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春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练习岳麓版必修220190222566.doc

上传人:dealItalian200 文档编号:956103 上传时间:2019-03-0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春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练习岳麓版必修220190222566.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春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练习岳麓版必修220190222566.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春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练习岳麓版必修220190222566.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9春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练习岳麓版必修220190222566.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9春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练习岳麓版必修220190222566.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第 12 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1鉴于“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 ,康有为提出“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 。其“易其衣服”的主要目的是( )A推动社会思想近代化B增强民族自我意识C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促进社会生活近代化解析:从康有为的言论中可以看出,他主张“易其衣服”的目的是“易人心” ,以利于推行“新政” 。故 A 项正确。答案:A2下列属于新潮冲击下社会生活内容的是( )旗袍的出现 “断发”运动 报刊与电影 礼仪方面握手、鞠躬普遍A B C 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所给四项均为新潮冲击下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但只有 D项概括最

2、全面,为最佳答案。答案:D31912 年秋天,一位年轻人怅然若失地在其照片的背面留下题识:“壬子秋八月,将欲剪发(辫),故用大镜照后影,以留纪念。八月初三日即新历九月十三日拍于劝业场楼之丽芙照相馆。 ”这实质上反映了( )A剪辫易服难以推广 B变革心态新旧杂陈C传统精华悉心保留 D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解析:材料体现了照相者剪辫时的心态,不是说难以推行,故 A 项错误;材料中“将欲剪发(辫),故用大镜照后影,以留纪念”说明国人变革心态比较矛盾,故 B 项正确;C、D 表述错误。答案:B4下列关于影视事业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风云儿女的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B 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

3、,中国电影走向辉煌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2D1958 年,上海电视台开始试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解析:A 项应为“定军山 ”;C 项时间应为“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后” ;D 项应为“北京电视台” 。 歌女红牡丹是有声电影,它的成功拍摄标志着中国无声电影时代的结束。答案:B5最早促使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习俗变化的因素是( )A西方列强的入侵B清政府支持发展工商业C西方民主革命的思想D康有为、孙中山等个人的作用解析: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习俗开始发生变化,故选 A 项。答案:A6近代以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显著变化。阅

4、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新旧婚礼情况对照表旧式婚姻情况 新式婚姻情况1.父母之命,媒妁之言2.问名(互问庚帖卜之)3.会亲(即订婚)4.请期(男家备糕点、请柬、说明迎娶日期及各种注意事项)5.纳采(男家备礼纳之女家,俗称“过大礼” 、“恭迎娶”)6.过妆(送嫁妆)7.娶亲8.回门1.自由恋爱2.订婚3.婚礼证婚人、介绍人、主婚人依次入席;证婚人宣读婚书;证婚人、介绍人与新人各盖印章;新郎、新娘交换饰物;行三鞠躬礼;来宾贺词,各种答谢。(1)依据材料,概括指出近代新式婚姻在思想观念和礼仪方面的进步之处。(2)简要说明影响近代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显著变化的主要因素。解析:第(1)问通过

5、对比分析新旧婚姻情况,可以看出自由、平等、简单的进步之处。第(2)问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角度分析原因。答案:(1)观念:由父母包办到男女婚姻自主、平等;礼仪:由烦琐到相对简单,逐步走向法制性和契约性。3(2)主要因素: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发展;资产阶级政治文化运动的影响。基础巩固1戊戌变法运动时期,社会上流传一首打油诗:“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 ”这反映了( )A新服饰走向中下层民众B不缠足运动风靡全社会C结辫陋习被彻底革除D社会风俗改革之风悄然兴起解析:题干打油诗反映了戊戌变法时期社会风俗的改变。答案:D2

6、关于从晚清到民国期间我国服饰的变化,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鸦片战争后,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B清末民初,有人穿着西装祭孔,有人竟女扮男装C清朝官定服饰制度相当严格,一直没有变化D随着民国政府颁布礼服形制,新服饰推广开来解析: 晚清至民国期间,社会上出现一股“竞尚洋装”的风气,人们的服饰出现了诸多变化,而民间服饰变革之风对官定服饰制度形成了巨大冲击,迫于时势,清政府对服饰制度实行了一定的改革,因此 C 项说法是错误的,符合题意。答案:C31872 年, 申报第一号刊登的本馆告白中载:当今时事,文则质而不俚,事则简而能详,上而学士大夫,下及农工商贾,皆能通晓者,则莫如新闻纸之善矣务求其真实

7、无妄,使观者明白易晓,不为浮夸之辞,不述荒唐之语。以下关于申报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它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近代报刊B它是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介C “无偏无党”是其办报的宗旨之一D它是中国近代影响力较大的中文报刊解析:申报是 1872 年外国人在上海创办的,是近代中国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之一,B、D 两项说法正确。由“真实” 、不“浮夸” 、不“荒唐”等信息和所学知识4可知,C 项说法正确。答案:A能力提升4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流行列宁装、布拉吉等苏式服装, “文化大革命”时期盛行军装和“干部服” 。这反映了( )A国家重视轻工业生产B平等自由观念较为普及C人们的审美观念返璞归真D老百姓的

8、衣着与政治生活紧密联系解析:结合所学,建国初期,仿效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排除 A;平等自由观念较为普及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 B;人们的审美观念返璞归真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苏关系友好,所以苏式服装流行, “文化大革命”期间,斗资反修,所以盛行军装和“干部服” ,故选 D。答案:D5下面框内所叙内容为申报上的报道。材料说明( )1912 年 9 月 19 日:“宣读婚约,互换约指,才一鞠躬,即携手同归。 ”1913 年 9 月 15 日:“近来法庭诉讼,男女之请离婚者实繁有徙,此皆前所未有。主动离婚者中妇女占近半数。 ”A晚清时期思想观念变化剧烈B妇女成为社会

9、风尚的引领者C习俗变迁具有自由平等特征D报纸主要宣传民主科学思潮解析:材料“宣读婚约” “携手同归” “主动离婚者中妇女占近半数”等婚姻习俗,体现了婚姻自主,男女平等,故 C 项正确。该现象出现于中华民国时期,A 项错误;由材料可知,青年男女是社会风尚的引领者,B 项错误;宣传民主科学思潮出现于 1915 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D 项错误。答案:C6安庆是安徽近代报刊的发源地和集中地之一。辛亥革命前后,安庆先后出现众多进步报刊,如安徽俗话报 安徽通俗公报 安庆日报 爱国新报 安徽白话报 共和激进报等。这些报刊对当时人们的影响主要有( )开阔视野 关注国事 减少文盲 传播新知A B C D解析:近

10、代报刊主要起到传播新知、介绍时事等作用。据报刊的名称也可知,报刊还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武器,发挥着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但报刊不能起到5减少文盲的作用,故不符合题意,选 C 项。答案:C7蔡元培曾写下一则征婚启事。他的择偶条件为:(一)女子须不缠足者;(二)须识字者;(五)夫妇如不相和,可离婚。该征婚启事反映的历史信息有( )婚姻自主的要求 女子教育的开始普及 删繁就简的婚俗 封建思想的痕迹A B C D解析:题干材料体现不出;说法错误,题干材料是对封建思想的否定。答案:A8 故都杂咏中写道:“啧啧沿街卖报声,成天奔走送新闻;秀才不出门前去,一样全球消息灵。 ”材料表明近代报纸( )

11、A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 B丰富了大众的娱乐生活C宣传民主革命政治主张 D加速了社会新闻的传播解析:材料信息没有反映阅读方式的改变,故 A 项错误;报纸虽然具有一定的娱乐功能,但是材料信息反映的是报纸的新闻功能而非娱乐功能,故 B 项错误;仅据材料信息,无法判断近代报纸的宣传倾向,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全球消息灵” ,可知报纸加速了社会新闻传播速度,故 D 项正确。答案:D91906 年, 赏奇画报的征订广告上画着一位身穿西装、带着西式小帽的先生;当时的伟人牌香烟盒上也印着一位扎领带、穿西服的先生。这反映出( )A洋装流行促成中国服饰改良B辛亥革命倡导移风易俗C工业文明推动社会生活变化D

12、社会风尚倾向全盘西化解析:依据材料“1906 年征订广告上画着一位身穿西装、带着西式小帽的先生伟人牌香烟盒上也印着一位扎领带、穿西服的先生”可知有洋装出现,但是不能体现洋装流行促成中国的服饰改良,故 A 项错误;1906 年辛亥革命还没有发生,故 B 项错误;西装、领带、西式小帽是西方工业文明的产物,故 C 项正确;不能依据个例或局部现象说明中国社会风尚全盘西化,不能以偏概全,故 D 项错误。答案:C1020 世纪 20 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在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 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 51 甚至 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

13、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6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解析:此题可用排除法。由材料可知,京津地区的放映比例远高于上海。D 项与材料之意相背,排除;B 项并非实质性原因;A 项与此现象关联不大。故选 C。答案:C11历史名人的一举一动往往透露出一个时代的信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 蔡元培的三次婚姻第一次婚姻:1889 年,迎娶王昭(1900 年病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第二次婚姻:1902 年,迎娶黄仲玉(1920 年病逝)。他提出五个条件:不缠足,识字,男不得娶妾、姨太太,若夫先死妻可改嫁,意见不合可离

14、婚。婚礼:开演说会代替闹洞房。第三次婚姻:1923 年,迎娶周峻。他再次提出条件:具备一定文化素质,年龄略大,熟谙英文,能成为研究助手。婚礼:蔡元培西装革履,周峻身披白色的婚纱。在婚礼的宴席上,蔡元培向大家讲述了他和周峻的恋爱经过。(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中国男装的变化。(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服饰西化的原因。(3)材料二印证近代中国婚俗怎样的变迁过程?(4)归纳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规律。(5)社会生活的变迁与社会发展变化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解析:本题考查对中国近代生活习俗变迁的原因和规律的掌握。在解题时要注意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特别是对原因和规律的归纳要结合时代背景进行思考。答

15、案:(1)变化:由传统服装到西服,由西服到中山装。(2)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主要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商品的涌入。社会政治运动的影响。生产方式的变化。外来文化的冲击。(3)过程:由旧式婚姻到中西合璧,再到完全新式。(4)规律: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社会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加深。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实质上是东西方7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文化逐渐融合,并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消弭;推动了中国社会向前发展。(5)联系:社会生活是一定社会阶段的产物。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变化导致了社会生活的变化,社会生活的变化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