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诗五首,背景助读,相关链接,知识梳理,登快阁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黄庭坚当时在吉州太和县(今江西泰和)知县任上,公事之余,诗人常到“澄江之上,以江山广远,景物清华得名”的快阁览胜,并抒写下登临时的所见所感。登快阁就集中体现了诗人的审美趣味和艺术主张。 书愤 书愤是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二岁,这分明是“时不我待”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遂作此诗。,背景助读,相关链接,知识梳理,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高启受诏到南京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此时,明朝刚刚建
2、国,南北方基本平定。为医治战争创伤,拯救民困,朱元璋颁布了一系列政策,号召百姓休养生息,恢复和发展经济。风华正茂的诗人高启,看到举国上下一派生气蓬勃、欣欣向荣的景象,不禁心潮激荡,对未来充满无限美好的憧憬,于是写下了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一诗。 论诗(其二) 赵翼生活的时代,文学上复古倾向严重。而他认为诗歌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上应求变创新,而不要刻意模仿,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赵翼善以议论为诗,紧密结合具体、鲜明的形象,而并非枯燥乏味地说教。他把抽象的理论用诗的形式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来,言简意赅,寓意深邃,易读易诵,醒人耳目,反映了他的诗贵创新的进步主张。,背景助读,相关链接,知识梳理,赴
3、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 道光二十一年(1841)七月,林则徐遭谗被革职发配到新疆伊犁。因林则徐在赴新疆的途中,赶上黄河决口,奉旨总办河务的大学士王鼎知道他熟悉河工情形,便要求道光皇帝将他派来为治河效力。王鼎满望功成林则徐可因此得到赦免,谁知次年河工办完,注明“于合龙日开读”的皇帝谕旨竟是:“林则徐于合龙后,着仍往伊犁。”于是,林则徐在西安与妻子离别时,留下了此诗。,背景助读,相关链接,知识梳理,1.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早年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诗与苏轼并称“苏黄”,开创了江西诗派。
4、有山谷集。,背景助读,相关链接,知识梳理,2.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词和散文的成就也很高。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放翁词等。,背景助读,相关链接,知识梳理,3.高启(13361374),字季迪,自号青丘子。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是明代成就最高的诗人之一。有诗集高太史大全集、文集凫藻集。,背景助读,相关链接,知识梳理,4.赵翼(17271814),清代文学家、史学家。一字云崧,号瓯北,晚号三半老人。江苏阳湖(今武进)人。其诗与袁枚、蒋士铨齐名,合称“乾隆三大家”。所著有廿二史札记陔余丛考瓯北诗钞瓯北诗话等。,背景助读,相关链接,知识
5、梳理,5.林则徐(17851850),清末政治家。字元抚,又字少穆,晚号俟村老人、瓶泉居士。福建侯官(治今福州)人。著有云左山房诗钞云左山房文钞等。,背景助读,相关链接,知识梳理,1.注字音,背景助读,相关链接,知识梳理,2.写汉字,背景助读,相关链接,知识梳理,3.积名句 (1)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黄庭坚登快阁) (2)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3)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未酬的感慨。(陆游书愤) (4)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5)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
6、风。(高启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6)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其二) (7)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赏鉴,【目标一】 感受意境,体会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1.登快阁一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 提示:有了却公事之余而获得的一种闲情,有登高观景而引发的对于知音难觅的感慨和寂寥,有想归隐山林而对现实的官场又心有不甘的矛盾心情。 2.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 提示:这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7、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含着豪壮的感情。,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赏鉴,3.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由三个层次组成,第一层为前8句,第三层为最后4句。请概括这三个层次的主要内容。 提示:第一层写景,描绘了金陵山川形胜天下的雄奇景观;第二层怀古,回顾了自秦以来群雄争霸金陵的历史,表现了沉郁而不感伤的情怀;第三层咏今,表达了对国家统一、四海升平的期盼之情。 4.论诗(其二)表现了怎样的中心思想?这一思想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提示:诗人认为诗歌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上
8、应求变创新,而不要刻意模仿。为了说明诗风代变的道理,诗人举出了诗歌史上的两位大家唐代的李白与杜甫,即使是李白和杜甫这样的大诗人,他们的诗作因流传千年,传播于众口,已经不再给人以新鲜感了。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各个时代都有其引领风骚的人物,不必唯古人是从。,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赏鉴,5.怎样理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两句诗的深刻意义? 提示:纵是被贬遣戍,只要对国家有利,不论生死,也要去干,岂能因为个人祸福而避后趋前。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深怀忧民之心、忠君之意,难忘报效国家的情怀。,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赏鉴,【目标二】 鉴赏诗歌的语言艺术和表达技巧 1.登
9、快阁的尾联在表达上有何妙处? 提示:尾联用“归船”“长笛”“白鸥”等词语,将“想弃官归隐”这种抽象的思想感情用形象的东西表达出来,增加了诗的形象之美。从全诗的结构看,这个结尾也是相当精彩的,不但呼应了起首,顺势作结,给人以“一气盘旋而下”之感,而且意味隽永,让人想象无穷。 2.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书愤中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试加以分析。 提示:颔联最能体现这一特点。因为颔联集中描写宋军在镇江、南郑两地英勇抗金的战斗情景。“楼船”“铁马”形象地概括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壮丽场面,形象地表明了诗人的理想渴望北伐,恢复中原,向往火热的战斗生活。,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
10、脉图解,技法赏鉴,3.赵翼提倡创新,反对机械模拟,论诗(其二)就体现了这一点。请结合本诗的结构,分析这首诗是怎样体现创新观点的。 提示:第一、二句先以李白、杜甫的诗为例来说理,指出即使是他们的诗篇也有历史局限性。第三、四句诗人呼唤创新意识,希望诗歌写作要有时代精神和个性特点,大胆创新,反对沿袭守旧。世人常常用“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来赞美人才辈出,或新一代的崛起,犹如滚滚长江,无法阻拦。 4.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提示:对仗工稳而灵活是这首诗写作技巧上的一个特点。如以“国家”对“祸福”,以“生死”对“避趋”,按词性来说,都是正对。“生死
11、以”的“以”字作“任凭”解,是动词;而“避趋之”的“之”字是虚词。诗人既用“以”字的实词义表达思想内容,又借它的虚词义来与“之”字构成对仗,显示了诗人驾驭文字的深厚功力。,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赏鉴,1.“书愤”意为书写心中愤慨,但书愤一诗通篇不见“愤”字,然而细细品味之,作者的愤慨之情又无处不在。请试作分析。 提示:首联上句“早岁那知世事艰”是现在的慨叹,下句“中原北望气如山”是早岁的豪情,形成全诗的基调。颔联不用动词,不用虚词,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就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这联承接“气如山”,将诗人的报国愿望渲染得更具体、鲜明,再次突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首联相比,悲愤之情
12、更加强烈。颈联从颔联的雄壮之巅跌落,从回忆到现实,回应首句,诗意转为悲凉。“塞上长城”只能“空自许”,“镜中衰鬓”也早“已”斑白,“空”是叹壮志未酬,“已”是叹韶华已逝,愿望落空。一“空”一“已”,互为映照,有无限沉痛,也有极大悲愤。尾联通过赞许诸葛亮,揭示全诗“愤”的由来。 综观全诗,首联感叹世事,颔联回顾当年,颈联叹息时光,尾联借古讽今,一“愤”字贯串始终。这“愤”通过理想与现实,早岁与晚年两组对比表现出来,愤壮志成尘,愤年华已老,最终愤求和派。“愤”中含悲,“愤”中含壮,全诗风格豪放悲壮,不愧为陆游七律中的冠冕之作。,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赏鉴,2.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中,诗人
13、说他本是为了排遣心中的“郁塞”而在酒后登台眺江的,那诗人因何心情郁闷? 提示:作者是从历史的教训而生忧患。石头城下的涛声使他想起了三国、六朝的旧事。当年南朝陈后主君臣曾以为“长江天堑,古来限隔,虏军岂能飞渡”,后来却成为北军的阶下囚。三国吴主孙皓听信“黄旗紫盖见于东南,终有天下者”的谣传,带了王室及后宫数千人去洛阳称帝,结果途遇大雪,士卒怨怒,只好返回。过了九年,晋军伐吴,吴在长江险要之处设置铁链,横锁江面,可是依旧挡不住进攻,孙皓只好出城投降。如今自三国东吴建都以来的六朝宫殿,都已杂草丛生,残败破落,那些妄想凭借长江天险割据一方的“英雄”,到头来只能让血流如潮,给百姓带来灾难。,问题导思,多
14、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赏鉴,3.赵翼在论诗(其二)中说:“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你是否同意他的说法? 提示:,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赏鉴,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赏鉴,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赏鉴,哲理诗是表现诗人的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的诗。这种诗内容深沉浑厚、含蓄、隽永,多将抽象哲理含蕴于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赵翼的论诗(其二)语言平白如话,却蕴含一定的哲理,“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就成为被广泛传诵的名句。 学以致用 请借鉴论诗(其二)的写法,写一段文字,要有一定的哲理性。,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赏鉴,示例:我们的生命之所以贫
15、瘠,往往不是因为放弃了工作,而是因工作放弃了沉思:要不断地工作,也要不断地沉思。生命原是一个不知来自何处去至何方的奇迹,存在也是一个时空的偶然,我们需要不停地奋斗,来印证我们生命的真正存在。这样我们便须活跃我们的思维,点燃灵台的明灯,照亮我们该走的路,以便我们继续跋涉。生命也是需要不断跋涉的,不管昨日你有多少功绩,不管昨日你园圃里有多少花朵,那是属于昨日;若你一心沉湎于昨日的喜悦,就难享今日更清醇的欢欣。今日,一个新的开始,更需要我们前进,更需要我们孕育。人生是一条永远走不完的旅程,需要生命的火把,直至成灰而泪尽。,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教子当如林则徐余清楚 小时候,常听母亲念叨:生的儿女不如我
16、,要的东西干什么;生的儿女强过我,要的东西干什么。开始我以为这话是母亲自己说的。后来到福州参观林则徐纪念馆,墙壁上赫然写着他的教子联:“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林则徐已经把话说得很明白了:子孙要是贤德而聪慧,把钱留给他反而堕其斗志;要是愚蠢而懒惰,留的钱越多,越是麻烦过错。,美文品读,素材开发,近日,读到一篇清代人写的治家格言:“财也大,产也大,后来儿孙祸也大。借问此理是若何?子孙钱多胆也大,天样大事都不怕,不丧身家不肯罢。财也小,产也小,后来儿孙祸也小。借问此理是若何?子孙钱少胆也小。些微产业知自保,俭使俭用也过了。”家训如白
17、话,不用解读,浅显易懂,与林则徐的家训有异曲同工之妙。三字经里的“子不教,父之过”这句话,以前以为就是子女不好好读书是父辈过错的意思。现在认真研读,感觉别有深意。或许,还应包括子女长大后没有好好做人、好好做事等,父辈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美文品读,素材开发,官员如何教育子女及亲属,历朝历代都是个问题。汉代名臣刘向给儿子刘歆写戒子歆书,既语重心长又措辞严厉,告诫儿子“受福则骄奢,骄奢则祸至”,要做到“恐惧敬事”,不要忘记“吊者在门,贺者在闾”。宋代黄庭坚曾作家戒,“以为吾族之鉴”,因为他曾亲见“衣冠世族金珠满堂”,不数年间,已呈败象,又越数年,已是明日黄花,门庭破落。这大概就是“富不过三代”的
18、民间谚语之意。而宋徽宗时期,更是由于大小官吏腐败无能,各种“高衙内”专横跋扈、欺压百姓,成为“靖康耻”的重要原因,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学林则徐,学什么?大抵有两条,一是管住自己,二是管教子女。林则徐一生“历官十四省,统兵四十万”,严于律己,清正廉明,不敢逾矩。教子更是言传身教,身体力行,有口皆碑。现在一些领导干部,既管不住自己,骄奢淫逸,任性滥权,又教育不好子女,放任放纵,为其狐假虎威、招摇撞骗站台,成为其贪欲无度、非法敛财的代言人和保护伞。,美文品读,素材开发,前不久,有位市委书记被查处,原因之一就是他的儿子和小舅子在其管辖地搞工程、做项目,大搞权钱交易、买官卖官,把好端端的官场和市场都搞乱
19、了,自己最终也把持不住,断送了前程。儿子在老子眼皮底下胡作非为,父亲岂能不知?睁只眼闭只眼,甚至推波助澜,其结果必然是沆瀣一气,父亲成了儿子的坏榜样,儿子成了老子的负资产。 现在,全面深化改革啃下硬骨头,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干一番事业,都需要一大批真抓实干、清正廉明的党员干部,需要一大批奋发有为、创新创业的时代青年。各级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不妨把林则徐的话当作一面镜子,时常照照,自警自励,按党纪国法的要求管好身边人。这样,就不会被所谓“官二代”的教育问题所困扰,不会被“我的爸爸是某某”的负面新闻所烦恼,更会成就为官廉、儿孙福、口碑佳的美好人生。,美文品读,素材开发,品读提示教育历来是人们热
20、议的话题。如何教育子女使其“成人”“成才”,受到社会的尊重,这是每个家长的心愿。本文提出“教子当如林则徐”的观点。那么林则徐是怎样教子的呢?作者以平实的语言,对林则徐教子的理念进行了解读,同时,引用了大量古人教子的名言警句,使文章更具可读性。作者联系现实,对当下社会所存在的教子“弊病”提出了批判。,美文品读,素材开发,历史上有这样一些诗句,它们并非因为文学方面的因素,诸如意象、技法等的高妙而被后人牢记,而是因为它们的作者生前身后的感人事迹而被人们记住的。像“怒发冲冠,凭栏处”,像“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等。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也是这样的诗句。我们可以记不住这首诗
21、的题目,可以忽略它的写作背景,但我们无法忘却一个因爱国而获罪的老人,在被判革职发配的途中,仍然写下这样的诗句!诗人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正是对这样诗句的最好注脚。,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林则徐留给后世的影响集中到一点是他那种仰之弥高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有着丰富的内涵,但在抗击外来侵略者时表现得最集中、最鲜明、最具有感召力。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在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上表现得最为突出。第一位举起这面旗帜的正是林则徐。林则徐的禁烟、销烟就受到了马克思的称赞。 运用方向这则材料可以用在“爱国”“正能量”“个人与国家”“爱国主义精神”等有关人生理想的话题或材料作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