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018_2019学年高考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改革第3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学案岳麓版选修1.doc

上传人:diecharacter305 文档编号:944672 上传时间:2019-03-0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7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2018_2019学年高考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改革第3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学案岳麓版选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新课标)2018_2019学年高考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改革第3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学案岳麓版选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新课标)2018_2019学年高考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改革第3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学案岳麓版选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新课标)2018_2019学年高考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改革第3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学案岳麓版选修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新课标)2018_2019学年高考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改革第3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学案岳麓版选修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第 3 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指导意见 学习要求1.了解北魏统一北方以及所面临的社会状况,认识改革的背景。2.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在经济、政治和社会习俗方面采取的措施。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3.通过内容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在历史上的影响。知识点一 北魏统一北方1.建国统一(1)386 年,拓跋部首领拓跋珪建立北魏,定都平城。(2)439 年,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2.社会状况(1)落后:与汉族的经济和文化相比,鲜卑族的社会发展水平落后。(2)趋势:各民族相互融合。(3)矛盾: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

2、策,对各族百姓巧取豪夺,激化了社会矛盾。3.主观努力冯太后和孝文帝具有改革意识和才能。知识点二 孝文帝改革的内容1.经济方面:推行均田制(1)前提:政府能够掌握大批的无主荒地。(2)内容:把国家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3)作用: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2.政治方面(1)实行三长制:废除宗主督护制,实行三长制,三长直属于州郡,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2)整顿吏治:为杜绝官吏贪污,孝文帝制定了俸禄制度,按照政绩考核地方官吏,改善了吏治,促进北方农业恢复和发展。(3)迁都洛阳:493 年由平城迁到洛阳,保证了改革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

3、融合。2(4)改行汉制:废除鲜卑族旧制,政府机构的设置、官吏名称、礼仪、典章等一律改行汉制。3.社会风俗(1)目的: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巩固统治。(2)内容:改鲜卑服为汉服,改鲜卑语为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提倡鲜卑族与汉族通婚。知识点三 孝文帝改革的意义1.经济: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北方出现了魏晋以来空前的繁荣局面。2.民族关系:加快了各族人民融合的进程,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做出了贡献。【概念阐释】 民族融合是指历史上两个以上的民族,由于互相接近、互相影响,最终形成为一个民族的现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第一个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时期,鲜卑族等落后民族在汉族经济文化的影响下,逐渐融合于

4、汉族。【易错提醒】1.促使北魏实施均田制的直接原因是当时的宗主大量兼并土地,隐瞒人口,直接影响了北魏政府的赋税收入,为了保证财政收入,北魏实施了均田制。2.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目的并非是减少改革阻力,而是为了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3.北魏孝文帝改行汉制是指将政府机构的设置、官吏名称、礼仪、典章等改为中原的汉制,属于政治制度改革,并非是移风易俗。【图解历史】 民族融合的推手【结构图示】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3主题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史料研读史料一 拓跋鲜卑族入主中原后,其民族意识开始觉醒,这一点充分体现在其民族优越感与自卑感的并存上。在这种意识的驱使下,魏孝文帝借助中央集权的强制力,相继实

5、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旨在以“中夏正统”自居。赵向群、侯文昌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与拓跋民族精神的丧失史料二 在北魏前期,由于民族本位意识汉化处于不自觉的状态。北魏孝文帝以其非凡的勇气、魄力,矢志不渝地推进鲜卑族的全面汉化改革,将北魏汉化运动推向高潮。他的一系列汉化举措,使得鲜卑上层与汉族上层融为一体,使鲜卑族的主体部分融入到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孝文帝在文化上汇通南北,大量汲取南朝文化,不仅补充了北朝文化的缺失,更有助于消除南北歧见。胡阿祥魏晋南北朝史十五讲史料三 (孝文帝)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卷十四魏孝文迁洛1.史料一反映了拓跋鲜卑族进入中

6、原后,民族意识开始觉醒,孝文帝实行汉化改革,提高民族正统地位。2.史料二认为孝文帝在出现汉化趋势时,全面推行汉化措施,促进民族融合,同时促进南北文化交流。3.史料三认为孝文帝汉化改革使北魏走向衰落。(1)据史料一指出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措施的有利条件和主要目的。提示:条件:民族意识觉醒,中央集权力量加强。目的:巩固北魏统治。4(2)据史料二分析孝文帝汉化措施的特点。提示:特点:自觉汉化;全面汉化;汇通南北。(3)史料二、三两位作者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有何不同?指出导致评价不同的因素有哪些。提示:不同:材料二作者对孝文帝改革持肯定态度,认为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助于消除南北歧见。材料三作者对改革持否

7、定态度,认为改革是北魏走向衰落的转折点。因素:评价者的立场;研究的方法、角度;历史的时代变迁等。史论归纳1.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有利条件北魏统一北方,初步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北魏统治者接受汉文化,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开始了封建化的进程。各民族生活在一起,相互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2)社会矛盾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激化了民族矛盾。北魏社会动荡不安,人民起义不断,统治面临危机。(3)个人因素冯太后执掌朝廷实权后,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孝文帝受到了良好的汉族文化教育,对汉族文化的先进和鲜卑族的落后有深刻的认识。2.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及意义措施 具体内容 意义

8、均田制把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承担一定的租税、徭役和兵役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三长制设邻、里、党三长,直属于州郡,负责检查户口,征发徭役和兵役健全了县以下地方基层政权,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考核官吏政绩决定任期;制定惩治贪污的办法吏治有所好转迁都洛阳493 年,以 “南迁”为名迁都洛阳政治上,加强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军事上,远离了北方的骚扰,稳固了政权5移风易俗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促进北魏的封建化,加快民族融合主题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史料研读史料一 自孝文定鼎伊洛,务欲以夏变夷,遂

9、至矫枉过正,崇文鄙武,六镇兵卒,多摈弃之,有同奴隶,边任浸轻,裔夷内侮。魏之衰弱,实肇于此。马端临文献通考史料二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史料三 魏孝文帝的厉行改革,读史的人都说他是失策。这种观察,也是谬误了的。议论他的人,不过说他是:从此以后就同化于汉族,失掉本来雄武的特质。然而不如此,难道想永远凭藉武力和汉族相持么?总而言之,以塞外游牧的民族,侵入中国,其结果和汉族同化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吕思勉中国通史1.史料一认为孝文帝改革急于汉化,矫枉过正,崇文鄙武,削弱军力,造成北魏开始

10、衰落。2.史料二认为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使汉族注入了新鲜血液,革新进步,为唐朝兴盛奠定基础。3.史料三批判了否定孝文帝改革的观点,认为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符合进步趋势,有利于少数民族发展。(1)史料一作者认为“魏之衰弱”的原因是什么?史料二作者认为李唐一族崛兴的原因是什么?两者评判的角度有何不同?提示:衰落原因:急于汉化,矫枉过正;崇文鄙武(重文轻武),削弱军力。崛兴原因: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革新进步,为唐朝兴盛奠定基础。不同:材料一立足于鲜卑民族政权的延续;材料二基于中华文明整体的发展。(2)史料三的作者是如何反驳对孝文帝的指责的?提示:反驳:作者认为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符合进步趋势;有利于

11、少数民族发展(封建化)。6(3)通过上述史料,你对民族发展和文明进步有何认识?提示:认识:中华文明是各民族相互融合共同创造的成果;善于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推动文明进步;融合发展中要注重保留本民族优秀传统。史论归纳1.从民族融合的角度看孝文帝改革(1)孝文帝改革是在民族融合的基础上进行的。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时,那里已经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要稳固北魏的统治,就必须进行社会改革,顺应民族融合的潮流。(2)孝文帝改革中实行了一系列汉化的措施。接受中原先进的文化和生活方式。(3)孝文帝改革中的汉化措施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将北方民族的融合推向高潮。2.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1)顺应历史发展的潮

12、流,这是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2)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本人以身作则、信心坚定。(3)内容全面,措施得力。(4)民族融合趋势的推动。1.钱穆认为北魏均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 。如此评价是因为该制度( )A.把部分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 B.起到过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C.完全取消了土地买卖 D.没有具体的授田规定解析 均田制是国家把无主土地分给农民使用,而不是分地主土地,故 A 项错误;从“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 ,可知是均田制的目的是限制地主土地兼并,维护小农经济,故 B 项正确;C 项“完全”过于绝对,故 C 项错误;均田制有

13、关于如何授田的明确规定,故 D 项错误。答案 B2.北魏太和年间(477499 年),政府校比户籍,清查隐漏人口,导致户口增加,进而形成了新置与恢复州、郡、县的高潮。与这一现象出现相关的政策是( )A.建立俸禄制 B.设立三长制C.实行宗主督护制 D.推行门阀等级制解析 北魏孝文帝改革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与题意无关,故 A 项错误;宗主督护7制下,豪强地主出任宗主,督护农民纳税服役,趁机隐瞒控制人口,逃避赋税、徭役,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三长制的推行,取代了为豪强地主把持的宗主督护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故 B 项正确,C 项错误;门阀等级制是指三国两晋南北朝时

14、期按门第等级区别士族与庶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不同地位,与题意无关,故 D 项错误。答案 B3.孝文帝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在此反映北魏孝文帝( )A.改革的坚强决心 B.实行汉化政策C.入主中原的愿望 D.废除宗法制的决心解析 材料体现出孝文帝为推行改革宁可将太子废为庶人,说明了其改革的决心,故 A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到与汉化相关的信息,故 B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到入主中原的信息,故 C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到宗法制的相关信息,故 D 项错误。答案 A4.北魏前期,吏治混乱,各级官吏贪污现象相当

15、严重,北魏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为此,北魏孝文帝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迁都洛阳,削弱保守势力 B.定期考核,依照政绩提拔官吏C.限制“恩荫” ,防止权贵垄断 D.发放俸禄,并由国家统一筹集解析 结合史实可知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目的是吸取先进的汉族文化,故 A 项不是解决题干矛盾的原因,故 A 项错误;B 项是选拔官吏的方法,不是解决贪污现象的主要措施,故B 项错误;C 项不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故 C 项错误;结合史实可知,为解决吏治混乱,贪污成风的现象采取了俸禄制,统一由国家发放,故 D 项正确。答案 D5.孝文帝说:“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

16、,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这表明孝文帝( )A.据守黄河流域 B.执意改变风俗习惯C.治理中原地区 D.决心迁都洛阳解析 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徙居平城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可以得出因在北魏古都平城改革困难,故孝文帝决定迁都中原的洛阳,故 A 项8错误;根据所学知识,移风易俗是北魏封建化的重要措施,与题意无关,故 B 项错误;题目中的关键是由平城迁到洛阳,故而入主中原地区,不符合题意,故 C 项错误;根据前面分析,故 D 项正确。答案 D6.公元 496 年,孝文帝下诏称“魏之先出于黄帝

17、,以土为德” ,而土为“黄中之色,万物之元” ,故改拓跋氏为元氏。这表明孝文帝改姓氏的直接目的是( )A.宣示北魏政权的正统性 B.加强拓跋氏对中原的统治C.缓和鲜卑与汉族的关系 D.彻底改变北方的社会习俗解析 材料中孝文帝认为北魏的先祖出于黄帝,黄帝是汉族人的始祖,改拓跋氏为元氏其直接目的是宣示北魏政权的正统性,故 A 项正确;材料表明孝文帝改姓氏的目的是宣示政权的正统性,并不是加强拓跋氏对中原的统治,故 B 项错误;材料中孝文帝改姓氏的目的在于宣示政权的正统性并不是缓和鲜卑与汉族的关系,故 C 项错误;孝文帝汉化的目的并不是要彻底改变北方的社会习俗,此说法太绝对,故 D 项错误。答案 A7

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魏初,民多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而豪强征敛倍于公赋。给事中李安世上言:“岁饥民流,田业多为豪右所占夺;虽桑井难复,宜更均量,使力业相称。又,所争之田,宜限年断,事久难明,悉归今主,以绝诈妄。 ”魏主崐善之,由是始议均田。资治通鉴卷一三六齐纪二武帝永明三年(四八五)材料二 内秘书令李冲上言:“宜准古法:五家立邻长,五邻立里长,五里立党长,取乡人强谨者为之。邻长复一夫,里长二夫,党长三夫,三载无过,则升一等。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群臣多言:“九品差调,为日已久,一旦改法,恐成扰乱。 ”文明太后曰:“立三长则课调有常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何为不

19、可!”资治通鉴卷一三六齐纪二武帝永明四年(四八六)(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改革前社会的主要问题。(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实行三长制的作用,分析材料二与材料一有何关系。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岁饥民流”得出百姓贫饥流亡,根据“田业多为豪右所占夺”得出豪强兼并土地,根据“豪强征敛倍于公赋”得出国家赋税没有保障。9第(2)问第一小问“作用” ,根据材料二“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 “立三长则课调有常准”得出便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调徭役,有助于均田制的推行,根据“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得出改变了以往豪强地主隐瞒户籍的状况,根据“五家立邻长取乡人强谨者为

20、之”得出使基层行政机构得以完善,有利于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第二小问“关系” ,根据材料一“荫附者皆无官役”得出百姓依附豪强逃避服役,这是材料二实行三长制的重要原因(根据材料二“苞荫之户可出”可以得出),材料二推行三长制(“立三长则课调有常准”)为材料一均田制的实施(“由是始议均田”)提供了组织上的保证,二者相辅而行。答案 (1)问题:百姓贫饥流亡,豪强兼并土地,国家赋税没有保障。(2)作用:有利于均田制的推行;改变了以往豪强地主隐瞒户籍的状况;使基层行政机构得以完善,有利于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便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调徭役。关系:百姓依附豪强逃避服役,是实行三长制的重要原因,三长制的建立为均田

21、制的实施提供了组织上的保证,二者相辅而行。1.孝文帝时期,推行按人口平均授田、受田者负担国家赋役和兵役的均田制。从物质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该制度的作用是( )A.缓和北魏的阶级矛盾 B.促使鲜卑族从游牧转向农耕C.创立了新的政治制度 D.推动各民族间的进一步交融解析 缓和北魏的阶级矛盾是从社会发展角度体现出了均田制的作用,故 A 项错误;促使鲜卑族从游牧转向农耕体现出了物质文明的进步,故 B 项正确;创立了新的政治制度与均田制的作用无关,故 C 项错误;推动各民族间的进一步交融与均田制作用无关,故 D 项错误。答案 B2.北魏冯太后说:“立三长,则课(税)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

22、可止。”此制度的实施改变了北魏初期的社会现象是( )A.豪强地主隐匿人口逃避赋役 B.官吏没有俸禄吏治腐败C.鲜卑贵族排斥汉族地主参政 D.鲜卑贵族拒绝移风易俗解析 据材料可知制度的实施改变了豪强地主隐瞒赋税的现象,故 A 项正确;吏治腐败没有在材料中体现,故 B 项错误;排斥汉族地主没有反映,故 C 项错误;拒绝移风易俗看不10出来,故 D 项错误。答案 A3.北魏孝文帝下诏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为此,他决定( )A.将无主的荒地分给农民 B.采取重文轻武政策C.大量引进南方优秀人才 D.南下并定都于洛阳解析 材料

23、没有涉及无主荒地的分配,故 A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重文轻武的政策,故B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引进南方优秀人才,故 C 项错误;材料阐述了定都平城的不合理之处,采取的措施就是迁都洛阳,故 D 项正确。答案 D4.北魏皇家园林主要分布于平城和洛阳两大区域。平城的皇家园林风格粗犷,多为自然景观,是帝王狩猎与祭祀的重要场所;洛阳的皇家园林精巧雅致,多是人工山水,帝王于其中游宴、赋诗以及听讼断狱。这样的变化印证了( )A.拓跋珪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B.冯太后对汉文化的兴趣C.孝文帝汉化改革影响广泛 D.孝文帝迁都为明智之举解析 材料反映不出拓跋珪吸收汉族先进文化,故 A 项错误;材料与冯太后对汉文化

24、的兴趣无关,故 B 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孝文帝改革影响广泛,甚至影响到园林领域,故 C 项正确;材料没有评价孝文帝迁都的正确与否,故 D 项错误。答案 C5.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中说: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作者旨在强调( )A.北朝统治政策缺乏稳定性 B.北魏因改革成为了强大帝国C.隋唐统治重创了士族势力 D.孝文帝改革有重大历史进步性解析 材料并未论述政策的稳定性问题,故 A 项错误;材料中北朝强盛的原因在于“交替的胡化 、 汉化 ”,但并未说明北魏成为“强大的帝国” ,故

25、B 项错误;材料讨论的重心在于北朝全盛的原因,而非隋唐统治,故 C 项错误;材料强调北朝在“交替的胡化 、汉化 ”中,积蓄了体制的力量,实现了历史的进步,故 D 项正确。答案 D6.下列三段有关北魏太延四年(438 年)的资料:11资料一 通鉴记载:北魏太武帝“下诏,沙门年五十以下者还俗。 ”资料二 通鉴胡三省注:“因为这些人身体强壮,还俗于民,还可以为国作战。 ”资料三 通鉴记载:“九月,魏主伐柔然,相持不下。柔然担心魏大军将至,突围而去。 ”我们如何理解这三则资料( )A.资料二注释资料一,资料三说明背景B.资料一注释资料三,资料二说明动机C.资料二注释资料三,资料一说明结果D.资料三注释

26、资料一,资料二解释起因解析 根据“通鉴胡三省注”可以判断出资料二注释资料一, “九月,魏主伐柔然,突围而去。 ”交代的是背景,故 A 项正确;“通鉴胡三省注”可以看出材料二起到注释的作用,故 B 项错误;“下诏,沙门年五十以下者还俗。 ”不是结果,故 C 项错误;材料一和材料三是因果关系,故 D 项错误。答案 A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 北魏前期的明元、太武两朝曾实行过一种授予储君特殊权力的制度即以世子监国。422 年,太宗恒有微疾,怪异屡见,乃使中贵人密问于崔浩(汉族士人)曰:“肤疾弥年,疗治无损,恐一旦奄忽,诸子并少,将如之何?”浩曰:“自圣化龙兴,不崇储贰,是以永兴乏始,社稷几危

27、。令宜早建东宫。今长皇子焘,年渐一周,明睿温和,众情所系,时登储副,则天下幸甚。立子以长,礼之大经。若须待成人而择,倒错天伦,则生履霜坚冰之祸。自古以来,载籍所记,兴衰存亡,鲜不由此。 ”太宗纳之。一方面,这种制度不但确立了嫡长子的继承原则,而且在名义上和实际上给予了世子很高的地位和权力。另一方面,格于形势,又设置了同样地位很高、权限很大的辅弼机构,向享有特权的联盟贵族让步从泰常七年五月诏拓跋焘以世子身分“临朝听政”到次年十一月继皇帝位,其间,未由此引起任何较大的政治风波,成功地实现了皇位传承。摘编自曹文柱北魏明元太武两朝的世子监国(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太宗实行世子监国制度的原因。

28、(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太宗时期世子监国制度的特点。解析 第(1)问,从材料可知,不崇储君和待成人而择的原则易造成政治动乱;太宗长期有病,需世子辅政;受汉文化的影响。12第(2)问,从材料“这种制度不但确立了嫡长子的继承原则,而且在名义上和实际上给予了世子很高的地位和权力。另一方面,格于形势,又设置了同样地位很高、权限很大的辅弼机构,向享有特权的联盟贵族让步” ,可知太宗时期世子监国制度的特点是采用了嫡长子继承原则;世子有很高的权力和地位;对部落旧制,既有突破,又有妥协。答案 (1)原因:不崇储君和待成人而择的原则易造成政治动乱;太宗长期有病,需世子辅政;受汉文化的影响。(2)特点:

29、采用了嫡长子继承原则;世子有很高的权力和地位;对部落旧制,既有突破,又有妥协。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 南北朝时期,考订父祖官爵、门第的谱牒之学盛行,吏部除授都以谱牒为准绳。北魏孝文帝改革时规定,士人品第有九,官分清浊,士族属于清品,当清官,寒门小人属浊品,只能充任浊官。北齐时,举秀才、州主簿,郡功曹,非士族右姓不在选列。到西魏宇文泰颁布新制,在用人上奉行唯贤是举,不限资荫。南朝梁武帝也改革了用人制度,重视学校教育。政府开设五馆,建立国学,各馆计由五经博士教授学生,学生各有数百人之多,在馆学生皆为寒门子弟,五馆的在学子弟可以直接应召秀才、孝廉和明经科考试。梁武帝还颁布诏书,强调不论士庶

30、高低还是门第高下,只要考试合格,就可以选录为官。隋时虽置州都、郡中正,但任职俱微,没有多大作用了。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北朝时期人才选拔方面的变化。(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梁武帝改革的历史意义。解析 (1)从选官标准上看,据材料“考订父祖官爵、门第的谱牒之学盛行,吏部除授都以谱牒为准绳” “在用人上奉行唯贤是举”得出由门第标准变为德才兼备;从选官方式上看,据材料“在用人上奉行唯贤是举” “只要考试合格,就可以选录为官”得出由举荐变为考试。(2)据材料“在馆学生皆为寒门子弟,五馆的在学子弟可以直接应召秀才、孝廉和明经科考试” “强调不论士庶高低还是门第高下,只要考试合格,就可以选录为官”分别从对寒门子弟和士族门阀的影响得出答案,即将学校教育与分科取士联系起来,调动了寒门庶族参与政治的热情;提高寒门子弟的文化素质;加速了门阀制度的衰落;扩大统治基础,巩固统治;结合所学得出为科举制的出现做了理论和实践准备。答案 (1)变化:由门第标准变为德才兼备,由举荐变为考试。13(2)意义:将学校教育与分科取士联系起来,调动了寒门庶族参与政治的热情;提高寒门子弟的文化素质;加速了门阀制度的衰落;为科举制的出现做了理论和实践准备;扩大统治基础,巩固统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 GOST 28215-1989 Basic environmental testing procedures Part 2 Tests Test Eb and quidance Bump《受外部因素影响的主要试验方法 第2部分 试验 试验Eb和指南 多次冲击》.pdf GOST 28215-1989 Basic environmental testing procedures Part 2 Tests Test Eb and quidance Bump《受外部因素影响的主要试验方法 第2部分 试验 试验Eb和指南 多次冲击》.pdf
  • GOST 28216-1989 Basic environmental testing procedures Part 2 Tests Test Db and guidance damp heat cyclic (12 + 12 hour cycle)《受外部因素影响的主要试验方法 第2部分 试验 试验Db和指南 湿热,周期性(12+12小时周期)》.pdf GOST 28216-1989 Basic environmental testing procedures Part 2 Tests Test Db and guidance damp heat cyclic (12 + 12 hour cycle)《受外部因素影响的主要试验方法 第2部分 试验 试验Db和指南 湿热,周期性(12+12小时周期)》.pdf
  • GOST 28217-1989 Basic environmental testing Part 2 Tests Test Ec Drop and Topple primarily for equipment-type specimens《受外部因素影响的主要试验方法 第2部分 试验 试验Ec 跌落和翻转,主要指仪器设备》.pdf GOST 28217-1989 Basic environmental testing Part 2 Tests Test Ec Drop and Topple primarily for equipment-type specimens《受外部因素影响的主要试验方法 第2部分 试验 试验Ec 跌落和翻转,主要指仪器设备》.pdf
  • GOST 28218-1989 Basic environmental testing procedures Part 2 Tests Test Ed Free fall《受外部因素影响的主要试验方法 第2部分 试验 试验Ed 自由跌落》.pdf GOST 28218-1989 Basic environmental testing procedures Part 2 Tests Test Ed Free fall《受外部因素影响的主要试验方法 第2部分 试验 试验Ed 自由跌落》.pdf
  • GOST 28219-1989 Basic environmental testing procedures Part 2 Tests Guidance on change of temperature tests《受外部因素影响的主要试验方法 第2部分 试验 温度变化试验指南》.pdf GOST 28219-1989 Basic environmental testing procedures Part 2 Tests Guidance on change of temperature tests《受外部因素影响的主要试验方法 第2部分 试验 温度变化试验指南》.pdf
  • GOST 28220-1989 Basic environmental testing procedures Part 2 Tests Test Fd Random vibration wide band General requirements《受外部因素影响的主要试验方法 第2部分 试验 试验Fd 宽带随机振动 一般要求》.pdf GOST 28220-1989 Basic environmental testing procedures Part 2 Tests Test Fd Random vibration wide band General requirements《受外部因素影响的主要试验方法 第2部分 试验 试验Fd 宽带随机振动 一般要求》.pdf
  • GOST 28221-1989 Basic environmental testing procedures Part 2 Tests Test Fda Wide band random vibration High reproducibility《受外部因素影响的主要试验方法 第2部分 试验 试验Fda 宽带随机振动 高再现性》.pdf GOST 28221-1989 Basic environmental testing procedures Part 2 Tests Test Fda Wide band random vibration High reproducibility《受外部因素影响的主要试验方法 第2部分 试验 试验Fda 宽带随机振动 高再现性》.pdf
  • GOST 28222-1989 Basic environmental testing procedures Part 2 Tests Test Fdb Random vibration wide band Reproducibility medium《受部因素影响的主要试验方法 第2部分 试验 试验Fdb 宽带随机振动 中再现性》.pdf GOST 28222-1989 Basic environmental testing procedures Part 2 Tests Test Fdb Random vibration wide band Reproducibility medium《受部因素影响的主要试验方法 第2部分 试验 试验Fdb 宽带随机振动 中再现性》.pdf
  • GOST 28223-1989 Basic environmental testing procedures Part 2 Tests Test Fdc Random vibration wide band Reproducibility low《受外部因素影响的主要试验方法 第2部分 试验 试验Fdc 宽带随机振动 低再现性》.pdf GOST 28223-1989 Basic environmental testing procedures Part 2 Tests Test Fdc Random vibration wide band Reproducibility low《受外部因素影响的主要试验方法 第2部分 试验 试验Fdc 宽带随机振动 低再现性》.pdf
  •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