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扬州慢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散文欣赏》.doc

上传人:explodesoak291 文档编号:1114828 上传时间:2019-04-2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9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扬州慢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散文欣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扬州慢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散文欣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扬州慢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散文欣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扬州慢基础积累1.给下列加红字注音。(1)荠麦( ) (2)戍角( ) (3)黍离( ) (4)豆蔻( )2.解释下列加红的词语。(1)夜雪初霁( ) (2)荞麦弥望( )(3)予怀怆然( ) (4)自度此曲( )(5)解鞍少驻初程( )3.请用斜线在下列词句应停顿的地方作出标记。(1)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2)自胡马窥江去后(3)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4)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4.姜夔,字_,自号_,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著有_。5.北宋时期使词具有较多社会内容的是号称“慢词”圣手的_,因做过屯田员外郎,所以世称_;开拓题材领域,突破音律束缚,创立豪放词

2、风的是_;南宋初期豪放派的领袖是_;词风力求典雅,代表格律词派的作家是_。课内阅读阅读扬州慢,完成 610 题。扬州慢姜夔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6.“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写了昔日_;而“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则写出_,这是运用了_手法,抒发了词人_之情。7.“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一句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8.“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在词中起什么作用?9.扬州

3、慢写了哪些景象?10.在这首词中,姜夔大量化用杜牧的词句,这是为什么?课外拓展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2张元千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注张元千,宋代爱国词人11.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 “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12.“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做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以下小题。 卜算子 辛弃疾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 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 芸草去陈根,笕竹添新瓦。万一朝家举力田 ,舍我其谁也? 【注】这首词是辛弃疾因力主抗金遭贬,赋闲在江西农村时所作。李蔡

4、:李广堂弟,才能平庸,元朔五年被封为乐安侯。力田:汉代掌管农事的小官。 13、赏析这首词上阕所运用的主要手法。 14、词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基础积累1.(1)j (2)sh (3)sh (4)ku2.(1)雨过天晴 (2)满 (3)悲伤 (4)自己创作 (5)初到扬州3.(1)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2)自/胡马窥江去后 (3)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 (4)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4.尧章 白石道人 白石道人词集5.柳永 柳屯田 苏轼 辛弃疾 姜夔课内阅读6.扬州的繁盛繁华长街;如今呈现出一片荒凉景象;盛衰对比;对国事的痛惜伤感。7.用了拟人修辞。无情之

5、物怎会“厌言”呢?作者借此写出了扬州人民的痛苦,并对此表示同情。8.承上启下。9.景象:夜雪初霁,荠麦青青,废池老树,黄昏清角,寒气空城,波心冷月,桥边红药。这些景象写出了扬州遭劫后的荒凉、寂寞,渲染了郁闷悲凉的气氛,景中含情,寄托了作者感怀家园、伤时念乱的无限痛惜之情,并形成这首词令人回味的意境。10.杜牧在扬州生活多年,写了许多关于扬州的诗,描写了当时繁荣的景象,社会影响很大。姜夔身处名都看到的却是满目疮痍的一座空城,自然联想到他。杜牧的诗让人想起昔日扬州的繁盛情景,而浩劫后的扬州却是如此萧条,寂寞冷清,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抚今思昔,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伤。3课外拓展11.

6、“湿” “迷”使动用法,爽风夜露使得湿气弥漫,仿佛行云亦被打湿;沙溪上氤氲着水雾之气,使小舟迷失了归路。作者用“风” “露” “云” “水” “艇”等意象,淋漓地描绘出了一幅夜间泛舟归来清幽而略显凄迷的画面,为下文抒情做铺垫。 12.作者借用祖逖与刘琨闻鸡起舞的典故,反衬出自己的收复失地的豪壮之志的落空,唯有借酒消愁,借“潮落秋江冷”这样的凄凉之景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13、运用了对比手法,用李广英勇善战难封侯与李蔡才能平庸却封侯作对比,突出了李广的悲剧命运。作者以李广自比,表达了心中的愤愤不平。 14、最后句是作者的愤激之语(反语),作者通过“力田非我莫属”表达了对统治者的强烈不满和自己怀才不遇、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懑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