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文言文阅读专题武汉市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列小题。关羽字云长,河东解人也。亡命奔涿郡,先主 于乡里合徒众,而羽与张飞为之御侮。先主为平原相,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从先主就刘表。表卒,曹公 定荆州,先主自樊将南渡江,别遣羽乘船数百艘会江陵。曹公追至当阳长坂,先主斜趣汉津,适与羽船相值,共至夏口。孙权遣兵佐先主拒曹公,曹公引军退归。先主牧江南诸郡,乃封拜元勋,以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江北。先主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荆州事。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 兼资文武,
2、雄烈过人,一世之杰,当与益德 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羽美须髯,故亮谓之髯。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节选自中华书局三国志关羽传,有删节)【注释】先主:指刘备。曹公:指曹操。孟起:马超的字。益德:张飞的字。8.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先主于乡里合徒众 合:聚集B. 先主斜趣汉津 趣:奔赴C. 适与羽船相值 适:前往D. 孙权遣兵佐先主拒曹公 拒:抵御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A. 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B. 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C
3、. 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D. 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10.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关羽流亡到涿郡后,与张飞一起帮助刘备抵御外侮。B. 关羽、张飞和刘备情同兄弟,同吃同住,任何场合都不分彼此。2C. 曹操平定荆州后,刘备从樊城南渡长江,派关羽率战船到江陵会合。D. 诸葛亮认为马超文武双全,能与张飞比肩,但两人的才能都不及关羽。11. 将第三大题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答案】8. C 9. C 10. B 11. 关羽看信后非常高兴,把信给宾客看。【解析】选自三国志 作者:陈寿 年
4、代:西晋 年代:陈寿参考译文: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县人。逃命到涿郡时,正碰上刘备在乡里集合兵马,关羽与张飞替他抵御侵侮。刘备任平原相时,以关羽、张飞为别部司马,分管属下士兵。刘备与他们两人同床共寝,亲如兄弟。在人多广众的场合,他们两人整天侍立在刘备左右,跟随刘备应酬交接,不避艰险。关羽后来跟随刘备投靠刘表。刘表死后,曹操挥兵平定了荆州,当时刘备想从樊城走,往南渡长江,另外派遣关羽领了数百艘船到江陵会合。曹操一直追,追到当阳县长坂那个地方,刘备连忙转向汉津港,正好与关羽的水军会合了,那么他们就一起去了夏口。后面,孙权借兵给了刘备抵抗曹操,曹操看他有兵了赚不到什么便宜就退兵了。后面刘备占领
5、了江南的几座城市,那个时候就封拜关羽的官阶,让他当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军在长江以北,抵抗曹操,守咽喉之地。刘备西征平定益州,有拜关羽为管理荆州一片的都督。关羽听说马超来投降,而马超并不是自己的老朋友,便写信给诸葛亮,问马超的人品才能可与什么人相比。诸葛亮知道关羽好强护短,于是答复他说:“孟起兼有文武天赋,雄健刚烈超过一般人,是一代豪杰,与黥布、彭越是同类的人,可与翼德并驾齐驱争个高下,然而还是不如你美髯公无与伦比地超群出众。”关羽胡须漂亮,所以诸葛亮称他为美髯公。关羽看了书信非常高兴,把信给宾客传看。8.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
6、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C 项的解释有误,“适”的意思是“正好”。9.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句,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这句话的意思是:关羽听说马超来投降,而马超并不是自己的老朋友,便写信给诸葛亮,问马超的人品才能可与什么人相比。根据句意可知应选 C。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3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
7、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10.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主旨,联系实际,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答案。B 项有误,从“稠人广坐,侍立终日”可知,在人多广众的场合,关羽、张飞整天侍立在刘备左右,并不是任何场合都不分彼此。11. 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省”“示”是
8、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黄石阅读下面的文育文,完成后面小题。陶渊明字光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 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 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
9、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节选自萧统陶渊明传,有删改)注:偃卧瘠馁:卧床挨饿。麾而去之:被他退回了。三径:指归隐者的居所。9. 下列句子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博学善属文(属:写)B. 州召主簿不就(就:赴任)C. 以为彭泽令(以为:认为)4D. 便语客(语:告诉)10. 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贤者处此/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B. 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C. 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D.
10、 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页是( )A. 选文塑造了陶渊明自由洒脱的形象,表现了他高洁的人格。B. 陶渊明已卧床挨饿多日,江州刺史檀道济馈赠他粮食和肉,但他退回了檀道济的馈赠。C. 陶渊明不愿束带迎接督邮,当日辞官,体现了他“不汲汲于富贵”的品质。D. 陶渊明嗜酒。亲朋无论穷富,都会设酒招待他,而陶渊明逢酒必醉。12. 把文中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2)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答案】9. C 10. B 11. D 12. (1)(陶渊明)不愿受(或“不能承受”)官职的束缚,不久就自己弃官回家。
11、(2)渊明不懂音律,却保存(或“收藏”)了一张无弦琴。【解析】选自陶渊明传 作者:萧统 年代:南朝梁参考译文:陶渊明字元亮,有人说陶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陶渊明少年时就有很高的志向,曾经著作五柳先生传自娱自乐。孝敬老人,家里很穷,被起用任命为州祭酒,忍受不了官场琐事,不久,自己弃官回家了。州郡召他担任主簿,没有接受。亲自耕种自给自足,得了疾病。檀道济前去探望他,陶渊明卧床挨饿好几天了。檀道济说:“贤人处世,朝廷无道就隐居,政治开明就出来做官,如今你生在开明盛事,为什么自己如此糟践自己呢?”陶渊明回答说:“我怎敢充当贤人,我的志向比不了他们。”檀道济送给他粮食和肉,都被他扔掉了。后来担任镇军、建
12、威参军。陶渊明对亲戚朋友说:“我打算弹琴唱歌过隐居的生活,可以吗?”当政者听说后,调任他为彭泽县令。年终,恰逢州郡派督邮(官职名)到彭泽县,下属请示陶渊明说:“该装束整齐穿官服面见他”。陶渊明叹气说:“我不能为五斗5米的俸禄低头哈腰,恭恭敬敬去侍奉那卑污的小人!”当天就解下官印辞去官职,写了一篇归去来赋。陶渊明不懂音律,却保存了一张无弦琴,每次喝酒,都弹拨一番寄托新意。来拜访的人不论贵贱,只要有酒就招待他们,陶渊明如果先喝醉,就告诉客人:“我喝醉了要睡觉,你可以走了。”他的天真直率达到这种地步。9.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文言词语意义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
13、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C 项“以为”意思是“让担任(做) ”10. 本题考查学生给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这句话意思是“贤人处世,朝廷无道就隐居,政治开明就出来做官”,根据意思划分节奏,应选 B。11.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对文言文的字词理解、词句赏析、词语作用、主要内容、文章主旨都要有一定的理解,才能轻松做出选择。D 项表述错误,“贵贱造之
14、者,有酒辄设”说的是陶渊明对来拜访的人,无论贵贱,有酒就会设宴招特他们,“而陶渊明逢酒必醉”属无中生有。12.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堪:忍受;少日:不久;蓄:收藏。点睛:翻译语句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具体的方法是:首先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然后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
15、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十堰市阅读下面文言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醉翁亭记欧阳修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6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16、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19.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而乐亦无穷也 B. 若夫霪雨霏霏 日出而林霏开C. 名之者谁 不能名其一处也
17、D. 临溪而渔 而不知人之乐20.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21. 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介绍醉翁亭所在,由面到点,先“环滁”再“西南”,望“琅琊”闻“水声”,用“回”字“转”字,引出亭子,层层烘托,突出醉翁亭之美。B. 文章第二段将“山水之乐”具体化。描写山间朝暮变化和四季不同景色,突出流连山中美景的无究乐趣。C. 文章能过描绘游人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以此衬托太守的孤芳自赏。D. 全文连用二十一个“世”,形成一唱三叹的吟咏句调,读起来抑扬顿挫,铿锵悦耳。22. 文中把“醉”与“乐”联系起来的是哪一句?这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18、?【答案】19. A 20. 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21. C 22.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在文章中起7画龙点睛勾画出全文主旨的作用,且是全文展开的线索。【解析】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作者:欧阳修 年代:北宋19.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A 项中“乐”都是形容词“快乐”;B 项中的“霏霏”是“连绵不断”,后一个“霏”是“雾气”; C 项中的“名”分别是“命名,起名”和“说出”;D 项中的“而”分别是“无意义,可不译”和“表转折”。故选 A。 20.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
19、时的学习注重积累,尤其是重点篇目,要做到熟记。文言文翻译,在初中阶段尽量使用直译法,要求逐字逐句地落实,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山水、得、寓”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注意省略内容的补写。点睛: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 “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21.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C“以此衬托太守的孤芳自赏”错误,这与课
20、文主旨相悖,应该是“太守之乐其乐”。据此,答案为 C。22.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作答。“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既把“醉”和“乐”统一起来,又暗示了文章的主旨,为文章奠定了感情基调,同时也是文章的叙事线索。据此理解作答。参考译文: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方的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远远望过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上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是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个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亭
21、子,是醉翁亭。建造这个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了一点就醉了,而且年龄又是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在欣赏山水之间的美景。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又如太阳出来而树林的雾气消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阴暗明亮交替变化的,是山间早晨和傍晚。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美好的树木繁茂滋长,形成8一片浓郁的绿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冬天溪水落下,露出石头,就是山里的四季景象。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负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
22、,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出游。来到溪边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泉水来酿酒,泉水清,酒水甜;野味野菜,错杂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在宴请宾客。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弹琴奏乐;投壶的人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人们时坐时起,大声喧哗,是宾客在尽情欢乐。容颜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阳落到山顶,(于是)人的影子散乱一地,这是宾客们跟随着太守归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阴,鸟儿到处啼鸣,游人离开,鸟儿快乐。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乐趣,却不知道人们的乐趣。而人们只知
23、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叙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的欧阳修。襄阳市(二)文言文比较阅读【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节选自礼记礼运【乙】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徒。复曰“能徒者子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
24、明不欺。卒下令。於时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节选自卷六十八商君列传第八【注释】布:颁布,公布。於:同“于”。卒:终于。嗣:继承。刑:处罚。傅:老师。黥:即墨刑。用刀在面额上刺字,再涂以墨。1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9秦民大说 说: (_) 有一人徙之 之:(_)13. 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B. 故外户而不闭C. 令既具,末布,恐民之不信 D. 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费14. 翻译下面
25、的句子。募民有能徒置北门者予十金。15. 乙文卫鞅(商鞅)在实施新法令之前,作了“立木南门,徙者奖励”这件事。他这样做的目的是_,甲文中的“_”二字也能体现这一点。16. 有同学读完乙文后得出“秦国己进入甲文所说的大同社会”的结论,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答案】12. (1). 通“悦”,愉快。 (2). 代词,指“木”(木头)。 13. A 14. 招募能搬(木头)放置(到)北门的百姓赏给十金。 15. (1). 取信于民(表明不欺骗百姓); (2). “讲信” 16. 不同意。示例 1:因为太子当继承人不符合“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特征;示例 2:太子老师代罚不符合“修睦”(成员间建立
26、良好关系)的特征。【解析】12. 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有古今异义词,如“说”:通“悦”,愉快。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之”作为文言虚词的意思,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13. 试题分析: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断句错误的答案 A 项。改为:故/人/不独/
27、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此题要注意把主语部分与谓语部分划开。译为:所以人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以自己的子女为子女。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10注意“募”“徒”“予”等字词的翻译。“民有能徒置北门者”定语后置句的翻译。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
28、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15. 试题分析:文言文要点的提取。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立木南门,徙者奖励”这件事的目的可从取信于民的角度作答。甲文中能体现这一点的词语可提取“讲信”作答。16. 试题分析: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首先要理解什么是“大同社会”,然后根据文言文所描述的内容来分析。如太子当继承人
29、不符合“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特征,太子老师代罚不符合“修睦”的特征。所以不同意这种说法。(一)译文:在政治上最高的理想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能干的人选举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所以人们不只是奉养自己的父母,抚育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对于财产,人们憎恶把它抛弃在地上的行为(而要去收贮它),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这样一来,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
30、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也不会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是理想中“大同”的境界。(二)译文:法令已经制订完成,尚未公布,恐怕老百性不相信自己,就在都城市场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招募百姓中有谁把木头搬到北门就赏给十金。人们觉得奇怪,没有人敢搬动。又下令说:“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赏五十金。”有一个人把木头搬走了,当即就赏给他五十金,以表明决不欺骗。然后终于发布法令。这时太子也触犯了法律,公孙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施行,就在于上层人士带头违犯。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便将他的老师公子虔处刑,将另一个老师公孙贾脸上刺字,以示惩戒。”第二天,秦国人听说此事,都遵从了法令。新法施行十年,秦
31、国出现路不拾遗、山无盗贼的太平景象。 咸宁市11阅读文章,完成下列小题。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日: “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馀,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上又尝谓侍臣曰: “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注释:上:皇上,此处指唐太宗。哂(shen):微
32、笑,此处含有微讽之意。不暇顾:顾不上。野宿:在野外露宿。15.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上与群臣论止盗 一狼得骨止B. 朕当去奢省费 去因还乡C. 自是数年之后 自经丧乱少睡眠D. 刻民以奉君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16.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民之所以为盗者 客之美我者 B. 犹割肉以允腹 能以径寸之木C. 君富而国亡 学而不思则罔 D. 夫欲盛则费广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17. 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 本文阐述了唐太宗的民本思想。B. 有的大臣希望唐太宗用严刑重罚禁止百姓偷盗。C. 老白姓偷盗是因为没有
33、廉耻观。D. 唐太宗认为,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百姓衣食无忧就不会偷盗。18.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朕)使民衣食有馀,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2)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答案】15. C 16. B 17. C 18. (1) (我)让老百姓代食有富余,那么老百姓就白然不做盗贼(不会成为盗贼), 哪里需要用严刑重罚呢! (2)所以国君的忧患,不从外界米,常常从自身生出。【解析】1215. 试题分析:C 项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都是“从”之意。A 前者“禁止”,后者“停止(追赶)”。B 前者“去除”,后者“离开”。D 前者“剥削”,后者“雕刻”。点睛:
34、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止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能表示不同的意思,这样的现象叫一词多义。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16. 试题分析:B 项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前者目的连词“来”,后者介词“用”。A“的原因”。C 表转折。D 可翻译为“就”。从语法意义上讲,都表示结构相同的句子的并列关系。17. 试题分析:C 项“老白姓偷盗是因为没有廉耻观”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要分析好“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这一句话。18. 试题分析:本题考
35、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馀”“为”“安”“自”“身”等字词的翻译。翻译:皇上与群臣议论怎样禁止盗贼。有人请求使用严厉的刑法来制止。皇上微笑着说:“老百姓之所以去做盗贼,是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的饥饿逼迫上身,所以就顾不得廉耻罢了。我们应当去掉奢侈,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拔和任用廉洁的官吏,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何必要用严厉的刑法
36、呢!” 从这以后,过了几年,天下太平,没有人拾别人掉在路上的东西(给自己),大门可以不关,商人和旅客可以露宿。皇上曾对身边的大臣说:“君主依靠国家,国家依靠民众。依靠剥削民众来奉养君主,如同割下身上的肉来充腹,腹饱而身死,君主富裕国家就灭亡。所以,君主的忧患,不是来自外面,而是常在自身。欲望兴盛,费用就会增大;费用增大,赋役就会繁重;赋役繁重,民众就会愁苦;民众愁苦,国家就会危急;国家危急,君主就会丧失政权。朕常常思考这些,所以就不敢放纵自己的欲望了。”荆州市文言文阅读13愚公移山(节选)列子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
37、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扣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馀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赋(节选)唐丘鸿渐世人始知愚公之远大未可
38、测矣夸娥之神力何其杜哉。倘若不收遗男之助,荷从智叟之辨,则居当困蒙 ,往必遇蹇 ,终为丈夫之浅。今者移山之功既已成,河冀之地又以平,则愚公之道行。客有感而叹曰:事虽殊致,理或相假。注释:困蒙困于蒙昧。遇蹇遇到艰难。7.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B. 曾不若孀妻弱子/曾不能损魁父之丘C.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吾义固不杀人D. 河曲智叟亡以应/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8. 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惩山北之塞B.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C. 虽我之死D.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9. 愚公移山中多用对比衬托手法,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39、愚公似愚而智,智叟似智而愚。这样写,加重了对比色调,增强了讽刺效果。14B. 遗男“助之”与智叟“止之”对比鲜明,更显示出智叟目光短浅、态度消极。C. 写太行、王屋二山之高大,运土路程之遥远衬托出愚公的过人胆识与气魄。D. 其妻献疑与智叟讥笑形成对比,凸显愚公之妻支持移山的坚定立场和决心。10. 下面对愚公移山赋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不是邻人京城氏之子的热心帮助,愚公移山恐怕终究是难以成功的。B. 智叟的辩论客观上起到提醒愚公的作用,有时候反面意见更具有建设性。C. 愚公移山的故事虽然很神奇很特别,但其反映的道理却具有普遍的意义。D. 文章高度赞扬了夸娥的神力愚公移山最终还是要归功于
40、神力相助。11. 用“/”给愚公移山赋中划线句子断句。(限三处)世人始知/愚公之远大未可测矣/夸娥之神力何其壮哉1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答案】7. B 8. C 9. D 10. C 11. 世人始知/愚公之远大未可测矣/夸娥之神力何其壮哉 12. 你太不聪明了。凭你的余年剩下的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根草,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解析】7. 试题分析:B 项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都是“竟”之意。A 前者“将”,后者“况且”。C 前者“顽固”,后者“坚决”。D 前者通“无”,后者“逃亡”。8. 试题分析:C 项句子中“之”与
41、其它几项的用法不同。属于用于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其它三项都是结构助词“的”之意。9. 试题分析:D 项“凸显愚公之妻支持移山的坚定立场和决心”说法不正确。“其妻”其实是支持愚公的,只是担心愚公的力量不足以“移山”,所以献疑。但也不能说“坚定立场和决心”。10. 试题分析:A“如果不是邻人京城氏之子的热心帮助,愚公移山恐怕终究是难以成功的”说法绝对。理解错误。B“反面意见更具有建设性”错,智叟的唯一目的就是阻止。D“文章高度赞扬了夸娥的神力愚公移山最终还是要归功于神力相助”理解错误。愚公移山主要歌颂的是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愚公直面困难,求真务实,埋头苦干的精神。11. 试题分析:
42、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15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世人始知/愚公之远大未可测矣/夸娥之神力何其壮哉!此题要注意把相关的几个意思划开。注意标志性的虚词“矣”等。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
43、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甚”“惠”“曾”等字词的翻译。“甚矣,汝之不惠”谓语前置句的翻译。“其如土石何”固定句式的翻译。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一)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
44、年纪快到 90 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
45、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16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黄冈市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小题。【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
46、,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乙】张嘉贞落魄有大志,亦不自异,亦不下人 ,自平乡尉免归乡里。布衣环堵 之中,萧然自得。时人莫之知也。张循宪以御史出,还次蒲州驿。循宪方复命使务有不决者意颇病之。问驿吏曰:“此有好客乎?”驿吏白以嘉贞,循宪召与相见,咨以其事积时凝滞者 ,嘉贞随机应之,莫不豁然。及命表又出意外。他日,则天以问循
47、宪,具以实对,因请以已官让之。则天曰:“卿能举贤,美矣,朕岂可无一官自进贤耶?”乃召见内殿,隔帘与语,嘉贞仪貌甚伟,神采俊杰,则天甚异之。翌日,拜监察御史。(节选自大唐新语张嘉贞)【注】下人:下于人,在别人之下。环堵:四围墙,常形容居屋狭小简陋。积时凝滞者:长期积累下来的难以解决的问题。14.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同舍生皆被绮绣(_)(2)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_)(3)还次蒲州驿(_)(4)咨以其事积时凝滞者(_)1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烨然若神人/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B. 足肤皲裂而不知/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C. 时人莫之知也/
48、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D. 则天甚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16. 用“”给下面的语句断句,断两处。循宪方复命使务有不决者意颇病之1717. 翻译下面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2)则天以问循宪,具以实对,因请以己官让之。18. 阅读上面两选段,完成下面填空。(可用原文语句填写,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1)甲文重点写作者在求学过程中生活的艰苦,运用对比手法写了自己与“同舍生”不同的穿着打扮,存这方面作者的态度是_。(2)乙文中张循宪通过“咨以其事积时凝滞者,嘉贞随机应之,莫不豁然”和“命表又出意外”两件事,发现张嘉贞_的特点。【答案】14. (1)
49、. (1)同“披”,穿; (2). (2)破; (3). (3)停留,住宿 (4). (4)咨询或询问 15. D 16. 循宪方复命/使务有不决者/意颇病之。 17. (1)因为(我)内心有足够值得快乐的事,就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2)武则天拿这件事询问张循宪,张循宪全部按实际情况回答,于是请求把自己的官职让给张嘉贞。 18. (1). (1)“略无慕艳意”或根本不羡慕 (2). (2)才能超群。【解析】选自:大唐新语 作者:刘肃 年代:唐参考译文:张嘉贞失意落魄胸怀大志,也不自命清高,也不认为自己比别人低下。自从担任平乡县尉被免职回到乡里,在破屋中过着平民生活,怡然自得。当时的人都不了解他。张循宪以御史的身份出京办差,回来的时候投宿在蒲州馆驿。张循宪正打算向朝廷汇报工作,可这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