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邮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confusegate185 文档编号:1108055 上传时间:2019-04-21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2.9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高邮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江苏省高邮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江苏省高邮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江苏省高邮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江苏省高邮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江苏省高邮市第一中学 2018-2019 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 12 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要求的(本大题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 。1.在“汉字听写大赛”中,题目是“zut” 。主持人解释说:“词语出自左传 。胙,训报也。有德之人,必有美报。报之以上,谓封之以国。 ”与这一词语相关的政治制度是A. 世袭制B. 宗法制C. 分封制D. 郡县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左传 ”“报之以土,谓封之以国”可知,这是指西周的分封制,故 C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血缘关系,

2、故 AB 项错误。D 项是秦朝推行全国的。所以答案选 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名师点睛】分封制与宗法制的联系:(1)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它维系了分封制,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它们体现了西周政治制度等级森严、政治与血缘结合的鲜明特点。2.钱穆在中国历史政治得失中写道:“后来孝廉充斥仕途,别的进仕之路都为阻塞了,于是大家都要争当孝廉。本来所谓孝廉,一种是孝子,另一种是廉吏,后来规定每郡满二十万户口的

3、只能举一个,如是则孝廉不分,竟成一个参政入仕的资格而已。后来又因请托舞弊,逼得朝廷于察举孝廉后再加上一番考试,如是则全失却原来察举孝廉之用意。 ”对材料解读不准确的是A. 该制度指察举制,创立于汉武帝时期B. 该制度存在名额太少以及请托舞弊问题- 2 -C. 该制度后来名存实亡,失去察举本意D. 该制度与考试相结合,发展为八股取士【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可知,选官是以孝廉为标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汉察举制,故 A 正确;根据材料“后来又因请托舞弊”可知 B 对材料解读正确;根据材料“逼得朝廷于察举孝廉后再加上一番考试,如是则全失却原来察举孝廉之用意” ,结合察举制演变为九品中正制的史实

4、可知,C 对材料解读正确;D 项是科举制,对材料解读有误,故选 D。【点睛】本题考查古代选官制度,学生要对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选官标准和影响有准确的识记。3.宋史职官制记载:“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 ”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A. 削弱相权B. 加强皇权C. 提高行政效率D. 减少决策失误【答案】B【解析】从材料信息来看,宰相权力被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受到诸多限制,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加强皇权,故答案为 B 项。通过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A 项是手段,不是根本目的,排除;C、D

5、 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且不符合题干中“根本目的”的要求,均排除。点睛:宋朝为制约宰相,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这样就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因此,宋朝是通过对宰相分化事权得到加强皇权的目的。4.雍正七年(1729)以后,清朝上谕经皇帝同意后,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发出:一种是明发上谕,通过内阁公布,称作“内阁奉上谕” ,是属于有关国家重大政令需要中外臣民共知的;另一种是“寄信谕旨” ,是以军机大臣奉旨的名义,也称“廷寄” ,只限于少数臣工所应知而不适于公开的机密性谕旨。上谕的撰拟者应是A. 中书省长官- 3 -B. 内阁大学士C. 军机大臣D. 礼部侍

6、郎【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雍正七年(1729)军机处设立后,上谕统由军机处撰拟,经皇帝同意后发出,所以选择 C。清朝中书职能通常为辅佐主官,为基层官员编制之一,无权撰拟上谕,故排除 A。清内阁权力日益削弱,而大学士的官品很高,但仅是最高荣誉而已,无权撰拟上谕,故排除 B。清朝礼部掌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之事,无权撰拟上谕,故排除 D。5.以下是某不平等条约中的一项内容:“前第二条内言明开关俾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该条约是A. 南京条约B. 天津条约C. 北京条约D. 辛丑条约【答案】A【解析】【

7、详解】根据材料“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可知是南京条约中的协定关税的条款,故选 A。 天津条约中没有协定关税的条款,故排除 B。 北京条约中没有协定关税的条款,故排除 C。D 项与材料无关,故排除 D。【点睛】本题比较简单,只要能区分南京条约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辛丑条约的条款内容上的不同,就能准确答题。6.2016 年 9 月,G20 峰会在中国美丽的杭州召开。据史料记载,清光绪二十一年,杭州开为日本商埠,拱宸桥辟为日租界,主权沦丧,民族蒙耻。下列条约内容与“杭州开为日本商埠”属于同一不平等条约的是A. 赔款 2100 万银元B. 割香港岛给英国C. 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

8、口岸开厂D. 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4 -【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信息“清光绪二十一年,杭州开为日本商埠,拱宸桥辟为日租界”结合所学可知,题干提及的是 1895 年签订的中日马关条约 , 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建厂,故 C 项正确。AB 是南京条约的内容,D 项是辛丑条约的内容,故 ABD 三项排除。7.史载:太平军刚入南京城一个月,敌人威胁还未解除,就开始大兴土木,建造天王府。每天征用万余民工,宫中金碧辉煌,重殿叠宇,金龙殿饰以黄金,绘以五彩,光彩夺目。在外征战的太平军将领一直源源不断将各种奇珍异宝运到天王府。从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A. 兴建天王府直接导致太平

9、天国运动失败B. 农民阶级无法克服自身的局限性C. 太平天国运动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D. 成为太平天国推翻清朝统治的象征【答案】B【解析】【详解】1864 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与材料中“太平军刚入南京城一个月”不符,故 A 项错误;材料中“大兴土木,建造天王府”反映了农民阶级追求享乐,体现出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故 B 项正确。材料中“大兴土木,建造天王府”反映了追求享乐,但没有涉及科学理论的指导,故 C 项错误;推翻清朝统治要依靠革命斗争,与材料中“大兴土木”不符,故 D 项错误。【点睛】农民阶级是小生产者的代表,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不可避免地具有落后性、分散性、自私性等特点,天京变乱是农民阶级

10、局限性的结果,偶然性中包含着历史的必然。农民阶级缺乏先进的革命纲领和科学理论的指导,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8.下图为民国 21 年在申报刊登的一则香烟广告。这表明当时- 5 -A. 申报成为宣传抗日的主流媒体B. 全民族抗战已成为社会共识C. 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D. 爱国商家利用时局营销产品【答案】D【解析】【详解】一则广告不能表明申报成为宣传抗日的主流媒体,故 A 项错误。从“民国 21 年”可知是 1932 年,此时全民抗日尚未成为社公共识,并且题干中的文字仅是民族资产资产阶级的呼喊,无法判断出其他阶层的呼应,故 B 项错误。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是在1935 年华北事变

11、后,故 C 项错误。从图片中的文字“国难当头,人人有救国的责任“和“民国 21 年”并结合所学可知,爱国商家利用时局营销产品,故 D 项正确。9.1914 年出版的单级国文教科书第八册记载辛亥革命如下:“我国革命之役,起于辛亥之秋,不久临时政府成立。清廷遣使议和,历时未决,内阁总理袁世凯调停期间,隆裕太后及宣统帝遂逊位让国。临时政府迁于北京。国民以袁世凯有大功,更举为临时大总统。翌年十月国会选举正式总统,袁世凯当选。政府改组,列邦承认,我国基础由是始定。 ”此教科书对辛亥革命的描述A. 强调了袁世凯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和执政合法性B. 突出了孙中山对辛亥革命和民国建立的贡献C. 有利于人们全面客

12、观认识辛亥革命D. 有助于人们深入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 6 -【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清廷遣使议和,历时未决,内阁总理袁世凯调停期间,隆裕太后及宣统帝遂逊位让国。临时政府迁于北京。国民以袁世凯有大功,更举为临时大总统。翌年十月国会选举正式总统,袁世凯当选。政府改组,列邦承认,我国基础由是始定。 ”反映了袁世凯当选中华民国大总统的经过、原因、以及人民和列强对此的反应,由此可见该教科书强调了袁世凯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和执政合法性,故 A 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袁世凯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没有涉及孙中山,故 B 项错误。材料将袁世凯当选的原因歪曲为“国民以袁世凯有大功,更举为临时大总统” ,这不利

13、于人们全面客观认识辛亥革命,故 C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辛亥革命的背景,故 D 项错误。10.近代某一法律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该法律的进步意义在于A. 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的丰碑B. 事实上宣告了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C. 成为封建统治结束的标志D. 标志着反帝反封建任务的彻底完成【答案】A【解析】材料“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反映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的丰碑,故 A 正确;中华民国成立事实上宣

14、告了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故 B 错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并未结束封建统治,故 C 错误;辛亥革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这并未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故 D 错误。故选 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与性质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11.2017 年 10 月 31 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步行来到某会址纪念馆,习近平动情地说,毛泽东同志称这里是中国共产党的“产床” ,这个比喻很形象,我看这里也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该会址是- 7 -A. 中共一大会址B. 中共二大

15、会址C. 八七会议会址D. 中共七大会址【答案】A【解析】【详解】中共一大标志中国共产党诞生,与材料中“这里是中国共产党的产床 ”相符,故 A 项正确。中共二大确定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问题;八七会议批判和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选出了新的临时中央政治局,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决定发动秋收起义。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BCD 三项与“产床”不符,故排除。12.下图是红军长征路线图,图中所在地点发生过哪一重大事件?A. 红军开始长征B. 召开遵义会议- 8 -C. 发动南昌起义D. 甘肃会宁会师【答案】B【解析】【详解】红军从江西瑞金开始长征,应是图中

16、的。故 A 项错误。遵义会议在贵州召开,应是图中的。故 B 项正确。1927 年 8 月 1 日中国共产党领导部分国民革命军在江西省南昌市举行武装起义。与题干无关,故 C 项错误。红军长征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应是图中的。故 D 项错误。13.1954 年 9 月 21 日人民日报报道:“(20 日)下午五时五十五分,执行主席宣布表决结果:投票数共一千一百九十七张,同意票一千一百九十七张。这时,全场欢腾,全体起立,为这个伟大文献的诞生而热烈欢呼。 ”投票通过的这部“伟大文献”是A. 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B. 新中国第一部带有临时宪法性质的文件C. 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D. 中

17、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答案】C【解析】根据时间 1954 年可知,投票通过这部“伟大文献”的会议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文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所以 C 符合题意; A 是 1912 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 是 1949 年的共同纲领 ,D 是 1982 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BD 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抓住关键时间信息“1954 年” ,结合所学 1954 年宪法的意义分析解答。14.二战结束后,接受日本投降签字国家的顺序是美、中、英、苏、澳、加、法、荷等。1946 年 5 月,在审判日本战犯的远东国际法庭上,最初法官次

18、序排位是以美、英、苏、中、法为序,经过中国法官的积极斗争,最终法官席次依照日本投降书上受降签字的次序排列。对法官席次变化起决定性作用的是A. 中国法官的积极斗争B. 中华民族的巨大贡献C. 中国实力的显著提升D. 中国利益的必然要求- 9 -【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最终法官席次依照日本投降书上受降签字的次序排列”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为打败日本法西斯做出巨大贡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B 项正确。中国法官的积极斗争能维护国家的地位和尊严,但不是起决定性作用,排除 A。1946 年的中国国家实力没有显著提升,排除 C。国家实力决定国际地位,没有实力作为前提,利益也就无法保证,故对法

19、官席次变化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所做的巨大贡献,而不是中国利益的必然要求,排除 D。15.下表是解放战争时期某战役“作战计划”的最初方案与“批示” 。据此判断该战役是阶段 作战力量 进攻目标 中共中央军委批示第一阶段 苏北兵团 淮阴、淮安、宝应、高邮 以歼灭黄(百韬)兵团为目标第二阶段 三个纵队 海州、连云港 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A. 辽沈战役B. 平津战役C. 淮海战役D. 渡江战役【答案】C【解析】根据表格信息“以歼灭黄(百韬)兵团为目标” “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可知是淮海战役,1948 年 11 月,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发起了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战

20、役,淮海战役的胜利,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故 C 项正确。辽沈战役发生在东北地区,与材料中“徐州、淮阴、淮安、宝应、高邮”等信息不符,排除 A。平津战役发生在华北地区,与材料中“徐州、淮阴、淮安、宝应、高邮”等信息不符,排除 B。渡江战役是指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南京,与材料不符,排除 D。16.据新华网报道,2014 年 11 月 19 日记者从湖北省纪委监察厅获悉,大悟县有关部门查处- 10 -了一起吕王镇杨山村“两委”换届选举贿选案件,涉案人员受到了严肃处理。材料中所述贿选案件A. 摧毁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 影响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 促进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

21、完善D. 破坏了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在当地的有效实施【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涉及的是杨山村“两委”换届选举贿选案件,村选举属于基层民主,选举贿选显然破坏了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在当地的有效实施,故选 D。 “摧毁”用词不当,且与材料无关,故排除 A。材料没有体现“政治协商制度”的信息,故排除 B。材料也没有体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信息,故排除 C。17.下图是抗日战争中某一战役的形势图。以下说法符合此图史实的是A. 此役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B. 此役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C. 此役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D. 此役发生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答案】C【解析】【详解】地图上战役的重点使台儿

22、庄,结合所学知识,台儿庄战役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 11 -利,故选 C。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故 A 与材料无关,排除 A。平型关大捷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故 B 与材料无关,排除 B。台儿庄战役发生在相持阶段之前,故 D 不符合题意,排除 D。18.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蒋介石曾责问日本右翼元老石井道:“日本豢养台独,还允许他们成立临时政府,不是欺人太甚嘛!”之后,他指示台湾当局相关负责人和媒体发表谈话或刊发文章,揭露和谴责日本政府及其右翼政客支持“台独” 、制造“两个中国”之行径。这说明蒋介石A. 积极推动第三次国共合作B. 承认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C. 改变

23、了对大陆的敌视政策D. 秉持“一个中国”的立场【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题干“他指示台湾当局相关负责人和媒体发表谈话或刊发文章,揭露和谴责日本政府及其右翼政客支持台独 、制造两个中国之行径。 ”可以看出蒋介石反对日本纵容台独分子分裂中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故 D 项正确。国共合作问题材料中没有涉及,故 A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蒋介石对新中国的态度,而且 B 项也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蒋介石对大陆的态度,故 C 项错误。19.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上提出了一个两句话的临时提案。第一句是:与会国成员愿意为推动朝鲜问题的和平解决继续努力;第二句是:恢复谈判的时间和地点另行商定。这

24、次会议是A. 日内瓦会议B. 万隆会议C. 不结盟运动会议D. 二十六届联大【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日内瓦会议。根据“与会国成员愿意为推动朝鲜问题的和平解决继续努力”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次会议是为了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日内瓦会议曾一度陷入僵局,周恩来提出的建设性意见推动了会议的进展。所以这次会议与万隆- 12 -会议、不结盟运动会议和二十六届联大无关,故排除 B、C、D 项,故选 A。20.1970 年 10 月下旬,尼克松在欢迎罗马尼亚领导人齐奥塞斯库的宴会上,第一次以美国总统的身份使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名称,这被认为是“意味深长的外交信号” 。据此判断,

25、美国A. 积极传递改善中美关系的愿望B. 彻底改变了敌视新中国的政策C. 落实中美联合公报的原则D. 开始推进与中国新型区域合作【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中美关系的改善。美国从来没有彻底改变敌视新中国的政策,故排除 B项;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是在 1972 年,故排除 C 项;中美之间的关系不属于新型区域合作,故排除 D 项。根据“第一次以美国总统的身份使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名称,这被认为是意味深长的外交信号 ”可知美国积极传递了改善中美关系的愿望,故选 A。21.2017 年,联合国驻苏丹达尔富尔维和部队最高行政长官尼葛这样评价中国的工兵分队:“中国工兵非常出色,不仅为达尔富尔的和平

26、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当地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中国参与苏丹维和行动属于A. 构建新型区域合作的行动B. 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C. 中国与苏丹双边外交活动D. 践行“结伴不结盟”的国家关系【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中国新时期的外交成就,从材料可知,中国参与苏丹维和行动是联合国授权的,故体现了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选 B。材料没有体现“构建新型区域合作”的信息,故排除 A。中国参与苏丹维和行动是联合国授权的,不属于双边外交活动,故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结伴不结盟”的国家关系的信息,故排除 D。22.2016 年 7 月,特蕾莎梅成为英国历史上继撒切尔之后的第二任女首相,

27、入住唐宁街 10号,并应英国女王伊利莎白二世的邀请前往白金汉宫,接受女王授权组建新一届内阁,并从女王手中接受玉玺,正式就任英国首相。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13 -A. 英王是国家元首,实际是统而不治B. 内阁成员与首相保持共进退C. 首相是下院多数党的领袖,实际掌握着国家大权D. 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首相只能辞职并解散内阁【答案】D【解析】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首相可以辞职也可以选择解散议会重新选举,是两种选择而不是一种选择,选 D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英王是国家元首,实际上的确是统而不治,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内阁成员是要与首相保持共进退,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

28、除;首相是下院多数党的领袖,实际也掌握着国家大权,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D。23.光荣革命开始了一个现代的英国,说其“光荣”就在于它不流血,这对英国以后的历史产生了巨大影响。这表明光荣革命留下的最深刻遗产是A. 17 世纪英国革命没有发生暴力冲突B. 制度变迁一定要用暴力革命方式完成C. 和平渐进的改革成为英国政治发展特色D. 结束王权专制,国王“统而不治”【答案】C【解析】【详解】17 世纪英国革命发生了内战等暴力冲突,故 A 项错误;一定要用暴力,与材料中“光荣就在于它不流血”不符,故 B 项错误;C 项与材料中“光荣就在于它不流血”相符,故 C 项正确;D 项应是权利法案

29、 , “光荣革命”是其前提,故 D 项错误。24.1845 年,美国国会通过一项法案:禁止总统在未经过国会同意拨款的前提下授权建造海上缉私船。总统约翰泰勒否决了该法案,但国会推翻了总统的否决。根据美国 1787 年宪法,随后A. 总统可再次否决该法案B. 总统将自行建造缉私船C. 该法案由最高法院裁决D. 这项法案将会自动生效【答案】D- 14 -【解析】1787 年美国宪法规定立法权属于国会,总统对国会立法由否决权,如果国会以三分之二的人再次通过,则总统否决无效。 “国会推翻了总统的否决”属于后者的现象,所以这项法案将会自动生效,故 D 项正确;总统只有一次否决权,故 A 项错误;总统不会绕

30、过国会自行建造缉私船,故 B 项错误;由最高法院负责司法权,立法权属于国会,故 C 项错误。25.有俄罗斯学者把俄国 1917 年发生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称为“伟大的俄罗斯革命” ,将其划分为“2 月阶段”和“10 月阶段” ,认为“它们不是相互矛盾的” 。上述观点的主要依据是两者都A. 着力推翻沙皇专制B. 推进俄国民主进程C. 满足农民土地要求D. 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答案】B【解析】俄国二月革命推翻了沙俄政府,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十月革命推翻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属于社会主义革命,二者都推进了俄国民主革命进程,B 正确;A 是二月革命任务;C和 D 是十月革命的性质和任务。26.(美)迈

31、克尔罗斯金在国家的常识中写到“列宁很快就看到一种二元权威正试图统治俄国。临时政府控制着军队和外交政策。但是在最重要的城市彼得格勒,由工人、士兵、水手和革命者组成的委员会(工兵代表苏维埃)管理着一切。 ”面对“二元权威”的政治局面,列宁A. 发动二月革命B. 发表四月提纲C. 举行彼得格勒起义D. 下令攻占冬宫【答案】B【解析】材料中“二元权威”指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为此列宁发表四月提纲提出当前民主革命任务是像社会主义革命过度,B 正确;A 是两个政权并存之前; C 和 D 是1917 年 11 月。- 15 -27.下图取材于 1949 年美国报纸的一幅漫画,题为“他终于上道

32、了” 。由此,你得出的正确认识应是A. 马歇尔计划直接损害美国纳税人的利益B. 漫画客观全面反映了马歇尔计划的影响C. 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旨在复兴西欧经济D. 欧洲经济恢复得益于马歇尔计划的推行【答案】D【解析】漫画说明欧洲在美国纳税人帮助下争取能自立了,这里的欧洲自立显然是得益于美国二战后实施的马歇尔计划的援助,故 D 项正确;马歇尔计划有利于美国商品输出欧洲,不会直接损害美国纳税人的利益,故 A 项错误;漫画并没有反映出马歇尔计划实质,故 B 项错误;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主要目的是控制欧洲,对抗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故 C 项错误。28.下图是一幅关于冷战的漫画。对漫画内涵的解读正确的是A. 美

33、苏核均势背景下的两极对抗- 16 -B. 美苏之间爆发了直接战争冲突C. 冷战格局下孕育着多极化趋势D. 冷战时期两大阵营共存与合作【答案】A【解析】观察图片可知,图中“Cold War”意味冷战格局下,左右两边处于对峙情况,根据“H、Z”“BOMB“可知双方都拥有核武器,是美苏两国,译文提示双方都不会使用核武器,反映了美苏在核均势背景下的两极对抗,A 正确;B 不符合史实,排除;C 材料无法体现,排除;图片信息无法体现“两大阵营共存与合作” ,排除 D。点睛:冷战阴影下,虽然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形成了“全面冷战” ,但美苏双方实力均衡,都不敢轻易动武,美苏两国未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避

34、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29.2018 年 2 月 9 日晚举行的平昌冬奥会开幕式上,朝鲜和韩国体育代表团持“朝鲜半岛旗”共同入场,在阿里郎的伴奏下一起入场,全场欢呼,令人动容。下列关于韩国和朝鲜关系说法不正确的是:A. 朝鲜和韩国关系缓和有利于亚洲与世界的和平发展B. 朝鲜战争说明美苏争锋的重点在亚洲C. 朝鲜分裂是美苏冷战的影响D. 朝韩有着共同历史文化传统【答案】B【解析】【详解】朝韩本来是一个国家,具有共同的历史文化传统。朝鲜分裂是因为二战后美苏冷战导致的,两国关系的缓和对于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都是有积极意义的,故 ACD 的说法都是正确的,所以排除 ACD。美苏争锋的重点在欧洲,

35、故选 B。【点睛】这一题属于反向选择题(也叫否定式选择题) ,即选择不符合史实或者不正确的说法,这类题目的解题关键是看清题目要求中的“不”或“错误” ,判定是选择不正确的选项或者不符合史实的选项,这是最重要的;另外,看全选项再选择,也是防止审题错误或者看不清题导致错选的手段。30.2017 年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朝鲜实施制裁甚至扬言动武;中国周边部分国家多次在中国近海挑起事端;美国与俄罗斯相继出兵叙利亚。这些事件反映出当今世界- 17 -A. 威胁和平的因素依然存在B. 世界大战危险临近C. 美俄主导国际政治新秩序D. 多极化的趋势停滞【答案】A【解析】世界局势总体呈现和平与发展态势,但由于“冷战

36、”结束后,东西方力量对比的失衡,国际关系中也存在着一系列新矛盾和新冲突一些地区和国家内部长期压抑的民族,种族,宗教、领上等矛盾相继爆发。特别是美国试图独霸全球,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使区域性、小规模的冲突增加。世界形势出现了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本题正反映了当今世界威胁和平的因素依然存在,故 A 项正确;B 项说法与史实不符;C 项国际关系朝多极化方向发展,而非美俄主导,故 C 项错误;D 项“停滞”一说错误。二、判断题:判断正误,正确的选正确,错误的选错误。 (本大题 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10 分)31.1931 年,日本发动了七七事变,中国的十四年抗战由此开始。【

37、答案】错误【解析】【详解】1931 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中国的十四年抗战由此开始。故题目说法错误。32.1949 年 9 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筹建新中国。【答案】正确【解析】【详解】1949 年 9 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大会制定了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大会确定:五星红旗为新中国的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北平改名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新中国采用公元纪年。大会决定在首都天安门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

38、碑。完成了建立新中国的各项准备。 故题目说法正确。33.1954 年,周恩来参加日内瓦会议时,正式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8 -【答案】错误【解析】【详解】1953 年底,中国政府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因此题目说法错误。34.1832 年英国议会改革重新分配议席,取消许多已经衰败的选区,减少一些选区的议席,新兴工业城市取得较多议席。【答案】正确【解析】【详解】1832 年英国议会改革重新分配议席,取消或减少一些选区的议席,让人口增加和新兴工业城市的选区取得较多议席,通

39、过和平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议席。35.1991 年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多极格局形成。这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答案】错误【解析】【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但多极化格局没有形成。故题目说法错误。第卷(非客观题,共 30 分)三、材料解析题: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本大题 2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20 分)36.官僚制度是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支撑点。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这位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

40、府负责的官员。他还解除了除他自己军队之外的所有士兵的武装;下令迁徙各国的旧贵族到首都,以便监视他们;把秦原来的卫戍部队派到全国各地。【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在隋代,特别在唐代,(科举制的实行)贵族的力量逐渐衰弱,他们在政府中的地位被职业官僚所代替,这些职业官僚依靠自己的才能和教育程度并通过科举登仕,这样就扩大了统治集团的社会基础,使出身于小家族的人也能进入官场。旧贵族逐渐消- 19 -失。随着政府官员的这一变化,皇帝的地位也改变了,皇族以一种崭新的面貌雄踞于普通社会之上,同时皇帝开始逐渐地扩大了他的专制权力。【英】崔瑞德【美】费正清剑桥中国史(隋唐史) 材料三太祖自诛胡汪之后,遂不设

41、丞相,而朝廷之事皆分布六部,阁下诸臣但以备顾问而已。故解缙与胡广诸人,皆以讲读入阁办事,杨文定亦但以太常少卿入。不兼部臣,亦无散官。故其权甚轻。然各衙门章奏皆送阁下票旨,事权所在,其势不得不重。后三杨在阁既久,渐兼尚书,其后散官加至保傅,虽无宰相之名而有宰相之实矣。【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七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皇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实行的行政制度是什么?该制度与以前的地方行政制度相比有什么主要区别?(2)据材料二指出实行科举制的政治影响有哪些?(3)据材料三指出内阁逐渐“势重”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内阁阁臣是否真的“无宰相之名而有宰相之实” 。(4)以上材料带

42、给你的重要启示是什么?【答案】 (1)制度:郡县制;区别: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官员由中央任免并向中央政府负责。(2)影响:贵族力量逐渐衰弱;统治基础得以扩大;皇帝专制权力得以加强。(3)原因:有了“票旨”权(票拟权) ;判断:不是;分析:内阁是协助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并没有宰相的地位和权力。(内阁始终没有取得法定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行政机构)(4)启示:重视制度创新(完善)【解析】【详解】 (1)第一小问,紧扣材料一信息“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第

43、二小问,根据材料“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可知郡县官员由中央任免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结合所学可知形成了中央从垂直管理地方的新形式,标志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划时代的改革。- 20 -(2)根据材料二信息“(科举制的实行)贵族的力量逐渐衰弱”可知贵族力量逐渐衰弱;根据材料二信息“这些职业官僚依靠自己的才能和教育程度并通过科举登仕,这样就扩大了统治集团的社会基础”可知统治基础得以扩大;根据材料二信息“皇族以一种崭新的面貌雄踞于普通社会之上,同时皇帝开始逐渐地扩大了他的专制权力”可知皇帝专制权力得以加强。 (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信息“然各衙门章奏皆送阁下票旨

44、,事权所在,其势不得不重”可知衙门章奏皆送阁下票旨(内阁有了“票旨”权) 。第二小问,首先作出判断,可知内阁阁臣不是真的“无宰相之名而有宰相之实” ;其次,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统治者设立内阁的初衷以及内阁的地位可知内阁是协助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并没有宰相的地位和权力。(4)正确解答本题,要注意从宏观上把握三则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把握材料总体立意。注意从多个角度展开思考和作答,重点注意把握到“要注意重视制度的创新与完善”维度展开思考和作答,言之成理即可。37.一个国家的外交和内政存在着彼此联动、相辅相成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949 年底,毛泽东率领中国代表团访问苏联,举行中苏会谈。第

45、二年初,双方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条约规定,缔结一方如果受到第三国侵略,另一方即尽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苏联政府同时给中国三亿美元贷款。这对促进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破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具有重要意义。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一)材料二“中美关系正常化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必要条件。更确切地说,开放是改革的必要条件” 。资中筠认为,如果没有开放,我们关起门来是无法实行改革的。人们总是说“改革开放” ,但不如说“开放改革” 。而对外开放,很大程度上就是对美国的开放。在中国开放改革的进程中,中美关系正常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对中国的改革开放起到了关键作用。童桐写在中美建交及邓小平访美

46、 30 周年之际材料三 因为这个世界上的事情越来越离不开中国的参与。三年来,习近平主席 20 次出访,所到之处都刮起强劲“中国风” 。收获,是因为中国的外交不仅“高大上” ,而且“接地气” 。中国的领导人甚至我们的主席、总理,都在出访期间亲自做“讲解员”和“推销员” 。他们心中想的是国内的发展建设,装的是人民的利益福祉。2016 年 3 月 8 日王毅:中国外交忙得很有必要、很有收获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初期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是什么?这一方针在当- 21 -时产生怎样的现实作用?(2)据材料二指出中美关系改善的必要性?运用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关系改善的关键事件有哪些?(3

47、)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世界上的事情越来越离不开中国参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我国外交活动取得了哪些“收获”?【答案】 (1)方针:一边倒。作用:保障新中国的国防安全;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2)必要:为国家改革开放创造条件。事件:1972 年尼克松访华,发表中美联合公报 ;(1978 年中美建交公报 )1979 年中美建交。(3)原因: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高。收获:促进了国内发展,维护了人民的利益。【解析】【详解】 (1)第一小问,紧扣材料一信息“1949 年底,毛泽东率领中国代表团访问苏联,举行中苏会谈” 、 “第二年初,双方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并结合所学可

48、知,新中国初期外交方针的史实,不难把握到“一边倒”的外交方针。第二小问,紧扣材料一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初期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封锁等方面展开思考和作答,注意凸显带来的“积极进步意义” , 可以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回答即可。(2)第一小问,紧扣材料二信息“中美关系正常化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必要条件” “中美关系正常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对中国的改革开放起到了关键作用”可知为国家改革开放创造条件。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围绕中美关系改善的三个时间节点展开作答,即 1972 年尼克松访华、1978 年中美建交公报发表、1979 年中美建交。 (3)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三和所学改革开放新时

49、期中国发展概况,注意紧扣“中国综合国力增强” 、 “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的维度思考和作答。第二小问,结合材料并紧扣“促进国内发展” 、 “维护人民利益”等方面思考和作答,符合相关史实即可。四、问答题:根据设问,回答问题。 (本题 10 分)38.1781 年,在华盛顿的领导下,美国军民打败了最后一支英国殖民军队,赢得了国家独立。如何建立一个新的国家,年轻的美国做出了自己的选择。这一选择也深刻地影响了美国的发展。当今美国在诸多领域都处于全世界的领先地位。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22 -(1)独立之后的美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经历了怎样的变化?(2)1787 年美国制宪会议通过的联邦宪法对联邦政府权力进行了怎样的分配?这体现了什么原则?对美国而言,这种权力结构有何重大意义?(3)二战结束后,针对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美国实施了“冷战”政策,其表现有哪些?苏联解体后,美国极力推行怎样的外交战略?【答案】 (1)变化:从邦联制到联邦制。(2)分配:总统掌握行政权,国会掌握立法权,最高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