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武邑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

上传人:proposalcash356 文档编号:1181328 上传时间:2019-05-1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4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河北武邑中学 2018-2019 学年上学期高一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1、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之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 。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理解正确的是A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都维护了地主阶级统治C都实现了权力高度集中 D都曾顺应了历史潮流 2、因为缺乏必要的交通保障,所以分封制成为西周的可能选择。照此逻辑,以下说法最合理的是A秦朝修建驰道使郡县制的存续成为可能B隋朝大一统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C唐朝政通人和促成了经济文化的大繁荣D明清专制主义的强化使学术风气很沉闷3、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 、 “五帝”之名而称“皇帝” ,其

2、首要目的是A宣扬托古改制 B承袭华夏传统 C突出个人地位 D标榜君权神授4、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评论说:“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功伐之患。 ”下列对材料信息的本质理解,最准确的是A.秦朝统一后实行无为而治政策 B.秦朝最早实施了影响久远的地方行政制度C.司马迁肯定了秦朝地方行政制度的作用D.司马迁指出了分封制与郡县制最主要的不同点5、 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这段话表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点是A朝议裁决 B集权独断C世袭传承 D政务繁忙6、汉代颁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

3、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其根本目的是A壮大皇族力量 B保证列侯利益 C加强中央集权 D笼络王侯人心- 2 -7、 通典职官载:“成帝改御史大夫为司空,与大司马、丞相是为三公,皆宰相也。 ”汉成帝此举意在A提升御史地位 B提高行政效率 C抑制丞相职权 D完善监督体制8、汉昭帝死后,内朝首领外戚霍光召集九卿开会,欲废昌邑王,另立汉宣帝。有人说:“该请宰相参加” 。霍光说:“这是皇帝家事,用不着丞相参加,我们只议定请示皇太后就完了。 ”这实质上反映了A.内朝权力在外朝之上 B.内外朝制度开始形成C.汉代专制皇权的加强 D.皇权受到相权的限制9、 有者认为:“科举考试的终结并不意味着

4、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 ”科举制度“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理念是A公平竞争 B以文治国 C分科考试 D学而优则仕10、某学者认为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在许多方面“大体接近近代社会价值取向” 。下列符合这一认识的是A科举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科举制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C科举制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D科举制可提高官员文化水平11、钱穆在评价科举制度时说:“必有大批应举人,远从全国各地,一度集向中央,全国各地人才,都得有一次之大集合。不仅政府与社会常得声气相通,即全国各区域,东北至西南,皆得有一种相接触相融洽之机会,不仅于政治上增添其向心力

5、,更于文化上增添其调协力。”钱穆意在强调科举制度A促进了文化融合 B维护了社会公平 C有利于专制统治 D加强了民族团结12、魏晋南北朝时期,孝道思想逐步发展超越了忠君的思想,成为士人阶层安身立命的最高追求。这主要是因为A为了维护士族门阀政治合理性的需要 B孝道思想成为唯一主导思想C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D为维护君主专制制度的需要13、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合议军国大事于政事堂,但又择他官参加议政,名号为“参议朝政” 、 “参议得失”等。以后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 、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头衔,同为宰相之列。这样,宰相群体已不限于三省长官。这表明- 3 -A唐朝三省议事已名存实亡

6、 B新设官职逐渐融入三省六部C宰相权力进一步被削弱 D唐朝时官僚制度还不成熟14、 “对皇帝的决定可以提出批评,这一条在某种程度上蕴含着言论自由的原则,每每令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的人倍感兴趣。 ”令研究者“倍感兴趣”的政治制度是A.郡县制 B.刺史制度 C.科举制 D.谏议制度15、西汉初年部分将相及其出身一览表出现这种现象与哪种制度有关A.世卿世禄制 B.军功爵制 C.察举制 D.九品中正制16、元朝初年,侍御史高鸣进谏:“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愈烦,取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元世祖采纳之,实行的措施是A.设置三省 B.废中书省 C.设中书省 D.设置内阁17、唐朝中期,唐政府都要在每年的

7、春天举行一次恩科(即春季高考)来选拔人才,按当时的制度,规定其工作程序是A.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吏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礼部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礼部 D.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部18、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 ,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 ”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19、当年明月的畅销书明朝那些事儿中曾写道:“胡惟庸绝不是朱元璋的真正目标,朱元璋要毁灭的是胡惟庸背后的那个庞然大物。

8、”朱元璋毁灭的“那个庞然大物”是为了A废除宰相制度 B建立内阁制度 C打击勋贵集团 D强化君主专制- 4 -20、康熙说:“天下大权当统于一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 ”康熙帝为此设南书房,雍正帝在此基础上正式成立军机处。由此可见,清代军机处的设置是A国家统一的需要 B政令统一的需要C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D权力互相制约的需要21、 “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 ”这表明黄宗羲A.反对实行君主制度 B.指出了废除宰相的弊端 C.认为君主不能世袭 D.强调宰相职

9、位应该世袭22、明太祖废丞相后,曾下令:“内臣(宦官)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 。但不久后又制定半印勘合制度:六部所行一切都须经过内府勘合,方可施用。这样做的目的是 A.牵制日益权重的内阁 B.减轻皇帝的行政负担 C.协调政府各部门关系 D.加强对六部的监察23、 下列关于明朝内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不能正式统帅六部百司 B、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辅助机构C、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 D、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24、清朝制度规定,军机处对皇帝当日所下谕旨和当日所收公文,均要在当日处理完毕。由此可见,军机处的设置A.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 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C. 军机大臣地位高,有决策权

10、D. 加强了专制皇权25、.明朝文官钱宰有诗写道:“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 ”这首诗从根本上反映了A封建官僚的勤政和从善如流 B君主专制强化带来的政治压力和危机感C封建官场的腐败和官僚的交恶 D封建文人安贫乐道、崇尚自然的志趣26、清末御史张瑞荫的奏折中说:“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若内阁,则权属于臣。 ”与材料的看法一致的是A.军机处实际上掌握了最高行政权 B.军机处有助于树立官场廉政之风 C.军机处官员多是平庸之辈 D.内阁制有利于加强皇权27、军机处奉命经办一切

11、重大军政事务,成为国家的政治中枢。军机大臣无专职,亦无定员。- 5 -军机处不设官署,除了奉命办事之外,自己不能作出任何决定,也无权对外发出任何指示,即“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 ”这说明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A裁决军国大事 B事实上行使丞相权力C草拟审批政令 D记录和传达皇帝旨意 28、 清朝军机处起草的谕旨,往往不经过内阁,由军机处封缄严密,经驿马传递直达地方督抚。这种做法A.加强了内阁的权力 B.加强了皇帝的权力 C.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D.削弱了中央和地方的联系29、下列史料反映清朝统治者设立军机处的根本目的的是A. “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 B. “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

12、臣”C. “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D. “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30、 明史载:“(内阁)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这段材料的主要含义是A明朝的内阁大臣就是宰相 B明朝内阁承担了宰相的职能C明朝宰相虽无相名却有相实 D明朝的宰相称为“内阁”31、中国近代有一不平等条约规定:“凡英民禀告华民者,必先赴管事官(即领事)处投禀,事官先行查察间有华民赴英官处控告英者,管事官均应听讼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华民如何科罪,应治以中国之法。 ”该条款规定,使中国丧失了什么主权A领土主权 B贸易主权 C关税主权 D司

13、法主权32、 中英南京条约规定:议定英国驻中国之总管大臣,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札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该规定A.表明英国对中国存有明显的歧视 B.使得中国在外交上享有与英国平等的权利C.在客观上有利于推动中国外交礼仪的现代化 D.反映了南京条约的屈辱性33、 南京条约第九款规定,中国政府必须准许“全然免罪”战争期间充当汉奸的中国人,已被监禁起来的卖国贼,也必须全部“加恩释放” 。此条款表明英国A. 与清朝关系友好 B. 对中国内政事务的干涉C. 侵犯了中国领土 D. 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34、 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被迫

14、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这是以下哪种矛盾的结果- 6 -A、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B、外国侵略者与清政府的矛盾C、外国侵略者争夺中国的矛盾 D、帝国主义两大侵略集团的矛盾 35、有学者指出:“义和团运动,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戊戌维新失败后的一种反动” 。这里的“反动”主要是指:A排斥一切外洋事物 B反对君主立宪制C打倒西方列强 D维护清朝统治 36、 中国现今最高学府之一的清华大学是美国人利用中国的庚子赔款建立的,由此可知,清华大学的建立应与中国近代史上什么事件有关A.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 马关条约的签订C. 康有为领导的戊戌变法 D. 洋务运动的开展37、中国近代某一条约规定:清政府惩

15、办“祸首诸臣将” ,在侵略者“被虐” “遇害”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 。这些条款反映的实质是A. 阶级矛盾激化 B. 中国主权丧失殆尽C. 民族矛盾缓和 D. 清政府角色的变化38、日本教科书中曾这样介绍:“战争几乎都是在朝鲜进行。因为日方在军队训练、纪律和新式武器装备等方面处于优势。战局一直朝着日方绝对优势的方向推进。 ”这一介绍A. 见证了北洋水师的覆灭 B. 对日本胜利的分析全面合理C. 掩盖了日本的侵略性质 D. 忽视了中国人民全民族抗战39、在清统治前期,民间抗清多用“反清复明”的口号,但清末的义和团运动却打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这说明当时A. 科学分析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16、变化 B. 仍然无法冲破皇权主义思想的束缚C. 能正确区分国家与封建王朝的关系 D. 对中外反动势力已有了理性的认识40、任何人都难免有时代局限,相对于开明的林则徐也不例外。他在 1839 年 9 月的奏折中写道:“夷兵除枪炮之外,击刺步伐俱非所娴,而腿足裹缠,结束严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无能为,是其强非不可制也”这种认识A. 是对敌方作战能力误判的结果 B. 是政治腐败的结果C. 是中国思想文化落后的结果 D. 是长期闭关锁国的结果41、地方行政制度是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7 -材料一 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 。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

17、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二材料三 忽必烈进入中原,建立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中书省分驻地方,称行中书省。以便直接控制、处理政务各省还设有行枢密院和行御史台分管军事和监察。. 中国政治制度史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在任用管理人员上的本质区别,由

18、此分析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在这方面的重要意义。 (8 分)(2)材料二中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有何弊端?(4 分)(3)其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析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 (8 分)- 8 -(4) 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主要特点。 (2 分)- 9 -参考答案1、D 2、A 3、C 4、C 5、B 6、C 7、C 8、C9、A10、 11、A12、A13、C 14、D15、B 16、C17、B18、A 19、D 20、C 21、B22、D 23、C 24、B 25、B 26、C 27、D 28、B 29、A 30、B 31、D 32、C 33、B 34、C

19、35、A 36、A 37、D 38、C 39、B 40、D41、答案:(1)区别:分封制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实行世卿世禄制;郡县制实行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选贤任能” ) 。 (4 分)意义:在国家制度中由地域关系取代了血缘关系;国家管理人员由职业官僚取代了世袭领主,彻底打破了世卿世禄制,使贵族政治转化为官僚政治。 (4 分)(2)郡国并行;导致地方权力过大,削弱了中央集权。 (4 分)(3)特点: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4 分)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我国省制的开端。 (4 分)(4)地方势力不断削弱,中央不断加强对地方控制和管理。 (2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