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古诗词鉴赏专题微语 古诗选择题在 2017 年强势回归后已成为全国卷考查的保留题型。在经过“五选二”到“四选一”的外部变化后,虽说难度略有降低,但其考查的内容是始终如一的,而且对于考生来说,它应是考生的必得分题。因此,掌握这种选择题的选择策略至关重要。一、充分认识古诗选择题的题型特点1重点突出选择题的设题点以考试说明所规定的形象、语言、技巧、思想感情等考点为主,同时有向文学、文化常识渗透的趋势,但从这两年的命题实践看,其设题重点是放在诗意理解上,即对诗中重点句子、关键词语的理解。选择题注重诗句的基本理解,主观题考查深层次理解,两者形成良好的搭配。2依诗定序无论是“五选二”式还是“四选一”式,
2、选项的先后顺序都保持与原诗语句顺序大体一致。3设误细微命题者采用曲解原意、弄错对象、无中生有、过度解读及随意引申等方式,把错误点放在选项的细微之处,尤其是多放在一两个词语上。4读懂助手虽说解答该题要全面、细致地阅读诗歌,但有时是边阅读边判断思考,无论是选择恰当的或不恰当的,错误总集中在选项的某一两处细节上,绝大多数选项内容是正确的,所以,答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准确理解诗歌的过程,题目答对了,诗歌也就基本上读懂了。因此,它是帮助理解诗歌的极好的“拐杖” ,更有助于下一道主观题的解答。二、读懂悟透诗意,准确理解词句读懂悟透诗意,准确理解诗句是答好选择题的核心要领。1读懂诗词的基本意思,准确理解诗句中
3、涉及的关键词有些选项看似考查对诗句赏析正确与否,实际上只须了解诗词的基本信息甚至某一关键词即可发现错误原因。如 2018 年全国卷第 14 题 B 项“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就是对诗句“男儿屈穷心不穷”中第一个“穷”字的错误理解。2018 年全国卷第 14 题 D项“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是对诗句“烛光相射飞纵横”中的“相射”的错误理解。因此,要把词语、句子作为平常的文言词句进行翻译,同时进行相关联想,在头脑中复活诗词所说景物,由此确定词义、句意到底是什么。2识别掌握诗词的艺术手法要识别掌握诗词的艺术手法,如比喻、借代、衬托、用典等,否则就很可能错误理解诗句,陷入命题设置的误区
4、。例如,欧阳修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2声” ,如果不懂得句中的“春蚕食叶声”是运用比喻、衬托的手法,把考生们在纸上答题写字的声音比喻成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以动衬静,形象地描写了考生们紧张严肃的答题情景,那么就容易做出错误的判断。又如,苏轼送子由使契丹的尾联“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中用到的唐代李揆的典故,对正确理解全诗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若不懂得典故内涵和使用典故的目的,答题时就很容易做出错误判断。因此,只要是选项中出现了“技巧”术语,一要判断它是否准确,二要揣摩其背后真正的含义。3了解作者及其创作背景要了解作者及其创作背景,以便深刻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进一步结合所
5、给诗句的赏析判断选项正确与否。例如,苏轼送子由使契丹这首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宋史苏轼传记载:“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是年其弟苏辙迁翰林学士兼吏部尚书,在汴京。同年八月,苏辙奉命出使契丹,庆贺辽主生辰。苏轼兄弟情深, 宋史苏辙传记载:“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 ”而今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聚少离多。作者得知弟弟苏辙奉命出使契丹,虽然是远别,但毕竟是暂时的别离,所以苏轼写诗送别弟弟,表达劝慰告诫之意,尽管为远行的弟弟担心,但更多的却是希望弟弟小心谨慎,平安归来,表现了诗人一贯的乐观豁达的胸
6、襟。三、把握选项句意,学会比对分析1审读题干,明确要求答题时,首先要认真把题干要求读上两三遍,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看清题干是要求选择正确的选项还是不正确的选项,题干的要求涉及诗歌文本的哪些内容,题目着重考查哪些知识点。切忌望文生义、一叶障目,仓促作出选择。2辨明陷阱,有效回避命题者往往在选项中巧妙地设置若干陷阱,以此来干扰考生,这就要求考生在答题时要擦亮眼睛,有效回避。常见的陷阱通常集中在诗歌鉴赏的意象、意境、语言、手法、情感、主题以及文化常识等几个要素上。设误类型有曲解诗意、意象不合、意境不合、情感不合、不明手法及风格等。其中,最重要的是曲解文意。当然,在具体试题中的设误类型可能是几种类型的
7、混合。应在把握语境内涵的前提下,仔细辨析设误类型,明确错误原因。3定位选项,逐一比对答题时,在通读全诗的基础上,要依据选项的内容来定位选项内容所对应的诗句,对比原诗句在意象、意境、语言、手法、情感、主题以及涉及的文化常识等方面的赏读解析是否正确。要做到细心、逐一地比对,同时,学会综合分析、辩证思考。边练边悟 1 (2018北京)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辛弃疾3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 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 。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 上三更月。正梅花
8、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注 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绣衣:官服。相如檄: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 ,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铜鞮陌:代指襄阳。(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答案 D解析 A 项一、二句点出李正之入蜀与己之送行,三、四
9、句点出作者“中年”又“多病” ,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正确。B 项“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体现了作者对友人的称许,正确。C 项下阕表达“与其有像小儿女那样哭泣的时间,倒不如听我说一说你要去的荆楚这一路的风光”的意思,一扫上阕愁闷的心绪,用“要新诗准备”引出“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故正确。D 项结尾两句,点明入蜀时间“正梅花万里雪深时” ,表达相互勉励,提醒友人莫忘彼此的友谊,记得互通消息之意,并非“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 ,故错。(2)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东北看惊诸葛表” ,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
10、国立功。B “赤壁矶头千古浪” ,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C “蜀道登天” ,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D “儿女泪,君休滴” ,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答案 A解析 A 项“东北看惊”者,是东北方的大好河山,落入他人之手,应当像诸葛亮请求出师那样,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正确。B 项借用苏轼游赤壁的典故是表达荆楚一路风光的壮美,并无“人生短暂的感慨” 。C 项化用李白蜀道难 ,有“对友人的担忧” ,但并无“望其早归”之意。D 项“儿女泪”几句是说:与其有像小儿女那样哭泣的时间,倒不如听我说一说你要
11、去的荆楚这一路的风光。以此过渡到后面作诗的好素材,一扫上阕愁闷的心绪,并不是为了“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边练边悟 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和寇十一晚登白门 4陈师道 重楼杰观屹相望,表里山河自一方。小市 张灯归意动,轻衫当户晚风长。孤臣白首逢新政,游子青春见故乡。富贵本非吾辈事,江湖安得便相忘。注 寇十一:寇国宝,从陈师道学。白门,徐州城门名。陈师道,北宋诗人,元祐初期,因苏轼等人举荐,曾任徐州教授。本诗作于元符三年春天,宋哲宗死,徽宗即位,之前反对变法、遭严酷打击的元祐党旧臣逐渐被召回。小市:徐州地名。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写登城所见的雄伟壮丽之景, “屹相望”写出了楼观高耸对峙的样子。B第二句写徐州城的地理形势,此处有山河天险作为屏障,堪称一方重镇。C第四句写诗人回家之后伫立门前,晚风吹动衣衫,顿生凉意,让人轻松愉快。D第六句写游子青春年少便能重见故乡,与上句中孤臣白首才被召回形成对比。答案 D解析 “青春年少”和“与形成对比”错,诗中“青春”指春天,它与“白首”只是形式上的对仗,不是意义上的对比。杜甫有诗句“青春作伴好还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