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桃花源记习题课件新人教版20190201249.pptx

上传人:eveningprove235 文档编号:957053 上传时间:2019-03-09 格式:PPTX 页数:38 大小:578.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桃花源记习题课件新人教版20190201249.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桃花源记习题课件新人教版20190201249.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桃花源记习题课件新人教版20190201249.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桃花源记习题课件新人教版20190201249.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桃花源记习题课件新人教版20190201249.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9 桃花源记,课文助读,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 人。以清新自然的诗文著称于世。相关作品有饮酒 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走近作者,诗,归园田居,桃花源记,本文写于421年,当时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当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写作背景,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通过写渔人 、离开并 的经历虚构了

2、一个与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主要内容,发现桃花源,进访桃花源,再寻桃花源,黑暗现实,基础过关,1.日积月累。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 (1)中无杂树,芳草鲜美。 古义: 今义: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古义: 今义:,新鲜美好。,食物味道好。,交错相通。,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4)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古义: 今义: (5)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义: 今义:,妻子儿女。,专指男子的配偶。,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3、。,没有出路的地步。,不要说,更不必说。,表条件的连词。,不值得,不必。,不充足,不满。, , , ,4.写出本文中出现的三个成语并解释。 (1)(2)(3),世外桃源: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豁然开朗:指一下子出现了开阔明亮的境界。也形容一下子明白了某种道理,心情十分舒畅。,无人问津:比喻没有人来探索尝试或问候。,5.下列句子中翻译时不需增加成分的一项是( ) A.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C.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D.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B,7.翻译下列句子。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2)见渔

4、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3)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他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做了回答。,但未能实现,不久,他因病去世。此后就再也没有探寻(桃花源)的人了。,8.填空。 (1)桃花源记选自 ,作者,名 ,字 ,(朝代)著名 。 (2)描写桃花源田园风光的句子是:, ,。, 。,陶渊明集,陶渊明,潜,元亮,东晋,诗人,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课内精读,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

5、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悉如外人”,“遂与外人间隔”两句中的“外人”意义相同,都指“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B.“便要还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两句中“要”“延”意义相同,都是“邀请”的意思。 C.

6、“具答之”,“一一为具言所闻”两句中的“具”意义相同,都是“详细”。 D.“一一为具言所闻”,“不足为外人道也”两句中的“为”意义相同,都是“对、向”。,D,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村人发现渔人后非常吃惊,是因为在此以前从来没有“外人”来过。 B.村人纷纷前来问讯,是因为他们与世隔绝多年,对外界的情况一无所知。 C.村人“皆叹惋”,是因为他们听渔人叙述了来此的经过。 D.村人要求渔人不要对“外人”说起这里的情况,是因为他们不愿意让“外人”来打破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C,4.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皆叹惋”的原因是( ) A.为渔人费了这么多的周折才找到自己而叹惋。 B.为自己在

7、这里消息闭塞,竟不知道外界有这么大的变化而叹惋。 C.为外界社会的动乱、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叹惋。 D.没有想到时间过得这么快,都已经是晋朝了。,C,5.翻译下列句子。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这里的人告诉他说:“不值得把这里的情况向外人说啊。”,6.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的理想境界?联系作者的生平简要分析。,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时期,战乱频繁,人民流离失所,他对这一黑暗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对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深切同情,因此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民风淳朴的美好境界,以此来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课外导航,推荐阅读:五柳先生传陶渊明内容概述:在文中作者表明其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二是饮酒,三是写文

8、章,塑造了一个真实的自我,表现了卓然不群的高尚品格,透露出强烈的人格个性之美。推荐理由:文章立意新奇,剪裁得当;采用白描手法,塑造了生动的艺术形象;行文简洁,绝无虚词矜誉。读了此文,我们对陶渊明会有进一步的了解。,中考链接,积累与运用,3.(2018重庆A)仿照下面画波浪线的句子,续写两个句子。一生的时光,该由多少个温馨串织?那些虽然一纵即逝却潮润眼眸的感念,那些纵然久远亦不能淡忘的故事,都会在心中渐渐沉淀成一份隽永的温馨。温馨是放假时外婆精心准备的一桌佳肴;温馨是困惑时老师情真意切的一次长谈。 ;。,温馨是临行时母亲不厌其烦的一顿叮咛,温馨是长夜里一家人桌前的一次唠嗑,文言文阅读,(2018

9、威海)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10、。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可以互相听到。,6.如何辩证地看待作者虚构出的理想社会?,作者虚构出的理想社会,表达了古代人民对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不可能实现。,(2018白银) 桃花源记 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

11、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

12、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7.本文有“意同字不同”和“字同意不同”的现象。请依照示例,任选一种现象,从文中举例并解释。示例:意同字不同:“缘溪行”的“缘”和“便扶向路”的“扶”,都有“沿、顺着”的意思。字同意不同:“忘路之远近”“闻之,欣然规往”中的“之”,前者是助词“的”;后者是代词,代“发现桃花源一事”。,示例:意同字不同:“具答之”的“具”和“咸来问讯”中的“咸”意思相同,均为“全、都”。(答“悉”“皆”亦可)“便要还家”中的“要”,同“邀”,邀请;“各复延至其家”中的“延”,邀请。字同意不同:“寻向所志”中的“寻”意思是“寻找”;“寻病终”的“寻”是“随即、不久”。“处处志之”“寻向所志”中的“志”,前者是动词“做标记”,后者是名词“标记”。,8.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他们的祖先)率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人隔绝的地方。,10.从本文看,作者追求怎样的社会理想?,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安宁和乐,自由平等,丰衣足食的美好境界。(意对即可),片段练习,你有没有到过一处令你感到特别放松的地方,或者看到一处让你感到特别惊异的美景呢?试着写一段话,把它描述下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