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桃江一中 2019 年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历史文科试题时量:80 分钟 总分:100 分一、选择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1.西周宗法制是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理的制度。同时,贵族们又力图通过婚姻关系的血缘纽带,与异姓贵族建立宗法伦理关系,形成了同姓为“兄弟”、异姓为“甥舅”关系的以巩固西周王族、贵族利益为核心的奴隶主统治。这说明西周政治的主要特点是( )A.王权和神权结合,具有浓厚的迷信色彩 B.按照宗族血缘关系实现对地方的控制C.实现了国家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 D.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相结2.“春秋时代灭国在六十以上,但其中大部分是以夷灭夏,和以夏灭夷。
2、诸侯国之间相灭的只占少数,姬姓国相灭的例子更是少数。而在列国内部,大夫固然有时逐君弑君,却还要找一个比较合法的继承者来做傀儡。”材料中的这种现象最能反映( )A.春秋时期夷、夏之间矛盾尖锐、战争频繁B.宗法制仍是春秋时期维系政治秩序的基础C.春秋时期分封制已经开始逐步地走向崩溃D.三纲五常的伦理观念在春秋时期已经确立3.石培华在中国历史纵横写道:“中国封建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反智主义倾向,即反对理性,经验守旧,这是封建宗法政治又一特色。”材料说明( )A.宗法制度为封建社会所沿袭 B.宗法观念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封建社会的发展C.封建社会政治统
3、治腐败无能 D.家国一体的政治模式不利于传统科技的进步4.汉代田庄的生产经营活动主要包括:粮食作物、蔬菜及染料作物栽培,桑蚕作业,禽畜养殖,药材采集。此外,酒、醋、酱等产品的酿造加工,纺织手工业,农具和兵器修造,也被列入日常生产安排之中。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业与商业的互相影响 B.田庄经济的 多样化经营C.自然经济的生产模式 D.小农经济的基础作用5.班固认为汉初分封以“成太宗(汉文帝)之业”,武帝推恩而致“藩国自析”。西汉末年“中外殚微,本末俱弱”,故王莽“生其奸心”。据此推断班固认为( )A.汉武帝有削藩过度之嫌 B.分封有利于巩固大一统- 2 -C.太宗时期实现安平四方 D.外戚
4、专权导致朝野叛乱6.史料记载:“人尝谓辅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更拟;再不符意,谯让随之矣。”据此判断,该辅臣 的身份是( )A.御史大夫 B.刺史 C.同平章事 D.内阁首辅8.有学者指出“从汉朝以迄明清,宰相一旦威权既重,组织形态发育成熟,便会蜕变为闲曹,为皇帝身边发育出来的新的宰相机构所取代。以皇权为中心,中国的 宰相机构呈现出波纹式循环发生状态。”其揭示出的核心问题是( )A.宰相制度逐渐衰落 B.封建官僚机构的日益完善C.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 D.政府监察职能得以完善8.清代学者顾栋高在春
5、秋大事表中指出:“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 土之诸侯未必皆贤,即使因其不贤而易置之,而其政令不能尽出于王朝,其民之视听不能尽属于天子。故常散而不能聚,弱而不强。其易而县邑也,则不然其操纵由一己,其呼吸若一气,其简练教训如亲父兄之于子弟也。”可见县邑制的出现( )A.完成了封建专制国家的统一 B.维系了君臣间的宗法关系C.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根源 D.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9.论语八佾中记录孔子的话:“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荀子说:“由士以上则必以礼节之。”对以上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周监于二代”中的“二代”是指夏商两代 “吾从周”是指孔子尊崇周礼夏商政治文化已成熟 荀 子 指 出 了
6、 礼 乐 制 在 维 护 分 封 制 、 宗 法 制 方 面 的 重 大 作 用A. B. C. D.10.长江三角洲地区到宋代逐渐发展为全国的经济重心,盛产米粮是其典型特征之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广泛流传。但到明代中叶,该地区出现“多种田不如多种地”的价值取向,农户的经营重点转向种植经济作物的“地”。这一现象说明该地区( )A.商品经 济发展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型 B.农业生产的发展呈现出市场化的趋势C.农业雇佣生产加速了农业商品化进程 D.重农抑商思想受到主流价值取向挑战11.据明代东西洋考记载:“夷人悉用银钱易货,故归船自银钱外,无他携来。”此局面持续到清初,民间遂多用外国银钱。这表
7、明明末清初( )- 3 -A.中国外贸在世界居优势地位 B.海禁政策限 制了外贸发展C.商品经济发展冲击农业经济 D.东西方之间以货易货交流频繁12 黄宗羲在原臣中说:“君臣之名,从天下而有之者也。吾无天下之责,则吾在君为路人。出而仕于君也,不以天下 为事,则君之仆妾也;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材料中的主张( )A.有利于缓和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B.是对君主强化统治弊端的反思C.为规范君臣关系提供思想基础 D.深受西方民主启蒙思想的影响13英国布莱克本商会访华团在 1896-1897 年的报告中承认:“毫无疑问,普通衬衣布正在被用进口纱织成的手工土布所代替,对此我们似乎无能为力。”材料从侧面
8、反映出( )A.中国仍然是自然经济占主导 B.中国已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洋布在中国的销售市场日益萎缩 D.民族资本主义对外国经济侵略的抵制14.乌尔比安的论告示中记载:“如果洗衣人收到了一件交付清洗的衣服,而老鼠将衣服咬坏了。那么,洗衣人要对此依照承揽之诉承担责任。”这一案例体现的罗马法原则是( )A.重视证据 B.公平公正 C.契约至上 D.注重程序15 伯利克里说:“我们雅典人自己决定我们的政策,或者把决议提交适当的讨论,最坏的是没有适当地讨论其后果,就冒失地开始行动。”这表明雅典民主特别注重( )A.民主的广泛性 B.决策的合理性 C.程序的复杂性 D.公民集体参政16.“光荣革命
9、就是革命的反革命它在社会结构和价值取向的意义上,起到了革命的意义,同时却抑制了激进革命的发生”。据材料判断,“反革命”指 ( )A.资产阶级向旧贵族妥协 B.议会违背了人民的意愿C.避免了再次暴力斗争的出现 D.资产阶级政变更换国王17.有人指出:德国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在维持一个社会系统稳定性的时候,对内涵发展的阻挠必然导致向外延的扩张,对内部改造的回避和拒绝必然导致对外的冒险。这说明德国体制( )A.留下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隐患 B.有利于维持社会的稳定C.有利于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 D.有利于内部改造的进行18.“历史仿佛在故意卖弄哲理,几次革命都未能巩固共和国,一帮落魄贵族在走投无路中找到的权
10、宜之计,却成了法兰西共和国的真正起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落魄贵族是法国大革命主导力量 B.直到此时法国才第一次建立起共和国C.1875 年宪法标志第三共和国建立 D.法国共和制的最终确立是妥协的产物- 4 -19.“美国联邦宪法既非神授,也非在一定期限内由人类的智慧和决心写出来的最伟大作品,而是一部实际可行的文件。它被人规划来满足某些迫切的需要,并被人修改以适应意外情况。”材料主要反映了美国宪法( )A.是一部完美的法律文件 B.坚持了民主原则C.由少数人操纵进行修改 D.适应了现实的需要20.“它是一个被创造物,但是它有权毁掉它的创造者。它既是一个由立法机构任命的行政体,又是一个
11、可以消灭立法机构的行政体。它是被造的,但它可以破坏;从起源上讲它是派生的,但在行动中它却具有毁灭性。”这里的“它”是指( )A.国王 B.议会 C.内阁 D.首相21.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在今天看来是正常的外交行为,当时的人们却感到愤愤不平。这种“不平”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强烈的国家主权意识 B.对国际外交原则缺少理解C.传统的天朝上国思想 D.不断增强的爱国主义意识22.梁 启 超 说 : “李 鸿 章 之 手 段 , 专 以 联 某 国 制 某 国 为 主 。 夫 天 下 未 有 徒 恃 人 而 可 以 自 存 者 ,必 有 我 可 自 立 之 道 , 然 后 可 以 致 人 而 不
12、致 于 人 。 ”梁 启 超 的 话 意 在 强 调 甲 午 战 争 失 败 的 原 因 是 ( )A.清政府一味依靠国际调停,贻误战机 B.清政府对战争没有预见,缺乏充分准备C.西方列强对日本的纵容和支持 D.清政府始终坚持避战求和思想23.鸦片战争后英国提出了“协定关税”,19 世纪末日本提出“在华设厂”,其共同点是( )A.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B.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C.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D.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创造有利条件24.“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 1839-1842 年同英国的
13、战争,第二次是 18561858 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 1895 年同日本 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受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与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斯塔夫里阿诺斯)作者试图说明( )A.现代化世界大潮中,封闭的国策、落后的经济和僵化的制度必然带来民族的灾难B.战争的屡屡失败,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并被迫中国卷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C.西方国家对于中国发动的战争实际上是现代化文明国家改造世界的唯一正确途径D.落后招致民族的屈辱和反思,中国在阵痛中渐渐走出传统并被迫开始
14、现代化探索- 5 -25.近代史上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最初清政府总希望找机会更改 条约,有时甚至就没打算真心遵守条约;后来清政府却要求“如约者即为应允”“违约者概行驳斥”,即一是自己守约,二是要求对方也守约。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A.清政府对列强条约要求曾全面回绝 B.清政府最终由保卫主权转向卖国立场C.清政府的外交逐步与国际社会接轨 D.清政府始终利用国际外交规则维护主权二、非选择题(共 3 小题,共 50 分)26(25 分)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明清时期封建巡视制度得到进一步强化。首先是巡视监察法规的系统化。明清进一步加强巡视立法,至清朝颁布了我国历史上最完
15、整的一部以独立形式存在的监察法规钦定台规。除此之外,清朝统治者还制定了四十几部监察法规,可以说,至清朝时中国古代的巡视法规达到了系统化程度。其次是建立严密的地方巡视系统。明清延续了唐宋以来中央对地方巡视系统多元化的趋势,建立起严密的地方巡视监察体系。明朝对地方的巡视大体分为三个独立系统:一是监察御史系统,包括专差、巡按御史两种;二是按察司系统,职责就是按察所属的府州县,下设主要官员有按察使;三是督抚系统,督抚即总督和巡抚。最后是加强巡视官之间的互相监督。明清统治者规定同一系统或不同系统的巡视官员可以互相监察、互相纠举,以保证巡视体系正常运转。摘编自荀言中国古代巡视制度梳略材料二 “西方国家的问
16、责机制是国家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的政治体制紧密相关,是责任政府的基本元素,其效力范围是整个国家,其约束的对象是整个国家的所有公职人员。”美国对联邦政府公职人员的监督体系主要包括法律监督、行政监督和舆论监督。新闻监督并不指新闻机构担负对政府官员的监督责任,而是指通过新闻媒介等的传播达到全社会对政府官员的监督,由于这种监督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国民性,因而比行政监督更有效、更有力量。(1)根 据 材 料 一 并 结 合 所 学 知 识 , 指 出 明 清 时 期 我 国 中 央 对 地 方 巡 视 制 度 强 化 的 特 点 和 原 因 。(1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17、近代西方国家对官员的监督与中国明清时期的巡视制度的不同之处,并对中国明清时期和近代西方对官员的监督进行简要评价。(12 分)- 6 -27(13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元太宗窝阔台时期,契丹族儒生耶律楚材受到蒙古统治者的信任和重用。针对当时中原儒生在战乱中颠沛流离的情况,耶律楚材为了帮助他们取得应有的社会地位,同时也为了为蒙 古军队占领的汉族地区的行政管理机构挑选适当的官吏,以实现蒙古贵族的文治武功,向元太宗建议“用儒术选仕”。“(太宗)九年秋八月,下诏命断事官与山西东路课税所长官刘 中,历诸路考试.其中选者,复其赋役,命与各处长官同署 公事。得东平杨奂等凡若干人,皆一时名士”,史称
18、“戊戌试”。后耶律楚材受到排挤,科举考试自戊戌年举行一次后未能继续举行,但儒士的社会地位和享受的优厚待遇并未受到太大影响。摘编自秦新林 试论元代的科举考试及其特点(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戊戌试”的积极意义。(8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试”中断的原因。(5 分)28.(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钱穆曾谈到:“各地文化精神之不同,穷其根源,最先还是由于自然环境之区别,而影响其生活方式。再由生活方式影响到文化精神游牧文化发源于高寒的草原地带,农耕文化发源于河流灌溉的平原,商业文化发源于滨海地带以及近海之岛屿。”孟德斯鸠曾在论法的精神中阐述过地理风貌对人文
19、精神的 巨大影响:“土地贫瘠,使人勤奋、俭朴、耐劳、勇敢和 适宜于战争;土地所不给予的东西,他们不得不以人力去获得。土地膏腴使人因生活宽裕而柔弱、怠惰、贪生怕死。”摘编自吴岩岩从地理环境看中西方法制文化差异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 绕“地理环境与文化”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7 -答案解析一、选择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1.【答案】D【解析】 “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理的制度。同时,贵族们又力图通过婚姻关系的血缘纽带,与异姓贵族建立宗法伦理关系,形成了同姓为兄弟 、异姓为甥舅关系的以巩固西周王族
20、、贵族利益为核心的奴隶主统治”是典型的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结合的模式,故 D 项正确。2.【答案】B【解析】A 项内容只是材料内容反映的一部分,所以 A 项错误。材料中的“ 诸侯国之间相灭的只占少数,姬姓国相灭的例子更是少数”表明此时的分封制还没有走向崩溃,所以 C 项错误。三纲五常的伦理观念形成于西汉时期,所以 D 项错误。3.【答案】B【解析】 材料说明封建社会承袭的“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等宗法观念,形成了中国封建统治中的反智主义倾向,因而宗法观念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封建社会的发展,故 B 项正确。4.【答案】C5.【答案】A【解析】班固认为汉初封国有利于社会发展,在汉文帝时出现“文景之治” ,
21、但汉武帝实行推恩令造成削藩过度,导致西汉末年宫廷内外衰微,根本和末梢都同样脆弱。故本题选 A。分封制之下诸侯权力较大,不利于大一统,故 B 错误;西汉时期并不是安平四方,故 C 错误;D 材料中没有体现。6【答案】D【解析】材料中说明的是皇帝不放心权力,事事亲为,这位大臣只是负责提意见,传达意见。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以判断出该辅臣的身份是明朝的内阁官员。因此本题选择 D 选项。7【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宰相多由皇帝私臣演变而来”“一旦威权既重便会蜕变为闲曹”“为皇帝 身边发育出来的新的宰相机构所取代”等信息反映出从汉朝到明朝,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C 项正确。 A 项与材料信息“核心
22、问题”不符,排除。 B 项缺乏材料依据,排除。 D 项材料未涉及,排除。 故选:C。8【答案】D- 8 -【解析】由题干中的“有土之诸侯未必皆贤” “其政令不能尽出于王朝” “常散而不能聚,弱而不强”可知分封制不利于国家的统一,而“县邑也,则不然” “其操纵由一己,其呼吸若一气,其简练教训如亲父兄之于子弟也”则是说县邑制有利于政令出于一处,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 D。A 项错在“完成” , B 项对材料的理解错误。C 项的说法过于绝对。9.【答案】D【解析】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大意是说:周礼是借鉴于夏礼和殷礼,并在夏礼和殷礼的基础上演变发展而建立起来的,多么丰富完备啊!我遵从周礼
23、,因此正确;题干认为周礼丰富完备,而不是夏商政治文化完备,故错误;从“由士以上则必以礼节之”可以看出礼乐制在维护分封制、宗法制方面的重大作用,故正确,因此答案为 D 项。10.【答案】B【解析】 “多种田不如多种地” 农户的经营重点转向种植经济作物的“地” 。说明农业生产市场化趋势明显,故 B 正确;商品经济在当时并不足以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故 A 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出农业领域出现雇佣现象,材料并未体现重农抑商,故 C D 错误11.【 答案 】A12.【答案】B解析:本 题 主 要 考 査 黄 宗 羲 思 想 。 材 料 中 黄 宗 義 对 君 臣 关 系 做 了 阐 述 , 君 与 臣
24、 的 关 系 主要 取 决 于 个 人 处 于 什 么 样 的 地 位 , 这 与 之 前 统 治 者 宣 扬 的 君 尊 臣 卑 的 关 系 相 悖 , 体 现 出对 君 主 强 化 统 治 的 反 思 , 故 B 项 正 确 。 A 项 在 材 料 中 没 有 体 现 。 故 排 除 。 C 项 材 料 主旨 不 符 , 故 排 除 。 启 蒙 思 想 主 要 是 理 性 精 神 , 这 在 材 料 中 没 有 体 现 ,故 D 项 错 误 。13.【答案】B14.【答案】C【解析】 从材料中提供的信息“洗衣人要对此依照承揽之诉承担责任”可以看出罗马法体现了契约至上的原则。15.【答案】B
25、【解析】 由题干中“最坏的是没有适当地讨论其后果,就冒失地开始行动”可以推断出当时雅典特别强调理性,强调论证一件事的合理性。- 9 -16.【答案】C【解析】 A 项不能体现“反革命”的含义,故 A 项错误;B 项题干没有体现,故 B 项错误;从题干中对“革命的反革命”的解释可知“反革命”是指“抑制了激进革命的发生” ,即阻止了暴力革命的发生,故 C 项正确;D 项描述的应是“光荣革命”中革命的一面,与“反革命”不符,故 D 项错误。17.【答案】A【解析】 据材料“向外延的扩张” “对外的冒险”可知,德国体制留下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隐患,故 A 项正确。18.【答案】D【解析】 从“一帮落魄贵族
26、在走投无路中找到的权宜之计” ,可知反映的是法国 1875 年宪法确立共和政体是妥协的产物,故 D 项正确。19.【答案】D【解析】 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一部实际可行的文件” “满足某些迫切的需要”强调了美国 1787 年宪法的实用性,D 项符合题目要求。20【答案】C【解析】 国王是世袭的,不符合材料中的“任命” ,故 A 项错误;议会是立法机构,不符合材料中的“是一个行政体” ,故 B 项错误;内阁是议会选举中获胜的多数党的领袖提名组建而成,它起源于国王召集的秘密会议,后成为法定组织,故 C 项正确;首相是由国王任命,不是由立法机构任命,但是对其负责,而且它的起源不属于派生物,故 D 项错
27、误。21【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在秉 持传统夷夏观的清王朝统治者看来,中国是“天朝上国”,其他国家都是蕞尔蛮夷,理应万国来朝、表示臣服。然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依照国际惯例提出要派遣公使进驻北京,这虽然在当今看来是极为正常的外交行为,但是在当时的清政府看来,这却是完全不能够接受的、甚至是最不能接受的。因为一旦允许外国公使进京,就意味着清王朝与这些蛮夷之地处于同一个平等的地位上,意味着外国公使也就不必向皇帝磕头跪拜,这对“天朝上国”来说简直就是颜面扫地,因而对此最感到愤愤不平,故 C 符合题意; 其余各项中,清政府缺乏国家主权意识、缺乏爱国意识,缺少外交意识,不能说明清政府不平的实质,
28、排除 ABD。 - 10 -22.【答案】A【解析】 材料中“专以联某国制某国为主”说明梁启超认为李鸿章过于依赖国际调停,这是导致甲午战败的主要原因,B、C、D 三项材料中没有体现。23. 【答案】B【解析】鸦 片 战 争 是 工 业 革 命 后 列 强 要 求 打 开 中 国 大 门 倾 销 商 品 , 甲 午 中 日 战 争 是 经 过第 二 次 工 业 革 命 后 列 强 要 求 资 本 输 出 , 所 以 这 两 者 的 共 同 点 是 适 应 资 本 主 义 经 济 发 展的 阶 段 性 要 求 , 因 此 B 项 符 合 题 意24【答案】 D【 解 析 】 抓 住 关 键 信 息
29、 “在 这 些 战 争 中 所 遭 受 的 耻 辱 性 失 败 , 迫 使 中 国 人 打 开 大 门 ,结 束 他 们 对 西 方 的 屈 尊 态 度 , 重 新 评 价 自 己 的 传 统 文 明 。 其 结 果 是 入 侵 与 反 入侵 的 连 锁 反 应 , 它 产 生 了 一 个 新 中 国 ”, 可 以 看 出 作 者 强 调 三 次 灾 难 性 的 战争 促 使 中 华 民 族 深 刻 反 思 、 抗 争 、 探 索 , 最 终 取 得 反 侵 略 战 争 的 胜 利 , 建 立 了新 中 国 , 故 D 项 符 合 题 意 ; A、 B 项 与 题 意 不 符 , 故 排 除
30、; C 项 表 述 过 于 绝对 , 且 西 方 国 家 对 于 中 国 发 动 的 战 争 实 际 上 是 对 中 国 的 掠 夺 , 故 C 项 错 误 。25【答案】C【 解 析 】 根 据 材 料 表 述 “即 一 是 自 己 守 约 , 二 是 要 求 对 方 也 守 约 ”其 意 思 是 : 随 着晚 清 逐 步 接 触 近 代 化 后 , 在 外 交 上 逐 步 有 了 平 等 的 意 识 , 企 图 想 通 过 修 约 的 方式 来 实 现 洋 人 与 满 清 形 式 上 平 等 , 这 就 是 取 悦 强 国 阶 段 , 有 “与 国 际 接 轨 ”之 意 , 所 以 , 正
31、 确 答 案 选 C; A、 B、 D 三 项 均 不 符 合 题 意 。二、非选择题(共 3 小题, 共 50 分) 26 (1)特点:注重立法,巡视法规系统化,巡视制度规范化;巡视系统多元化,巡视范围扩大,效率提高;巡视官员之间可相互监督,注重内部反腐。 (9 分)原因:明清时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逐利风气日盛,官员腐败现象严重。 (4 分,言之成理即可)(2)不同之处:明清时期最高统治者不受监督,近代西方对所有公职人员进行监督;明清时期对官员的监督表现为官员内部的监督,西方对官员的监督还通过新闻媒介进行社会监督;明清时期监督的目的是保障君主权威和地位,近代西方监
32、督的目的是保证民主制度的落实。 (6 分,言之成理即可)- 11 -评价: 都有利于防止官员腐败,改善政治风气;都有利于建设良好的社会秩序,推动社会进步,但由于二者所处时代、方式和目的不同,在效果上存在明显差异。 (6分言之成理即可)27 参考答案(1)选拔了一批人才;有利于加强元朝的政权建设;缓和了知识分子对新政权的敌视;促进了民族融合;提高了儒士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任答 4 点即可)(2)统治集团不重视;统治者 忙于统一战争;耶律楚材等儒生受到排挤。 (每点 2 分,3点 5 分)28 示例 1 论题:地理环境影响文化的特性。 (2 分)阐述:地理环境的差异影响不同文
33、化的形成。古代希腊多山、多岛屿、海洋环绕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商 业文化,商业文化又孕育了人们的平等精神,同时在地理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城邦也都是比较小的政治共同体,很难有一个城邦能够征服其他城邦,专制王权很难出现,从而形成了多元化的民主政治体制。与古代希腊相反,中国拥有广阔的平原,形成了农耕文化,次文化的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政府进行管理,且广阔的平原也很容易产生彼此的兼并和征服战争,因此在中国,王权从一开始就很强大,从而形成了中央集权的一体化专制政治体制。 (10 分,言之成理即可)示例 2 论题:地理环境不能决定文 化的特性(2 分)阐述: 地理环境的差异对文化特性的形成不起决定作用。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文化的差异虽受到地理环境差异的影响,但并不由其所决定,而是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同样是海洋环境的英国也曾是专制的封建国家,而与中国地理环境大体相当且拥有广阔平原的美国却建立了民主政治体制,这都说明地理环境的差异对文化特性的形成没有决定作用。 (10 分言之成理即可)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