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增分优选练:17道题仿真练三.doc

上传人:孙刚 文档编号:1138168 上传时间:2019-05-0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0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增分优选练:17道题仿真练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增分优选练:17道题仿真练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增分优选练:17道题仿真练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增分优选练:17道题仿真练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增分优选练:17道题仿真练三.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17 道题仿真练(三)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 12 个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1 全球通史中提到:“随着经济商品化,土地成为可以自由买卖的一种财产。富有的商人获得了大笔地产,贵族们为了增加自己的收入,不再像过去那样向村社头领收取一定量的地租,而是派人直接向农民索取更多的地租。 ”古代中国开始出现这种现象之时,政治上主要表现为( )A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B开始实行分封制C中央集权制确立 D分封制被严重破坏答案 D解析 材料主要叙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奴隶社会的井田制开始瓦解,土地可以私有并且可以自由买卖的现象。在奴隶社会井田制是宗法分封制的经济基础,依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我

2、们可得出政治上的“宗法分封秩序被严重破坏”的结论。故答案选 D。2社会学家费孝通认为,中国农村社会是一个以差序格局为特征的社会,一是血缘差序,即按照血缘远近决定亲疏程度的社会法则;二是等级差序,即社会地位的高低阶梯。带来这种差序格局的根源在于( )A宗法制度根深蒂固B农村聚族而居相对封闭的分布特点C君主专制不断强化D传统中国社会经济的自给自足特性答案 D解析 根源一般从生产力、经济基础方面考虑。受自然经济影响,血缘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重要纽带与标准,但宗法制度并非是这种差序的根源,故 A 项错误;工业化以前的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农村社会相对封闭保守,但并非产生差序格局的根源,故 B 项错误;建立

3、在自2然经济基础上的君主专制统治使得社会呈现出不同层次的等级结构,但并非这种差序的根源,故 C 项错误;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性决定了农村的社会结构,故 D 项正确。3白寿彝中国通史描述:“南宋都城临安府夜市除大内前外,诸处亦然,唯中瓦前尤盛,扑卖奇巧器皿百色物件,与日间无异 。 ”这本质上说明了( )A坊市制度犹存 B市民生活富足C城市经济繁荣 D社会政治清明答案 C解析 据所学可知宋朝时坊市界限被打破,故 A 项错误;材料未反映出市民生活富裕,故 B项错误;据材料中都城里夜市与日间无异,并卖些奇巧器皿,可知城市经济繁荣,故 C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经济现象与政治无关,并不能看出政治清明,故 D

4、项错误。4据下列朝代皇帝与大臣关系简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朝代 皇帝与大臣的关系唐 三省体制下,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序中宋皇帝指令须中书、门下、枢密院以联合公布的方式颁行,宫内直接发出的指示被认为是“灭裂纲纪”明 一些皇帝几十年不上朝,而国家行政照样运转A.三省制具分权制衡特点B君主专制呈现强化趋势C封建专制制度逐渐弱化D官僚政治制约皇帝专权答案 B解析 根据题干,在唐朝“皇帝的最终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序中” ,在宋朝“皇帝指令须中书、门下、枢密院以联合公布的方式颁行,宫内直接发出的指示被认为是灭裂纲纪 ”,说明在唐宋时期政府机构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但是到了明朝“一些

5、皇帝几十年不上朝,而国家行政照样运转”说明了皇帝对政府的控制空前加强,这体现了君主专制强化的特点,故 B 项正确。5下图是 1620 年和 1850 年江南某地城乡人口统计图(单位:万人)。据此可知当地( )A农村自然经济解体 B人口增速全国领先C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D基本实现了城镇化3答案 C解析 统计图显示了城镇人口、农村人口均在持续的增加,也从侧面体现了社会经济是持续发展的,C 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农村自然经济解体的信息,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人口是在增长但不能显示出增速全国领先,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城镇人口是在增长但不能说是基本实现了城镇化,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6

6、20 世纪初有人说:“夫周秦诸子,则犹之希腊七贤也。土耳其毁灭罗马图籍,犹之嬴秦氏之焚书也。呜呼!西学入华,宿儒瞠目,而考其实际,多与诸子相符。 ”据此,作者主张(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积极吸纳西方文化C托古改制维新变法 D中西文化相通相似答案 D解析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派的主张,与题目时间不符,故 A 项错误;材料并未说明吸纳西方文化,故 B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 20 世纪初的思想,并不是维新变法,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中“西学入华,宿儒瞠目,而考其实际,多与诸子相符”说明时人认为中西文化有相通相似之处,故 D 项正确。71943 年 10 月,中国远征军在美、英军的协同下和驻印

7、军会师芒友,在缅甸北部和云南省西部对日军开展滇西战役,战役历时一年半,毙伤日军 25 000 余人,打通了中国西南国际交通线。这一战役( )A促进了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B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声望C体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D振奋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精神答案 B解析 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军队与美、英军协同作战,取得重大胜利成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重大贡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声望。故答案为 B 项。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在 1942 年成立,排除 A 项;中国远征军是国民政府的军队,不能反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排除 C 项;D 项夸大了这一战役的影响,排除

8、。8毛泽东认为:“1950 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便利我们放手进行国内的经济建设和共同对付可能出现的帝国主义侵略,争取世界的和平。 ”这表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A是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结合B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C由革命外交向国家外交的转型D取决于地缘政治的考量答案 A解析 “一边倒”具有很强偏向性即建立外交关系偏向于社会主义阵营,故 B 项错误;此时4中国的外交仍为革命外交,故 C 项错误;“一边倒”从国际格局上来看主要应对两大阵营冷战的挑战,而非地缘政治因素,故 D 项错误。9 “在 2 至 3 世纪之交,罗马先后出现五大著名法学家罗马皇帝曾颁布引证法,规定凡在法律上遇有难题而成文法

9、无法明确规定时,则依照他们的著作来解决。 ”这表明( )A古罗马缺乏严密的司法程序B罗马法由成文法和习惯法两部分构成C古罗马法学家享有一定特权D法学家的研究推动了罗马法发展完善答案 D解析 古罗马具有严密的司法程序,故 A 项错误;罗马法由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法,故 B 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法学家有特权,故 C 项错误;“凡在法律上遇有难题而成文法无法明确规定时,则依照他们的著作来解决”可见法学家的研究推动了罗马法发展完善,故 D 项正确。10近现代西方的经济政策和理论经历了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混合经济的重大变革。由此可以看出西方经济政策的调整( )A实质是生产技术进步的表现B实质是生产方式变化的

10、表现C实质是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D逐渐合理对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答案 D解析 近现代西方经济政策的调整,其实质是随着生产力的持续进步,生产关系不断进行变革,生产技术的进步只是一个强大的推动力,故 A 项错误;生产方式变化只是生产关系的变化的一个方面,其表述并不完全体现其实质,故 B 项错误;近代资本主义大生产中,工厂一直是其生产组织的主要形式,故 C 项错误;近现代西方经济政策的不断调整,其实质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断调整的产物,逐渐合理并不断积极调整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其最重要的表现形式,故 D 项正确。11 “文艺复兴虽然许多新成就的基础是古典文化,但是它们很快地超越了希腊、罗马影响的范畴。文艺复

11、兴包括一些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理想和看法,使文艺复兴印上了一个独特社会的标记。总的来说,这些理想和看法中特别突出的是乐观主义、世俗主义和个人主义。 ”这里的“独特社会”的含义是( )A工商业发展及资本主义萌芽B罗马天主教会势力日趋衰落C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运动纷纷兴起D人们热衷于追求理性、民主、自由答案 A5解析 此题的时间为文艺复兴时期,与之相对应的是工商业发展及资本主义萌芽,故 A 项正确;罗马天主教会势力衰落是在宗教改革之后,与此题时间不符,故 B 项错误;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运动纷纷兴起是在 17、18 世纪,与此题时间不符,故 C 项错误;人们追求理性、民主、自由是在启蒙运动时期,与此题时间

12、不符,故 D 项错误。12有学者认为,迄今为止的经济全球化仅仅是资本运动的全球化,而非经济福音的全球化。西方资本的大规模跨国运动将世界的生产和交换活动连为一体,但是从世界性的生产和交换活动中产生的经济利益,却没有在全球合理分配。这一观点旨在强调经济全球化( )A表现为大规模的跨国运动B不利于世界经济均衡发展C使生产和交换活动更密切D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机遇答案 B解析 题干材料中“非经济福音的全球化” “世界性的生产和交换活动中产生的经济利益,却没有在全球合理分配”说明经济全球化不利于经济平衡发展,故本题选择 B 项。二、非选择题(必做题:本大题有 2 个题,其中第 13 题 25 分,第 14

13、 题 12 分,共 37 分)13(25 分)中国人对民主政治的认识和探索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故今日欧洲各国,什九皆属虚戴君主之共和政体也其为制也,有一世袭君主称尊号于兆民之上,与专制君主国无异也。而政无大小皆自内阁出,内阁则必得国会多数信任于始成立者也。梁启超新中国建设问题材料二 民国初年,一时间, “集会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 , “党会既多,人人无不挂名一党籍” 。1913 年第一届国会选举,国民党成为国会第一大党。正当宋教仁(国民党竞选负责人)踌躇满志地准备组阁时,还没待第一届国会召开,就被袁世凯派的刺客暗杀于上海火车站。近代中国人对

14、民主道路的探索材料三 我们的国家是属于四个民主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人民民主专政,反动的封建阶级、官僚资产阶级的分子不能列入人民的范围。等到他们彻底悔悟和改造后才能取得人民的资格。中国的少数民族也应该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内,承认他们的自治权。因此,我们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国名是很恰当的。关于人民政协的几个问题(1)材料一中“虚戴君主之共和政体”是指什么?据材料概括其特点。(7 分)(2)据材料二,指出民国初年政治领域的新现象,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昙花一现的原因。(6分)(3)据材料三,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特点。与西方相比,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主政

15、治最大的优势是什么?(12 分)6答案 (1)政体:君主立宪制。特点:君主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内阁掌握行政权;内阁对议会负责。(2)现象:政党政治。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封建势力强大;封建思想观念根深蒂固。(3)特点:政权的广泛性;人民民主专政;民族平等(民族自治)。优势:人民当家作主。14(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方式,各有优越性,也各有缺陷,两者都不可或缺,常常需要根据国内外的形势做灵活变化。当一国处于强势时,主要用市场来配置资源,以获得国际比较优势;当一国处于弱势时,主要宜采取计划来配置资源,以形成国家的整体竞争力,不至于在

16、国际竞争中被边缘化。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市场经济有利于发达国家利用其资本、技术和游戏规则来控制并掠夺发展中国家。刘运新经济法视野内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之再认识围绕材料,结合世界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12 分)(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答案 示例:论题:发展经济必须采用适合本国国情的资源配置方式。阐述:近代英国,伴随着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推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强调市场竞争,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霸主。1929 年爆发的经济大危机,暴露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局限性,美国采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增强生产的计划性,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

17、济危机的打击。面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苏俄推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市场关系来发展生产,恢复了国民经济,缓和了社会危机,探索出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斯大林时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优先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使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不仅巩固了社会主义政权,还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综上,无论是市场还是计划,适合本国国情的资源配置方式就能促进经济发展。(选做题:本大题有 3 个题,每题 15 分,从中任选一题)15(15 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自“中国通商以来,即许各国领事自行审判而吾之法权日削” 。中华法系“诸法合体,刑民不

18、分” ,其在近代受到强烈冲击。在厉行“新政”的招牌下,沈家本、伍廷芳等修律大臣主持的司法制度改革,加速了中国法律近代化进程。改革始于沈家本奏呈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 ,提出了一系列改革诉讼程序的方案。最7终程序法得以制定,有了实体法和程序法的区分,并确定了诉讼审判制度。司法机关的改革是改革重点。刑部改为法部,成为专门的司法行政机关,管理监狱、执行刑罚,监督各级审判厅和高等审判厅判决的死刑案件。大理寺更名为大理院,成为全国最高审判机关,下设民刑庭,并设推事和庭长组成合议庭进行审判工作。大理寺还有统一解释法律的权利,其解释在全国范围内都有效。都察院的职能得以净化,开始向现代行政监察机构靠拢。确立了

19、“司法独立”原则,开始引入西方近代监察体系。要求各省的改革应当参照中央官制进行。张晋藩中国法制史(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司法制度改革的特点。(8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末司法制度改革。(7 分)答案 (1)特点:借鉴西方司法制度,全面系统地改革,地方参照中央。区分程序法与实体法,确定诉讼审判制度。重点在司法机关改革,确立司法独立原则。引入西方近代监察体系。(2)评价:确立了中国司法的独立地位,加速了中国法制近代化进程;在清末新政背景下的司法制度改革,旨在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改革的深度有限且最终失败,但却是以后司法进步的基础。16(15 分)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 1914

20、年 6 月,一战爆发。8 月,北京政府颁布的局外中立条规 ,宣告中国恪守中立,一切事宜,均按国际公法办理。1915 年,协约国为打击德国在华势力,曾劝诱中国加入协约国阵营。袁世凯政府为摆脱日本控制,亦有参战打算,终因日本反对作罢。 朝日新闻对中德问题有评论:“中国参与战事,将于和平会议得一席地,而获与日本对等之投票权,则会议处分青岛等问题时,日本将不利。 ”1917 年 2 月德国宣布实行无限制潜艇战而致美国参战,协约国胜券已握。中国政府以中立国的身份,从维护国际公法和遵守人类公理道义原则出发,对德国无限制潜艇战提出严正抗议。协约国承认日本在中国山东的权利后,转而支持中国参战。北京政府内部却意

21、见不一,演变出府院之争,最终段祺瑞掌握政局,决定参战。孙中山、梁启超、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等有识之士皆主张对德宣战并掀起舆论热潮。8 月中国正式对德宣战。中国随即收回德奥在华特权,掀起对协约国的修约谈判。李志学“一战”对德外交与中国加入国际体系(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参加一战的原因。(8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一战期间中国融入国际体系的认识。(7 分)答案 (1)原因:希望融入国际体系,提高国际地位,收回国家主权。协约国的诱导和支持。美国参战,协约国胜券已握,参战时机成熟。段祺瑞为代表的主战派掌握政局。有识之士与社会舆论主战强烈。(2)认识:利用国际法、国际规则和国际机遇

22、,主动融入国际体系,是一种外交进步。8中国一战期间融入国际体系虽非完全主动,成果也有限,但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既不可能真正融入国际体系也不可能完全、主动地收回中国主权。17(15 分)【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著名将领,十五六岁时,偷偷跟随姐夫去杀贼,面对姐夫的斥责和母亲的处罚,他说:“如果我杀敌有功,就可以获得富贵,姐夫、母亲只好任随他去。在讨伐黄祖的战役中,吕蒙一马当先,斩黄祖都将陈就之首,令黄祖弃城而逃,这一战稳固了孙吴后方,赤壁抗曹后期,甘宁在夷陵被围,向周瑜求救,周瑜手下诸将都认为无法分兵解救,吕蒙却担

23、保以凌统暂代周瑜之职,建议周瑜解救甘宁,还提出来 300 人用木材阻断险道,可以获得敌人马匹,周瑜依计行事,夺取了南郡,获得全功。孙权曾就取荆州的还是取徐州向吕蒙咨询,吕蒙说,虽然取荆州苦难,但取荆州后,东吴从此由可能的两面受敌变为主动,而即使能够占领徐州,也是易攻难守。在取荆州时,吕蒙身为主帅,有一个乡人军士在下雨时拿了百姓的一个斗笠遮雨,触犯了军令,吕蒙含泪将其斩首,从此军威大振。取下荆州后,善待关羽和其将士的家属。摘编自黄忠晶历史上真实的吕蒙(1)根据材料,指出吕蒙的性格特征。(6 分)(2)根据材料,概括吕蒙对孙吴政权的贡献。(9 分)答案 (1)特征:富有主见,骁勇善战;谋略过人,眼光长远;不徇私情,躬行仁义。(2)贡献:讨伐黄祖,为东吴巩固了战略后方;四处征战,为东吴开辟了疆土;取得荆州,改变了东吴在战略上的被动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