影响。原因:清朝腐朽统治已被推翻;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对鸦片战争影响的认识有个深化的过程。14.(2018 河北邯郸期末,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900 年 6 月,清政府向十一国宣战后,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和闽浙总督许应骙等和各参战国达成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称“东南互保”。该事件是清末各地官方实力派汉族人物首次公然聚众反

18、抗满人朝廷。“东南互保”是中国近代史上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对这一历史事件,可谓众说纷纭。20 世纪80 年代以前,人们较多地认为它是“一幕丑剧”,是“对帝国主义妥协投降”的“卖国罪证”;80年代以后,世人对其积极性和合理性才有了初步认识,也提出了不少颇有见地的观点。如“东南互保”是“张之洞等地方大吏对西太后及其顽固派盲目排外政策的抵制”,“是以保全清室统治而又不得罪帝国主义为前提的”“是一种妥协苟安的曲线自救之策,是一种均势思想指导下的以夷制夷政策”,它“具有维护国家大局的深层含义”。“东南互保”是在长江流域面临列强侵略之际,为“保守疆土”所做的一种努力,并通过条约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

19、强的侵略等。摘编自李鹏军“东南互保”新探6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东南互保”的认识,并说明理由。(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参考答案 示例一认识:“东南互保”是一幕丑剧,应该否定。理由:“东南互保”是在清中央政府对外宣战后,公开反抗朝廷决议,破坏中央集权体制,为之后的地方割据、混乱首开先例,留下隐患。“东南互保”是在列强对华发动军事侵略的背景下,地方大员不顾整体战局、国家主权及领土完整,与列强互签和约,是向帝国主义侵略投降的卖国行为。示例二认识:“东南互保”有其积极性和合理性,应该肯定。理由:清政府向十一国宣战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盲目排外的错误决策,势必引发空前严重的民

20、族危机。在此情势下,“东南互保”是对中央错误决策的有力抵制。有利于维护清政府的统治,缓和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限制战争范围、抵制外来侵略的作用。因此,“东南互保”是一种曲线自救之策,具有维护国家大局的深层含义,具有积极性和合理性。解析 首先提出认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南互保”既有积极性又有消极性,因此谈认识可着重其积极的一面或消极的一面,或者两者兼谈。其次说明理由,其积极的一面,根据材料“对西太后及其顽固派盲目排外政策的抵制”“具有维护国家大局的深层含义”“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侵略”等信息从抵制盲目排外、维护国家大局、抵制外来侵略等方面来谈;其消极的一面,根据材料“对帝国主义妥协投降”并结合所学从破坏中央集权、向帝国主义妥协投降等方面来谈;两者兼谈,综合积极性和消极性即可。注意逻辑清晰,史论结合。最后进行总结,升华认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