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模块综合检测卷(一)政治文明历程基 础 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小题,每小题 4分,共 48分)1古文字学家于省吾先生在释中国一文中论证, “中国”一词至迟出现在西周初年,仅指“中央之国”或“中央之城” 。西周初年的“中国”位于今天的( )A河北 B山东C河南 D湖北解析:从西周分封制,可知西周初年的“中国”是指周王室所在的王畿地区,西周的都城有两个,一个是位于今陕西的西京镐京,一个是位于今河南的东都洛邑,故 C项正确。答案:C2(2018枣庄模拟)近期电视剧大秦帝国之崛起热播,据史书记载:“至于秦以一皇帝高出乎公、卿、守、令百僚之上,固若王室益尊,异乎前轨,然亦事势推迁所必至,
2、非秦君臣处心积虑欲为此以便专制也。 ”材料认为秦朝政治制度( )A强化了君主个人独裁B顺应了时代的趋势要求C承继先秦的分封制度D削弱了三公九卿的权力解析:秦朝确立君主专制,但是并未强化个人的独裁统治,故 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固若王室益尊,异乎前轨,然亦事势推迁所必至,非秦君臣处心积虑欲为此以便专制也”说明秦朝建立官僚体制顺应了时代发展趋势,故 B项正确;秦朝确立起官僚体制,否定了分封制,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说明削弱三公九卿的权力,故 D项错误。答案:B3(2018德阳诊断)汉朝建立初期,封瓯越、闽越的少数民族首领为王;承认原秦朝南海郡尉赵佗自立的南越国;放弃秦朝已开拓的西南夷地区,不设置行
3、政机构。这些做法表明统治者( )A大体承接了秦朝政制B依据形势调整统治策略C奉行“无为而治”的思想D大力简化地方行政层级解析:秦代并未实行分封制,故 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汉高祖刘邦为巩固统治大封功臣为地方诸侯,说明其是根据当时的具体形势采取了相应的统治政策,故 B项正确;题干未体现出“无为而治”的思想,故 C项错误;题干未体现出简化地方行政层级,故 D项错- 2 -误。答案:B4汉武帝时,拜卫青为大将军, “位在公上” ;封公孙弘为丞相, “无爵” ;授儒者孔安国为侍中, “朝廷荣之” 。这表明汉武帝时期( )A权力重心由外朝转向内朝B意识形态由法家变为儒家C中枢机构从独相变为多相
4、D中央行政机构的职能巨变解析: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时提拔布衣亲信卫青、孔安国等近臣构成中朝,逐步取代三公九卿的地位, “中朝”拥有决策权, “外朝”变为执行机构,故 A项正确;汉武帝时儒家思想逐步成为正统思想,表现为外儒内法,故 B项错误;汉承秦制,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时中枢机构仍是独相,故 C项错误;据材料可知中央权力重心的转移,不能说明行政机构的职能巨变,故 D项错误。答案:A5元人程钜夫论行省中说:“(行省)名称太过,威权太重。凡去行省者,皆以宰相自负,骄倨纵横,无敢谁何。 ”另据元文类记载,仕于(元)仁宗至文宗朝的曹元用说:“方伯(地方长官的统称)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而后行。 ”这两段材料(
5、)A反映了元朝君主专制得到强化B证明了行省容易形成地方割据C揭示了行省权力结构的双重性D相互矛盾但并不符合历史事实解析:行省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中央集权得到加强而不是君主专制的强化,故 A项错误;从材料看,行省虽拥有大权,但在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严格控制,可防止地方割据,故 B项错误;揭示了行省权力结构的双重性符合题意,故 C项正确;两则材料从不同角度说明了行省制度的特点,两者并不矛盾,而且符合史实,故 D项错误。答案:C6清代的木兰秋狝(秋天打猎),是在入关前努尔哈赤、皇太极和入关后顺治各朝经常出猎的传统基础上形成的一项国家大典,可谓清朝的“秋季运动会” 。康熙帝在某次行围时强调,从前有人“
6、以朕每年出口行围劳苦军士条奏者,不知国家承平虽久,岂可遂忘武备” ;乾隆宣称其行猎目的有三:一是遵循祖制,二是习武练兵,三是怀柔蒙古。由此可见( )A木兰秋狝是清朝一直推行的重要政治制度B木兰秋狝主要是为了满足君主的娱乐需求C木兰秋狝的举行有其特定的军事政治意图D木兰秋狝的制度化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 3 -解析:材料中表明清军入关后康熙、乾隆时期的木兰秋狝,不能表明整个清朝一直推行,故 A项错误;材料中行猎的目的为“一是遵循祖制,二是习武练兵,三是怀柔蒙古”而非娱乐需求,故 B项错误;材料“目的有三:一是遵循祖制,二是习武练兵,三是怀柔蒙古”表明行猎有特定的军事政治意图,故 C项正确;材料无
7、从体现君主强化权力,故 D项错误。答案:C7有学者认为,希腊城邦不是由独立公民个人组成的,而是由公民所归属的氏族、胞族和部落组成;城邦不分大小强弱在宗教、法律、钱币、度量衡等方面享有高度的主权独立。依据材料,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希腊城邦使公民个人缺乏独立性B民主政体是希腊城邦的共同选择C独立自主为希腊城邦营造了和平环境D希腊城邦是由一些公民共同体所组成解析:雅典公民是独立的个体,故 A项错误;希腊城邦内部也有专制政体,如斯巴达,故B项错误;独立自主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城邦间的争霸战争,故 C项错误;材料表明城邦不是公民个人而是公民集体,体现了希腊城邦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故 D项正确。答案:D8
8、约翰亚当斯于 1766年 1月在波士顿报上发表文章写道:“如果有哪个年幼的国家值得爱护,那就是美利坚;如果有哪群人民应当得到荣誉和幸福,那就是它的居民。 ”作者的观点反映了( )A美利坚民族对国家的认同B国家源于社会契约的认识C要求脱离英国独立的主张D捍卫新生国家利益的意识解析:根据材料中约翰亚当斯的言论,在这一时期,美利坚的民族意识已经觉醒,对自身很快将要建立的新兴国家充满了信心,故 A项正确;“社会契约意识”在材料中并没有相关的体现,故 B项错误;“独立主张”在材料中同样没有相关体现,故 C项错误;在这一时期,新兴的美利坚合众国还没有成立,故 D项错误。答案:A9(2018黄冈检测)有学者
9、认为:“清末新政是中国国家体制近代化的开端。 ”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应是清末( )A设置总理衙门,开展外交活动B开办新式学校,派人出国留学C设立资政院,筹建责任内阁D倡导商业,鼓励组织商会团体- 4 -解析:总理衙门是洋务运动时设立的,与清末新政无关,故 A项错误;开办新式学校,派人出国留学是洋务运动时的做法,故 B项错误;设立资政院,筹建责任内阁是国家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故 C项正确;倡导商业,鼓励组织商会团体是经济上的近代化,不是国家体制近代化,故 D项错误。答案:C10(2018揭阳模拟)1831 年,英国人民之声报发布工人阶级政纲,指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工人们是中间和上层阶级的支持者
10、” ;1834 年,英国“全国各业统一工会”宣布“要建立一种新的秩序,只有社会中真正有用的和有智慧的阶层,才能管理国家事务” 。这一变化反映了( )A工业革命加剧英国社会的贫富分化B英国工会认识到联合斗争的必要性C英国工人阶级主体意识的自我觉醒D社会主义成为英国工运的指导思想解析:据材料“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工人们是中间和上层阶级的支持者” “要建立一种新的秩序,只有社会中真正有用的和有智慧的阶层,才能管理国家事务”反映了工人阶级逐渐形成了共同的组织,为争取政治权利做出的努力,说明工人阶级主体意识的自我觉醒,故 C项正确。答案:C11(2018成都诊断)以 20世纪 70年代的石油危机为契机,苏
11、联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国和粮食进口国。1985 年,美国里根政府向世界市场注入大量石油,导致世界油价下跌了129%,苏联损失惨重。这反映了( )A苏联经济模式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B石油利益争夺使苏联经济全面崩溃C美国和平演变政策导致苏联实力下降D国际政治格局即将进入重大调整阶段解析:材料没有提到苏联经济发展模式,A 错误。B 表述绝对;C 材料无法体现;随着苏联经济结构的僵化,苏联无法应对世界经济的变化,并最终走向解体,故本题选 D。答案:D12最近半个世纪以来,已经出现过五波美国衰落论的浪潮。第一波源自 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所引发的震撼,美国人感到被苏联甩在后面的危险。第二波发生在 196
12、0至 1970年代,美国陷入越战的泥潭第四波开始于日本的强劲崛起。到了 2012年,衰落论出现了第五次浪潮。这说明( )A美国衰落是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必然条件B反对霸权主义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 5 -C美苏冷战和军备竞赛加速了美国的衰落D战后美国霸主地位一直受到各方挑战解析:据材料“1957 年苏联卫星上天” “美国陷入越战的泥潭” “第四波开始于日本的强劲崛起” “到了 2012年,衰落论出现了第五次浪潮”可知,战后美国霸主地位一直受到各方挑战,故 D项正确。答案:D二、非选择题(第 13题 25分,第 14题 12分,共 37分)13(2018汕头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唐宋之
13、际,乡村自治组织进一步发展,中央政府愈来愈多地借助他们来稳固统治。唐宋推行的科举考试制造了一个拥有特权却居于乡间的士绅阶层。宋代以后,在大举将地方神明纳入国家祀典的同时,随着识字率的激增和文化的相对普及,中央的秩序、教化逐步延伸到基层。吕大钧首创“吕氏乡约” ,后由王守仁发扬光大;朱熹等理学家则开始将宗族制度庶民化。迨至明后期,里甲制度崩坏,就由乡约、保甲承担了村落治安职能。清代的里甲、保甲、乡地、宗族、包税人则承担催征赋税的职能,基层自治功能被明清时期勃兴的宗族等各种社会组织分担。鸦片战争后,在内乱外患的打击下,农村社会的权力组织趋向解体。进入 20世纪,清王朝推行新政,传统的乡里制度、保甲
14、制度被乡镇地方自治所取代。1909 年清政府颁行的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列举了乡镇“自治事务” ,包括:学务、卫生、道路工事、农工商事务、善举(救贫事业、育婴等)、公共事业、筹集款项等。这既减轻了朝廷负担,又赢得士绅的支持。然而真正重要的国家赋税、行政、司法、警政等核心权力,仍严格把控在朝廷手中,绝对不允许乡镇自治机构插手。晚清时期,士绅通过参与地方自治活动,涉足工商实业、新式教育以及各种文化政治事业,重新设计自我角色,谋求自己的位置。他们中间有许多人开始接受民主思想,开始向资产阶级阵营靠拢。摘编自蒋楠历史视野下的中国乡村治理等请回答:(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至明清时期乡村治理的特点
15、,并指出其形成的历史原因。(12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乡村治理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及影响。(13 分)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 ,根据材料一中相关信息归纳概括即可;第二小问“原因” ,主要是从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进行分析。(2)第一小问“变化” ,根据材料二中相关信息归纳概括即可。第二小问“原因” ,主要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方面进行分析;第三小问“影响”主要是从对文化教育的发展,对当时缓和阶级矛盾,加强中央集权及促进民主革命的发展等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答案:(1)特点:由官方主导向官绅结合发展(或乡村治理的力量向多元化发展);士绅发挥- 6 -较大作用
16、;中央的权力逐步延伸到乡村;弥补国家管理体制的不足(或维护社会稳定和征发赋税;是官方机构的有益补充);乡规民约进一步发展;基层治理与宗族管理紧密结合;儒家伦理(理学/心学亦可)不断渗入乡村治理;是自然形成的自治状态。(每点 2分,任意 3点,共 6分)(改写、摘抄恰当同等给分,如:乡村自治组织逐步发展;中央政府借助乡村组织稳固统治。)原因:稳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科举制的推行,促使士绅阶层兴起;文化、教育的发展;儒学的发展和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宗法制庶民化和乡村族权的发展;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行政管理面临人口增长的压力;国家赋税制度的调整。(每点 2分,任意 3点,共 6分)(2)变化:
17、传统乡村治理组织趋向解体(或农村社会权力组织趋向解体);纳入国家政治制度体系(被现代乡镇地方自治取代);新的地方治理体系兴起;地方自治事务进一步拓展;乡村治理法制化。(每点 2分,任意 2点,共 4分)原因:列强侵略与农民起义破坏了传统自治组织;清末新政改革的推动;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传统自治组织失去存在的土壤;近代工业的兴起;西方文化的传播(或西学东渐)。(每点 2分,任意 3点,共 6分)影响:促进了乡村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减轻了政府负担,缓解了社会矛盾;培植了民主革命的力量。(答出任意一点,即可得 3分)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777年大陆会议制定的邦联条例规定,美国是由当时 1
18、3个独立州组成的邦联制国家1787年 制宪会议制定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规定了美国实行联邦制原则18611865年联邦政府规定,各州不得自由退出联邦,公民必须首先是联邦的公民,然后才是各州的公民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奥多罗斯福、威尔逊总统等都利用劳工与垄断寡头之间的紧张对立扩大了总统的权力20世纪30年代总统权力空前扩大,行政干预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主题,并结合相关史实予以说明。(要求:主题合理、明确,史论结合)(12 分)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主题,再根据所学知识围绕主题加以论述。答案:示例:美国联邦政府权力不断扩大。(3 分)19世纪中期的美国南北战争废除了黑
19、人奴隶制,平息了南部叛乱,维护了国家统一,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联邦政府的功能和权力不断得以增强和扩展;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联邦政府为了适应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要求,逐步通过培养科技人才、大力开展科学技术研究等一系列的政策来实现对经济的干预,并在社会经济、科技、文教等各个领域取得巨大成就;20 世纪 30年代,为应对 19291933 年的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推行新政,从前属于州权范- 7 -围的一些权力,如教育、卫生、社会福利、工业管制、劳资关系等,均受到联邦政府的干预,美国联邦政府的规模、职能特别是总统的权力急剧扩大,联邦政府的影响以前所未有的程度渗透到美国的日常生活中;二战后,随着世
20、界市场的发展与完善,为适应对外扩张的需要,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贸易体系的建立等加强联邦政府的权力,建立了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适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9 分,解读合理,符合史实,每点 3分,3点即可)能 力 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小题,每小题 4分,共 37分)1有历史文化学者在评价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时认为:“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 ,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 ,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 ,只知效忠于家 ,而不知效忠于国 。 ”该学者揭示了( )A分封制隐含着国家
21、分裂割据的因素B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C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D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解析:根据材料“授土授民建国” “授土授民立家” ,指代分封制,根据材料“效忠于家不知效忠于国 ”,指代分封引发的家国对立,故 A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宗法制相关内容,故 B项错误;同理,故 C项错误;材料论述了分封制的弊端,未涉及分封制利弊的比较,故 D项错误。答案:A2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 219年)东巡郡县,至琅邪,立石刻,其中写道:“尊卑贵贱,不逾次行。好邪不容,皆务贞良。细大尽力,莫敢怠荒。远迩辟隐,专务肃庄。端直敦忠,事业有常。 ”材料( )A提出了对理想政治秩序的期望和要求
22、B明确了以“专治”为核心的政治准则C充分体现了“为政以德”的治国思想D体现了宽严相济求真务实的统治风格解析:根据材料“不逾次行” “皆务贞良” “莫敢怠荒” “专务肃庄” “事业有常”得出对理想政治秩序的期望和要求,故 A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明确“专治” ,故 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而“为政以德”体现的是儒家思想,故 C项错误;宽严相济求真务实的统治风格不能全面反映材料的思想,是片面的,故 D项错误。答案:A3汉代郡守有权任命属吏,属吏往往与郡守结为一种私恩关系,他们心目中只有郡守而无- 8 -朝廷。这一状况( )A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B稳定了地方的统治秩序C使豪
23、强地主势力崛起D影响了人才的公正选拔解析:材料中属吏“心目中只有郡守而无朝廷” ,反映出中央对地方官员控制的削弱,故 A项正确;“属吏往往与郡守结为一种私恩关系” ,中央集权的削弱不利于稳定地方的统治秩序,故 B项错误;材料反映出郡守等地方官员势力的崛起,与豪强地主无关,故 C项错误;由材料无法推断,属吏与郡守的私恩关系是否影响人才的公正选拔,故 D项错误。答案:A4(2018黄冈联考)魏甘露五年诏:“夫五刑之罪,莫大于不孝,夫人有不孝,尚告治之。”晋律:“子不孝父母,子弃市。 ”南朝律令规定子弟不听父母之训,敬恭有亏,父母可杀之(宋书何承天传)。刘宋时,张江陵与妻吴氏咒骂母亲黄氏,黄氏忿恨自
24、杀,结果判张江陵枭首,吴氏弃市,免死补治。又有民唐赐因饮酒得病,吐二十余虫而死。其妻张氏遵唐赐遗嘱剖腹检查,郡县法官认为张氏忍行刳剖,属伤夫罪,而唐赐子不禁止母亲剖父尸,属不孝,结果,判唐赐子弃市,张氏五岁刑。北朝初律令规定子不逊父母,凭刑。据此判定魏晋南北朝时期律法的特色是( )A程序简化 B严刑峻法C以礼入刑 D理学入法解析:材料未看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律法程序简化,故 A项错误;严刑峻法并不能全面地概括材料意思,故 B项错误;据材料中可知,因为不孝而被处以重刑,所以把孝顺与否作为刑法的标准,故 C项正确;理学是宋代时兴起的,故 D项错误。答案:C51577 年,首辅张居正的父亲去世,按照祖制
25、,张居正应回原籍丁忧守制。年已十五岁的万历皇帝需要张居正的辅佐以便推行新政,决定以“夺情”而不以守制的先例予以慰留。虽然翰林院几十名官员以有悖伦理为由向张居正提出劝告,但张居正始终没有回家丁忧。这件事本质上反映了( )A皇帝软弱无能使皇权衰落B相权过大而威胁皇权C专制皇权高度强化D君主专制与传统伦理相冲突解析:根据题目中“皇帝需要张居正的辅佐以便推行新政,决定以夺情而不以守制的先例予以慰留” “张居正始终没有回家丁忧”得出君主专制的强化,故 A项错误,C 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对皇权不起制约作用,故 B项错误;根据题目中- 9 -“本质上反映”得出,中国古代传统伦理是
26、维护君主专制的,故 D项错误。答案:C6(2018濮阳模拟)“一般古希腊城邦的行政官员都是义务职,他们也并不组成为某个行政首脑统一领导之下的政府 ,乃至也不形成对有关首脑的依属关系。 ”这是由于古希腊( )A建立了完整的权力监督机制B公民大会拥有最高决策权力C行政官员内部矛盾冲突频繁D实行了行政机关权力平衡制解析:雅典实行直接民主,轮流坐庄,公民大会拥有最高决策权力,因此没有形成“某个行政首脑统一领导之下的政府 ,乃至也不形成对有关首脑的依属关系” ,故 B项正确。答案:B71832 年一位英国工业家说:“50 年前我们不需要议会代表,现在我们需要了。因为,我们现在为整个世界生产。 ”这说明(
27、 )A工业革命推动人们民主意识的提高B英国议会实行无代表的专制统治C工业革命导致英国政治力量的变化D英国资产阶级要求建立世界霸权解析:需要代表不代表民主意识的提高,而是反映出工业革命中工业资产阶级要求表达自身政治意愿的声音,故 A项错误;光荣革命后英国实现君主立宪制的民主政治,故 B项错误;工业革命促使工业资产阶级壮大,旧的议员结构不利于表达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意图,故 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英国称霸问题,故 D项错误。答案:C818 世纪 80年代,美国联邦派和反联邦派之间的妥协,帮助美国走出了濒临分裂和崩溃的困境;1803 年,共和党人与联邦党人之间的妥协,化解了宪政危机,确立了美国司法制度中
28、最具经典意义的司法审查原则。这说明美国宪政史上( )A妥协促进了共和政体的确立B妥协是化解冲突的有效途径C分权制衡原则是妥协的产物D党派之争催生司法审查制度解析:1787 年宪法已经确立共和政体,与材料无关,故 A项错误;妥协“帮助美国走出了濒临分裂和崩溃的困境” , “化解了宪政危机” ,可见妥协是化解冲突的有效途径,故 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分权制衡原则,故 C项错误;D 项与“联邦派和反联邦派之间的妥协”无关,不是材料的主旨,故 D项错误。答案:B- 10 -9史载,清朝中期以前,满人官员在政权结构中占绝对的优势。然而到了 1866年,满汉总督比例为 16.5 ,满汉巡抚比例为 112
29、,汉人在国家政权结构中逐渐占绝对多数,与之前形成鲜明的对比。出现上述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清政府中央集权的衰落B清代地方督抚权力的增强C清朝八旗制度的衰落D适应列强侵华的需要解析:材料呈现的是汉人在国家结构中逐渐占绝对多数,不能得出中央集权的衰落,故 A项错误;清代地方督抚权力的增强与材料中汉人在国家结构中逐渐占绝对多数无关,故 B项错误;由于清朝八旗制度的衰落,清政府为了巩固统治,启用汉人,这是促使汉人在国家结构中增多的直接原因,故 C项正确;这样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侵略,故 D项错误。答案:C10(2018滨州模拟)农会原本是中共领导的以研究农学、改良农业为宗旨的组织。但在19
30、27年 7月 20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农字第 9号通告明确指出:“农民协会已经不是一种职业组织,而是乡村中的贫苦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的革命的政治联盟、农民政权。 ”这说明当时( )A国内形势变化导致革命道路迅速转移B乡村民众政治利益诉求高于经济利益C土地革命推动乡村民主政治建设起步D中共重视权力重构对革命动员的作用解析:据材料“农民协会已经不是一种职业组织,而是乡村中的贫苦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的革命的政治联盟、农民政权”可知,中共重视权力重构对革命动员的作用,故 D项正确。答案:D111969 年 6月,苏联领导人鼓吹建立“亚洲集体安全体系” ,妄图孤立中国。7 月底 8月初,尼克松多次公开表示
31、,美国不同意苏联关于建立“亚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建议。这反映出( )A美苏冷战重点转向亚洲B国际关系格局面临重大转变C中国崛起影响美苏外交战略D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已出现解析:冷战虽然是从欧洲兴起,扩展到亚洲,但重点是在欧洲,故 A项错误;根据材料“苏联妄图孤立中国” , “美国不同意苏联”反映的是当时中苏关系恶化,中美关系出现转机是国际关系改变的体现,故 B项正确;中国的崛起是在改革开放后,故 C项错误;材料中反映出中苏、中美之间的关系,与政治多极化无关,故 D项错误。答案:B12(2018宁德质量)下表所示为 20世纪 5090 年代中美苏日四国关系的演进,其反映- 11 -了( )时期 关系
32、50 60年代 中苏同盟对抗美日同盟60 70年代 中苏分裂并继续与美日抗衡70 80年代 中美、中日关系改善,同时抗苏80 90年代 中美、中日保持相对友好,中苏关系逐步正常化A.中美苏日四国决定国际政治格局的走向B意识形态的分歧主导了亚太地区的局势C国家利益的角逐影响着国际关系的变化D远东太平洋地区经济区域化向纵深发展解析:经济因素决定国际政治格局的走向,故 A项错误;意识形态的分歧影响了亚太地区的局势,但不是“主导”作用,故 B项错误;据材料可知影响 20世纪 5090 年代中美苏日四国关系的演进最关键因素是国家利益,故 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经济区域化的发展问题,故 D项错误。答案:C二
33、、非选择题(第 13题 25分,第 14题 12分,共 37分)13(2018淄博诊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大规模的都城营建活动对关中地区的森林造成了毁灭性破坏,而且随着关中地区人口的大幅度增长,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日益紧张。农业生产的过度开发,加剧了关中地区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造成了农业经济的停滞甚至衰退。唐高宗在文告中说,因长安粮食供应困难,而洛阳有运河,运输方便,故建为东都。自唐高宗时到玄宗开元二十四年间,皇帝均住在洛阳。五代时期,除后唐都洛阳外,其他朝代均都开封。宋太祖赵匡胤建都非在洛阳、长安,而在河南开封。北宋大权集中于中央政府,鉴于中央政府消耗大,又鉴于长安离江淮太远,洛阳
34、虽较佳,但开封更好,故建都于开封。摘编自全汉羿中国社会经济通史等材料二 朱元璋定都南京,为中国统一后建都江南的第一个皇帝。居于长江下游的南京,山川险固,气象十分雄伟。但是,北方边疆的防御问题,北方元朝残余势力的存在等,都关系着国家的安全,南京远离要防,不便用兵,对北方的控制鞭长莫及。朱元璋曾有迁都的意向,但终未成行。明成祖朱棣,出身燕王,对政治中心脱离军事中心的危害很有体会,成功地迁都北京。北京虽然远离全国经济最发达的江南地区,但有京杭大运河联接江南经济中心,还可以通过海运从东南补给京师。明朝对国都的选址问题,争论一直非常激烈。摘编自李传永论中国历代都城之变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
35、括唐朝至北宋都城变迁的主要特征并简析其原因。(13分)- 12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朱棣迁都北京。(12 分)解析:(1)第一小问“特征” ,从时间上唐朝至北宋,从长安到洛阳到开封得出:由西向东转移(由关中到中原地区转移);都城多在北方;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军事中心尽可能保持一致。第二小问“原因” ,根据材料中相关信息归纳概括即可。(2)评述时注意应从背景、影响和认识等方面进行。答案:(1)特征:由西向东转移(由关中到中原地区转移);都城多在北方;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军事中心尽可能保持一致。(6 分)原因:关中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粮食短缺;大运河的开通,洛阳、开封地理
36、位置优越;江南经济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战乱和民族关系的影响。(7 分)(2)评述:背景:历史上统一政权的都城多在北方;元朝残余势力存在,南京远离要防;意在加强北方边疆的防御。(4 分)影响:加强了北方地区的军事力量,有利于维护明王朝的统治;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河海运输多有不便,远离经济中心,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6 分)认识:都城的选址只有相对较好的区位,没有绝对理想的区位。(2 分)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第八章 走向 21世纪历史和推测一、中国的平衡术二、日本的困境三、欧洲经济共同体潜力与问题四、苏联及其“矛盾”五、相对衰落的头号大国美国及其问题摘自保罗肯尼迪
37、大国的兴衰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 分)解析:根据材料“中国的平衡术” “日本的困境” “苏联及其矛盾”等内容,需要确立一定角度来进行分析,如果从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来看,这些信息给我们的印象是发展的严重不均衡,可以作为一个主题进行叙述,如果从政治角度来看,两极格局会逐渐向多极格局演变,如果单从国家个体来研究,会发现世界大国都有独特的兴衰历程,这也可以作为一个角度进行叙述,然后联系每个主题所涉及的相关史实进行说明即可。答案:示例 1:论题: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2 分)阐述:二战后,日本、西欧经济逐渐
38、恢复,到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包括美国在内的资本主- 13 -义国家经济发展进入繁荣时期,到 20世纪八十年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二战后初期,苏联经济得到了一定发展,但受经济体制、美苏争霸等的影响,苏联经济发展持续下降,直至苏联解体。虽然美国仍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但其整体经济实力日益衰落。中国通过改革开放,特别是 1992年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和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10 分,言之成理即可)示例 2:论题:世界格局的发展趋势或世界走向多极化趋势或国际力量在国际格局中的角逐。(2 分)阐述:二战后,建立起了美苏两极
39、格局,但随着西欧经济发展,特别是西欧经济、政治、军事一体化进程推进,欧共体(欧盟)的国际影响力得到提高。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增强,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外交活动,对推动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日本谋求成为政治大国。世界正朝多极化趋势发展。(10 分,言之成理即可)示例 3:论题:大国兴衰的启示。(2 分)阐述:二战使西欧和日本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苏联的实力也不断增强。二战后美苏争霸,致使美国、苏联的经济实力削弱,而苏联最终走向解体。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通过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到现在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由此得出的重要启示是,走和平发展道路,不称霸,不侵略扩张;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提升国家综合实力;要坚持对外开放,勇于制度创新;善于抓住发展机遇,进行决策。(10 分,言之成理即可)(若有其他观点,只要言之有理,也可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