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三部分热点串讲篇第5讲科技创新与社会进步学案.doc

上传人:confusegate185 文档编号:1135950 上传时间:2019-05-0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3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三部分热点串讲篇第5讲科技创新与社会进步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三部分热点串讲篇第5讲科技创新与社会进步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三部分热点串讲篇第5讲科技创新与社会进步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三部分热点串讲篇第5讲科技创新与社会进步学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三部分热点串讲篇第5讲科技创新与社会进步学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第 5 讲 科技创新与社会进步考题统计年份考题 分值 考查角度 知识点主题链接2017卷T4212 分从钟表的功能演变考查中西方古今科技的发展及意义中国古代科技成就;近代自然科学;西方三次工业革命2015卷T4112 分从生产力发展角度考查近现代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近代两次工业革命;现代信息技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014卷T4025 分从中外对比角度考查古代中国、近代西方科技不同特点及原因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经典力学、近代科学技术(1)古代中国科技的辉煌与落伍。(2)新中国的科技创新(两弹一星、东方魔稻、银河系列计算机、 “神舟”飞船等)以及形成的航天精神。(3)近现代西方的科技发展与创新

2、(近现代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相对论和量子论、现代信息技术等)。(4)中国古代、近代教育的发展及特色;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的阶段及特征。考向一 中西科技发展的特点、成因及影响1 古代中国科技与近代西方科技的不同特征及原因项目 古代中国 近代西方关注人,以农业科技为主, 关注自然,崇尚理性,思维模式是2不同特征强调思维的直觉性和意识性,并以实用经验为前提沿袭逻辑与分析的传统,注重对知识的检验经济基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和发展经济政策“重农抑商” “闭关锁国” 国家鼓励科技发展,推行重商主义思想条件文化专制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原因政治制度日益腐朽

3、的封建制度 向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过渡2.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1)古代科学技术的萌芽催生古代农业文明:应用数学知识、天文、医学、四大发明等。欧洲处于“黑暗中世纪”时,科技、经济、社会进步受到极大阻碍,四大发明是近代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前提和条件。(2)近代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引发工业文明:日心说动摇了教会观念,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近代科学诞生;一系列发明创造推动了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3)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迎来知识经济的新时代:信息技术、空间革命使人类社会日新月异,以信息革命为中心的新科学革命带领人类迈向知识经济时代。押题 1 (2018陕西渭南调研)(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

4、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皇家学会是从培根的实验哲学的追随者们成立的一个非正式社团发展而成的。1660 年英国皇家学会的成立,被视为英国科学体制化的标志。1666 年,法国皇家科学院由法国政府批准成立,以皇家名义招聘全国优秀科学家到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并给以薪俸。这一模式对后来其他国家的科学体制化产生了很大影响。英国皇家学会虽然冠以“皇家”之名,实为自主的民间组织。起初英国皇家学会的科学家会员仅分布在少数几个专业上。从 17 世纪 60 年代到 18 世纪 30 年代,医师会员的比重一直居于半数以上,始终保持在 55%左右。从 18 世纪中期到 19 世纪中期,化学家、工程专家的比重也在逐渐增加,

5、地质学家可谓异军突起,到 19 世纪 60 年代已成为仅次于医师的第二大群体。 摘编自徐飞英国皇家学会发展规律及其启示 材料二 中国在洋务时期有了科学体制化的最早萌芽。从甲午战争到民国初年,伴随着政3府在教育方面的改良,留学生人数的不断壮大,成立了许多的科学社团,从而促进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辛亥革命后伴随着新文化运动,科学家团体也同时产生,并成立了相关的科技学会,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中国科学社。1915 年,从美国学成归来的许多有识青年提出并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综合性自然科学学术团体中国科学社。中国科学社在体制上效仿英国,它也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共同体。1928 年,中央研究院宣告

6、正式成立。中央研究院从模式上属于法式。它是中央政府主办的全国最高学术研究机构。科研机构的建立,科研人才的增多,科学家的职业化和科学共同体的出现等,表明了中央研究院时期中国已经基本实现了科学体制化。 摘编自帅娜中国近代科学体制化的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专业构成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8 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西科学体制化的异同,并简要说明近代中西科技体制化对中国当代科技发展的主要启示。(17 分)答案 (1)变化:从医师占比重半数以上到化学家、工程专家比重上升,尤其是地质学家地位上升快。原因:17 世纪中叶时,生物学发展迅速,医药

7、学科技在近代科学形成时期地位发展迅速;19 世纪中期,工业革命的发展,特别是石油工业的发展迅速。(2)相同:两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都处在资产阶级革命前后;民众科技意识的增强;统治者的组织和领导;新式人才的支持;科学团体的涌现;启蒙运动的推动。不同:西方科技体制化形成时间远远早于中国;英国科技体制化形成在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中,而中国面临民族危机;英国的科学体制化多是本土,中国最初学习英国的分散性体制,最终转变为法国式集中型体制。启示:科学体制化是科学健康持续发展的前提;加强科技与经济、社会的互动;国家的干预和调控是中国科技体制化的制度保障;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考向二 近代以来西方科技发展对

8、人类历史的影响1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1)第一次工业革命:由手工到机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资本家依靠收入、资本积累来促进经济增长。(2)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科技为依托、以提高生产率为手段、以垄断组织为组织形式的经济增长模式。4(3)第三次科技革命:利用经济、科技、军事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等,促进经济全球化。2近代以来主要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1)牛顿经典力学体系: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第一次理论大综合;力学和天文学在理论上达到相当完备的程度,并且在科学实验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和验证(如发现海王星的依据);科学摆脱了神学的束缚向前发展,为 18 世纪的工业革命及其以后的机器生产奠

9、定了科学理论基础。(2)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影响:有力地挑战了神创论,极大地促进了欧洲的思想解放,使人们的世界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所揭示的关于生命自然界辩证发展的规律,不仅结束了生物学中物种不变论的统治,也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创立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对处于国家危亡时期的中国思想界也产生了巨大震动,对整个世界都产生了积极影响。(3)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量子论:相对论指出了时间、空间和物体的质量不是绝对不变的,而是随着物体的运动而发生变化,打破了传统的绝对时空观;打破了经典物理学绝对化的思维,为人们提供了辩证地看待世界的途径。(4)量子论是研究微观世界粒子运动规律的科学。量子论对化学、生物学、医

10、学、考古学、古生物学和地质学等科学领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带来了许多划时代的技术创新,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有了革命性的进步。(5)蒸汽机的发明和电力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推动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发生巨大变化,人们生活结构也发生了巨变,促进了城市化进程,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把人类带进了万家灯火、通讯便捷的新世界,人们生活更加舒适、多彩。(6)第三次科技革命: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带来了一场科技革命,导致了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成为全球化时代技术特征。押题 2 (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科学史研究者认为:一个国家的重大科学成果数如果超过了同

11、期全世界重大科学成果总数的 25%,则成为世界科学活动中心,其持续的时间称作为科学兴盛期。下列图片是研究者根据统计数据制作,它揭示了科技中心与社会革命、产业革命的关系。5据周程科学中心转移的数理分析运用世界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图示中两个要素进行论证;也可以对该问题进行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12 分)解析 本题解答需要对材料归纳观点,并加以论证;首先是要求从材料中提炼观点,即要求阐述科技中心与社会革命、产业革命的关系,可以结合图片,得出社会革命推动科技中心的转移,科技中心带动产业革命的出现,也可以从第二幅图片中美

12、国的科技中心与产业革命并不一致得出“社会革命、产业革命与成为科技中心形成有一定联系,但并不完全同步”的观点,还可以独立提出科技中心与科学家有关的观点;其次要求论证,第一个观点可以选取英国为代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英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了好的政治环境,推动了英国科技中心的出现,科技的发展又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强大的工业国家;第二个观点可以以美国为例,方法一样;第三个观点则需要选取两个或以上国家,比如美国、英国、法国等。答案 观点一:社会革命推动科技中心转移,科技中心转移带动产业革命出现。观点二:社会革命、产业革命与成为科技中心形成有一定联系,但并不完全同步。观点三:科技中

13、心的形成主要是与一批有创新力和影响力巨大的科学家有关。(观点 3 分。论证探讨如果就图示内容进行,必须涉及到两个方面,如观点一、二,至少要以一个国家为例,9 分;如果补充,可将观点一二三结合,9 分;如果独立提出,如观点三,至少要以两个国家为例,9 分)考向三 从科技发展与教育的关系角度考查1教育、科技和经济之间的关系(1)教育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科技和教育是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要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6(2)教育的发展推动着科技的进步,科技的进步也推动着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3)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科技的进步,而科技的发展又带动国民经

14、济的提高。(4)教育是培养人才、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因此,国家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2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阶段特征阶段 新中国成立至 20 世纪 70 年代末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背景美国敌视新中国,企图扼杀新生政权20 世纪 60 年代中苏关系急剧恶化企图扼杀新生政权美苏争霸,造成世界局势紧张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国际经济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改革开放日益深化侧重点发展军事科技,如原子弹、导弹、氢弹、人造卫星,以提高国防实力科技为经济服务,如注重核能的和平利用提出“科教兴国”战略,致力于提高综合国力影响巩固并维护了中国国防安全,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安定的外部环

15、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了综合国力,缩小了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押题 3 (2018甘肃天水模拟)(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新中国教育大事记年代 大事记1952 年按照苏联模式进行院系调整,保留少数文理科综合性大学,按行业归口建立单科性高校,政府接办改造了 65 所私立高校。重工轻理,取消不少学校的政法财经等人文学科。1958 年 全国高校从 1957 年的 229 所增加到 23 500 所。1966 年 高校停止招生,大批青年上山下乡。1977 年 恢复高考的招生对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7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录取学生时,将优先保证重点院校、医学

16、院校、师范院校和农业院校,学生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1996 年国家开始了双向选择、自由择业的试点,到 1998 年大学生由国家分配工作的制度基本取消,当年 70%以上的大学毕业生是自主择业的。1999 年当年招生人数增加 51.32 万人,招生总数达 159.68 万人,增长速度达到47.4%,2000 年的扩招幅度为 38.16%。2000 年2000 年之后,国家开始批准建立独立学院,中国高校出现了公办、民办、半公半民(如独立学院)三种方式并存的局面,从而基本上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大事记等上表反映了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任选其中两个发展阶段,概括其特点

17、并说明原因。(12 分)解析 第一小问“特点” ,需要选定时间段,结合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和相关内容概括,如选定 1952 年,据材料“按照苏联模式进行院系调整” ;第二小问“原因” ,需要结合时代背景,如选定 1952 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方面计划经济的反映和工业化对人才的需要,政治方面加强了党对高校的领导, “一边倒”外交政策下受苏联高等教育模式的影响等。答案 示例一 特点:1952 年高校院系调整;政府办学;重工轻理,削弱人文学科。原因:加强了党对高校的领导,计划经济的反映;“一边倒”外交政策下受苏联高等教育模式的影响;工业化对人才的需要。示例二 特点:2000 年办学方式多样化;高等教育大众化。原因:市场经济体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大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通过多种方式办学弥补国家教育投入的不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 ITU-T J 81 AMD 1-1995 Transmission of Component-Coded Digital Television Signals for Contribution-Quality Applications at the Third Hierarchical Level of ITU-T Recommendation G 702nt 1.pdf ITU-T J 81 AMD 1-1995 Transmission of Component-Coded Digital Television Signals for Contribution-Quality Applications at the Third Hierarchical Level of ITU-T Recommendation G 702nt 1.pdf
  • ITU-T J 81 AMD 2 SPANISH-1998 Transmission of component-codec digital television signals for contribution-quality applications at the third hierarchical level of ITU-T Recommendati Re.pdf ITU-T J 81 AMD 2 SPANISH-1998 Transmission of component-codec digital television signals for contribution-quality applications at the third hierarchical level of ITU-T Recommendati Re.pdf
  • ITU-T J 81 AMD 2-1998 Transmission of Component-Codec Digital Television Signals for Contribution-Quality Applications at the Third Hierarchical Level of ITU-T Recommendation G 702ts .pdf ITU-T J 81 AMD 2-1998 Transmission of Component-Codec Digital Television Signals for Contribution-Quality Applications at the Third Hierarchical Level of ITU-T Recommendation G 702ts .pdf
  • ITU-T J 81 CORR 1 FRENCH-1996 Transmission of component-coded digital television signals for contribution-quality applications at the third hierarchical level of ITU-T Recommendati.pdf ITU-T J 81 CORR 1 FRENCH-1996 Transmission of component-coded digital television signals for contribution-quality applications at the third hierarchical level of ITU-T Recommendati.pdf
  • ITU-T J 81 CORR 1 SPANISH-1996 Transmission of component-coded digital television signals for contribution-quality applications at the third hierarchical level of ITU-T Recommendat.pdf ITU-T J 81 CORR 1 SPANISH-1996 Transmission of component-coded digital television signals for contribution-quality applications at the third hierarchical level of ITU-T Recommendat.pdf
  • ITU-T J 81 CORR 1-1996 Transmission of Component-Coded Digital Television Signals for Contribution-Quality Applications at the Third Hierarchical Level of ITU-T Recommendation G 70and.pdf ITU-T J 81 CORR 1-1996 Transmission of Component-Coded Digital Television Signals for Contribution-Quality Applications at the Third Hierarchical Level of ITU-T Recommendation G 70and.pdf
  • ITU-T J 81 FRENCH-1993 TRANSMISSION OF COMPONENT-CODED DIGITAL TELEVISION SIGNALS FOR CONTRIBUTION-QUALITY APPLICATIONS AT THE THIRD HERARCHICAL LEVEL OF ITU-T RECOMMENDATION G 702.pdf ITU-T J 81 FRENCH-1993 TRANSMISSION OF COMPONENT-CODED DIGITAL TELEVISION SIGNALS FOR CONTRIBUTION-QUALITY APPLICATIONS AT THE THIRD HERARCHICAL LEVEL OF ITU-T RECOMMENDATION G 702.pdf
  • ITU-T J 81 SPANISH-1993 Transmission of Component-Coded Digital Television Signals for Contribution-Quality Applications at the Third Hierarchical Level of ITU-T Recommendation G 7.pdf ITU-T J 81 SPANISH-1993 Transmission of Component-Coded Digital Television Signals for Contribution-Quality Applications at the Third Hierarchical Level of ITU-T Recommendation G 7.pdf
  • ITU-T J 81-1993 Transmission of Component-Coded Digital Television Signals for Contribution-Quality Applications at the Third Hierarchical Level of ITU-T Recommendation G 702 - Tel(Stu.pdf ITU-T J 81-1993 Transmission of Component-Coded Digital Television Signals for Contribution-Quality Applications at the Third Hierarchical Level of ITU-T Recommendation G 702 - Tel(Stu.pdf
  •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