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一政治文明历程第三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5讲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brainfellow396 文档编号:1212944 上传时间:2019-05-2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3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专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一政治文明历程第三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5讲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江苏专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一政治文明历程第三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5讲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江苏专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一政治文明历程第三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5讲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江苏专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一政治文明历程第三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5讲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江苏专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一政治文明历程第三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5讲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第三单元 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近代前期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等战争,中华民族进行了英勇不屈的反抗;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侵略战争第一次取得的完全胜利。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大事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与人民民主。第 5 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两次鸦片战争2,轻 巧 识 记 两 次 鸦 片 战 争概 念 阐 释 片 面 最 惠 国 待 遇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在通商口岸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

2、或豁免权等待遇。最惠国待遇的取得必须有条约和根据,一般是相互的。片面最惠国待遇,就是外国要求中国给予最惠国待遇,但它们并不以最惠国待遇给予中国,因此是“片面”的,单方面的。史论术语填后背诵鸦片战争是英国资产阶级拓展海外市场、掠夺生产原料的必然结果。林则徐虎门销烟给了英国侵略者发动战争的一个借口,是表面现象。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两场战争的目的一脉相承,第二次鸦片战争侵略规模扩大,侵略区域从沿海深入到内地,攫取中国更多的领土和主权,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程度加深;两次鸦片战争客观上反映了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商品输出的要求。

3、两次鸦片战争都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的社会制度落后。甲 午 中 日 战 争 和 八 国 联 军 侵 华 战 争34轻 巧 识 记 马 关 条 约 内 容思 维 深 化 台 湾 人 民 的 反 割 台 斗 争(1)原因:中日马关条约规定割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2)经过:台湾各族人民在丘逢甲、徐骧等领导下组成义军,与刘永福的黑旗军并肩作战,痛击日军。(3)影响:在日本统治台湾的半个世纪里,台湾人民反对殖民统治,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概 念 阐 释 “资 本 输 出 ”是资本主义发展高级阶段对外经济侵略的主要手段。 “资本输出”指资本主义国家为获得高额利润,用过

4、剩资本向其他国家投资或贷款。资本主义列强对华经济侵略在 19 世纪 70年代以前以商品输出为主,但也开始了早期的资本输出。19 世纪晚期后,西方侵华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易 误 指 正 对 半 殖 民 地 半 封 建 社 会 的 理 解错误理解:中国社会一半是殖民地社会,一半是封建社会;中国社会在政治上是半殖民地的,在经济上是半封建的;中国沿海地区是殖民地社会,内地是封建社会。正确理解:半殖民地是失去部分而不是失去全部国家主权;半封建是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半殖民地主要是从国家的政治地位上看的,半封建主要是从社会经济结构上看的;从社会发展形态而言,中国成为半殖民地是历史的沉

5、沦,成为半封建则是历史的进步;半殖民地是促成半封建的原因,半封建又是半殖民地的基础。史论术语填后背诵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表明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洋务运动的失败;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列强对华经济侵略进入了资本输出的新阶段。八国联军侵华是列强瓜分中国的一次集体侵略, 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清政府已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列强侵华一方面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和主权,具体表现在对人民基本生存权、政治、经济上的破坏;另一方面,列强在侵华的同时传播了先进生产方式和思想,给中国的旧制度、旧观念以前所未有的冲击。义和团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具体表现为提不出

6、正确的指导思想,缺乏统一的领导,没有科学的革命纲领,斗争方式落后。51陈旭麓说:“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 ”陈旭麓先生评价的这场战争( )A改变了中国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性质B开始了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的历程C刺激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历史进程D形成了列强公开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解析:选 A 根据题干中“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可知这场战争指的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故 A 项正确。2近代某一事件后,日本对华人不再优待尊重,甚至对华人充满了鄙视,也不再把中国视为其近代化的对手,提出要充当东洋的盟主。这一事件使( )A中

7、国领土主权开始遭到破坏B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C江苏苏州被开辟为通商口岸D清廷完全沦为西方列强工具解析:选 C 材料中“日本” “东洋”说明是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开放苏州、杭州、沙市和重庆为通商口岸,C 项正确;A 项和 B 项是鸦片战争的影响;D 项是辛丑条约的影响。3.下图漫画反映了近代中国某场战争,它附有生动的文字说明:“小小的、矮矮的小家伙跑到瓷器店里欺负中国人” 。这场战争( )A开放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B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C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D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解析:选 C 根据材料中“小小的、矮矮的小家伙跑到瓷器店里欺

8、负中国人”可知指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故 C 项正确;A、D 两项为鸦片战争的影响,B 项为八国联军侵华的影响,故排除。4 “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 ”下列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日本获得赔款增强国力6B三国还辽旨在维护中国主权C中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D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解析:选 B 根据材料可知甲午战争后,中国的赔款增强了日本的国力,中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故 A、C、D 三

9、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三国干涉还辽是为了控制日本在远东的势力,不是维护中国主权,故 B 项符合题意。5 “道光后期以来,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确立。 ”与“转折点”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解析:选 D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以此“转折点”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为辛丑条约 ,故选 D 项。 主 题 一 天 朝 的 崩 溃 , 社 会 的 转

10、 型 鸦 片 战 争 及 影 响史料一 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木中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会解体一样。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史料二 我们反思这场战争,不是计较一场军事战争的胜负,它不是一个军事问题,而是一个思想问题,中国文明,经教你读史从史料一中反思鸦片战争对中国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影响,反映了在西方列强的冲击下,中国传统社会体制必然走向解体。从史料二划线部分中体会鸦片战争对中国文明转型的影响,即用现代化的眼

11、光看鸦片战争给早期现代化带来的影响。史料三表明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划线部分表明了它是中国社会转型的开始。史论形成鸦片战争的影响(1)政治: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到破坏,中国开7历了内部的改良与革命,还有外来的侵略和支援,从清朝的封闭和黑暗的中世纪文化,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裴钰改变中国鸦片战争英国出兵 170 周年反思史料三 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其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近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茅海建天朝的崩溃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2)经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12、,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3)思想文化: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抛弃陈腐观念,注目世界,探索新知,掀起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4)总体上促使中国被迫向近代社会转型,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主题二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群魔盛宴”综合认识近代列强侵华 史料 一些有识之士,如两江总督沈葆祯,台湾巡抚刘铭传等看出“倭人不可轻视” ,但朝廷和大部分政要对日本的认识还停留在“蕞尔小邦”的阶段,“不以倭人为意” 。李鸿章想利用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遏制日本,解除中日军事对峙他认为“列强必有区处,必有收场”,命令部下“静守勿动” , “保舰勿失” ,既贻误

13、了军机,又影响了士气。朝鲜战场失利,李鸿章在向朝廷汇报:“平壤之败,因由寡不敌众,亦因器械之相悬,并非战阵之不力。”李鸿章的结论是“彼之军械强于我,技艺强于我” 。黄海战后李鸿章更加保守,对海战完全失去信心。此后,舰队只是困守港口,北洋海军作为一个战略军事力量,拱卫渤海的使命就此不复存在。服务于北洋舰队的外籍人士肯宁威说:“中国人在鸭绿江上(指黄海海战)是可以得胜的,假使他们的炮弹不是实着泥沙。这不是海军提督的过错,而是军需局的坏蛋官吏的罪恶。 ”以上史料均摘编自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教你读史抓关键语句逐层分析是解读本史料的关键。第一段指的是清政府盲目自大缺乏预见;第二段的意思是清政府消极备战;第

14、三段中李鸿章的结论过于强调军事装备优劣;第四段中“拱卫渤海的使命就此不复存在”表明清政府丧失了渤海的制海权;第五段中“坏蛋官吏的罪恶”表明清政府吏治腐败。史论形成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1)认识原因: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信奉“武器决定论” 。(2)战略失误:一味依靠外国调停,没有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力量上;放弃和丧失制海权。(3)政治原因:腐朽没落的封建统8治,政治腐败。(4)外部因素:日本明治维新后综合国力迅速提高,对外扩张蓄谋已久,战前准备充分。1第二次鸦片战争史料 为了适应外商对农业产品业已增加了的需要新贸易市场尚待确立,新部署尚待进行。自从条约缔结以来,因我们对

15、华通商的扩展有限而感到的许多失望届时我们当有权要求中英条约修订。探究 史料中“自从条约缔结以来”指的是什么条约?哪些文字最能反映英国要求修约的原因?你对此有何评论?提示 (1)中英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2)“为了适应外商对农业产品业已增加了的需要” “新贸易市场尚待确立” 。(3)这些言论反映了英国要进一步抢占中国市场,掠夺原料,扩大侵华权益。2近代通商口岸的开辟史料 1840 年起至 1930 年间,中国共开放 77 个城市作为通商口岸,通商口岸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特殊产物。就通商口岸与中国近代史关系,不同的观察视角会有不同的评价。 毛泽东认为,帝国主义利用通商口岸为基地,造成 “买办的

16、和高利贷的剥削网” ,培养出为帝国主义服务的“买办阶级和商业高利贷阶级” ,便利其剥削广大中国农民。探究 据史料指出毛泽东是运用什么史观来观察近代通商口岸的影响的,并运用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来评价通商口岸。提示 史观:革命史观。评价:全球史观:通商口岸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中国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文明史观:通商口岸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3列强侵华的方式和趋势史料 下图是近代列强侵略环渤海地区和中国人民抗争示意图。9探究 概括说明列强对该地区的侵略呈现出怎样的变化趋势。提示 侵略范围不断扩大,由沿海深入内地;由经济侵略到政治军事控制。4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史料

17、李鸿章 1895 年 3 月 19 日在日本马关指出:“此次战争,实获两个良好结果。第一,日本利用欧洲式之海陆军组织,取得显著成功,足以证明黄色人种亦决不逊于白色人种;第二,由于此次战争,中国侥幸得以从长夜之梦中觉醒,此实为日本促成中国发奋图强。日本有不弱于欧洲各国之学术知识,中国有天然不竭之富源,如两国将来能相互合作,则对抗欧洲列强亦非至难之事。 ”蹇蹇录中译本探究 概括说明李鸿章对中日甲午战争影响的认识并加以评价。提示 认识:否定种族歧视理论;促进中华民族觉醒;要求中日联合共抗欧洲列强。评价:其观点掩盖了战争侵略的性质,没有看到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巨大灾难,表现了其迎合日本侵略要求的一面和

18、封建统治的腐朽。一、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1.继续(1)从背景看,都是发生在工业革命后的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为发展资本主义,列强竭力寻找海外市场。(2)从目的看,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3)从性质看,都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殖民掠夺战争。(4)从结果看,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条约,攫取了大量侵略权益。2扩大(1)从目的看,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2)从战争过程看,侵略者的数量由英国变为英法两国,侵略时间由两年延长为四年,侵略范围由中国东南沿海扩展到整个沿海地区,并侵入北京。(3)从影响看,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外国经济侵略势力10扩张到沿海各

19、省,并伸向内地;清朝统治者开始投靠侵略者,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二、从不同层面看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1)确立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社会地位。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对华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通过对中国经济的掠夺和控制,操纵了中国的政治,使中国社会迅速陷入半殖民地化境地。(2)客观上刺激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帝国主义的侵略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也促使清政府对民族企业的政策做出了调整。(3)唤起了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甲午战败,一方面,证明了只改变经济制度而不改变政治制度的洋务运动的失败

20、;另一方面,列强瓜分狂潮日烈,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中国社会各阶层都在试图以自己的方式拯救民族危亡, “实业救国” 、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等相继兴起。三、列强侵华的方式、趋势及阶段特征1侵华方式(1)经济侵略: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输出资本。(2)政治侵略:控制中国的内政和外交。(3)文化侵略:在中国传教、游历,文化入侵。(4)军事控制:驻扎军队,控制京津。2趋势(1)侵略范围不断扩大,由沿海深入内地。(2)经济侵略日益加强的同时,不断渗透政治与军事控制。3阶段特征(1)19 世纪 4060 年代:侵华国家:主要是英、法,其次是美、俄。侵略范围:主要是在东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侵略方式:

21、主要是武力侵略,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各种特权,加紧商品输出,掠夺原料。(2)19 世纪 70 年代至 20 世纪初:侵华国家:英、法、美、俄、德、意、日等。侵略范围:向中国内地扩展。侵华方式:在发动军事侵略的同时,由“中外和好”到瓜分中国再到“以华治华” ,经济上以资本输出为主。(3)20 世纪初至新中国成立以前:侵略国家:美日成为侵华主要国家,先是日本独霸中国,后是美国确立优势地位。11侵华手段:主要是扶植代理人“以华治华” 。题组一 两次鸦片战争1(2014江苏高考)下图是清道光帝给参与谈判大臣所下达谕旨的部分内容,该谕旨( )A颁发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B隐含着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C导致了社会

22、性质的根本改变D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解析:选 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鸦片战争。依据“清道光帝给参与谈判大臣所下达谕旨的部分内容”可知,该条约还未签订,因此 C 项错误。由谕旨中道光帝准许厦门、宁波、上海等地贸易,说明颁发于鸦片战争期间,故 A 项错误。依据“香港仍坚持赏借 ”,可知道光帝的天朝上国思想浓重,但并不坚决捍卫国家主权,故 B 项正确,D项错误。题组二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2016江苏高考)下表是 18941914 年英、日等国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年份 英国 日本 其他国家1894 69.49 6.26 24.251900 62.99 11.20 25

23、.811905 55.71 14.04 30.251910 50.89 16.14 32.971914 48.31 20.39 31.30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A 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B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英国国际地位的明显下降C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12D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解析:选 A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解读表格中的数字信息。据表格数据可知,18941914 年日本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不断上升,说明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对华经济侵略不断加强,A 项符合题意;英国国际地位下降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排除 B 项;这一时

24、期列强侵华以资本输出为主,C 项错误;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与史实不符,排除 D 项。3(2010江苏高考)下图展示了近代某一次重要战役,对此叙述正确的是( )A战役结束后清舰队全军覆没B清朝军民反割台斗争的关键战役C清军将领邓世昌于此役壮烈殉国D战役发生于清军运兵朝鲜途中解析:选 A 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由地图上“威海卫” “清舰队” “日舰队”等可知,该战役是威海卫战役。威海卫战役后北洋舰队全军覆没,A 项说法正确;B 项说法显然与题干无关;邓世昌壮烈殉国于黄海大战,C 项说法错误;发生于清军运兵朝鲜途中的是丰岛海战,D 项说法错误。4(2

25、017江苏高考)民国年间,许多知识分子忧国忧民,思考国家的发展道路。阅读下列材料:材料 地球的面皮有限,而列强的欲望无穷。在这个情势下,亚洲人民只有三条道路可走。其一,是效法列强的武备以自救,代表是日本,以武力自救, “卖灵魂以得邦国” ,不是值得我们赞美的;其二,是因不肯效法而沦为列强的奴属,代表是印度;其三,是凭着自己的天才,另去创造一条新道路。彷徨于这两条歧路之间,而又未能另自创出一条新道路者,则有我们的中国。帝国主义在我国所发生的不幸结果,我们都已知道。远者如鸦片战争及它的结果,近者如英国强占威海卫,俄国强占大连湾,德国强占胶州湾。在这丑恶的两条道路外,我们能另想出一条自尊而又能自救的

26、新道路吗?这条新道路是可以找到的,但却不是容易找到的。摘编自陈衡哲西洋史(1924 年)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说明日本和印度所走的是什么道路,指出二者走上不同道路的共同背景。13(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 19 世纪后期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就材料中作者提出的中国“道路”问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 字左右。)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信息“效法列强的武备以自救以武力自救, 卖灵魂以得邦国 ”“不肯效法而沦为列强的奴属”等回答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中“地球的面皮有限,而列强的欲望无穷” “沦为列强的奴属”等信息回答。第(2)问,本题对中国“道路”

27、问题的探索,体现出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的强烈愿望,符合当今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主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 世纪后期,随着列强侵略的加深,中国人民深入探索救国道路指的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而掀起的维新变法运动。回答时要按照题目要求,写成小论文,做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答案:(1)道路 日本:积极自救后侵略扩张。印度:不积极自救沦为殖民地。背景:遭受西方列强侵略。(2)略。5(2015江苏高考)甲午之役,民族之殇。对此,史学家陈旭麓说:“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旅顺陷后,海军提督

28、丁汝昌褫职,仍统海军驻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日舰集大连湾,将袭威海,先攻登州,陷荣城。 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无何北台陷,宗骞奔刘公岛。 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刘公岛中大扰。诸洋员请姑许乞降,以安众心,汝昌不可。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诸将推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日军受降。材料二 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国,日本不得与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

29、,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以上材料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威海之战战场态势的特点,归纳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观原因。(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3)结合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相关史实,对“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这一论断加以说明。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一“坐守而已”等信息概括威海之战的战场态势;第二小问,注意要从“主观原因”角度作答。第(2)问,依据战后多个列强在华强占租借地、14“中国乃不国矣”等信息,再结合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分析其危害。第(3)问,联系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史、探索史并结合这一时期中国政治、思想文化的状况加以说明。答案:(1)特点:敌攻我守(被动挨打);海陆交织(局处海嵎)。原因:北洋舰队避战不出;将士贪生怕死;洋员鼓动投降;主帅指挥不力。(2)危害: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民族危机的加深);刺激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野心。(3)说明:甲午战争客观上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激发了政治变革思潮;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现代化)进程。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