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古代议论性散文11师说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ppt

上传人:吴艺期 文档编号:1146114 上传时间:2019-05-11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6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古代议论性散文11师说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古代议论性散文11师说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古代议论性散文11师说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古代议论性散文11师说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古代议论性散文11师说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1 *师 说,知识不离授业解惑, 学问莫抛重教尊师。,书香晨读,课前预习,课堂探究,技法提炼,时文赏读,随堂检测,书香晨读 开卷有益,上帝只掌握一半 罗秋菊不要因为命运的怪诞而俯首听命于它,任凭它的摆布。等你年老的时候,回首往事,就会发现,命运有一半在你手里,只有另一半才在上帝的手里。你一生的全部就在于:运用你手里所拥有的去获取上帝所掌握的。自从你生下来的那一刹那起,你就注定要回去。这中间的曲折磨难、顺畅欢乐便是你的命运。命运总是与你一同存在,时时刻刻。不要敬畏它的神秘,虽然有时它深不可测;不要恐惧它的无常,虽然有时它来去无踪。你的努力越超常,你手里掌握的那一半就越庞大,你获得的就越丰硕。在

2、你彻底绝望的时候,别忘了自己拥有一半的命运;在你得意忘形的时候,别忘了上帝手里还有一半的命运。你一生的努力就是:用你自己的一半去获取上帝手中的一半。这就是命运的一生,这就是一生的命运。,课前预习 自主学习,文本助读,1.走近作者 韩愈(768824),字 ,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称“昌 黎韩愈”,世称“韩昌黎”“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 想家、哲学家。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卒谥文,世称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 的倡导者,与柳宗元、苏轼、苏辙、苏洵、曾巩、欧阳修、王安石合称为 。韩愈则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他提出的“ ”“

3、文以载道”“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答案:退之 昌黎先生 古文运动 唐宋八大家 文道合一,2.写作背景,本文约写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我国古代自从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士族合法地垄断做官大权和经济大权,形成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上层士族的子弟,不管品德智能高低,凭着高贵的门第,长大就可以靠特权当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到了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这种风气仍然存在,上层“士大夫之族”自己不从师学习,也反对像韩愈那样乐为人师的人,还对别人的从师学习“群聚而笑之”。师说就是

4、韩愈借为文送李蟠来批判当时“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并大力宣传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3.备用知识,(1)文体知识说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的文章的总称,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更随便一些,马说爱莲说都属于“说”这类文体。 (2)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提出“文以载道”“文道合一

5、”的观点,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空洞的骈俪文章。,(3)宾语前置句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格式:主语+否定词(莫、不、未、毋等)+宾语(余、之、自、尔等)+动词。如: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代词“之”是谓语“有”的宾语,置于谓语前。)译文:从来没有这样的事。 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格式:主语+宾语(何、曷、焉、胡、谁等)+动词(介词+动词)。如:大王来何操?(鸿门宴)(疑问代词“何”是谓语“操”的宾语,置于谓语前。)译文: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面,以加重语气。如:句读之

6、不知,惑之不解。(师说)(“知”“解”是谓语,“句读”“惑”是宾语,“之”起提宾作用。)译文:不知道句读,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再如:惟命是从。(“从”是谓语,“命”是宾语,“是”起提宾作用。)译文:只听从命令。,4.文化积累 (1)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祝祷、占卜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2)六艺经传:六艺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此处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传”指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注意:“六艺”有时是指礼、乐、射、御、书、数(术)六种技能。 (3)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读。,基础积累,1.通假字,答案:(1)“受”通“授”,传

7、授 (2)“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2.一词多义,答案:(1)道理;风尚;学问,主张;道义;途径,方法;说;取道 (2)老师;有专门技艺的人;学习;从师;以为师,答案:(3)动词,传授;动词,流传;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4)名词,疑难问题;形容词,糊涂 (5)连词,却;副词,就;表判断语气,相当于“就是” (6)介词,比;介词,向;介词,从;介词,对于,答案:(7)第三人称代词,他;第三人称代词,他的;副词,表示推测语气;副词,表反问语气;代词,自己 (8)介词,相当于“于”;语气词,用于句末,表反诘语气 (9)用来的,表作用;表原因,3.词类活用,答案:(1)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8、 (2)名词用作动词,学习 (3)名词用作动词,从师 (4)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5)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6)形容词用作动词,有疑难问题,答案:(8)名词作状语,成群地 (9)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10)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1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12)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13)名词用作动词,并列、排列,4.古今异义,答案:(1)求学的人 (2)“所以”是特殊的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的结合,相当于“用来的”,表作用,答案:(3)跟随(他),“而”可不译 (4)一般人 (5)在小的方面学习,答案:(6)不一定 (7)先秦两汉的散文,

9、答案:(1)判断句 (2)宾语前置句 (3)介词短语后置句 (4)被动句 (5)介词短语后置句 (6)介词短语后置句,5.特殊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3)师不必贤于弟子( ) (4)不拘于时( ) (5)学于余( ) (6)而耻学于师( ),课堂探究 合作学习,结构图解,1.【对应考点: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和分析文章结构】 第一段中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分几个层次进行分析论述的?,参考答案:(1)古之学者必有师。(2)第一层:正面概述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第二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第三层:正面提出择

10、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第四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重点突破,2.【对应考点:把握文章思路】 为了抨击耻学于师的人,作者分哪三层进行了对比论证?这些对比有何特点和作用?,参考答案:,3.【对应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作出了什么论断?,参考答案:作者引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之行,述孔子“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之语,意在支持第三段的中心句“圣人无常师”,这也正是作者要论述的观点。随后,在此基础上,作者顺理成章地将文意又推进一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紧紧扣住文章第一段阐述从师

11、态度的一句话:“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引证法 引证法,全称为引用论证法,是通过引用事实或言论、著作等作为论证的论据来证明论点的一种论证方法。引证法用权威性的话语,使说理更加深刻、透彻,具有说服力,着力体现理论的力量和文章的思想深度。要注意所引言论、事理的准确性和针对性。虽然引用名人名言能够构成道理论据,但是只有那些对论点具有理论支撑作用的引言才是道理论据。,高考小贴士,关于师说的中心论点,有人认为是“古之学者必有师”,有人认为是“人必从师”,有人认为是“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你认为呢?,观点争鸣,思路提示一:“古之学者必有师”说。 作者要以“古之学

12、者”为榜样来宣扬师道,所以文章一开始就把它提了出来。“必有师”把学者之所以有成就、有专长归结为从师的结果。这句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成为本文的中心论点。第二段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通过针砭时弊,又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第三段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迹,进一步从正面阐明从师的必要性。第四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总结全文。,思路提示二:“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说。师说中:“士大夫之族官盛则近谀。”原来他们心中的“师”是有年龄、地位、知道道理的多少等条件限制的

13、。什么人可以为师,标准不清,正是其根源之所在。而“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一论点则正好切中时弊,树立了正确的择师标准,澄清了人们糊涂的认识。本观点体现了文章的论证结构。首段从“师”和“道”之间的关系引出中心论点;第二段从正反两方面阐述明白这一道理的重要意义;第三段举圣人求师之例进一步论证、补充中心论点;第四段交代写作动机,并从李蟠学业上的成就再作正面论证。,思路提示三:“人必从师”说。 师说首段,我们可以明显感到作者在道理的阐述中已经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作者开篇就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这一不容置辩的历史事实,作者显然是为倡导传统师道拨乱反正,旗帜鲜明地是古非今,以古人作立论依

14、据(这一句绝不是论点),同时引出了议论“从师”的话题。接着从“从师能解惑”而“世人皆有惑”;“(如果)惑而不从师”(实际以上这两点是一个“三段论”推理的两个前提)推导出“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的结论(因这一结论显然不可接受,反推之,则“世人皆应从师”)。这个“三段论”所阐述的道理就是“人必从师”即“人人都必须从师学习”这一论点。,技法提炼 写法借鉴,1.对比论证鲜明 文章第二自然段恰当地运用了对比论证,这三组对比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经过双方的对比,造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效果。这样通过对比,揭示了“士大夫之族”不从师学习的违背常理的现状,而作者主张从师学习的观点不言自明。 2.引用论证充分 文章第三

15、自然段,作者引述了孔子的言行来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观点,这就比前文笼统地说“古之圣人”更加切实可信。有了孔子这样一个强大的支持者,更增强了说服力。,3.妙用多种句式 (1)排比句和对偶句。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众人”这种句式的运用,形式整齐,气势强烈,增强了表现力。 (2)顶针句。又称蝉联,即用上一句的结尾字,作下一句的开头,首尾相连。本文这样的语句很多,如开头的几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这种句式的运用,加强了句子的连接,使论述环环相扣,严密紧凑。 (3)整散句结合。整齐的排偶句与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使

16、语言错落有致,气势雄伟。,随堂检测 巩固学习,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解析:A B项,“择菜”的“择”应读zhi;C项,“蕃”应读b,“蟠”应读pn;D项,“谀”应读y。,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解析:D 师:动词,拜师。,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解析:C A项,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B项,古义:一般人;今义:许多人。C项,古今同义,专门研究。D项,古义:在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4.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解

17、析:C A项,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舒缓语气/语气助词,用在句末,表判断语气。B项,连词,表转折/副词,就。C项,均为介词,向。D项,介词,相当于“于”,比/语气词,用在句末,表反诘语气。,5.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何陋之有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唯利是图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解析:D A、B、C三项为宾语前置句,D项为定语后置句。,6.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B.“东宫”既指太子所居之宫,也指太子,古代设三少、三公等侍奉 太子。 C.“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

18、记中庸春秋,其实本来有六经,乐经亡于秦末战火。 D.“江左”是一个地理名词,一般指江东,即长江下游江南地区。古人习惯以东为左,以西为右。,解析:C “五经”不包括中庸,应是周易。,7.名句默写 (1)韩愈在师说中用“ , ”两句阐明了老师的职能。 (2)韩愈在师说中批评一些人学习小的方面,却放弃大的方面的两句是 “ , ”。 (3)韩愈在师说中总结“师道之不复”的原因,说明士大夫们不愿以地位低的人为师,也不愿以地位高的人为师的两句是“ , ”。,答案:(1)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3)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4)师说中,韩愈认为存在“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

19、贤于弟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 , ”。 (5)韩愈在师说中表达自己写作目的的两句是“ , ”。 (6)韩愈在师说中提出“圣人无常师”的观点后,接着运用“ ”的事例加以论证。 (7)师说中,韩愈认为士大夫们不能像“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那样相互为师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年相若”、“道相似”,如果彼此为师,就会出现“ ,”的尴尬局面。 (8)本文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并用一个反问句推断圣人更圣明,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语句是:, , ?,答案:(4)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5)余嘉其能行古道 作师说以贻之 (6)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

20、7)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8)圣人之所以为圣 愚人之所以为愚 其皆出于此乎,课内阅读,阅读课文第3自然段,完成812题。 8.【对应考点: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解析:B 所以:“的原因”,表示原因。,9.【对应考点: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解析:C A项,介词,对于;介词,比。B项,表判断语气;句子中间,缓解语气。C项,均为连词,和。D项,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的。,10.【对应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 在“从师”的问题上,属于作者批评的对象的一项是( )

2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圣人 君子 郯子之徒 A. B. C. D.,解析:D 根据文段的意思解答即可。,11.【对应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对这段文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段文字开头连用三个语气强烈的感叹句,总起这一段,其势如风雨骤至,先声夺人。 B.作者连用三个对比,尖锐地抨击了长期以来流行于士大夫阶层“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 C.三个对比句子的语气一句比一句重,第一个对比的结语是疑问语气,第二个对比的结语是肯定、责备的语气,第三个对比的结语是带有讽刺意味的语气,从而使表达的感情更强烈。 D.作者的贬抑之词在这一自然段里表达得恰如其分,具有说服力,从而

22、突出这一段批判反面现象的目的仅在阐明从师学习的重要性。,解析:D 说法太绝对,目的并不是仅仅局限于阐明从师学习的重要性。,12.【对应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译文: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译文:,解析:(1)“圣益圣,愚益愚”中的第一个“圣”和“愚”均为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中的后一个“圣”和“愚”也是形容词用作名词。(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为宾语前置句,“小学”为古今异义词,翻译的时候要注意。,答案:

23、(1)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在这里吧? (2)不懂得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人向老师学习,有的人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看不出那种人有什么明智的。,时文赏读 延伸学习,国际救援,见证守望相助的力量施救与被救,形成了互帮互助的良性循环,彰显了人类命运休戚与共的现实。近日,被困泰国坦銮洞穴的少年足球队员及教练共13人全部获救,向世人展现了国际救援合作的强大力量。一场持续18天的生死营救,各国救援力量上千人参与,救命的不仅是各种新科技手段,更有来自全世界的专业和爱心。,【思维借鉴】,开篇明

24、义,为下文论述张本。 举例论证,展现国际救援合作的强大力量。,这次救援活动,除了中国救援队,泰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也有多支队伍参与;除了救援专家、现役军人,还有民间组织和志愿者;除了潜水救援,抽除积水、岩壁钻洞等多个方案共同推进,尤其令人感动的是,几乎就在同一时间,在泰国普吉岛正有中方游客遭遇不幸,中国救援队除了在那里全力搜寻,还分兵增援北面的坦銮。在救援队看来,无论是跨越国界的自然灾害,还是一国一地的突发事件,争取一切可以支援的力量,贡献一切可以拿出的资源,都是专业的体现,也是克服人力、物资、交通等客观限制的最好方式。,列举参与本次救援活动的国家、组织、人员,及救援方案,旨在论证只有加强合

25、作,才能使救援更为有效。,每一次突发事件,都在检视着一个国家的应急体系建设和危机处置能力。就救援力量而言,除了政府救援担当“主心骨”,也需要培养专业的民间队伍迅速反应、协同应急;就救援技术而言,没有“一招鲜吃遍天”的手段,无论是地震救援、洞穴救援,还是沉船救援、核应急救援,建立专业化队伍是完善救援体系的重要环节。所以某种意义上说,参与国际救援合作,也是积累经验、互相学习的过程。加强应急准备,有备无患、未雨绸缪,才不会“技到用时方恨少”。,剖析参与国际救援合作的重要意义,指出应未雨绸缪,多积累经验。,“人与人相保,家与家相爱”“寒者衣之,饥者食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今天,在国际救援行动的大家庭

26、中,“中国驰援”备受瞩目。从印度洋海啸到巴基斯坦洪灾,从非洲之角饥荒到尼泊尔地震,中国总在灾难发生的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以中国速度、中国力量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尊重。在新一轮机构改革中,应急管理部的成立,整合分散的应急资源,形成高效的联动合力,实现了应急救援的顶层设计。而救援组织不断涌现、群众自救意识不断提高,折射出社会的文明进步,为应急救援输入了新鲜血液。,肯定中国在国际救援行动大家庭中的地位。,10年前的汶川特大地震,经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第一次与国际救援人员合作行动;3年前的尼泊尔地震,中国的民间组织第一次走出国门,协同开展大规模国际救援。施救与被救,形成了互帮互助的良性循环,彰显了人类命

27、运休戚与共的现实。“邻居出了问题,不能光想着扎好自家篱笆,而应该去帮一把。”习近平主席曾以生动的比喻阐释共建共享的安全观。无论是国际救援、国际维和,还是对外援助、反恐合作,中国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承担国际责任,不单是为了提升影响力与话语权,更旨在提高风险共担能力,构建互利合作格局,携手让人类命运共同体落地生根、枝繁叶茂。,引用习主席的话,生动形象地阐释共建共享的安全观。,“风雨无阻日夜兼程,希望在分分秒秒中重生”“面对死神敢拼敢冲,热血铸就壮志豪情”,一首应急救援之歌唱出了救援人员的勇气与艰辛。自然灾害让人看到了生命的脆弱,但最能彰显人性的光芒;突发事件挑战着一个国家的救援能力,也将倒逼应急管理体系、国际协调机制进一步完善。吹响各国守望相助的号角,生命必将多一份保障。 人民日报(2018年07月13日),辩证思考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对人类、国家带来的影响。 畅想未来,肯定守望相助的重要意义。,谢谢观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课件 > 中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