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木假山记(自读课) 走近作者苏洵(见名二子说) 相关背景我国自汉代以来,园林中已造假山,魏晋以后,又有假山清供,置于几案之上,以供赏玩。到唐宋时期,欣赏假山的风气已经很盛。但假山之料多是山石,以木为山者,并不多见。苏洵的木假山,实为审美发现一奇,自此以后,又开创了木假山清供的新领域。据苏轼木山并叙和梅尧臣、苏辙木山诗得知,这木假山是苏洵在家乡时,用“貂裘”从一位“溪叟”那里换来的,木质为楠木, “雨侵藓涩得石瘦” ,形成逼真的三山。苏洵得之,因“为之记与诗”(诗已佚)。苏家对此木假山一直很珍视。老苏当年,曾与友人赏玩,由梅尧臣写诗题咏,可以想见当时之盛。后老苏归乡,木假山藏于眉山老家。三十年
2、后,苏辙之子千乘又得一五峰木假山, “益奇” 。苏轼、苏辙嘱其带回老家,并把三苏及梅之诗文“并刻之其侧” ,珍藏于家。2 文意感知3文章先借助树木生长之难、发现木假山之难,形象地比喻了人才成长之艰难,含蓄地表达了对封建社会不重视人才的不满。然后借对家中那座木假山的描写,形象地写出了做人应该具有的品德和气节。 思维导图一、通假字予见中峰魁岸踞肆 同“倨” ,译为“高傲,傲慢” 二、古今异义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何可胜数古义:村野之人 今义:指未开化的人;指性情粗野的人三、一词多义1伐Error!2数Error!3徒Error!4而Error!四、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名词作动词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何可
3、胜数 伐而为薪则为人之所材 当作材料2动词活用动词的使动用法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 使折服3形容词活用形容词作动词4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 远离五、文言句式1被动句(1)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动词“伐”为语意上的被动)(2)则为人之所材。(“为所”表被动)(3)则为好事者取去。(“为”表被动)(4)不为好事者所见,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为所”表被动)2省略句(1)幸而至于任(之)为栋梁则伐。(2)强之以(之)为山。3状语后置句(1)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应为“于湍沙之间漂沉汩没”的倒装)(2)出于湍沙之间。(应为“于湍沙之间出”的倒装)1树木生长过程中会遭遇到哪些幸与不幸?明确:不幸“或蘖而殇
4、,或拱而夭” “任为栋梁则伐” “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幸“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不知其几百年,而其激射啮食之余” ,而成为了木假山,被“好事者取去” ,得以“脱泥沙而远斧斤” ,远离险恶的环境最大的不幸不被人们发现,却被樵夫农民当作了木柴,那又是“不幸者之中”的“不幸者”了。这样的不幸者,相比在生长过程中就遭遇不幸的树木,其不幸程度更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价值,却不被人们发现赏识2作者家里的木假山有怎样的遭遇?它的幸运在作者看来是什么原因?明确:“蘖而不殇” , “拱而不夭” , “任为栋梁而不伐” , “风拔水漂而不破折,不腐” ,“不为人所材” , “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
5、。自己特别赏识这木假山,联想到社会现实,作者只能归结为“数”了,也只能看作是一种命运的安排了。3比较第一、二两段文字的异同,说说为什么第二段很多内容在第一段已经写过却没有重复之感。明确:第一段围绕“幸”与“不幸” ,叙述木的生长过程和由木到木山的演变过程。第5二段写“予家有三峰”的木假山,正是经历了上述演变过程,经受了多种磨难,成为苏家的珍爱物。这两段是用复叠的手法来写木假山,但不是简单重复,字句有所改变、更换或节略,产生一种“回环”的美感。作者用这种手法实际上暗示了当时社会上人才遭到压抑和摧残的情况。4作者借助树木的不幸,寄托了怎样的寓意?明确:作者借树木的不幸,隐喻人生的曲折和坎坷。在人才
6、容易受到压制的古代社会,有多少知识分子处在厄运之中,又有多少有用人才被无端毁掉。偶尔被看中取用,也逃不脱供人装饰门面的命运。 写法鉴赏1层次分明,结构清晰清代著名的文章评点家林云铭留说:“全篇层折虽多,却是一气。虽一气中亦可分两段也。上段以幸不幸,归本数字;下段以可感可敬,紧接理字。 ”2托物言志,感慨深沉联系作者的生平,我们能够看到木的生长和木山形成的曲折漫长过程,正是苏洵所经历的人生道路,木山的幸与不幸正是苏洵的遇与不遇,三峰的风格、气节正是苏洵的道德风尚。显然苏洵是以木山自比、三峰自况的。当然也可以扩大一点说,三峰是比喻“三苏” ,其凛然不屈、岌然不阿的风骨,俨然“三苏”小影。苏轼、苏辙
7、仕途坎坷,屡遭贬谪,升降沉浮,始终不屈其志,不阿附迎合,正是如此。 素材挖掘予见中峰魁岸踞肆,意气端重,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二峰者庄栗刻峭,凛乎不可犯,虽其势服于中峰,而岌然无阿附意。应用角度苏洵爱其家中所藏的三峰木假山,不只是因其似山可供人赏玩,更因其中峰意气端重,左右二峰庄栗刻峭,凛乎不可犯。苏洵生活的北宋时期,从朝廷到市井,世风不正,他极端鄙视那些阿谀奉承、卑躬屈膝的小人,独标旁之二峰“岌然无阿附意”的品格,赞赏这种“庄栗刻峭,凛乎不可犯”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这句话表现了苏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个性,彰显出苏洵高尚的人格力量,寄慨遥深,耐人寻味。这句话可用在“傲岸个性” “高尚人格”等作文中。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