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版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散文第12课我与地坛(节选)学案粤教版必修1.doc

上传人:testyield361 文档编号:1129120 上传时间:2019-05-08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38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_2019版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散文第12课我与地坛(节选)学案粤教版必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8_2019版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散文第12课我与地坛(节选)学案粤教版必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8_2019版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散文第12课我与地坛(节选)学案粤教版必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18_2019版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散文第12课我与地坛(节选)学案粤教版必修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18_2019版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散文第12课我与地坛(节选)学案粤教版必修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第 12 课 我与地坛(节选)学习目标 1.体会作者截瘫后生活中复杂难言的真切感受,提高对生命价值的认识。2.赏析本文新鲜奇崛的语言。一、音正形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单音字坍圮( ) 亘古( )捋须( ) 祈祷( )灼烈( ) 颓墙( )罪孽( ) 嘈杂( )譬如( )答案 tn p n l q do zhu tu ni co p(2)多音字熨Error! 宿Error!稽Error!答案 y/yn xi/s/xi j/q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1)Error! (2)Error!2(3)Error! (4)Error!答案 (1)放肆/肄业 (2)屋檐/赡养 (3)福祉/脚趾 (4)炫耀

2、/眩晕3二、词语积累1理解运用(1)坍圮:_(2)亘古:_(3)熨帖:_(4)身临其境:_(5)优哉游哉:_(6)失魂落魄:_(7)朝不保夕:_答案 (1)倒塌;坍塌。(2)即终古,由古代到现在。(3)妥帖舒服。(4)亲自到了那个境地。(5)形容闲适从容。(6)形容心神不定非常惊慌的样子。(7)保得住早上,不一定保得住晚上,形容情况危急。对点小测 判断下列加点成语的运用是否正确。(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1)与他人交往时,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身临其境地为对方着想,不能只顾自己。( )(2)陶渊明的后半生隐居在山野之中,优哉游哉,过着飘然若仙的田园生活。( )(3)张家界那优美的自然风光

3、,让我如登仙界,失魂落魄。( )(4)这则通告,轰动了整个固始城,人们津津乐道,竟似忘了自己身在危城,朝不保夕。( )答案 (1)。应为“设身处地” 。(2)。(3)。 “失魂落魄”形容心神不定非常惊慌的样子。(4)。2辨词填空(1)年轻年青“年轻”所表达的意义范围是相对的,a.年纪不大(多指十几岁至二十几岁);b.年纪比相比较的对象小。“年青”指处在青少年时期。从语法角度看, “年青”一般作定语,而“年轻”可作定语,也可作谓语。虽已是两鬓苍苍,但每当想起_时期的我,想起“少年心事当拏云”的往昔,一股热血又涌上心头,仿佛一下子变得_了许多。答案 年青 年轻(2)荒芜荒凉“荒芜”指(田地)因无人

4、管理而长满野草。“荒凉”指人烟少;冷清。4这个小山村远离交通要道,显得十分_。战乱连年不断,土地_,老百姓背井离乡。答案 荒凉 荒芜三、名言警句1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2每一个有激情的演员都难免是一个人质。每一个懂得欣赏的观众都巧妙地粉碎一场阴谋。每一个乏味的演员都是因为他老以为这戏剧与自己无关。每一个倒霉的观众都是因为他总是坐得离舞台太近了。一、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2010),北京人,文化大革命初期响应号召由北京赴陕西务农,因积

5、劳致残,下肢瘫痪,后返京潜心于文学创作。作品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 插队的故事 、 合欢树等。史铁生的所有作品,包括散文、小说,主题均贯穿一点,就是“对生命的解读” 。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散文的代表作。二、背景展示地坛的正式名称叫作“方泽坛” ,是明清皇帝祭地之坛,在北京城区北部。一九四九年后,经过修葺开放,称“地坛公园” 。 “文革”期间因遭毁弃及疏于管理而荒芜。 我与地坛写于 1989 年 5 月,也就是作者残疾后的第 15 年。作者在“狂妄的年龄上”残废了双腿, “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 。地坛的树荫和夕阳笼罩着作者绝望的身影,他在这里“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 。在地坛古老而

6、又充满生机的境界中,作者获得了对生命的新理解,从而走出了残疾自伤的阴影。三、文体知识散文为了体现“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在选材上应注意材料与中心思想的内在联系,在结构上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散文中常见的线索有以下几种:事物的形象、感情的发展、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人物活动、事理。课堂导语5有这样一个人,从小生长在北京城。16 岁时从清华大学附中毕业;“文革”时为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18 岁主动去延安老区插队落户;21 岁时因积劳成疾回北京住院,那一天,正是他的生日,可他从此以后再也没能站立起来。曾有的豪情壮志,所有的年少轻狂,都似乎成了海市蜃楼,他痛苦迷惘过好一阵子。后来在

7、母亲的奔走下,他进了街道办的一家小厂,在那里每天画彩蛋;再后来,他转向了写作,成了一名作家。当他第一次获奖时,他的健康的朋友们把他从轮椅上抬起来为他欢呼,他倔强地昂起了头,但泪水却委屈地流了出来。这个人就是史铁生,让我们看看他在我与地坛中是怎样走过那最青春而又最痛苦的岁月的。我与地坛(节选)一文中分别写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请在图中处分别填出。答案 “我”与地坛非同寻常的关系 “我”与园神的对话1作者在第一部分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来体现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这一特点?这些景物给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死启示?答:_答案 (1)体现“荒芜”特点的景物:剥蚀了浮夸的琉璃、淡褪了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散落

8、了玉砌雕栏、四周的老柏树、到处的野草荒藤。(2)体现“不衰败”特点的景物:老柏树愈见苍幽;野草荒藤自在坦荡;蜂儿、蚂蚁、瓢虫自得其乐;蝉蜕、露水、草木各显其美。(3)给作者的启示:生是一个不可辩论的问题,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2作者在第一部分第 7 段中写“怎样活的问题”时,连用了六个“譬如” ,列举了哪些景物?从中得到了怎样的生命启示?答:_答案 (1)描写的景物:祭坛石门中的落日、雨燕、雪地上孩子的脚印、苍黑的古柏、草木和泥土的气味、秋风忽至吹下的落叶。(2)作者得到的启示:古园的经历与自己何其相似!任人“肆意雕琢”的经历不正是自己因为双腿残疾而造成的无法逆转的命运的写照吗?但古园却没

9、有改变自己的本色, “我”也应学习这种精神,身体虽然残废,却不能残废自己的精神。63在第一部分中,作者为什么用大量篇幅来写地坛古园?探究点拨 文中共有三次描写地坛古园:第一次写的是古园历尽沧桑的四百多年的变化,第二次写的是如今“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的景象,第三次写了“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 。答:_答案 (1)从结构上讲,在文章的开头必须介绍地坛;但更主要的还是内容的需要,因为其后部分的内容都与这座古园有关。(2)在作者的心目中,古园和他是息息相通的,古园能够感受他的痛苦,理解他的情感,并给他以生命的启示。可以说,自他残疾以后再来到这

10、里,古园就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4第二部分的开头、结尾都提到了“园神” ,请结合相关的描述,思考一下,作者写“园神”有什么作用。答:_答案 (1)开头假想“园神”很有必要,因为没有人能了解“我”这么具体,自然引出了作者运用排比列举自己生活中的各种状态,从而表现出了生活的酸甜苦辣。(2)结尾借“园神”的话,揭示了深刻的生活哲理(最后两段),突出了主题。5写作给作者带来了哪些快乐,哪些苦恼?答:_答案 快乐:感觉有事可做;写的文章被别人夸奖。苦恼:很要面子,怕写不成,反落得尴尬;对出名感到惊慌,感觉自己像人质,太累太紧张;担心文思枯竭。6这篇散文中有不少语句很新鲜、奇崛,但又是语言规范所允许的。例如

11、,一般的语言习惯说“门壁上朱红的油漆淡褪了” ,但作者却突破常规,写成“淡褪了门壁上的朱红” ;然后又加上“炫耀的” ,把“朱红”拟人化,写成了“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 。品读下面的句子,说说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1)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答:_答案 写出了地坛历经沧桑后的破败相,将地坛当年富丽的面貌淡化了,突出了地坛的剥蚀状、坍圮状、散落状。烘托了“我”双腿残疾后颓废的精神状态。(2)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阴凉。答:_答案 拟人化手法, “斜切”富有动感, “金晃晃的空气”和“一溜阴凉”对比明显,点明作

12、者进园子的原因,也暗示园子将给作者带来心灵上的宁静。7本文题目是“我与地坛” ,如改成“地坛”或“我眼中的地坛”好不好?为什么?答:_7答案 不好。在这篇文章中,主要表现了“地坛”给予“我”的种种启示, “地坛”在“我”的生活中有特别的意义, “地坛”与“我”有一种不解之缘。如果改成“地坛”或“我眼中的地坛” ,就只剩下“地坛”了,不能准确全面地概括文章的内容。作者说, “人真正的名字是:欲望” 。结合上下文,思考作者是如何对待“欲望”的?你又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答:_答案 (1)作者认为消灭恐慌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消灭欲望,消灭欲望也就消灭了人性。(2)(观点一)同意作者的观点。例如:考试前

13、为了考取好的成绩,在考场上过于谨慎,以致心里恐慌,出现重大的失误。林则徐有句名言“无欲则刚” ,也说明欲望能使人软弱、惊慌。(观点二)不同意作者的观点。消灭恐慌关键是心理因素,只要有胆识、有信心,就不会紧张。做事前“胸有成竹”也是消除恐慌的有效办法。如何把景物描写得生动传神文中的景物描写动静结合,生动,新奇,细腻。作者或捕捉静态的景物描写,如“古殿檐头剥蚀的琉璃” 、 “门壁上淡褪的朱红” ,用以表现地坛沧桑的历史;或描摹动态的景物,写“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 ,来表现渺小生命生存、思索、奋斗的快乐,等等。总之,作者笔下的景物快乐自在、祥和安逸,表现了作者热爱眷

14、恋生命、顽强乐观的生存意志。技巧点拨怎样才能把景物描写得生动传神?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1)精细观察,抓住景物特征描写。只有抓住特征写风景,才能做到“真” ,才能让读者看完以后,闭上眼就立刻能想象出你所写的风景。(2)要选好写景的时机和写景的角度。契诃夫认为:“风景描写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在它能像音乐或者由音乐伴奏的朗诵,向读者传达这样那样心情的时候,才合适,才不至于把局面弄糟。 ”(3)要体现地方色彩。鲁迅指导青年作者时提出:“现在世界环境不同,艺术上也必须8有地方色彩,庶不至于千篇一律。 ”又说:“地方色彩,也能增加画的美和力,自己生长其地,看惯了,或者不觉得什么,但在别的地方的人,看起来是

15、觉得非常开拓眼界,增加知识。”(4)写景应渗透人物的感情。写景不应该是自然主义的纯客观的描绘,而是要绘“有我之境” 。所谓“有我之境”即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作用于周围的自然景物,在所写的景物上直接渗透作者的感情。迁移运用写一段景物描写,注意把景物描写得生动传神,描绘“有我之境” 。不少于 150 字。答:_答案 (示例)信步来到桂树下,仔细端详着那娇小玲珑的桂花。在秋雨的滋润下,挂满枝头的花朵更显饱满圆润。它们有的把自己藏于绿叶丛中“犹抱琵琶半遮面” ,像含羞的女子;有的迫不及待地从枝叶中探出脑袋,像顽皮搞怪的孩童微风吹来,朵朵桂花禁不住风儿的盛情邀请,挣脱了树枝,在空中蹁跹舞蹈。我站在桂树下

16、,任由花瓣飘落于我的发间,逗留在我的肩头。这时刻,我闭上眼,屏气呼吸,只想让桂花的香气沁入我的心间,融入我的血液1课本素材点击文本 史铁生身残志坚、不向命运屈服的事例让人们认清了生与死的价值,激励着人们勇敢地面对生存中的灾难,笑迎人生路途上的风风雨雨,走出逆境,走向辉煌。运用示例 经过 1 000 多次针刺的史铁生,动脉和静脉点已经成了蚯蚓状,史铁生坚强的意志力使医生们震惊。有人宣称:史铁生之后,谈“生”是奢侈的,谈“死”是矫情的。史铁生由于疾病而在行动上失去了应有的自由。堂堂男儿却只能端坐在轮椅上叙写人生,当时他无法接受这个事实,整天闭门不出,抱怨老天的不公。可是经过长时间的思考,他才慢慢从

17、失去自由的阴影中走出来。沉湎于眼前的不自由之中,只会加剧我们内心对人生前途的迷茫和失望。一旦我们出乎其外,走出狭小的心房,便走进一个自由的天堂、一个广阔的宇宙,此时去眺看人生经历的挫折和苦难,原来只不过是人生路上的小沟小坎。2课外素材身残志坚的“90 后”青年杨孟衡杨孟衡,男,汉族,团员,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2014 级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1990 年 11 月 29 日生于云南昆明宜良县。1997 年 4 月,因高压电击而失去双臂,从此开始用脚自立生活。他性格开朗,积极向上,爱好广泛。做过少年足球队队长,毛笔书法入选全国青少年书法艺术人才库。2001 年入选昆明市残疾人田径队;2005

18、年参加第五届云南9省残疾人运动会;2005 年年底入选云南省残疾人游泳队;2007 年参加第七届全国残运会;2010 年参加全国高考,裸分成为宜良县“文科第一名” ,总分位列云南省 57 名,被中山大学录取。大学四年,成绩优异,社会实践丰富,获保研资格,回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选材感言 杨孟衡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敢于梦想、勇于实践,用自己的努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他超越身体障碍,用行动证明了生命没有极限;他自立自强,本科阶段就开始经济独立,减轻了家庭的负担;他脚踏实地,不在鲜花和掌声中迷醉;他找准人生定位,认清生活本质,用自己的方式去追求想要的生活。在他面前,肢体健全的我们都

19、会发现自己本来可以做得更好。这世界需要你寄给行走在天堂路上的史铁生的一封信史铁生先生:可能这封信有些迟了,但我依旧忍不住提笔。这世界需要你,因为你告诉世人什么是生,什么是死。因为你的文字让陷入绝望的人们感到振奋。 “死是一个不必急于求成的事,它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当我第一次在我与地坛之中读到这句话时,干涸的心灵瞬间便被哲思的雨水打湿。你是否知道,你的这一份死亡之托使多少人再次反问自己,我为什么要活着,你是否知道你这一份不经意的豁达使多少人再次与自己的灵魂相遇。死亡永远不是人生的目的,你是否知道,你那一句“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激励了多少人微笑着去迎接生活,你自然不知道,因为你总不去想

20、自己给人们留下了什么,你只是在心灵地坛之中默默为人们点亮一盏明灯,这世界需要你,需要你用笔点亮当代人心灵的红烛。这世界需要你,因为你告诉人们什么才是生活的真谛。当我在命若琴弦中读到你借老瞎子之口抒发的人生感慨时,那一座座心灵的古钟,再次迸发出了金石之声。 “人生就是一根琴弦,抚紧了弹好了就行,不必去管那无字的白纸。 ”是啊,如果大海失去了巨浪的翻滚,也就失去了雄浑;如果沙漠失去了飞沙的狂舞,也就失去了壮美;人生如果只求得两点一线的安宁,就会失去魅力。就如同你自己一般,在“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坐在了轮椅上” 。人生于世,活着必然会有缺憾,这一分生活的诗意,虽不像余华的活着中的福贵那样永远

21、承受着悲惨的命运,但是却足以困扰在无数现代人的心头,而这世界的幸福在于我们有你,你宛如那智慧的哲人,拿自己的哲思热情拨弄人们心头的迷雾;左右无路可走之时,总要闯出一条路并在不断的行走中圆满成长。这世界需要你,你这永远的喧嚣时代的风向标。10这世界需要你,因为你为浮华的世界注入了一丝安静。是啊,时代以无与伦比的速度向前奔去,就连那地坛也不再安宁,想必你也曾苦恼过,也曾彷徨过,然而你的双眸依然坚定,与其在地坛里寻找安静,莫如安静地寻找地坛。这世界需要你,因为你使当代史记变得温暖而厚重。你并没有离开,正如你自己所说“太阳每一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朝阳,当它走下山收尽苍凉残照之时,又是它爬上山巅,在另一面

22、布散朝晖之际” 。你依旧布散着朝晖,这世界依旧需要你的温暖。这世界需要你,我们感谢您!你的万千读者之一6 月 7 日读后启悟 史铁生是中学生喜爱的作家,作者将“你”定位为“史铁生” ,切入的角度是独特的,选材既是经典的,又是鲜活的。这样的素材可以说是“金”典素材。 “这世界需要你”这一题目,最适合用倾吐、倾诉式的口吻下笔,作者选用书信这一独特的文体,既贴合命题,又切近选材。文章着重于叙写史铁生这一“精神的灯盏”有关生死的训言和他揭示的生活真谛来行文,突出“史铁生”与“世界”的需要关系,行文中多处引用作家、作品以及作品里的名言警句,可见作者对著书人、著作是谙熟的,自己也是读书人、爱书人,这也证明

23、了写作与阅读的关系。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关系之七公正1名句正直者,顺道而行,顺理而言,公平无私。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七译文正直的人,遵循正道做事,依照公理说话,公平而没有私心。解读春秋时期,卫国国君卫献公因内乱出逃,复国成功,归国途中便准备封赏跟随自己出逃的大臣。于是史官柳庄劝谏,如果君主先封赏追随出逃的人,那么势必忽略留在国内坚守的人,这就说明君主有私心,做事不够公平。另一位卫国史官史鱼临终前表示,自己身为史官,明知大臣蘧伯玉正直贤能,却不能劝谏君主任用,有负于自己的责任,于是要求儿子将自己的遗体停放在窗下。国君卫灵公来吊丧时感到诧异,了解史鱼的用意后,立即召见蘧伯玉,任命其担任了重要的官职,完

24、成了史鱼的遗愿。这两个故事都阐述了“公正”的含义,秉持正直的心,做大公无私的事,就是公正。2名句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汉刘安淮南子修务训译文公平正直没有私心,说一句话就使万民齐心。解读传说上古时期的五帝之一尧,品德高尚,处事公正,深受百姓爱戴。洪水泛滥时,尧先派大臣鲧治水,但鲧方式错误,治水失败,于是尧放逐了他;有人向尧推荐鲧的儿子禹,11尧并没有因为其父的失误而对禹有所偏见,而是给予信任,让禹继续治水,最终成功。考察继承人时,尧的儿子丹朱顽劣昏庸,尧并没有因为是自己的儿子而偏袒丹朱,而是将其流放到南方,选择了贤能的舜做继承人,禅位给舜,让天下百姓继续拥有圣明的君主,而没有遭遇昏君的残害。这

25、些传说,都说明尧的公正无私,因此后世也将尧视为古代圣贤君王的典范。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老王退休后闲居在家,平日里养养花、散散步,有时还到湖边钓个鱼,日子过得优哉游哉。语文老师要想方设法把学生带入作品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语文之美。他下岗后没有找到工作,也就没有了经济收入,无奈之下只好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得过且过。我想趁着年轻,到祖国各地四处走走,看看江河湖海、沧海桑田!霹雳虽然只击倒一人,但更多的人被吓得失魂落魄。在笔者看来,取消一、二年级数学课看似很勇敢,实际上恰恰是教育的迫不及待。A BC D答案 C解析 朝不保夕:保得住早上

26、,不一定保得住晚上,形容情况危急。不合语境。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形容世事变化很大。望文生义。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再等待。此处应改为“急功近利”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史铁生病隙碎笔对生死问题的深度探讨和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不仅体现了一个真正思想者的风采,而且再现了一个优秀写作者的艺术功力。B史铁生辞世后,不计其数的读者在短短几天时间里,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众多媒体刊载了大量缅怀他的文章。C史铁生是中国作家中少数甚至唯一坚持写实写作的人,他的作品几乎全部建立在自己的生活经历、生存体验之上,他对哲学的思考带来了精神空间的高度开阔。D由于古老而充满生机的地坛,使作者

27、获得了对生命的一些新的理解,从而走出了残疾自伤的阴影。12答案 C解析 A 项不合逻辑,递进关系颠倒。B 项中途易辙。D 项成分残缺,应删去“由于”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史铁生的离去令人痛惜,作家张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_。_。_。_。_。_。 ”不能不去想象他的劳作,他是怎样写出这一个个字的他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坚韧顽强的生命力,不断地将思与诗投掷到这个异常喧嚣的世界上我知道这是他把全部生命凝聚成一道强光,照射到无边的夜色深处我不知道还有谁像他一样,在这样的情与境下凝神打量或闭目冥思,燃烧自己铁生是这个时代难以消逝的声音而后他出版的每一篇文字,只要读到

28、,都让我获得一次次特别的感动A BC D答案 C解析 是对史铁生总的评价,后面的几句是对这一评价的解释;是对史铁生品格的赞扬;是通过比较进一步突出史铁生的特点。三句联系较为明显,是说史铁生的创作,是说创作的艰辛,有“文字” “一个个字”相照应,是对史铁生以生命创作出的“文字”的赞扬。4阅读下面的材料,在处分别填上恰当的句子,使之语意贯通,语句通畅。21 岁瘫痪,30 岁患肾病,1998 年开始做透析,史铁生在 59 年的人生历程中,有近 40年与病魔抗争,一生与轮椅和医院相随相伴。_。他紧握“生命”之笔,饱蘸“心血”之墨,书写了一篇篇坚强的“生命之歌” 。直到离去的最后一刻,他也没有忘记捐献自

29、己还有用的器官,为人类和社会做贡献。在这物化与浮躁的当今,_。答案 (示例)但是他并没有停止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与追问 他为我们树起了难以逾越的精神标杆5请以庄子、屈原、史铁生为对象,仿照下面的示例各写一段话。要求修辞手法相同,句式基本一致。示例:鲁迅是寂寞的,在浓黑的悲凉中,在麻木愚弱的民众中,独自彷徨呐喊;但他却在寂寞中找到了民族真正的病根,为昏睡的国人开出了一剂疗救精神的良方。庄子是寂寞的,_屈原是寂寞的,_史铁生是寂寞的,_13答案 (示例)庄子是寂寞的,在喧嚣的时代里,在窘迫的生活中,默默修身养性;但他却在寂寞中顿悟出了逍遥的真谛,为无路可走的人们打开了一扇开向清风明月的窗。屈原是寂寞的

30、,在权贵的排挤下,在世人的不解中,独自苦苦寻觅;但他却在寂寞中坚守着高洁忠贞的灵魂,为世人皆醉的社会点亮了一盏上下求索的灯。史铁生是寂寞的,在病痛的折磨下,在萧瑟寂静的地坛里,苦苦挣扎思索;但他却在寂寞中领悟了人生的意义,为失意消沉的人们找到了一扇通向幸福的门。二、课内阅读强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

31、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 ”“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 ”“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阴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

32、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平方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呆过。有时候呆一会儿就回家,有时候就呆到满地上都亮起月光。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

33、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6画线句中的“一个世界”和“另一个世界”各指什么?答:_14答案 “一个世界”指让作者苦闷、彷徨、失望乃至绝望的现实世界。 “另一个世界”指作者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里的一个宁静的去处,一个能让作者一天到晚消磨时光,自由挥动想象的翅膀,远离尘世的苦闷的地方。解析 文中可以看出,这两个“世界” ,一个是现实生活的世界,一个是地坛的

34、世界。史铁生双腿瘫痪,他的现实世界是苦闷、彷徨、失望乃至绝望的世界。地坛公园是史铁生的一个世外桃源,它宁静,也不乏某种生机,可以让他一天到晚耗在这里,让他自由挥动想象的翅膀,远离尘世的苦闷。7作者写“别人去上班”时自己摇着轮椅到园子里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答:_答案 写别人上班工作时,作者却找一个去处消磨时光,逃避现实,运用了衬托的表现手法,突出了作者的彷徨与孤寂。解析 写“别人去上班” ,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别人的正常生活衬托自己生活的艰难,用别人去工作衬托自己内心的孤独与彷徨。总之,作者写别人,是为了突出自己的苦闷。只要从这个角度思考,即可得出答案。8文中的蜂儿、蚂蚁、瓢虫等

35、对作者来说有什么作用?答:_答案 作者从这些生灵身上感受到了生活的意趣,得到了一些人生的启示,增添了对生活的信心。解析 作者笔下所描写的蜂儿、蚂蚁、瓢虫等充满了活力,给人一种力量。它们给陷入人生低谷的作者以启示、信心与生存的动力。9史铁生对生死问题的理解和认识为什么能够深深地打动读者?请简要分析。答:_答案 史铁生在双腿残废后,时常去地坛,死亡的感觉一直笼罩在他的心头,也许一般读者都考虑过生与死的问题,但是并不像史铁生这样贴近死亡,所以他对死亡的思考比一般读者更深入、更真切。解析 作答时,要结合史铁生的经历来回答。史铁生之所以能对生死问题有深入的认识,是因为他离死亡很近,比一般读者更理解生命的

36、意义,将读者领入一个更透彻的境界。三、课外阅读拓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去找史铁生陈 村我在新年的头上专程去了一次北京,为的是和史铁生做个谈话,用在收获的专栏上。本来早该去了,因为年底忙乱,因为他和我的身体都要挑一个恰当的时候,还因为我说15的等 2001 年再去,飞机栽下来也是 21 世纪的作家啦。反正我是去了,谈了,回来了。我和史铁生谈的话题是“生存还是不生存” ,也就是“爱与死是永恒主题”中的那个“死” 。我相信我俩对死的心要比别人多一些。去的那天正好是他生日,本来要打开的话头因客人的来访未能展开。那样也好,死总是排在生的后面的,明天再谈。当日晚上我们去一个叫孔乙己的饭店吃饭。在

37、中国式的环境中,祝贺一声他的 50 大寿就开始吃了。他那天抽烟,喝一点点酒,说一点点话。他说一上午不敢动弹,把精力攒下来了。他说要健康不说长寿了吧。这些年,我到北京必去望望史铁生。在他那里坐两三个小时,吃顿饭。他们夫妇邀我住他们家,我总推辞,我来去匆匆,住下本可以多说话,可是他的身体禁不住客人的打扰。他的截瘫,他的肾脏萎缩,用他的话说,发动机和轮子都坏了,维持身体的运行很累。每周两到三次的肾脏透析,不由分说地打断他的生活和思维。除了他的体力精力,除了同情他不能多抽烟,我和他的谈话与常人无异,谈得很快乐。残疾其实并不缺少什么,他常常想得比人们深入透彻,他有自己的理由和节律。他是小说家,我喜欢读他

38、作品的一个最大的理由是,他的想法和文字明净,不曾神神鬼鬼牵丝攀藤。他的手总是温暖的,宽厚的。他是能超越智和愚的。他不做作,常常省察自己的内心。他把自己看轻了,才能去爱自己,爱世界。史铁生通常并不抱怨,他知道感恩,知道在生的命题下的诸多奥义。别人用腿走路,丈量大地;他从腿开始思想,体察心灵。他常常纠缠在那些排遣不开的命题,时间长了,成了习惯和乐趣。他的想法都是经过推理论证的,有明晰的线索可寻。可是,听他说话的人,因为自己的好腿好肾,常常哼哼哈哈的,懒得跟从他的思维。他更多被阅读的是遥远的清平湾 、 我与地坛 、 命若琴弦 。那样的故事只有他能写。读的时候想,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读史铁生的文

39、章,和他谈话,都不会越来越狭隘。他肾亏却没有阴湿之气。他很艰难地从生存的窄缝里走出来,带着豁然开朗的喜悦。我常是站到自己之外,有一种嘲弄自己之流的快乐。他不是,他完整地保存自己,依然快乐。经过那道窄缝之后,快乐肯定不再张扬,应该称为喜悦了。他是用喜悦平衡困苦的人,不容易破灭。许多游戏和他无缘,他不再迷失,可以观赏自己,观赏上帝的手艺。我最后想说的是陈希米,他的妻子。她是“我们上海人” ,在北方久矣。我永不能忘记的是她的笑,那是天使的笑容。天使的笑,是那种忘忧的笑,忘我的笑,来去自由的笑,让看见的人也喜悦地笑。没人比她笑得更美好。我看资料,孩子可以一天笑上 150 次,成人可以一天不笑一次。她常

40、常笑着,灿烂又本分地笑着。有了她的笑,那个凝重的 50 岁的史铁生再没有装扮殉道者的理由和必要了。生活就是这样,一会儿笑盈盈,一会儿沉甸甸。我这次去北京,是由妻子陪同护送的。也许下次到北京去见史铁生,我也要坐个轮椅了。我们将讨论轮椅的牌子,谈论足球的伟大,言说一些好笑的事情。我可以负责地说,本16人即便已经坐上轮椅,依然可以春心荡漾,可以不依不饶,可以尖酸刻薄。当然,更可以在一个个深夜,摆放好自己,默读史铁生的文字,感受生的气息。(有删改)1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段写作者拜访史铁生的缘由,在简洁的叙述中,传达出作者对自己身体和未来生活的一丝隐忧。B作者写到史铁生的

41、妻子陈希米的笑是为了对比出平常人在面对苦难时的萎靡和懦弱,鼓励我们勇敢面对生活,乐观向上。C在作者看来,史铁生的伟大不仅在于他的文字,更在于他面对磨难的乐观态度和对生命的深刻思考。D很多人只阅读了史铁生的遥远的清平湾 、 我与地坛 、 命若琴弦 ,作者认为,他们根本没有真正地理解史铁生。答案 C解析 A 项“传达出作者对自己身体和未来生活的一丝隐忧”的表述于文无据。B 项“是为了对比出平常人在面对苦难时的萎靡和懦弱”错,作者写陈希米的笑是为了强调人在苦难中,只有心怀希望,乐观豁达,才能平静从容。并没有要对比平常人的意思。D 项“作者认为,他们根本没有真正地理解史铁生”的说法文中并未提到。11结

42、合全文,说说题目“去找史铁生”有哪几层意思。答:_答案 (1)作者去找史铁生做访谈的客观事实;(2)身体也欠佳的作者希望去感受史铁生的豁达和乐观;(3)作者希望人们能够领悟史铁生对生命的追求和思考。解析 作答时,首先要仔细体会“找”的意义,关键是把握“找”的目的。直接意义是去找史铁生做访谈,再深度挖掘“找”的目的可知,作者主要想感受理解史铁生,包括其生活态度和生命追求。12文章第段中,作者插入了对史铁生妻子陈希米的笑的描写,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答:_答案 (1)作者插入对陈希米的笑的描写,是因为史铁生的乐观、旷达也来源于陈希米的照顾和支持;(2)这样写是用陈希米的乐观坚强衬托出史铁生的旷达;(3)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主题更加突出。解析 面对丈夫的疾病和痛苦,史铁生妻子陈希米的笑传递的是坚强、乐观,这是对丈夫无形的支持,同时也是一种正面的衬托。这样描写,丰富了文章内容,使主题更加突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