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课时跟踪检测(三) 中华文明的鼎盛隋唐、宋元时期一、选择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1(2018济南二模)唐代官吏选定后,要呈报门下省审议,称为“过官”。如门下省认为选用不当,则驳回重选,即使是皇帝的旨意,也不能通过。唐代的“过官”制度( )A削弱了皇帝权力 B有利于防范官员权力滥用C加强了中央集权 D降低了决策机制的效率解析:选 B 根据“如门下省认为选用不当,则驳回重选,即使是皇帝的旨意,也不能通过”可知“过官”制度有利于防范官员权力滥用,故 B 项正确。2下表为唐代登科者出身分布表。据此可知唐代( )士族 小姓 寒族类别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人数 百分比人数总计进士 589
2、 71.0 109 13.1 132 15.9 830明经 81 63.3 18 14.0 29 22.7 128制科 88 65.7 10 7.4 36 26.9 134 A进士科的录取比例最高B门第仍是录取的依据C士族价值观念发生变化D士族进一步垄断仕途解析:选 C 从材料中各科录取人数和比例中,小姓和寒族都有很多,且士族通过科举考试做官的人数占有较大比重,可知原来的士族垄断选官的特权现象发生转变,士族的价值观念发生变化,故 C 项正确。3宋初,三司(户部、盐铁、度支)独立掌握全国财政,王安石变法时期将三司重新组织起来并统一到一个新的机构里。这一措施的主要意图是( )A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制
3、度B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C提高处理经济事务的效率D消除宋初加强皇权的弊端2解析:选 C 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应该指中央与地方,而三司属于中央机构,故 A 项错误;三司重新组织到一个新机构,并不一定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故 B 项错误;三个机构合并可以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办事效率,故 C 项正确;这一措施并不能消除宋初加强皇权的弊端,故 D 项错误。4(2018梅州二模)元代以前常“因山川民俗以制州界”,而元代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这表明元代( )A以山川地理环境来划分行政区域B以消除割据可能性划分行政区域C以发展经济为目标划分行政区域D以文化认同作为
4、行政区划的依据解析:选 B 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中“犬牙交错”原则可知,材料讲述的是元朝的行省制度,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是为了限制地方势力壮大,防止割据,以加强中央集权,故 B 项正确。5(2018马鞍山三模)唐中期以前,“客户”指外来户,在户口统计时与“土著”加以区分。唐中期以后,没有田产的贫民、佃户成为“客户”的新含义,而有田产的民户被称为“主户”。到了宋初,全国户口统计变为主户与客户并列。这些变化( )A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趋势B导致均田制的崩溃C抑制了土地兼并的加剧D适应城市经济发展解析:选 A 唐中期以前,实行均田制,中期以后,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土地兼并严重,均
5、田制瓦解,宋初,实行“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土地日益集中,而材料中“客户”含义的变化正好符合唐宋社会经济发展变化趋势,故 A 项正确。6(2018太原三模)在吐鲁番地区考古中发现大量唐代文书,其中公文书内容涉及土地、户籍、赋役、军事、诉讼和馆驿等,私文书内容多为借贷、买卖契约等;此外还发现千字文等蒙书。这反映了当时( )A西域地区全面接受中原文化B唐朝有效加强对西域的管理C西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较快D唐朝实行大一统的文化政策3解析:选 C 由材料“公文书内容涉及土地、户籍、赋役、军事、诉讼和馆驿等,私文书内容多为借贷、买卖契约”可知西域经济的发展,由材料“发现千字文等蒙书”可知西域文
6、化的发展,故 C 项正确。7(2018哈师大附中二模)据唐六典载,长安城共有 114 坊,东市和西市各占 2坊,每处坊、市皆有围墙。此外 110 坊以朱雀大街为界,由万年县、长安县分半统辖。东、西二市共 4 坊,中亦有坊墙与其他居民区坊院隔开。正北面为唐朝中央机构所在地。这种布局体现了( )A规模宏大的商业功能B分化管理便于控制的理念C儒家思想的政治追求D政治以及军事中心的价值解析:选 B 从材料“万年县、长安县分半统辖”“正北面为唐朝中央机构所在地”,可知长安城实行分区管理,体现了分化管理便于控制的理念,故 B 项正确。8(2019 届高三湖南名校联考)公元 1023 年,北宋设立了益州交子
7、务,开始正式发行官方交子。交子采取分界发行的办法,每界到期时,用新发行的交子替换旧发行的交子。每界交子发行以 1 256 340 缗为限。其直接目的是( )A健全金融信用体系 B确立交子发行规则C适应商品经济发展 D缓解政府财政困难解析:选 B 材料中交子的发行没有强调信用保障问题,故 A 项错误;“分界发行”“每界交子为限”说明在确立规则,故 B 项正确;发行规则变化是适应商品经济发展,但不是直接目的,故 C 项错误;材料不涉及政府财政困难问题,故 D 项错误。9唐代中期后,儒学领域出现了一批“异儒”(出自旧唐书)思潮,对唐以前的儒家经典和圣言提出了怀疑和批判,如史学家刘知几就在其通史中首次
8、倡言“六经皆史”。这说明唐代( )A儒学主流地位受到冲击B儒学趋向平民化发展C儒学的神秘化得到加强D儒学理论有待于重构4解析:选 D 唐代中后期,韩愈率先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与材料中“对唐以前的儒家经典和圣言提出了怀疑和批判”相符,故 D 项正确。10葛兆光先生说:“思想成为原则,而原则又成为规则,而规则就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已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任何违背常识的行为都将成为错误甚至罪孽。”下列能够验证这一说法的是( )A科举制成为古代主要选官途径B理学中忠孝仁义思想的世俗化C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D专制集权制是维护大一统的需要
9、解析:选 B 科举制是政治制度,并非民众生活常识,故 A 项错误;随着理学成为官方哲学,理学所倡导的忠孝仁义思想逐渐渗透到民众日常生活之中,成为民众生活常识,故 B 项正确;小农经济是经济形态,并非思想,故 C 项错误;专制集权制是政治制度,是统治者的观念,并非民众生活常识,故 D 项错误。11(2019 届高三怀化质检)下表为唐宋时期不同文献对人们穿着“纸衣”的记载。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记述 文献出处 “回纥纵掠坊市及汝、郑等州,比屋荡尽,人悉以纸为衣。” 旧唐书回纥传 “云锁木龛聊息影,雪香纸袄不生尘。” 全唐诗 “诸邵多透纸袄为衣。” 宋代渑水燕谈录 转智和尚“不御烟火不衣
10、丝绵,常服纸衣,号纸衣和尚。” 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 A唐宋时造纸技术有重大发展B唐宋丝麻纺织出现严重衰退C贫困百姓只能穿纸制的衣服D纸衣一度成为唐宋流行服饰5解析:选 A 人们穿着“纸衣”的前提条件是造纸技术有重大发展,故 A 项正确;人们穿着“纸衣”不能说明丝麻纺织出现严重衰退,故 B 项错误;贫困百姓只能穿纸制的衣服过于绝对,故 C 项错误;D 项与表格内容唐宋时期不同文献对人们穿着“纸衣”的记载不符,故 D 项错误。12(2018茂名二模)宋代的“说话”上承唐代而来,日益兴盛,在勾栏瓦舍中有很多的以此为生的“说话人”。“说话”分为四家:小说(以灵怪、传奇、公案等故事为主)、说经(演说佛书
11、)、讲史(讲述前代兴废争战之事)、合声(演出者随兴“指物题咏”)。这反映出宋代( )A说书艺术开始在民间出现B世俗文学成为文化主流C传统礼教受到了较大冲击D城市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解析:选 D “宋代的说话上承唐代而来”可知说书艺术起源于唐代,故 A 项错误;据材料无法判断当时的主流文化的情况,故 B 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批判礼教的内容,故 C 项错误;“说话”的受众为市民,其兴起意味着市民阶层的扩大,故 D 项正确。二、非选择题(第 13 题 25 分,第 14 题 12 分,共 37 分)13钱穆先生说:“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阅读以下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政治、经济、文化
12、等所有方面唐和宋之间起了变化,这就是中古和近世的差别首先,从政治上讲,是贵族政治的衰落,君主独裁政治的兴起。与此同时选用官吏的方法,由从贵族阶级中推举变为通过考试录用了。(宋代)科举分好几种,其中进士一级最受尊崇。进士考试除试赋、诗外,还试论,并且有的考题开始涉及某些现实问题。当时的考卷以数码代替人名,并且誊抄出来以防因笔迹泄露而发生舞弊现象。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材料二 宋代的理学家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利用的因素,在消化吸收的同时,他们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儒学概念,并给予系统的哲学论证,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它以
13、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6材料三 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在东洋近代史中说:“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1)根据材料一,结合宋代相权演变的史实,指出推动宋代“贵族政治衰落、君主独裁政治的兴起”的相关措施,并概括宋代科举制度的进步之处。(9 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理学的特点。(6 分)(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论证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这一观点。(10
14、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中科举制的完善,结合北宋在中央加强君权削弱相权的措施概括即可。第二小问,要结合材料的信息“考试除试赋、诗外,还试论,有的考题开始涉及某些现实问题。当时的考卷以数码代替人名,并且誊抄出来以防因笔迹泄露而发生舞弊现象”从考试的内容和考试的程序或过程来总结。第(2)问,可结合材料中的信息“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 “给予系统的哲学论证”“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来概括即可。第(3)问,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城市发展、思想文化、科技成就等方面进行论证。答案:(1)相关措施:科举制度的完善;为分散宰相权力,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设枢密院,
15、管军事;设三司以总理财政。进步之处:考试内容更加注重实用;考试过程更加严密公正。(2)特点:吸收佛、道思想;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使儒学进一步哲学化、思辨化。(3)论证:经济方面:商品经济发达,城市商业活动的时间与空间被打破,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业市镇发展。思想文化方面:儒学复兴,理学兴盛,文学艺术朝世俗化、平民化方向发展;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发明在宋代推广应用,古代科技发展达到高峰。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唐代文明是否兼收并蓄,有如下评价:唐代的社会和文化吸收此前数百年间的历史遗产,能够兼容并包地摄取外来的各种文化营养。摘编自阿塞怀特唐诗赏析尽管在宗教、艺术、器物等方面,通过西
16、域传来的印度、中亚、西亚等文明,对于唐代的习俗、生活发生着深刻的影响,但是唐代的官职、兵制、刑法、赋役等主要制度都渊源于先前的王朝,并没有因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发生重大的改变。7摘编自张广达唐代的中外文化汇聚与晚清的中外文化交流当时的兼收并蓄,是为了追求大一统的极致,是要在差异中求一统,而非真正鼓励多元化的发展开放趋势与保守倾向并存。摘编自邓小南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唐代史知识,围绕“开放”与“保守”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 分)解析:本题目可以自主选择两个论题,即“唐文化兼收并蓄,开放多元”与“唐朝文化是
17、保守的”。其一,“唐文化兼收并蓄,开放多元”这一论题,可以从唐代文明能够兼收并蓄的原因以及能够体现其文明的史实来阐释。其二,“唐朝文化是保守的”这一论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写出能够体现其文明保守的史实;第二,如何评价唐朝文明的这一保守,当时的兼收并蓄,是为了追求大一统的极致,在差异中求一统,而非真正鼓励多元化的发展。答案:示例一:论题:唐文化兼收并蓄,开放多元阐述:唐朝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思想)唐朝风气开放,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习俗、生活、宗教、器物)中外交流频繁,吸收了印度、中亚、西亚的宗教、艺术,如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丰富了人民的生活。示例二:论题:唐朝文化是保守的阐述:唐代的官职(三省六部制)、兵制、刑法(唐律)、土地和赋役(均田制、租庸调制)等主要制度都渊源于先前的王朝,并没有因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发生重大的改变,政治制度、伦理文化都没有发生改变。当时的兼收并蓄,是为了追求大一统的极致,在差异中求一统,而非真正鼓励多元化的发展。(服务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