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

上传人:registerpick115 文档编号:1083972 上传时间:2019-04-07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大庆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黑龙江省大庆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黑龙江省大庆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黑龙江省大庆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黑龙江省大庆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黑龙江省大庆第一中学 2018-2019 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第卷(选择题,共 48 分)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 2 分,24 小题,共 48 分。 )1学者冯天瑜说:“西周的封邦建国实现了以姬姓为主的贵族阶层、被征服的臣仆、封地土著三种人的结合,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此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分封制强化了血缘宗法关系 B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疆域领土C分封制保证了周灭商的成功 D分封制奠定了地缘关系的基础2 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这段话表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2、A朝议裁决 B集权独断 C世袭传承 D政务繁忙3. 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的对策A.指出了汉武帝的弱点 B.违背了汉武帝的初衷 C.触犯了汉武帝忌讳 D.迎合了汉武帝意愿4 晋书列传第六记载:卫瓘等上疏曰:“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用使朝廷德让,野无邪行。魏氏承颠覆之运,立九品之制,粗且为一时选用之本耳。今除九品,则宜准古制,使朝臣共相举任,于出才之路既博,且可以厉进贤之公心,核在位之明暗,诚令典也。 ”这说明卫瓘等主张A以门第族望为选官标准 B恢复由下而上推举人才的制度C通过考试发现选拔人才 D建立由上而下选拔官员的

3、制度5.在清朝题材的电视剧中,很多官僚对上说话时都自称“奴才” ,这在当时官场上十分流行,名副其实。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君主专制的强化 B.科举制不断僵化 C.主流思想的诱导 D.中央集权的加强 6.明末清初,黄宗羲的著作明夷待访录中的“夷”一般表示“和平与秩序”之义。因此,“明夷”从字面上理解,表示这本书的主题是“探究明治(之道) ”。这反映出作者A.追求儒家政治的理想 B.深受传统儒学的影响C.注重对社会现实的研究 D.反抗满清统治者的决心7.清顺治十八年八月,朝廷派员至沿海各省“立界”筑垣墙,派兵戍守。 福州府志记载,- 2 -乾隆年间,在福建宁州“每处悬一碑曰:敢出界者斩!”当

4、时清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严控对外联系 B防止鸦片走私 C杜绝西方思潮 D避免海难发生8融入西方器形和装饰图案的中国瓷器在 18 世纪变得特别流行,各种各样的欧式元素都被原样复制到瓷器上,大多数图案是由欧洲客户提供的版画和素描。这主要反映了当时A中国瓷器成为中西贸易主体 B外销成为中国制瓷业发展的主要动力C欧洲文化对中国瓷器的影响 D中国瓷器注重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求9一个英国人曾记载:“远在 1844 年,我曾把这种土布的各种质地的样品,标明每一种的价格送回英国。和我通信的人都说,按照所标的价格,他们在曼彻斯特也做不出来。 ”这反映了当时A自然经济抵制使英国商品滞销 B中国的劳动力价格比英国

5、低C机器生产优于传统的手工生产 D中国土布有一定的竞争优势10.鸦片战争后,清廷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办理对外交涉,即管理五口通商事务的“五口通商大臣” ,但实际上是办理外交事务。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总税务司、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等又陆续成立。这反映出A.清帝国的国际地位大大加强 B.清廷开始放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C.清廷官僚体系的现代化趋势 D.清政府主动为融入世界做出努力11.下图是“近代以来中国各种经济结构示意图” ,其中迈出中国经济近代化第一步的是A. B. C. D. 12以下是 1841-1927 年中国开设的通商口岸统计表。该表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列强侵华加快了中国城市化进程 B近代中国经济结

6、构发生了变革C中国经济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密切 D通商口岸成为列强侵华的起点- 3 -13民国后, “婚礼铁路”作为时髦的象征,成为青年男女热衷的蜜月旅游交通工具。当时,京沪铁路公司瞄准了这一市场,为凸显“人情味和生意经” ,效仿西方推广“蜜月旅行” 。这一现象反映了A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B新式交通改变了人们的观念C对西方文化盲目肯定和效仿 D近代中国交通的殖民地特征14.五四时期报刊上的大量文章,赞同俄国式的社会革命和“劳农政府” ,并且认为应创造一个没有一切阶级一切战争的新社会,使劳动者取得生产机关的支配权,以实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这表明,当时中国先进分子A.开始认识广大劳动群众的力

7、量 B.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C.认同俄国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D.对马克思主义有了一定的认识15.日军在中国战场共有 98 名少将以上军官毙命,其中绝大部分死于正面战场,其中 53 人死于 1942 年以后的正面战场。这表明A.日军战斗力一定程度下降 B.正面战场牵制了大部日军C.敌后战场的作用有所下降 D.抗战胜利的果实来之不易16.1949 年新中国成立。在开国大典及以后的国庆等节日中, “新中国”的标志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 义勇军进行曲等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在仪式的操演中实现了合法化、神圣化。这些措施 A. 强化了新政权的民众认同感 B. 标志着中华民族独立自主站了起

8、来C. 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D. 意味着人民当家作主新时代的到来17.在有远见的政治家和民间的智慧共同为中国的未来之路指明方向后,公司热再次兴起。当时中国的南方,象征着激情、梦想,以及一切的可能性,空气中仿佛都弥漫着财富的味道。这里的“方向”是指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启动 B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C做出改革开放决策 D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18古希腊某著名学者对于自然和真理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感觉世界常变,因而得来的知识也是不确定的。他要追求一种不变的、确定的、永恒的真理,这就不能求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于己。这说明该学者A否定了自然界的客观存在 B彻底否定了神在人们心中的地位C主张认识自己,研究

9、自我 D认为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19 十二铜表法规定:建筑物的周围应留二尺半宽的空地,以便通行;树枝越界的,应- 4 -修剪至离地十五尺,使树荫不至影响邻地;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入邻地拾取之。这些条款体现的理念是A. 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B. 强调维护公共利益C.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 注重兼顾多方利益20.启蒙运动时期,在伏尔泰的心目中,中国乃是政治和哲学的一种典范,是反对旧制度之下贵族特权的一面崇高的旗帜,抨击旧制度和专制主义的重要武器。他怀着极大的热情讴歌和赞美中国的体制、文官制度、伦理道德,甚至于那被耶稣会士称之为“理性”的“天”。这反映出当时A.启蒙思想家们发扬了中国文化 B

10、.欧洲出现了空前的中国文化热C.中西方文化相互借鉴、融合的趋向加强 D.中华文明有助于推动法国新思想的形成21.1791 年,美国权利法案列举了宗教自由、言论自由、新闻自由、集会自由,保留和携带武器的权利,不受无理搜查和扣押的权利。还规定宪法中未明确授予联邦政府、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力,保留给各州或人民行使。该法案内容A标志着美国政党制度的形成 B体现了美国民主政治的发展C使美国联邦制得以确立 D是对邦联条例的有效补充 221831 年,英国出版的机器的成绩一书中写道:两个世纪以前一千人当中没有一个人穿袜子。现在,一千个人当中没有一个人不穿袜子。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工业革命的进行 B电力

11、的广泛应用C殖民扩张和掠夺 D垄断组织的形成 23.1928 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四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 俄国今日:我们从中学到什么? 。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24中新网 2007 年 12 月 21 日报道:“中国首架自主知识产权喷缺支线客机 ARJ21-700 飞机在上海举行下线仪式ARJ21 先后选定了美国 GE 公司、欧洲利勃海尔等 19 家世界顶级系统供应商。 ”这段材料反映的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是A

12、.经济区域集团化 B.世界经济制度化 C.世界经济全球化 D.国际贸易法制- 5 -化第 卷 (非选择题,共 52 分)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三小题,第 25 题 22 分,第 26 题 15 分,第 27 题 15 分,共 52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5 (2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明朝乡村社仓制度规定,各村二三十家为一会,以户等的高下,分别捐粮收储于仓,而- 6 -推有德者为社正,进行具体管理。若遇凶年,则计户给散,先中下户,后及上户,上户需偿还,中下户则免其偿还。这种社仓模式,强调完全由民间独立经营,不由官府插手,以避免出现官吏侵吞舞弊行为。然社仓

13、完全由民间经营,其建设状况取决于乡间士绅和富户的良德与努力。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社仓发展较好,反之则流于形式,没有实效。材料二 清朝社仓,分成乡村设立的社仓和市镇设立的义仓两种。最初管理均由民间公举本乡有名望之人负责。 “春日借贷,秋收偿还,每石取息一斗” 。岁底,州县衙门稽查社仓的收储,具报朝廷。清代的社仓以“借贷取息”来维系社、义仓的运行,“春借秋还”,则给百姓以巨大压力。后来朝廷又令地方官府经理社、义仓。如此,社、义仓的管理经营成为地方官员的职责,社、义仓也渐为州县官府所用,而与百姓的实际之需相去甚远。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

14、清时期社仓的发展趋势,并分析明清政府重视社仓的原因。(12 分)(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社仓的影响,并谈谈你对明清社仓制度的认识。(10 分)26.(15 分【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开皇初年,隋文帝力矫北周末年“用法深重” “诛杀无度”的弊政,命高颎、郑译、杨素、裴政等修订刑律。废除了前代的枭首、轘裂及鞭刑,还废除了大棒、束杖、车辐、鞵底、压踝、杖桄等讯囚酷法。民有枉屈,县若不理,可以逐级上诉至朝廷,凡属死罪,都应上报朝廷, “三奏而后决” ,以昭慎重。开皇三年,隋文帝根据刑部的奏报,认为犯罪人数还很多,乃因刑律太严。命苏威、牛弘等再

15、定新律,删去死罪八十一条、流罪一百五十四条、徒杖等罪一千多条,从此“刑网简要,疏而不失”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隋文帝刑律改革的主要内容。(9 分)- 7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文帝刑律改革的意义。(6 分)27.(15 分) 【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981 年,国务院的工作部门有 100 个,达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高峰。臃肿的管理机构已不能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1982 年,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问题的决议。在领导班子方面,精简各级领导班子和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明确规定了各级各部的职数

16、、年龄和文化结构。改革后一些老干部退居二线;领导班子平均年龄也有所下降,部委平均年龄由 64 岁降到 60 岁,局级平均年龄由 58 岁降到 54 岁。在精简机构方面,国务院各部委、直属机构、办事机构从 100 个减为 61 个,人员编制从 5.1 万人减为 3 万人;年轻的文化水平高的干部得到提拔。这次改革历时三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较大,目的性较强的一次建设和完善行政体制的努力,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摘编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政府机构改革(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1982 年政府机构改革的背景及特点。(10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1982 年政府机构改革的意义。

17、(5 分)- 8 -大庆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第卷(选择题,共 48 分)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 2 分,24 小题,共 48 分。 )1学者冯天瑜说:“西周的封邦建国实现了以姬姓为主的贵族阶层、被征服的臣仆、封地土著三种人的结合,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此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分封制强化了血缘宗法关系 B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疆域领土C分封制保证了周灭商的成功 D分封制奠定了地缘关系的基础2 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这段话表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点是A朝议裁决 B集权独断 C

18、世袭传承 D政务繁忙3. 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的对策A.指出了汉武帝的弱点 B.违背了汉武帝的初衷 C.触犯了汉武帝忌讳 D.迎合了汉武帝意愿4 晋书列传第六记载:卫瓘等上疏曰:“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用使朝廷德让,野无邪行。魏氏承颠覆之运,立九品之制,粗且为一时选用之本耳。今除九品,则宜准古制,使朝臣共相举任,于出才之路既博,且可以厉进贤之公心,核在位之明暗,诚令典也。 ”这说明卫瓘等主张A以门第族望为选官标准 B恢复由下而上推举人才的制度C通过考试发现选拔人才 D建立由上而下选拔官员的制度5.在清朝题材的电视剧

19、中,很多官僚对上说话时都自称“奴才” ,这在当时官场上十分流行,名副其实。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君主专制的强化 B.科举制不断僵化 C.主流思想的诱导 D.中央集权的加强 6.明末清初,黄宗羲的著作明夷待访录中的“夷”一般表示“和平与秩序”之义。因此,“明夷”从字面上理解,表示这本书的主题是“探究明治(之道) ”。这反映出作者A.追求儒家政治的理想 B.深受传统儒学的影响C.注重对社会现实的研究 D.反抗满清统治者的决心7.清顺治十八年八月,朝廷派员至沿海各省“立界”筑垣墙,派兵戍守。 福州府志记载,- 9 -乾隆年间,在福建宁州“每处悬一碑曰:敢出界者斩!”当时清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20、A严控对外联系 B防止鸦片走私 C杜绝西方思潮 D避免海难发生8融入西方器形和装饰图案的中国瓷器在 18 世纪变得特别流行,各种各样的欧式元素都被原样复制到瓷器上,大多数图案是由欧洲客户提供的版画和素描。这主要反映了当时A中国瓷器成为中西贸易主体 B外销成为中国制瓷业发展的主要动力C欧洲文化对中国瓷器的影响 D中国瓷器注重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求9一个英国人曾记载:“远在 1844 年,我曾把这种土布的各种质地的样品,标明每一种的价格送回英国。和我通信的人都说,按照所标的价格,他们在曼彻斯特也做不出来。 ”这反映了当时A自然经济抵制使英国商品滞销 B中国的劳动力价格比英国低C机器生产优于传统的手工

21、生产 D中国土布有一定的竞争优势10.鸦片战争后,清廷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办理对外交涉,即管理五口通商事务的“五口通商大臣” ,但实际上是办理外交事务。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总税务司、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等又陆续成立。这反映出A.清帝国的国际地位大大加强 B.清廷开始放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C.清廷官僚体系的现代化趋势 D.清政府主动为融入世界做出努力11.下图是“近代以来中国各种经济结构示意图” ,其中迈出中国经济近代化第一步的是A. B. C. D. 12以下是 1841-1927 年中国开设的通商口岸统计表。该表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列强侵华加快了中国城市化进程 B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变革C中国经济与世

22、界市场联系日益密切 D通商口岸成为列强侵华的起点- 10 -13民国后, “婚礼铁路”作为时髦的象征,成为青年男女热衷的蜜月旅游交通工具。当时,京沪铁路公司瞄准了这一市场,为凸显“人情味和生意经” ,效仿西方推广“蜜月旅行” 。这一现象反映了A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B新式交通改变了人们的观念C对西方文化盲目肯定和效仿 D近代中国交通的殖民地特征14.五四时期报刊上的大量文章,赞同俄国式的社会革命和“劳农政府” ,并且认为应创造一个没有一切阶级一切战争的新社会,使劳动者取得生产机关的支配权,以实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这表明,当时中国先进分子A.开始认识广大劳动群众的力量 B.确定了新民主主义

23、革命的道路C.认同俄国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D.对马克思主义有了一定的认识15.日军在中国战场共有 98 名少将以上军官毙命,其中绝大部分死于正面战场,其中 53 人死于 1942 年以后的正面战场。这表明A.日军战斗力一定程度下降 B.正面战场牵制了大部日军C.敌后战场的作用有所下降 D.抗战胜利的果实来之不易16.1949 年新中国成立。在开国大典及以后的国庆等节日中, “新中国”的标志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 义勇军进行曲等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在仪式的操演中实现了合法化、神圣化。这些措施 A. 强化了新政权的民众认同感 B. 标志着中华民族独立自主站了起来C. 提升了新中国的国

24、际影响力 D. 意味着人民当家作主新时代的到来17.在有远见的政治家和民间的智慧共同为中国的未来之路指明方向后,公司热再次兴起。当时中国的南方,象征着激情、梦想,以及一切的可能性,空气中仿佛都弥漫着财富的味道。这里的“方向”是指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启动 B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C做出改革开放决策 D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18古希腊某著名学者对于自然和真理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感觉世界常变,因而得来的知识也是不确定的。他要追求一种不变的、确定的、永恒的真理,这就不能求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于己。这说明该学者A否定了自然界的客观存在 B彻底否定了神在人们心中的地位C主张认识自己,研究自我 D认为人的感觉是判

25、定一切的准绳19 十二铜表法规定:建筑物的周围应留二尺半宽的空地,以便通行;树枝越界的,应- 11 -修剪至离地十五尺,使树荫不至影响邻地;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入邻地拾取之。这些条款体现的理念是A. 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B. 强调维护公共利益C.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 注重兼顾多方利益20.启蒙运动时期,在伏尔泰的心目中,中国乃是政治和哲学的一种典范,是反对旧制度之下贵族特权的一面崇高的旗帜,抨击旧制度和专制主义的重要武器。他怀着极大的热情讴歌和赞美中国的体制、文官制度、伦理道德,甚至于那被耶稣会士称之为“理性”的“天”。这反映出当时A.启蒙思想家们发扬了中国文化 B.欧洲出现了空前的中国

26、文化热C.中西方文化相互借鉴、融合的趋向加强 D.中华文明有助于推动法国新思想的形成21.1791 年,美国权利法案列举了宗教自由、言论自由、新闻自由、集会自由,保留和携带武器的权利,不受无理搜查和扣押的权利。还规定宪法中未明确授予联邦政府、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力,保留给各州或人民行使。该法案内容A标志着美国政党制度的形成 B体现了美国民主政治的发展C使美国联邦制得以确立 D是对邦联条例的有效补充 221831 年,英国出版的机器的成绩一书中写道:两个世纪以前一千人当中没有一个人穿袜子。现在,一千个人当中没有一个人不穿袜子。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工业革命的进行 B电力的广泛应用C殖民扩张和

27、掠夺 D垄断组织的形成 23.1928 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四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 俄国今日:我们从中学到什么? 。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24中新网 2007 年 12 月 21 日报道:“中国首架自主知识产权喷缺支线客机 ARJ21-700 飞机在上海举行下线仪式ARJ21 先后选定了美国 GE 公司、欧洲利勃海尔等 19 家世界顶级系统供应商。 ”这段材料反映的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是A.经济区域集团化 B.

28、世界经济制度化 C.世界经济全球化 D.国际贸易法制- 12 -化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答案 D B D B A C A D D C B C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答案 B D B A B C D D B A B C第 卷 (非选择题,共 52 分)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三小题,第 25 题 22 分,第 26 题 15 分,第 27 题 15 分,共 52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5 (2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明朝乡村社仓制度规定,各村二三十家为一会,以户等的高下,

29、分别捐粮收储于仓,而推有德者为社正,进行具体管理。若遇凶年,则计户给散,先中下户,后及上户,上户需偿还,中下户则免其偿还。这种社仓模式,强调完全由民间独立经营,不由官府插手,以避免出现官吏- 13 -侵吞舞弊行为。然社仓完全由民间经营,其建设状况取决于乡间士绅和富户的良德与努力。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社仓发展较好,反之则流于形式,没有实效。材料二 清朝社仓,分成乡村设立的社仓和市镇设立的义仓两种。最初管理均由民间公举本乡有名望之人负责。 “春日借贷,秋收偿还,每石取息一斗” 。岁底,州县衙门稽查社仓的收储,具报朝廷。清代的社仓以“借贷取息”来维系社、义仓的运行,“春借秋还”,则给百姓以巨大压

30、力。后来朝廷又令地方官府经理社、义仓。如此,社、义仓的管理经营成为地方官员的职责,社、义仓也渐为州县官府所用,而与百姓的实际之需相去甚远。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3)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社仓的发展趋势,并分析明清政府重视社仓的原因。(12 分)(4)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社仓的影响,并谈谈你对明清社仓制度的认识。(10 分)答案解析(1) 趋势:分类越来越细;救济的方式发生变化,从取之于富到借贷取息,从民间自办到地方政府不断加强管理,再到政府直接经营;地区发展依然不平衡。 (6 分)原因:稳定统治;建设和完善社会救济制度;随着明清人口的

31、大量增殖,人地矛盾突出;自然灾害频发;发挥社会基层的政治建设作用。 (6 分)(2) 影响:一定程度上起到救济灾民,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发挥了地方乡绅参与救济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导致地方官的腐败行为;为后世的荒政建设提供借鉴。 (6 分)认识:政府更加重视救济制度的建设;注重发挥社会民间力量;加强了制度建设及不同地区之间的物资调配,为今天的救济制度建设提供借鉴。 (4 分)26.(15 分【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开皇初年,隋文帝力矫北周末年“用法深重” “诛杀无度”的弊政,命高颎、郑译、杨素、裴政等修订刑律。废除了前代的枭首、轘裂及鞭刑,还废除了大棒、束杖

32、、车辐、鞵底、压踝、杖桄等讯囚酷法。民有枉屈,县若不理,可以逐级上诉至朝廷,凡属死罪,都应上报朝廷, “三奏而后决” ,以昭慎重。开皇三年,隋文帝根据刑部的奏报,认为犯罪人数还很多,乃因刑律太严。命苏威、牛弘等再定新律,删去死罪八十一条、流罪一百五十四条、- 14 -徒杖等罪一千多条,从此“刑网简要,疏而不失”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隋文帝刑律改革的主要内容。(9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文帝刑律改革的意义。(6 分)答案解析(1)修订刑律,废除一些严酷的刑法;慎判死罪,由中央审定后才能判罪;宽省刑罚,删减死罪、流罪等条文。 (简化法律条文) (9 分)(2

33、)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有利于巩固隋初的政治统治;体现了关注生命的人文性,影响了后世的法律制度。 (6 分)27.(15 分) 【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981 年,国务院的工作部门有 100 个,达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高峰。臃肿的管理机构已不能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1982 年,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问题的决议。在领导班子方面,精简各级领导班子和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明确规定了各级各部的职数、年龄和文化结构。改革后一些老干部退居二线;领导班子平均年龄也有所下降,部委平均年龄由 64 岁降到 60 岁,局级平均年龄

34、由 58 岁降到 54 岁。在精简机构方面,国务院各部委、直属机构、办事机构从 100 个减为 61 个,人员编制从 5.1 万人减为 3 万人;年轻的文化水平高的干部得到提拔。这次改革历时三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较大,目的性较强的一次建设和完善行政体制的努力,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摘编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政府机构改革(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1982 年政府机构改革的背景及特点。(9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1982 年政府机构改革的意义。(6 分)答案解析(1)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正在进行并取得重大成果;臃肿的政府机构不能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7 分)特点:主要以精简机构和人员、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提高工作人员素质)为中心。 (2 分)- 15 -(2)意义:废除了领导干部任职终身化,初步实现了领导干部年轻化;提高了行政效率,适应了改革开放的需要;推动了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答出 2 点即可)(6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