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二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第9讲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学案.doc

上传人:brainfellow396 文档编号:1198085 上传时间:2019-05-18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98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二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第9讲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二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第9讲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二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第9讲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二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第9讲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学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二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第9讲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学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第 9讲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从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到新中国成立(19271949 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反帝反封建斗争胜利和民族独立的时期,也是中国近代化曲折前进时期。1.政治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基本上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2.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在国民政府统治初期发展较快;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遭到摧残。物质生活、交通通讯和影视业在近代后期得到发展。3.思想上:毛泽东思想形成和成熟,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阶段一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19271937 年)一、 政治上:民主革命的发

2、展1.新道路的开辟(1)道路探索: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2)红军长征:1935 年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中共逐渐走向成熟。(3)日本侵华: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东三省,扶植伪满洲国政权,华北地区日趋殖民化,2中华民族面临严重民族危机。(4)局部抗战: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的局部抗日战争开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二、经济上:民族工业曲折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化1.民族工业较快发展(1)原因:南京国民政府基本实现统一并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2)表现:棉纺织业、面粉

3、业和新兴工业部门,如化学工业、橡胶工业都有较大发展。2.根据地经济建设中共先后在根据地实施土地革命和经济建设等举措,形成了新民主主义经济。3.社会生活中国的航空业起步;报刊业获得发展;影视业发展。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和风俗发生重大变化。三、思想上:毛泽东思想形成毛泽东撰写了井冈山的斗争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考法 1 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中国共产党对民主革命道路的探索典例 1 (2016全国,29)1930 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

4、能买四五升”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 )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涨B.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C.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D.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考题点评 本题以 20世纪 30年代革命根据地水稻产量的增加为切入点,考查“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实践及影响。解答本题关键是:把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水稻产量增加与“工农武装割据”的内容联系起来思考。解析 根据材料时间“1930 年”可知当时处于土地革命时期,共产党在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赢得了农民的支持,调动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出现了粮食增产现象,故 A项正确;其他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答案 A典例 2 (2013全国,30)1928 年中共六大通

5、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 ,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 。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3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考题点评 本题以中共六大的政治决议为载体,考查中共探索民主革命道路的曲折。解题关键是:理解题干史料信息对农民阶级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解析 据题干“1928 年”这一时间信息,并提炼材料有效信息,当时中共六大认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不足以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 ,必须要联结“无产阶

6、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 。这充分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仍然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故选 B项。其他三项均对材料理解片面。答案 B理解近代中国无产阶级对民主独立富强道路的探索(1)主张: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作指导,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2)实践: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3)特点:从最高纲领到最低纲领(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展国民革命);从以城市为中心到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国共十年对峙);从反蒋抗日到联蒋抗日(国共第二次合作,开展抗日战争);从农村再到城市(人民解放战争)。1.(视角 中共民主革命道路的探索)1930 年 2月,中国发生大规模军阀混战,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乘机提

7、出把组织工人罢工、组织地方起义、组织兵变等作为革命的中心策略来抓。这表明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 )A.对中国革命的任务认识模糊B.能从时局出发做出正确决策C.对革命形势的估计明显错误D.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解析 A 表述与材料“把组织工人罢工、组织地方起义、组织兵变等作为革命的中心策略”不符,故 A错误;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忽视了当时敌强我弱的形势,犯了“左”倾错误,故 B错误,C 正确;根据所学,正确道路为农村包围城市,故 D错误。答案 C2.(视角 土地革命)1928 年井冈山土地法规定:“红军及赤卫队的官兵,在政府及其他一切公共机关服务的人,均得分配土地,如农民所得之数,由苏维埃政府

8、雇人代替耕种。”这一规定( )A.增强了红军抗敌的信心4B.意在改善农民生活C.推动了根据地经济发展D.具有社会保障思想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 “红军及赤卫队的官兵,在政府及其他一切公共机关服务的人”均得分配土地,而且“由苏维埃政府雇人代替耕种” ,具有对部队及公职人员社会保障的意图,故选 D项。答案 D考法 2 从家国情怀角度考查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典例 3 (2016全国,30)下图是 1932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A.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B.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C.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D.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考题点评 本题以图文材料为载体考查民族工业发展与时代

9、背景的内在联系。解题关键是:阅读图文,从图中信息与时代背景相联系进行思考认识。解析 依据时间“1932 年”及图案中“抗敌” “十九路军” “振我中华”等信息可知,这种设计是为纪念抗日的先锋十九路军,1932 年“一二八事变”中,十九路军英勇抗击日本侵略。前方将士英勇杀敌,后方民众全力支持积极声援,体现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故选 D项。A、B 项与题干材料信息不符;C 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 答案 D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快速发展1.主要原因(1)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很快完成全国统一,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环境。(2)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鼓励发展工业、

10、农业和交通运输业,促进了经济发展。(3)设立了国家银行,实行“币制改革” 。1935 年,国民党政府废止银本位制,推行法币(纸币)政策,对防止白银外流,稳定金融市场,促进物价回升,刺激经济复苏起到了一定5的作用。(4)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5)从外国人手中收回了部分关税主权(“改订新约运动”)。2.表现:棉纺织业和面粉业以及新兴工业部门,如化学工业、橡胶工业,都有较大发展。制碱不但满足了国内需要,还出口日本和朝鲜半岛。国民生产总值逐年增长。1936 年民族资本在国民生产总值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3.作用:为持久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1.(视角 政府政策对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影响)1929 年,国

11、民政府工商部宣布采用万国公制(另定市制的度量衡作为辅助),并颁布了新的度量衡法,要求各省地 1933年全部完成。这一做法( )A.顺应了列强经济侵略需求B.旨在为关税自主创造条件C.有利于国内工商业的发展D.促成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解析 题干材料反映了国民政府采用西方的度量衡法,国内度量衡有一致的标准,并与世界接轨,为商品交换和经济发展提供便利条件,故选 C项。答案 C2.(视角 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下表为 19331936 年中国轻工业平均指数增长表,这一状况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1933 年 1934年 1935年 1936年增长指数 100 103.5 105 107.6A.列强

12、干预经济刺激消费B.美国扶蒋反共政策影响C.国民政府经济政策推动D.国家统一社会环境稳定解析 近代列强对华实行经济侵略,掠夺中国资源和财富,刺激中国消费不是列强经济侵略的作用,故 A错误;美国扶蒋反共政策是在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实行的,故 B错误;19271936 年国民政府鼓励工商业发展,推动经济增长,故 C正确;当时是国共两党对峙局面,东三省被日本占领,故国家统一社会环境稳定与史实不符,故 D错误。答案 C考法 3 从碰撞与交融角度考查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典例 4 (2017全国,29)20 世纪 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

13、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6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 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考题点评 本题从民国时期上海婚礼习俗的变化为切入点考查近代中西生活习俗的碰撞与交融。 解题关键是理解婚礼仪式所代表的传统与西方时尚的融合。解析 据题干材料“钢琴曲、白纱、蓝袍黑褂、旗袍”可知,婚礼仪式体现了中西融合的特点,故 B项正确。 “婚姻自主” “门当户对”在题干中都没有体现,排除 A、C 项。社会习俗的变迁受政治、经济、思想等多方面影响,不是由政府主导的,D 项说法错误。答案 B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征和影响

14、1.特征(1)受西方文明影响深刻,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具有半殖民地化色彩。(2)随着近代中国社会经济、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加深。(3)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通商口岸和大城市变化明显,在偏远农村和内地则变化不大。(4)实质上是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文化逐渐融合,并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2.影响(1)政治上,有利于反封建斗争特别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2)经济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和工业化的发展。(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解放思想。1.(视角 近代生活变化的特点)20 世纪 30年代,上海中产阶级学生群体中流行“欲占人间风气先,起居服御用心

15、研。矜奇立异标新式,不是摩登不少年”的说法,看电影、跳舞、喝咖啡等社交活动是他们日常生活的必修课。这些现象说明上海( )A.成为全国时尚中心 B.主动破除国人陋俗C.学生普遍崇洋媚外 D.西式生活方式发展解析 根据材料“上海中产阶级学生群体看电影、跳舞、喝咖啡等社交活动是他们日常生活的必修课”可知,西式生活方式逐渐成为年轻人的时尚,故选 D项。答案 D2.(视角 近代社会习俗的变迁)在江西兴国县,过去一桩亲事须费 200银元左右,相当于中农的全部家产,为了讨亲而欠债的很多。1931 年,当地政府规定:婚姻自由,结婚不许定7聘金,已定聘金一律禁收。这一举措( )A.废除了农村落后的婚姻陋习B.否

16、定了宗法血缘的传统观念C.摧毁了买卖婚姻的社会基础D.促使当地社会习俗有所改变解析 据题干可知,聘金属于当地社会习俗,政府禁收聘金,有利于对当地社会习俗的改变,故选 D项。A 项表述中“废除了”错误,故排除;宗法血缘的观念始终存在,外在形式的否定并非对传统观念的否定, B项错误;聘金只是买卖婚姻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其社会基础是当时的儒家封建思想, C 项错误。答案 D阶段二 从全民族抗战到解放战争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19371949 年)一、政治上:民主革命新高潮1.抗日战争(1)国共合作: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国共两党由分裂对抗走向合作抗日。(2)特点:两个战场同时

17、存在,经过防御、相持,最后胜利。(3)意义:抗日战争是一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2.解放战争(1)两种命运的抉择:抗战胜利后,和平与内战、民主与独裁两种倾向并存。中国共产党为和平民主而斗争,先后参加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2)国共内战:1946 年夏,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内战爆发;1947 年 6月,人民解放军挺进大别山,开始战略反攻;19481949 年初,解放军取得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决战胜利。(3)民主革命的胜利:1949 年 4月,渡江战役爆发,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8、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被推翻,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二、经济上:近代民族工业的危机1.抗战时期:由于日军的毁坏和吞并、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制和官僚资本的压榨,中国民族工业日趋萎缩。2.解放战争时期:在美国经济侵略和官僚资本的双重压榨下,民族工业陷入绝境。三、思想上:近代后期文化的发展81.毛泽东思想的成熟(1)抗战时期,毛泽东先后发表了论持久战 新民主主义论 论联合政府等文章,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基本形成。(2)1945年,中共“七大”正式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2.电影事业迅速发展(1)1931年,中国诞生了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2)1935年, 渔光曲是

19、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3)风云儿女的插曲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考法 1 从家国情怀角度考查中国共产党的抗争与探索典例 1 (2018全国,30)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 ”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 )A.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B.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C.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D.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考题点评 本题运用史料切入考查中共在抗日根据地的政策,

20、意在考查考生在获取和解读信息的基础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解答关键:理解题干中美国记者的描述,抓住“抗日根据地”这一特定空间。解析 由材料信息“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可知,抗日根据地中中共的政策符合农民愿望,激发了抗日根据地农民的抗日热情,故选 A项。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是在 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之后,故 B项排除。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与农民个体的解放无关,故 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国民党的影响等内容,可排除 D项。答案 A典例 2 (2017全国,30)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讲道:“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

21、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根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 ”这一精神的贯彻(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9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考题点评 本题以原始史料为载体,考查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相关政策。解答关键是:注意题干时代及史料的关键信息“陕甘宁边区” “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等。解析 根据材料“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 “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等,再结合“陕甘宁边区政府”可知,在抗日战争爆发的形势下,为了实现全民族抗战,中共希望

22、发动更多的阶级参加抗战,故选 B项。陕甘宁边区政府出现在抗日战争时期,土地革命在 19271937 年,A 项错误;国民革命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发生在19241927 年,C 项错误;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实现合作,中共坚持全面抗战路线,D 项错误。答案 B典例 3 (2018全国,30)19481949 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这反映出( )A.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B.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

23、党政权的支持C.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D.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考题点评 本题从历史阐释角度考查中国共产党的外交政策。解答此题关键是:紧扣题干中国共产党的对待西方列强的态度。解析 材料中的“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说明中共为了不被外交条件束缚而采取静观的态度,这是坚持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体现,A 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反映西方国家不支持国民党,排除 B项;材料信息说明当时美国对中国还没有实行外交孤立,排除 C项;中共急需得到苏联的支持,排除 D项。答案 A多角度认识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探索(1)从社会矛盾变化角度:中共抓住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时调整路线、方针政策。(2)从道路选择角度:

24、从走“俄国人的路”( 效仿俄国“城市中心论” ,革命屡遭挫折)到“走自己的路”(毛泽东开创“工农武装割据”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3)从精神传承角度: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精神成为今天筑造中国梦的10重要财富。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1.(视角 中共的政策调整)1937 年 2月,中国共产党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四项保证:工农民主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特区实行彻底民主制度;停止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这反映了( )A.共产党面对国民党围剿被迫妥协B.共产党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遇挫C.共产党适

25、时修正自己的政策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建立解析 据题干材料中的一系列变动可知,面对中日民族矛盾的不断加深,中共的政策随着时代的要求正在发生变化,故选 C项。1937 年 2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中共的做法是顺应这个潮流,故 A项错误;工农武装割据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反对国民党政府的斗争形式, “道路遇挫”说法错误,故 B项错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全民族抗战发生后才正式形成,故 D项错误。答案 C2.(视角 中共的民主政治主张)1944 年 9月,国民参政会三届三次会议上,中共正式提出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引起强烈反响,获得中外舆论的广泛支持。中共这一主张在当时( )A

26、.旨在夺取国民党的政权B.提升了中共的声望C.改变了国民党专政局面D.意在建立统一战线解析 据题干材料“引起强烈反响,获得中外舆论的广泛支持”可知,这一主张提升了中共的声望,故选 B项。1944 年正值国共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日时期, A项错误;中共的主张只是获得中外舆论的支持,并没有获得国民政府的认同与采纳, C项错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 1937年 9月后建立, D 项错误。答案 B考法 2 从时空观念角度考查国民政府的抗战典例 4 (2015全国,30)1933 年到 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

27、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它反映了国民政府( )A.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B.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C.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11D.试图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考题点评 本题以 20世纪 30年代国民政府的军事准备为载体,考查国民政府对日本侵华的态度,主要考查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解题关键是:理解“1933 年到 1937年上半年”的军事防御建设的本质目的。解析 据题干及所学可知,19331937 年间,随着中日民族矛盾的不断上升,国民政府的战略部署实质上反映出其对日持久作战的战略意图,故选 B项。国民政府布置的防御工事主要侧重于战略要地和重要城市以及交通线,与防范

28、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不符合, A项错误;国民政府“围剿”红军的区域集中在南方,与豫北、晋北、绥东等城市无关, C项错误;沪杭是国民政府统治的中心区域,加强此地的防御工事,与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无关,D项错误。答案 B典例 5 (2014全国,30)1937 年 11月,中国代表顾维钧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目前远东和平的恢复与维护,要求其他与会各国采取道义上的、物资上的、财政和经济上的具体行动。 ”否则,远东的暴力和动乱“就会达到不经受另一次世界大战的考验和磨难,就不可能制止和控制的程度” 。他的主要目的在于( )A.争取各国对华同情和帮助B.警示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C.批评列强对日的绥靖政策D.敦

29、促列强维护原有世界格局考题点评 本题以抗战时期的中国外交为载体,考查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抗日的策略。解题关键是:理解顾维钧在国际会议上说的话的本质目的。解析 据题干时间及所学可知,是在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解读题意可知顾维钧的目的是要求其他各国对中国提供援助,故选 A项。从题干的“否则”可知,顾维钧提到的“另一次世界大战”是在各国不援助中国的情况下出现的,不能体现“警示”的目的,故 B项错误;绥靖政策侧重于对法西斯国家的纵容和默许,题干没有体现,故 C项错误;维护原有世界格局与题意不符,故 D项错误。答案 A辩证地看待近代后期国民政府的统治(1)近代后期,对国民政府的统治不能全盘否定,但也

30、不能掩饰美化,针对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争取外交自主、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及抗击日寇侵略,值得肯定。(2)对于国民政府的独裁、一党专政及压迫中国人民的民主运动等应予以否定。1.(视角 国民政府的抗战策略)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制定了与日本拼消耗,打阵地战的12持久消耗战略。到 1938年 11月,国民党调整了其抗战战略,强调“政治重于军事,游击战重于正规战,变敌后方为前方,用三分之一力量于后方” 。这一变化表明国民党( )A.抗战重心转移到敌后战场B.赞同中共的政治军事主张C.强化了片面抗战路线D.认可敌后游击战作用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在国民党对抗战战略的调整中,强调“政治重于军事,游击战重于正规战,

31、变敌后方为前方,用三分之一力量于后方” ,这说明国民党认为“游击战重于正规战” ,故选 D项。答案 D2.(视角 国民政府抗战目标)1939 年 1月,蒋介石解释“抗战到底”之“底”为“恢复卢沟桥事变前原状” ;1942 年 8月,他则表示“不能返我东北失地我人仍将继续抗战” 。这一解释的变化( )A.说明蒋介石对日政策摇摆不定B.是抗战进入到反攻阶段的表现C.是中国共产党统战工作的结果D.反映了中外反法西斯力量增强解析 根据材料中“抗战到底之底为恢复卢沟桥事变前原状 ”“不能返我东北失地我人仍将继续抗战”得出蒋介石坚持抗战。这是由中外反法西斯力量增强引起蒋介石思想观念的改变,故选 D项。 答

32、案 D考法 3 从主要矛盾角度考查国共关系的变化典例 6 (2017全国,30)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组织,成员达 404万人,占根据地总人口的 27%;中共党员占总人口的 1%左右,几乎村村有党员,这反映出( )A.革命工作的重心开始转移B.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C.统一战线范围进一步扩大D.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加强考题点评 本题以抗战胜利后中共力量及群众组织发展为载体,考查国共力量对比的变化。解题关键是:理解抗战胜利后中共党员数量及群众组织发展隐含的本质。解析 解读题干材料体现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力量及群众组织的巨大发展

33、,相较于抗战初期,反映出国共力量对比变化,故选 D项。 “革命工作的重心开始转移”是由城市转向农村,是井冈山道路的开辟,A 项错误;“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是在井冈山时13期,B 项错误;题干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影响力的增强,与“统一战线范围”无关,C 项错误。答案 D典例 7 (2016全国,30)1943 年 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 ,把“亲日派” “长征时代” “争取民主” “国共合作”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 ,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 )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矛盾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D.力图维护一党专制的局面考题点评

34、 本题以抗战时期国民党禁用一系列名词为背景,考查认识国民党统治的本质。解题关键是解读题干材料,认识国民党禁用的名词的本质目的。解析 据题干中把“亲日派” “争取民主” “国共合作”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可看出国民党压制其他党派,反对与其他党派民主协商,以维护国民党一党专制独裁,故选 D项。A、B、C 三项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 答案 D国共关系变化的特征及影响因素(1)特征:合作对抗再合作再对抗。(2)影响因素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是统治阶级的代表;中国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被统治阶级的代表。阶级性质不同是国共关系矛盾、斗争直至分裂的

35、根本原因。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可能。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的影响。进步的国际政治势力和有利的国际环境能促成两党之间的合作,反之,反动的国际政治势力插手,就会加速两党关系的破裂。1.(视角 国共关系的变化)卢沟桥事变发生后,蒋介石提出,红军改编后不设统一的军事指挥机构,红军可以设置政治机构,专管联络,以周恩来为主任,毛泽东为副主任。这一主张( )A.使国共两党的矛盾得以缓解B.意在削弱共产党对其军队的领导C.适应了两个战场的战略需要14D.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解析 解读题干可知,蒋介石提出“不设统一的军事指挥机构,红军可以设置政

36、治机构,专管联络” ,其本质意图就是削弱共产党对其军队的领导,故选 B项。答案 B2.(视角 影响国共关系的因素)1945 年 9月,蒋介石密令各战区“围剿长江南岸、鄂浙皖东及桐柏山区奸匪。警备阜阳、沈丘、商城、霍邱间地区,清剿各地区奸匪。除警备交通及剿匪外,并注意防范邻近战区之奸匪流窜” 。该密令发出的背景是( )A.抗日战争进入决胜阶段B.蒋介石正积极筹备内战C.国共已经达成和平协定D.国共两党全面内战爆发解析 1945 年 9月,抗日战争已经取得胜利,故 A项错误;1945 年 9月,抗日战争胜利,蒋介石发出“剿匪”密令是针对共产党,表明蒋介石积极筹备内战,故 B项正确;国共达成和平协定

37、是在 1945年 10月,故 C项错误;国共两党全面内战爆发是在 1946年,故 D项错误。答案 B考法 4 从时代背景角度考查民族经济发展的状况典例 8 (2016全国,30)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政府高层解释称,商民在抗战之后,对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 “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之收入” 。这反映了此时期( )A.政府试图缓解民族工业困境B.国家实行对轻纺工业的统制C.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D.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考题点评 本题从历史阐释角度考查抗战胜利后中国经济发展的特征,主要

38、考查理解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解题关键是:紧扣国民政府对日伪企业的处理方式及目的。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抗战胜利后” “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可知,国民政府在抗战胜利后加强了对经济的控制,其主导地位加强,故选 D项。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并不是为了促进民族工业发展, A项错误;材料主要针对的是所接收之敌伪纱厂,而不是对整个轻纺工业的统制, B项错误;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抗日战争时期就已出现困境,并不是抗战胜利后才开始出现衰落, C 项错误。答案 D典例 9 (2015全国,30)1938 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 ,发15行“联银券”

39、 ,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 )A.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B.转嫁战争负担C.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D.强化物资管制考题点评 本题以 20世纪 30年代日本对敌占区的金融政策为载体,考查日本经济侵略的目的。解题关键是:理解题干中日本侵略者的金融政策和举措的本质。解析 据题干及所学可知,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目的是为转嫁国内经济危机,实行的侵华政策是以战养战,故可知其发行“联银券” “军用票”是为获得中国的物资维持战争,故选B项。抗日战争爆发后平、津、鲁、豫等地相继被日军占领, “国统区”与史实不符, A项错误;流通“联银

40、券” “军用票”的地区是敌占区, C 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流通的货币,没有体现对物资的管制, D 项错误。答案 B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内迁及影响(1)内迁:1937 年全面抗战爆发后,由于日本侵华,中国战局恶化,东部沿海工业开始大规模向西南大后方迁移。(2)影响大量工业企业迁入西南内地,一定程度上保存了我国的民族工业,稳定了中华民族抗战决心,为抗战的胜利打下了物质基础。东部工业大规模内迁,构成我国工业布局的一个重大的变革,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近代中国的工业结构和布局,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工业化有一定的影响。1.(视角 抗战时期民族工业的内迁及影响)据国民政府统计,1937 年以前,全国大型厂矿 3 93

41、5家,沿海各省集中了 80%以上。及至 1 943年,后方工厂已达 5 266家,与战前相比增加了 18倍,涵盖了冶金、机器、造船、化工、 面粉、造纸、火柴等上百种行业,成为中国新的工业基地与生力军。这表明,战时工业的内迁( )A.促进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B.为全面抗战准备了条件C.加速了官僚资本恶性膨胀D.扭转了失衡的工业布局解析 中国近代的工业布局存在着严重的不合理性,主要是沿海多于内地。抗战时期工业的内迁,促使这一工业布局得以改观,D 正确;A 是 1935年开始,时间不符合;材料比较16的是 1937年和 1943年信息,B 错误;C 项不是材料强调的主旨。答案 D2.(视角 民族工业发

42、展的影响因素)下表为 19111948 年中国工业资本年均增长率(%)情况(其中外国资本 1914年开始统计,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 1911年开始统计),该表反映了( )1911/1914 1920年 19201936 年 19361948 年工业资本总计 6.63 10.15 2.57外国资本 4.82 10.69 11.48官僚资本 3.44 10.64 14.40民族资本 11.90 9.37 2.97A.民族资本发展受到多种影响B.一战以后民族工业迅速萧条C.政局动荡导致经济持续下滑D.官僚资本占据国民经济主导解析 根据表格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族资本在 19111920 年资本增长

43、率较大,得益于政府政策的支持和一战期间西方列强无暇东顾,19201936 年增长相对较快得益于国家经济整体势头及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建设运动,19361948 年资本减少源于官僚资本压榨、战争、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这体现了民族资本发展受到多种影响,故 A项正确。答案 A一、从学科素养角度考查国民政府统治的特点及影响【视角综述】 1927年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政府,1928 年张学良“东北易帜” ,北洋军阀统治结束,国民政府形式上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对外发起“改订新约”运动,对内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改革币制等一系列经济举措,促进了经济发展,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同时,官僚资本形成并迅速膨胀,

44、严重阻碍了民族工业发展。高考重视运用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唯物史观等学科素养,考查对国民政府统治的特点及影响的理解和评价。【考题预测 1】 (2018湖南雅礼中学模拟)20 世纪 30年代初,国民政府与列强谈判后颁布了一系列进出口新税则,将进出口税分为了 7.5%到 50%共 14级累进税率,打破了“值百抽五”的不分等级的旧税率。这种变化使中国( )A.政府财政大幅度增加B.民族工业得到充分保护C.关税自主得到了恢复D.基本掌握海关行政管理权解析 本题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国民政府经济政策调整的影响。据题干“进出口税分为了177.5%到 50%共 14级累进税率,打破了值百抽五的不分等级的旧税率”信

45、息,可知该措施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故选 A项。进口税的提高对民族工业有一定的保护,但不能确定“充分” , B项错误;材料无法确定“国民政府已经完全掌握了关税的自主权” , C项错误;“海关行政管理权”题干材料没有涉及, D 项错误。答案 A二、从学科素养角度考查近代中国国际形象的演变【视角综述】 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环境下,具有“沉沦”与“上升”的特点,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思想的变化,决定了中国形象和国际地位的变化。 高考命题重视从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角度综合考查近代西方列强侵华及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对中国国际形象和地位的影响。【考题预测 2】 (2018云南大理模拟)

4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表 西方中国观的变迁西方传教士赞美儒家思想,中国社会政治制度(科举)开明,极少宗教战争,物质生活丰富。16 18世纪 启蒙思想家赞美孔子“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 ,推崇儒家道德和规范,中国是一个由开明君主统治的理想国家。19世纪 西方传教士、外交官把落后腐败麻木的中国称为“睡狮” ,封闭、邪恶、停滞、堕落。 20世纪初 传教士、军人和政府眼中的中国基本是贫困、肮脏、混乱、残暴、危险的地狱。 20世纪 3040 年代美国军政界某些人士描述了一个大有希望的新中国形象:纯朴、智慧的传统社会, “崛起的英雄” 。 摘编自邱世兵中国国际舆论环境的历史变迁略论西方的中国观的演变上

47、表为 1620 世纪 3040 年代西方中国观的变迁有关言论。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提示:可以提取 4个时期的完整信息,也可以提取 2个及以上时期的信息进行答题)解析 本题从多种学科素养角度考查近代中国国际地位和形象演变的特点及因素。解答抓住材料中“1618 世纪” “19世纪” “20世纪初” “20世纪 3040 年代”四个时期西方人对中国的印象,从中国和西方两个角度来分析当时的时代背景,如从中国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所发生的历史事件来分析为何西方评价的原因,以及从西方当时发生的历史事件导致西方人这样

48、评价的原因;注意抓住材料的关键词来明确论题,做到观点明确,中外关联,史论结合。答案 示例一18论题:明末清初到 19世纪在西方人眼中中国由开明变为堕落论据和论证:1618 世纪的明清之际,一方面由于中国是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政治相对稳定,科举制度盛行,社会流动相对畅通;工农业生产高度发达,商业繁荣;思想统一,文化繁荣;另一方面,此时的西方社会:政治上,多数处于天主教和封建专制的统治之下,社会矛盾尖锐,国家间战争不断;经济上,与中国的贸易处于不利地位;思想上,启蒙运动兴起,由于批判封建专制和天主教统治的需要,中国儒家思想部分被采纳。加上此时西方对中国政治制度、科举、思想文化等了解的不全

49、面,此时中国在西方的眼中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19世纪初,中国专制统治腐朽,对外闭关锁国。19 世纪中期开始,在对外战争中屡屡战败,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的附庸,且国人吸食鸦片,身体素质低下,社会落后和保守。而同时期的西方民主政治逐步确立和完善,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人文主义、自由平等等思想广泛传播,在西方人眼中中国的形象由开明变成了封闭、邪恶、堕落。示例二论题:20 世纪初到 20世纪 3040 年代在西方人眼中中国由混乱变为崛起论据和论证:20 世纪初,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亥革命后军阀混战,社会统治黑暗,各种斗争风起云涌,经济凋敝,民生艰难。而同时期西方国家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进入到“电气时代” ,加紧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资本输出和瓜分,民主政治逐步成熟,此时在西方人眼中中国被贴上了贫困、肮脏、混乱等不良标签。20世纪 3040 年代,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全民族团结一致,坚持抵抗,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有力地配合了英美等西方国家的反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