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版5年高考3年模拟)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十四传统文化经典阅读课件.pptx

上传人:inwarn120 文档编号:952425 上传时间:2019-03-08 格式:PPTX 页数:85 大小:639.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版5年高考3年模拟)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十四传统文化经典阅读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浙江版5年高考3年模拟)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十四传统文化经典阅读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浙江版5年高考3年模拟)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十四传统文化经典阅读课件.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浙江版5年高考3年模拟)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十四传统文化经典阅读课件.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浙江版5年高考3年模拟)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十四传统文化经典阅读课件.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专题十四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高考语文 (浙江专用),1.(2018浙江,2122)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6分)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论语泰伯) 注 才之美:美好的才华。使:假使。 (1)第一则材料中“梦见周公”的含义是什么?(2分) (2)概括第二则材料的主旨,并加以分析。(4分),五年高考,A组 自主命题浙江卷题组,答案 (1)“梦见周公”表明孔子对周代文化的推崇和向往。 (2)主旨在于说明德、才的关系,孔子强调德重于才。 “周公之才之美”,是极言其才干之优异;“骄”“吝”则是恶劣的品质。孔子认

2、为,一个人 如果品德不好,即使才华出众也不足称道。,解析 (1)本题考查对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理解的能力。周公是孔子心目中的“圣人”之一,孔 子自称他继承了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来的道统,肩负着光大古代文化的重 任。第一则材料表明了孔子对周公的崇敬和思念,也反映了他对周礼的推崇和拥护。 (2)本题考查对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分析概括的能力。第二则材料表明了孔子对德和才的态度, 孔子认为一个人“使骄且吝”,品德不好,“其余”的才华都不足称道,强调了品德比才华重要。 参考译文 孔子说:“我衰老得多么厉害呀!我好长时间没再梦见周公了。”(论语述而) 孔子说:“一个人即使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华,但如果他

3、骄傲又吝啬,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一 看了。”(论语泰伯),2.(2017浙江,212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分)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 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论语公冶长)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 (1)孔子的弟子各有所长,论语先进篇以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区分,其中颜渊 属于 ,子贡属于 。(2分) (2)一说“吾与女,弗如也”中的“与”为连词,可断为“吾与女弗如也”。根据这样断句,综 合上述材料,分析孔子的教育技巧。(4分),答案 (1)德行 言语

4、 (2)平等待人。孔子常常以自己与弟子同列,来说明同具某种修养,或同有某种不足,体现出 平等待人的教育家风度。 善于勉励。孔子自称与颜回同样具有“用舍行藏”的修养,意在勉励颜回更加精进。孔子 对子贡的一番话,意在安慰子贡,并勉励他取法乎上,再加深造。,3.(2016浙江,2324)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 墨子节用:“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其倍之非外取地也, 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而为者,是 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 注 加用:更有用、更有价值。德:通“得”。 (1)从这段文字看

5、,“节用”的含义是 。(不超过6个字)(1分) (2)根据选文,理解并概括墨子的“为政”思想。(4分),答案 (1)去无用之费 (2)不赞成通过对外掠夺来增强国力。 合理地节约用度。 珍惜人力物力,减轻百姓负担。,解析 (1)本题考查形式为填空,实质是要概括本段文字的核心内容。本段文字,从圣人为政说 起,谈到节省费用对为政具有重要作用。由此可见,本段文字的中心是从为政需要谈节约费用, 即原文中的“去其无用之费”,这便是符合要求的答案。 (2)回答“为政”思想,即治理国家的措施。这一小段文字有三个层次,从文中句号也可看出 来。第一个层次是论点,圣人施政的结果;第二个层次为不掠夺土地,根据国家实际

6、情况而去无 用之费;第三个层次为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概括出墨子的“为政” 思想即可。 译文 圣人在一国施政,一国的财利可以加倍增长;大到施政于天下,天下的财利可以加倍增长。这种 财利的加倍,并不是靠向外掠夺土地,而是根据国家情况而省去无用之费,因而足以加倍。圣明 的君主当政,他发布命令,举办事业,使用民力和财物,没有不是有益于实用才去做的。所以使 用财物不浪费,民众能不劳苦,他兴起的利益也就很多。,4.(2015浙江,2324)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5分) 知言者,尽心知性,于凡天下之言,无不有以究极其理,而识其是非得失之所以然也。浩然,盛大 流行之貌。气,即所谓

7、体之充者。本自浩然,失养故馁,惟孟子为善养之以复其初也。盖惟知 言,则有以明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疑;养气,则有以配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惧,此其所 以当大任而不动心也。 (选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 (1)根据材料可以判断,朱熹这段话是对孟子中“我知言,我善养吾 ”一句的注 释。(2分) (2)从画线句中概括“知言”和“养气”的功能。(3分),答案 (1)浩然之气 (2)知言,能明道义,于事无疑。养气,能配道义,于事无惧。,解析 (1)答案句是孟子名言,材料是对孟子名言的解释。 (2)解答本题,要以“知言”“养气”为陈述对象压缩两个分句,并且注意句式的一致。 译文 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

8、的人,竭尽自己的心了解事物的原理,对于天下所有的言论,没有不探究挖 掘它根本的原理,来知道它是非对错得失的原因由来的。浩然,是很强势的水流行进的情状。 气,就是使身体充盈的,本来气是很强大的像强势水流行进的样子,不养它就会衰竭。只有孟子 善于养气,使它像开始那样充盈。只有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才能够明晓道义,而且对于天下的 事再没有疑惑;养气那么就能辅助道义,而且对于天下事再没有畏惧的。这是他担当重任能不 使他的心意惊动的原因。 (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5.(2014浙江,2324)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5分)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

9、佞,损矣。” (论语季氏)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论语公冶长) 注 微生高:春秋时鲁国人。醯(x):醋。 (1)第一则材料主要体现了孔子的 观。(1分) (2)孔子为什么说微生高不直?对孔子这种评价,你怎么看?(4分),答案 (1)择友 (2)第一问:醋是小物,有就说有,无就说无,微生高应据实相告。而他却向邻居求讨,以应求者,用 意委曲,并非正直之人,因此孔子认为微生高不直。 第二问:孔子的评价是正确的,为人处世要实事求是,要正直。其目的在教诲弟子养成君子品 格,于细微事不可不谨。,解析 (1)第一则材料表明了孔子的择友观。哪三种朋友可交,哪三种朋友不可交,对朋友

10、类别 的取舍原则就是择友观。 (2)孔子认为,别人来借小东西,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不必向别人去借来表明自己的善良,所 以孔子认为微生高不直。至于对孔子评价的看法,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译文 孔子说:“有益的朋友三种,有害的朋友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信实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 的人交友,便有益了。同谄媚奉承的人交友,同当面恭维背面毁谤的人交友,同夸夸其谈的人交 友,便有害了。”(论语季氏) 孔子说:“谁说微生高这个人直爽?有人向他讨点醋,(他不直说没有,)却到邻居家讨了点给 人。”(论语公冶长),1.(2018北京,13)论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间的许多对话,如先进篇: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

11、:“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 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注 斯:就。兼人:勇于作为。 请简要概述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并说明此则短文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5分),B组 统一命题、省(区、市)卷题组,答案 三次回答:孔子告诉子路不应听到某种道理就立刻去实行它,要先听听父兄的意见。 孔子告诉冉有可以听到某种道理就去实行它。 孔子认为冉有容易退缩,所以鼓励他进取;认为子路勇于作为,胆子太大,所以要他谨慎些。 思想:此则短文生动地反映了孔子

12、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教育思想。,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概括能力。子路和冉有同问“闻斯行诸”,孔子根据两人 不同的性格特点给出了不同的回答。子路性格鲁莽直率,故孔子要他向父兄请教后再去做;冉 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故孔子鼓励他遇事要立刻去做。一进一退,显示出孔子因材施教的 教育理念。,解题步骤 内容概括“三步骤”:第一,确定话题内容;第二,确定观点和态度;第三,结合语句分析。 参考译文 子路问:“听到就干起来吗?”孔子道:“有爸爸哥哥活着,怎么能听到就干起来?” 冉有问:“听到就干起来吗?”孔子道:“听到就干起来。” 公西华道:“仲由问听到就干起来吗,您说,有爸爸哥哥活着(,不能这

13、样做);冉求问听到就 干起来吗,您说,听到就干起来。(两个人问题相同,而您的答复相反,)我有些糊涂,大胆地 来问问。”孔子道:“冉求平日做事退缩,所以我给他壮胆;仲由的胆量却有两个人的大,勇于 作为,所以我要压压他。”,2.(2015福建,8)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夫以百亩之不易注为己忧者,农夫也。分人以 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 (孟子滕文公上) 注 易:修治,耕种。 (1)尧、舜的“忧”与农夫有什么不同?请简述。(3分) (2)为什么说“为天下得人难”?请根据选段谈谈你的

14、理解。(3分),答案 (1)要点“忧”的内容不同:农夫为耕种丰歉而忧;尧、舜则为治理天下的人才难 得而忧。(意思对即可) (2)要点“得人”中的“人”,是治国理政的人才;他们既要能施惠百姓使其安生,又要能 教化百姓使其向善;这种人才十分稀有,很难找到。(意思对即可),解析 在弄懂文段意思的基础上,结合题干要求分析、概括。 译文 尧把得不到舜当作自己的忧虑,舜把得不到禹、皋陶当作自己的忧虑。把耕种不好百亩田地 当作自己忧虑的,是农夫。把财物分给人叫惠,教人行善叫忠,为天下物色贤才叫仁。因此,把 天下让给别人是容易的,为天下物色到贤才是困难的。,解析 注意审题,这里只有孔子和曾皙在对话,一问一答,

15、区分发问者和回答者即可。本题利用不同的断句来考查考生对于文本效果的认识,是一道很新颖的题目。做题时要把 握出题人的意图。注意选定立场,态度要明确,不要模棱两可。题设比较偏向于第二种解读,建 议选择第二种解读进行分析。首先应分析两者的不同,阐述一人自问自答和两人对话的差别; 然后从语句表达和人物性格两方面入手分析。 译文 (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要用礼来治理国家,可他说话却不知道谦虚,所以笑他。难道冉有讲的就不是国家 大事吗?何以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难道公西华所讲的不是国 家大事吗?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公西华

16、只能替诸侯 做小相,那么,谁又能给诸侯做大相?”,4.(2014福建,9)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 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孟子万章上) 注 不处:不享有。一介:一点点小东西。 (1)请概括上面两个选段主张的共同之处。(2分) (2)上面两个选段主张的不同之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答案 (1)取得财富不能违背原则。(意思对即可)(2)论语选段立足于“道”,其主张侧重 于取得的方式方法要正当;孟子选段立足于“义”和“道”,其主张侧重于取得和给予都 要合乎道义。(意思对即可),解

17、析 论语选段强调以“道”为原则取得“富”与“贵”,孟子选段强调以“义” 和“道”为原则来决定“与”和“取”。应综合解读两个选段,理解清楚“富”和“贵”、 “义”和“道”、“与”和“取”的关系,进而分析两个选段主张的异同。 译文 孔子说:“发大财,做大官,这是人人所盼望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去得到它,君子不接受。”(论 语里仁) 如果不合道义,一点也不给予别人,一点也不取于别人。(孟子万章上),1.(2013浙江,2324)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5分)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论语 学而)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论语宪问)

18、 箪食瓢饮,不改其乐;子路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皆所谓不耻 者。(宋真德秀 西山读书记) (1)补出上面材料的空缺部分。(2分) (2)根据上面的材料,简析孔子的观点。(3分),C组 教师专用题组,答案 (1)颜子 恶衣恶食 (2)贫穷而不抱怨是困难的,富有而不骄横是容易的,故处贫难,处富易,这是孔子对人之常情 的体认。 处于贫穷时不仅要保持气节,更要安贫乐道;处于富有时不仅要不骄横,更要谦逊好礼。,解析 (1)“箪食瓢饮”的典故出自颜回,即颜子;由“衣敝缊袍”“而不耻”可得知“不耻恶 衣恶食”。前一空难度小,后一空难度大。 (2)本题可分为两个层次作答,首先是对贫富两种人生状态的认知

19、;然后是孔子对在贫富两种境 遇中的人格操守的肯定与赞美。注意在子贡和孔子的问答中,孔子的观点有明显的倾向性,这 应是答题要点。 译文 子贡说:“(一个人)贫穷却不谄媚,富贵却不骄横,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但比不上贫困但乐 于追求道,富贵而又喜欢礼(的人)。”(论语学而) 孔子说:“贫穷而不抱怨是困难的,富有而不骄横是容易的。”论语宪问) 颜回一箪食物一瓢冷水,在破陋的巷子生活,也不改变他的追求道德快乐,子路穿着破旧的衣 服,跟穿着贵重裘衣的人站在一起而不感觉到羞耻,这些都是不因不好的食物衣服感觉到耻辱 的人。(宋真德秀西山读书记),2.(2012浙江,2324)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20、5分) 论语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1)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2分) (2)对照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3分),答案 (1)贵人贱马。 人、马并重(或“先人后马”)。 (2)这种句读体现了后儒对孔子的推崇,但“人、马并重”并非孔子的本意。因为孔子的 “仁”并非兼爱,他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解析 (1)不同标点断句,表达不同的意思。主要区别在于,论语中的理解是“不问马”; 而经典释文中的理解是问马,只不过是后问。 (2)

21、本题具有开放性,但要在对孔子思想全面理解的基础上来思考。要客观体会后人断句的理 由,他们认为孔子不仅对人有仁爱之心,对动物也有仁爱之心,这在论语其他章节有体现。 但孔子对人与对动物毕竟还是有区别的,所以“人、马并重”并非孔子本意。 译文 马棚失了火。孔子从朝廷回来,说:“伤人了吗?”不问马。,3.(2011浙江,2324)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2)题。(5分)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 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用人 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

22、子) 注 为吾善:自我完善。用:使。不什数:不能用十来计算,即不到十个。 (1)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1分) 孔子: 韩非子: (2)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4分),答案 (1)孔子:为政以德(或“以德、礼治国”) 韩非子:以法治国 (2)孔子认为“法治”虽有一定的作用,但也有缺陷,所以要“德治”;韩非子认为能够自我完 善的人很少,要管理众人,必须以法治国。两种观点各有侧重,各有偏颇,应相互补充。,解析 (1)全文的内容很明确,比较简单。抓住孔子的“德”字,抓住韩非子的“法”字,答案 就很容易得出。 (2)本题涉及的考点是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和评价。从文中找出两种

23、为政观的异同,再评析即 可。 译文 孔子说:“用政令来训导百姓,用刑罚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可以免除罪过,却没有羞耻之心;用道 德来训导百姓,用礼教来整顿百姓,老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 圣人治理国家,不是依赖人们自我完善,要的是那种使人不敢做坏事的局面。要是靠人们自觉 地进行自我完善,国内找不出十几、几十个;要是形成人们不敢做坏事的局面,就可以使全国整 齐一致。治理国家的人需要采用多数人都能遵守的措施,不能用只有少数人才能做到的办法, 因此不应该推崇德治,而应该实行法治。,4.(2010浙江,24)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 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

24、们所表达的思想。(4分)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欧阳修朋党论),答案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告诉我们,君子追求义,小人追逐利。这种思想反映 在欧阳修的朋党论中,即君子交友与小人交友的本质区别在于对义与利有不同的价值取 向。,解析 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欧阳修的话语:但凡君子和君子因志同道合成为朋友,小人与小人因 追求相同的利益成为朋友,这是自然的规律。 译文 “一般来说,君子与君子因志趣一致结为朋党,小人则因利益相同结为朋党,这是很自然的规 律。”,5.(2009浙江,24)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25、。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 语。(1分) (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括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3分),答案 (1)举一反三 (2)教学原则:学生主体原则(答“自主学习原则”亦可),注重身教原则(答“无言之教”或“教 是为了不教”亦可)。评析略。,解析 (1)本题属于知识运用题,可以从“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一句中概括出四字成语“举一 反三”。 (2)当子贡指出孔子“不言”时,孔子以“天何言哉

26、”来回答,以四时的运行、百物的生长来回 答子贡的疑问,其实是孔子强调教师无须多言,要注重身教的原则。评析要言之有理。 译文 孔子说:“(教导学生时)不到他苦思冥想而想不通时,不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想说而表达不出 时,不去启发他。提示给他某一方面,他却不能推知出其他几个方面,就不要再重复去教他 了。” 孔子说:“我不想再说什么了。”子贡说:“您如果不说了,那我们这些学生还记述什么呢?” 孔子说:“天说过什么话了吗?四季照常运行,万物依然生长,天说过什么话了吗?”,1.(2018温州普通高中高考适应性测试,2122)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6分) (1)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

27、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论语先进) (2)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论语公冶长) 注 妻:嫁给,给某人做妻子。缧绁:捆绑犯人用的绳索,指牢狱。子:这里指女儿。 (1)上述材料体现了孔子为人处世的 的态度。(1分) (2)根据上述材料,简要分析孔子是如何察识学生的。(5分),三年模拟,A组 20162018年高考模拟基础题组,答案 (1)爱憎分明(是非分明、扬善嫉恶) (2)着重审察品德,如公冶长虽被囚却素有美德。不能只看身份贵贱(遭遇荣辱、处境穷 达),如公冶长虽是囚犯,但仍有值得赞赏之处(有才能)。细察言行、动机,如冉求为季氏加税 敛财,

28、不合德政,不明是非善恶。“观过,斯知仁矣”(了解一个人的“过错”,就可知他是否 具有仁德了),因为“过错”有真假、大小和主客观原因之分,如公冶长虽被囚,却可能是被人 冤枉。全面辩证地考察,如冉求虽然是贤弟子(“孔门十哲”之一),但也有犯错的时候。,解析 (1)通读语句,疏通大意,找到答题区间。根据原句的意思,冉有的做法不仅没有尽到人 臣谏正的责任,更违反了为政以德、以民为本的思想;季氏是大夫,周公是诸侯,季氏富于周公 这是越礼;公冶长虽身囚犯,却素有美德,有才能。由此可以概括孔子为人处世时的是非分明、 扬善嫉恶的态度的政治主张。(2)这道题要求简要分析孔子是如何察识学生的。通读上述材 料,疏通

29、文意。这类题目在解答时既要肯定其积极意义,又要指出其消极的影响。 译文 (1)季氏比周朝的公侯还要富有,而冉求还帮他搜刮来增加他的钱财。孔子说:“他不是我的学 生了,你们可以大张旗鼓地去攻击他了!” (2)孔子评论公冶长说:“可以把女儿嫁给他。虽然公冶长被关进牢里,不是他的罪过。”把女 儿嫁给公冶长做妻子。,2.(2018绍兴适应性考试,2122)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6分) (1)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 述而) (2)(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 者乎?”期年,揣摩成,

30、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 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盍可忽乎哉?”(选自战国策秦策) (1)苏秦为什么认为人生不能轻忽势位富贵?(2分) (2)综述上文材料,简析孔子的富贵观与苏秦的富贵观。(4分),答案 (1)苏秦认为人生世态,一个人富贵,那么亲戚畏惧,而贫穷就会被人看不起。所以不能 忽视势位富贵。 (2)孔子的富贵观:以仁义为重,安贫乐道;追求富贵,要合乎道义。苏秦的富贵观:通过个人奋斗 以求富贵;以富贵为重。,3.(2018台州高三调考,2122)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回答问题。(6分)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 子出,门

31、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1)第一段文字中的“忠”“恕”是什么意思?请简要说明。(2分) (2)孔子一方面强调仁者爱人,强调忠恕之道,一方面又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要“以直 报怨”,这是否自相矛盾?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答案 (1)忠,对人尽心竭力,指积极为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待人仁爱宽 厚,指推己及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不矛盾。孔子认为仁者具有最高美德,应该站在公正的立场上,明辨善恶。孔子还认为应该 用正直来

32、回报仇怨,是非恩怨要分明,孔子所说的仁爱宽容是有是非原则的。我们应该正确地 爱,不能正确地爱,等于不爱,或者实行了爱,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我们应该公正地对待怨,毫 无原则的宽容,是纵容,反而会害了别人,这对我们现实生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解析 (1)尽己之力待人,曰忠;推己之心及人,曰恕。离开人事、人情而把孔子的道神秘化,形 而上的,就不是孔子的道了。 (2)解答本题,需要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孔子的思想分析。“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 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直”的解释偏向“是非曲直,理直气壮,耿直”,以公 平正直的态度对待伤害自己的人。孔子认为应该用正直来回报仇怨,是非恩怨要

33、分明,孔子所 说的仁爱宽容是有是非原则的。 译文 孔子说:“参啊!我的学说用一个基本观念贯穿着。”曾子说:“是。” 孔子出去以后,学生们问曾子说:“这话说的是什么意思?”曾子说:“先生的学说,不过忠恕二 字罢了。” 孔子说:“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正确地做到喜爱人,才能正确地做到厌恶某人。” 有人说:“用恩德来回报仇怨,怎么样?”孔子说:“那用什么来回报恩德?应该用正直来回报 仇怨,用恩德来回报恩德。”,4.(2018杭州高三教学质检,2122)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6分)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论语阳货) 子曰:“中庸之

34、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 (1)上述材料强调了儒家“中庸之道”中 的内涵。(不得抄用原文,不超过5个字)(1分) (2)孔子为什么对“乡愿”(即文中的“乡原”)深恶痛绝?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5分),答案 (1)讲究原则 (2)“乡愿”是指那些看似忠厚、中正,实际上却没有道德原则,只知道媚俗趋时的人。孔子判 断一个人的德行,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应以善恶为标准,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是万不可妥协 的,乡愿没有原则,八面玲珑,谁也不得罪,似乎很有道德,实则似是而非,是伪君子,所以孔子对乡 愿极为反感。如在生活中的好好先生,他们在生活矛盾中看似谁都不得罪,其实是无是非,少原则。,

35、解析 (1)上述材料强调了儒家“中庸之道”的内涵,结合“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等分析 可知,强调的是准则、原则。(2)这里涉及对“乡愿”概念的理解和他们对道德的负面影响。 “乡愿”之人有一定的迷惑性,让人分辨不清是非,但最主要的还是对道德原则的损害。答这 道题时需要认真审视。 译文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既不亲近哪个,也不疏远哪个,而是和义在一起。” 孔子说:“所谓乡愿(指没有真是非的人),是败坏道德的人。” 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高到极点了吧!老百姓缺少它已经很久了。”,5.(2017浙江名校协作体,2122)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6分)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

36、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 (1)“割鸡焉用牛刀”,有的书解读为“喻子游治理武城这样的小地方用不着礼乐大道”,你认 为这句话还可以怎样理解?(2分) (2)“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中的“道”、“君子”与“小人”,分别指“礼乐 之道”、“有地位的人”与“卑贱的人”,请从现代公民社会建设的角度来评价孔儒的这种 “教化观”。(4分),答案 (1)(示例)这句话包含孔子对子游极其欣赏、惋惜的情感,子游是我的得意门生,有 如此大才却无大的用武之地,只任职武城这样的小

37、邑。 (2)孔儒认为无论君子与小人均应接受礼乐教化,这种“教化观”有可取之处,也有需要批判的 地方。可取之处:统治者学道不仅可以修身还能施行德政、惠及百姓,这点无疑有可取之 处。不可取之处:被统治的人学道则可以被驯服并且自愿成为臣民、顺民,这种“教化观”, 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君主与贵族统治的社会秩序,其教化的产物只能使“君子”(统治者)永远 为“君子”,“小人”(臣民)永远为“顺民”,这不是提倡建设、自由、平等、和谐的现代公 民社会所应该有的图景。,6.(2017温州六校协作体期末联考,2122)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1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

38、仁) 材料2 孔子卒,原宪遂亡在草泽中。子贡相卫,而结驷连骑,排藜藿入穷阎,过谢原宪。宪摄 敝衣冠见子贡。子贡耻之,曰:“夫子岂病乎?”原宪曰:“吾闻之,无财者谓之贫,学道而不能行 者谓之病。若宪,贫也,非病也。”子贡惭,不怿而去,终身耻其言之过也。(史记仲尼弟子列 传) (1)在孔子的门徒中,与原宪生活态度类似的典型人物还有 ,这体现了儒家 精神。(2分) (2)结合上面两则材料,谈谈你对“子贡惭”的认识。(4分),答案 (1)颜渊 安贫乐道 (2)子贡既是为不明道义而惭愧,也是为自己不能实践道义而惭愧。子贡的“惭”,表明他 能自我反省、知错必改,也反映了他对孔子之学的尊重。这在当今对我们加

39、强道德修养仍有 教育意义和启迪性。,解析 (1)先理解文本,理解原宪对生活的态度是什么,他是个怎样的人。文中孔子逝世以后, 原宪就到低洼积水、野草丛生的地方隐居起来。说明原宪能安贫乐道。而孔子的弟子中,颜 渊与之相似。原宪身上表现的是儒家的安贫乐道的思想。(2)答题前,先通读两则材料,整体理 解材料内容。理解句子的含意要坚持“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子贡惭”是因为他 见原宪时见他衣着破旧,觉得羞耻,于是问原宪处境困窘吗,原宪的回答使他很惭愧。说明子贡 不明道义,以贫为病(耻辱),有违孔子安贫乐道的思想。学道贵在践行,同为孔子门徒,子贡没做 到,因此他感到羞愧。同时羞愧本身又能表明子贡能及

40、时反省,知错能改。 译文 材料1 孔子说:“士人追求正道,却以吃穿不好为耻辱,这样的人不值得跟他讨论。” 材料2 孔子逝世以后,原宪就跑到低洼积水、野草丛生的地方隐居起来。子贡做了卫国的 国相,出门车马接连不断,就排开丛生的野草,来到偏远简陋破败的小屋,前去看望原宪。原宪 整理好破旧的衣帽,会见子贡。子贡见状替他感到羞耻,说:“难道你很困窘吗?”原宪回答说: “我听说,没有财产的叫作贫穷,学习了道理而不能施行的叫作困窘。像我,贫穷,不是困窘 啊。”子贡感到很惭愧,不高兴地离去了,一辈子都为这次说错了话感到羞耻。,7.(2017浙江重点中学期末联考,2122)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6分)

41、甲 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论语宪问 乙 子路问成人注。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 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 为成人矣。”论语宪问 注 成人:全人,完美无缺的人。 (1)甲段文字中孔子将“贤者”分为四个等级。论语选读教材中提到的人物当中 和 属于第一个等级。(2分) (2)对照乙段文字中孔子对“成人”的理解,甲段文字中的“贤者”能不能被称为“成人”?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答案 (1)长沮 桀溺(楚狂接舆、石门晨门等也可) (2)不能。在孔子看来,要成为“成

42、人”,要么得理智、寡欲、勇敢、有技艺、明礼乐,要么见 利思义,见危授命,始终不忘初心;而所谓的“贤者”,无论他处于四等中的哪一等,都是“避” 字当头,他们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但是却逃避社会责任,只顾洁身自好。所以“贤者”是不能 被称为“成人”的。(意思对即可),解析 (1)避世之人,就是与孔子为代表的积极入世者相对的隐士们。注意文字书写即可。(2) 这个题目涉及对“义”的理解,根据材料乙可知,孔子所说的“成人”应具备理智、寡欲、勇 敢、有技艺、明礼乐等条件中的一个,退一步说应该有大义之心。义者,宜也,应该为天下的公 平正义付出,应该有一定的社会性,而这些所谓的“贤者”,消极避世,逃避社会责任,

43、是不能被 看作“成人”的。 译文 甲 孔子说:“贤德的人在政治昏暗的时候就离开官场而归隐;其次,在动乱的时候迁到平安地带;再次,发觉别人的脸色不对,礼貌不周,就避开不再见面;又次,当与人说话不合时就避开不谈了。 乙 子路问什么是完美无缺的人。孔子说:“像臧武仲那样智慧,孟公绰那样寡欲,卞庄子那 样勇敢,冉求那样多才多艺,再用礼乐来成就他的文采,也就可以说是完美无缺的人了。”又 说:“现在的完美无缺的人哪里一定要这样呢?看见利益能想起该得不该得,遇到危难敢于献 身,经过长久的穷困日子都不忘记平日的诺言,也可以说是完美无缺的人了。”,8.(2017浙江“七彩阳光”联盟联考,2122)阅读下面的文字

44、,回答问题。(6分)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论语雍也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 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 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 (1)请用一个短语概括一、二两则材料中表现出来的社会现象。(2分) (2)根据上面的材料,简析孔子的观点。(4分),答案 (1)礼崩乐坏。 (2)孔子认

45、为统治者应该先纠正与礼乐制度相违背的各种名分,这样才能做到统治有序。孔子 的“正名”是为了维护等级伦理制度,恢复礼治。,解析 (1)第一则,佾是奏乐舞蹈的行列,也是表示社会地位的乐舞等级、规格。一佾指一列八 人,八佾指八列六十四人。按周礼规定,只有天子才能用八佾。季氏不是周天子,却用八佾。孔 子对于这种破坏周礼等级的僭越行为极为不满,因此在议论季氏时说:“子曰:觚不觚,觚哉,觚 哉!”这个材料在证明周礼被破坏。第二段,孔子与子路的对话中反复论述“必也正名乎”, 概括文中孔子所持的观点便是名正言顺,针对的就是与礼乐制度相违背的各种名分,所以从两 则材料看都是针对社会上礼崩乐坏的现象说的。(2)从

46、“必也正名乎”的观点和“名不正,则 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 足”的论述,可以看出孔子认为统治者应该首先纠正与礼乐制度相违背的各种名分,这样才能 做到统治有序。第一则材料,孔子批评季氏用天子乐舞等级是破坏周礼等级,可见孔子的“正 名”是为了维护等级伦理制度,恢复礼治。 译文 孔子评论季氏说:“他用八佾在庭院中奏乐舞蹈,如果这都可以容忍,那还有什么不可容忍 呢?” 孔子说:“觚不像个觚了,这还是觚吗?这还是觚吗?”,子路(对孔子)说:“如果卫君等待先生去治理国政,先生将先做什么?”孔子说:“那一定是 纠正名分吧!”子路说:“先生的

47、迂阔竟然到了如此地步啊!这又何必去纠正?”孔子说:“好粗 鲁啊,仲由!君子对自己不了解的事情,大概应该存而不论吧。名分不纠正,那么说话就不顺当; 说话不顺当,那么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那么礼乐就不能复兴;礼乐不能复兴,那么刑罚就 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那么百姓就会手足失措。因此,君子给事物定的名分和称谓一定可以顺 当说出来,说出来的事情一定可以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辞,没有一点马虎的地方才算罢 了。”,9.(2017温州普通高中高考适应性测试,2122)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各题。(6分) 材料一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论语述而) 材料二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

48、党) (1)材料一体现了孔子什么样的情怀?(2分) (2)材料二中孔子“不问马”的言行跟材料一是否矛盾?你怎么理解?(4分),答案 (1)仁爱(或“怜悯”“博爱”“对万物皆有爱”等)。 (2)不矛盾。孔子并非不爱马,孔子问人,是事情有轻重缓急之分,是下意识的举动,可见其仁 心。这与材料一的仁爱并不矛盾。,解析 (1)首先理解意思,然后再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怀。材料意思是孔子为了生活,曾钓过鱼、 射过鸟,但都不过分。钓鱼,适可而止;射鸟,鸟归巢后,让它们休息,不出其不意地射杀它们。孔 子的这种做法,表现了他的仁爱。当然,这种做法也符合生态法则,体现了孔子的生态伦理意 识。(2)解答本题,应先明确态度,即“不矛盾”,然后分析“不问马”这一行为与“钓而不纲, 不射宿”中的共性。“不问马”涉及的事件是“厩焚”,孔子问“伤人乎”,他问人并非不关 心马,这不违背仁爱之心。 译文 材料一 孔子只用鱼竿钓鱼,而不用纲取鱼;用带生丝的箭射鸟,但不射栖宿中的鸟。 材料二 马棚失了火。孔子从朝廷回来,说:“伤人了吗?”不问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课件 > 中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