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八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能力卷.doc

上传人:postpastor181 文档编号:1134849 上传时间:2019-05-0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8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八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能力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八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能力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八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能力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八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能力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八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能力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专题八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能力卷一、选择题(本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12018北京石景山区高三一模“风云两甲子,弦歌三世纪” 。120 年前,清朝光绪皇帝下达明定国是诏曰:“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 ”以下对其意义认识正确的是( )A挽救了清末统治危机 B触动了封建制度的根本C废除了腐朽科举制度 D加快中国近代化的进程22018湖南长沙高三一模同治初年,清政府以战败逃跑为由处死两江总督何桂清,到了光绪后期,两江总督刘坤一拒不执行清政府“向各国宣战懿旨” ,而是组织“东南互保”,事后清廷不仅不予处分,反予嘉奖。这反映了(

2、)A地方督抚竭力避免战乱扩大 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 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32018新疆乌鲁木齐高三三诊1901 年 1 月慈禧太后在西安发布“预约变法”上谕,4 月设立“督办政务处” ,任命奕劻、李鸿章等 6 人为政务大臣,全权负责新政各项事宜,之后清政府在 19011905 年陆续颁布新政措施 30 余项。材料表明清末“新政”( )A客观上推动了近代化 B抵制了维新思想的传播C导致了革命形势高涨 D加强了皇帝个人的独裁42018四川成都实验中学高三模拟1905 年, 民报第一号刊载了四幅人物画,目录标题分别是“世界第一之民族主义大伟人黄帝” “世界第一之民权

3、主义大家卢梭” “世界第一之共和国建设者华盛顿” “世界第一之平等博爱主义大家墨翟” 。 民报此举的根本目的是( )A利用报刊媒介进行民主革命的舆论动员B考订黄帝、墨翟、卢梭、华盛顿的历史地位C以中西杰出人物为标杆树立人生新坐标D立足三民主义理论评价中西历史人物52018新疆高三二模1911 年 12 月,南京临时政府组建时,革命军所用的旗帜,湖北方面是共进会的“十八星旗” ,南京方面是自制的“五色旗” 、广东方面是“青天白日旗” 。这反映出( )A革命军内部缺乏权威领导 B全国的革命形势如火燎原C清王朝统治已经土崩瓦解 D革命党人防止袁世凯夺权62018宁夏银川一中高三二模据统计,从 189

4、51913 年,资本在 10 万元以上的新建工矿企业全国有 549 家。18941913 年,民族资本工业的平均年增长率为 15%。这一时期集中在上海的缫丝工业显著发展。这说明( )A资本主义对华资本输出明显减少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C贸易中心开始由广州转移到上海 D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第一个高潮72018河南部分重点中学高三联考右图是清末德国的礼和洋行商标。该洋行于1900 年前后带来了上好的靛蓝色,靛蓝布很快风行中国城乡。由此可知,礼和洋行( )A所占中国市场份额居列强前列B营销策略适应和推动了民众需求C货真价实得到中国民众的喜爱D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82018江苏卷张园

5、是清朝末年上海最大的私家园林,被主人开放为公共场所。右图为筠香斋刻印的年画海上第一名园 ,描绘的是当年张园门前的景象。该年画( )A延续传统绘画的以形求神 B体现追求时尚的国民共识C反映世界交通的最新成果 D表明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92018武汉外国语学校高三一模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以梁启超的波兰灭亡记、康有为的波兰分灭记为典型代表,亡国史研究持续不衰,仅 19011910 年间,单行本就有 30 余种。1915 年 5 月 9 日,因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问题,5 月 9 日被定为国耻纪念日,由此导致又一波国耻史著作出版的高潮。这反映了研究者的( )A创新精神 B求真意识C时代情怀 D

6、全球视野102018云南昆明高三质检1896 年梁启超发表古议院考 ,认为“议院之名,古虽无之” ,但诸多典籍都能证明中国在上古三代时期“虽无议院之名而有其实也” 。梁启超意在( )A全盘西化 B中西融合C继承传统 D托古改制112018广西柳州、北海高三模拟毛泽东曾指出,我们的民主革命“从林则徐算起,一直革了一百多年” 。但毛泽东也曾说过,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毛泽东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林则徐、孙中山都( )A提出或实践师夷长技思想 B反对封建统治C主张向西方学习政治制度 D反对外来侵略122018天津河西区高三一模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但新

7、青年的很多文章集中在文学革命上。它们提倡以清晰、精确的白话文代替言约义丰的文言文,这是一场语言革命,其实质是思维的重建,是用精确性、严密性为特征的近代思维方式取代带有模糊性特点的传统思维方式。因此,人们常把新文化运动称为“白话文运动”或“文学革命” 。这说明( )A白话文只是文学形式上的变化 B新文学是民主与科学的载体C新文学注入新内容 D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发生了变化二、非选择题132018河北衡水中学高三押题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阅读史,是一部以“仕”为主体的阅读史,阅读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导,甚至还规范了经史子集学习的先后顺序。但是,伴随着社会科技文化的发展带

8、来纸质书籍的“贬值” ,加之科举制度的实行,阅读权力也从绝对垄断到有限控制。藏书和阅读不再是王室和官吏的专利,民间藏书数量和读书的人数逐渐增多,书籍种类和内容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元。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著书立说,还是自隋朝开科取士以来,历代读书人,发奋苦读,求取功名,其目的都只是期待有朝一日,能“一举首登龙虎榜,十年身到凤皇池” , “学而优则仕”无疑是封建时代读书人的最佳出路。摘编自郁红梅中国古代民众阅读的演进材料二 晚清的阅读革命经过了一个较长的酝酿期。新式媒体、新式出版机构及西学类书刊的增加,为阅读革命的生成提供了足够的技术支撑条件,但并未使潜在的阅读革命转化为现实。甲午一役后,为了

9、救亡,士大夫阅读的主题逐渐由“四书五经”转到西学,关注的焦点正由内而外、由古而今,推崇的学问家由诸子百家转为卢梭、孟德斯鸠等,士大夫津津乐道的关键词正由仁义、纲常、名教而转为民权、自由、革命等。一场外力推动型的“阅3读革命”正悄然兴起。摘编自闾小波论晚清阅读革命的兴起及政治功效(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民众阅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12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阅读革命兴起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晚清士大夫阅读与古代的主要不同。(13 分)142018山东潍坊高三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材料 1912 年 1 月,孙中山令内务部编印新历书,其

10、特点有三:一是新旧历并存;二是新历下附星期,旧历下附节气;三是旧历书上吉凶神宿一律删除。民初改用阳历,改变清廷的“正朔” ,与世界历法接轨,这在当时许多人看来是非常自然的,没有引起太大的异议。采用阳历而不废阴历,乃是为尊重民众习惯和民族文化传统采取的折中办法。阴历与中国农业社会的农业生产、经济组织、商业利益及民俗文化有着密切关系,如果中国以农立国的基本社会形态不改变,要根本变革这种民俗文化,显然是不可能的。国民政府北伐成功,为显示自己是新的革命政府,改变北京政府的正朔:由阴阳历并用,改为专用阳历,并将阳历定为国历,而将阴历视为旧历、废历。1928 年后,南京国民政府依靠政治强力进行废除旧历运动

11、。其推行的结果,使阳历更加流行,取代阴历在社会上占据了主导地位,尤其是民间的契约、房租、商家结账等,逐步改为阳历办理,确定是社会进步的表征,但这场运动并没有彻底改变阴阳历并行的格局。同时,由于政府推行策略上的偏激、民众沿用旧历习惯的顽固以及旧历代表的民俗文化的深厚,导致了政府与民众在历法问题上的直接对峙与暴烈冲突。摘编自左玉河从“改正朔”到“废旧历”阳历及其节日在民国时期的演变从上述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专题八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能力卷1D 从材料“120 年前” “清朝光绪皇帝下达明定国是诏 ”

12、“多主变法自强”中可以分析出材料反映的是戊戌变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中国近代化进程,D 项正确;A 项说法错误,错在“挽救” ;B 项说法错误,错在“触动” ;C 项是 1905 年废除,排除。2B 材料中八国联军侵华时期出现的“东南互保”受到嘉奖,反映出清政府对地方控制力的下降,这反映出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B 项正确;A 项不能反映出前后对比,不是材料主旨,排除;“东南互保”是地方实力派与列强妥协勾结的体现,不能反映出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C 项错误;D 项中“分庭抗礼”的说法夸大了地方势力的力量,排除。3A 材料反映的是清末“新政” ,清末“新政”颁布的一

13、系列措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4的工业近代化、军事近代化和教育近代化,A 项正确;清末“新政”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了资产阶级的力量,客观上促进了维新思想的传播,B 项错误;导致革命形势高涨的是“预备立宪” ,C 项错误;“新政”没有起到强化皇权的影响,D 项错误。4A 1905 年中国同盟会成立, 民报作为其机关报所宣传的黄帝、卢梭、华盛顿和墨翟代表着孙中山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由此可知, 民报的根本目的是利用报刊媒介进行民主革命的舆论动员,A 项正确;B、C、D 三项都不符合题干中“根本目的”的要求,排除。5A 一个国家的国旗应该统一一致,而材料中湖北、南京和广东各有自己的旗帜,这表明

14、,革命军内部缺乏权威领导,A 项正确;B 项不能准确体现材料本质,排除;C、D两项与材料中旗帜的不同无关,排除。6D 从材料中“资本在 10 万元以上的新建工矿企业全国有 549 家”和“民族资本工业的平均年增长率为 15%”可知,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发展出现第一个高潮,D 项正确;材料只是反映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反映不出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情况,且甲午战争后,列强加紧对华资本输出,A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的体现,B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情况,体现不出贸易中心的变化,C 项错误。7B 从材料中德国礼和洋行利用商标和广告语“此靛真好永不变色”来推销商品,这有利于迎合

15、民众的消费心理,刺激民众消费,B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西方各国的销售状况的比较,A 项结论无从得出,排除 A 项;货真价实无从体现,C 项错误;洋行是要倾销外国商品,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 项错误。8D 材料表明,清朝末年,上海张园门前既有黄包车、电线杆、洋楼等新式景象,又有传统的交通工具,这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生活新旧杂陈,D 项正确;年画属于风俗画,并不追求以形求神,A 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了上海一个地区的情况,并不能反映出追求时尚是国民共识,B 项错误;年画中并未出现当时最先进的交通工具汽车,C 项错误。9C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和 1915 年都是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之时,研究亡国

16、史的高潮反映出历史研究具有时代情怀,C 项正确;其他三项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10D 题目中梁启超认为尽管古代没有议院,但“三代时期虽无议院之名而有其实也 ”,可见梁启超为宣传维新思想而有意采用托古改制这一方式,D 项正确;A 项中“全盘西化” 、B 项中“中西融合”在题目中没有体现;题目阐述的是梁启超借用传统来宣传维新思想,不单指对传统的继承,排除 C 项。11D 题目中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指近代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林则徐、孙中山都反对外来侵略,D 项正确;A 项不符合民主革命的含义;B、C 两项不符合林则徐,排除。12B 从材料中的“但新青年的很多文章集中在文学革命上。它们提倡以清晰、精确

17、的白话文代替言约义丰的文言文,其实质是思维的重建,是用精确性、严密性为特征的近代思维方式取代带有模糊性特点的传统思维方式”可知,新文学是民主、科学的载体,B 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文学革命的实质意义,不是只突出文学形式上的变化,A 项错误;C 项不够明确,排除;D 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13答案:(1)特点:以儒家经典为主导,内容逐渐丰富;以“仕”为主体,人数逐渐增多;以仕进为主要目的,致力于求取功名。原因:社会经济的发展;科举制度的推行;儒家思想的影响;造纸术、印刷术的发展。(2)原因:民族危机的加深;新式传媒的推动;西学的传播;知识分子的觉醒。不同:晚清以西学为主,古代以儒家经典为主;晚

18、清重在救亡图存,古代重在谋求功名;晚清推动了社会变革,古代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14答案:示例一:论题:民国时期历法改革具有社会进步意义。阐述:民国时期推行历法改革,有利于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破除封建迷信,推动民主共和思想传播;推行阳历,有利于融入世界;两次改革取得明显成效,推动社会进步。示例二:论题:民国时期新旧历法并存现象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阐述:民国时期,面对西方侵略、西学传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反帝反封建革命推动、融入世界等形势,推行阳历具有进步意义;阴历为民众所熟习、承担着深厚的民俗文化、与农业经济密切相联,仍具有合理性与生命力;民国初年实行新旧历并存,取得成功,南京国民政府强行废旧历,

19、未达目的并引发矛盾冲突。示例三:论题:社会改革要顺应时代潮流,更要关注民意、尊重传统文化。5阐述:民国时期推行阳历符合当时中国时代精神,顺应世界潮流,取得明显效果,推动社会进步;民国初期,实行新旧历并存,在回应时代潮流的基础上,关注民意、尊重传统文化,取得成功;南京国民政府强行推阳历、废旧历,虽顺应潮流,取得一定成效,但脱离当时中国实际,没有充分关注民意、尊重传统文化,未达目的并引发矛盾冲突。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进行归纳概括并分析论证的能力。在自拟论题时,要根据材料信息,以历法改革的进步意义或新旧历法并存的社会基础或社会改革不能脱离社会现实等角度立意。在此基础上结合民国时期的国情和史实进行论证。要做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从史出、逻辑清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