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课时跟踪检测(五) 中华文明的拐点晚清时期一、选择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1(2018蚌埠三模)1841 年,美国议员亚当斯发表演说:“一般的看法都以为鸦片战争不过是为了英国商人输入几箱鸦片,中国政府因其违法输入而予以查抄,但是我却认为这完全是错误的看法战争的原因是磕头!”亚当斯认为鸦片战争的本质原因是( )A中英双方关于外交礼仪之争B鸦片走私激化中英矛盾的结果C东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冲突D中英两国关于双边贸易的分歧解析:选 C 外交礼仪是表现而非本质,故 A 项错误;鸦片走私是中英矛盾的表现,是推动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而非本质原因,故 B 项错误;“磕头”体现了中国外交是朝贡外交
2、而西方拒绝磕头是近代外交,反映东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不同,故 C 项正确;中英双边贸易的分歧是表现而非本质原因,故 D 项错误。2(2018怀化三模)中英天津条约第十六款规定:“英国民人有犯事者,皆由英国惩办。中国人欺凌扰害英民,皆由中国地方官自行惩办。两国交涉事件,彼此均须会同公平审断,以昭允当。 ”这一规定表明( )A被告人适用英国法律 B被告人由中国政府管辖C案件由中英两国会审 D治外法权的进一步强化解析: 选 D “英国民人有犯事者,皆由英国惩办”即治外法权,从鸦片战争后一直在强化,故 D 项正确。31859 年的资政新篇规定:“凡外邦人技艺精巧,邦法宏深,宜先许其通商,但不得擅入旱地惟
3、许牧司等并教技艺之人入内,教导我民,但准其为国献策,不得毁谤国法也。 ”这反映了太平天国( )A对外国人态度务实并有所警惕B对西方外来文化的进入持保守态度C渴望引进西方法律制度和技术D允许西方传教士和工匠自由地活动解析:选 A 材料中“技艺精巧,邦法宏深,宜先许其通商” “教导我民,但准其为国献策”表明态度务实,材料中“不得毁谤国法”表明有所警惕,故 A 项正确。4(2019 届高三青岛质检)1884 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省治理。翌年,台湾亦升格为省。嗣后,清政府在东北改将军体制为行省建制,在西藏东部设立具有行省性质的特别行政区。在内蒙古逐次设立州、府、县,盟、旗的地盘渐渐被压缩。导致这些变化的
4、主要因2素是( )A国家意识有所提升B传统治边政策延续C确立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D侧重军事管辖和边防稳定解析:选 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中法战争之后,清政府国家意识有所提升,故 A 项正确。5 “武夷北苑,夙著茶名乃自各国通商之初,番舶云集,商民偶沾其利,遂至争相慕效,漫山遍野,愈种愈多。 ”这种现象反映(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B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C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解析:选 B 据“乃自各国通商之初,番舶云集,商民偶沾其利,遂至争相慕效,漫山遍野,愈种愈多”可看出百姓种茶与市场关系紧密,故 B 项正确。6(2018郑州二模)1864
5、年李鸿章提出:“铁路与发铜线,事同一律,万难允许一体防范等因。 ”1876 年李鸿章正式提出,对西方的铁路、电报等,要“酌度时势择其至要者,逐渐仿行” 。李鸿章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A清政府开始自强求富的改革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求C西方对中国的侵略逐渐加重D资本输出导致自然经济的解体解析:选 C 材料没有提到清政府的态度,只是李鸿章的主张,排除 A 项;李鸿章代表洋务派,与民族资本主义关系不大,排除 B 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侵略加剧,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因此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科技以抵抗外来侵略,C 项正确;D 项不是李鸿章态度变化的原因。7(2019
6、 届高三太原质检)1868 年,美籍传教士林乐知创办万国公报 ,到 1896年前后,发行量高达 38 400 份。光绪皇帝和洋务派大臣每期必读;孙中山不但是其忠实读者,还主动投稿;康有为、梁启超以其为精神支柱和理论依据。这表明( )A西方思想受到各界普遍欢迎B民族危机刺激国人了解西方C中美两国文化交流日益密切D社会精英主张学习西方制度解析:选 B 1896 年前后,光绪帝、洋务派、孙中山、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都积极阅3读万国公报 ,这反映了民族危机下地主阶级、资产阶级都关注世界,故 B 项正确。8(2018济南二模)1873 年,陈启源在南海县创办继昌隆机器缫丝厂,知县徐赓陛以“有伤风化” “夺
7、民生业”为由进行查封。1887 年,清政府又承认该厂“有益于贫户之资生,无碍于商贾之贸易” ,准其照旧开设。据此可知( )A清政府对民族工业的态度发生变化B近代民族工业开始走出困境C晚清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存在斗争D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解析:选 D 材料反映了政府对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先查封再解禁,说明民族资产阶级对清政府既斗争又妥协,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故 D 项正确。9魏源在海国图志中,采信地圆、地动等天文地理学说,提出圆形的地球之上,“居中之国”并不存在;他还认为“今华夷通市,正朔相通” ,故比较了中国农历与西洋历法的差异, “以便稽览” 。这表明魏源( )A倡导“师夷长技以自强”B
8、主张与外国进行“商战”C突破了传统的华夷观念D为制度变革寻求理论依据解析:选 C 由材料“采信地圆、地动等天文地理学说,提出圆形的地球之上, 居中之国并不存在”可知改变天圆地方、中国中心的传统观念;由材料“今华夷通市,正朔相通以便稽览 ”可知改变以中国为正统的观念,突破了传统的华夷观念,故 C 项正确。10据清代档案户部汇造各省民数谷数清册统计,咸丰元年(1851 年)尚有完整的全国人口记录,咸丰三年起,南方多省册报残阙,人口遽降。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起义爆发,冲击了旧的统治秩序B清朝吏治腐败,户籍管理混乱C列强发动侵华战争,户籍管理受冲击D清政府调整政策,放松户籍管理解析:选
9、 A 根据“咸丰三年”不难想到太平天国运动,江苏、安徽两省是太平军与清军对垒的主要战场。咸丰三年(1853 年)二月,太平军自武汉沿江而下,连克九江、安庆、芜湖;三月占领南京,五月先后派兵北伐和西征。由于战乱,社会动乱、人口外流,故选A 项。11(2018临沂二模)梁启超为李鸿章作传,说:“敬李之才,惜李之识,而悲李之遇也。 ”下列材料体现“惜李之识”的是( )4A “吾人积愤于国耻,痛恨于和议,而以怨毒集于李之一身”B “是役也,李鸿章之事,记者不多,即不失机,而亦必无可以兴盛之理”C “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D “以中国今日之国势,虽才十倍于李鸿章
10、者,其对外之策,故不得不隐忍迁就于一时也”解析:选 C C 项指责李鸿章不知世界民主政治的大势,不了解西方民主政治及民主思想,仅学习西方技术层面,这体现李鸿章对西方认识的不足,符合“惜李之识” ,故 C 项正确。121872 年,外国教习为同文馆拟订了“八年课程计划” 。前三年的课程侧重学习外语,后五年则偏重学习科学技术知识。据此,该“课程计划”( )A背离了“中学为体”的思想B有利于中国教育近代化进程C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促使中国的教育走向殖民化解析:选 B 根据材料“前三年的课程侧重学习外语,后五年则偏重学习科学技术知识”可知,这种近代化的教育体制有利于促进中国教育事业的近代化,故
11、B 项正确。二、非选择题(第 13 题 25 分,第 14 题 12 分,共 37 分)13(2018湖南六校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中国的边疆地区是各少数民族主要的聚居地,因此古代边疆问题与民族问题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朝历代都面临着自身的或大或小的边疆问题。即便是分裂战乱,抑或是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也从未能中断民族融合的历史发展趋势。古代边疆问题也就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中朝着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方向演进。近代资本主义殖民者入侵以后,中国的边疆危机与以往中国边疆问题性质截然不同。由于列强入侵的不断加深加剧,中国各民族在抵御外敌的过程中,逐渐
12、凝聚成了一个近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 材料二 在 19 世纪,我国出现了一批杰出的边疆研究专家,编著出一大批边疆研究新著,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边疆研究的高潮。这次高潮酝酿于康雍乾时期,形成于嘉道咸时期。嘉庆九年(1804 年),祁韵士被遣戍伊犁,在此他编撰了西陲总统事略 。也是在嘉庆年间被遣戍伊犁的洪亮吉则著有天山客话 伊犁日记 。鸦片战争爆发后,姚莹在台湾击退英军五次进犯,却因此获罪而被贬官,在去往西藏期间写下著名的康 纪行 。随着中外关系的发展,一批有关边界事务的著述和舆图也开始大量问世,这包括吉林勘界记滇缅划界图说 广西中越全图等。1842 年,魏源编成 50 卷的海国图志 。 以上材料均摘编
13、自马大正、刘逖等人的著作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边疆问题与近代边疆危机的不同。(125分) (2)依据材料二,概述 19 世纪中国边疆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何变化。(5 分)(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边疆研究高潮形成的历史原因。(8 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边疆问题是由于国内分裂、战乱、民族压迫引起的,而近代边疆危机是由西方列强入侵造成的,并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对比归纳其不同。 第(2)问,根据材料二中西陲总统事略 天山客话 伊犁日记 康 纪行吉林勘界记 滇缅划界图说 广西中越全图 海国图志等信息归纳其变化。第(3)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14、研究边疆主要是由于清朝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开边、平叛、戍边等活动需要进一步了解边疆;清代学风崇尚“经世致用” ,也促使知识分子关注边疆以及外敌研究;根据材料二可知,随着中外关系的发展,近代中国研究边疆问题形成高潮,主要是因为近代中外冲突增多,进一步刺激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 ;另外,国内各地及与外国经济文化交流增多、士人执着的学术探求等也是边疆研究高潮出现的原因。答案:(1)前者主要是由国内分裂、战乱、民族压迫引起,后者主要是外国入侵造成;前者是内政、民族问题,后者是国际、中外冲突问题;前者加快了民族融合,后者激化了民族矛盾。(2)变化:由对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调查和研究,转向中外
15、边界问题以及与此相关的海外列强的研究。(3)原因:清朝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开边、平叛、戍边等活动需要进一步了解边疆;近代中外冲突增多,进一步刺激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 ;清代学风崇尚“经世致用” ,也促使知识分子关注边疆以及外敌研究;国内各地及与外国经济文化交流增多、士人执着的学术探求等也是边疆研究高潮出现的原因。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9 世纪中叶,中国面对着天崩地裂式的大变局,在这巨变的时代,进入新语境的古代中国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不得不重组自己的知识系统。而在这种力图谋求适应新世界的知识重构中,拥有相当深厚历史与传统资源的中国士人,通常采取的是重新诠释古典以回应新
16、变化的途径。通过这些熟悉的旧知识,来想象和重构那些不熟悉的新知识,借助这些早已理解的旧观念,来解释很难理解的新观念,来平息遭遇新知识新思想时的心灵震撼。 摘编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12 分)解析:首先,分析材料信息,确定论题角度。其次,据材料信息可知论题主要集中于新旧文化之间的关系,根据论题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史实选择近代思想解放潮流(例如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维新派中康有为托古改制等思想)。最后,结合所列举的论点,从背景、内容、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表述成文。阐述时注意题目要求:明确写出论
17、题,阐述须史6论结合。答案:论题一:洋务派倡导“中体西用”思想。阐述: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清政府内部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乃不能及” 。于是,他们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师夷长技以自强”思想。洋务派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 论题二:维新变法中的传统思想。阐述:19 世纪 90 年代初,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康有为宣传维新思想,他在孔子改制考一书中,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说孔子假托古圣先王尧、舜、禹的言论来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这样,康有为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