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黄山市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feelhesitate105 文档编号:1092848 上传时间:2019-04-12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2.1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黄山市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安徽省黄山市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安徽省黄山市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安徽省黄山市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安徽省黄山市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黄山市 20182019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 一 语 文 试 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中国人姓氏的历史至少在 5000 年以上,一般认为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那时的人们按母系血缘分成若干氏族,每个氏族都以图腾或居住地形成相互区别的族号,这个族号就是“姓” , 说文解字云:“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感天而生”就是知母而不知父的意思。如传说中的商族祖先契,是其母简狄吞玄鸟之卵有孕而生;周族祖先后稷,是其母姜塬踩了天帝的脚印感孕而生。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母系社会的婚姻状况。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他们的姓都带女字旁,如炎帝姜姓,黄帝姬姓,虞舜姚

2、姓等。 “氏”的产生比“姓”要晚一些,这是因为同一母系血统的氏族子孙繁衍,同一母族分为若干支族迁往不同的地万居住和生活,每一支族都要有一个区别于其他支族的称号,这个称号就是“氏” 。一个氏族分成多少个支族,就有多少个氏。因此可以说,姓代表母系血统,氏代表氏族分支:姓是不变的,氏是可变的;姓区别血统,氏区别子孙。这就是姓与氏最初的根本区别。进入夏、商、周三代,姓氏除了保留原有的区别外,其功能又有了新的变化。特别是氏,都是由统治者赐封而得来的,这时的氏已经是贵族地位的标志。贵者有氏,贱者无氏。这时的贵族都是男子,所以男子有氏。如果他的封邑、官职或居住地发生变化,他的氏也就跟着变化。如商鞅原为卫国公

3、族,可称“卫鞅” ;后来他被封于商,故又称“商鞅” 。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男子称氏以别贵贱” 。至于女子,她们在家只能按孟、仲、叔、季等排行相称。另外,夏、商、周三代,严格实行“同姓不婚”的制度,因此,女子在出嫁时都要用姓标明血统,而在姓之前冠以孟、仲、叔、季等排行。女子出嫁后,可以在自己的姓前冠以出嫁前的本国国名。如果所嫁之人为国君,则也可以在自己的姓前冠以所嫁国的国名。这就是史书所说的“女子称姓以别婚姻” 。大约在秦汉时代,姓与氏混合为一。这表明在进入封建的大一统社会以后,姓与氏已经没有区别了。姓氏代表血缘传承关系的一种符号,中国人姓氏代表的是父传子的血统关系。中国人,尤其在汉族社会中,宗

4、族观念根深蒂固,自西周春秋以来,中国人的亲属是以父系为中心论亲疏,父系家族的延续被认为是至关重要的事。古代的国家观念,也与家族观念相联系,所谓一家一姓的天下,实际上是父系家族观念的无限扩大。在这种宗法制度和宗族观念中,中国人十分重视“姓” ,有着同姓聚居的习俗,很多地区流传着修谱联宗的现象,在- 2 -全国形成了无数大小不等的同姓人群。中国人姓氏几乎都是以父传子的垂直方式世代相传的,女子婚后也不改姓,仅仅附上夫姓,表明已婚了。所以,中国人姓氏见证了中国几千年父系社会的全过程,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同化过程中和国家统一上,曾经起过独特的民族凝聚力的作

5、用。(姓氏的产生与发展有删改)1. 下列对“姓氏”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中国人姓氏的历史悠久,一般认为产生于按母系血缘分成的若干氏族的母系氏族社会。B. 感天而生的神话故事说的是知其母不知其父的社会现状,由此带来的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母系社会的婚姻状况。C. 姓氏虽然常被联系在一起使用,但并非产生于同一时期,氏的产生比姓要晚一些。D. 秦汉时代,姓与氏混合为一。表明在进入封建的大一统社会以后,姓与氏的区别已经消失了。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夏、商、周三代,氏成了贵族地位的标志,只有男子才有氏,且氏是可以发生变化的。B. 夏、商、周三代,女

6、子在出嫁时在孟、仲、叔、季等排行前加上姓来标明血统,防止“同姓成婚” 。C. 古代的国家观念与家族观念相联系,父系家族观念的无限扩大体现为一家一姓的天下。D. 中国人姓氏是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民族凝聚力的作用。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他们的姓都带有“女”字偏旁,代表了他的母系血统,可以用于区分其他血统。B. 周代晋鲁两国不能通婚,因为都姓姬;但秦晋两国却可以世代通婚,因为秦姓为赢,成语“秦晋之好”也成了婚姻的代名词。C. 徽州地区十分重视“姓” ,往往同姓而居,也讲究修谱联宗,这是因为受到父系家族宗法

7、制度和宗族观念的影响。D. 子承父姓,是中国人姓氏世代相传的基本形式,女子为了表明已婚,往往在自己的姓氏前加上夫家的姓氏。【答案】1. D 2. B 3. C【解析】- 3 -【1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姓氏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要求选出的是“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D 项, “秦汉时代,姓与氏混合为一”错误,文章第三段说的是“大约在秦汉时代” ,选项表述过于绝对化,不严谨。故选 D 项。【2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

8、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本题中,B 项, “夏、商、周三代,女子在出嫁时在孟、仲、叔、季等排行前加上姓来标明血统”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女子在出嫁时都要用姓标明血统,而在姓之前冠以孟、仲、叔、季等排行” ,选项把“姓”与“孟、仲、叔、季等排”的顺序弄颠倒了。故选 B 项。【3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

9、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C 项, “这是因为受到父系家族宗法制度和宗族观念的影响”错误,选项强加因果,文章第三段说的是“在这种宗法制度和宗族观念中,中国人十分重视姓 ,有着同姓聚居的习俗,很多地区流传着修谱联宗的现象,在全国形成了无数大小不等的同姓人群

10、” ,文中只说其中存在此类现象,并非是其原因。故选 C 项。【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 “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 “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 “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 4 -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

11、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 “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 “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 “必定” “可能” “似乎” “已经” “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

12、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 “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

13、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石河子秋色梁 衡国庆节在石河子度过。假日无事,到街上去散步。虽近晚秋,秋阳却暖融融的,赛过春日。人皆以为边塞苦寒,其实这里与北京气候无异。连日预告,日最高气温都在二十三摄氏度。街上菊花开得正盛,金色与红色居多。花瓣一层一层,组成一个小团,茸茸的,算是一朵,又千朵万朵,织成一条条带状的花圃,绕着楼,沿着路,静静地闪耀着她们的光彩。还有许多的荷兰菊,叶小,状如铜钱,是专等天气凉时才开的。现在也正是她们的节日,一起簇拥着,仰起小脸笑着。蜜蜂和蝴蝶便专去吻她们的脸。花圃中心常有大片的美人蕉。一来新疆,我就奇怪,不论是花,是草,是瓜,是菜,同样一个品

14、种,到这里就长得特别的大。那美人蕉有半人高,茎粗得像小树,叶子肥厚宽大,足有二尺长。她不是纤纤女子,该是属于丰满型的美人。花极红,红得像一团迎风的火。花瓣是鸭蛋形,又像一张少女羞红的脸。而衬着那花的宽厚的绿叶,使人想起小伙子结实的胸- 5 -膛。这美人蕉,美得多情,美得健壮。这时,她们挺立在节日的街心拉着手,比着肩,像是要歌,要说,要掏出心中的喜悦。有一首歌里唱道:“姑娘好像花一样,小伙儿心胸多宽广。”这正是她们的意境。石河子,是一块铺在黄沙上的绿绸。仅城东西两侧的护城林带就各有一百五十米宽。而城区又用树行画成极工整的棋盘格。格间有工厂、商店、楼房、剧院。在这些建筑间又都填满了绿色那是成片的树

15、林。红楼幢幢,青枝摇曳;明窗闪闪,绿叶婆娑。人们已分不清,这城到底是在树林中辟地盖的房,修的路,还是在房与路间又见缝插针栽的树。全城从市心推开去,东西南北各纵横着十多条大路,路旁全有白杨与白蜡树遮护,杨树都是新疆毛白杨,树干粗而壮,树皮白而光,树冠紧束,枝向上,叶黑亮。一株一株,高高地挤成一堵接天的绿墙,一直远远地伸开去,令人想起绵延的长城,有那气势与魄力。而在这堵岸立的绿墙下又是白蜡。这是一种较矮的树,它耐旱耐寒,个子不高,还不及白杨的一半,树冠也不那样紧束,圆散着,披拂着。最妙是它的树叶,在秋日中泛着金黄,而又黄得不同深浅,微风一来就金光闪烁,炫人眼目。这样,白杨树与白蜡树便给这城中的每条

16、路都镶上了双色的边,而且还分出高低两个层次。这个大棋盘上竟有这样精致的格子线。而那格子线的交叉处又都有一个挤满美人蕉与金菊的大花盘,算是一个棋子。我在石河子的街上走着,以新奇的目光打量着它,打量着这个棋盘式的花园城。这时夕阳斜照着街旁的小树林,林中有三五只羊在捡食着落叶。放学的孩子背着书包绕树嬉戏。落日铺金,一片恬静。这里有城市的气质,又有田园的姿色,美得完善。她完全是按照人们的意志描绘而成的一幅彩画。我想这彩画的第一笔,应是 1950 年 7 月 28 日。这天,刚进军新疆不久的王震将军带着部队策马来到这里。举目四野,荆棘丛生,芦苇茫茫,一条遍布卵石的河滩,穿过沙窝,在脚下蜿蜒而去。将军马鞭

17、一指:“我们就在这里开基始祖,建一座新城留给后世。 ”三十多年过去了,这座城现在已出落得这般秀气。在我们这块古老的国土上,勤劳的祖先不知为后世留下了多少祖业。他们在万里丛山间垒砖为城,在千里平原上挖土成河。现在我们这一代,继往开来,又用绿树与鲜花在皑皑雪山下与千里戈壁滩上打扮出了一座城,要将她传给子孙。他们将在这里享用这无数个金色的秋季。(有删改)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段说石河子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样是苦寒之地,点明了作者对石河子秋日的整体感受赛过春日。B. 第段,作者运用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表现出美人蕉红艳、肥美、高大的形态,- 6

18、-惹人喜爱。C. 作者饱览石河子秋景,生动描写了菊花、美人蕉、树木等自然景观,也对石河子的城市生活进行了描写。D. 文章结尾处饱含深情,既有对石河子早期勤劳的建设者们的赞美,又有对我们这一代人的肯定。5. 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行文思路。6. 本文与故都的秋都写了“秋天” ,其秋意各不相同。请加以评析。【答案】4. B 5. 作者开篇点明自己国庆节在石河子度过,并指出了石河子秋天的气候感受;然后具体写假日在石河子街头看到的植物、城市建设等景色,表达了对石河子秋色的赞美;最后作者联系石河子的城市建设历史升华文章思想,表达对城市建设者的赞美。 6. 本文描写的主要是石河子充满生机的秋景,写到了菊花、美人

19、蕉、绿树等,表现了秋天绚烂、热烈、赛过春日的特点;故都的秋描写的主要是北平萧瑟的秋景,描写了旧院、落蕊、秋蝉、秋雨等,表现了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两者都表达了对秋景的喜爱,也借秋景表达了自己的思考, 故都的秋更多地透露出生命况味, 石河子秋色更多地表露出时代自豪感。【解析】【4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分析作品表现手法、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B 项,第段中, “她不是纤纤女子

20、,该是属于丰满型的美人”是比喻, “拉着手,比着肩,像是要歌,要说,要掏出心中的喜悦”是拟人,但是没有使用借代手法。故选 B。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 (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 (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 (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5 题详解】- 7 -试题分析:本题

21、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把握散文的行文思路,读懂散文是关键。本文的题目是“石河子秋色” ,那么考生就要梳理文本,看作者是怎样写石河子秋色的。先阅读文章,总结每一段的意思。第段,开头说在石河子过国庆节,然后写到石河子街上看菊花;第段写花圃中心的美人蕉;第段写行道树,主要写了白杨和白蜡树;第段,先说石河子这个花园城像是一幅彩画,然后写了石河子的建城历史,最后议论抒情。由此即可分析出本文的行文思路。【6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题干是“本文与故都的秋都写了秋天 ,其秋意各不相同” ,要求加以评析。解答此题,需要联系

22、教材所学,要求考生对所学过的课文有比较准确的把握。题目要求比较“秋意”的不同,那么就要从文章主要内容、主旨思想入手,梳理出写了什么样的秋景、有怎样的景物特点、借秋景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然后用简洁的语言形成答案。注意在拟写答案时,要从“对比”的角度去组织语言。如本文中的秋天写到了菊花、美人蕉、绿树,表现了秋天绚烂、热烈、赛过春日的特点,充满了生机。而故都的秋写了落花、秋蝉,表现了清、静、悲凉的特点,写出了北平秋景的萧条。但两篇文章的作者都表达了对所写秋景的喜爱,以及由此生发的思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新能源汽车行业是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和发展的行业,发展新能源汽车是缓解我国能源

23、依赖、解决大气污染等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同时也是我国实现汽车产业转型升级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2010 年 10 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将新能源汽车行业列入七大战略新兴产业,奠定了其未来的发展地位。根据国务院印发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 年) 的相关定义,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新型动力系统,完全或主要依靠新型能源驱动的汽车,主要包括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及燃料电池汽车。目前市场上新能源汽车主要以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为主,燃料电池电动汽车还较为少见。另外,燃料电池主要的原料为氢气,根据目前的科学技术,氯气的制造成本

24、较为昂贵,使得其在市场化下的竞争力较弱。(摘编自2017 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分析及朱来发展趋势预测 )材料二:- 8 -材料三:刷脸坐车、无人驾驶这些看似科幻的场景,在不久的未来将成为现实。去年以来,多地开始布局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并将其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产业。业内人士认为,未来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将更“智能” ,新能源汽车将与人工智能、5G 通信紧密结合,环境感知、智能决策、集成控制等智能化技术将得到广泛应用。合众新能源汽车创始人方运舟认为,未来的新能源汽车不再是代步工具,而是将成为如手机一样的智能移动终端。 “未来的智能网联汽车将是人们休闲的移动客厅,而不再仅仅是四个轮子上的沙发 。 ”

25、业内人士认为,传统汽车主要依赖发动机的性能,而电控、电机和电池“三电技术”则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竞争力。国产自主品牌插上互联网和大数据的翅膀,通过技术创新制胜电动车领域,才能实现弯道超车。(摘编自未来智能汽车什么样 新华社)材料四:虽然 2016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指教在 5 个国家中排名第四。但从分项指标看,只有新能源汽车显示竞争力排名第一,其他分项指标排名均不高,说明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根基并不十分牢固。在政策环境竞争力方面,虽然政策力度全球最大,但基础创新环境不足,应形成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在产业支撑力方面,我国虽然有较强的全产业链配套体系,但主要在国内市场配套,进入国际市场配

26、套体系的较少,国际竞争力有待提高。同时,我国还需要在产业化服务平台、装备开发和制造能力以及企业前瞻性投入方面继续加强和提高。(摘编自新能源汽车蓝皮书: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17)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想要实现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由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迈进,就必须大力支持和发展新能源汽车行业。- 9 -B. 新能源汽车指的是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及燃料电池汽车,无论哪种类型,都主要依靠新型能源驱动。C.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不断智能化,无人驾驶和刷脸坐车等看似科幻的场景,在不久的将来,都将转变为现实。D. 智能化是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一

27、种趋势,而环境感知、智能决策、集成控制等智能化技术将得到广泛的应用。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A. 我国要实现汽车产业转型升级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需要国家大力支持和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B. 国产新能源汽车自主品牌如果能借助互联网和大数据,并通过一定的技术创新,就能实现我国汽车行业的弯道超越。C. 材料二的图表显示,近两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和销量差距很小,这说明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前景一片光明。D. 未来的新能源汽车将会成为智能移动终端,不再是“四个轮子上的沙发” ,而是供人们休闲的移动客厅。E. 从 2016 年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指数的分项指标的排名看,我国新能源

28、汽车产业的发展面临着很大的挑战。9. 根据材料,请你就如何提高自身竞争力,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提出合理化建议。【答案】7. B 8. AE 9. 在燃料电池的研究上,力求突破,占领技术新高地。进一步拓展销售渠道,占领市场。加强技术创新,加快智能化技术的运用。加强和提高装备开发和制造能力以及前瞻性投入。【解析】【7 题详解】试题分析:对于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把握如下几点,一是选择“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二是选择“一项”或是“两项” ;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比对。比如本题中,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B 项,根据材料一的内容, “新能源汽车指的是纯电动

29、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及燃料电池汽车”的表述错,原文为“主要包括” ;“主要依靠新型能源驱动”错,原文为“完全或主要依靠” 。- 10 -【8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 ,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 “两项” 。B 项, “就能实现我国汽车行业的弯道超越”表述绝对,原文为“才能实现弯道超车” 。C 项, “前景一片光明”的推论错。D 项, “未来的新能源汽车”概念错,原文是“未来的智能网联汽车” ;“不再是”错,原文为“不再仅仅是” 。【9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根据材料,请你就如何提高自身竞争力,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提出合理化建议” ,这是考

30、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作答时先从文本中筛选相关信息,如材料一“燃料电池电动汽车还较为少见。另外,燃料电池主要的原料为氢气,根据目前的科学技术,氢气的制造成本较为昂贵,使得其在市场化下的竞争力较弱”。材料二图表显示,需要进一步拓展销售渠道,占领市场。材料三“传统汽车主要依赖发动机的性能,而电控、电机和电池三电技术则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竞争力。国产自主品牌插上互联网和大数据的翅膀,通过技术创新制胜电动车领域,才能实现弯道超车” 。材料四“我国还需要在产业化服务平台、装备开发和制造能力以及企业前瞻性投入方面继续加强和提高。 ”然后将这些筛选好的信息进行整合,分点概括即可。点睛

31、:信息筛选概括分析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筛选整合信息题的解题基本思路根据题目的要求把握筛选的标准;按照筛选标准,确认信息材料的检索区间;把主要信息进行整合,有的信息可直接组合,有的信息除了文中的信息外,必要时要加上自己理解的语句进行串连形成一个完整的意思。文言文阅读游虞山记沈德潜虞山去吴城才百里,屡欲游,未果。辛丑秋,将之江阴,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未及登。

32、丙午春,复如江阴,泊舟山麓,入吾谷,榜人诡云“距剑门二十里。 ”仍未及登。壬子正月八日,偕张子少弋、叶生中理往游,宿陶氏。明晨,天欲雨,客无意往,余已治筇屐,不能阻。自城北沿缘六七里,入破山寺,唐常建咏诗处,今潭名空心,取诗中意也。遂从破龙涧上山脉怒坼赫石纵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相传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说近- 11 -荒惑,然有迹象,似可信。行四五里,层折而度,越峦岭,跻磴道,远涉椒板。有土坧 魂碣,疑古时冢,然无碑碣志谁某。升望海墩,东向凝睇。是时云光黯甚,这浸一色,莫辨瀛海。顷之,雨至,山有古寺可驻足,得少休想。雨歇,取径以南,益露奇境:齦腭摩天,崭绝中断,两崖相嵌,如关斯劈,如刃斯立

33、,是为剑门。以剑州大剑、小剑拟之,肖其形也。侧足延伫,不忍舍去。边山僧,更问名胜处。僧指南为太公石室;南而西为招真宫,为读书台;西北为拂水岩,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上拂数十丈。又西有三沓石、石城、石门,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余识其言,欲问道往游,而云之飞浮浮,风之来冽冽,时雨飘泊,沾衣湿裘,而余与客难暂留矣。少霁,自山之面下,因惫而归。自是春阴连旬,不能更游。嗌嘻!虞山近在百里,两经其下,未践游屐。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心甚怏怏。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

34、也。呜呼!岂独寻山也哉!(选自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有删改)【注】榜人:船夫。椒:山顶。10. 下列文字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遂从破龙涧上山/脉怒坼/赫石纵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相传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B. 遂从破龙涧上/山脉怒坼/赫石纵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相传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C. 遂从破龙涧上山/脉怒坼/赫石纵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相传/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D. 遂从破龙涧上/山脉怒坼/赫石纵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相传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记

35、”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B. 天干地支纪年法,源于中国。中国自古便有十二天干与十地支,简称“干支” ,取义于树木的干和枝。文中的“辛丑” “壬子” ,即为干支纪年法。C. 古汉语中,第一人称常用的是“我、吾、余、予”四个,文中的“余”便是其中之一,属于敬辞。- 12 -D. 中国古代往往把一月分为上旬、中旬、下旬,一旬十日,文中“连旬”便指的连续多日。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 沈德潜曾经先后两次乘船赴江阴,在中途路过虞山时都很想登山游览,但由于乘船途经虞山下,最终都没能

36、成游。B. 同行的友人因天要下雨不想登山,而沈德潜却因对游览虞山渴望已久,于是不顾友人的阻挠,坚持游山。C. 在游山途中,沈德潜向山僧打听山上名胜并想游尽它,但由于一直都是阴雨连绵,只得遗憾地离去。D. 沈德潜游览后感到,天下胜景若未能尽览,留有余地,反而意味无穷;若一览无遗,有时反而觉得兴味索然。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2)今之其地矣, 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心甚怏怏。【答案】10. B 11. C 12. D 13. (1)虞山后面有一个石洞通往大海,不时有隐藏的海中生物潜游其中,人们叫不出它们的名字。(2)现在到了

37、那个地方,又只稍稍了解到它表面的情况,而那些幽深的地方,都未曾探访游历过,心里很不快乐。【解析】【10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 “遂从破龙涧上,山脉怒坼,赫石纵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相传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 ,这段话是说“于是从破龙涧上山,山脉突起并且裂开,红褐色的石头纵横交错,传说是神奇动物龙的爪子和丫角磨过的痕迹,它们时隐时现。相传龙跟神争斗,龙不能获胜,就冲破那座山离去了”,圈

38、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破龙涧” “山脉” “赫石” “神物” “龙”等,然后依据句意和语法关系进行排除,如“怒坼”的主语应是“山脉” ,而不是“脉” ,故应从“上”和“山脉”之间断开,这就排除 AC 两项;从句式的角度来看, “山脉怒坼”与“赫石纵横”结构一- 13 -致,应分别断开,排除 D 项,故选 B 项。【11 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

39、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C 项, “第一人称文中的余便是其中之一,属于敬辞”错误,第一人称词应属于谦辞。故选 C 项。【12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A 项, “沈德潜曾经先后两次但由于乘船途经虞山下,最终都没能成游”错误,选项以偏概全,从文中来看,第二次是由于船夫的欺骗。B 项, “于是不顾友人的阻挠”错误,选项无中生有,友人并未阻挠。C 项, “但由于一直都是阴雨连绵,只得遗憾地离去”错误,选项强加因果,原

40、文是由于已经下山,不能“再次去虞山游玩” 。故选 D 项。【13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 “时” ,不时;“名” , 名词活用为动词,叫出名字。第二句中, “之” ,动词,到;“其” ,代词,那个;“稍” ,稍稍;“识” ,了解;“面目” ,古今异义,表面的情况;“幽邃窈窕”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幽深的地方;“俱” ,都;“探历” ,探访游历;“怏怏” ,不开心,不快乐。【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

41、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 (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虚词断句法。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 、焉、耶

42、(邪)等等;以、于、- 14 -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 “而”字前面要断开)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对话标志断句法

43、。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 “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 ,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这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

44、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 ,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 ;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 ;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

45、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虞山距离吴城仅有一百里,多次想去游玩,始终未能成行。辛丑年的秋天,我将要到江阴去,当时乘船途经虞山下,远望剑门峰直插云霄,但不能趁此登山。丙午年的春天,我又到江阴去,船停泊在山脚,进入吾谷,船夫欺骗我说:“距离剑门还有二十里。“我仍然不能趁此登山。壬子年正月八日,我和张少弋、叶中理一起到虞山游玩,寄宿在陶氏家。第二天早晨,- 15 -天将要下雨,两位朋友都不想去登山,我已经准备好竹杖和登山屐,没什么可阻止我的。从城北出发顺着城边走六七里,进入破山寺,这是唐代常建题咏诗歌的地方,现在这里的水潭名叫“空心“,是取自诗中的意思。于

46、是从破龙涧上山,山脉突起并且裂开,红褐色的石头纵横交错,传说是神奇动物龙的爪子和丫角磨过的痕迹,它们时隐时现。相传龙跟神争斗,龙不能获胜,就冲破那座山离去了。传说的内容接近荒唐,让人迷惑,但这里有些痕迹,似乎又值得相信。行走了四五里路,都是层层叠叠弯弯曲曲的,翻越峦岭,走上石径,就可攀登到山顶。上面有众多山石累积成的土丘,我怀疑是古代的坟墓,但没有碑文记录是谁的墓。登上望海墩,向东凝望。这时云的颜色昏暗,天地迷蒙一片,连大海也看不清楚。不一会,雨下起来了,虞山中有一座古寺可以停留稍作休息。雨停了,我们从小路向南出发,沿途不断出现奇丽的景色:两旁龈腭般的山峰直逼云天,险峻的大山仿佛被从中劈开,两

47、边的山崖竞相争高,像那打开的大门,又像那直立的刀刃,这就是剑门。用剑州的大剑、小剑来拟称它,是因为它们的外形相像啊。我两脚斜着站了很久,还是不忍离开。后来,遇到山里的僧人,再向他询问山中的名胜之地。僧人指引说南面是太公石室;由南往西是招真宫和读书台;由西往北面是拂水岩,水流向下奔腾如彩虹一般,大风逆吹,水沫向上飞溅高达几十丈。山的西面有三沓石、石城、石门,虞山后面有一 个石洞通往大海,不时有隐藏的海中生物潜游其中,人们叫不出它们的名字。我听得懂他的话,想问路前往游玩,但这时山上流云浓密,风不断刮来,非常寒冷,天上不时有雨飘洒,打湿了衣服,使我和客人都难以停留片刻。雨稍停,我们就从虞山的正面下山

48、,困顿疲惫地踏上归途。从此,春雨接连下了许多天,不能再次去虞山游玩。唉!虞山靠近吴城只有百里,我两次从山下经过,都无法实现登山的愿望。现在到了那个地方,又只稍稍了解到它表面的情况,而那些幽深的地方,都未曾探访游历过,心里很不快乐。但是世间的种种境界中,有的一接触就能领会到,而一领会到就走到尽头了,开始的时候很高兴,接下来就索然无味了,想找回一些值得玩味的,却一点也找不到了;反而那些得来很艰难的,而且得到一半就没有了的,却让人有无穷无尽的思恋啊。唉!这哪里只是游山寻胜才有的呢!阅读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浣溪沙 苏 轼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

49、间有味是清欢。- 16 -【注】这首词作于苏轼贬谪苏州四年后再迁移汝州时。清洛,今安徽洛河。雪沫乳花,煎茶时上浮的白色泡沫。春盘,唐代以来风俗,立春日用春饼、生菜等装盘,馈赠亲友,称春盘。14. 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冬尽春萌,早上,细雨斜风,乍暖还寒,山中淡烟疏柳雾朦胧,河边阳光明媚,豁然开朗;从洛涧流出的清浅河水,进入淮河后逐渐变得浑黄迷漫,迤逦向前。B. “淡烟疏柳媚晴滩”中“媚”字,写尽了淡烟和疏柳在河滩上的妩媚神态,似乎淡烟和疏柳也懂得献媚晴滩似的,表达了对谄媚小人的不满之情。C. 词作上片写早春景象,下片写作者与同游者游山时品茗、野餐的情味,充满春天的气息,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反映了对现实生活的热爱。D. 词作第一句写风雨后,天朗气晴,作者置身其中,与自然融为一体,这与唐代张志和所刻画的“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烟波钓叟”同为隐逸者形象。E. 作者以“雪沫乳花” ,状煎茶时上浮的白色泡沫,形象鲜明,这种将生活形象铸成艺术形象的手法,显示出词人高妙的写作技艺和艺术审美。15. 结合全词分析“人间有味是清欢”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