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9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学案新人教版201901184261.docx

上传人:刘芸 文档编号:970091 上传时间:2019-03-11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1.6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9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学案新人教版20190118426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9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学案新人教版20190118426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9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学案新人教版20190118426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9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学案新人教版20190118426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9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学案新人教版20190118426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第 9 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本单元主要讲述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主要包括三条知识主线。线索 1 过渡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一五”计划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1956 年底,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开始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逐渐形成了有计划的经济体制。线索 2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和“文革”时期19561966 年,党和国家有着许多正确的探索,取得了许多成就。但是“左”倾思想发展,“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给党和国家造成严重危害。19661976 年间的“文化大革命”使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线索 3 改

2、革开放新时期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我国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从范围上不断扩大,从层次上不断深化,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第 20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考纲要求 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2考点一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国民经济的恢复(1)背景: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极其严重,人民生活十分困苦。 (2)结果:到 1952 年, 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2.第一个五年计划(1)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2)措施:优先发展 ,先后建成

3、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等企业。 (3)结果: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 奠定了初步基础。 3.三大改造(1)措施农业: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手工业: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 的高潮。 (2)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 。 (3)结果:社会主义 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构图解史】 新中国成立初期(过渡时期) 【构图解史】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命题点 “一五”计划与社会主义改造3史料一 工业化的速度首先决定于重工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以发展重工业为大规模建设的重点。在“边打、边稳、边建”的方针下,就要求

4、我们集中力量而不是分散力量去进行基本建设,要求我们以有限的资金和建设力量,首先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中共中央关于编制一九五三年计划及五年建设计划纲要的指示史料二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从1953 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 20 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八大进一步确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即“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实现国家工业化是中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史料

5、三 1955 年 12 月以后,上海郊区农村基本实现农业合作化,城市手工业合作化迅速发展,私立医院、学校先后改为公立;许多工商业者纷纷申请合营。对此,上海市工商联主任委员盛丕华挥毫写下一首诗:“二千代表递申请,十万企业尽合营。街街巷巷飘红旗,家家户户贴双喜。” 史料解读(1)史料一体现了“一五”计划的内容和特点。强调发展重工业的原因;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建设。(2)史料二指出“一五”计划时期工业化的基本设想。说明发展重工业可以带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强调走一条与苏联不同的工业化道路。(3)史料三叙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说明农业、手工业实行生产合作化,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

6、营。 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的基本设想。分析这一设想与苏联的工业化道路有何不同。 2.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大改造的实质和意义。 史论归纳1.“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1)历史原因: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4(2)现实需要:我国处于帝国主义包围之中,优先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3)受苏联影响: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4)重要地位:重工业是一个国家工业发展的基础,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2.新中国过渡时期社会的特点(1)社会性质:从政权组织形式和经济基础而言,是新民主主义国家;从实质

7、和发展方向而言,是社会主义国家。(2)经济基础: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前,多种经济成分并存,非公有制成分占很大比重;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3)社会主要矛盾:过渡时期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变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4)政治制度:在过渡时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权、共同纲领的临时宪法作用结束。考点二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曲折历程1.成功探索中共八大(1)背景:社

8、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在我国建立起来。(2)内容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 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 。 (3)影响: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2.失误探索(1)表现总路线: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地建设社会主义”。 “大跃进”:片面要求 、大办农业。 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初期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大办 。 (2)影响: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3.纠正错误(1)措施: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 、巩固、 、提

9、高”的方针。 (2)结果:从 1962 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1965 年,国民经济 基本完成。 54.国民经济的劫难(1)劫难原因:“文化大革命”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和政治领域扩展到 。 表现:政策、规章制度被废除,工人、干部停产“闹革命”,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2)调整1971 年, 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1973 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 1975 年,邓小平提出 的思想,使国民经济迅速回升。 【教材补遗】 “三面红旗”1958 年中共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在 1960 年 5 月以前曾被称作“三个法宝”,5 月以后又称为“三面红旗”。在总路线指

10、导下发动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不但给我国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困难,而且还损害了党的建设。对“三面红旗”的产生、发展及其基本思想进行再认识,吸取历史教训,是有现实意义的。【概念辨析】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1)“大跃进”属于生产力范畴,根源在于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人民公社化运动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根源在于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2)“大跃进”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忽视了中国经济落后的国情;人民公社化运动在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构图解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命题点 探索与失误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史料一 我国今年钢的生产量,

11、要比去年翻一番,就是说从去年的五百三十五万吨跃增至一千零七十万吨。这是一个有历史意义的振奋人心的伟大号召。全力保证钢产翻一番,是全党全民当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务立即行动起来,完成把钢产翻一番的伟大任务史料二 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成为群众性的行动,进一步提高了五亿农民的共产主义觉悟;公共食堂、幼儿园、托儿所、缝衣组、理发室、公共浴堂、幸福院、农业中学、红专学校等等,把农民引向了更幸福的集体生活,进一步培养和锻炼着农民群众的集体主义思想。1958 年 8 月 29 日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6 史料解读(1)史料一主要体现了“大跃进”运动的特点。说明“大跃进”的表现有全民

12、炼钢,保证钢铁产量翻番成为政治任务。(2)史料二说明了人民公社化的特点。说明人民公社的特点是扩大公有化、集体化的规模,军事化管理,实现共产主义理想。 史料运用1.据史料一,分析说明“大跃进”运动有什么特点。有何影响? 2.如何认识史料二中的现象? 史论归纳1.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和实质(1)特点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强调“一大二公”。实行供给制和工资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强调公社生活自给,取缔集市贸易和家庭副业。(2)实质:企图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所谓平等、平均、公平合理的社会。但这只是一种超越历史发展阶段的空想,给中国社会带来重大影响。2.“大跃进

13、”运动的消极影响(1)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各地用土办法炼铁、炼钢,毁掉不少山林,造成森林覆盖率降低、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等一系列严重后果。(2)对国民经济的影响: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盛行,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给我国社会经济造成重大损失。7(3)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在“大跃进”运动的社会环境下,造成人们急于求成、急躁冒进,浮躁、浮夸风、假话盛行。3.多角度分析社会主义建设失误的原因(1)历史传统的影响。受封建专制主义遗毒的影响,人们民主法制观念淡薄。(2)急于求成心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建设热情很高,迫切希

14、望尽快摆脱落后状况。(3)领导人的错误估计。对当时的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错误地认为阶级斗争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4)国际环境的影响。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尖锐对立,容易产生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心理。高考试题 考查内容 命题立意2017全国卷41“一五”计划期间的矿业政策的特点以材料为载体,考查“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和意义,主要考查学生解读信息、分析归纳历史结论的能力2016全国卷31“一五”计划的特点从“一五”计划建设投资切入,考查“一五”计划经济建设的特点,主要考查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2015全国卷31“一五”计划(工业化)以中国、美国、英国的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为载

15、体,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基础的特点,主要考查学生读图、分析归纳历史结论的能力2014新课标全国卷31 “一五”计划与计划经济体制从“一五”计划期间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的规定切入,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建设的特点,考查学生历史阐释和判断的能力2014新课标全国卷31 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以新中国成立初期粮食的统购统销政策为载体,考查经济体制的特点和作用,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判断历史现象的能力考题 12016全国卷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 (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8C.大力压缩基本建

16、设投资规模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考题 22015全国卷 下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可以推知 ( )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 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考题 32014新课标全国卷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 (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考题 42014新课标全国卷1953 年 10 月,中共中央决

17、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 ( )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考题 52012新课标全国卷1958 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快速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这一文件的判断 ( )A.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9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C.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

18、本走向D.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考向 1 “一五”计划1.观察下图,导致中国这一时期工业总产值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B.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C.确立生产资料公有制 D.执行中共八大的决策2.“一五”计划期间,分配给钢铁等原材料工业、燃料工业、机械工业等部门的投资分别为 64.9 亿元、67.9 亿元和 69.3 亿元,占整个工业基建投资的比重分别为 24.4%、25.5%和 26%,三项合计为 202.1 亿元,所占比重高达75.9%。这些投入合计占到我国“一五”计划时期财政总收入的 19.1%。政府此举 ( )A.助长了经济建设中“左”的错误 B.利于改变我国不合理

19、的产业结构C.忽视了其他非国有经济的作用 D.导致我国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考向 2 三大改造3.1955 年 3 月,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道路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同年 7 月,他的态度发生了变化。1955 年底,他为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所写的按语和序言,回顾了他态度的变化。毛泽东“态度的变化”是指 ( )A.加快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 B.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C.加快恢复和发展农村经济 D.迅速推行人民公社化运动104.据湖北省公私合营企业私方人员安排统计,至 1956 年底,有 68%以上的私方人员进入了国营企业,担任行政领导职务的达 28.6%。这一现象说明 ( )A.国家重视保持合营企

20、业稳定 B.合营企业经营方式没有改变C.国家坚持了新民主主义原则 D.合营企业缺乏经营管理人才考向 3 国民经济的调整5.从 1960 年开始,国家对粮食实行超购加价和奖励办法,全国粮食平均加价 5%。1961 年提高收购价格,提价幅度为粮食 20%,油料 13%,畜类 26%,禽蛋 37%;同年 4 月还决定对棉花、油料等主要经济作物实行奖励政策,并把农副产品划为三类,实行不同的收购价格。这表明我国( )A.着手大力调整国民经济 B.深入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C.统购统销政策成效显著 D.加速推进农业合作化运动6.1961 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一份报告指出:部分干部和农民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

21、以致发展到变相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式家庭作业。报告所指出的历史现象 ( )A.有利于农村经济的恢复 B.影响到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C.是国民经济调整的结果 D.纠正了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考向 4 19561976 年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原因及教训7.平凡的世界中有这样一段描述,1976 年孙少安因给社员分自留地受到公社批判,无奈一声长叹,只得迈开两条壮实的长腿走向前去痛苦,烦恼,迷茫,他的内心像洪水一般泛滥。一切都太苦了,太沉重了,他简直不能再承受生活如此的重压。造成孙少安痛苦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经济体制的严重弊端 B.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C.精神生

22、活的极度空虚 D.经济与政治的双重压力8.从 1957 年到 1978 年,尽管粮食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都有了增长,但 1978 年全国人均占有粮食大体上还只相当于 1957 年的水平,全国农业人口平均全年收入只有 70 多元,平均每个生产大队的集体积累不到 1 万元,有的地方甚至不能维持简单的再生产。这主要是因为 ( )A.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压制 11B.人口快速增长阻碍了农业发展C.农业生产力呈倒退之势 D.土地公有制不适用于现代农业第 21讲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考纲要求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

23、步形成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考点一 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背景:粉碎“四人帮”后,国民经济仍处于徘徊中前进的状态。(2)内容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 、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政治路线: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以 为中心。 (3)影响: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2.经济体制改革(1)农村改革经济体制:实行以 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行政体制: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 。 (2)城市改革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

24、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所有制: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12分配体制:以 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背景:20 世纪 80 年代末到 90 年代初,中国改革开放面临复杂的国内外形势。(2)过程1992 年初,邓小平发表“ ”,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1992 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 1993 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1997 年,中共 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21 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25、。(3)意义经济增长: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人民生活:从总体上已达到了 。 【构图解史】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图画证史】 从“粮票”到“股票”的演进图(a) 粮票图(b) 股票13图(a)代表着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图(b)体现了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前者以行政手段配置资源,后者以市场配置资源。【构图解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命题点一 农村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史料一 到 1979 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在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开始了叫作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到 1981 年或 1982 年,在最贫困的省份中,90%以上的家

26、庭以户而不是以生产队为单位负责耕种以前的集体土地。这个制度在较富裕的省份中也日益推广开来。到 1983 年底,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据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史料二 只有坚决地系统地进行改革,城市经济才能兴旺繁荣,才能适应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需要,真正起到应有的主导作用,推动整个国民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史料解读(1)史料一反映出 1978 年以后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革。说明全国农村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史料二主要阐述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说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适应改革开放需要的必要措施。 史料运用1.史料一反映了我国农村生产关系

27、变革的“不变”与“变”的具体表现是什么?142.据史料二,概括指出 1984 年以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史论归纳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特点(1)内容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从 1979 年开始在农村进行了两步改革。第一步改革的重点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顺农民与集体的关系;第二步改革的重点是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理顺农民与国家的关系。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从进行扩大全民所有制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试点开始的,已经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进行了局部的改革试验和探索;第二个阶段是全面改革城市经济管理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

28、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各种市场,形成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由市场形成价格,保证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各种经济资源由市场来发挥决定性配置作用。(2)特点以产权制度改革和产权关系调整为核心和主线。无论是农村改革,还是城市的改革,或者二者相关的改革,都是以责权利关系及其制度的调整为核心和主线。以旧制度最薄弱或新制度需求最强烈的环节农业制度为突破口。允许旧体制外产生新体制,即体制增量调整与体制存量调整并行,而且以前者促进后者。包括政府在内的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政府扮演着重要角色。从制度变迁的规律和中国实际出发,选择渐进式改革的方式或道路。15命题

29、点二 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史料一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 20 世纪 80 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80 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共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主要目的是促进生产力发展,从而使得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农村改革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首先在安徽、四川试行,然后逐步推广到全国农村。在城市也是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由点到面,先试点后推广。改革旧的经济体制,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经济发展史史料二 计划多一点,

30、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史料解读(1)史料一主要阐述了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和具体实施的举措。反映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反映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实施。(2)史料二阐述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认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区分社会性质的标准;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 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概括中

31、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主要特点。2.如何认识史料二的观点?16 史论归纳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比较计划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背景新中国成立后,经济落后、工业化程度低、国防力量薄弱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加速现代化建设国内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社会主义事业在世界范围内处于低潮改革开放以来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特点单一公有制行政手段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影响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后期计划经济逐步僵化,严重束缚了生产力发展,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最大限度地解放了生产力,使中

32、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人民生活水平获得极大提高考点二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经济特区的创办(1)过程:1980 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1988 年设置海南经济特区。17(2)特点: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实行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经济活动以 为主。 (3)影响: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 ,对沿海地区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 2.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1)沿海开放城市:1984 年,国家决定开放天津、上海等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2)沿海经济开放区:相继开辟长江三角洲、 、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 (3)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出

33、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特点: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具有 的特点。 意义: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也是了解国际行情的重要窗口。3.浦东的开发和开放(1)目的: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 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 (2)开放:1990 年,中央政府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3)成果:成为中国 20 世纪 90 年代 的重点和标志。 4.对外开放格局(1)表现: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2)特点:全方位、 、宽领域。 【误区警示】 经济特区与特别行政区“特”的区别经济特

34、区的“特”是指实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政策;特别行政区的“特”是指享有特殊法律地位,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构图解史】 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特点18命题点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史料一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史料二 1980 年,建立第一批经济特区。1988 年,设置海南经济特区。1984 年,进一步开放大连等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从 1985 年起,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1990 年,决定

35、开发与开放上海浦东新区。随着贯穿欧亚的第二座大陆桥在阿拉山口接轨,当年的丝绸之路再次成为经济往来的重要纽带。中国对外开放大事记史料三 中国进出口总额发展变化图金勇进主编数字中国 史料解读(1)史料一说明了对外开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表明当今世界是经济全球化的开放世界。说明中国对外开放是吸取了近代中国闭关自守导致落后的教训,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2)史料二阐述了新时期对外开放的历程。分析了开放的地点和范围,体现了我国对外开放从沿海到内地,由点到线再到面,逐步开放的特点。(3)史料三表明了新时期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变化。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 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三,说明

36、中国新时期外贸状况形成的主要原因。192.结合史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新时期外贸的发展与近代有何不同。 史论归纳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原因(1)从历史角度而言:是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结果,关闭国门一定会脱离世界发展的大势。实行对外开放,利用和吸收外国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可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2)从世界角度而言:对外开放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国际化、全球化的必然趋势,是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基础战略。(3)从改革目标看:对外开放能紧跟世界发展潮流,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完成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高考试题 考查内容 命题立意2017全国卷31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愿望以

37、1990 年提交中央的报告阐述为载体,考查新时期摆脱计划经济体制束缚的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愿望,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获取结论的能力2016全国卷3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影响从粮棉产量的增加切入,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作用,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判断历史现象的能力2013新课标全国卷35 中国 20世纪 80 年代的改革与苏俄(联)新经济政策的比较从中苏经济政策对比角度考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比较材料、获取历史结论的能力20考题 12017全国卷1990 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

38、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 ( )A.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B.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C.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D.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考题 22016全国卷1980 年与 1975 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 6884 万亩(约 460 万公顷),总产量却增加 337 亿千克;棉花播种面积减少 53 万亩(约 3.5 万公顷),总产量增加 652 万担(32.6 万吨);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 3626 万亩(约 240 万公顷),其总产量分别增加 70%和 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B

39、.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考题 32012新课标全国卷 据统计,1992 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 12 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方式投身商海者超过 1000 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这反映了 ( )A.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B.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考题 42016海南卷1979 年 7 月,中共中央作出决定,要求广东和福建两省“发挥优越条件,抓紧当前有利的国际形势,先走一步”。其直接结果是 ( )A.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设立经济特区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0、D.开展国企改革考题 52015天津卷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泰达)是 20 世纪 80 年代国务院批准建立的首批国家级开发区之一。在全国国家级开发区、工业园区投资环境评价中,天津开发区已连续多年位居前列。当初其设立的主要目的是 ( )A.服务于天津自由贸易区的建设B.推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C.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出口产品21D.加强天津对内地的辐射作用考向 1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1978 年,中国政府全年签订了 78 亿美元的外资引进协议,其中有一半左右金额是 12 月 20 日到年底的短短 10天里抢签的合同。这反映出 ( )A.对外开放主要目的是吸引外资 B.中国完全打破了西

41、方世界的外交孤立C.中国政府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 D.中国政府在工业化建设上的急躁冒进2.现代中国的三代新人:从“新青年”到“新人类”认为,从 20 世纪初到今天的现代中国产生了三代新人。第一代新人,叫作新青年,大体出生于 1911 年到 1949 年之间第二代新人,是社会主义新人,他们大体出生于1949 年到 1979 年之间第三代新人,叫新人类,出生、成长于 1979 年前后到现在。材料中划分中国“三代新人”的主要依据是 ( )A.社会制度的变化 B.思想观念的变化C.经济体制的变化 D.三次历史性巨变考向 2 经济体制改革3.下表是某一时期我国部分报纸杂志发表的文章。对时间及背景分析正确的

42、是 ( )报刊 文章 农村工作通讯 分田单干必须纠正 湖南日报 包产到户是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的新动向 湖北日报 紧紧扎起社会主义篱笆,绝不让安徽资本主义毒液蔓延 大众日报 不容开历史倒车 A.“一五”计划期间,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阻力B.20 世纪 60 年代初期,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C.“文革”时期,“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D.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困难中前行224.1984 年 10 月,中央决定:将国有企业应当上交国家的利润按 11 种税种向国家交税,税后利润归企业自己安排使用。此规定 ( )A.强化了国家对企业的管理 B.减轻了企业的税收负担C.扩大了企业

43、的经营自主权 D.提高了企业工人的待遇考向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5.“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最终明确了上述引文中“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是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二大”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6.1997 年至 2001 年,我国的股份制企业(包括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从 7.2 万家发展到 30 多万家,截至2002 年底,上市公司已达 1270 家。这一时期股份制企业发展迅速,说明我国 ( )A.所有制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B.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44、C.经济发展的增长速度加快 D.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7.下表是 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对美国进出口贸易表(部分)。其中顺差额持续增加的主要因素是 ( )中国对美国进出口贸易表(19941998)(单位:亿美元)中国对美国出口中国对美国进口 顺差1994 年 387.87 92.82 295.051995 年 455.43 117.54 337.891996 年 515.13 119.93 395.201997 年 625.52 128.05 497.471998 年 711.56 142.58 568.98A.对外开放拉开序幕 B.人民币大幅度升值23C.中美关系适度改善 D.经济体制改革深

45、化考向 4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8.1984 年 10 月 1 日,北京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和群众游行。深圳有两辆彩车参加了游行,蛇口工业区彩车上“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从天安门广场传遍大江南北。此口号 ( )A.拉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B.体现了经济特区创新的实干精神C.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标志 D.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开始9.2010 年,浦东新区迎来了浦东开发与开放 20 周年纪念。从阡陌农田到楼宇林立,从冷僻土地到繁荣都市,从默默无闻到世界瞩目,浦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浦东开发开放标志着中国 ( )A.全方位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B.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C.对外开放的

46、中心发生转移 D.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单元整合(九)【认读导引】24一个核心: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两大阶段: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时期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的改革开放时期。三个时期:过渡时期(19491956 年)、社会主义探索时期(19561976 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至今)。 四大重点:“一五”计划与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与“八字”方针;经济体制改革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1.土地改革(1)原因: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47、。(2)核心内容: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3)结果: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建设开辟了道路。2.农业合作化(1)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2)核心内容: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3)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3.人民公社化(1)原因:党的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2)核心内容:“一大二公”,即合作社的规模大、公有化的程度高。(3)结果:超越了农村生产力水平,严重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原因:党中央总结了农业合作

48、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正确决策。(2)核心内容:坚持土地公有制,改革农业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的生产责任制。(3)结果: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考题例证 1】 读图,1957 年中国农业经济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以 1952 年为 100) ( )25A.土地改革的完成 B.农业合作化的推动C.产业结构的优化 D.市场需求量的扩大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及经济体制的演变所有制结构 经济体制 利弊影响19491956 年(1)19491952 年为新民主主义经济(2)19531956 年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计划经济体制初步形成(1)对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2)推动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19561978 年以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为主体的单一公有制经济占统治地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效地集中了人力、物力、财力,但单一的公有制结构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19781992 年从单一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考题例证 2】 农村经济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