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B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10讲宋明理学课件.ppt

上传人:dealItalian200 文档编号:1110462 上传时间:2019-04-25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61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史B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10讲宋明理学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通史B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10讲宋明理学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通史B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10讲宋明理学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通史B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10讲宋明理学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通史B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10讲宋明理学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10讲 宋明理学,考纲考情分析,要点史料探究,高考教材连线,主干知识整合,考点即时演练,考纲考情分析 考题角度备考分析,主干知识整合 整合知识夯实基础,抓主干,一、三教合一:儒学哲理化的背景 1.三教合一:儒、道、佛三教之间在彼此反复辩驳中相互吸纳渗透。唐宋时期调和之风尤其兴盛。 (1)传统儒学:“儒门淡薄,收拾不住”。 (2)佛道兴盛:魏晋南北朝以来,吸引众多信徒。 (3)唐宋儒者:兼收并蓄,丰富更新,适应时代。新儒学既要弘扬传统,积极入世、关怀现实;又要涵盖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 2.庶民社会 (1)儒家名分“礼不下庶人”,佛道“众生平等”。 (2)面对宋代庶民社会,儒家需要重新

2、诠释伦理规范。,二、形成过程 1.创立北宋“二程” (1)哲学观: 是宇宙万物的本原(理学核心)。 (2)伦理观:把天理与 直接联系起来,认为“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3)认识论:提出“格物致知”,把知识、道德和天理联系起来。 2.成熟南宋朱熹 (1)哲学观:天理就是 。 (2)伦理观:强调“存天理, ”。 (3)认识论:“ ”的目的是明道德之善。 (4)朱熹编著的 成为后世 依据的教科书。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天理,伦理道德,三纲五常,灭人欲,格物致知,四书章句集注,科举考试,3.发展心学 (1)南宋陆九渊 哲学观:“心”是宇宙

3、万物的本原,主张“心即理也”,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伦理观:将人心与 联系起来。 认识论:认为 即可得到天理。 (2)明代王阳明心学的集大成者 哲学观:宣扬“ ”“心外无理”。 伦理观:将人心与伦理道德联系起来。 认识论:提出“ ”,即去掉人欲,恢复良知;主张“ ”,即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伦理道德,反省内心,心外无物,致良知,知行合一,(3)影响 陆王心学重视个体的主动作用,肯定普通人生活欲求的正当性,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 陆王心学强调人的自觉精神,否定古代经典的绝对权威,客观上冲击了正统儒学的影响,冲破了理学的思想禁锢,对晚明思想界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刺激作用。 陆王心

4、学虽然有利于道德修养,但忽略了对客观知识的学习,造成了之后王学弟子任性废学的弊病。 三、历史影响 1.积极影响 (1)宋明理学把传统儒学从天人感应的神学倾向中解脱出来,使之哲理化,是对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理论总结,具有一定的进步性。,(2)心学打破 的僵化,活跃了人们的思想。 (3)理学重视 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 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 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2.消极影响 (1)宋明理学为适应封建社会后期统治阶级的需要,用“三纲五常”维系,压抑、扼杀人们的 。 (2)为 辩护,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 ,从而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

5、3)夸大了“心”的作用,助长了明中叶以后不务实际之风。,理学,主观意志,社会责任,中华民族,专制统治,自然欲求,封建等级秩序,官方哲学,重理解,1.汉末魏晋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 (1)背景: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时代。此间约近四百年,政治昏暗,皇权堕落,基本上处于分裂状态,是我国历史上突出的多国多君时代。同时社会动荡,战乱频仍,南北民族大迁徙,又促成国内各民族、各种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的大交融。由于政治多元,权力分散,思想禁锢已不复存在,文人学士的思想获得空前的自由。而日益发展的地主庄园又为他们提供了一种十分优越的

6、物质条件。魏晋文人学士,终于冲破两汉经学的束缚而以一种新的思维、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来观察社会、探讨人生哲理;于是,人文精神进一步发育,思想和学术大开放,儒学、玄学、道教、佛教相互渗透、影响,终于酿成比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更广范围、更深层次的思想大解放局面。,(2)表现:思辨性很强的玄学哲学诞生了,建安文学和抒情诗出现了,谢灵运的山水诗,陶渊明的田园文学,顾恺之的人物画都放射出奇光异彩;于是,书法艺术在东汉中叶之后,终于确立了其在中国文化舞台上的独特地位,飘然进入一个辉煌灿烂的时期。 2.儒家思想的社会地位 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随着西汉末年佛教的传入、东汉末年道教的兴起,加上魏晋南北朝时期

7、部分统治者倡导佛教,李唐王朝尊崇道教,佛、道思想在社会上弥漫。但从西汉儒学正统地位确立直到明清,儒学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文化思想体系的核心。,3.宋明理学对儒家思想的发展 (1)理学家们把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以哲学思维研究人伦物理,补孔孟所未备,把儒学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2)理学对儒家学说的集大成作用。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融汇了历代学者对儒学的研究成果,而且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确定了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3)理学家们在思辨学术中的创见,使儒家思想正本清源。宋明理学达到了思想发展史上的新水平。它提出的范畴、命题以及所讨论的问题都是新的;它探究的学术理论的广度和深度,是前所未有的。

8、这个学派是同政治密切联系的,是以治国安民、经世致用、稳定社会、协调关系、完善人的德性为最终目的的。 (4)强调个人修行,比如“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对于现代化所带来的一路下行的世俗化,有一定的道德逆挽作用。,要点史料探究 研习史料探究重点,主题一,时代使然理学出现的背景,材料一 宋明时期是中国哲学史上最繁荣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哲学家、思想家出现最多、思想水平最高的时代。宋明理学是儒家哲学,它是先秦时代儒家思想的新发展。理学虽然明确声明自觉承继孔子到孟子的先秦儒家,其思想体系中也扬弃了经学、玄学、佛学及道教的思想,但理学能够在宋代以后获得新的发展,正是因为

9、它站在儒家的立场上,批判地吸取了不同思想的营养。 陈来宋代理学话语的形成,材料二 从唐代末期到北宋,中小地主和自耕农为主的经济形态出现,他们的子弟通过科举进入到国家政权队伍里面,成为士大夫的主体。这种社会出身的知识人,在伦理观念、文化态度和思想倾向方面,跟中唐以前、魏晋时代,尤其士族出身的知识分子的想法大异其趣。他们甘于吃苦的精神人格,以国家大事、以民生为己任的家国情怀,代表了当时北宋儒家人格的发展方向。如果没有这种道德精神出现,那宋明理学的出现应该说是没有前提的,也就是没有可能的。 陈来宋明学案为往圣继绝学,【解析】 材料“它站在儒家的立场上,批判地吸取了不同思想的营养”说明隋唐时期,佛道盛

10、行,儒学吸纳佛道等不同思想的营养。“从唐代末期到北宋,中小地主和自耕农为主的经济形态出现”说明唐宋鼎革,社会秩序变化。“他们的子弟通过科举进入到国家政权队伍里面”“甘于吃苦的精神人格,以国家大事、以民生为己任的家国情怀,代表了当时北宋儒家人格的发展方向”体现门阀士族衰落、庶族地主兴起,他们富有社会责任感。 【参考答案】 背景:隋唐时期,佛、道盛行,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三教融合,儒学吸纳佛道思想;社会秩序混乱,急需加强中央集权;门阀士族衰落,富有道德精神人格的知识分子涌现。,【问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明理学产生的背景。,深化拓展,宋明理学兴起的社会条件,1.理学的兴起适应了唐末以

11、来重建伦理纲常的需要。唐末和五代时期的长期分裂和混乱,使传统伦理道德规范遭到极大破坏。因此,宋代统治者一开始就倡导尊儒读经,宋代的儒学复兴便由此开始。 2.理学的兴起是宋代科学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宋代稳定政局后,农业、手工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大规模发展,科学文化的进步尤其引人注目,为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理学的兴起是儒、佛、道长期争论和融合的结果。中国思想史在唐代中后期出现了一个重要转折,韩愈提出儒家“道统”思想,打破了三教并盛的局面。宋代儒学为了与封建统治相适应,儒家“道统”思想自然成为其承续的对象。 4.理学也是北宋初期思想解放的产物。北宋学者大胆抛弃汉唐学者师古泥古的学风,敢于疑经改经

12、,相互辩论,相互启发,独立思考,大胆立论,讲求义理,为理学的产生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思想环境。,主题二,儒学的世俗化与乡村治理宋明理学的影响,材料 王阳明平南赣乱之后,举乡约告谕乡民,以“和尔邻里,齐尔姻族死丧相助,患难相恤,息讼罢争”。乡约中,王阳明要求乡民做“一念而善”的善人,注重修身,内察自省,防止“一念而恶”成为“恶人”。针对民众过恶,王阳明的惩戒方法不在于“请兵灭之”,而在于使乡约之民“兴其善念”。阳明镇守南赣三年,“赣俗丕变,赣人多为良善”。 王雅克等王阳明 的基层社会治理思想研究,【解析】 王阳明制定和推行乡约的社会价值需从材料分析。材料中“和尔邻里,齐尔姻族死丧相助,患难相恤,

13、息讼罢争”等反映出弘扬传统美德,家庭成员道德和举止规范;和谐家族关系,家族凝聚力增强。宋明理学对后世产生的影响,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凝聚宗族、道德修养、理学自身发展、文化传承、维护统治等角度归纳。 【参考答案】 社会价值:宗族互助,和谐乡里;教化百姓,移风易俗;奖善劝诫,稳定秩序。 影响:增强了宗族的凝聚力;提高了人们的道德修养;明确了家族、社会伦理关系,规范了社会秩序;促进了理学、文化的世俗化;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适应统治者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问题】 据材料,概括王阳明制定和推行乡约的社会价值。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明理学对后世产生的影响。,深化拓展,一、宋明时期儒学

14、的发展 1.儒学的哲理化:注重思辨 在批判吸收佛道思想基础上,确立了一套以“天理”为核心的精致完备的理论体系。(本原、认知) 2.儒学的世俗化:注重普及 (1)强调自我的主动作用,人皆可以为尧舜,儒家伦理深入社会。 (2)推动庶民社会发展:重视家族伦理建设;建立宗族乡约秩序;兴办慈善教育事业。,3.理学的精神化:注重修身 个人的气节德操;民族的使命责任感。(一直影响到近代)纲常名分,理学杀人。(局限性) 4.理学的正统化:孔孟地位提升 南宋后逐渐成为官方哲学;元朝科举考“四书”;明朝居于统治地位。 5.理学的国际化 流传朝鲜、日本等,形成“朱子学”学派。,二、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关系,高考教材连

15、线 透析高考教材补缺,角度一 唐代儒学地位受到冲击 【典例1】 (2014全国卷,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试题分析】从材料信息看,唐朝政治地位变化较大的是佛教和道教,李渊自认为是老子的后裔,道教政治地位较高;武则天认为自己是菩萨转世,大力提倡佛教,这些变化都没有涉及儒家的政治地位变动,C项正确。“决定宗教兴亡”表述过于绝对,唐武宗大规模地“灭佛”之后,佛教并没有走

16、向消亡,故A项错误;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不符合“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唐朝皇帝的政策影响宗教的政治地位,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材料中没有反映,故D项错误。 答案:C,角度二 唐宋儒学的复兴 【典例2】 (2015全国卷,40,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

17、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卞孝萱等韩愈评传,【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归纳和对比分析能力。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学属于民间哲学流派,强调重民;西汉时期,儒学已经上升为统治思想,致力于维护统治者的利益,这是解答第一小问的关键所在;宋代儒学的地位没有发生变化,但是其主张突出了思想体系的完整性和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答案:(1)不同之处:孔孟思想核心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 发展:更加重视论语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

18、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角度三 宋明理学的人性论 【典例3】 (2014全国卷,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试题分析】题干直接指出了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这一学生熟知的主张,要求学生辨析这一主张与宋明理学家“人性观”的联系。宋明理学家认为人性本质是善的,但易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导致习性会相差很远,所以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另外学生通过传统的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几句,也可以选出正确的答案为D项。宋明理学并不完全否定人性,认为

19、符合天理的人性应该弘扬,而人欲也是人性,应该受到抑制,而后天的教育对于扬善抑恶非常关键。A、B两项分别是先秦时期儒家中孟子和荀子(及法家)的主张,并非宋明理学的新认识,因而不正确;C项人性非善非恶是佛教的一种主张,也不符合儒家思想。 答案:D,【教材补缺】 理学的世俗化 1.理学对后世的最大影响是对儒家伦理道德标准的丰富及普及化、通俗化。宋代理学将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推广到每一个家庭。正是这种将儒学原则世俗化、生活化的努力,保证了理学所确立的原则真正深入社会。 2.朱熹把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加以具体化、通俗化,构建了上至国家的皇帝,下至各个家庭的百姓的一套周密社会

20、秩序。他关注社会基层民众的日常言行、所作所为,希望从基层入手,改变家族和村落,建立一个理想社会。他编著小学集注旨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他编著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行为、读书、写字、饮食等方面的习惯,都提出了道德性的行为规范。,角度四 程朱理学的地位 【典例4】 (2013全国卷,25)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试题分析】孔子创立的儒学是对周公所创周礼的继承与发展,所以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

21、(公)孔之道”。宋代创立的理学推崇气节、修养,将继承和发展周礼之道、强调“重义轻利”“养浩然之气”的孟子学说奉为儒家经典之一,凸显出孟子学说在成为统治哲学的程朱理学中的重要地位,孟子一书也成为科举考试的依据之一,所以儒学在宋代以后多被称为“孔孟之道”,故C项符合题意,D项错误。宗法血缘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瓦解,A项错误;仁政理念作为儒学的主要主张一直具有广泛影响,不是促成儒学称谓变化的因素,B项错误。 答案:C,角度五 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典例5】 (2012课标卷,27)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

22、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试题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主旨。从材料信息看,王阳明认为,士、农、工、商因其“资”“力”不同而从事不同的职业,即“异业”;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应“尽其心”,从而有益于生计,这个道理是一样的,即“同道”,因此在此他强调的是要用心对待人生所处的境遇或事业,无论做什么,都应心底端正,诚心诚意,故D项正确。A、B两项与材料信息不符;C项属于现象表述,排除。 答案:D,考点即时演练 实战演练夯实基础,编者选题表,1.(

23、2018山东潍坊二模)陈寅恪认为,在政治体制、生活行为以及日常观念等许多基本方面,即使释道两教极盛,也未能取代儒家的主导地位和支配作用,但在意识形态特别是哲学理论上释道却风靡数百年。材料意在强调( ) A.社会传统信仰改变 B.儒学正统地位已动摇 C.儒学自身存在不足 D.文化呈现多元化状态,解析:C 根据材料“即使释道两教极盛,也未能取代儒家的主导地位和支配作用”,说明儒家思想一直是社会主流思想、主流观念、主流信仰,其正统地位并未动摇,故A、B、D三项错误。根据材料“在意识形态特别是哲学理论上释道却风靡数百年”,再结合所学可知,儒学传统中没有佛教和道教那么细密严谨的思辨理论体系,这种情况直到

24、宋明理学出现才得以改变。宋明理学吸收佛道思想,重建儒家理论体系,呈现出哲学化、思辨化的特点,弥补了儒学这一缺陷,故C项正确。,2.(2018河北唐山期末)北宋程颐认为秦失政于暴,西汉“宽德崇经”,东汉尚名节却不知道表现“名节”的“礼”,魏晋“尚浮虚而亡礼法”,唐伦理不正,宋则“大纲甚正”。程颐意在( ) A.借古讽今 B.取法汉唐 C.重建纲常 D.贬抑佛道,解析:C 从材料来看,程颐认为自秦至唐不同朝代都存在伦理纲常不正的现象,只有宋代是“大纲甚正”,说明程颐的目的在于重建封建伦理纲常,恢复先秦的儒学价值观,可知C项正确。,3.(2018湖南岳阳质检)朱熹朱子语类:“昨日虽看义当为然,而却又

25、说未做无害;见得利不可做,却又说做也无害;这便是物未格,知未至。今日见得义当为,决为之;利不可做,决定是不做,心下自肯自信得及,这便是物格,知得至了。”下列对朱熹的阐述理解正确的是( ) A.强调重义轻利 B.注重心性修养 C.注重道德实践 D.批判虚假说教,解析: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朱熹强调格物致知,即通过具体实践达到认识理、掌握理、践行理的目的,材料中前一层强调有认识却无行动,知行分离;后一层强调认识义与利之后,付诸实践,这反映了朱熹面对义与利时注重采取行动,即注重道德实践,故C项正确。,4.(2018安徽马鞍山二模)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提到:“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

26、,不敢以为是也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该思想意在( ) A.宣扬“知行合一” B.否定孔子思想 C.反对“格物致知” D.强调主体意识,解析:D 通过材料可知,王阳明强调判断是非应该以自己内心的判断为准绳,每个人在反思时要遵循自己的内心,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阳明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强调致良知,由此可知,王阳明强调主体意识,故D正确。,5.(2018山西太原二模)律学是中国古代对法律注释讲解的学问。唐朝律学的学习内容是律令格式和儒家经典,宋代的学习内容除当朝律令、断案外还有儒家经术。这表明唐宋律学( ) A.体现了三教合流的特点 B.延续了以礼入法的传统 C.凸显

27、律学哲理化的趋势 D.适应了中央集权的需要,解析: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律和宋律都吸收儒家经典,体现了礼法并用的思想。材料中注解法律需熟悉儒家经典表明唐宋律学延续了以礼入法的传统,故B项正确。,6.元朝统治者于1233年在燕京设国子学,让蒙古子弟学习汉语、汉文。忽必烈下令诸王子及近臣子弟从汉儒学习经典。元朝廷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加封屈原为忠节清烈公,改封柳宗元为文惠昭灵公,谥杜甫为文贞。此事实反映了( ) A.元朝统治者对儒家文化的推崇 B.元朝时期儒学居于独尊地位 C.朱子学说被元朝政府奉为正统 D.周边少数民族融入中原文化,解析:A 据材料“让蒙古子弟学习汉语、汉文”“从汉儒学习经典”“元朝廷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可以看出元朝统治者对儒家文化比较推崇,故A项符合题意;B、C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材料中只体现了蒙古族的情况,不能推出D项结论。,谢谢观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课件 > 中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