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创新学校 2018-2019 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考试时间:150 分钟 试卷满分:150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园林与昆曲作为比翼双飞的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园林和昆曲艺术都相当集中地体现出极富东方美学神韵的中国传统艺术精神。这是巧合吗?不是!两者都可以被看作是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生态环境相互交融、整合结出的果实。去过苏州园林的人不少,但能真正道出其美的人却不多;听说过或看过昆曲的人也不少,但能深刻认识其美学价值的人却不多。在中国的戏曲舞台上,昆曲是雅得不能再雅的“阳春白雪” ,而昆曲的发祥地, 正是在分不清究竟是“
2、城中园”还是“园中城”的苏州。在许多人的眼里,没有园林,苏州,便不是苏州,那么,如果再加上这一句:没有昆曲,苏州也不是苏州,完全应该是成立的。不仅牡丹亭的主人公杜丽娘唱出了“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的词句,昆曲的许多剧目和内容都和园林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曲,曾经取材于园林,也曾吟唱于园林,与园林有一种天然的契合。拙政园中的卅六鸳鸯馆,便是园林主人与友人们欣赏并演唱昆曲的地方;而网师园的濯缨水阁,怡园的藕香榭,也都有演戏的功能。苏 州 园 林 , 精 致 雅 洁 , 亭 阁 居 高 , 绿 树 葱 茏 , 充 溢 着 浓 郁 的 诗 情 画 意 和 文 人 意 识 。 这 种浸 透 着 精 神
3、因 素 的 物 质 景 观 , 是 东 方 审 美 情 趣 的 凝 聚 和 物 化 , 形 成 一 种 品 位 极 高 、 自 成 体 系的 中 国 园 林 文 化 。 园 林 的 主 要 功 能 , 是 供 人 们 在 充 满 诗 情 画 意 的 氛 围 中 , 获 得 赏 心 悦 目 的 审美 满 足 和 愉 悦 的 心 理 效 应 。 春 雨 冬 雪 , 夏 蝉 秋 虫 , 在 四 时 不 同 的 园 林 景 观 之 中 , 人 们 会 触 发许 多 遐 思 和 联 想 , 兴 发 许 多 相 聚 、 雅 集 等 人 际 活 动 。因而,伴随着游园而来的许多顺时应景活动,诸如宴月飞觞、迎
4、春赏花,尤其是度曲吟唱之举频频进行。在情景交融之中,最大限度地获得了园林所提供的良辰美景、审美情趣和应时节俗方面的满足。昆曲艺术与园林艺术的必然结合,能使人获得美好的艺术享受和思想净化的双重审美效果。昆曲鼎盛时期也是苏州园林艺术成熟并登峰造极的时期,更是苏州文化艺术和商业经济空前繁荣的时期,由此可见,昆曲与园林水乳交融,相依相存,成为园林文化的延续和衍化,- 2 -使苏州园林从更高层次上发挥了它在审美领域中的多功能作用,变“静态”艺术为动静结合,显示了无限生机和魅力。地方文化艺术的特色总是与当地的水土风情和人文底蕴息息相关。昆曲和园林,都发轫于具有广采博取兼容特性的太湖文化(吴文化) ,昆曲将
5、文学、音乐、歌舞、美术、雕塑、武术乃至杂耍技艺融汇兼容于同一载体,与园林艺术共具幽雅、细腻、抒情、婉约的艺术风格。欣赏苏州园林,需要进入一种“虚境” 。无比皎洁的月光,在宣纸一般的云墙上,将摇曳的树影筛成动人的水墨,也许就在此时,又添了一声青蛙自荷叶上跳入水中的响动。欣赏园林之境,不是用很细微、很淡然的心态,是无法进入角色的。欣赏昆曲,又何尝不是如此。要知道,昆曲唱演和欣赏的最佳形式,从来就是粉墙花影,笛箫鼓板,三五知己,花前品茗,梅下饮酒,箫竹盈耳,拍曲应和,情兴倍添。昆曲清唱和表演艺术,在它的形成阶段并非剧场艺 术,而是园林里的艺术。而要真正品赏园林,又当是蕉窗听雨般的情致,而人文化的蕉窗
6、听雨情致,便是有着同样意味的昆曲了。1下列对园林作用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A 没 有 昆 曲 , 苏 州 也 不 是 苏 州 , 昆 曲 的 发 祥 地 , 正 是 在 分 不 清 究 竟 是 “城 中 园 ”还 是 “园中 城 ”的 苏 州 。B卅六鸳鸯馆、濯缨水阁与藕香榭,精致雅洁,为昆曲的演唱提供了充溢着浓郁的诗情画意的环境。C在情景交融中,园林可以最大限度地为人们提供良辰美景、审美情趣和应时节俗方面的满足。D昆曲与园林水乳交融,相依相存,苏州园林艺术的登峰造极,使得昆曲艺术也走向艺术的高峰。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文章深入挖掘昆曲和园林的相
7、互交融的艺术特色,并追溯到太湖文化的特点,表现了两者的幽雅、细腻、抒情、婉约的艺术风格。B作者列举牡丹亭的主人公杜丽娘唱出了“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的词句的例子,印证了昆曲的发祥地正是苏州。C文章最后阐述了欣赏昆曲和园林都需要进入一种“虚境” ,充分展现了昆曲和园林水乳交融、相依相存的特点。- 3 -D文章阐释苏州园林和昆曲艺术极富东方美学神韵的艺术特点,是为了展现广采博取兼容特性的太湖文化(吴文化) 。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许多人听过昆曲,但能深刻认识其美学价值的人却很少,可看出昆曲佶屈聱牙。B人们聚集在苏州园林,兴发一些活动,主要是从事昆曲的吟唱。C昆曲艺术的形
8、成与发展,只是与当地的水土风情和人文底蕴息息相关,因而具有幽雅、细腻等艺术风格。D欣赏昆曲,也要用很细微、很淡然的心态,才能进入角色,进入一种“虚境”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小题。母亲的岛“我要出去住一阵子。 ”五十岁的母亲做出一个决定。在我的印象中,我从没见过母亲有任何关于她自身的决定,仿佛她是一件东西,属于这个家里的任何一个人,唯独不属于她自己,正如她的出身,母亲十九岁时被奶奶从人贩子那买来给父亲当老婆。母亲说完后,她站在饭桌边等着,仿佛在等待谁答应她。然而大家都好像没听到,各自吃着饭。第二天一大早,母亲就出门了,家里一团糟。地
9、没人扫,猪鸡鸭狗没人喂,饭也没人做。父亲几乎气疯了,踢倒家里所有的凳子。我们都不知道母亲去了哪里,母亲几乎从没离开过家,在父亲坚决地反对中,她甚至连河北老家也没去过,我们随便在家里什么地方叫一声,母亲都会带着恭顺的、略显惊慌的表情出现在我们面前,手里拿着我们所需要的东西。邻居玉姑对我们说,你们妈在毛竹岛离我家十公里四面环水的一座孤岛锄地呢。父亲于是领着我们兄妹四人,一路朝毛竹岛心急火燎赶去。他一直铁青着脸,仿佛要把母亲狠揍一番。我们几兄妹都没怎么为母亲担心。我们都是在母亲的哭泣声中长大的,见怪不怪了。远远的,我们看见母亲在毛竹岛上忙碌的身影,她不断的从木屋里进出,像只忙碌的蚂蚁。我们和母亲隔着
10、三十米左右的河面,可那张多年不用的竹筏此时泊在母亲那边,父亲朝我瞪了一眼,我赶紧往前一站,朝毛竹岛大喊:“妈!”母亲在木屋门边站住了,朝喊声张望,然而很快她就进木屋去了,根本没把我们当回事。很快,全村人都知道母亲的“创举” ,村里买来的外地媳妇们从未如此。父亲不敢出门,他- 4 -怕碰到村人疑惑和嘲笑的目光,在屋里像困兽一样暴躁不安,又毫无办法。玉姑时不时给我们带来母亲的一些消息。前几天母亲和她借 三百块钱,买上百只鸭崽喂养。 “我妈到底怎么了?”我问玉姑。玉姑摇摇头,神色凝重的脸上有种令人担忧的表情,然后叹了口气,朝我说一句莫名其妙的话:五十知天命。有一天夜里,暴风雨瓢泼而下,听着都令人心悸
11、。父亲把我们从床上叫起来。我们靠近江堤,在频繁的闪电照耀下,瞬间看见岛上孤零零的木屋笼罩在暴风雨之下,看起来随时都有可能被洪流卷走。我们声嘶力竭地喊叫,一遍又一遍父亲面对翻滚的江面,僵硬呆立着。 “你们这些怕死鬼,你们看着妈被水冲走吧。我去找妈”我终于嚎啕起来,趟进沸腾般的江水中,我从来没像此刻觉得母亲如此重要。“看,快看,妈那里亮灯了”二哥急切地说。我止住哭和挣扎,睁大眼睛朝毛竹岛看去。果然,小木屋里有隐约的亮光透出来,在密集的雨水中若隐若现。这微弱的光亮使我们欣喜若狂。暴雨过后第二天,我去岛上找母亲。 “妈,回家吧。 ”我恳求说。“鸭子还好,没死一只。 ”她在回避。“我在叫你回家呢,你要在
12、这呆到死呀。 ”我不依不饶。“卖完鸭子再说吧。 ”母亲卖鸭的时候,父亲吩咐哥哥们把两辆皮卡车开到河边等着,母亲会需要我们帮忙。母亲 却没像我们想的那样简单,她联系了几家做烤鸭的老板自 己到江边来拉鸭子。那群鸭子卖了差不多五千块钱,母亲拿着一把钱,我发现她竟然眼泪汪汪的。母亲在我们的印象中并不是个在意金钱的女人。然后她给我们四兄妹每人一百,哥哥们都不好意思拿。母亲却笑着说,第一次给你们钱,拿吧。卖完那群鸭子后,母亲依旧划着竹筏回毛竹岛。“妈,你不是答应卖完鸭子就回家吗?”我冲母亲喊。“你们先回。 ”母亲从水面给我们甩来一句话。我和哥哥们在岸边站了一会儿,大哥说:“也许妈要收拾小木屋里的东西,明早
13、再来接她。 ”第二天一早,我们浩浩荡荡来到江边,却看见那张竹筏搁在沙地上。显然母亲已经从毛竹岛上出来了。小木屋里似乎并不少什么东西,衣物也还在,除了母亲。- 5 -父亲也住在了岛上,像母亲那样在毛竹岛上养鸭子挖地种菜。梅雨季节过后,父亲总是把母亲的衣物翻出来晾晒,仿佛母亲只是出了一趟远门,过不了多久就回来了。(选自当代小小说经典集萃 ,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母亲的岛”在文中极具深意,它既是指“母亲”离家后生活的毛竹岛,也是母亲个体独立的精神象征,是她追求心灵自由的精神家园。B母亲拿着卖鸭子的钱, “眼泪汪汪的” ,这寓意着从家庭
14、中走出来的母亲通过劳动获得报酬,从而实现了自己的独立并获得了尊严。C母亲出走后,父亲“几乎气疯了,踢倒家里所有的凳子” ,当知道她去毛竹岛锄地,就急匆匆带子女们去找,这是为了说明父亲对母亲极其依赖。D兄妹四人在江边大声喊叫母亲,最后“毛竹岛上的小木屋里有隐约的亮光透出来” ,显然那“灯火”是母亲故意给子女“报平安”的。5小说在刻画“母亲”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特征?请简要分析。 (6 分)答: 6文末说到“仿佛母亲只是出了一趟远门,过不了多久就回来了” ,那么“母亲”到底会不会“回来”呢?请结合文本谈谈你 的看法。 (6 分)答: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阅读下面
15、的文字,完成 79 小题。材料一:国家公祭日是国家为了纪念曾经发生过的重大民族灾难而设立的国家祭日。二战后,主要参战国政府纷纷推出国家级哀悼日,以国家公祭的形式来祭奠在惨案中死难的国民,增强现代人对国家遭受战争灾难历史的记忆,目前已成为国际惯例。波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大屠杀纪念馆、美国的珍珠港事件纪念馆、俄罗斯卫国战争纪念馆等,每年都举行国家公祭。公祭当天,国家元首、议会议长、各大党派领袖都会到场敬献花圈,并公开发表讲话。同时,公众的参与度也相当高,参加公祭的人数少则万人,多则 10 万人以上。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 12 月 13 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届时,我们
16、将以国之名义沉痛祭悼 30 万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公祭活动的主场地将- 6 -设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其所在地便是曾经的“万人坑”丛葬地遗址。材料二:记者:我们应该从什么角度来理解国家公祭活动?张宪文:南京大屠杀绝非南京一城一地之事,而是整个中华民族受难的象征,这些遇难者,是为国家、民族做出了牺牲。国家设立公祭日,决不是单纯为了纪念和宣传, 更不是为了累计仇恨,而是要在扼腕思考惨痛历史的同时,凝聚起国家、民 族的信念和力量。记者:中国这次用立法的形式确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您对此有什么看法?张宪文:为重大民族灾难设立公祭日属于国际惯例。南京大屠杀是二战中三大惨案之一
17、,也是民族灾难,人类浩劫。设立国家公祭日体现了以人为本和敬畏生命的理念,它要求人们以史为鉴,反对侵略战争,促进人类文明,维护世界和平。纪念活动不仅应该上升到国家的高度,更应该上升到国际层面,在国际上明文设立纪念日。(节选自 2014 年 12 月 13 日光明日报第 2 版以国之名祈愿和平 )【注】张宪文: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主任材料三:【外联网 2017 年 12 月 13 日电】外媒关注南京大屠杀公祭日,日媒报道仅称“南京事件” 。 法新社报道指出,南京大屠杀公祭日是当今世界上最令人忧虑的纪念日之一。 路透社引述了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的发言:战争是一面镜子,能够让人更好地认识和平的珍贵
18、。 新加坡海峡时批关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深入报道百岁幸存者管光镜的故事。美国华文媒体侨报报道:旧金山中华文化中心,来自各界的 500 余人,向 80 年前南京大屠杀的死难者默哀并献上白色玫瑰。 韩联社称,中国选择在国家公祭日这天邀请文在寅进行国事访问,可能是为了在日本歪曲历史问题上,力争捍卫正义立场,实现中韩合作。此外,新加坡联合早报 、美国世界日报 、印度新德里电视台、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等越来越多的外媒开始关注和报道中国的公祭活动,并重点转述中方立场。日本 NHIK 新闻网、朝日新间等虽有报道,但都将此次纪念活动称为“南京事件”80 周年,只有每日新闻社提及了“南京大屠杀”一词。材料四:- 7
19、 -以国之名,我们呼唤中华儿女勠力同心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贡献。 “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 ,从中国人民赢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开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重大转折,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铭记历史中砥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坚定信念,在缅怀同胞和先烈中凝聚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一定能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在新征程上不断夺取新胜利。以国之名,我们呼吁世界各国共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业,努力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中华民族经历了同胞惨遭屠戮,山河喋血的痛苦,更懂得和
20、平“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 ,更坚定“坚持和平发展,共同开创世界和平”的决心。从“一带一路”成为各国共同发展的合作平台,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付诸实践,中国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同各国一道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节选自人民日报2017 年 12 月 12 日社论不忘历史,矢志复兴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材料一从国际惯例、他国做法等角度说明了我国设立国家公祭日的背景,并对我国国家公祭日设立的具体情况作了简要介绍。B. 材料二张宪文认为:对设立公祭日的解读应由灾
21、难本身上升到国家民族高度,上升到世界和平与人类文明的高度。C. 材料四“以国之名”呼吁中华儿女和世界各国,共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伟业,一起为创造人类美好未来作出更大贡献。D.材料三表明:越来越多的外媒开始密切关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活动,并大力支持中方立场。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材料二是访谈,材料四是评论,它们均属于新闻体裁,因而也具有新闻真实性、生动性、准确性三大特征。B. 四则材料虽都以直接报道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为中心事件,但写作的侧重点各有不同。C. 由材料可知,从首个南京大屠杀公祭日设立至今,已历经四个公祭日,此项举措向世界传递了
22、中国人民牢记历史、维护和平的坚定决心。D.各则材料或隐或显,均有对日本政府隐瞒事实、歪曲历史的批判和对日媒冷漠态度的谴责。- 8 -9. 综合四则材料,说说我们应该如何以史为鉴,维护人类和平。 (6 分)答: (四)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
23、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 苏子曰
24、:“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10、下面画横线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缪:缭,盘绕 B. 举匏樽以相属 属:劝人饮酒C.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临:来到 D. 而卒莫消长也 卒:到底11下列
25、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壬戌:古代干支纪年法,古人常用“天干”十二个字和“地支”十个字按一定规则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 9 -B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古人将满天星宿划为四大星野,春秋时又将四象细分成了二十八宿。C孟德:是曹操的字,古人一般既有名又有字, “名”是出生时取的,供长辈或自己来称呼的, “字”是供朋友称呼的。D子:是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是春秋战国时期,成年男子都可以称为“子” ,而且都希望别人称自己为“子”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作者写自己在辽阔江面上泛舟,仿佛在浩荡的太空中乘风而
26、行,毫无阻碍简直就是远离人世,飘飘升入仙界里去了,令人陶醉其中。B作者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生动、真切感人。C苏轼听到了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他感到忧愁凄怆,于是整理好衣襟胆战心惊地坐着,这里借主人之问,自然引出悲之所在。D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摆脱了赋在句式、声律等方面的束缚,相对自由。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每小题 5 分)(1)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5 分)译文: (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5 分)译
27、文: (五)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 2 小题,9 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溪亭林景熙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注】林景熙,南宋末年爱国诗人,宋亡后不仕,隐居平阳。14.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首联运用了比兴手法,写日暮时分,诗人徘徊溪亭,观览景色,思绪纷披。- 10 -B. 颔联写明月上高树,诗人半醉半醒,心绪不宁,难以去怀,说明诗人感慨至深。C. 尾联悠长的渔歌、若明若暗的灯火,让人倍感凄凉孤寂,蕴含着国破家亡、漂泊无依之感。D. 诗中用“日暮” “月初白” “孤灯个词语,表现白天到夜
28、晚的时间变化,表达作者孤寂情感。15. 赏析颈联中“穿” “数”二字的妙处。 (6 分)(六)名句名篇默写(6 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王勃的滕王阁序一文中, “_,_”两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天阔水远、孤鹜高飞、晚霞绚烂的秋景图,成为千古绝唱。(2)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_,_。 ”(3) 陈情表中表现活着不惜性命为国出力,死后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君王之恩的句子是:“_,_。 ”(七)语言文字运用与表达(20 分:选择题,每小题 3 分; 24 小题 5 分。 )17、下列词语中画横线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河畔(pn)
29、点缀(zhu) 踱(du)步 舐(sh)犊情深B. 遐(xi)想 形骸(hi) 嫡(d)亲 脚镣(lio)手铐C. 倩(qin)影 谙(yn)熟 谬(mio)种 锲(qi)而不舍D. 蹩(bi)脚 泅(qi)渡 掂(din )量 怏(yng)怏不乐18、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驽马 沦落天涯 残羹冷炙 冠冕堂皇B. 膏腴 佛反盈天 刎颈之交 目不遐接C. 广袤 急不暇择 义愤填膺 咄咄逼人D. 畏葸 殒身不恤 咬文嚼字 归根结蒂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优秀的诗文作品清新自然,不落言筌 ,用朴实的语言、平常的事物创造出似浅而实深的意境,使读者在平淡的
30、语句中体味作者的深意。B. 23 日傍晚,小城澳门万人空巷,市民早早来到湄洲妈祖金身巡游澳门的拟定道路两旁,翘首企盼一睹仙容,膜拜这位在海内外中华儿女心中享有盛誉的女神。- 11 -C. 为了改善生活条件,大批农民安土重迁,告别家乡,外出打工。D. 人要是有一颗象草木一样“不怨寒暑移”的心,就不会抱怨天气变化、寒暑交替,遇事就会处变不惊,安之若素。20、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交通拥堵已成为我市发展的一大障碍,为此,市政府科学调配资金,加大了对道路建设的投资力度,解放路立交桥的建成将大大减轻东西方向的堵车问题。B. 今天,我们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是本着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
31、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为原则的,而不是要延续仇恨。C. 文运同国运相牵,广大文艺工作者表示,要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作更多振奋人心的作品D. 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使物流产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物流人才存在结构性短缺,相关技能型人才远远不够,具有物流专业教育背景的人才更是凤毛麟角。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这是一个丰盈饱满的时代,太多的诱惑横在眼前, , 。一个富贵享乐的人, , 。一个安贫乐道的人, , 。一物一风流,一人一性情,每个人落在红尘,都有一份自我的追求。醒者会更醒 让醉者会更醉 他却有种满足
32、的快乐 他却常常感到空虚落寞 看似拥有了世间许多的华丽 所得到的只有一些微薄的片断A. B. C . D.22、下面是一位记者对接受采访的某著名导演之子说的一段开场白,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来并修改。 (5 分)首先,热烈欢迎您的惠顾。大家知道家父是一位著名的导演,作品广为流传,在影视圈小有名气。我在上中学时就看过他的不少电影,至今还能记得其中的情节。您是他老人家的令郎,能在百忙之中接受我的采访,我对此敬谢不敏。改为;改为;改为;改为;改为。 - 12 -(八)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这是清代文学家袁枚的诗歌苔
33、 ,它文字虽少,含意却很丰富。读了这首小诗,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感悟呢?请自选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作文不能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3 -2018 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参考答案1、 【答案】D【解析】D 项, “苏州园林艺术的登峰造极,使得昆曲艺术也走向艺术的高峰”说法错误,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七段,原文为“昆曲鼎盛时期也是苏州园林艺术成熟并登峰造极的时期” ,文章只是说二者的鼎盛时期差不多,而昆曲艺术的高峰,并不是苏州园林艺术高峰使然的。2、 【答案】A【解析】B 项, “印证了昆曲的发祥地正是苏州”理解有误,从文中看,是为了印
34、证昆曲的许多剧目和内容都和园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C 项, “充分展现了昆曲和园林水乳交融、相依相存的特点”与原文内容不符。从原文看,是为了阐述二者“优雅,细腻,抒情,婉约的艺术风格;D 项, “为了展现广采博取兼容特性的太湖文化(吴文化) ”表述错误,应是为了阐述昆曲和园林相互交融的艺术特色;3、 【答案】D【解析】A 项, “昆曲佶屈聱牙”推断不对,文中第二段只是说“去过苏州园林的人不少,但能真正道出其美的人却不多;听说过或看过昆曲的人也不少,但能深刻认识其美学价值的人却不多” ,这并不能说昆曲佶屈聱牙;B 项, “主要是从事昆曲的吟唱”与原文表述不符,文中第五段“人们会触发许多遐思和联想
35、,兴发许多相聚、雅集等人际活动” ,第六段说“伴随着游园而来的许多顺时应景活动,诸如宴月飞觞、迎春赏花,尤其是度曲吟唱之举频频进行” ,并没有说主要是从事昆曲的吟唱;C 项, “只是与当地的风土人情和人文底蕴息息相关”表述有误,从文中来看,不仅与“当地的风土人情和人文底蕴息息相关” ,选项说法属于强加因果。4、C解析:C 项, “是为了说明父亲对母亲极其依赖”错,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比如对母亲挑战父亲权威、自主出走之“创举”的愤怒,比如对母亲还是有感情的等。5 (写对一条并有简析 3 分,两条全对 6 分)()勤劳朴实、善良隐忍。几十年来母亲像传统劳动妇女一样生儿育女、操持家务,任劳任怨,甚至
36、忍气吞声,逆来顺受。作为买来的媳妇,毫无地位,父亲打骂,子女忽视,束缚于家庭,完成没有属于自己的生活。(2)自立自强,自尊自省。母亲五十岁后做了村里买来的外地媳妇们从未做过的决定,先是毅然独自到岛上生活,自给自足,后是按自己的想法走向外面的世界,选择新的生活方式,- 14 -这是精神的觉醒,也是独立自尊的诠释。6 (注意从情节、形象、主题三方面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 (6 分)示例一:“母亲”不会再回来。从情节上看,母亲是买来的,父亲对他心存戒备,也经常打她,没有感情基础,没有话语权,因此才毅然决然离家, “不回”是情节之必然。 (2 分)从人物形象看,母亲出走是自愿自觉的,她多次拒绝儿女让
37、她回家的请求,说明出走的态度坚决。 (2 分)从主题上看,本文是要表现女性冲破家庭和世俗的桎梏,迈出了乡村底层妇女寻找自我、实现自我的第一步, “母亲”如果回来会削弱主题的表达。 (2 分)示例二:“母亲”会再回来。从情节上看,母亲虽然是买来的,但几十年的家庭生活,肯定是有感情的;在母亲到岛上后,丈夫性格转变盼她回家, “回家”是情节之必然。 (2 分)从人物形象看,母亲是一名传统的农村劳动妇女,并不是一个绝情无义之人,离开只是暂时的,终究会回归家庭。 (2 分)从主题上看,小说虽然表达的是乡村底层妇女寻找自我,实现自我的心理历程,但结尾期盼母亲“过不了多久就回来了” ,为出走的母亲留下了一条
38、回归的路,主题具有理性又不失温暖。(2 分)7. D(D 项,结合文本内容“新加坡联合旱报 、美国世界日报 、印度新德里电视台、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等 越来越多的外娸开始关注和报道中国的公祭活动,并重点转述中方立场”分析可知,越来越多的外媒“重点转述”中方立场,而非“支持” 。 ) 8. C (A 项, “生动性” 不是新闻的特点,应改为“时效性” 。B 项,不是“直接报道” ,材料一主要展示背景,材料二重在专家解读,材料三整合了外媒对南京大屠杀公祭日的关注和报道,材料四是社论 D 项, “对日媒冷漠态度的谴责”集中在材料三中,而非每则均有 。 9.(6 分) 纪念宣传,铭记惨痛教训; 以人为本,
39、敬畏生命;以史为鉴,反对侵略战争; 正视真相,捍卫正义立场;建设强国,实现民族复兴; 呼吁各国,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答对一条得 2 分,答对任意三条即可得全分)10C 临:面对11、A 天干是“十个字” 地支是“十二个字”12、C “胆战心惊地坐着”错13、 (1)有位吹洞箫的客人,依照歌曲的声调和 节拍唱和着。 (5 分)(2)如果从那变动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 ,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 15 -止。 (5 分)14、A(运用了比兴手法错 )15、 “穿”即穿行,写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形象地表达出诗人的孤 独和忧郁。“数”即数数,指诗人独坐无聊,只得藉数流萤
40、以遣闷,诗人苦闷无聊的心情跃然纸上。 (6分)16、 (6 分)(1)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2)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3)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17、C 谙(n)熟 谬(mi)种18、B 沸反盈天 目不暇接19、C 安土重迁: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指在一个地方住习惯了,不愿轻易搬迁,形容留恋故乡。 (A “不落言筌” 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迹。通俗的说就是没有刻意地用华丽词藻和修辞手法修饰文章,却给人很好、出彩舒服清新的感觉。B 项“万人空巷”指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子里出来了,多形容庆祝、欢迎的盛况。该句容易被误解为“人们都在家里,不 出家门,街巷都是空的” 。 D安之若
41、素:(遇到不顺利情况或反常现象)象平常一样对待,毫不在意。20. C (A搭配不当, “解放路立交桥的建成将大大减轻东西方向的堵车问题”中“减轻问题”搭配不当,可将“问题”改为“压力” ;B结构混乱, “是本着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为原则的”句式杂糅,改为“本着 原则”或“以 为原则” ;D成分残缺, “ 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使物流产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中“随着” 、“使”的使用淹没了主语,可删除“使” )21、B22.(5 分)答案:“惠顾”改为“光临”或“到来” ;“家父”改为“令尊” ;“小有名气”改为“很有影响”“令郎”改为“儿子” ;“敬谢不敏”改为“表示感谢”23、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