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018_2019学年高考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改革第2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课件岳麓版选修1.pptx

上传人:diecharacter305 文档编号:944671 上传时间:2019-03-05 格式:PPTX 页数:22 大小:2.7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2018_2019学年高考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改革第2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课件岳麓版选修1.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新课标)2018_2019学年高考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改革第2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课件岳麓版选修1.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新课标)2018_2019学年高考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改革第2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课件岳麓版选修1.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新课标)2018_2019学年高考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改革第2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课件岳麓版选修1.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新课标)2018_2019学年高考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改革第2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课件岳麓版选修1.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2课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知识点一 变法的前夕 1.战国初期,无论在经济、政治上,还是在文化上,_都落后于其他六国。 2.公元前362年,秦孝公继位,决心变法图强,下达 _ ,广纳贤士。 3.商鞅向秦孝公阐述法家富国强兵之术,并提出了变革政治的主张,得到秦孝公的赏识和支持。 4.商鞅于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两次实行变法。,秦国,求贤令,知识点二 变法的内容 1.军事:废除_,奖励军功。(1)实行军功爵制度内容:设立20个等级的_制度,最低一级叫公士,最高一级叫彻侯。作用:提高军队战斗力,打击贵族特权,树立新兴地主阶级优势。(2)建立什伍组织内容:将百姓按照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的单位进行

2、编制,以适应战时_的需要。作用:使秦国在争霸战争中的兵源得到了可靠保证。,世卿世禄制,军功爵,征兵,2.经济:废除_(变法核心),奖励耕织。(1)废除井田内容:承认私人占有土地的合法性,允许自由买卖土地。作用:正式废除了_,推动了地主制经济的发展。(2)奖励耕织内容:对努力耕织,促进谷物和布帛生产的人,免除其_;对弃农经商或不事劳作的进行惩罚;招徕三晋地区的无地农民到秦国进行垦荒。作用:稳定国家财政,增强国家实力,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产积极性。(3)颁布标准器、统一度量衡。,井田,井田制,徭役,3.政治:建立县制,强化_。(1)全国设立41个县,各县设有令和丞,由_任免,强化了中央集权。(2)推

3、行_制度,相互监督。(3)实行轻罪重刑,强化法律意识。 4.文化:加强思想文化统治采取焚烧诗书措施,推行耕战政策。,中央集权,国君,什伍连坐,知识点三 商鞅变法的结果及评价 1.结果:商鞅遇害,但是_未废除。 2.评价(1)打击了旧贵族,发展了地主经济,增强了国力。(3)是战国时期的最彻底的一次变法,推进了秦国社会的发展,为秦始皇建立_帝国奠定了基础。,新法,大一统,(2)壮大了军事力量,稳定了统治秩序,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概念阐释】 什伍连坐制 商鞅变法禁止父子兄弟同室而居,分居独立编户,同时按军事组织把全国吏民编制起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不准擅自迁居,相互监督,十家连坐。国家加强了

4、管理,直接控制了全国的劳动力,保证了赋税收入。,【易错提醒】 1.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不是防止兼并土地,而是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以便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2.商鞅变法中的焚烧诗书会摧残文化,连坐法导致法律严酷,重农抑商会阻碍商品经济发展,都产生了消极影响。 3.秦孝公死后,虽然商鞅被害,但是由于新法适应了时代发展趋势,在秦国继续推行,评价变法的成功与否,不能仅看变法者的个人命运。,【图解历史】 商鞅变法,徙木为信,【结构图示】 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商鞅变法的内容,史料一 今当世之用事者,皆欲为上圣,举法之谓也。背法而治,此任重道远而无马、牛,济大川而无舡(chun)、楫

5、也。今夫人众兵强,此帝王之大资也,苟非明法以守之也,与危亡为邻。故明主察法,境内之民无辟淫之心,游处之士迫于战阵,万民疾于耕战。有以知其然也。 商君书弱民,主题,史料研读,史料二 商鞅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坚定不移地对现存制度进行变革与创新,从而促进了战国时代的历史进程,改变了国家制度,创新了新兴地主阶级国家体制中各项政治、经济制度,反映了时代的潮流。商鞅变法的基本精神是摧毁秦国贵族领主这一利益集团的世袭制,建立便于地主阶级发展的新制度,进而确立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商鞅把“田里不鬻”的旧制改为“为田开阡陌封疆”的新制,目的是打开地界,重新丈量土地,按亩征税,均平赋税负担,进而达到“赋税平

6、”。 叶行昆论商鞅变法与制度创新,1.史料一认为要实现国家强大必须实行法治,实行法治可以统一民众思想,实现富国强兵。 2.史料二认为商鞅变法废除了原有的贵族政治体制,确立集权体制,改变原有土地制度,实行新的土地私有制,采取了一系列新制度促进了历史发展和时代进步。,(1)根据史料一,概括商鞅为制度创新设置的“制度环境”,并分析其原因。 提示:制度环境:厉行法治。 原因:实行法治可以统一民众思想,实现富国强兵。 (2)据史料二列出商鞅创新“国家体制中各项政治、经济制度”的表现及目的。 提示:政治表现: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军功爵制;目的是建立君主专制。 经济表现: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目的

7、是缓和社会矛盾。 (3)综合上述史料并结合商鞅变法的影响,指出制度创新成功应具备的时代和社会因素。 提示:因素: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符合民众的利益。,史论归纳,1.商鞅变法的内容(1)军事: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不同等级享有不同政治经济特权;建立什伍组织,按照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的单位进行编制。(2)经济:废除井田,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承认私人占有土地的合法性,允许自由买卖土地;努力耕织者免除徭役,弃农经商或不劳动者给予惩罚。在秦国范围内颁布标准器,统一度量衡。(3)政治: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全国设立41个县,由国君直接任免官员,强化了中央集权;推行什伍连坐制

8、,轻罪重刑,强化法律意识。(4)文化:焚烧诗书,推行耕战政策。,2.商鞅变法体现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1)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贵族无军功不再授爵;提升了地主阶级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同时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势力。(2)“废分封,行县制”是向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迈出的重要一步,是打破“封国”、巩固新的土地所有制的政治保障。(3)“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既废除了奴隶制的经济基础,又满足了地主阶级的经济要求。(4)“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等,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壮大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商鞅变法的影响,史料一 分封贵族之采地渐次取消,则直属国家之耕地渐次扩

9、大,於是以前贵族圈地分区小规模的井地,不得不解放为整块的农田。视其田亩之实收而抽收额定之比率。於是民田得自由买卖,而土地所有权,无形中转移,成为耕者所自有,而兼并亦随之而起。 钱穆国史大纲 史料二 然列国环伺,时相侵凌,非有富强之国力,则亦无以自存。商子曰:“国之所以重,主之所以尊者力也。”务力之方在使民致身于农战之二事,而此外与二者无益或有害者皆在抑止之列。几乎欲举一国之学术文化而摧毁扫荡之,使政治社会成为一斯巴达之战斗团体,此则其独到之见解,亘千古而鲜匹者也。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主题,史料研读,1.史料一反映了取消贵族封地,废除井田制,按亩纳税,允许自由买卖土地,承认土地私有,出现土地

10、兼并。 2.史料二认为面对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严峻形势,商鞅主张富国强兵、重视农战、抑制文化的观点,具有独到见解。,(1)据史料一,指出商鞅的富国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对农业的积极影响。 提示:措施:废除井田制;按亩纳税;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影响:根本变革了农业生产关系;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 (2)据史料二,指出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价。 提示:思想:重视农战。 评价:适应了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激烈的形势;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不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持续发展,为后来秦的暴政埋下祸根。,史论归纳,1.商鞅变法的积极作用(1)奖励

11、军功、建立县制沉重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2)废井田、重农抑商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壮大了军事力量。(3)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变法,达到富国强兵之效。它不仅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经济和政治基础,而且对后世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2.商鞅变法的局限性(1)轻罪重刑,轻视教化;连坐法加重了对人民的压迫;法律严苛,容易造成统治者的暴政。(2)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发展。(3)重农抑商,造成封建社会对商业和商人的长期歧视,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4)对忠孝、诚信、仁义、贞廉等伦理道德的蔑视,导致社会风气的败坏,使政权失去了社会道德的支持。,3.商鞅变法的特点(1)全面性: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思想文化、社会习俗以及日常行为准则,对奴隶制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2)进步性:以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促进封建经济发展,确立地主阶级专政为目的,是一次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地主阶级改革。(3)彻底性:以法律形式推行各项改革措施,采取严厉手段加强思想控制,严惩反对势力,改变了“刑不上大夫”的固有传统。(4)有效性:创建了一系列适合社会发展的新制度,推动了政治进步和经济发展,为秦国富国强兵和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5)持久性:商鞅不仅两次大规模推行变法,而且其主要措施一直为秦国继承和发展,是战国时期任何改革变法所不能比拟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