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6中华文明的再铸与复兴——新中国时期课件.pptx

上传人:bowdiet140 文档编号:918810 上传时间:2019-03-03 格式:PPTX 页数:70 大小:1.7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6中华文明的再铸与复兴——新中国时期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6中华文明的再铸与复兴——新中国时期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6中华文明的再铸与复兴——新中国时期课件.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6中华文明的再铸与复兴——新中国时期课件.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6中华文明的再铸与复兴——新中国时期课件.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专题六 中华文明的再铸与复兴 新中国时期,-2-,时空坐标,提纲挈领,-3-,时空坐标,提纲挈领,-4-,时空坐标,提纲挈领,-5-,高频考点一 新中国的工业化路径 1.(2018课标全国,31)下图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 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 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 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答案,解析,-6-,2.(2018课标全国,31)右图为1956年的一幅漫画两把尺(画中字:“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该漫画反映了( )

2、A.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 B.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 C.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开展 D.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答案,解析,-7-,3.(2018课标全国,30)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 ) 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 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 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 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答案,解析,-8-,4.(2016课标全国,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

3、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 )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 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 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 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答案,解析,-9-,5.(2015课标全国,31)下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可以推知( ) 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 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 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答案,解析,-10-,6.(2014课标全国,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 ) A.有利

4、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答案,解析,-11-,7.(2014课标全国,31)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 ) 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答案,解析,-12-,高频考点二 逐步深化的经济体制改革 8.(2018课标全国,31) 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万个)上表中的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

5、期我国( ) A.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 B.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 D.工业结构趋于合理,答案,解析,-13-,9.(2017课标全国,31)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 ) A.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 B.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 C.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 D.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答案,解析,-14-,10.(2016课标全国,31)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

6、6 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 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 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 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答案,解析,-15-,高频考点三 民生视野下的新中国教育 11.(2017课标全国,31)右图为1954年某画家创作的婆媳上冬学,这一作品( ) A.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 B.受同期西方流行画派影响 C.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 D.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答案,解析,-16-,1

7、2.(2017课标全国,31)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 ) 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 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 D.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答案,解析,-17-,13.(2015课标全国,31)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 ) A

8、.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答案,解析,-18-,高频考点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工业化建设 14.(2017课标全国,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雍正时期,各地奏请开矿,清廷经常以“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为由,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 1872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孰甚”。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

9、办“开采煤铁事宜”。 摘编自戴逸主编简明清史等,-19-,材料二 新中国“一五”计划指出:“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它的勘探进度,资源供应的保证程度,是合理地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为此,国家要求“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产的普查工作”,“加强对某些从前没有发现或者很少发现的和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例如石油)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 据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在雍正年间与19世纪70年代矿业政策的差异及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代矿业政策相比,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并简析

10、其意义。,-20-,参考答案: (1)差异: 雍正年间:限制开矿,政府垄断。 19世纪70年代:允许开矿,官督商办。 原因: 雍正年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清廷认为开矿影响社会稳定;政府谋取矿利。 19世纪70年代:列强的经济侵略;洋务运动的推动;煤铁等关系到国防、民生,需求很大。 (2)特点:列入国家发展计划;服务于国家工业化建设;独立自主开发;特别重视当时缺乏的矿产资源的勘探。 意义:奠定了新中国矿业发展的初步基础;促进“一五”计划顺利完成;有利于国家工业体系的建立;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21-,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近代、现代的矿业政策。第(1)问,首先依据材料信息概括两个时

11、期不同的矿业政策可知,矿业政策经历了从限制开矿到允许开矿的过程,其次,根据两个时代的不同特征和材料信息,分析总结造成这种不同的因素。从整体上看,雍正时期属于农业文明时期,19世纪70年代中国工业化已起步,不同的时代特征和现实要求,造成了不同的矿业政策。第(2)问,新中国矿业政策的特点可依据材料信息整合归纳回答,在获取材料信息的基础上,归纳新中国矿业政策的特点,然后结合“一五” 计划时期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时代背景和历史阶段特征,分析新中国矿业政策的意义。由以上分析可知,一要注重分析比较问题能力的培养,二要注意把中国历代矿业政策和相应的时代背景相联系。,-22-,高频考点五 16世纪以来中国的海外移

12、民 15.(2016课标全国,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等编制,-23-,材料二 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数达32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 500万人左右,其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 510家,投资总额约63 271万元。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移民人数达1 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

13、史(第六卷)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24-,参考答案: (1)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自愿移民从主要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逐渐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被强迫进行的移民基本停止。 (2)特点: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晚于世界国际移民;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基本停止;70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 主要原因:卷入世界市场较晚;冷战期间西方的封锁;中国的改革开放。 贡献:引入技术和资金,

14、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支持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支援和投身于全民族的抗战。,-25-,解析: 考查16世纪以来的中外人口迁移。材料一反映了16世纪以来全球人口迁移的流向及规模。材料二反映了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概况。第(1)问中的“基本趋势”,根据表格信息中的“人口迁移数量”的变化可得出数量不断增加的结论;从“主要移出地”和“主要移入地”可知移民的方向从主要由原发达国家向落后地区迁移逐渐转变为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而且范围在不断扩大;从表格中的贩卖黑奴到自由移民可知移民的类型也发生了变化。第(2)问,第一小问“特点”应从中国海外移民的阶段性来分析,如从材料二中可看出中国海

15、外移民大量增加是在鸦片战争后,时间明显晚于国际移民;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新的移民潮等。第二小问“主要原因”,则应从中国卷入世界市场的时间、东西方冷战对峙、中国改革开放等角度来分析。第三小问“贡献”,要特别注意时间限定为“中国近代史”,可从经济和政治的近代化等角度来分析。,-26-,精要必备,深化认知,融会贯通,一、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19491956年),-27-,精要必备,深化认知,融会贯通,-28-,精要必备,深化认知,融会贯通,-29-,精要必备,深化认知,融会贯通,-30-,精要必备,深化认知,融会贯通,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

16、19561978年),-31-,精要必备,深化认知,融会贯通,-32-,精要必备,深化认知,融会贯通,-33-,精要必备,深化认知,融会贯通,-34-,精要必备,深化认知,融会贯通,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76年至今),-35-,精要必备,深化认知,融会贯通,-36-,精要必备,深化认知,融会贯通,-37-,精要必备,深化认知,融会贯通,-38-,精要必备,深化认知,融会贯通,-39-,精要必备,深化认知,融会贯通,-40-,精要必备,深化认知,融会贯通,-41-,精要必备,深化认知,融会贯通,-42-,精要必备,深化认知,融会贯通,一、中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一五

17、”计划立足当时中国的基本国情,提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思想。选择这一战略,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有其自身的历史根源和现实依据。 1.选择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有一个历史的传承过程 中国走向现代化,是鸦片战争后一百多年来中国人的梦想和追求,也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的主旋律。从林则徐、魏源的“开眼看世界”到洋务运动再到民族资产阶级发展民族工业的举措,说明发展大工业生产,改变中国经济的落后状况,实现中国的独立富强,是近代以来中国经济思想发展史上的一条主线。“一五”计划选择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正是对这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43-,精要必备,深化认知,融会贯通,2.选择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是新中国经济迅速发

18、展的需要 新中国的经济是从旧中国那里接过来的千疮百孔的烂摊子,没有独立的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到了1952年年底,尽管国民经济经过三年时间得到相当的恢复,但是现代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还只占43.1%,在工业总产值中,生产资料的产值只占35.5%。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经济十分落后和经济总量极其有限的情况下,重工业的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意义非凡。因此,要想大力发展轻工业,要使工业给农业以更大的支持,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物质生活的迫切需要,就必须优先建立和发展钢铁冶金、有色金属、机械制造、能源交通等重工业。,-44-,精要必备,深化认知,融会贯通,3.选择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是依靠和学习苏联发展自

19、己的需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正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形成并对立的时期。当时中国出于经济建设、外交便利及国家安全方面的考虑,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在工业化道路的选择上也必然趋向于苏联的优先发展重工业道路。此外,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模式本身就对我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示范效应。,-45-,精要必备,深化认知,融会贯通,4.选择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应对西方敌对势力的需要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在政治上孤立新中国,在经济和技术上封锁新中国,致使新中国无法通过正常的国际经济交往向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并取得援助。朝鲜战争的爆发直接导致中国与西方世界

20、的公开武装对抗。在这种严峻险恶的国际环境下,新中国必须尽快建立起自己独立的工业体系,摆脱对外部的依赖,实现经济上的独立和国防上的现代化。,-46-,精要必备,深化认知,融会贯通,对应训练 1.(2018湖南长郡中学模拟考试一,31)在实施“一五”计划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时,中国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虽然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此前曾考虑过首先发展轻工业效果是否会更好些,但在当时的情况下,这种选择的可能性很快消失了。“当时的情况”是指( ) A.不具备首先发展轻工业的基本条件 B.优先发展重工业符合经济发展规律 C.计划经济体制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D.冷战对峙格局下国家安全面临威胁,答案,解析

21、,-47-,精要必备,深化认知,融会贯通,二、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和特点 1.内容 (1)首先在农村推行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979年开始在农村进行了两步改革:第一步重点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顺农民与集体的关系;第二步重点是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理顺农民与国家的关系。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从扩大全民所有制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试点开始的,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进行局部改革试验和探索;第二阶段是全面改革城市经济管理体制。,-48-,精要必备,深化认知,融会贯通,2.特点 (1)以产权制度改革和产权关系调整为核心和主线。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或者是与二者相关的改革,都是

22、以责、权、利关系及其制度的调整为核心和主线的。 (2)以旧制度最薄弱或新制度需求最强烈的环节农业制度为突破口。 (3)允许旧体制外产生新体制,即体制增量调整与体制存量调整并行,而且以前者促进后者。 (4)包括政府在内的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政府扮演重要角色,即在制度的设计和变迁过程中,是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并不断进行着角色的转换。,-49-,精要必备,深化认知,融会贯通,对应训练 2.(2018新疆乌鲁木齐三模,31)有学者认为,中国改革开放40年是大转型的时代,一是现代化转型,一是体制转型。“体制转型”是指( ) A.分配方式向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转型 B.经济形式向公有制为主体的

23、多种经济形式的转型 C.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转型 D.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答案,解析,-50-,精要必备,深化认知,融会贯通,三、新中国教育发展的四次转折 1.第一次转折:实现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向新民主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性转变。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建立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一次质的飞跃,我国开始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2.第二次转折:实现教育为阶级斗争服务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转变。这是教育工作重点的转移,是教育地位作用的提升,我国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道路。,-51-,精要必备,深化认知,融会贯通,3.第三

24、次转折:实现教育为计划经济服务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的转变。这是教育体制的转型和创新,我国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 4.第四次转折:实现教育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变。这是教育发展方式的变革,推动我国教育又好又快科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不断完善。这个转变仍在继续进行之中。,-52-,精要必备,深化认知,融会贯通,对应训练 3.(2018江苏南京二模,1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我国约有人口5.5亿,全国文盲占人口总数的80%。到1978年,青壮年文盲率已经下降到5%。1949年全国平均每万人中有大学生2.2人,1978年上升为8.9人。以上现象的变化得益于( )

25、 A.义务教育的普及 B.国民教育体系的形成 C.“希望工程”的推动 D.“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答案,解析,-53-,精要必备,深化认知,融会贯通,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借鉴与创新,-54-,精要必备,深化认知,融会贯通,对应训练 1.(2018河南八市第二次测评,15) 新中国“一五”期间主要能源产量表,-55-,精要必备,深化认知,融会贯通,此表说明( ) A.“大跃进”运动取得了明显成效 B.投资规模决定了主要能源的效益 C.我国借鉴了苏联工业化模式 D.我国工业结构出现严重失衡局面,答案,解析,-56-,精要必备,深化认知,融会贯通,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6、后的城市化问题,-57-,精要必备,深化认知,融会贯通,-58-,精要必备,深化认知,融会贯通,对应训练 2.(2018安徽皖江名校联盟联考,14)1964年8月,国务院出台规定:户口从农村迁往城市、集镇,从镇迁往城市的,要严加限制,从小城市迁往大城市,从其他城市迁往北京、上海两市的,要适当限制。该规定实质上( ) A.有利于大城市经济的繁荣 B.固化了城乡二元经济体制 C.纠正了工作中的右倾错误 D.推动了农村城镇化的进程,答案,解析,-59-,精要必备,深化认知,融会贯通,三、新中国外交的“变”与“不变” 1.改变的是心态,不变的是姿态 1949年,新中国遭到西方各国的孤立和遏制,内外交困

27、、举步维艰,打破外部封锁是当时形势的迫切需要,获得外交承认则是开展对外交往的前提。60多年后,中国与全球超过170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加入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与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有着密切的友好往来。,-60-,精要必备,深化认知,融会贯通,2.改变的是政情,不变的是政策 1949年,新中国的对外交往受到国际形势的制约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外交上奉行“一边倒”,即使如此,在中苏关系最密切的时期中国也没有在国家主权独立、政策立场自主问题上向苏联让步或唯苏联马首是瞻。60多年后,处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致力于开展全方位外交,主张“求同存异、合作共赢”,在与各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携手合作的同时继

28、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 3.改变的是地位,不变的是定位 1949年,刚刚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上不被大多数国家承认,经济上一穷二白、千疮百孔,可谓积贫积弱、百废待兴,国际地位和影响无从谈起。60多年后,中国既是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在重大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的解决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又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61-,精要必备,深化认知,融会贯通,4.改变的是战术,不变的是战略 20世纪50年代“一边倒”、60年代“两面出击”、70年代“一条线、一大片”、80年代以来“全方位外交”,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方针、不同的战术,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始终不变

29、的。今天的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显著上升,实力也极大增强,但离发达国家尚有很大差距的状况并没有也不会在短期内改变。因而今日之中国只有继续韬光养晦,认清形势、找准定位,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才能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建设和谐世界的战略构想。,-62-,精要必备,深化认知,融会贯通,对应训练 3.(2018北京西城区一模,18)国际风云变幻万千,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一根“定海神针”,成功地处理了和社会主义国家、民族独立国家、西方发达国家等的关系。被喻为“神针”的是( ) A.“一边倒”政策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不结盟政策 D.“一国两制”构想,答案,解析,-63-,真

30、题再现,思维流程,(2018课标全国,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 材料一 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64-,真题再现,思维流程,材料二 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

31、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后,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1997年底,全国共有9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199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 据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65-,真题再现,思维流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

32、识,简述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9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村民自治的意义。(4分),-66-,真题再现,思维流程,第一步 解前读明确答题方向,-67-,真题再现,思维流程,第二步 解中找获取解读信息,-68-,真题再现,思维流程,-69-,真题再现,思维流程,-70-,真题再现,思维流程,第三步 解中答逻辑规范作答 (1)变化: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 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发展生产;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 (2)内忧外患;西方民主思想传播;清末“新政”,改革政治制度。 (3)乡村治理的创新,国家治理体系的健全;推动基层民主,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改革基层社会治理制度,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 BS EN ISO 14509-2-2006 Small craft - Airborne sound emitted by powered recreational craft - Sound assessment using reference craft《小艇 动力娱乐艇空气噪声测定 利用参考艇作声评估》.pdf BS EN ISO 14509-2-2006 Small craft - Airborne sound emitted by powered recreational craft - Sound assessment using reference craft《小艇 动力娱乐艇空气噪声测定 利用参考艇作声评估》.pdf
  • BS EN ISO 14509-3-2009 Small craft — Airborne nsound emitted by npowered recreational ncraft nPart 3 Sound assessment using ncalculation and measurement nprocedures (ISO 14509-3 20.pdf BS EN ISO 14509-3-2009 Small craft — Airborne nsound emitted by npowered recreational ncraft nPart 3 Sound assessment using ncalculation and measurement nprocedures (ISO 14509-3 20.pdf
  • BS EN ISO 14526-1-2000 Plastics - Phenolic powder moulding compounds (PF-PMCs) - Designation system and basis for specifications《塑料 酚醛粉末模塑化合物(PF-PMCs) 命名体系和基本规范》.pdf BS EN ISO 14526-1-2000 Plastics - Phenolic powder moulding compounds (PF-PMCs) - Designation system and basis for specifications《塑料 酚醛粉末模塑化合物(PF-PMCs) 命名体系和基本规范》.pdf
  • BS EN ISO 14526-2-2000 Plastics - Phenolic powder moulding compounds (PF-PMCs) - Preparation of test specimens and determination of properties《塑料 酚醛粉末模塑化合物(PF-PMCs) 试样的制备和特性测定》.pdf BS EN ISO 14526-2-2000 Plastics - Phenolic powder moulding compounds (PF-PMCs) - Preparation of test specimens and determination of properties《塑料 酚醛粉末模塑化合物(PF-PMCs) 试样的制备和特性测定》.pdf
  • BS EN ISO 14526-3-2000 Plastics - Phenolic powder moulding compounds (PF-PMCs) - Requirements for selected moulding compounds《塑料 酚醛粉末模塑化合物(PF-PMCs) 对所选模塑化合物的要求》.pdf BS EN ISO 14526-3-2000 Plastics - Phenolic powder moulding compounds (PF-PMCs) - Requirements for selected moulding compounds《塑料 酚醛粉末模塑化合物(PF-PMCs) 对所选模塑化合物的要求》.pdf
  • BS EN ISO 14527-1-2000 Plastics - Urea-formaldehyde and urea melamine-formaldehyde powder moulding compounds (UF- and UF MF-PMCs) - Designation system and basis for specifications《.pdf BS EN ISO 14527-1-2000 Plastics - Urea-formaldehyde and urea melamine-formaldehyde powder moulding compounds (UF- and UF MF-PMCs) - Designation system and basis for specifications《.pdf
  • BS EN ISO 14527-2-2000 Preparation of test specimens and determination of properties《试样制备和特性测定》.pdf BS EN ISO 14527-2-2000 Preparation of test specimens and determination of properties《试样制备和特性测定》.pdf
  • BS EN ISO 14527-3-2000 Plastics - Urea-formaldehyde and urea melamine-formaldehyde powder moulding compounds (UF- and UF MF-PMCs) - Requirements for selected moulding compounds《塑料 .pdf BS EN ISO 14527-3-2000 Plastics - Urea-formaldehyde and urea melamine-formaldehyde powder moulding compounds (UF- and UF MF-PMCs) - Requirements for selected moulding compounds《塑料 .pdf
  • BS EN ISO 14528-1-2000 Plastics - Melamine-formaldehyde powder moulding compounds (MF-PMCs) - Designation system and basis for specifications《塑料 蜜胺酚醛粉末模塑化合物(MF-PMCs) 命名体系和基本规范》.pdf BS EN ISO 14528-1-2000 Plastics - Melamine-formaldehyde powder moulding compounds (MF-PMCs) - Designation system and basis for specifications《塑料 蜜胺酚醛粉末模塑化合物(MF-PMCs) 命名体系和基本规范》.pdf
  •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