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宾县一中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

上传人:arrownail386 文档编号:1191033 上传时间:2019-05-1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宾县一中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宾县一中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宾县一中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宾县一中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宾县一中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宾县一中 2019 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一、选题题(从四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每题 1.5 分,共计 48 分)1、西汉时期的犁铧比战国时有所改进,有铁口犁铧,尖锋双冀犁铧、舌状梯形犁铧以及大型犁铧等。而且政府曾下令禁止杀牛和盗牛,并在北方边境设苑养马。这主要表明西汉时期A政府强化了重农抑商政策 B精耕细作的农业得到一定的发展C生产方式出现了质的革新 D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支配地位2、右图为唐宋时期政府钱币与实物收入数量统计图。其变化趋势说明A政府收入因动乱明显减少 B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逐渐完成C该时期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D自然经济趋于解体边缘3、下表是清朝

2、乾隆时期常年粮价 地区 价格江苏 米谷每石中价 1.51.6 两白银湖广 米每石 1.42 两白银江西 米每石 1. 52.3 两白银山西(部分地区) 米麦每石 1.52 两白银山东(兖州、泰安) 粟米每石 1.41.8 两白银对上述经济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 太湖流域成为最重要产粮区 B. 南北方经济地位趋向平衡C. 粮食开始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D. 南北各地之间商业联系加强4、条约签订后,游历护照开始出现。护照的主要内容:“兹有本国人名口口请照赴十八省游历,本领事深知系我国良民,为此给照,准其前往。故请烦大清执政大臣及各省文武官员验照放行,丝毫不得留难,并望以宾礼相待,随时照料。 ”据

3、此可知A.这一现象出现予十九世纪中期 B.如果外国人寻衅滋事,地方官可以裁办- 2 -C.中国内地实现向外国人的全方位开放 D.清地方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5、从下表(18761911 年中外糖料资易表)可以反映出,当时中国年份 进口数量(担) 进口价值(两) 出口数量(担) 出口价值(两)18761881(平均) 154,148 596,571 1,007,572 2,662,23718821891(平均) 155,029 748,712 1,000,667 2,617,64618921901(平均) 1,706,981 8,312,830 722,566 2,403,042190219

4、11(平均) 4,658,185 22,538,554 307,256 1,200,921A.传统手工业呈现破产之趋势 B.农产品商品化之趋势日益增强C.逐步沦为列强资本输出场所 D.日益被卷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6、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的“蓄发令”再到辛亥革命的 “剪发易服”和随之出现的“保辫会” ,国人的头发承载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材料中所述历史现象A体现人们思想不断解放 B反映出政治斗争激烈C表明国人文明程度不一 D深受欧美文化的影响7、张之洞在湖北进行洋务建设卓有成效,在他去世两年后,新军手持“汉阳造”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颠覆了两千多年的皇权专制制度,被清朝遗老们骂作“断送大

5、清国运的第一号罪臣” 。清朝遗老对张之洞的评价A是基于事实的比较客观的评价 B反映出清朝遗老对洋务运动的否定C只关注了事件之间的表面联系 D说明了他们与张之洞政治立场不同8、右表摘编自汪敬虞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 中“19131918 年外国输华棉纺织品总值变化表” (单位:千关两)下列选项中,不能反映表格中数据变化原因的是:A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B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为民族工业发展扫除一些障碍- 3 -C南京国民政府采取发展经济政策,促进民族工业发展D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9、中国民族机器纺织业的主持人或创办人,都是缺乏手工棉纺

6、织业主经历的业外者,有官僚、士绅、买办、商人等,却没有棉纺织业手工工场主身份。这种状况( )A.直接导致民族工业长期萧条 B.取决于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C.折射出中国民族工业特殊性 D.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阻10、据有关资料显示,湖北、湖南、江西三省 14 个乡 1953 年出卖土地的农户占总农户数的129%,比 1952 年增加了 550%。出卖的土地数量占土地总量的 022%,比 1952 年增加50693%。另据同一时期对河南省 9 个乡的调查发现,出卖土地的农户占总农户的 309%,买入土地的农户占总农户数的 288%。这些现象的出现 ( )A表明实行农业合作化的必要性 B说明建国后土

7、地改革成效有限C反映了新中国工业化发展缓慢 D适应了农村城镇化建设的需要11、 “一五”计划期间,为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中央正式成立国家计划委员会,各省、市人民政府的财经委担负计划任务,综合编制自身计划,受国家计划委员会指导;而区、市财委的计划局受同级财委和上级计划机构的双重领导。这一体系的形成 ( )A使国民经济得以迅速恢复 B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转变C为工业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D成为国家机构改革的开端12、1961 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一份报告指出:现在部分干部和农民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以致发展到变相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 “兄弟队”式家庭作业。这则材料作为例证,可用

8、于说明( )A 当时土地所有制发生改变 B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背景C 当时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起源13、1963 年,陈云提出著名的“鸟笼经济论。 ”即“市场经济是鸟,计划经济是笼子,鸟不能捏在手里,捏在手里会死,要让它飞,但只能让它在笼子里飞。没有笼子,它就飞跑了。”这一理论实际上是( )A 实行计划经济下的市场调节 B 主张市场和计划不应有主次之分C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落实“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4、1986 年,邓小平说:“设立许多公司,实际是官办机构,用公司的形式把放给下面的权又收了上来。机构多、人多,就找事情干,就抓住权不放,下边搞不

9、活,企业没有积极性了。”材料旨在说明 ( )- 4 -A集体经营管理的必要性 B经济特区的示范作用C经济体制改革有待深化 D市场经济的重要作用15、20 世纪 80 年代初,戴蛤蟆镜、穿喇叭裤是最时髦的扮相,一部霹雳舞)带动了蝙蝠衫、高帮运动鞋、发带的流行。此外,大垫肩、超短裙都是街头的风景,牛仔裤也逐渐为大众所接受,从香港传来的萝卜裤成为潮流。上述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 B生活水平大大提高C内陆与香港密切联系 D生活观念发生变化16、表是根据国际统计年鉴数据“1996 年平均每千亩耕地上使用机械台数”绘制的。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机械类型 世界 亚洲 中国拖拉

10、机 19.1 13.9 5.4收割机 3.1 3.8 0.9A.我国农业机械制造整体水平较低 B.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局限C.国家政策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不够 D.农民对使用机械生产的动力不足17、对于人口迁移现象,英国学者雷文斯但提出了“推拉理论” ,指人们之所以从此地到彼地,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原居地的推力,二是迁入地的拉力。上世纪 80 年代,我国掀起了向东南沿海移民的热潮,其拉力主要是( )A 东南沿海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小 B 东南沿海靠近港澳台,便于发展经济C 东南沿海设经济特区,率先对外开放 D 内地经济相对落后,就业机会较少18、 “hold 住” “神马都是浮云” “土

11、豪”等网络热词作为一种醒目的文化存在,普遍流行于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这表明( )A 网络已主导了大众文化消费 B 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C 大众传媒的商业性影响越来越大 D 大众文化的日益庸俗化19、马克思说:“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以下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工业化大机器生产是西方国家不断扩张的重要动力- 5 -B “交通的极其便利”指火车、轮船

12、、飞机等先进的交通工具C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具有全球扩展的本性D 资本主义通过商品倾销,推动世界市场的扩大和深化20、根据 1860 年英法条约 ,英国同意废除所有制成品的关税并降低葡萄酒的进口税。法国方面降低英国煤炭、生铁、机器的关税,征收关税的商品减少到总数的 30%,关税平均约为 15% 。这一条约规定有利于( )A 各国工业革命技术的传播 B 国际经济交流准则的确立C 国际贸易壁垒准则的建立 D 国际货币体系准则的建立21、据邮史趣闻一文记载:1492 年 8 月 3 日,哥伦布率领船只,带着西班牙国王给中国皇帝的信件,准备前往中国,但到的是美洲新大陆,因担心回不到欧洲,便把装有地图和信

13、件的瓶子掷入大西洋。1815 年,一位船长在直布罗陀海峡拾到这个邮瓶,这就是世界有名的第一次“瓶邮传书” 。对此记载,我们应持的态度是( )A证据确凿,真实可信 B孤证不立,没有价值C野史信息,虚假传言 D存疑,寻找更多佐证22、 “1933 年,美元贬值约 30%。1944 年,美、英、中等 44 国通过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 ,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确立了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1973 年,美元贬值 10%,各国放弃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 ”材料中美元两度贬值的共同目的是( )A开拓国际贸易市场 B维护与黄金的固定比值C刺激国内消费市场 D巩固美国金融

14、霸主地位23、有学者认为俄国的某项政策“使全国变成一个大军营,把全国的生产和消费统统集中到国家手里,取消商品买卖,取缔市场,党内外均实行战斗命令制,引发农民的严重不满和坚决反抗” 。其中“引发农民的严重不满和坚决反抗”的是( )A余粮收集制 B固定粮食税 C农业集体化 D生产合作社24、 “农民们宁愿在自己私人的土地上辛勤劳作,而不是政府为集体农庄生产的农产品制定的低价格出售他们的任何商品。因此,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 3%到 5%,却生产了25%到 30%的苏联农产品。 ”以上现象客观上反映了( )A余粮收集制的废除 B新经济政策成效显著C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D集体农庄自主权扩大25、2

15、0 世纪 30 至 40 年代,很多西方经济学家开始研究苏联“我相信思想界、学术界对- 6 -于苏联模式的推崇可能是主流 。波兰经济学家兰格甚至认为苏联的经济体制可能会取代市场而做得更好” 。这表明( )A学习苏联成为当时世界潮流 B苏联“五年计划”成就得到一定肯定C西方国家放弃了对苏联的敌视态度 D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已被摒弃26、下图是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示意图。对其分析错误的是( )A 第 1 阶段是“黄金时代” ,原因在于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B 第 2 阶段是“衰退期” ,根本原因是美苏冷战制约经济发展C 第 3 阶段是“调整复苏期” ,表现是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显著降低D 第 4 阶段是“

16、改革繁荣期” ,美国进入高速发展的“新经济”时代27、经济学家哈耶克认为,尽管“完美”的竞争是不存在的,但“竞争的优势不取决于它的完美 ”,甚至是相对不完美的市场所产生的结果也要比任何所知的替代物要好。下列措施与之相吻合的是( )A加强金融管制 B增加民众福利 C减少财政支出 D扩充国有企业28、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规定:重大事项必需获得 85%以上的投票权才能通过。2009 年 11 月该组织在华盛顿举行的会议上决定增加“金砖四国” (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在“新借款安排”中的出资份额,即从原来的 800 亿美元提升至 1000 亿美元,这样四国在该组织中的投票权超过了 15%,实际上拥有了

17、对重大事项的集体否决权。这段材料表明( )A该组织的控制权已经发生了转移B该组织通过主要国家共同协商一致来决定重大事件C金砖四国已经结成经济同盟D该组织以认缴的资金多少决定投票权的份额29、 西方文明简史中用“两个协定改变经济世界”作为章目,评述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变化。二战后,经济世界的“改变”主要是指( ) A西方国家居于经济主导地位 B建立起制度性的经济协调机制- 7 -C消除了国际自由贸易的壁垒 D出现倡导自由贸易的经济思想30、1948 年 4 月至 1952 年 2 月,美国向欧洲经济合作组织成员提供了 1299 亿美元援助,同时约定:这些美元必须用来购买美国的援欧物资,且

18、受援国要在降低关税、减少贸易限制和开放国内市场方面做出让步。由此推知,美国此举( )A遏制了苏联势力的扩张 B提升了美国的国际地位C推动了欧美之间的合作 D有利于扩大美国的出口31、.学者托尼朱特在沉疴遍地中称:“政府不再解决问题政府就是问题本身。如果政府就是问题本身,而社会就不存在,那么政府的角色又再次被缩小为主持人。政治家的任务就是搞清什么对个人最好。 ”这一论断( )A是对经济大危机的反思 B是针对“滞胀”现象的反思C支持罗斯福新政的做法 D目的是进行资本原始积累32、钱乘旦认为,经济全球化导致经济运作方式趋同,这固然不错。但当现代经济运作方式在各地遭遇到各种本土性时,就一定要嵌入各种文

19、化背景中。这说明经济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 )A导致了本土文化丧失 B与本土文化共存交融C激化各民族间的矛盾 D.实现世界文化的趋同二、非选择题(共计 52 分,33 题 18 分,34 题 22 分,35 题 12 分)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乡村改造在英国从 19 世纪后期就开始了。城市的样板示范促使农村起来追随一英国还建立了专门的乡村保护协会。早期工业城市生活的不舒适性,让城市人向往乡村生活。始于 19 世纪下半叶的交通革命和通讯革命,对乡村改造起到了关键作用,城乡生活质量基本趋同。对乡村的管理也就随之变革,德、意等国则完全实施城乡一体化管理。随着工业化的进行,特别是随着第三产业

20、的兴起,以农业为主的农村寻找新的经济生长点,从 20 世纪后期起,欧洲农村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普遍兴起了旅游业。 摘编自刘景华农村城镇化:欧洲的经历和经验 材料二 20 世纪 20 年代,中国国势日衰,乡村更加衰败。进入 30 年代,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整个中国农村出现空前未有的危机,一些有识之士掀起了乡村建设运动。著名实业家卢作孚在重庆北碚进行了“乡村现代化”的实验。在此创办了中国西部科学院,修建了四川第一条铁路北川铁路,兴建工厂,开办银行,开通邮电,创办学校,建立农场。先后开辟出北温泉、小三峡等游览区,使北碚的园林山水、历史文物得到很好的保护。卢作孚的北- 8 -碚“乡村现代

21、化”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整体上说乡村建设运动在当时的中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据卢作孚与民国乡村建设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19 世纪后期欧洲“乡村改造”和中国 20 世纪 30年代“乡村建设”各自兴起的背景。(9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的“乡村改造”和中国的“乡村建设”的相同点。并指出二者结局不同的原因。(9 分)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宋代)救荒之法不一,而大致有五:常平以赈粜(卖出) ;义仓以赈济;不足,则劝分于有力之家;又遏籴(买入)有禁,抑价有禁。董煟救荒全书材料二 平时在社会福利上,宋代所贯彻的,是超过现代所谓的“由摇

22、篮到坟墓” ,而是“由胎养到祭祀” 。所谓“由胎养” ,主要是指慈幼,在这方面,首为仁宗于嘉佑二年(1057 年)修胎养令,规定凡下户怀妊而不能自存者,以粟颁赐之宝祐四年(1257 年) ,始令“天下诸州建慈幼局”事实上,除上前述慈幼局外,养老之居养院或养济院亦肩负育幼任务,且养至十五岁并免费入学除官养孤贫小儿得以入学外,两宋州县普置学田以助学对于有病贫民,宋代亦提供福利,仁宗在位时,哀痛者乏良药,为颁庆历善救方,知云安军王端请官为给钱和药予民,逆行于天下关于贫民之收养,设有专门机构,唐代有悲田院,宋因其旧于京师置东西福田院,以禀老疾孤穷丐者至于漏泽园,是由政府提供公地,“埋瘗无主死人每年三元

23、春冬醮记” 。南渡后仍维持此制。这种由“胎养到祭祀”的福- 9 -利,虽比当代福利国家所提供的涵益较广,但却主要是选择性,局限于贫而无告者之特殊对象。不过,在两宋,社会互助观念业已产生。社会互助始于宗族,这是以范仲淹的义庄为滥觞这些义庄义田,是利用其田租以赡族人南宋时,这种互助由宗族扩及乡党,这可从朱熹所提倡的社仓看出。侯家驹中国经济史材料三 英国走到 “福利国家”这一步经历了漫长的路。16 世纪,在伊丽莎白一世时期,英国建立“济贫制度” 。济贫制度以教区为单位实行救济,每个人都要交纳济贫税,结果是穷人交钱养活穷人,其实质是“劫穷济穷” 。但济贫制度为社会提供了最低限度的社会保障,由不幸和灾难

24、造成的困境不致导致最糟的后果。工业革命以后,自由放任思想甚嚣尘上,济贫制度受到动摇,劳动者暴露在严重的生存危机之下,随时面临着生老病死的威胁。由此造成的社会后果是十分明显的,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社会孕育着深刻的危机。1911 年,自由党制定国民保险法 ,目的就在于缓解这种危机。但这时采取的做法是互助式的,尽管国家出面组织了社会保障,具体操作者却是各种社会团体,包括工会、合作社、互助会等等,而且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很小,只包括若干行业中的工资劳动者。1946 年的国民保险法才把覆盖面扩大到全体国民,并且由国家具体操作,承担社会保障的一切责任。正因为如此,这样一个国家被称为“福利国家

25、” 。钱乘旦、徐洁明英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宋代社会福利制度的内容和特点。 (7 分)(2)根据材料一、二、三,比较中国宋代和英国福利制度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指出导致不同的主要原因。 (10 分)(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宋代和英国福利制度建设留给你的主要启示。 (5 分)- 10 -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美国 苏联 中国1929 年,经济危机爆发。1933 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1933 年 6 月,国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 。1933 年, 国会通过 农业调整法 。1934 年 1 月 31 日,罗斯福使荚元贬值 40%。1934 年 5 月 22 日,国会通过罗

26、斯福总统提议的购银法案 。1935 年,政府颁布社会保障法 ,通过社会保险法 。1928 年起,逐渐放弃新经济政策,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1929 年,开始全盘农业集体化运动。1929 年 5 月,苏联设立了“外国咨询中央局” ,专门负责设备、技术和人才的引进业务。1931 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1/3,向美国购买的机器设备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1937 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苏联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二,欧洲第一。1933 年 3 月 1 日,财政部发布废两改元令 。19351937 年, 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1

27、935 年,实行“法币政策” 。废止银本位,统一发行货币,实行纸币制;禁止使用白银,白银收归国有,白银限期到银行兑换法币。20 世纪 30 年代,继十月革命之后中国知识界出现了新的一轮“苏联热” 。上表为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美、苏、中三国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三国相互关联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要求:写明论题,相互关联,史论结合。)- 11 -1-5 BCDAD 6-10 BCCCA 11-15CDACD16-20 BCBBB 21-25 DAACB 26-30 BCDBD 31-32 BB33、 【答案】(1)背景:欧洲:欧洲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工业革命加快了城市化进

28、程;城市化中问题的显现,使人们向往乡村生活。(6 分) 中国:20 世纪 30 年代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日本帝国主义入侵,民族危机加深;中国国力衰微,农村经济凋敝;城乡发展不平衡;有识之士的推动。(6 分,答出 3 点即可) (2)相同点:近代交通、通讯等科技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注重农村历史文化和资源的保护利用(发展旅游业);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的近代化);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6分,答出 3 点即可) 原因:欧洲:工业化和城市化起步早发展快;国家重视、政策的保障;相对稳定社会环境。 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内忧外患,政局动荡;主要是个别有识之士在个别地区的实验。(7 分)34

29、、 【答案】 (1)内容:赈灾和救助。特点:赈济对象具有选择性,主要针对灾荒和社会底层贫民、流民以及老幼人群进行救助;采用市场调节的手段,遇到饥荒,禁止外地粮商来本地采购粮食和限制粮价,不至于商人垄断形成黑市,稳定粮价;国家重视,形成制度体系。通过颁布法令、设置机构、发放补贴、减免学费等措施,涵盖生老病死各个方面,保证赈济工作的落实;社会互助成为国家福利制度的有力补充。通过宗族的义庄发展到乡党的社仓,富民参与灾荒赈济。(2)相同:政府制定相关法令和制度;国家救济与社会互助相结合;经历了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不同:英国福利制度仅限于救济,而宋代还包括赈灾救荒;英国福利制度最初救济时对象相对狭窄,后

30、覆盖到全社会,而宋代始终具有选择性;英国福利制度通过政府立法和建立保险制度逐渐完善福利制度,而宋代福利制度的局限性始终难以克服和解决。英国福利制度体现的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不断进步,近代化特征明显,而宋代则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影响的体现,是封建统治者维护专制和统一的需要。原因:社会财富积累程度不同;人们对政府职能认识不同;人们对福利制度认识不同。(3)启示:完善的福利制度有赖于政府的高度重视,采用立法等手段形成完整的制度体系,并保证各种制度的有效实施;完善的福利制度需要借助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通过民间的自觉参与和支持,才能得到普遍发展;完善的福利制度应合理分配受助对象和环节,既注重基本的社会保障

31、,又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完善的福利制度有赖于强有力的社- 12 -会经济基础,并将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35、答案 示例一:各国经济体制相互影响或借鉴。20 世纪 30 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经济危机,苏联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取得了巨大成就。各国纷纷借鉴苏联成功的经验。美国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以摆脱经济危机。中国出现了苏联热,南京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示例二:世界经济联系加强。发生于美国的经济危机冲击并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为摆脱经济危机,美国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积极开拓国际市场。苏联抓住机遇,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人才、资金,促进了工业化建设。南京国民政府为防止白银外流,实行币制改革,废除银本位;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实行经济统制政策。示例三:危机既是挑战也是机遇。19291933 年经济危机给世界带来了灾难,同时也给各国提供了发展机遇。美国实施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苏联借机引进人才、先进技术,推动了工业化建设。南京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经济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 ETSI TS 102 255-2003 Private Integrated Services Network (PISN) Inter-exchange Signalling Protocol Message Centre Monitoring and Mailbox Identification supplementary service《专用综合业务.pdf ETSI TS 102 255-2003 Private Integrated Services Network (PISN) Inter-exchange Signalling Protocol Message Centre Monitoring and Mailbox Identification supplementary service《专用综合业务.pdf
  • ETSI TS 102 255-2003 Private Integrated Services Network (PISN) Inter-exchange Signalling Protocol Message Centre Monitoring and Mailbox Identification supplementary service《专用综合业务_1.pdf ETSI TS 102 255-2003 Private Integrated Services Network (PISN) Inter-exchange Signalling Protocol Message Centre Monitoring and Mailbox Identification supplementary service《专用综合业务_1.pdf
  • ETSI TS 102 256-2003 Private Integrated Services Network (PISN) Specification functional model and information flows Make Call Request supplementary service《专用综合业务网(PISN) 规范 功能模型和信.pdf ETSI TS 102 256-2003 Private Integrated Services Network (PISN) Specification functional model and information flows Make Call Request supplementary service《专用综合业务网(PISN) 规范 功能模型和信.pdf
  • ETSI TS 102 256-2003 Private Integrated Services Network (PISN) Specification functional model and information flows Make Call Request supplementary service《专用综合业务网(PISN) 规范 功能模型和信_1.pdf ETSI TS 102 256-2003 Private Integrated Services Network (PISN) Specification functional model and information flows Make Call Request supplementary service《专用综合业务网(PISN) 规范 功能模型和信_1.pdf
  • ETSI TS 102 257-2003 Private Integrated Services Network (PISN) Inter-exchange Signalling Protocol Make Call Request supplementary service《专用综合业务网(PISN) 内部交换信令协议 产生呼叫请求补充业务(版本1 1 1.pdf ETSI TS 102 257-2003 Private Integrated Services Network (PISN) Inter-exchange Signalling Protocol Make Call Request supplementary service《专用综合业务网(PISN) 内部交换信令协议 产生呼叫请求补充业务(版本1 1 1.pdf
  • ETSI TS 102 261-2003 Open Network Services and Architecture (ONSA) Abstract architecture and reference points definition Mapping of functional architectures and requirements for NG.pdf ETSI TS 102 261-2003 Open Network Services and Architecture (ONSA) Abstract architecture and reference points definition Mapping of functional architectures and requirements for NG.pdf
  • ETSI TS 102 261-2003 Open Network Services and Architecture (ONSA) Abstract architecture and reference points definition Mapping of functional architectures and requirements for NG_1.pdf ETSI TS 102 261-2003 Open Network Services and Architecture (ONSA) Abstract architecture and reference points definition Mapping of functional architectures and requirements for NG_1.pdf
  • ETSI TS 102 265-2004 Digital Enhanced Cordless Telecommunications (DECT) DECT access to IP networks (V1 2 1)《数字增强无绳通信(DECT) DECT接入到IP网络(版本1 2 1)》.pdf ETSI TS 102 265-2004 Digital Enhanced Cordless Telecommunications (DECT) DECT access to IP networks (V1 2 1)《数字增强无绳通信(DECT) DECT接入到IP网络(版本1 2 1)》.pdf
  • ETSI TS 102 266-2006 Smart Cards USSM UICC Security Service Module Stage 1《智能卡 USSM UICC安全业务模块 第1阶段(版本7 1 0)》.pdf ETSI TS 102 266-2006 Smart Cards USSM UICC Security Service Module Stage 1《智能卡 USSM UICC安全业务模块 第1阶段(版本7 1 0)》.pdf
  •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