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5届浙江省重点中学协作体高三摸底测试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有学者写到 “与西方思想启蒙明显不同,从文字阐述到政治实践,西方的思想启蒙一直把人的价值、人的自由权力作为基本起始点和归宿。而中国的思想启蒙长期以来偏离了这个方向,人的价值、人的权力始终没有成为思想启蒙的起点和归途。 ”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西方思想启蒙以宗教改革中个体的觉醒为基础 B五四运动在侧重救亡的同时忽略了个体的启蒙 C造成中西思想启蒙差异是由于工业化程度不同 D五四运动后的中国思想界加强了对个体的重视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近代中国思想启蒙的主要任务是挽救
2、民族危机,实现国家的救亡图存,从而忽略了个体的启蒙,因而 “偏离了这个方向 ”,故 B项正确;五四运动后的中国思想界仍是救亡图存,故 D项错误; AC 项在题干中无法体现,故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五四运动 雨果在赞扬某位文学家时说: “他的所有作品仅仅形成了一部书,一部有生命的、光亮的、深刻的书,我们在这里看见我们的整个现代文明的走向, 一部既是观察又是想 象的书,这里有大量的真实、亲切、家常、琐碎、粗鄙。 ”以下与这位文学家的写作风格相似的作品是( ) A巴黎圣母院 B大卫 可波菲尔 C等待戈多 D老人与海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
3、的能力,从题干中 “一部既是观察又是想象的书,这里 有大量的真实、亲切、家常、琐碎、粗鄙 ”的信息可知这一创作风格属于现实主义,故 B项正确; A项属 于浪漫主义, C项属于后现代主义, D项属于现代主义,故排除。 考点: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的主要成就 批判现实主义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如何对待民族关系和处理民族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唐太宗对匈奴采取 “战而后和 ”的策略,被西北各族尊称为 “天可汗 ” B康熙帝平定蒙古准噶尔部叛乱、崇尚儒家文化 C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初期以反对满清统治为重心,后主张五族共和 D新中国处理民族关系坚持民族平等、民族
4、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唐太宗时期北方的少数民族主要是突厥,而不是匈奴,故 A项表述错误,符合题干要求,故 A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 BCD项表述符合史实,故排除。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唐太宗 唐、宋之间仅相隔短短半个世纪的分裂,已成为中国以后历史的模式。国家再也没有像在汉朝崩溃以后那样,经历长达数世纪的混乱局面。其原因是,自唐朝起,中国文明规模巨大,根深蒂固,不可能形成长期分裂的状态。 中国人自己认为分裂和随之而来的混乱是反常的、不幸的。有句古话说: “犹如一个天空不能有两个太阳,中国不能有两个国家或两个皇帝。 ”对
5、此解读正确的是( ) A隋唐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政治基础 B经济的发展和各地经济联系 的加强消除了割据的经济基础 C “大一统 ”的民族心理及对稳定的孜孜追求使分裂局面不能长久 D君权神授和专制主义的极端加强对维护国家统一作用巨大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 “中国人自己认为分裂和随之而来的混乱是反常的、不幸的 ”“犹如一个天空不能有两个太阳,中国不能有两个国家或两个皇帝 ”可以看出,再中国人心中分裂是不正常的,一个统一的国家符合全国人民的愿望,这与 “大一统 ”的民族心理相联系,故 C项正确; A唐后期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并未消除地方分裂割
6、据的政治基础,故 A 项错误;BD项与题干信息没有关联,故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大一统的民族心理 王鸿生在历史的瀑布与峡谷中认为近代的某一思想是 “以民道代天道 ”,是 “有民无天 ”的新道统,是 “翻天 ”,让民 “顶天立地 ”。这一思想应是( ) A变法维新 B三民主义 C民主科学 D社会主义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民道即指民主制度,天道即指君主专制,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明确要求,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政体,与题干中 “翻天 ”,让民 “顶天立地 ”的信息相符,故 B项正确;ACD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考点:近
7、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三民主义 美国史学家芮 玛丽在同治中兴一书中说: “不但一个王朝,而且一个文明看来已经崩溃了,但由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一些杰出人物的非凡努力,他们终于死里求生,再延续了六十年。 ”材料中 “杰出人物的非凡努力 ”是指( )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维新变法 D实业救国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一些杰出人物的非凡努力 ”,结合所学可知这一努力指的是洋务 运动,故 B项正确; ACD三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
8、兴起 洋务运动 1826年,伦敦大学学院的建立拉开了英国新大学运动的序幕。在这一运动中,曼彻斯特的欧文学院、伯明翰学院、利物浦学院等纷纷成立。它们都由民众办理,注重工业和科学领域,面向中产阶级招收学生,招收学生没有教派及性别限制,采用住宿与走读两种制度。关于这一运动的认识,错误的是( ) A反映了工业革命的需求 B反映了英国工业资产阶级的壮大 C体现了自由平等的思想 D说明英国工人运动获得了新发展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题干中可以看出,英国大学注重工业和科学 领域,面向中产阶级招收学生,招收学生没有教派及性别限制,再结合题干时间,可判断出 ABC 三
9、项表述 正确,故排除;英国新大学运动与英国工人运动无关,故 D项符合题意。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影响 下表是 19331939 年美国颁布的部分法律 时间 法律名称 主要内容 1933年 紧急银行救济法 授权总统在信用和金融方面以巨大权力,只允许联邦储备体系中健全的银行向财政部领取执照而重新开业 1933年 联邦证券法 政府第一次出面对股票和有价证券市场进行调节,从而加强了政府对证券发行与交易的管理与监督 1934年 证券交易法 1935年 存款保险法 成立银行存款保险公司保护个人存款 1935年 社会保障法 规定对老年和失业者实行保
10、险制度 1939年 民用航空法 国家对工业交通运输业的干预与调节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美国由自由资本主义逐渐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B美国相对于其它资本主义国家而言立法工作更加全面 C大量经济法的出现说明美国经济纠纷增多 D二战前夕美国国民经济逐渐转入战争轨道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题干中可以看出,19331939 年属于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颁布的这些法律扩大了政府的权利,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说明美国由自由资本主义逐渐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故 A项正确; BCD项与新政的时代背景不符,故排除。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罗
11、斯福新政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下表中列举的史实是全球化 进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表中推论符合史实的选项是( ) 史实 推论 选项 15世纪末 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 世界不同民族开始了政治文化交流 A 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世界不同地区生活方式达成一致 B 二战后,支撑世界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建立 清除了贸易壁垒,遏制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 C 20世纪 90年代,三大区域性经济集团形成 加强了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新航路开辟以前,亚洲与欧洲之间就有贸易往来,如丝绸之路,故 A项错误;项中 “世界不同地区生活方式达成一致 ”明显不
12、符合史实,故排除; C项中三大支柱的建立,并没有清楚贸易壁垒,有利于美国经济的扩张,故 C项错误;三大区域性经济集团形成加强了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故 D项正确。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三大区域性经济集团形成 “运用不断翻新的各种艺术形式和艺术技巧从各个角度和各个侧面,表现出一种更高意义的真实,内心的真实,从而反映出世界的荒诞,人生的虚无和生存的荒谬。 ”具有这一创作风格的文学作品( ) A表达了对资产阶级 “理性王国 ”的失 望 B通过发掘人类感情世界反对封建制度 C典型再现社会风貌并揭露和批判社会罪恶 D表现了两次世界大战造成的精神危机 答案: D
1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题干中 “从而反映出世界的荒诞,人生的虚无和生存的荒谬 ”可知这一创作风格属于现代主义,结合所学知识,现代主义风格表现了两次世界大战造成的精神危机,故 D 项正确;AB项属于浪漫主义, C项属于批判现实主义,故排除。 考点: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的主要成就 现代主义 通典 田制规定的授永业田 :“其永业田,亲王百顷,职事官正一品六十顷,郡王及职事官从一品各五十顷,国公若职事官正二品各四十顷 石骑尉、武骑尉各六十亩 ”, “丁男给永业田二十亩 ”。这反映出唐朝的均田制( ) A助长了土地兼并的风气 B以发展军事为主要目的 C维护了
14、农民的根本利益 D对特权阶层存在双重性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从题干中可知政府授田数量根据根据授田对象的地位的降低而不断减少,这一做法一反面维护了等级制度,另一方面也限制了特权阶层对土地占有的数量,故 D项正确; AB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均田制 1935年,学者马星野评价新政时说: “如果我们拿社会主义做经济演进必趋的阶段,则美国的蓝鹰运动,是向前进半步,倒退两步。如果我们假定认为维持资本主义的安定,是目前最迫切的要求,则美国两年来的努力以赴, 像孙悟空翻了多少筋斗,依旧留在不安定,恐慌,失望的手掌上面
15、。 ”该评价反映出( ) A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巨大 B新政缺少整体的规划 C新政未能解决根本的制度缺陷 D对新政评价全面客观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罗斯福新政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它无法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因而无法克服经济危机,这就是题干中所说的 “像孙悟空翻了多少筋斗,依旧留在不安定,恐慌,失望的手掌上面 ”,故 C项正确; AB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的局限性 综合题 ( 26分)阅读下列全球通史中的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l500年以前,人类基本
16、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各种族集团实际上以完全与世隔绝的方式 散居各地。直到 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从那时起,它们才终于联系在一起 这些经济落后的伊比利亚国家能率先从事海外扩张,仅仅是因为它们幸运地兼备有利的地理位置、航海技术和宗教动力。但是,这一扩张没有经济实力和经济动力作后盾,这就说明了伊比利亚国家为什么不能有效地利用它们的新帝国。它们缺乏从事帝国贸易所必需的航运业以及能向西属美洲殖民地提供其所需的制成品的工业。诚然,有数十年工业的西班牙由于海外制造品市场的突然发展而受到促进,然而,约 l560年前后,工业的发展停止了,随即开始了长期 的衰落。 材料二:由
17、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 第一次是 l839 l 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 1856 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 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 1500年前后)这些经济落后的伊比利亚国家 ”得以扩张及其在 16世纪后期走向衰落的原因。( 14分)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政府对列强侵略的态 度,并予以简要评析。( 12分) 答案: ( 1)指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他们得以扩张原
18、因: a、濒临大西洋,地位位置优越; b、航海技术的发达; c、天主教对探险扩张的鼓励; d、统治者的支持。( 8分) 16世纪后期走向衰落的原因: a、封建专制的落后; b、工商业发展落后; c、航运业发展迟缓; d、英法荷的打击和竞争( 6分) ( 2)中国政府对列强态度: a、以天朝上国自居,妄自尊大; b、先抵抗后妥协,签订屈辱的开放、让权、割地。( 6分) 评析: a、晚清的态度,一方面加剧了西方的侵略掠夺使中国沦为半殖半封,造成近代中国的落后; b另一方面使中国重新审视传统文明向西方学习,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化。( 6分) 试题分析:( 1)得以扩张原因从材料一中 “仅仅是因为它们幸运
19、地兼备有利的地理位置、航海技术和宗教动力 ”的信息,可概括出濒临大西洋,地位位置优越;航海技术的发达;天主教对探险扩张的鼓励;在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统治者的支持。 16世纪后期走向衰落的原因从材料中 “它们缺乏从事帝国贸易所必需的航运业以及能向西属美洲殖民地提供其所需的制成品的工业 ”可概括出工商业发展落后;航运业发展迟缓;再联系所学知识,可得出封建专制的落后,英法荷的打击和竞争。 ( 2) 第一小问态度从材料二中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 ”“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 ”的信息,再联系所学可归纳出以天朝上国自居,妄自尊大;先抵抗后妥协,签
20、订屈辱的开放、让权、割地。第二小问评析可从影响的角度来分析,注意辩证的看待,消极方面可从沦为双半社会,积极方面可从向西方学习,推动中国近代化的来分析归纳。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 西班牙、葡萄牙的崛起;思想解放的潮流 向西方学习 天朝上国、师夷长技 ( 26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唐初名将李靖曾讲: “天之生人,本无番、汉之别,然地远荒漠,必以射猎为生,故常习战斗。若我恩信抚之,衣食周之,则皆汉人矣。 ”当然,唐朝统治者不可能真正做到 “爱华夷如一 ”,但其民族政策之开明则的确堪称历代之冠。唐太宗征辽东,掳得高句丽百姓一万四千口
21、,本当分赏将士, “上愍其父子夫妇离散,命有司平其直,悉以钱布赎为民。欢呼之声,三日不息。 ”,少数民族的阿史那社尔、契 何力、黑齿常之、李谨行等都深受重用,有的还成了驸马。开元、天宝之际、少数民族将帅甚至成了唐军主力。安禄山、哥舒翰还晋升为王爵。 唐朝民族政策研究 材料二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乾隆皇帝颁布上谕,宣称: “各处藩封到天朝进贡观光者,不特陪臣俱行三跪九叩之礼,即国王亲至,亦同此礼;今尔国王遣尔(指马戛尔尼)前来祝嘏(福),自应遵天朝法度,免失尔国王祝厘纳贡之诚。 ”. 钦差大臣耆英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于 1844 年 11 月奏称:“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
22、致,其所以抚靖羁縻之法,亦不得不移步换形。固在格之以诚,尤须驭之以术, 有加以款接方可生其欣感者,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方能于事 有济者。 ”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三 要谈战后日本的政治外交史,谁都不能绕过 1952年 4月 28日这个重要纪念日。因为就在这一天,两个决定日本命运的条约,即旧金山媾和条约和日美安保条约正式生效;与此同时,一个决定日本对中态度的日华和平条约,也于同日签署。如果说,旧金山媾和条约意味着美国占领军结束其单独占领日本的体制(安倍政权称之为 主权恢复日 )的话,同一天生效的美日安保条约则规定了之后美日之间主仆的基本关系。 东京与
23、北京如此这般不正常的关系,直到 1972年日相田中角荣访华,特别是在 1978年两国签署和平条约之后,才告一个段落。但是,围绕着 “历史 ”问题与 “台湾 ”问题,两国并未达成圆满的协议。 ”. 除此之外,尽管 1972年中日关系正常化与 1978年中日签署的和平条约,但还遗留下一个悬而未决问题。那就是钓鱼岛(日本称之为 “尖阁列岛 ”)的归属纷争。时任中国副总理邓小平 1978年 10月在东京记者会上回答日本记者有关问题时,曾发表 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的谈话。他指出: “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时候,我们双方约定不涉及这一问题,这次签订中日和平条约,双方 也约定不涉及这一问题。 ” 对于邓小平的
24、这番谈话,据当时日本各大报的现场报道,台上台下回应的是一片热烈的掌声。自此之后,也未见有任何日本官员对此提出哪怕是些微的异议。搁置争议是中日两国达成的默契或共识 ,遂成为国际舆论界的常识与定论。 卓南生甲午年谈战后中日摩擦根源与演变 ( 1)根据材料一,概述唐朝所采取的民族观和民族政策。( 6分) ( 2)根据材料二指出当时清朝统治者的对外态度的变化,并分析发生上述变化的原因。( 10分) (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中日关系向良好方向发展的因素,并就如何 处理好中日关系提出自己的观点。( 10分) 答案: ( 1)民族观与民族政策:平等、开明的民族意识;大胆采用少数民族人才;对
25、于被征服者,大多采取安抚政策。( 6分) ( 2)变化:由以 “天朝上国 ”自居到畏惧与列强交往,不敢为维护国家利益与列强斗争。( 4分)原因:鸦片战争等抗争失败;当权官员认为中国实力无力对抗;( 6分) ( 3)因素:美国国家利益诉求的干扰;日本罔顾历史问题,蓄意挑战中国的底线; 历史 问题与 台湾 问题仍未彻底解决;( 6 分)观点:中日双方都应该要有远大的战略眼光;搁置争议,谋求利益的集合点;日本认真对待历史问题。(半开放题,提出符合我国国家利益与国家政策的观点即可)( 4分) 试题分析:( 1)民族观与民族政策从材料一中的信息来归纳即可,从 “但其民族政策之开明则的确堪称历代之冠 ”归
26、纳出平等、开明的民族意识;从 “少数民族的阿史那社尔、契 何力、黑齿常之、李谨行等都深受重用,有的还成了驸马。开元、天宝之际、少数民族将帅甚至成了唐军主力 ”的信息,可归纳出大胆采用少数民族人才;对于被征服者,大多采取安抚政策。 ( 2)第一小问变化从材料 二中 “今尔国王遣尔(指马戛尔尼)前来祝嘏(福),自应遵天朝法度,免失尔国王祝厘纳贡之诚 ”和 “有加以款接方可生其欣感者,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方能于事有济者 ”的信息,可概括出由以“天朝上国 ”自居到畏惧与列强交往,不敢为维护国家利益与列强斗争。第二小问原因从材料二中 “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 ”等信息,联系所学可得出鸦
27、片战争等抗争失败;当权官员认为中国实力无力对抗。 ( 3)第一小问因素从材料三中第一段材料的信息,联系所学可归纳出美国的干扰;从第二段中 “围绕着 历史 问题与 台湾 问题,两国并未达成圆 满的协议 ”的信息可归纳出 “历史 ”问题与 “台湾 ”问题仍未彻底解决;从材料三后两段的信息,围绕钓鱼岛问题,可得出日本罔顾历史问题,蓄意挑战中国的底线。第二小问观点联系所学知识和现实,从符合我国国家利益和国家政策的角度来谈即可,如中日双方都应该要有远大的战略眼光;搁置争议,谋求利益的集合点;日本认真对待历史问题。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唐太宗;思想解放的潮流 向西方学习 天朝上国;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中日关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