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2 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1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2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3与内环境稳态直接相关的系统和器官有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和皮肤,起调节作用的系统有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4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5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一、内环境稳态的概念、调节及意义1稳态的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2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过程3稳态的失调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Error!稳
2、 态 遭 破坏 的 原 因4稳态的意义(1)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2)实例:只有血糖含量和血液中的含氧量保持在正常范围内,才能保证为细胞代谢提供充足的反应物。适宜的温度和 pH 等是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的基本条件。二、生物体维持 pH 稳定的机制1实验原理本实验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向自来水、缓冲液、生物材料中加入酸或碱溶液引起的 pH 不同变化,定性说明生物体内液体环境与缓冲液相似而不同于自来水,从而说明生物体维持 pH 相对稳定的机制。2实验流程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内环境的稳态就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恒定不变()(2)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通过神经系统自动调
3、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3)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4)外界环境变化不大时,机体一定能维持内环境的稳态()(5)人体剧烈运动后,由于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使血浆 pH 明显降低()2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C神经体液调节 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解析:选 D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3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 )A酶促反应加快 B渗透压下降C细胞代谢异常 D血糖含量偏高解析:选 C 当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会导致细胞代谢异常。4稳态的生理意义是( )A使体温维持相对恒
4、定B使体液的 pH 保持相对稳定C使内环境的渗透压处于相对平衡状态D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解析:选 D 稳态是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动态平衡。而内环境理化性质的几个重要方面为体温、pH 和渗透压。只有保持内环境的稳态,才能保证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故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5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内环境稳态的维持需要多个系统的参与B内环境稳态受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共同调节C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的D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机体的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解析:选 C 内环境的稳态是一种动态平衡,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的,而不是恒定不变
5、的。6当肌肉细胞缺氧时产生的物质、pH 的变化及需要的缓冲物质依次是( )ACO 2、迅速降低、NaHCO 3BCO 2、基本不变、H 2CO3C乳酸、迅速降低、NaHCO 3D乳酸、基本不变、NaHCO 3解析:选 D 肌肉细胞缺氧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进入血液后,被 NaHCO3和其他碱性物质中和,使 pH 变化不大。Error!核 心 要 点 一 内 环 境 的 稳 态1对内环境稳态概念的理解内容包括组成内环境的各种成分的稳态,如氧气、葡萄糖等的含量;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的相对平衡,如渗透压、pH、温度等实质 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的动态平衡基础 内环境稳态的功能基础是机体的调节作
6、用,结构基础是各系统、器官的协调活动2内环境稳态调节的基础(1)直接参与的器官与系统:消化系统:消化道营养物质,消化道毛细血管。呼吸系统:肺泡 肺部毛细血管。 O2 CO2泌尿系统:血管 肾脏形成尿液。 大 部 分 代 谢 废 物循环系统:由上述内容可看出血液是所有生命活动的中转站,它的成分能充分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2)间接参与调节稳态的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3稳态失调与相关疾病疾病名称 内环境理化性质变化 引起疾病的症状尿毒症 尿素等代谢废物在体内积累 自身中毒综合征糖尿病 血液中葡萄糖含量过高多食、多饮、多尿、口渴、饥饿感强烈、身体消瘦高原反应 体内缺氧,血氧过低 头痛、
7、乏力、心跳加快感冒发烧 体温过高,影响酶的活性 食欲不振、四肢无力严重腹泻 丢失大量的水和无机盐 疲倦、全身不适、恶心题组冲关1下列关于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长期饮用弱碱性的水会大幅改变内环境的 pHB内环境是一个主要由 H2PO /HPO 构成的缓冲体系 4 24C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调节D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解析:选 D 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能够维持人体内环境的 pH 在相对稳定的范围,长期饮用弱碱性的水不会大幅改变内环境的 pH。内环境缓冲体系主要由 H2CO3和 HCO 构成;维 3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8、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各器官和系统的活动。2下面是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示意图,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甲、乙表示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B三种调节方式中,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C丙、丁可以表示温度和酸碱度D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不可以变化,否则机体就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解析:选 D 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的稳定,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变化,如果超出这一范围就会影响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Error!核 心 要 点 二 实 验 : 生 物 体 维 持 pH稳 定 的 机 制1实验结果及结论材料 图示 结果自来水滴加 HCl 后,自来水 pH 逐渐减小;滴加 NaOH 溶液后,自
9、来水 pH 逐渐增大缓冲液在一定的范围内,无论滴加 HCl 还是NaOH 溶液,缓冲液的 pH 均保持相对稳定生物材料在一定的范围内,无论滴加 HCl 还是NaOH 溶液,生物材料的 pH 均保持相对稳定结论生物材料的性质类似于缓冲液而不同于自来水,说明生物材料内含有缓冲物质,能够维持 pH 的相对稳定2实验注意事项(1)加入酸或碱时,要一滴一滴地加入,并严格控制滴数。(2)HCl 和 NaOH 均有腐蚀性,要避免其与皮肤和眼睛接触。(3)冲洗烧杯一定要充分,否则将影响实验结果。(4)至少选两种生物材料进行实验。(5)加入酸、碱后要待其稳定后再测 pH。(6)绘制 pH 变化曲线时可用不同颜色
10、的笔或实虚线标明。(7)绘制坐标曲线时要注明横轴、纵轴所代表的意义及相应单位。3人体 pH 稳态的维持(1)稳态维持的原因: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如:NaHCO3H2CO3、NaH 2PO4Na2HPO4等。(2)维持机制: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血浆后,可以和缓冲物质发生反应,反应产物可以通过肺或肾脏排出体外,从而使血浆的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图示如下:题组冲关3下列关于“生物体维持 pH 稳定的机制”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HCl 和 NaOH 都有腐蚀性,应避免其与皮肤和眼睛接触B每种实验材料测定完成后,都必须将烧杯充分洗净,才可倒入等量的另一种实验材料C从加入 HCl 或 NaOH 溶液后的
11、变化来看,生物材料更像缓冲液D根据所得实验数据,画 pH 变化曲线时,一般以 pH 为横轴,以酸或碱的量为纵轴解析:选 D A、B 两项描述的是本实验应该注意的问题。根据所测得的实验数据,画 pH变化曲线时,一般以酸或碱的滴数为横轴,而以 pH 为纵轴。结果显示,生物材料中加入 HCl或 NaOH 溶液后的变化情况与缓冲液很接近。4分别向 20 mL 的新鲜血浆中滴加相同浓度的稀 HCl 和稀 NaOH 溶液,血浆酸碱度变化与滴加滴数的关系正确的是( )解析:选 D 血浆中含有 H2CO3/NaHCO3、NaH 2PO4/Na2HPO4等缓冲物质,从而使 pH 稳定在7.357.45。向 20 mL 的新鲜血浆中滴加相同浓度的稀 HCl 和稀 NaOH 溶液,开始时由于受缓冲物质的影响,血浆 pH 相对稳定,当超过其调节能力时,pH 就会急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