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地理专题五地表形态的变化精准培优专练.doc

上传人:吴艺期 文档编号:1133611 上传时间:2019-05-0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0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考地理专题五地表形态的变化精准培优专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9届高考地理专题五地表形态的变化精准培优专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9届高考地理专题五地表形态的变化精准培优专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9届高考地理专题五地表形态的变化精准培优专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9届高考地理专题五地表形态的变化精准培优专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培优点五 地表形态的变化一、内力作用与地貌【培优指南】地质剖面图判断的 4 个技巧1确定岩层及其新老关系通过图例可以了解图示地区存在哪些岩层及其新老关系,也可以通过岩层之间的关系判断岩层的新老关系,一般岩层平行分布,老岩层在下,新岩层在上;若为背斜(如图 2甲处)则两翼新中间老;若为向斜(如图 3 丁处)则两翼老中间新;若有侵入岩体(如图2) ,侵入岩体要比被侵入的岩层新。2判断地质构造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分析图内的地质构造特征,分析图示是向斜(如图 1 M 处)还是背斜;结合岩层的断裂和移动特点判断出断层构造(如图 3 丙处) 。3判断地表起伏状况及地貌类型图 1 河流发育在背斜,M 处的地

2、形为向斜山,该处地形特征是山河相间,纵列分布;图 3 甲处有石灰岩分布,结合地表形态可知该地喀斯特地貌发育,图中乙处为背斜山,丁处为向斜山。4判断岩层的特定情况(1)若地层出现缺失,形成原因可能有:一是在缺失地层所代表的年代发生了地壳隆起,使当地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二是当时有沉积作用,地壳隆起后,原沉积物被剥蚀完毕;三是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2)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是由该地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地壳上升形成的。(3)若地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围岩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围岩形成时代。2典例 1 如图为某河谷地质、地貌剖面图,图中地层年代由到变老。图中阶

3、地(用 T表示,数字下标表示阶地的级数)指由河流作用形成的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地貌。此河段阶地主要由于地壳抬升形成。据此完成(1)(2)题。【培优点津】解答“地质构造类”试题的思维流程(1)对河谷处的地质构造类型和两侧地壳抬升幅度的判断,正确的是( )A向斜 东侧大 B背斜 东侧小C向斜 西侧大 D背斜 西侧小(2)矿产调查发现,在此河段的河床沙中有某种贵重金属矿产,但由于河水深不易开采。图中所示地点可能找到这种贵重金属矿物的是( )A甲 B乙C丙 D丁【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岩层的新老关系可知,河谷处岩层中间新、两侧老,为向斜构造。根据河流阶地形态及相同沉积物分布的高度可知,西侧地壳抬升的

4、幅度更大,故选项 C 正确。第(2)题,由题目材料可知,这种贵重金属矿产存在于河床沙中,图中乙地广泛分布着流水沉积形成的沙和卵石,故该地可能找到这种贵重金属矿产。【答案】 (1)C (2)B二、外力作用与地貌【培优指南】1掌握外力因素的分布规律3流水作用影响大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降水丰富的湿润地区,除此以外在河流流经地区、地表缺少植被保护且多暴雨的地区,流水作用也很典型;风力作用影响大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气候干旱的内陆地区。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1)大尺度区域的主导外力作用区域 主要外力作用及地貌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沉积地貌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

5、侵蚀地貌和流水沉积地貌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 “U”型谷、冰碛丘陵等地貌沿海地区 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2)小尺度区域地貌形态的外力作用地貌形态 外力作用高山上的破碎岩石 风化作用山谷中的碎石 流水的搬运、沉积作用坡面的沟壑纵横 流水的侵蚀作用峰林和溶洞 流水的溶蚀作用沙丘 风力的搬运、沉积作用海边的嶙峋沿岸 主要为海浪的侵蚀作用2外力作用的影响因素与分析分析某一地域的主要外力作用类型,往往可以综合许多因素。(1)气候因素:主要从气温与降水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干旱、半干旱地区:昼夜温差大,降水少,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化作用和风力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湿润地区:降

6、水丰富、地表径流量大,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流水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2)地质地貌因素:主要分析基岩和地形地势两个方面的影响。石灰岩地区:由于岩石微溶于水,故外力作用往往表现为流水侵蚀、溶蚀作用。地势较高的地区:往往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作用。地势较低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地势差异较大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流水的侵蚀作用。4(3)生物因素:主要分析植被覆盖率高低的影响。植被覆盖率低的地区,往往以侵蚀、搬运作用为主;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生物风化作用显著。3河流堆积地貌类型在流域中的空间位置典型地貌洪积冲积平原发育于山前山区河流流出谷口,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道开阔,水流速度变慢,泥

7、沙逐渐堆积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多个洪积扇或冲积扇连接形成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发育于河流中下游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面积逐步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洪水季节被淹没,接受沉积。河流改道或继续向下侵蚀,河漫滩被废弃,多个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形成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形成于河流入海口和海滨地区河流入海口处,河水流速减慢,泥沙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典例 2 如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 2 m 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图,完成(1)(2)题。(1)19752004 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8、 )A持续淤积 B先侵蚀、后淤积C持续侵蚀 D先淤积、后侵蚀(2)推测 19921997 年期间( )5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解析】第(1)题,根据题意,要明确以下关系:该海域海底若以淤积为主,则近海地区海水变浅,那么水深 2 m 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就变大,反之,该海域海底若以侵蚀为主,则近海地区海水变深,那么水深 2 m 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就缩小。从图中不难发现,此距离在 1979 年之前不断扩大,说明该时间段海底以淤积为主;1979 年至 2004年两者距离总体趋势逐渐缩小,说明海底以侵蚀为主,因而该剖

9、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为先淤积、后侵蚀。故选 D。第(2)题,读图可知,19921997 年期间,水深 2 m 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在总体上趋于缩小,说明该海域海底的淤积在持续减弱。由于该海域位于黄河三角洲近岸,所以首先要考虑这是黄河输沙量变小所致。而黄河输沙量变小存在两种可能:一是黄河水量变小导致其搬运能力降低;二是黄河流域的植被覆盖率提高导致入河泥沙减少。若该时间段黄河流域年平均降水量增加,那么黄河的水量会增大,河流输沙量能力会提高,故 A 错;此时段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小,会导致入海泥沙量减少,故 B 正确;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进入黄河的泥沙会增多,故 C 错;黄河沿岸

10、农业灌溉面积减少,也会使黄河水量增加,故 D 错。【答案】 (1)D (2)B对点增分集训一、选择题如图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 12 题。1该区域的地质构造是( )A向斜 B背斜C地堑 D地垒2该区域主要内、外力作用的先后顺序是( )A岩浆侵入、水平挤压、外力侵蚀 6B水平挤压、外力侵蚀、岩浆侵入C外力侵蚀、水平挤压、岩浆侵入D水平挤压、岩浆侵入、外力侵蚀【解析】第 1 题,从岩层倾斜方向向上拱起可知,该区域地质构造为背斜。第 2 题,该区域先受水平挤压形成背斜,然后岩浆沿薄弱地带侵入,最后受外力侵蚀作用形成该地貌。【答案】1B 2D“巨人之路”是位于英国北爱尔兰海岸的著名旅游景点

11、,在 1986 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这个由数万根高低不一的玄武岩石柱聚集而成的、绵延数千米的堤道,从峭壁伸至海面,数千年如一日地屹立在大海之滨,看起来就像巨型石阶,所以被称为“巨人之路” 。下面左图为“巨人之路”景观图,右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图。据此完成35 题。3组成“巨人之路”的石柱属于右图中的( )A甲 B乙C丙 D丁4 “巨人之路”地貌景观的地质形成过程正确的是( )A深海沉积地壳抬升流水溶蚀下切海水侵蚀B板块张裂岩浆侵入岩浆冷却凝固风力侵蚀C板块碰撞岩浆侵入地壳隆起抬升风力侵蚀D板块张裂岩浆喷出岩浆冷却凝固海水侵蚀5对“巨人之路”景观未来观赏价值影响最大的可能是( )

12、A风力侵蚀 B海水侵蚀C全球变暖 D火山地震【解析】第 3 题,由材料中的玄武岩石柱可判断出“巨人之路”石柱属于岩浆岩。右图中甲为沉积岩,乙为岩浆岩,丙为变质岩,丁为岩浆,故 B 项正确。第 4 题, “巨人之路”景观位于板块生长边界,多岩浆活动,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玄武岩,玄武岩在沿海地7区长期受海水侵蚀形成台阶形状,故 D 项正确。第 5 题,由材料可知, “巨人之路”景观位于海滨,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会上升,可能淹没“巨人之路”的台阶,从而影响其观赏价值,故 C 项正确;“巨人之路”景观位于欧洲西部沿海地区,风力侵蚀作用弱,故A 项错误;“巨人之路”就是岩石长期受海水侵蚀形成的,

13、故海水侵蚀对其观赏价值影响不是太大,故 B 项错误;火山地震可能形成更加壮观的景观,故 D 项错误。【答案】3B 4D 5C福建平潭岛罕见地貌:岛屿东北部的沙地底村北部分布着一座巨大沙丘,沙丘与村庄近在咫尺,但几百年来沙丘却从不移动,形成“沙不袭村,村不毁沙,人沙和平共处”的地理奇观。沙丘上长有稀疏植被,覆盖一些黑色碎石。岛上常年盛行东北风,风力 6-7 级。据此完成 68 题。6该沙丘的沙源最可能来自( )A河流沉积出露河床 B岛屿东北部海滨的沙滩C就地岩石风化 D台湾岛上风力搬运而来7形成该沙丘的直接原因最可能是( )A海水涨潮、落潮,海水堆积 B流水搬运、堆积作用C君山冰川堆积作用 D君

14、山阻挡、削减风力,风力堆积8沙丘不移动的主要原因是( )A沙丘位于当地山地的背风地带 B沙丘上黑色碎石多,固沙作用明显C植被根系发达,固沙作用明显 D地形和河流改变沙粒运动方向【解析】第 6 题,河流入海,泥沙沉积,如果此沙丘是河流沉积出露河床形成的也应该位于入海口附近;由景观图和材料中提及此处是巨大沙丘,该沙丘地势较高,不可能是河流搬运,A 错误。该地区气候湿润,如果是岩石就地风化,经长时间生物作用应形成土壤而不是沙丘;沙丘上覆盖的黑色碎石风化也应形成黑沙,但景观图中却是黄沙为主,C 错误;台湾岛植被覆盖率较高,风沙天气少,且距福建平潭岛遥远,风力搬运到此地的泥沙有限,D 错误。第 7 题,

15、海水堆积应位于海岸线附近,与图示沙丘位置不符,A 错误;此处的沙丘8主要是风力堆积而成,不是流水搬运堆积形成的,B 错误;该地地处福建沿海,海拔低,气温高,不可能有冰川作用,C 错误;由上题分析可知该沙丘的形成主要是受该地区盛行的东北风搬运海滨沙滩的泥沙遇到君山阻挡,气流抬升风力减弱,最终泥沙原地下沉,风力堆积而形成。第 8 题,结合此地盛行北风和沙丘的位置,沙丘位于当地君山的迎风地带,A 错误;碎石起到的防风固沙的作用较小,B 错误;沙丘上的植被根系发达,能起到固沙作用,但是沙丘上植被稀疏,固沙作用较小,C 错误。【答案】6B 7D 8D下图示意长江口部分沙岛群演变过程。读图,完成 911

16、题。918801945 年,四处侵蚀速率大于堆积速率的是( )A处 B处 C处 D处10据河口沙岛群的空间演变趋势推测,长江河口地区一百多年来( )A河口不断拓宽,河道不断变深B海水侵蚀作用大于河流堆积作用C北航道航行条件始终好于南航道D海平面上升速率小于泥沙沉积速率11近年来长江口水下沙洲淤积速度变慢,其原因可能是流域内( )A河流输沙量增大 B植被覆盖率提高C湖泊面积减小 D降水强度变大【解析】第 9 题,读图,根据图例,比较 18801945 年的长江口部分沙洲 0 米线位置,处看不到 1945 年和 2004 年的沙洲 0 米线,说明侵蚀速率大于堆积速率,A 对。、三处 1945 年沙

17、洲 0 米线范围比 1880 年扩大,说明堆积速率大于侵蚀速率,B、C、D 错。第 10 题,根据沙洲 0 米线位置的空间演变趋势,长江河口地区,一百多年来河口沙洲面积不断拓宽,河口变窄,河道可能变深,A 错。沙洲向海洋推进,海水侵蚀作用小于河流堆积作用,B 错。北航道泥沙淤积多,航行条件始终比南航道差,C 错;海平面9上升速率小于泥沙沉积速率,D 对。第 11 题,近年来长江口水下沙洲淤积速度变慢,说明河流输沙量减小,A 错;流域内植被覆盖率提高,水土流失减少,河流含沙量减小,水下沙洲淤积速度变慢,B 对;湖泊面积减少,说明河流含沙量增多,水下沙洲淤积速度变快,C 错;与降水强度无关,D 错

18、。【答案】9A 10D 11B二、综合题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苍苍森八桂,兹地在湘南。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这是出自唐代诗人韩愈送桂州严大夫一诗中的名句。漓江发源于南岭,在桂林至阳朔河段,蜿蜒南流,河床由砂、卵石组成,两岸多为石灰岩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 ,是桂林山水的核心。下图示意桂林在广西的位置和漓江的景观。(1)推断漓江夏、冬两季河水含沙量大小的差异,并说明理由。(2)分析漓江河床多卵石的原因。【解析】 (1)漓江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变化大。夏季河流补给以大气降水为主,多大雨,流量大,对地表和河流的侵蚀作用强,搬运作用也强,河水含沙量大;冬季河流以地下水补给

19、为主,雨水补给少,流量小,侵蚀和搬运作用弱,含沙量小。(2)卵石应从流水侵蚀、搬运、沉积作用角度分析。据材料可知,漓江发源于南岭,在桂林至阳朔河段,蜿蜒南流,河床由砂、卵石组成。从上游来的河水,水流急,搬运作用强,可携带砾石;搬运过程中砾石碰撞摩擦,棱角消失;在漓江河段,流速变缓,携带的卵石在此处堆积。【答案】 (1)差异:夏季大于冬季10理由:夏季河流补给以大气降水为主,多大雨,流量大,对地表和河流的侵蚀作用强,搬运作用也强,河水含沙量大;冬季河流以地下水补给为主,雨水补给少,降水少,流量小,侵蚀和搬运作用弱。(2)从上游来的河水,水流急,搬运作用强,可携带砾石;搬运过程中砾石碰撞摩擦,棱角

20、消失;在漓江河段,流速变缓,携带的卵石在此处堆积。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巴丹吉林沙漠以奇峰、鸣沙、湖泊等闻名于世,该地年降水量 4080mm,蒸发量超过3000mm,沙漠中却有 100 多个湖泊,其中面积大于 1km2的湖泊有 5 个,冬季不结冰。该地沙丘广布,最高达 500 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沙丘。沙丘内部较潮湿,沙丘顶部附近生长有较多的植物。图 1 为巴丹吉林沙漠及附近地区示意图,图 2 为该地沙山示意图。(1)有学者认为该地湖泊补给水源主要来自深层断裂带的地下水。试推测其依据。(2)分析该地高大沙丘的形成原因。(3)依据图 2,从沙山西北坡和东南坡任选一坡,推断从坡底到坡

21、顶表层沙粒的变化,并分析原因。11【解析】 (1)该地位于西北内陆,湖泊冬季不结冰,说明水温高(可能来自地下水) ;该地气候干燥,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2)该地位于西北内陆,附近沙源丰富,冬春多大风天气,携带大量沙尘在此处堆积;沙山内部湿度较大,且顶部附近植物较多,形成固定沙丘,随着沙尘持续堆积,形成高大沙山。(3)西北坡:从坡底到坡顶表层沙粒粒径逐渐减小,东南坡从坡底到坡顶表层沙粒粒径逐渐减小。【答案】 (1)断裂带经过该地,地下水断层处出露;该地位于西北内陆,湖泊冬季不结冰,说明水温高(可能来自地下水) ;该地气候干燥,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河流欠发育(大气降水和地表水补给少) (2)该地位于西北内陆,附近沙源丰富;冬春季多大风天气,携带大量沙尘在此处堆积;沙山内部湿度较大,且顶部附近植物较多,形成固定沙丘,随着沙尘持续堆积,形成高大沙山 (3)西北坡:从坡底到坡顶表层沙粒粒径逐渐减少。原因:西北坡为迎风坡,随坡面升高,风力搬运能力减弱,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东南坡:从坡底到坡顶表层沙粒粒径逐渐减小。原因:东南坡为背风坡,颗粒大的沙粒受重力作用更容易向坡底滑落。 (任选一坡作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