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六单元测评(时间:45 分钟 满分:100 分)一、选择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这个宪法以 1949 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发展。”这部宪法的发展主要体现在( )A.实行人民民主专政B.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C.以工农联盟为基础D.明确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A、B、C 三项都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内容,D 项是1954 年宪法的内容,故选 D 项。答案 D2.下表为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各方参会代表组成情况,
2、此表最能说明的问题是( )会议总代表 662人党派代表 165人人民解放军代表71 人团体代表 235人区域代表 116人特别邀请人士75 人2A.政协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代表全民意志B.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C.中国共产党在政治协商会议中居于领导地位D.政治协商会议代表是由全体公民选举产生的解析 材料列举了参加会议的代表,体现出政协会议的与会人员涉及各个行业,反映了全体人民的意志,故 A 项正确。答案 A3.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宣布“中国共产党以一个政党的资格参加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其他各民主党派(一起),来决定中国一切重要的问题”。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A.决
3、定与民主党派联合执政B.致力于建设民主平等的政治C.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D.民主党派决定着建国成败答案 B4.下列图片所反映的历史现象,表述正确的是( )三大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 用普选的方式产生人民代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选举的法律依据 选举产生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A. B.C. D.3解析 从“1953 年”和“选民证”信息判定,图片反映的是 1953 年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的历史现象。解答本题的最重要的信息是时间信息,采用排除法。三大改造是从 1953 年至 1956 年,但题干材料并没有反映,故 A、C、D 三项错误,B 项正确。答案 B5.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
4、开前夕,发动群众宣传和讨论宪法草案的标语口号有( )A.“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B.“争取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完满实现”C.“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D.“热烈庆祝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基本建立”解析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于 1954 年,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是在 1956 年,因此,D 项错误。因为“双百”方针的提出是在 1956 年,所以 1954 年之前也不会存在“坚持”的问题,C 项错误。A项口号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到 1952 年底巩固政权时期的社会状况,1954 年已经开始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即为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而努力,故 A 项错误。答案 B6.1954 年我
5、国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下表是对此次参会的部分代表来源及人数比例的统计。据此可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项目中共党员民主党派无党派工人农民解放军归国华侨少数民族妇女人数(人) 668 274 284 10063 60 30 177 147比例(%)54.4822.8523.168.165.144.892.4514.4311.994A.有利于民族区域的自治B.奠基于多党制的基础上C.体现了人民民主的原则D.体现了直接民主的特征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出席全国第一届人大会议的代表来自社会的各个方面,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体现了人民民主的原则,故选 C 项。答案 C7.有位老人这样描述他们当时的结婚证:
6、除了双方姓名、年龄外,正中央是毛主席像,下面写有“大海航行靠舵手”几个大字。内页印着“最高指示”:我们作计划、办事、想问题,都要从我国有 6亿人口这一点出发,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这体现出( )A.阶级斗争决定国家政治生活B.个人崇拜是十年动乱的主题C.国家政治局势影响人民生活D.意识形态制约社会价值取向解析 材料中表述的是结婚证有国家领导人和指示等内容,体现出人民日常生活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故 C 项正确。答案 C8.电影秋菊打官司的主要情节是:20 世纪 80 年代,已有身孕的秋菊在其丈夫被村干部踢伤丧失劳动能力后,她历经艰辛,最终把村干部告上法庭,村干部终被拘留。这部影片反映了( )A
7、.“文化大革命”后在全国范围内平反各种冤假错案B.实行的村民民主自治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C.我国公民的法制意识明显增强5D.我国已形成了完备的法律体系答案 C9.“在这样一种深厚的文化积淀之上,中国在选择政党制度时必然要寻求一种与之相适应的、符合中华民族和文化传统的政党制度,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应运而生。”这旨在说明新中国政党制度的形成( )A.符合传统文化内涵B.是民主革命实践的产物C.是生产关系变革的需要D.是建立新的社会制度的要求解析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中国政党制度的选择符合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故 A 项符合题意。答案 A10.下图为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知识
8、网络。与之相关的表述正确的是( )A.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联合执政B.边疆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C.基层民主实行间接选举D.民主与法制渐趋完善解析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A 项错误;B、C 两项不能全面反映图片信息,均排除。图片反映了我国的民主建设不断发展和完善,因此 D 项正确。答案 D11.下表呈现的是 20 世纪的 70 年中关于中国政治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文献。它们( )1912 年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61931 年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49 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共同纲领1954 年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
9、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 年 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A.都是民主与专制斗争的成果B.都体现了民主集中的政治原则C.都体现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步D.都表明民族独立是实现民主政治的前提解析 题干中的五个文件都推动了中国的民主化进程,C 项正确。答案 C12.“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以及祖国强盛和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是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有力保障。下列实践中首次成功运用该构想的是( )A.1979 年元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B.1992 年大陆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C.1997 年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D.1999 年中国正式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解析 “一国两
10、制”在实践中首次成功运用是指 1997 年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故选 C 项。答案 C13.“振甫先生致力于两岸关系凡一十四年,夙慕屈平词赋,常怀国家统一,私志公义,每与道涵相契。汪辜会谈,两度执手;九二共识,一生然诺。两岸之道,唯和与合,势之所趋,事之必至。期我同胞,终能秉持九二共识与汪辜会谈之谛,续写协商与对话新页。庶几可告慰先生也。”汪道涵在唁辜振甫逝世电文中,两度提及的“九二共识”指的是( )A.和平统一祖国B.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C.“一国两制”原则7D.加强两岸合作交流答案 B14.美国中华会馆主席张自豪说:“1997 年有 30 万港人移民出外,但在这十年间,回流香港
11、的人潮又高达 30 万,即是说当年外流的港人在十年当中陆续回港。”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中央政府对香港的大力支持B.香港地区的稳定繁荣C.内地与香港的关系日益密切D.国际局势日趋缓和解析 香港回归后,在“一国两制”的保障下,保持了稳定与繁荣的局面,它对全球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故选 B 项。答案 B15.“就在 21 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 )A.“一国两制”的提出 B.“九二共识”的达成C.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 D.中国国力的强大解析 材料反映的
12、是中国收回香港、澳门的史实,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的重要保证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的提升。A 项为港澳回归提供了条件,但不是根本原因;B 项是海峡两岸关系的一次突破,与题意无关;C 项国际威望是由国家实力决定的,从属于 D 项。答案 D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20 分,共 40 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毛泽东说:“用和平方法去达共产目的,要何日才能成功?假如要一百年,这一百年中宛转呻吟的无产阶级,我们对之如何处置任其为三分之一资本家所鱼肉,其何能忍?”新民学会资料(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材料二 中国是一个具有深厚集体主义政治文化传统的国家,在寻求民主的过程中,
13、扩大民众政治参与的起点只能通过组织型参与形式,而非个人型参与形式。中国共产党正确认识了中国政治参与8的特点,领导、发动各阶层成立相应的各种组织,并帮助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成立进步的民主党派。王兵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形成及历史地位材料三 云南省富保村的村干部说:“现在做村干部太累了,担子重、压力大。过去村委会主任是上面指派,只要把乡、镇的任务完成就行了。现在不同了,这个职务是老百姓给的,除了让上面满意,你更得对百姓负责。”(1)概括材料一中毛泽东关于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认识。(4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在近代追求民主的过程中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分析其原因。(8 分)
14、(3)材料三表明我国在民主政治建设上有何发展?(4 分)(4)综上所述材料,谈谈你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4 分)参考答案 (1)无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2)认识:联合民主党派参与政治,建立统一战线,扩大民主范围。原因:中国的集体主义政治文化传统;民主革命的性质和任务;国民党独裁统治;民族危机的加深;民主党派的建立及发展;中国共产党不断成熟壮大等。(任意答出四点即可)(3)建立村民民主自治制度,扩大基层民主,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4)新中国的成立是民主政治实现的必要前提;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民主政治建设必须符合本国国情;民主政治建设不是一帆风顺的;民主政治建设与
15、经济建设必须相适应。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20 世纪 20 年代末,闻一多先生以悲愤的心情写下了七子之歌。诗歌中将香港、澳门、台湾等地比作流落在外的孩子,盼望着回到祖国的怀抱。材料二 邓小平指出:“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是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公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样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材料三 大陆海协会会长陈云林与台湾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已经举行六次“陈江会谈”。六次会谈签署了十五项协议,包括最重要的 ECFA,都是以“九二共识”为基础、为前提。9(1)1945 年以来,“七子
16、”中的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重大变化?(6 分)(2)材料二中,邓小平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那么,国共两党前两次合作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展望两党第三次合作,能够实现的最重要前提是什么?(6 分)(3)对两岸关系,目前有很多人对前景看好。结合材料三,分析你认为前景看好的因素有哪些。(8 分)参考答案 (1)1945 年抗战胜利,从日本手中收回台湾;1949 年大陆解放后,国民党残余势力占据台湾,形成台湾与祖国大陆暂时隔离的状态。(2)国共第一次合作,标志是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国共第二次合作,标志是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第三次合作的前提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3)海协会和海基会的合力推动;民间已实现直接通邮、通航、通商;国共两党高层会谈渠道已开通;海峡两岸人民渴望统一;香港、澳门地区“一国两制”的实践树立了榜样;大陆经济繁荣、科技发达、体育强盛,会对台湾民众形成向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