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限时规范训练(五)语言文字运用论述类古代诗歌名篇名句建议用时 33 分钟,实际用时_ 赋分:33 分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会不会抓落实、想不想抓落实、敢不敢抓落实,彰显着我们的精神状态、办事能力和工作作风。 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既要_,也要冲锋陷阵,切实解决好思想认识不到位、体制机制不健全、工作措施不落实等突出问题。贫富差距大会影响经济增长、社会稳定,所以解决贫困问题_。脱贫目标艰巨繁重,到 2020 年 7000 多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需要每年减贫 1000 多万人,( ),也面临不少新情况新挑战。脱贫
2、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所面对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采用常规思路和办法、_推进难以完成任务,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_实现脱贫攻坚目标。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敢不敢抓落实、想不想抓落实、会不会抓落实,彰显着我们的精神状态、办事能力和工作作风。B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想不想抓落实、敢不敢抓落实、会不会抓落实,检验着我们的精神状态、办事能力和工作作风。C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想不想抓落实、敢不敢抓落实、会不会抓落实,彰显着我们的精神状态、办事能力和工作作风。
3、D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会不会抓落实、想不想抓落实、敢不敢抓落实,检验着我们的精神状态、办事能力和工作作风。解析:选 B。第一处语病是语序不当,应改为“想不想抓落实、敢不敢抓落实、会不会抓落实” ;第二处语病为搭配不当, “彰显”与“状态” “作风”不搭配, “彰显”应改为“检验” 。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脱贫攻坚既面临着一些多年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B脱贫攻坚既面临着一些深层次的多年未解决的矛盾和问题C脱贫攻坚还面临着一些多年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D脱贫攻坚还面临着一些深层次的多年未解决的矛盾和问题2解析:选 A。根据下文的关联词语“也”
4、,它只能与“既”搭配,可以排除 C、D 两项;“矛盾和问题”的前面是一个多层定语,正确顺序应是“多年未解决的深层次” ,排除 B 项。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运筹帷幄 迫在眉睫 按部就班 众志成城B建言献策 千钧一发 循规蹈矩 同仇敌忾C运筹帷幄 千钧一发 按部就班 同仇敌忾D建言献策 迫在眉睫 循规蹈矩 众志成城解析:选 A。 “运筹帷幄” ,在军帐内对军略做全面计划。常指在后方决定作战策略,泛指筹划决策。 “建言献策” ,陈述主张或意见,通过口头或文章提出的有益的意见,出谋划策,进献计策。这里的主语是“各级党委和政府” ,用“运筹帷幄”合适。 “迫在眉
5、睫” ,比喻事情十分紧急,已到眼前。 “千钧一发” ,比喻万分危急或异常要紧。这里强调的是“紧急”而不是“危急” ,所以用“迫在眉睫”合适。 “按部就班” ,原意是写文章时篇章结构安排得体,用字造句合乎规范。后来引申为照章办事,依次进行,不越轨,不逾格。也指按老规矩办事,缺乏创新精神。 “循规蹈矩” ,原指遵守规矩,不轻举妄动。现多形容一举一动拘守旧框框,不敢稍有变动。这里从感情色彩角度考虑,用“按部就班”更合适。 “众志成城” ,比喻大家团结一致,力量无比强大。 “同仇敌忾” ,全体一致地仇恨敌人。二、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先秦儒家已形成比较立体、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6、这种思想首先体现为“乐” 。孔子非常擅长在观察自然现象时对自身社会经验进行审视和升华,自然之道和其处世之道在某个合适的时间节点产生共鸣,从而引发孔子深层的思考,其生态情怀也在类似的体悟中逐渐浓厚。认知自然、体验自然,进而体悟人生哲理,让孔子得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样的结论。由“乐”而生“畏”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在孔子看来,四季的轮回、万物的生长都有其运行轨迹和规律,这种力量非人力所能干涉,孔子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也在这种感慨中毕现。荀子则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既然这种“常”的力量如此强大,非人力所能改变,聪明的做法就是顺应这种力量并对之合理
7、利用,即荀子所讲的“制天命而用之” 。那么,该如何“制”呢?荀子较为强调见微知著、因循借力、顺时守天、因地制宜。这种总结比起孔子体验式思维多了些理性,已试图对联系自然与人类社会的“道”进行理性阐释和总结。在此基础上, “推人及物”的思想就产生了。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生态道德的基础, “不忍心”推广于自然万物就成了推人及物的生态道德。如果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是简单适用于人类社会的推3恩思维,是简单的换位思考、推己及人,那么,孟子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则已拓展为推人及物了。荀子也说:“物也者,大共名也推而别之,别则有别,至于无别然
8、后至。 ”他认为自然万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共性,有同质性;同时,根据某种特质,又可在共性的基础上区分差异,剥离出异质性。这种异质性基础上的同质性是推人及物的逻辑基石。在生态实践中,先秦儒者非常强调“时禁”与适度消费。孟子和荀子都注意到“时禁”的良好效益,可保证后续消费的“不可胜食” “不可胜用” 。除了“时禁” ,先秦儒者也意识到适度消费的重要生态价值。孔子主张“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在以传统工具和方法捕获猎物、适度消费和以“先进”工具和方法大量获取猎物、过度消费两者之间,孔子选择了前者,这和孔子“乐山乐水”的生态情怀是契合的。孟子也注意到,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费和连续性破坏已经严重超
9、出自然的可承受范围,破坏了自然界生息繁衍的内在规律,使其自我修复能力失效,这样的过度消费当然会“无物不消” 。(摘编自赵麦茹先秦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孔子认知自然、体验自然,进而体悟人生哲理的直觉式体悟式思维方式缺少理性。B荀子对自然界“常”的力量认识深刻,他提出顺应自然并对自然合理利用的观点。C孔子与荀子都表达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之心,都认为应该顺应自然并合理利用。D孔子以传统工具和方法捕获猎物适度消费的主张虽消极却契合他“乐山乐水”情怀。解析:选 B。A 项,理解错误, “缺少理性”的表述原文没有。C 项, “都认为加以合理利用
10、”错。原文是“聪明的做法就是顺应这种力量并对之合理利用,此即荀子所讲的制天命而用之 ”,这只是荀子的观点。D 项, “消极”原文无此意。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对几位先秦大儒的言论进行综合,勾勒出比较立体、丰富的儒家生态伦理体系。B本文深入剖析了孔子、孟子、荀子的言论,从中可以梳理各自完备的生态伦理体系。C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孟子和荀子更倾向于理性思维,孔子则体现为体验式思维。D文章第 2、3、4 段以递进结构论述先秦生态伦理思想,自然引出第 5 段的“生态伦理实践” 。解析:选 B。B 项, “从中可以梳理各自完备的生态伦理体系” ,理解错误,这些
11、生态伦理思想并不是各自完备的。4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是先秦儒者对自然长期感性实践、认真观察和理性思维的智慧结晶。B孟子以“不忍心”为基础,形成自己从“推恩思维”拓展到“推人及物”的生态道德。C依荀子观点,自然万物千丝万缕地联系着,异质性基础上的同质性是推人及物的逻辑基石。D孟子赞成“时禁”并减少对自然的连续消费,以避免出现“无物不消”的生态灾难。解析:选 D。孟子是赞成“适度消费”的。根据后文对“过度消费”的阐释逆向推理,“适度消费”是指消费不得超出“自然的可承受范围” ,也不可“破坏了自然界生息繁衍的内在规律” 。所以,选项中的“连续消费”
12、有可能是适度的,也有可能是过度的,不能全部用“减少”来表述。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 78 题。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杜 牧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九华山 路云遮寺,清弋江 村柳拂桥。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注】 本诗作于开成四年,当时杜牧在宣州为官,即将离任回京;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今安徽潜山)赴任。九华山:在池州青阳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清弋江:长江下游支流,在宣州城西。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首联色调明快,笔触简洁,交代了送行时间和环境,勾画出一幅“春
13、郊送别图” 。B颔联通过“云遮寺” “柳拂桥”这些景物,点明了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的景象。C裴坦刚中进士,将前往舒州为官,他像鸿雁那样展翅高飞,踌躇满志,春风得意。D颈联“君意如鸿” “我心悬旆”用对比手法,突出友人与诗人分别时的不同心境。解析:选 B。B 项,颔联是想象友人裴坦赴任途中所见之景,并不是“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之景” 。8本诗前两联是如何写景的?分析其对表达情感的作用。(6 分)答: 5解析:此题考查写景的手法和情景之间的关系,手法注意区分眼前景和别后的想象之景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然后通过意象分析远近关系,最后分析景和情的关系。分析情感时,注意注释和诗中“同归” “故国”等词
14、语蕴含的心情。答案:(1)虚实结合。首联写江南早春阳光明媚、芳草鲜美的景象,是实写。颔联上句想象友人赴任途中经过九华山的景象,是虚写;下句写两人分别时的场景,是实写。远近结合。首联写江南早春阳光明媚、芳草鲜美的景象,是近景。颔联上句想象友人赴任途中经过九华山的景象,是远景;下句写两人分别时的场景,是近景。(2)反衬(或:以乐景衬哀情)。前四句通过描写江南早春明丽和煦的美景,反衬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以及自己离任回京、仕途未定的惆怅不安之情。四、名篇名句默写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1)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用“ , ”两句从国内、国外两个方面阐释了国家常常会灭亡的原因。(2)李白蜀道难中用“ , ”两句写出古代劳动人民付出生命的代价才开凿出一条崎岖险峻的山路的艰辛。(3)苏轼赤壁赋中的“ , ”两句通过写蛟龙和寡妇的反应,从侧面表现呜呜箫声的悲凉。答案:(1)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2)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3)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