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三 专题横向整合,整合2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使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自然经济加 速解体,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产生提供了劳动力和市场等条件,促 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2.19世纪末中国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民国初年,中国民族工业 迎来短暂的春天。,3.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获得短暂发展;全面抗日战争时期 及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陷入困境。,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涉及近代和现代两个阶段,包括 衣、食、住、行、风俗习惯及通信工具、大众传媒等几个方 面。 (1)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前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第一阶段,中西合
2、璧、不土不洋成为这一阶段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 (2)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社会生活面貌焕然 一新,但也受到政治生活的影响。 (3)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特别是科技在 民众生活中的影响逐渐增强。,1.从“一、两、三、三、三、四”理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一个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两个特点:“先天不足,后天畸形”(不足:资金少、规模小、技 术力量薄弱。畸形:地区分布不合理,未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3)三个产生原因:资本主义的入侵、外商企业的刺激、洋务运动 的诱导。 (4)三次发展机遇: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 制、
3、辛亥革命的推动、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 中国的经济侵略。 (5)三大障碍: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官僚资本主义。,(6)四个阶段:“春”甲午战争后的初步发展和一战期间的 “短暂春天”;“夏”19271936年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较 快发展;“秋”全面抗日战争时期遭到沉重打击;“冬” 解放战争时期陷入绝境。,2.对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认识 (1)一条主线:随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和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 思想文化变化而变迁。 (2)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变迁;二是风俗习惯的变化。 (3)三大影响因素:一是“欧风美雨”潜移默化的影响。通商口岸 就是晚清社会近代化最早的发生地和近代文明
4、的窗口,近代文明 经通商口岸逐渐向中国内地辐射。二是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为近代物质生活和风俗的变迁提供了物质基础。三是维新思 潮、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政治思想运动的推动。 (4)四大表现:一是社会物质生活方面,即服饰、饮食、住宅的变,化;二是社会风俗和思想观念方面,即婚丧嫁娶、社会礼仪的变 化;三是交通、通讯工具的变化;四是大众传媒的变化。 (5)结论: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伴随着西方入侵、西方的社 会生活思潮和生活方式的涌入而变化的,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性 质。,一、欧风美雨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民族工业的曲折历程,续表,1.(2018江苏单科)江南制造总局是个十足的封建衙门。管理者
5、是 以督办为首的一群大大小小的官吏。他们对军器制造一窍不通, 一切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有些洋匠不懂技术,招摇 撞骗,因造不出火药,竟称“中国天气异于外国,与造此药不 宜”。这表明,洋务企业 ( ) A.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B.过度依赖西方技术 C.逐渐成为外资企业 D.所雇洋匠皆为外行,答案 B 从材料信息看,江南制造总局属于封建性质的官督商 办企业,其生产技术大权被洋人操纵,甚至出现不懂技术的洋匠招 摇撞骗的情况,这表明洋务企业过度依赖西方技术。故选B项。 材料信息反映了洋务企业管理的不合理之处,过度依赖洋匠,排除 A项;洋务企业并不是外资企业,排除C项;材料信息说明个别洋匠 属于外
6、行,而非全部,排除D项。,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近现代我国四次大的物质生活和习俗变迁,(二)近现代中国交通的发展,(三)近现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2.(2018安徽马鞍山高三质检三)抗战期间,有电影人认为,中国影 片自产生以来,其制作的对象,都是都会市民。而今天抗战电影最 大多数的观众,是农民、小城市市民与农民士兵,我们必须制作以 农村观众为对象的“农村影片”。这一主张意在 ( ) A.激发沦陷区民族意识 B.以文化宣传增强抗战力量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实现电影创作重心的转移,答案 B 抗战时期,制作以农村观众为对象的“农村影片”的 目的是用电影唤醒他们的抗战意识,因此B项正确。A项区域限 制太窄,不正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国共合作为中心,C项错误;D 项不能正确反映材料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