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2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及科技文化第26讲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新人教版201901184167.pptx

上传人:twoload295 文档编号:965325 上传时间:2019-03-10 格式:PPTX 页数:46 大小:558.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2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及科技文化第26讲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新人教版201901184167.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2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及科技文化第26讲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新人教版201901184167.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2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及科技文化第26讲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新人教版201901184167.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2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及科技文化第26讲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新人教版201901184167.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2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及科技文化第26讲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新人教版201901184167.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考点分层突破命题多维研析,第26讲,考纲要求,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百家争鸣” (1)背景 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 阶级关系:士阶层活跃起来并受到重用。 思想文化:出现 ,形成一些思想流派。 (2)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3)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 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私人讲学,思想解放,考点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知识回扣,2.早期儒学,以德治民,仁政,仁义,3.其他思想流派,道,相对,无为而治,【图解历史】“百家争鸣”,【图解历史】孔子的思想体系,

2、【误区警示】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 二者的范围不同。儒家的“仁爱”范围狭窄,且主张“克己复礼”为“仁”,仍然讲究阶级性;墨家的“兼爱”具有广泛性,不分等级贵贱。前者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后者代表了小生产者的利益。,【易混辨析】中国古代的三种治国思想,史料一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核心探究,命题点一 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史料二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孟子, 史料解读 (1)史料一反映了孔子的治国主张。表明孔子主张“为政以德”。 (2

3、)史料二体现了孟子以民为本的“仁政”思想。表明孟子主张让农民得到土地,勿夺农时,轻徭薄赋,减轻刑罚。 (3)史料三反映了荀子的民本思想。 表明了人民是国家兴亡的关键,得百姓、兴天下的观点。,史料三 “用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三得者具而天下归之,三得者亡而天下去之。”荀子王霸,【答案】积极性:儒家的“仁”“仁政”“民本”的思想,对于缓和阶级矛盾,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的作用,其改良政治的主张,也体现了与时代同步的精神,但其“为政以德”的治国理念在春秋战国的社会转型时期是无法真正实现的。 保守性:儒家的“礼”等思想带有承认等级和阶级剥削、压制人民思想的消

4、极性,以后的历代统治者都把它作为进行阶级压迫的思想工具。, 史料运用 综合三则史料,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说明孔子等人的儒家治国理念的积极性与保守性。, 史论归纳 先秦时期儒家代表人物思想的比较,史料一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道德经,命题点二 诸子百家的治国理念,史料二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墨子, 史料解读 (1)史料一反映了道家老子的主张。表明道家“无为而治”的治国主张。 (2)史料二阐述了墨家的思想主张。反映了墨家主张“兼爱”的治国理念。 (3)史料三说明了法家的思想主张。

5、反映了法家认为历史向前发展和主张社会变革。表明了韩非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史料三 “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废先王之教”,而实行变革,“以法为教”“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韩非子,【答案】道家的治国主张在制约统治者的暴政,稳定社会秩序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但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社会环境下,难以实现,是一种消极应对社会变革的治国思想。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代表了小生产者分享利益、安定社会的愿望,但在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转型的背景下是无法适应当时社会变革要求的。法家的治国主张,不仅为当时地主阶级的改革提

6、供了理论基础,也为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理论借鉴。, 史料运用 据史料,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认识上述史料反映的三种治国主张?, 史论归纳 诸子百家中相互对立的观点 (1)在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德治”,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而荀子主张“性本恶”。 (3)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胜天;而庄子主张“顺其自然”。 (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 (5)在处理与社会成员的关系上:墨家主张“兼爱

7、”“非攻”;儒家主张尊卑有序。,1.董仲舒的新儒学 (1)背景 经济:汉武帝时期,国力增强,为中央集权奠定了物质基础。 政治: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思想: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满足加强 的需要。 (2)特点:把道家、 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中央集权,考点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知识回扣,法家,(3)内容 为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 ”和“ ”的主张。 为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 ”学说。 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 ”等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 2.儒学独尊地位的确

8、立 (1)汉武帝的措施 思想: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政治:起用 参与国家大政。 教育:将 规定为教科书,兴办 和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 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三纲五常,儒学家,儒家经典,太学,正统,主流,【图解历史】 汉代思想大一统的背景,【教材补遗】 法律的儒家化 自汉代“春秋决狱”开始,中国法律走上了儒家化的道路。所谓法律的儒家化,是指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使封建法律具有了伦理法的性质,即以儒家思想为司法实践中定罪、量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中国法律的儒家化,形成了礼法合一的特色

9、,影响深远。,【构图解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史料一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董仲舒春秋繁露,核心探究,命题点一 董仲舒新儒学的主张及特点,史料二 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春秋繁露基义, 史料解读 (1)史料一阐述了君权的来源。说明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反映了董仲舒“天人感应”的主张。 (2)史料二为为人处世提供了道德标准。反映了董仲舒“三纲”的处世标准。 (3)史料三反映了董仲舒为了维护国家统一提出了“大一统”思想。反映了董仲舒认为国家统一是自古就有的天地之常理。,史料三

10、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答案】继承与发展了先秦儒学;重视“君权神授”;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儒学从先秦时期的民间学说上升为汉武帝时期的官方学说。, 史料运用 依据上述史料中董仲舒的观点,概括指出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特征。, 史论归纳 多角度理解董仲舒新儒学呈现的特点 (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 (2)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 (3)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展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 (4

11、)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迅速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5)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 (6)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维护现实统治。,史料一 五年春置五经博士八月征吏民有明当时之务、习先圣之术者。诏曰:“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太常其议予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材焉。”丞相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汉书武帝纪,命题点二 董仲舒新儒学的深远影响,史料二 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他的学说对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

12、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对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田昌五、安作璋秦汉史, 史料解读 (1)史料一主要说明汉武帝大力提倡儒学教育。表明汉武帝设五经博士,专门传授儒家经典;表明汉武帝兴办太学,为博士广招弟子。 (2)史料二主要阐述了董仲舒新儒学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说明儒学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说明儒学思想巩固了政治统治,促进了中华民族心理特征的形成。 (3)史料三叙述了董仲舒新儒学对中华民族及个人性格的消极影响。表明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使得封闭自我、盲目守旧的消极民族性格形成。,史料三 董仲舒是西汉时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董仲舒学说的消极影响也是严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

13、的封闭自我、盲目自足、因循守旧、不思奋进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答案】汉武帝的全面尊儒举措,使教育为儒学垄断,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史料运用 1据史料一,分析汉代儒学地位有何重要变化。,【答案】 史料二说明董仲舒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适应了君主专制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正统思想;董仲舒思想对中华民族心理特征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史料三反映了董仲舒新儒学具有禁锢、封闭人们思想的消极影响。,2据史料二、三,分析董仲舒思想的影响。, 史论归纳 1.董仲舒新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1)形势需要:汉武帝时期,西

14、汉国力强盛,但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如土地兼并、商贾膨胀、匈奴威胁、王国问题等;汉初的“无为而治”思想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统治政策急需从“无为”向“有为”转变。 (2)与时俱进:董仲舒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形势的需要,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凝聚人心和维护国家统一;“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主张给封建皇权披上了神圣的外衣,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2.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1)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2)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使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国

15、家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 (3)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的行为又提倡了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 (4)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明考情,考题1 2015全国卷 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 )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解考题,【解析】C 本题以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分析历史

16、问题的能力。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与现实政治不相适应,在汉武帝以后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适应了政治需要,故A项错误;B项与孟子和荀子等儒家学者的主张矛盾,儒家学者不反对变革,他们反对的是现实政治与其政治理想不同;D项是对材料信息的误读,儒家学者是借古人之口,倡导自己的政治理念和理想。故答案为C项。,考题2 2016全国卷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解析】 C 论语

17、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是后人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资料。秦始皇焚书期间,民间儒生将一些儒家著作收藏起来,至汉代前期相继被发现,这些文献被称作古文经。古文经与汉初由老儒背诵的、口耳相传的经文与解释,并由其弟子用当时的隶书(今文)记录下来的儒家著作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别,故汉代对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的真伪争议较大,故没有将其列在“五经”之中。“五经”大多成书于儒家思想产生前,不是为阐发孔子的儒学思想而作,故A项错误;汉代儒学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学思想,故B项错误;“五经”是古老的文献,将其尊为儒家经典,以此来论证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故C项正确;秦始皇焚书并没有使

18、儒学传统断绝,西汉时期儒家思想得到复苏,故D项错误。,考题3 2014新课标全国卷 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 )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解析】 D 本题以古代法律案例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表明西晋把养子与亲子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说明养子在家庭中地位的提高,是对养子的认可,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无法体现;B项本身错误;C项的宗族利益材料中没有体现,材料论述的只是家庭关系的内容。,【解析】 B 本题以古代帝王祭天为

19、切入点,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祭天与宗教无关,故排除A项;材料内容体现“天”是最高的神,皇帝祭天表明自己是“天”的“子民”,官员和民众效仿此做法而祭拜自己的祖先,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体现皇权至上与祖先崇拜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中祭天活动是政治统治的一个方式,排除D项。,考题4 2014新课标全国卷 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解析】 A

20、“浩然之气”是一种个人品质,并由此发展成为民族品德,故选A项。由孟子的儒学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可知,其推动了民族品德的形成,与“个人独特性格”不符,B项错误;孟子的学说是在继承孔子学说的基础之上形成的,主张通过个人品德的修养来更好地维护社会秩序,C项错误;修养“浩然之气”的主要目的是完善个人品德,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地主阶级统治,与反抗暴政不符,D项错误。,考题5 2016海南卷 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 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 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 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 D.敢于反抗专制

21、暴政,【解析】 B 根据材料“诸侯力政好恶殊方”“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取合诸侯”可知,其论述了诸侯争霸成为“百家争鸣”的重要原因,故选B项。根据材料“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可知,其主要论述了“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A项错误;西汉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与材料主旨不符,C项错误;根据材料“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取合诸侯”可知,“百家争鸣”迎合了诸侯争霸的需要,D项错误。,1汉书艺文志载:“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喜好不同),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在这里,班固( ) A.重点探究了“王道既微”的社会根源 B.深入阐释了“百家争鸣”的时

22、代背景 C.以史为鉴揭示郡国并行制的政治隐患 D.客观记述了西汉初期平民将相的兴起,练经典,考向1 “百家争鸣”,2战国时期,墨家学派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道家学派在庄子中发挥想象,将孔子描绘成道家代言人,法家学派在韩非子中将孔子法家化。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战国时期思想界出现了统一趋势 B.儒家思想受到人们普遍认可 C.孔子思想与各派学说有交叉之处 D.人们的思想在当时比较自由,【解析】 D 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人们思想活跃,为各学派塑造孔子的形象提供了条件,故选D项。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自由,A项错误;材料中墨家学派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不能说明人们

23、对儒家思想普遍认可,B项错误;据材料中“墨家学派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可以看出孔子思想与墨家思想没有交叉之处,C项错误。,3韩非子中记载,赵襄子被围困在晋阳城中,解围后,他最先奖赏了没有大功的高赫,群臣不服。赵襄子说:“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惟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孔子对此十分赞赏,说道:“善赏哉!”材料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主张 ( ) A.行仁政 B.法先王 C.重礼乐 D.正其名,【解析】 C 根据材料“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惟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和“孔子对此十分赞赏”得出孔子“重礼乐”,故选C项。“行仁政”虽然体现了孔子“仁”的思想,但

24、材料没有体现,A项错误;“法先王”材料没有体现,B项错误;“正其名”材料没有体现,D项错误。,考向2 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4孟子尽心上中提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 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由此可以看出孟子强调( ) A.“性本善” B.教育的教化功能 C.“学以至圣,致良知” D.民贵君轻,【解析】 A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意为不学习却能做事的人,是因为拥有很好的天赋,不思考却能够认知的人,是因为拥有很好的先天道德意识。由此可知孟子强调先天的美德,即“性本善”,故选A项。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教育的作用,B项错误;C选项强调通过后天学习以获得良知,非材料

25、内容主旨,C项错误;民贵君轻与材料无关,D项错误。,5春秋时期,有人强调“日困而还,月盈而匡”。这一说法体现了 ( ) A.人定胜天的唯物思想 B.阴阳消长的辩证思想 C.“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 D.“天人感应”的儒家思想,【解析】 B “日困而还,月盈而匡”的意思是太阳落了又升,月亮圆了又缺,体现出辩证思想,故选B项。题干说法不能体现人定胜天的唯物思想,A项错误;“无为而治”要求顺其自然,与材料无关,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天和人之间的感应,D项错误。,考向3 道家、法家的思想,6有学者指出,法家所主张的富国强兵的“霸道”,绝非漠视“顺乎民情”的“先王之道”,而是通过“政、令、刑、赏”有效地将

26、民意、民情、民心凝聚为统一的“政治意志”。这反映出法家 ( ) A.“霸道”政策有利于统一的实现 B.“顺乎民情”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C.政治措施旨在保障民众的生活 D.否定“先王之道”实现富国强兵,【解析】 A 材料认为法家思想有利于实现民意、民情、民心凝聚的政治统一,故选A项。“顺乎民情”是“先王之道”,法家主张“霸道”,B项错误;法家的政治措施旨在实现统一,保障民众生活只是手段,C项错误;法家并非否定“先王之道”,D项错误。,【解析】 A 材料“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神化了皇权,同时材料“屈君而伸天”又体现了对皇权的制约,故选A项。材料“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体现了“君

27、权神授”“天人感应”的思想,而不是确立了儒法合流的治国方略,B项错误;材料“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体现了神化皇权的同时又力图使之受制约,是对原始儒学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而不是否定,C项错误;夏、商、周三代时期神权与王权已结合,D项错误。,7董仲舒认为,天是宇宙间的最高主宰,“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因而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董仲舒这一思想 ( ) A.神化皇权并力图使之受制约 B.确立了儒法合流的治国方略 C.否定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D.使神权与王权开始走向结合,考向4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解析】 D 材料中东汉光武帝为更换太子而颁布的诏书中,引用春秋的言论,其目

28、的是让自己更换太子的做法显得名正言顺,春秋是当时儒家经典之一,说明当时儒学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成为封建君主统治的工具,故选D项。儒学开始成为国家的正统学说是在西汉汉武帝时期,A项错误;适应统治需要成为官方哲学的是宋代的程朱理学,B项错误;材料只体现了东汉光武帝利用儒学为自己更换太子的行为服务,并没有涉及选官制度,C项错误。,8东汉光武帝为更换太子而颁布的诏书中,即先引春秋,然后说:“春秋之义,立子以贵。东海王阳,皇后之子,宜承大统。皇太子强,崇执谦退,愿备藩国。父子之情,重久违之。其以强为东海王,立阳为皇太子,改名庄。”这表明儒学在当时( ) A.开始成为国家的正统学说 B.适应统治需要成为官方哲学 C.成为政府选官制度的标准 D.成为封建君主统治的工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课件 > 中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