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滨州市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

上传人:ideacase155 文档编号:1117396 上传时间:2019-04-30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3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滨州市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山东省滨州市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山东省滨州市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山东省滨州市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山东省滨州市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滨州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00分,考试时间 90分钟。第卷 (选择题 共 48分)本卷共 32小题,每小题 1.5分,共 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一、选择题1.礼记曰:“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据此可知周礼A. 崇尚人文精神 B. 崇尚社会美德 C. 秉承中和之道 D. 形成等级观念考查目标:中国传统文化周礼的道德教化,材料信息解读能力,核心价值(家国情怀) 。试题解析:材料“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强调周礼的道德教化作用,故选 A项。中国传统文化重视礼仪

2、,提倡德治,追求社会的和睦相处,蕴含着古典的“人文”精神,在西周还没达到崇尚人文精神的高度。中和之道、等级观念与题干主旨不符。故不选ACD项。参考答案:B2.西周至春秋时期,天子设立了“三朝”制度,即“外朝” 、 “治朝” 、 “燕朝” ,后两者合称“内朝” 。而“外朝”则是指天子“大询众庶之朝” ,即国家在面临重大的事件时向普通民众咨询意见、宣讲政令的集会。 “外朝”的设置A. 具有政治协商的色彩 B. 成为皇权决策的辅助手段C. 体现国家权力的制约 D. 表明官僚体制的逐渐完善考查目标:中国古代制度“外朝”的设置与演变,材料信息解读和知识迁移能力,古代政治智慧。试题解析:材料中西周至春秋时

3、期出校的“外朝” ,起到了政治协商的作用,故选 A项。不具有是参与决策的职能,也不是固定的官僚体制。据所学知识,汉代设置了中外朝制度,中朝成为决策机构,外朝成了执行机构,以中朝制约外朝。故 BCD项不符合史实。参考答案:A- 2 -3.中国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鼓励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生产模式。在古希腊罗马历史上,氏族部落解体以后,一家一户的家庭劳作也日渐普及。对此合理的解读是A交流使小农经济成为东西方当时主流的生产方式B东西方家庭生产模式的出现均源于生产力的进步C亚历山大帝国的远征推广了以家庭为单位的模式D男耕女织的分工构成东西方农业生产的最初形式考查目标:中西方古代的家庭生产模式,比较能力,

4、唯物史观。试题解析:新的生产方式的出现源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故 C项正确。A 项,东西方交流不符合历史史实;C 项, “亚历山大帝国的远征”与“氏族解体后”时间不符。D 项,只是符合中国生产模式的特点。参考答案:C 4.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指出,在中国封建时代, “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 。这种手工业生产方式A在中国古代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B 以市场为导向追随市场生产C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 D 主要包含冶金和陶瓷等部门考查目标:中国古代农业(小农经济)和手工业,知识迁移能力。试题解析: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是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

5、式,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小农经济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A 项,应该是在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而不是整个古代;B 项,小农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不以市场为导向;D 项,小农经济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主要是棉纺织业,而不是冶金和陶瓷等。参考答案:C5.春秋公羊传相传为子夏的弟子公羊高所作,成书于汉初。书中大力彰扬孔子拥戴周天子“天下共主”的立场,不久之后,被汉代统治者定为官学经典。由此可见,当时汉代A统治者赞同实行分封制 B儒学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C迫切需要大一统的思想 D孔子地位已被统治者神圣化考查目标:汉代大一统的

6、思想,历史解读能力。试题解析:据材料春秋公羊传彰扬“天下共主”的立场,不久之后,被汉代统治者定为官学经典,可知这迎合了汉代大一统的政治需要。迁移所学知识,汉代新儒学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思想。故选 C,其余选项不符合题意。- 3 -参考答案:C6、下表为儒法两大传统吏治观,据此可知儒家吏治观 法家吏治观贤者居位:德治 强者为王:刑治从道不从君 君主至上“出于公心”的荐贤制 形式主义的考试制“内举不避亲” 厉行回避制主信忠臣 以私制私,设事防事A. 两者基于对人性的不同理解 B. 儒家吏治在于维护民权B. 两者奉行相近似的选官标准 D. 法家吏治优于儒家吏治考查目标:中国古

7、代儒家和法家思想,比较能力,以法治国与以德治国。试题解析:儒家与法家基于对人性(善与恶)的认识不同,吏治观的内容不同。内儒外法,根本目的都在于维护封建君主统治。故选 A,其余选项不符合题意。参考答案:A7.“门阀士族”是指在社会上具有特殊地位、由官僚士大夫所组成的政治集团。萌生于两汉,形成发展于魏晋,后于隋唐时期有过短暂兴起,武则天后一蹶不振。影响其衰亡的主要因素是A. 选官制度的变革 B. 官僚机构的调整 C. 经济重心的南移 D. 儒家思想的发展考查目标:门阀士族的兴衰、选官制度,历史解释 时空观念。试题解析:门阀士族的兴衰与选官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门阀制度主要特征在于按门第高下选拔与任用

8、官吏,察举制、九品中正制推动了门阀士族的兴盛,到了隋唐时期,为了巩固国家政权,当政者大力打击门阀士族,为提拔寒门之士,而采用科举制度,科举的兴起,导致门阀制度走向消亡,故选 A项。其他选项与门阀士族兴衰的因果关系不明显。参考答案:A8.唐监察机关御史台与刑部(司法行政机构) 、大理寺(最高审判机构) ,合成三司。每遇重大案件,大理寺卿会同刑部尚书和御史中丞共同审理,称“三司推事” 。这一制度的实行A. 有利于中央集权 B. 有利于司法公正 C. 强化了君主专制 D. 降低了行政效能考查目标:唐代政治制度,制度创新。试题解释:三司的三个机构既相对独立、各司其职又互相配合,且加强监察、监督,这有利

9、- 4 -于保障司法的客观、公正,故 B项正确。A、C、D 三项与题意不符。参考答案:B9.汉代对先秦旧本儒家经书侧重训诂(文字解释) ,而宋人则抛开旧注,直接往经文中寻求义理,敢于怀疑和独立思考,逐渐形成“理学”或“道学” 。这表明宋明理学A否定汉代董仲舒新儒学 B强调回归孔孟儒学原典C顺应商品经济发展潮流 D利于加强封建专制统治考查目标:中国古代儒学,比较能力,历史解释。试题解析:理学家所强调的义理,就其内容而言,与汉代董氏的儒学相比,其重点不在政治哲学上,而在伦理道德上;与先秦的元典儒学相比,其对伦理道德的阐述,更侧重于哲学的表达。宋明理学家在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上,提出了一系列非常有逻辑

10、层次的哲学范畴和理论结构。参考答案:B10.右图为宋代政府翻刻本的九章算术 (章节部分) ,其中注有“魏刘徽(数学家)注,唐朝议大夫行太史令上轻车都尉臣李淳风等奉敕注释”等内容。这表明A算学成果受到唐宋政府的重视 B数学的发展促进了印刷术进步C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数学进步 D古代数学日益重视推导与证明考查目标:中国古代的科技,信息获取能力。试题解析:唐宋两代, 九章算术都由国家明令规定为教科书。到了北宋, 九章算术还曾由政府进行过刊刻(1084)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本数学书。材料强调政府对九章算术的翻刻,故 A项符合题意。B、C、D 三项与题意不符。参考答案:A11、李清照是宋代少有的女作家

11、,靖康之难后,其诗词情感转为惆怅,并写下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名作佳句。这表明宋代A女性的社会地位不断提升 B政治局势影响诗词创作- 5 -C李清照词由婉约转向豪放 D程朱理学逐渐深入人心考查目标:中国古代诗歌与小说宋词,历史解释能力。试题解析:材料指出“少有女作家” ,因此不能说明女性地位不断提升,故不选 A。材料强调李清照的词风转变是在“靖康之难”后,且有佳句体现爱国之情,故 B正确。李清照词转为豪放派诗词不符合史实,故 C错误。程朱理学强调三纲五常,与材料现象不符,故不选 D。参考答案:B12、思想家李贽说:“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去童

12、心,便失却真心然则六经 语 孟 ,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su)也,断断乎其不可以语于童心之言明矣!”李贽这种思想A批判理学空疏学风 B与陆王心学思想一致C挑战孔孟正统权威 D源于明朝统治的将亡考查目标:明清进步思潮李贽反权威思想,历史解释能力。试题解析:材料表明李贽批判理学家的虚假伪善,而非明末心学脱离实际之空疏学风,故不选 A。李贽与陆王心学一致不符合史实,故 B错误。材料中李贽反对程朱理学假借孔孟经典权威,而强调“童心” “真心” ,故 C正确。李贽并非明朝将亡之际的人物,不符合史实,故D错误。参考答案:C13.清代在内外蒙古、新疆、青海、西藏和东北地区等地设置特别行政区,采取和内地不

13、同的行政管理办法,例如对内蒙实行盟旗制度,在西南推行改土归流政策。特别行政区的设置A. 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B. 进一步加强君主的专制权力C. 解决了少数民族的叛乱问题 D. 极大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考查目标:清朝地方政治制度的变革,历史解释能力。试题解析:材料强调清朝在边疆少数民族等地实行不同于内地的“特别行政区” ,有利于改善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故 A正确。材料未体现专制,故不选 B。解决了少数民族叛乱问题说法绝对化,且不符合史实,故 C错误。 “特别行政区”不一定提高地方行政效率,例如改土归流,故不选 D。参考答案:A14、魏源与贺长龄于道光初年辑皇朝经

14、世文编 ,全书 120卷中, 礼政 (记述传统治国思想)占 16卷;光绪十四年葛士凌辑续编 ,全书 120卷中, 礼政仅占 12卷。这一变化反映了- 6 -A统治危机加深影响政局变动 B治国理念受西学传播的影响C儒家思想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D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日趋反动考查目标:晚清思想的演变,时空观念,历史解释能力。试题解析:光绪十四年为 1888年,材料未体现政局变动,故不选 A。 礼政记述传统治国思想,其减少反映了治国思想观念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源自于西学传播,中西方文明的碰撞,故 B正确。儒学地位发生动摇不符合时代史实,故 C错误。材料未体现专制反动,故不选D。参考答案:B15、1902 年,

15、梁启超开始首提“小说界革命” ,并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指出“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 。这场“小说界革命”A吸收古代民本思想 B助推国民的思想解放C导致了白话文运动 D是民主政治发展产物考查目标: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与文学发展,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能力。试题解析:材料未体现古代民本思想,故不选 A。梁启超提倡小说界革命是要新民与群治,改变国人思想,成为新民,故 B正确。白话文运动不在此时,故 C错误。此时尚未建立民主政治,故 D错误。参考答案:B16、1919 年初,陈独秀表示:经过三年,不仅旧派人物,就是青年学生,仍有人把新青年看作一种邪说、异端。但几个

16、月后,美国哲学家杜威来中国访问时却说:“世上似乎没有一个国家的学生像中国的学生这样,一致而热切地追求现代的和新的思想。 ”对这一变化合理的解释是A . 两人的阶级立场影响价值判断 B. 受到马克思主义传入的深刻影响C民族危机加深加速了青年觉醒 D. 民族工业蓬勃发展是其根本原因考查目标:五四新文化运动,史学方法,时空观念,历史解释能力。试题解析:两人非阶级立场不同而是时间发生变化产生新的历史变化,故不选 A。五四运动前马克思尚未深刻影响,故 B错误。从 1919年初到几个月后,中国巴黎和会外交失败,民族危机加深,这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推动了思想解放,故 C正确。民族工业发展无法解释短时期内的

17、巨大变化,故不选 D。参考答案:C17.辛亥革命后,随着专制政权的土崩瓦解,各类政党、社团纷纷建立,各派政治力量迅速- 7 -分化和重组。为谋求议会席位,各党派展开激烈竞争。这一现象A揭示了民国政治统治的弊端 B 推动了近代政党政治的产生C直接推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D 为国民革命的开展奠定基础考查目标:辛亥革命的影响,时空观念,历史解释能力。试题解析:材料强调的是中国进步表现,故不选 A。材料说明随着代议制的建立,政党出现并开展活动,竞争激烈,故 B正确。中国共产党诞生于 1921年,国民革命时间为 1925至192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不选 C、D。参考答案:C18、1942 年 1月,晋

18、察冀边区各界万人举行“军事誓师大会” ,同时边区各地区所有村庄普遍举行庄严宣誓发扬民族气节,不做敌人奴隶和牛马。这表明敌后抗日根据地A. 重视农村抗战文化建设 B. 推动抗日民主政权建立 C. 巩固国共两党合作局面 D. 注重调动农民生产热情考查目标:抗日战争敌后抗日根据地革命形式,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能力。试题解析:材料中晋察冀边区进行誓师大会发扬民族气节,属于民族精神弘扬,有利于抗战发展,故 A正确。材料未体现政权建立,故不选 B。材料未体现国共合作,故不选 C。强调民族气节,不做亡国奴,不能直接说明生产热情,故不选 D。参考答案:A19全面抗战爆发后,毛泽东代表中国共产党提出依据新三民主义

19、的建国主张。1945 年,中共“七大”提出建立联合政府,允许私有经济的发展,实行“耕者有其田” 。这些主张A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走向了成熟 B违背了中国共产党的理想追求C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D指明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方向考查目标: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毛泽东思想,时空观念,历史解释能力。试题解析:1940 年新民主主义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而非全面抗战爆发后,故不选 A。新三民主义思想与共产党的最低革命纲领是基本一致的,故 B错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于 1937年,而非 1945年,故 C错误。材料反复强调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不仅有利于国共合作,也指明了革命目标,故 D正确。参考答案:D

20、201950 年中国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980 年条约废止;1982 年在中国共产党十二大会议上正式确立了不结盟外交政策。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表明 A. 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外交方针 C.社会主义阵营走向解体- 8 -B. 中国致力于推动不结盟运动 D.世界形势发生根本改变考查目标:新中国外交发展变化,历史解释能力。试题解析:新中国在建国初与苏联结盟和改革开放后确立不结盟外交政策,均是根据国内外形势自主做出的外交政策,而非受他国支配,故 A正确。社会主义阵营 60年代就已分裂解体,故 B错误。材料强调外交政策,而非支持不结盟运动组织,故不选 C。改革开放初期,世界形势尚未发生根本改变

21、,故 D错误。参考答案:A21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商业繁荣,国家、神庙、私人都积极参与商业活动。与商务有关的条文几乎占汉谟拉比法典总条数的一半。由此得出A. 商业的繁荣推动了古巴比伦相关法律条文的制定B.汉谟拉比法典有效解决了古巴比伦的法律争端C. 政府、神庙和私人都直接推动了商务法律条文的制定D.汉谟拉比法典的制定主要得益于汉谟拉比国王的命令考查目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唯物史观试题解析:材料中明确表达了当时古巴比伦在商业上的发展,而法典中的商务条文居多正是为了更好的解决商业发展中的问题。所以选 A.参考答案:A22.公元前 4世纪,雅典演说家在政治上具有重大的影响力,因此陪审法庭对公民大会

22、和立法委员会的立法权实施监督,以防止公民受到政治家的蛊惑而演变成暴民政治。这一现象A. 体现了雅典民主下的权力制约 B. 提高了陪审法庭的办案效率C. 否定了演说对民主政治的作用 D. 取代了公民大会的政治地位考查目标:雅典民主试题解析:雅典实行公民政治,直接民主。所有成年男性公民,不管道德素质与管理水平享有同样的管理权,所以他们会受到政治家、辩论家的影响。材料中体现出陪审法庭的司法权对公民大会立法权的监督,是一种权力制约的体现。参考答案:A23 “认识你自己”原本是一句刻在古希腊阿波罗神殿石柱上的著名箴言,苏格拉底将其作为自己哲学原则的宣言。苏格拉底这一做法A违背了真诚的道德原则 B表明其对

23、神灵的怀疑和亵渎C体现人文精神根植久远 D体现出哲学源自于宗教神学- 9 -考查目标:希腊人文精神,苏格拉底的人文主张试题解析:厘清本题的逻辑关系:“认识你自己”作为苏格拉底的至理名言,它出自古希腊神话;“认识你自己”体现出人文精神。由此得出:苏格拉底的人文精神受到更久远人文精神的影响。参考答案:C24罗马法确认以遗嘱继承为主、法定继承为辅,罗马法又规定特留份制度,限制完全遗嘱自由,保护近亲的继承权。据此可知,罗马法的继承制度A.确保奴隶主贵族特权 B.保护个人的自由权利C. 确立了身份继承制度 D.维护家庭及社会和谐考查目标:罗马法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试题解析:题干中罗马法的两条规定并行不悖

24、,后面的规定是对前面的补充限定。既尊重了遗嘱人的对财产处理的自由意志,又保护了家庭成员的相对的优先继承权。这对于维护家庭与社会和谐都有积极意义,体现出法律的功能和罗马法的进步性。参考答案:D25 查士丁尼法学总论规定:债务的缔结只需要双方当事人同意的说法,是因为其缔结既不需要用文书,也不需要当事人在场,只需要进行该法律行为的当事人同意即可。这体现了罗马法A.契约自由的精神 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C.国家至上的理念 D 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的原则考查目标:罗马法查士丁尼法典试题解析:材料中表明了罗马法认同当事人意愿在法律中的作用,不强求特定手续或行为。这些做法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契约自由的精神。B、

25、C、D 均没体现契约的信息。参考答案:D26西欧中世纪的封建制度下,地产不能随意变卖,但很多人利用技术上的漏洞,脱离此种束缚。名义上不出售,卖方仍自称“领主” ,将土地“封”给买方,约为“陪臣” ,得价之后只责成他供奉一点名义上的义务,甚至“每个夏天采办一朵蔷薇花”即可。这说明A当时西欧封建制度已经名存实亡 B 人文主义的发展方向出现了偏差C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关系变化 D 契约制度是维系欧洲发展的根本考查目标:中世纪封君封臣制度商品经济发展试题解析:中世纪的西欧实行封君封臣制度,封君把封土授予封臣,形成彼此间的义务契约- 10 -关系,相对稳定。当有人打破这一稳定形式,而是是用买卖的方式来取

26、代,说明商品经济的发展。C 项正确。A 项表述超越了现实,B 项人文主义未体现,D 项契约对欧洲发展起重要作用,但表述为“根本”不合适。参考答案:C27英国近代史的材料汗牛充栋,各种公告记录早有图书馆档案室保全,私人的日记、信札又大批托出,且新资料仍不断被发现。有人从过去政客的文件中寻出家庭开支账单进行分析断定其党同利害,自成一家之言。这一现象反映出A. 还原历史可以从多元角度切入研究 B. 英国政府有完备科学的史料留存制度C. 研究历史成为英国民众的一种风尚 D. 英国的政党政治为研究历史提供素材考查目标:史学素养史料实证试题解析:材料中呈现了研究英国历史的多种途径和多种留存史料。方法途径不

27、同但都可以一定程度还原历史,结合分析会更全面真实。A 项较好地反映了材料意思;图书馆档案室虽有保全史料但不能以此断定其方法完备科学,B 项超越了材料意思;研究历史的途径多元并不代表民众都喜欢参与此事,C 项不正确;D 项能一定程度反映但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主旨。参考答案:C28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曾说“如果在英国仅允许有一种宗教,政府很可能会变得专横但是,当有大量的宗教时,大家都能幸福地生活、和睦相处。 ”伏尔泰的这一思想A批判了当时英国的专制统治 B强调平等以维护社会稳定C体现了要求分权制衡的主张 D要求摆脱权威统治的束缚考查目标:启蒙思想试题解析:结合材料的主体“伏尔泰”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身份及

28、材料意思可得出,伏尔泰反对一元宗教带来的思想专制,主张信仰自由。A 项中的“英国专制”不符合史实,英国已于 1689确立君主立宪制;B 项中的“平等”并非其强调的意旨;C 项分权制衡也看不出来;D项符合材料意思。参考答案:D29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画家达维特的作品风格是“考古式地真实再现当时的情景” ,他创作出马拉之死 (雅各宾派的核心领导人) 、 拿破仑加冕等作品,被誉为“历史的见证者” 。这表明达维特的作品A深受现代主义影响 B推动历史革命进程的发展C反映社会重大题材 D属于浪漫主义美术的范畴- 11 -考查目标:近代以来的西方文艺试题解析:抓住材料的关键词“真实再现” ,以及通过作品名称可以

29、看出达维特的作品主要反映社会现实,而且主要是重大事件,属于现实主义,所以可得出 C,排除 AD。作品反映现实,并未推动革命发展,B 项错误。参考答案:C30美国 1913年通过了宪法第十七条修正案,参议院参议员由本州人民间接选举产生改为直接选举产生。这一修改A. 是平民运动斗争的产物 B. 违背了主权在民的原则C. 适应了精英主义的要求 D. 确保了立法权至高无上考查目标:分权制衡平民运动试题解析:在美国的权力制衡体系下参议院与众议院的议员产生方式不同,参议员每州 2名,众议员根据人数确定,参议院与众议院间形成相互制约。参议员产生及参政方式体现了精英政治,产生方式由间选改为直选,肯定是由于民众

30、的斗争和争取换来的。A 项符合,B 项“违背”与事实相逆,错误,CD 均不能体现。参考答案:A31二战后美国对日本占领政策由前期积极推行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方针,转变到后来的包庇、扶植。能够促使其转变的因素是A.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B.世界金融体系的建立C.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D.日本政治体制的变革考查目标:冷战中国革命试题解析:材料反映的美国对日态度及政策的变化:由民主改革变为扶植经济。结合时空“二战后”及所学知识,可知此时的中国正值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在战场上的节节胜利以及美苏冷战的开始促使美国改变对日政策,想借此遏制共产主义的发展。所以 C项正确。参考答案:C32英国自 1870年建立文官制度

31、以来,考核以工作能力与表现为标准,考核结果作为奖励和晋升的依据。进入 20世纪 60年代以后,英国官员考核制度更贴近于专业化管理和专业化分工的需要,逐渐废除了“通才”的考核标准。这一变化表明A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B. 国家干预力度的加强C工业革命的率先进行 D. 议会制度的不断完善考查目标:第三次科技革命- 12 -试题解析:英国对人才培养标准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发展变化。20 世纪 60年代恰好是第三次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的时期,需要更专业化的人才。所以 A项正确。B 项国家干预的政策符合这一时期,但与材料不对应;C 项工业革命是时空不符;D 项议会制度属政治制度范畴,与材料无关。参考答案:A第卷

32、 (非选择题 共 52分)本卷全为必考题,共 4大题,每道考题都必须做答。 33.(13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秦国在春秋时期引进人才主要为了战胜西戎,战国时期则为了招纳能够使秦国强大进而向东扩张的人才。异国人才可以通过秦臣荐举入秦,应秦君征招入秦,自荐入秦,以及被本国国君派遣入秦。春秋秦穆公时期,秦国以破格任用为主选任引进人才;战国时期,秦国以因功录用为主,破格任用为辅选任引进人才,并为引进人才特设客卿爵。秦国通过上计、季度考核、三年大考核、巡县等制度监督引进的人才,以检查结果为依据评定他们的政绩,根据政绩赐予官爵、奖赏立功人才,功劳卓著者可封官到将、相,封爵至臣、候、相。秦国

33、武王到始皇时代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共有左、右丞相 21人,其中异国人占 60%以上。秦国在引进人才的辅佐下,最终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局面完成了统一大业。摘编自孙赫论春秋战国时期秦国人才引进材料二 在引进外籍人才中,清政府遵循聘请有本领的人才、自主聘用人才和聘用洋员乃权宜之计的指导思想。其引进的人才主要是通过外国机构、企业、有关人士的举荐,委托外国机构、企业和人士代聘,中国驻外使馆的招募等途径实现的。为了吸引更多有真实本领的洋员来华效力,清政府采取了“重金聘请”的政策,且颇见成效。清政府对受聘洋员实行合同制管理,在使用、提前辞退、期满撤遣上按所订合同办理,而每份合同内均有维护中国自主之权的规定。通过多

34、种途径引进的外籍人才活跃在中国军事、教育、工矿企业、轮船航运、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等部门。摘编自向中银晚清时期外籍人才引进述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国引进人才的特点。 (4 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秦国相比,晚清引进人才的不同之处,并简析其作用。 (9 分)- 13 -【命题目标】人才引进历史悠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国家兴盛发挥了重要作用。本题选取了春秋战国和晚清两个时期的有关史料,古今贯通。考查的必备知识:春秋战国和晚清的阶段特征;考查的关键能力:概括能力、比较能力;考查的核心价值:把招才引智作为引领发展的新动能,推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考查的学科

35、素养: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试题解析】 (1)材料一包含了人才引进的原因、方式、管理和作用等内容。从材料中提取并结合所学知识逐一概括其特点。通过材料一也可以考查概括秦国人才引进的社会背景,总结其历史经验。背景:“世卿世禄”制的打破;新兴的士阶层的崛起;诸侯争霸的现实需要。(2)通过材料一和二,找到晚清与秦国引进人才不同的比较项,一是引进人才的类型不同,二是引进人才的手段不同,三是引进人才的管理不同。从材料二中晚清人才引进的内容或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人才引进的作用。【问题扩展】 (1)秦国人才引进的背景和经验。背景:“世卿世禄”制的打破;新兴的士阶层的崛起;诸侯争霸的现实需要。经

36、验:确立切合国情的选材标准;运用灵活多样的措施引进人才;对引进人才纳入国家管理系统统一管理;连续贯彻执行人才引进政策。 (2)晚清人才引进的评价(影响) 。积极影响:晚清外聘人才的引进活动突破了传统的陈旧观念 ,从而开始引进西学 、引进机器制造技术 , 创造性的把西学与人才培养相结合 ,培养出一批技术人才 、军事人才 、教育人才和翻译人才 ,这批新型人才对中国工业 、教育 、军事近代化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由于对外国人才的引进 ,引起了当时清政府对自己国内专门人才的重视和任用 ,使他们的特长得以发挥 ,为社会做出了贡献 。又由于西学的引进 ,传统人才观念 、经济观念 、军事观念等发生了变化

37、,给人才培养 、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带来了一些新气象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落后的状况。消极影响:由于中国封建的传统礼教制度是“致治保邦”之本 。因此 ,向西方学习也就仅限于坚船利炮和某些先进技艺 ,而根本不敢触及儒家的传统原则和封建的社会政治制度 。他们既缺乏自然科学知识 ,也很少到国外看看 ,更缺乏明治维新的元勋的出国考察“寻师内道”的精神 ,近不知中国国情 ,远不查英美之实 , 长期以来以“天朝上国”自居 ,孤傲自大的恶习未除 ,固而对世界剧变缺乏感性认识 。另一方面 ,由于在引进人才过程中 ,主要是晚清官员拍板 ,缺乏专家对人才的考察 , 所以聘请的洋顾问 、洋教习大多并非科技专门-

38、14 -人才和生产经营行家 ,如金陵制造局的顾问马格里是侵华英军中的军医 。还有就是晚清部分官员放纵洋顾问 、洋教习擅权 ,如金陵制造局的马格里飞扬跋扈 ,其权限已超出技术指导与顾问传习的范围了 ,这有损于我国的主权。【参考答案】(1)特点:适应争霸兼并战争的需要;多种途径引进人才;适时调整完善人才引进制度;重视对引进人才的选拔和管理;人才引进政策长期贯彻。 (答出任意 4点即得 4分)(2)不同:秦国以引进政治人才为主,晚清引以进技术人才为主;秦国吸引人才以加官进爵为主要手段,晚清以重金聘请为主要途径;晚清的人才管理受西方契约的影响,具有了主权意识的渗透;(6 分)历史意义:有助于引进有真才

39、实学的人才,有助于促进国内新式人才的培养,有助于推进中国早期近代化,有助于维护国家主权。 (3 分)34.(1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自西周起,中国形成了藩属体制和海外朝贡贸易关系。为监管中原地区内部及与各藩部、蕃属国间的经济交往,各朝代产生了关津、榷场、市舶等多种税关机构。藩属体制下核心层是中央王朝地区,至中唐以前,关津大多遵循了孟子的“讥而不征” (只稽查而不征税)等主张。随着唐宋商品经济发展,逐渐成为课收商利的税关,财政经济开始居重。致明清时期,运河、长江或交通沿线商税之关广泛设置。核心层外为边疆地区,形成了具有官营外贸和管理双重职能的商贸交往场所和监管机构,如汉代关市、隋唐

40、互市、宋代榷场、明清茶马司等。边疆外为边境地区,在“厚往薄来”的政策影响下,边境税关多为“怀柔远人、市惠藩属” 。明前中期海外贸易政策走向政治极端,只有在政治朝贡之内才被允许。近代以后,在条约体系下,中国在沿海开放口岸逐渐设立起由外国人管理的西式新关,新关被洋员控制,逐渐成为海关,新设的海关和原有常关并存。之后,通商口岸的常关渐归新关管理。1927 年以后,国民政府逐渐与列强签订关税自主新约。1928 年,国民政府实行统税,其收入逐渐超过厘金和常关税。在此前提下,国民政府陆续废除常关,海陆边关统一征税。由此意味中国全国范围内统一型的、西式近代国境海关最终确立。摘编自姚永超论中国海关的起源、布局

41、与体系演变(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税关体系的特点。 (6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来中国税关体系的变化,并简析其意义。 (9 分)- 15 -34.(15 分)考查目标:中国古代的税关制度、关税发展史;材料概括能力;对比分析能力。试题解析:关税制度是部编教材新增的专题内容,新课标上有明确说明,所以选材上有与课标对接的考量。第一问,分析古代税关特点。古代纵跨年代较多,税关不断变化,需要从动态中寻找其特点。从材料的开头找到最后,不难得出几条信息:自三代的西周起,形成天下一家的统治体系,税关开始设置,说明这一体系建立之早;综观材料能看出税关体系形成“核心层” 、

42、 “边疆地区”和“边境地区”三层税关结构;不同时期的税关具备稽查、收税、外交等多种职能;税关机构的种类也较多。第二问,近代税关体系的变化收到了列强侵略的影响,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所有这些都影响了近代税关的变化,结合材料不难得出答案。至于意义,要从国家主权和税关职能的角度出发考虑。依然遵循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的原则。参考答案:(1)特点:税关起源较早;受到藩属体制影响,形成三层税关结构;税关具有经济、政治、军事乃至外交等多重职能。 (6 分)(2)变化:从传统税关体系向近代税关体系转变;从受列强控制到逐渐关税自主;从海关、常关并存走向统一的海关。 (6 分)意义:税关体系的近代化;维护了国

43、家主权;保护了国内市场,促进了民族工业发展;增加财政收入;(3 分)35.(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卢梭平等观与马克思平等观的对比表不平等的原因 平等观的理论 平等观的实现卢梭法律和私有财产的设定是不平等的第一阶段,官职的设置是第二阶段,第三阶段是合法的权力变成专制的权力。抽象的自然力与意志是个人的基础,现实人没有任何差别,即人生而平等。法律的存在就是为了实现全体人民的最大幸福,即自由和平等两大目标。社会契约则是以政治与法律的平等代替了自然的不平等。- 16 -马克思生产资料私有制与阶级对立的存在决定了平等的社会分配是不可能出现的,阶级的对立与分化产生了现实中各种不平等的社会现

44、象。人的本质属性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而提出实现全体社会成员普遍平等的社会理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国家生活的原则,而国家应该代表所有人民的利益。提出无产阶级的平等要求就是消灭私有制与阶级,通过无产阶级革命达到全人类的解放,最终实现“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摘编自王培培卢梭平等观与马克思平等观的比较(1)根据材料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卢梭平等观与马克思平等观内涵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8 分)(2)根据材料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马克思平等观的历史意义。 (4 分)考查目标:启蒙思想卢梭平等观,马克思主义平等观。材料概括能力,历史问题的比较分析能力,历史解释能力,唯物史观。试

45、题解析:平等观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人们对平等的追求和思考不仅推动了历史的进步,还为今天的发展提供借鉴。材料选取卢梭与马克思的平等观进行考察。第一问,第一小问,分析两者的不同。从材料可以得出的信息有不平等的原因卢梭认为是私有制,马克思认为是私有制和阶级对立;从不平等的理论基础看,卢梭强调天赋人权,个人平等,马克思则认为人都是社会性的,社会平等才能真正平等;从实现方式看,卢梭主张人与人、人与政府的社会契约,马克思则强调消灭私有制和阶级。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可得出,卢梭强调个人权利平等,仍旧属于资产阶级平等思想,马克思则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强调社会平等。第一问,第二小问,分析

46、造成不同的原因。两者的不同是因为时代不同,主要矛盾不同,历史发展程度不同所导致的。在分析中需要我们注意时代的变化和唯物史观下矛盾的变化。第二问,简析马克思平等观的历史意义。需要结合世界无产阶级追求平等进行的斗争实践,即所学知识,进行当时、后世,政治、思想等多角度分析。参考答案:(1)不同之处:卢梭为资产阶级平等观,强调权利平等;马克思为无产阶级平等观,强调社会平等。 (4 分)- 17 -原因:18 世纪的法国,封建专制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资本主义发展推动理性主义盛行;19 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制度弊端暴露,工人运动发展(4 分)(2)推动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推动无产阶级政权建立;有

47、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人类留下宝贵精神财富。 (答出 2点即可得 4分)36.(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货币短缺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是长期困扰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正是由于政府要面对这个矛盾,所以就有了海禁政策,冶铁亦移力于铸钱。而 1530年以降,自西班牙在美洲大规模开采白银,并通过菲律宾马尼拉出口中国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方式为之一变:因为如此一来,出口和贸易造成货币流失的担忧就不再是主要威胁了,且物物交换也不必再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而代替这一切的,则是以商品和物资的大规模出口以换取美洲白银货币的时代潮流。一个新的“白银推动的世界”因之开始。节选自韩毓海五百年来谁著

48、史1500 年以来的中国与世界材料提供了 16世纪前后中国与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历史片段,蕴含了中国与世界经济发展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考查目标:货币与经济对外政策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经济全球化)历史解释的能力试题解析:这是一道 2018全国卷 II.42的仿真题。材料涉及的信息与启示比较多。可从中国内部的经济矛盾出发研究对外政策,也可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角度出发认识经济全球化的潮流。还可以从货币对经济的重要作用出发研究货币与经济。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参考答案:启示 1:对外政策要顺应时代潮流。 (2 分)自新航路开辟以来,美洲白银大量开采,世界货币供应量剧增,世界经济由物物交换走向货币时代。中国政府面对这一潮流,对外政策由海禁转为开放,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推动了中国货币经济的到来。 (5 分)二战后,世界经济需要一个稳定的货币金融体系,资本主义世界建立起以美元为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稳定了世界金融秩序,推动了世界经济发展。 (5 分)启示 2:经济主要矛盾的变化影响对外政策调整。经济主要矛盾及发展状况是国情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对外政策的制定。中国古代后期,商品经济不断发展,但货币供应量未能跟上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