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中生物课时跟踪检测(四)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和人脑的高级功能(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

上传人:arrownail386 文档编号:1121937 上传时间:2019-05-0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2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_2019学年高中生物课时跟踪检测(四)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和人脑的高级功能(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生物课时跟踪检测(四)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和人脑的高级功能(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生物课时跟踪检测(四)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和人脑的高级功能(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生物课时跟踪检测(四)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和人脑的高级功能(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生物课时跟踪检测(四)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和人脑的高级功能(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和人脑的高级功能一、选择题1下列各图箭头表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和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其中错误的是( )解析:选 C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时,兴奋部位与两侧未兴奋部位都存在电位差,所以刺激神经纤维上任何一点,所产生的冲动均可沿着神经纤维向两侧同时传导;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由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到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2下列有关神经元之间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A神经元的树突末梢末端膨大形成突触小体B突触小体中含有大量的线粒体C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中D突触小体释

2、放的递质可以作用于肌肉或某些腺体解析:选 A 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形成突触小体。3在反射弧中,电刺激传入神经末梢,兴奋能传到效应器,而刺激传出神经末梢,兴奋却不能传到感受器,原因是兴奋在下图所示结构上的传导(或传递)方向不能由( )A BC D解析:选 B 在反射弧中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而在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是双向的,也可以是单向的。在突触处兴奋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而不能由。4下列有关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与人脑的高级功能的描述,错误的是( )人脑的高级功能是指大脑皮层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功能;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在小脑,维持生命的呼吸中枢在下丘脑;患者若

3、S 区受损则看不懂文字,若视觉中枢发生障碍则看不见文字;一般成年人可以“憋尿” ,这说明高级中枢可以控制低级中枢A BC D解析:选 B 大脑皮层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高级功能;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在小脑,维持生命的呼吸中枢在脑干;患者若 V 区受损则看不懂文字,若视觉中枢发生障碍则看不见文字,而若 S 区受损则不能讲话;控制排尿的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成人大脑皮层发育完善,能够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低级中枢受高级中枢的控制。5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A神经元释放的乙酰胆碱需经血液运输而发挥作用B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也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C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双向的

4、D神经元细胞膜外 Na 的内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解析:选 B 神经元释放的乙酰胆碱进入突触间隙的组织液而不进入血液;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可能引起下一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是单向的;神经元细胞膜外 Na 的内流是形成动作电位的基础,静息电位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K 的外流。6止痛药(如“杜冷丁”)并不会损伤神经元的结构,在阻断神经冲动传导的过程中,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量不变。试推测止痛药的作用机制是( )A可以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B可以与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结合C抑制突触前膜神经递质的释放D抑制突触小体中神经递质的合成解析:选 A 止痛药不会损伤

5、神经元的结构,又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不变,但具有止痛作用,其作用机制很可能是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后,神经递质失去了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的机会,不能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从而达到止痛的作用。7下图是一个反射弧的部分结构示意图,甲、乙表示连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计。当在 P 点施加一定的电刺激时,甲、乙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变化正确的是( )A甲、乙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B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乙不偏转C甲不偏转,乙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D甲发生一次偏转,乙不偏转解析:选 D 在 P 点施加一定的电刺激时,兴奋可向两边传导,但突触结构决定了兴奋不能传递至右侧的神经元,所以甲只发生一次偏转,而

6、乙不发生偏转。8.右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在 a 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此过程不需要能量B中内容物释放至中主要借助于突触前膜具有流动性C中内容物使 b 兴奋时,兴奋处膜外为负电位D处的液体为组织液,传递兴奋时含有能被特异性识别物质解析:选 A a 为突触小体,突触小体膜属于突触前膜,兴奋传递时,突触前膜处电信号转变为神经递质形式的化学信号,即在 a 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这一过程需要消耗能量;突触小泡中含有神经递质,其释放至突触间隙中是通过胞吐作用完成的,依赖于突触前膜的流动性;突触小泡中的内容物释放后可使 b 兴奋,兴奋时形成动作电位,因此,兴奋处膜外表现为

7、负电位;突触间隙处的液体为组织液,传递兴奋时含有能被突触后膜特异性识别的物质神经递质。9下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a、b、c、d、e 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是单方向的B切断 d、刺激 b,不会引起效应器发生反应C兴奋在结构 c 和结构 b 上的传导速度相同D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解析:选 A 反射弧中神经细胞之间突触的存在决定了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图中 d 为传入神经,切断 d,刺激 b,兴奋可直接经传出神经至效应器,仍能引起效应器发生反应;结构 b 为神经纤维,结构 c 为神经中枢,

8、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比在突触上的传递速度要快;处为突触后膜,其上发生的信号变化为化学信号电信号。二、非选择题10下图 1 是当 A 接受一定强度刺激后引起 F 收缩的过程示意图。图 2 为图 1 中 D 结构的放大示意图,请回答:(1)图 2 的结构名称是_,结构的名称是_。(2)用针刺 A 时,引起 F 收缩的现象叫_。针刺 A 时,产生痛觉的部位是_。若针刺 A 只能感到疼痛,F 却不能收缩的原因可能是_。(3)将麻醉药物分别放在 B 处和 E 处,然后用针刺 A,产生的效果是放在 B 处:_,放在 E 处:_。(4)如果在图 2 中和的间隙处注射乙酰胆碱,处发生的变化是_(填“兴奋

9、”或“抑制”),原因是乙酰胆碱引起结构_的变化。解析:(1)图 2 表示神经元之间的突触,结构为突触后膜。(2)针刺 A 时,兴奋沿着反射弧到达 F,可引起 F 的收缩,这种现象称为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完整,任何一个环节阻断,反射将不能完成。针刺 A 能产生痛觉说明兴奋可以传到神经中枢,沿着上行传导到达大脑皮层痛觉中枢(躯体感觉中枢),但 F 不收缩可能是 E 断开或 F 本身受损伤。(3)B 为传入神经,E 为传出神经,麻醉 B,针刺 A 时既无痛觉,也无反应;麻醉 E,针刺 A时会产生痛觉,但 F 没有反应。(4)乙酰胆碱是一种兴奋性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

10、触后膜电位变化,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答案:(1)突触 突触后膜(2)反射 大脑皮层 E 处受损或者 F 处损伤(3)无痛觉,F 处无反应(肌肉不收缩) 有痛觉,F 处无反应(肌肉不收缩) (4)兴奋 膜电位一、选择题1获 2013 年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发现了与囊泡运输相关的基因及其表达蛋白的功能,揭示了信号如何引导囊泡精确释放运输物。突触小泡属于囊泡,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神经元中的线粒体为突触小泡的运输提供了能量B神经元特有的基因决定了突触小泡的运输方式C突触前膜的特定蛋白决定了神经递质的释放位置D突触小泡中运输物的释放受到神经冲动的影响解析:选 B 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为

11、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根据题中信息可知,该基因在所有细胞中都存在,只是在神经细胞中表达;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的特定蛋白识别后融合,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释放受神经冲动的影响。2银环蛇毒能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牢固结合;有机磷农药能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而乙酰胆碱酯酶的作用是清除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的乙酰胆碱。因此,银环蛇毒与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症状分别是( )A肌肉松弛、肌肉僵直B肌肉僵直、肌肉松弛C肌肉松弛、肌肉松弛D肌肉僵直、肌肉僵直解析:选 A 因 银环蛇毒的作用,使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无法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导致突触后神经元不能兴奋,造成肌肉松弛。乙酰胆碱酯酶活性被有

12、机磷农药抑制后,造成乙酰胆碱不能被清除,从而引起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出现肌肉僵直症状。3下图为神经细胞的一部分膜结构,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若此图为突触后膜局部结构,则神经递质可被识别B静息电位的形成与膜上的等载体有关,A 侧为正电位,B 侧为负电位C若此图为突触后膜局部结构,则兴奋经过此处时的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D若此图是突触后膜局部结构,则动作电位产生时,Na 可通过结构由 A 侧进入 B 侧解析:选 C 由图知是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具有识别功能;静息时,K 外流导致膜内为负电位,膜外为正电位,A 侧为细胞膜外侧;若此图为突触后膜局部结构, 则兴奋经过此处时的信号转换是:化学信号电

13、信号;动作电位的产生是 Na 内流导致的,故若此图为突触后膜局部结构,则动作电位产生时,Na 可通过结构由 A 侧进入 B 侧。4下面是反射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刺激 c 点,检测各位点电位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若检测到 b、d 点有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同一神经元上是双向传导的B兴奋由 c 传递到 e 时,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Ca 处检测不到电位变化,是由于突触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D电流计不偏转,电流计偏转两次,方向相反解析:选 C 刺激 c 点,若检测到 b、d 点都有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同一神经元上是可以双向传导的;兴奋由 c 传递到 e 时,需要通过突触结构,在突触前膜

14、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换,在突触后膜发生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a 处检测不到电位变化,是因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刺激 c 点,兴奋可向 b、d 方向传导,向 d 方向传导时先到达电流计的左电极处,此时指针偏转一次,后到达电流计的右电极处,此时指针又向相反方向偏转一次,因此电流计偏转两次;b 所在的神经元为突触后膜,兴奋不能从突触后膜向突触前膜传递,因此电流计不偏转。5下面为神经肌肉连接示意图,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A刺激图中的肌肉,电流计的指针将偏转 2 次B刺激 M 点引起的肌肉收缩不属于反射C兴奋传到突触后膜时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D刺激 N 点电流计指针只发生 1 次偏

15、转解析:选 C 刺激肌肉,信号先传到电流计左边,产生电位差,再传到电流计右边,产生电位差,所以电流计指针会发生 2 次方向相反的偏转;反射的发生要有完整的反射弧,刺激 M 点反射弧不完整,不属于反射;兴奋传到突触后膜时,发生的信号变化应为化学信号电信号;由于兴奋在突触处是单向传递的,故刺激 N 点,电流计指针只发生 1 次偏转。6.如图为两个神经细胞间相互联系的结构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中的内含物以胞吐的形式排出细胞,需要消耗大量能量B兴奋的单向传递与结构上的特定受体有关C若在 X 处给予一个适宜刺激,在结构和实现相同的信号转换D结构和之间充满组织液,说明神经细胞间兴奋的传递离不开内

16、环境解析:选 C 图中是突触前膜,是突触后膜,是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突触小泡中的内含物(神经递质)是以胞吐的形式排出细胞,需要消耗大量能量;兴奋的单向传递与结构上的特定受体有关;若在 X 处给予一个适宜刺激,在结构和处信号转换方式不同;结构和之间充满组织液,说明神经细胞间兴奋的传递离不开内环境。二、非选择题7如图表示家兔突触结构及神经纤维上膜电位的变化情况,请据图回答:(1)图 1 中,A、B 两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过程中,信号的变化是_。(2)突触小体中与突触小泡的形成和释放有关的细胞器有_。突触后膜上的能与相应的神经递质结合,膜上“受体”的化学本质最可能是_。(3)在图 1 中的处注射乙

17、酰胆碱,突触后膜发生的变化是_(填“兴奋”或“抑制”),原因是乙酰胆碱引起突触后膜_的变化。(4)图 2 中 BCD 段表示的膜电位变化情况是_,BC 段电位变化的原因是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_,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产生电位差。解析:(1)图 1 中,兴奋在突触处传递过程中,信号转变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2)突触小泡是一种分泌小泡,其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释放神经递质时,消耗的能量主要由线粒体提供。(3)乙酰胆碱属于兴奋性神经递质,能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兴奋时膜电位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4)由图 2 可知,接受刺激时膜电位为外正内负,受到刺激后膜电位发生逆转,表现为外负内

18、正,后来又恢复到外正内负,其中 BC 段电位变化的原因是细胞膜对 Na 的通透性增加,Na 内流使膜内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产生电位差。答案:(1)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2)高尔基体、线粒体 糖蛋白 (3)兴奋 膜电位 (4)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然后再变为内负外正 细胞膜对 Na 的通透性增加,Na 内流8.如图是从动物体内剥离出的一个蟾蜍屈肌反射实验装置的结构模式图。已知药物 X 能阻断蟾蜍的屈肌反射活动,肌肉不能发生收缩,但不知是阻断神经纤维上的兴奋传导,还是阻断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或是两者都能阻断。现有一个如图所示的屈肌反射实验装置,请利用该实验装置从A、B、C、D、E 中选择四个位

19、点作为实验位点进行探究。(在实验位点可以进行药物处理或电刺激。假设药物 X 在实验位点起作用后,其作用效果在实验过程中都不能消除。)实验步骤:将药物 X 放于 D 点,再刺激_点;观察记录肌肉收缩情况。将药物 X 放于_点;再刺激 C 点;观察记录肌肉收缩情况。实验结果预测及相应结论:若_,说明药物 X 是阻断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若_,说明药物 X 是阻断神经纤维上的兴奋传导。若处理后肌肉不收缩,处理后肌肉也不收缩,说明药物 X 是两者都能阻断。解析: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药物作用的部位,而药物可以放在突触处,也可以放在神经纤维上。因此实验步骤为:将药物 X 放于 D 点,再刺激 E 点,观察记录肌肉收缩情况;将药物 X 放于 B 点,再刺激 C 点,观察记录肌肉收缩情况。实验结果预测及相应结论:若药物 X 是阻断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则处理后肌肉收缩,处理后肌肉不收缩;若药物 X是阻断神经纤维上的兴奋传导,则处理后肌肉不收缩,处理后肌肉收缩;若药物 X 是两者都能阻断,则处理后肌肉不收缩,处理后肌肉也不收缩。答案:实验步骤:E B 实验结果预测及相应结论:处理后肌肉收缩,处理后肌肉不收缩 处理后肌肉不收缩,处理后肌肉收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