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 28 讲巩固练编者选题表考点 角度 题号余粮收集影响民众生活 1新经济政策的特点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影响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3苏联工业化的背景 4苏联决定加快农业集体化的步伐 5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 6苏联实现工业化的愿望强烈 7斯大林模式1933 年中国对苏联实行五年计划的态度 8苏联农业问题阻碍发展 9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为技术领先提供了保障 10勃列日涅夫改革后期趋于停滞 11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政治和时代烙印反映出对斯大林模式的批判和突破 12综合 13、14一、选择题1.1920 年末至 1921 年初,农民暴动席卷西西伯利亚、坦波夫省和沃罗涅日省、
2、伏尔加河中游地区、顿河流域、库班、乌克兰和中亚等地。至 1921 年有 50 多起大规模农民起义发生,几乎没有一个省份不在某种程度上存在所谓的“盗匪”。材料所述现象的原因是( )A.苏维埃政权面临敌对分子的进攻B.苏俄国内战争加剧了社会矛盾C.不明真相的群众受到反动派蛊惑D.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解析:D 1920 年末至 1921 年初,苏俄实行余粮收集制,农民饥寒交迫,不得不起义,故 D 项正确。材料仅强调了农民进行起义,没有涉及敌对分子或反动派,故 A、C 两项错误,1920 年底,苏俄国内战争已基本结束,故 B 项错误。2.蒋介石在访问苏联时的日记中写道:“一、儿童教育周密;二、工
3、人皆施军队教育;三、小工厂租给私人。”据此判断,当时苏联正在( )A.组建红军保卫新生政权 B.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D.用国家资本主义调整经济解析:D 抓住材料中信息“小工厂租给私人”,据此判断这是新经济政策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将部分国有企业以租借和租让的形式转让给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3.1924 年前,苏俄(联)政府与外国企业签订的租让合同有 91 份,但实际履行的很少。1926年后有 60 多家外资企业开工,但到 1929 年,租让给外资的企业产值只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0.6%。这表明( )A
4、.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依然盛行B.战争环境不利于政策推行C.新经济政策背离了国情D.意识形态的矛盾依然尖锐2解析:D 材料体现苏俄(联)政府引进外资,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属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故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被废止,A 项错误;19241929 年国内战争已结束,并非战争环境,故 B 项错误;在苏俄(联)经济凋敝的情况下,新经济政策引进外资,发展私营企业符合国情,故 C 项错误;材料中新经济政策实施后苏俄(联)政府同外国企业签订的租让合同实际履行的很少,且到 1929 年斯大林模式下这种国家资本主义政策基本停止实施,说明苏俄(联)在经济建设上排斥资本主义,反映了意识形态的矛盾尖锐,故 D 项正确
5、。4.1931 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 30%,1932 年占 50%,而且是择优、低价购买。1931 年苏联购买美国机器设备约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 50%。这表明( )A.计划经济体制优于市场经济体制B.苏联迅速实现了全面工业化C.危机迫使美国调整对苏联政策D.经济危机给苏联带来发展机会解析:D 材料没有涉及计划经济体制优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容,故 A 项错误;苏联基本实现工业化是在 1937 年,故 B 项错误;材料反映了经济大危机背景下美国和苏联的经济交往,不能反映出美国对苏联政策的调整,故 C 项错误;经济大危机期间西方国家急于通过产品出口缓解危机,苏联在此
6、形势下,低价择优进口大批机器设备,推动了国内经济的发展,故 D 项正确。5.1930 年苏共中央通过文件规定:“在五年计划内,我们已经不仅像五年计划规定的那样,使 20%的播种面积实现集体化,而且能使绝大多数农户实现集体化。”这表明苏联( )A.重点打造农村经济 B.全面展开经济建设C.努力提高机械化水平 D.经济政策的重大调整解析:D 据材料“在五年计划内,我们已经不仅像五年计划规定的那样,使 20%的播种面积实现集体化,而且能使绝大多数农户实现集体化”可知,苏联决定加快农业集体化的步伐,反映了经济政策的重大调整,故 D 项正确。A 项说法与史实不符,农业集体化为工业化服务,排除。材料仅涉及
7、加快农业集体化的步伐,没有体现全面展开经济建设,排除 B 项。材料没有涉及机械化水平的信息,而是强调加快农业集体化的步伐,排除 C 项。6.(2018河南六市二模)如图是苏联前两个五年计划工农业产值增长示意图。出现这一现象主要在于苏联( )A.经济建设中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B.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C.严峻的国际形势急需实现工业化D.优先发展重工业提升国际地位3解析:C A 项为材料表象,而非原因;B 项为结果而非原因;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一五”计划和“二五”计划都优先发展重工业,这是由苏联重工业落后和在资本主义包围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国际形势决定的,故 C 项符合题意; 题目问的是材料
8、现象出现的原因,D 项表述是实现工业化的影响,排除 D 项。7.据统计,苏联制订“二五”计划时,规定重工业、轻工业、农业投资分别增长 0.97 倍、1.4 倍、1 倍。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重工业、轻工业、农业投资分别增长了 1.39 倍、1 倍、0.54 倍。这说明( )A.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B.苏联实现工业化的愿望强烈C.经济危机严重影响苏联经济D.个人崇拜左右国家经济体制解析:B 题干强调的是苏联“二五”计划实际执行过程与原订计划之间出现差异,A 项是苏联制订“二五”计划时农轻重投资增长率提出的原因,可排除;材料表明,苏联制订“二五”计划时,对轻工业、农业相对倾斜,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
9、,重工业发展较快,据此可知 B 项正确;苏联“二五”计划是在 19331937 年,19291933 年经济危机为苏联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到 1937 年,苏联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二位,C 项错误;D 项错在“个人崇拜”,材料并未体现这一点。8. 1933 年 8 月,中国东方杂志发表的风靡世界的经济统制论中写道:“苏联的五年计划上的新生活,不单是该国的一大经济的试验,实在是人类全体的经济生活之一大社会主义试验。”此言论( )A.表明学习苏联成为了世界潮流B.肯定“五年计划”试验的价值C.揭示了计划经济适合人类全体D.说明了自由主义经济已被摒弃解析:B A 项错在“世界潮流”,不符合史实;材料时
10、间为 1933 年,处于经济大危机时期,根据材料“五年计划上一大社会主义试验”,这是对苏联“五年计划”成果的认同,故答案为 B 项;材料只是认为苏联五年计划是人类全体的经济生活之一大社会主义“试验”,没有说试验的推广范围,故 C 项不准确;材料未提及自由主义经济,故 D 项排除。9.学者陈义初指出,苏联在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重视发展农业,农业投资在国民经济基建投资总额中的比重不断增加,19611965 年是 19.8%,19661970 年为 23.4%,19711975 年则是 26.5%,这在当时世界各大国中居首位。由此可见( )A.苏联工农业发展失衡的局面得以改变B.苏联的农业改革取得
11、了巨大的成效C.苏联领导人将农业改革作为改革的重点D.农业问题成为阻碍苏联发展的重要因素解析:D 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轻工业、农业与重工业比例失调,农业投资不足。苏联加强对农业投资,正说明农业存在大问题,故 D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苏联工农业发展失衡的局面得以改变,且此表述与史实不符,故 A 项错误。苏联的农业改革并没有取得巨大的成效,故 B 项错误。19611964 年,处于赫鲁晓夫执政时期,是以农业作为改革的重点,到了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改革重点是工业,故 C 项错误。10.(2018河北石家庄质检)下表为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在航空技术领域的成就,据此可推知这
12、一时期( )1957 年 成功进行世界上第一枚洲际导弹发射试验 比美国早43 月 3 日 9 个月1957 年10 月 4 日 成功向太空发射一枚人造卫星比美国早近4 个月1961 年4 月 12 日 成功发射载人宇宙飞船,并安全返回地面比美国早10 个月A.美苏争锋中苏联取得了战略优势B.苏联率先采用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C.改革是苏联科技进步的根本动力D.苏联的体制为技术领先提供了保障解析:D 材料数据只反映了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在航空技术领域的优势地位,不能说明美苏争锋中苏联取得了战略优势,故 A 项错误;材料数据也无法体现苏联率先采用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故 B 项错误;20 世纪五六
13、十年代苏联的改革并不是苏联科技进步的根本动力,故 C 项错误;当时苏联仍处于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之下,为技术领先提供了保障,故 D 项正确。11.(2018河北衡水摸底)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工业生产的主要指标方面,苏联与美国的差距迅速缩小,而到 70 年代则扩大了。这反映出( )A.西方和平演变战略成功 B.美苏争夺重点的转移C.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D.苏联改革趋向于保守解析:D 苏联解体表明西方和平演变成功,是在 20 世纪 90 年代,故 A 项错误;整个冷战期间,美苏的争夺重点一直是在欧洲并未转移,故 B 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美国经济在 20 世纪 70 年代陷入了“滞胀”阶段而
14、发展放缓,故 C 项错误;20 世纪 70 年代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苏联的改革步伐逐渐放缓且日趋保守,因而与美国工业生产的主要指标差距日益拉大,故 D 项正确。12.(2018湖北武汉调研)苏联电影往往带有强烈的政治和时代烙印,如某一时期涌现出的斯大林综合征1953 年寒冷的夏天国际女郎摇滚式的悲剧等电影。这些电影主要折射了( )A.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模式 B.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C.勃列日涅夫的军备竞赛 D.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解析:D 这些电影反映出苏联社会的阴暗面,反映出对斯大林模式的批判和突破,故 A 项错误;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主要针对斯大林个人,未突破斯大林模式,故 B 项错误
15、;勃列日列夫的军备竞赛也未突破斯大林模式,故 C 项错误;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突破了斯大林模式,揭露出苏联社会的阴暗面,故 D 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苏联工业化创造了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模式,即通过国家职能部门制订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这种类型的工业化伴随着高度的独立自主,带有强制性。这是一种在内部自发经济动力不足的条件下以非常手段进行的赶超型工业化道路。在工业化初期阶段,其资金积累的唯一来源是农业,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交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得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的价格剪刀差的办法,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这是一种以牺牲农业的利益来达
16、到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材料二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 1953 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 20 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1956 年,毛泽东又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5已经定了的。但绝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如果没有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
17、。(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工业化与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异同。(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1956 年前后新中国对苏联工业化模式认识的变化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历史背景。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发展工业化是指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一五”计划,从工业、经济体制、农业等方面与材料一苏联的斯大林模式进行比较,得出异同点。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 1953 年新中国效仿苏联工业化模式到材料二“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分析回答;第二小问,结合 1956 年苏联经济、政治相关史实和材料二中体现出的中国工业化建设道路的探索,总
18、结历史背景。答案:(1)相同: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走社会主义道路。不同:苏联一味片面发展重工业;新中国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意识到兼顾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比例的重要性。苏联工业化模式过度牺牲农业和农民利益,导致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新中国主张把发展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相结合,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全面建设。苏联工业化具有高度的独立自主性;新中国初期的工业化一定程度上借助了苏联的援助。(2)变化:由“以苏为师”转向“以苏为鉴”(或从全盘肯定变为部分否定)。背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苏共二十大的召开破除了对斯大林及其发展模式的迷信;总结了我国工业化建设的经验教训。14.(2018河南
19、濮阳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9271936 年苏、美、日、德、法、英六国粗钢产量统计(单位:万吨)年份 苏联 美国 日本 德国 法国 英国1927 358.8 4 565.6 168.5 1 626.7 8 38.0 924.31928 425.1 5 237.1 190.6 1 447.6 947.9 865.61929 485.4 5 733.9 229.4 1 621.0 971.6 979.11930 576.4 4 135.3 228.9 1 151.1 944.4 744.31931 562.0 2 636.2 188.3 826.9 781.6 528.61932 59
20、2.7 1 390.1 239.8 574.7 563.8 534.61933 684.2 2 360.5 319.8 758.6 657.7 713.71934 969.3 2 647.3 384.4 1 188.6 615.5 899.21935 1 252.0 3 464.0 470.4 1 641.9 627.7 1 001.71936 1 633.9 4 853.4 522.3 1 917.5 670.8 1 197.4据日本钢铁联盟钢铁统计委员会钢铁统计要览1970 年版从表中提取与世界史相关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紧扣表中数据,史论结合)解
21、析: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依据材料表格信息从美苏等国粗钢产量中提取任意一个信息作为论点。分析表格中苏联的数据,可以得出在 19271936 年苏联粗钢产量整体呈不断增长的趋势,得出论题:苏联粗钢产量整体持续增长,工业发展迅速。然后结合所学史实进行分析,19271936 年苏联国内逐步确立斯大林模式,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粗钢作为重工业的组成部分产量不断增长,而同时资本主义国家爆发经济危机,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推行计划经济,未受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波及。分析表格中美国的数据,可以得出在 19271929 年美6国粗钢产量绝对数值远远高于其他国家,但是 19301932 年产量大幅度下降,1933 年
22、后开始小幅回升,1936 年基本恢复到下降之前的产量,得出论题美国粗钢产量呈现升降升轨迹,工业发展起伏巨大。结合美国历史背景分析,19271929 年产量高,是由于一战后政治环境相对稳定;19301932 年产量大幅度下降是因为经济危机爆发,造成工业产量急剧下降;1936 年基本恢复到下降之前的产量是因为罗斯福新政使工业生产得到恢复。另外,其他几个资本主义国家也可从经济危机导致下降,后来政府采取经济干预措施(德国、日本军国主义政策)促使产量回升的角度归纳论题。论述要依据材料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从该国国内和国际环境两个视角进行分析,最后从结论角度进行总结说明。答案:示例 1:论题:苏联粗钢产量持续增长,工业发展迅速。阐述:斯大林模式的确立;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的实施;计划经济体制抵御了世界经济危机冲击;苏联经济发展存在比例失调弊端。示例 2:论题:美国粗钢产量呈现升降升轨迹,工业发展起伏巨大。阐述:一战后政治环境相对稳定;经济危机爆发,造成工业产量急剧下降;罗斯福新政使工业生产得到恢复。(“示例”仅作为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