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通论学习笔记整理.pdf

上传人:eventdump275 文档编号:1268953 上传时间:2019-09-07 格式:PDF 页数:90 大小:1.2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通论学习笔记整理.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古代汉语通论学习笔记整理.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古代汉语通论学习笔记整理.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0页
古代汉语通论学习笔记整理.pdf_第4页
第4页 / 共90页
古代汉语通论学习笔记整理.pdf_第5页
第5页 / 共9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古 代 汉语通论 ( 一) 怎样查 字典 辞书 一、汉语字典辞书编 排的 方法有三种: 1 、按音序排列: 现在 通行的 是 汉语 拼音 字母 次序 排列 。 在汉 语拼 音方 案公 布之 前 的几 十年 内, 有按 照注 音字 母排 列 的。 如杨 树达 词 诠 。 在古代 , 大多 是按 平水 韵106 韵 排列 。如 阮元 主编的 经 籍纂 诂 。缺 点:查 字方 便, 但不 明字 音或读 音不 准时 ,就 难以 找到要 查找 的字 。 2、按部首和笔画排列 。 把 同一部 首的 字归 在一 起, 部首的 先后 以笔 画的 多少 为序。 同 一部首 的, 笔画 少的 在前 ,笔画 多的

2、在后 。缺 点: 字归属 哪一 部, 多少 画, 不容易 确定 。 3、 按编码排列。 把汉 字按 照一定 的原 则 , 编 出号 码 , 通 行的 是四 角号 码检 字 法。 缺点 : 字角的 归类 要靠 死记 ,如 不常用 ,容 易忘 记。 二、 汉语字典辞书注音方 法 1、直音法:直 接用 同音 字 注音, 如: “篙 ”, 音 “ 高” 2、反切法:用两 个汉 字拼 注一个 汉字 读音 的注音 方 法。其 方法 是: 反切上 字 与被切 字 声母相 同, 下字 与被 切字 韵母、 声调 相同 。如 :“ 呼报反 ”, 即用 “呼 ”的 声母 h 和“ 报 ” 的韵 母ao 声调( )

3、相拼 , 是“号 ”或 “爱 好” 的“ 好”。 3、 注音字母和拼 音字母注 音。 ( 读若:读 音 像 ,如 琎, 读若 津 ; 叶韵: 通过 临时改 读 字音 , 以 求韵 文和 谐的 注 音方法 。 叶同 协 , 意 思是 和谐 。 如 诗 经 。 周 南 。 汉广 : 江 之永 矣,不 可方 思。 朱熹 :“ 方,叶 甫妄 反。 ”) 二、常用字典辞书及 其使 用方法 名称 作者 时间 特点 康 熙字 典 张玉书 、陈 廷敬 清(公元 1716) 部首排列法,214 部,收字 47035 。 释字体例: 先音后意。 注音用 反切, 释义用 文言。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 214 个部首

4、分别归入十二集中。 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 二地支命名。 中华 大字 典 陆费逵 ,欧 阳溥 存 1915 部首排列法, 收字 48000 。 注音 采用 集韵 的反切,还加入注直音。 辞源 1915 部首排列法,214 部。 释字体例: 先释单字字义, 后释复音词或词 组的意义和用法。 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 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辞海 舒新城 ,沈 颐, 张相 1936 部首排列法,214 部 (旧) 250 部 (新) 。 以词语为主,兼顾百科常识。 释字体例: 先释单字字义, 后释复音词或词组的意义和用法。 先说明词义或用法, 再引 书 证 或 综 述 引 文 大 意 。 是 一 部 综

5、 合 性 的 辞 书。 所收对象除单字外, 主要是语词、 人物、 著作、 历史事件、 古今地名、 团 体组织以及 各学科名词术语等。 古语今语、 古义今义并 收。 汉语 大字 典 徐中舒 部首排列法,200 部。收字 54678 。 单字条目下列有反映汉字演变的甲骨文、 金 文、小篆、隶书等。注音不仅有现代注音, 还有反切和上古韵部。 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 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 共收单字五万 六千个左右。 汉语 大词 典 罗竹风 1986 部首排列法,200 部。收词 37 万条。是一 部大型的历时性的详解语文词典, 它试图从 语词的历史演变过程加以阐述,古今兼收, 源流并重。 首先, 这

6、部词典是迄今汉语语文 辞 书 中 搜 罗 最 为 宏 富 的 一 部 大 型 语 挥 文 词 典。 其次, 这部词典引例丰富, 是在收集大 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编写成的, 保证了收 词立目、释义探源方面能超逸前人。 新华 字典 现 代 汉 语 词 典 读 古 汉 语 常 用 字字典 说文 解字 (重点讲述) 经籍纂诂 阮元 1798 按 平 水 韵 106 韵 分 部 , 每 1 韵为 1 卷 , 共 106 卷。 每 字 之 下 罗 列 唐 代 以 前 各种 古 书 注 解 对 这 个 字 的 解 释 。 经传释词 王引之 清 嘉 庆 24 年 ( 公 元 1819 ) 是 一 本 着 重

7、研 究 先 秦 和 汉 代 经 传 中 虚 词 特 殊用法的著作。共释虚词 160 个,编排次 序是按照古声母顺序排列。 词诠 杨树达 1928 注音字母次序排列,收虚词 500 多个。收 集古书中常用的介词、 连词、 助词、 语气词 及一部分代词、 动词、 副 词, 说 明它们的用 法、意义并引书证。 诗 词 曲 语 辞 汇 释 张相 1953 年 由中华书 局出版 这 部 书 汇 集 了 唐 宋 金 元 明 以 来 流 行 于 诗 词 剧曲中的特殊鱼词 537 个,作 者从大量的 材料中加以比较推敲, 考释语辞的含义和作 用。 这部著作是我们阅读和研究古典诗词曲 的重要参考书和工具书。 平

8、水韵:唐 宋以 后人 们写 诗所用 的诗 韵。 上平 声 15 韵,下 平声 15 韵, 上声 29 韵,去 声 30 韵, 入声 17 韵,共 106 韵。 三、说文解字的 体例 、价值和说文四家 说文解字 的 体例: 简 称 说文 , 东汉 许慎 著 。 是 我国 规存 最早 的字 典 。 全 书分 汉 字为 540 部 , 开 创了 以部 首统率 汉字 的字 典编 纂法 , 收 字以 小篆 为主 。 收字 9395 个 , 另 有 重文 1163 个。 说 文 解 字 的 价 值 :1 、 确定 了“ 六书” 理论 ;2 、 按照 “六 书”原 则, 创立 了汉 字 部首 ,制 定了 按

9、部 首编排 字数的 体例 ;3 、保 留了 小 篆, 便于 从字 形说 明本意 ,并 为释 读甲 金骨文 提供 了依 据;4 、 保 留了先 秦词 义和 汉代 训诂 资料;5 、 保 留了 古音 资料 ;6 、 记 载了 丰富的 古代 文化 资料 。 说文四家: 清 代 研究 说 文解字 的四 大家 : 段 玉 裁 说文 解字 注 , 桂馥 说 文解 字 义证 ,王 筠 说文 句读 ,朱 骏声 说 文通 训定 声。 使用字典或辞书时注 意 :1 , 看序 和出 版年 月;2 、 细 读凡例 ;3 、 注意 书后 有没 有勘误 、 附录之 类的 东西 。 ( 二) 古今词 义的 异同 一、 古今

10、词义异同的基本 情况 : 1 、 古今意 义基 本无 变化 的词 ,如: 天、 地、 山、 水等 ,复音 词如 :蟋 蟀、 仓庚 、 凤凰等 。 2 、 古今意 义毫 无关 联的 词, 如“该 ”, 古代 是“ 完备 ”的意 思, 现代 是“ 应该 ” 的意思 。 另 有古 代意 义已 经消亡 的词 , 如 “章 甫” 。 由于 词义 所指 的事 物现 在已经 不存 在,所 以古 意消 亡。 3 、 古今意 义有 区别 又有 联系 的词。 如 “再” 在上 古只 有 “两次 ” 的 意思, 而现 代 汉语则 表示 “ 重复 ” 等 义 。 ( 注: “再 ” 和 “复 ” 的区别 : “再 ”

11、 表 示动 作 的数量 , 它 代替了 “二” , “ 复 ” 只 表示行 为的 重复 , 不 表示 数量。 现代 汉语 的 “再” 相当于 古代 的“复 ”。 ) 二、 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 1 、词义范围的变 化: 词 义 所概括 的客 观对 象的 外延 的变化 。 (1) 词义 的扩 大。 如 “ 菜” 本来专 指蔬 菜 , 后 兼指 鸡 鱼肉蛋 等荤 腥 。 “ 洗” 本 以为洗 脚, 后泛指 洗涤 ,不 拘于 足。 (2) 词义 的缩小 。如“ 金”在 先秦泛 指各种金 属,后来 词义缩 小,专指 黄金。“ 宫”本 指一切 房屋 , 后 专制 帝王 所居。 “瓦” 本指 一切 陶 器,

12、 后 专指 盖房 顶所 用的 陶制建 筑器 材。 (3) 词义 的转 移。 如 : “ 闻 ” 的本 意为 听见 , 后 来转 指用鼻 子闻 。 “ 涕” 的本 意为眼 泪, 后转指 鼻涕 。 “ 汤” 本 指 热水 , 后 指米 汤 , 菜 汤。 “脚 ” 本指 小腿 , 后 指踝 关节以 下 的 部分。 “府 ”本 指藏 文书 财务的 地方 ,后 指官 署。 2 、 词义感情色彩的变 化: 词义的 感情 色彩 是词 的附 加意义, 表现 人们 对客 观 事物的 爱 憎喜恶 即主 观评 价的 好坏 ,以及 词义 轻重 程度 的判 断。 词义 褒贬 的变 化。 如 “ 谤” 在 古代 是个 中

13、性 词, 无所谓 褒贬 。 国语 周 语 : “厉 王虐, 国人 谤王 ” , 是中 性词; “贿 ” 在 上古 指布 帛之类 的财 务, 中性 词, 后专指 用钱 财买 通他人 , 贬 义词 ; “ 爪牙 ” 在先 秦指 武臣 、 国 之猛 将, 也 泛指 辅佐 君王 者, 用于褒 义。 后来 指坏人 的帮 凶、 走狗 ,变 成了贬 义词 。 词义 轻重 的变 化。 如 “ 诛 ” 本质 言辞 责备 , 词 义较 轻 , 后发 展出 杀戮 之义 , 词 义 变重。 又如“ 贼” 本指 杀人 越货 、犯上 作乱 的人 ,词 义很 重,后 指小 偷, 词义 较轻 。 三、怎 样 掌 握 词 的

14、古 义 : 我 们 必 须 勤查 有 关的 工 具书 与 阅 读 古代 作 品相 结 合, 对 词 义 的古今 义例 反复 参证 比较 ,还可 以通 过一 些文 字的 和语言 的手 段帮 助我 们掌 握词的 古义 。 分三方 面谈 : 1 、从 字形 上分 析。 如“ 劝” 从“ 力” , 可见 本义 是勉 力、 奋力。“ 醒” 从 酉, 本义 是酒 醒。 2 、从 语境 上分 析。 如“ 童 子莫对 ,垂 头而 睡。” 证明“ 睡” 的本 义是“ 打瞌 睡” 。 3 、从 成对 使用 的反 义词 、 同义词 上分 析。 如“进退”“ 高下”“富贫”“ 穷达”“ 治乱” 。 4 、 从今语中

15、保存的古词 古义上 去考察。如“款待” 中的“ 款” 古义 是诚恳。“ 捐躯” 中的“ 捐” 古义是 舍弃 。“ 呼 天抢 地”中的“ 抢” 古 义是 触、 碰。“ 举 世无双” 中的“ 举” 古 义是“ 全” 等。 ( 三) 单音词 ,复 音词, 同义 词 一、古代单音词转 化现 代复音词的三种情况 : (1) 换了 完全 不同 的词。 如 克 战胜 ;弈 下棋 ;常 规 律; 师 军队 (2) 加上 词头 词尾 。如杯 杯子 ;虎 老虎 (3) 两个 反义词 或同义 词构成 一个复 音词。如 儿子,人 民,言 语,道路 。(许多 古汉语 的单音 词 , 发 展到 现在 已 经不成 词了 ,

16、 但还 作为 语 素留存 在现 代汉 语里 。 如” 虑” , 在现 代汉语 中只 保存 在”考虑” 深谋远 虑” 等 几个 词中 ,而 不能作 为单 独语 素存 在。 ) 二 、古汉语中的合成 复音 词的三种情况: (1) 最初 某些 同义 词的组 合 没有固 定的 形式 , 两个 同 义词可 以自 由组 合 , 甚 至 可以颠 倒。 如“阻 、隘 、险 ”, “民 人”也 叫“ 人民 ”。 (2) 对一 类同 义词 , 常 常加 以区分 。 如 “婚 姻 ” 很 早 就是复 音词 , 但也 有所 区 分, 如 说文 说 : 妇 家为 婚, 婿家 为姻 。 又 如 , “ 饥馑 ” 也是 复

17、音词 , 朱熹 还说 : “谷 不熟曰 饥, 菜不熟 曰馑 。” (3) 构成 这类复 音词的 每一个 语素, 往往保持 着 一定的 独立性 。在这个 地方它是 一个复 音词, 在其 他地 方又 可以 独立成 为一 个单 音词 。 如 战国 策 齐策 : “ 齐 王闻之 , 君 臣恐惧 。” 孟 子 梁惠 王下 :“ 吾甚 恐。 ” 三、古汉语中复合式 合成 词形成后,两个语素 意义 的变化情况: (1) 两个 语素 仍保 持他们 原 有的意 义 。 如 “蓄 积 ” 的 “ 蓄” 是 “ 积聚 、 贮藏 ” 之 意 , “ 积” 是“积蓄 、积 累”之 意, 贾谊论 积贮 疏: “则 蓄积足

18、而 人乐 其所矣 。” “蓄积 ” 是“储 粮积 蓄” 的意 思。 (2) 两个 意义 相近 或相反 的 词, 只 有一 个表 示意 义, 另一个 失去 其意 义, 只是 充当陪 衬, 这就是所谓“偏 义复词 ”( 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的词的 意义成 为这 个复 音词 的意 义,另 一个 词素 质是 作为 陪衬) , 如得 失, 园圃 ,缓 急等。 (3) 两个 语素失 去原义 而产生 一个新 义。有些 从词组变 来的固 定组合, 拆开来讲 和原来 意思完 全不 同, 如天 下, 布衣, 君子 ,小 人等 。 四、古汉语中单纯复 音词 的类型 单纯复 音词 绝大 部分

19、 是连 绵字, 通常 有两 个音 节, 但只表 示一 个语 素。 (1)连绵词。由两个音 节连缀 而成,是 一个意义 而不可 分割的词 ,它只有 一个语 素。多 数连绵 词是 双声 词或 叠韵 词。如 倜傥 、逍 遥、 忸怩 、徘徊 等。 (2 ) 叠音词。 如昏 昏 、 悠 悠 、 斤 斤等 。 诗经 周颂 执竞 “斤 斤其 明 ” , 毛 传 : “斤 斤,明 察也 。” 五、古汉语同义词 的辨 析 古汉语 中许 多同 义词 的的 使用范 围 、 使 用条件 、 意 义都不 完全 相同 , 可 从四 方面进 行分 析: (1 )概念的不同 。 1 、概 念的 内涵 不同 。如” 府” 和”

20、 库” ,” 府” 是 收藏 文书 和财务 的地 方。 国 语 越语 : 府仓实 。韦 昭注 :货 财曰 府,米 粟曰 仓。” 库” 是 收藏 兵器和 战车 的地 方。 2 、概念的外 延不同。如” 人” 和” 民” ,” 人” 指 区别于动物 的所有的人 。” 民” 指人中 比较愚 昧者。 注意:” 泛指” 和” 特指” 的不 同。 段 玉裁 所说 泛指 即浑 言, 特 指即 析言。” 浑言” 重 在说明 一 对或一 组同 义词 的共 有的 含义。” 析言” 重在 说明 一对 或一组 同义 词中 每个 词所 特有的 含 义 。 (2 ) 程度轻重的不 同。 例如” 饥” 和” 饿” ,” 饥

21、” 表 示没 有足够 的食 物吃 , 即 吃不 饱。 孟 子。公 孙丑 上:” 饥 者易 为 食,渴 者易 为饮 。” 饿” 表 示几天 没有 进食 ,已 接近 死亡的 边缘 。 如史 记 伯夷 列传 :” 饿 死于首 阳山 。” 3 、 感 情色 彩的不 同。 如” 杀” 和” 弑” ,” 杀” 是中 性词,指一般 的杀死;” 弑” 指下杀上, 含 有对杀 人者 的谴 责, 是贬 义词。 礼 记 檀公 下 :“臣 弑君 ,凡 在宫 者杀 无赦; 子弑 父 , 凡在官 者杀 无赦 。” 中, “杀” 和“ 弑” 的区 别很 明显。 4 、 使用条件不同。 例 如 “ 能” 和 “ 得” , “

22、能” 一般 用于主 观上 能力 所及 , 论语 学 而 : “事 父母 , 能 竭其 力 ; 事君 , 能 致其 身。 ” “得” 则 用于 表示 客观 条件 的容许 , 论 语 微子 : “孔 子下 , 欲与之 言 , 趋 而避 之 , 不 得与之 言 。 ” 有 些使 用条 件的不 同则 显示 出语法 的差 异, 例如 “耻 ” 和 “ 辱” , 二 词用 作名 词时同 义, 用作 动词 时, “耻” 一般 用于 意动, 如 史 记 司 马相 如列传 : “卓 王孙 闻而 耻之, 为杜 门不 出。 ” “ 辱” 则 一般 用于 使动, 论 语 子路 : “始于 四方 ,不 辱君 命。 ”

23、六、“畏”和“惧 ”的 辨析,以及“能”和 “得 ”的辨析 1 、“畏”和“惧 ”的区别 “畏 ”多 用作 及物 动词 ,“惧 ”多 用作 不及 物动 词; “畏 ” 字 很少 用使 动用 法 , “惧 ” 字 用作 及物 动词 时 , 往往 是使 动用 法, (使 畏) ; “畏 ”字 有敬 服的 意思 ,“惧 ”则 没有 这个 意思 。 2 、 “能”和“得”的区别 ” 能” 和” 得” , 古代 都有 表 示” 可能” 的意 思, 都 用作 助 动词, 但它 们的 使用 条件 有 所不同 。 ” 能” 表示能力所及,如 :论语 :夏礼,吾能言之;” 得” 则用于表 示客观条件 的容许 ,

24、 论语 微 子 :孔子 下, 欲与 之言 ,趋 而避之 ,不 得与 之言 。 ( 四) 词的本 义和 引申义 一、 本义: 词 的本 来意 义 , 也就是 记录 这 个 词的 汉字 结构上 反映 出来 的 , 并 在 古代文 献 用例中 得到 证明 的含 义。 如“向 ”的 本义 是向 北的 窗户。 二、引申义:从 本义 引申 、发展 出来 的意 义, 是词 义演变 的结 果。 (从词 义演 变来 看, 在一 个词的 众多 意义 之间 , 并 不是平 等并 列的 关系 , 往 往有源 与 流 的关系 , 其中 一个意 义是 最初的 , 即本 义; 其他 意 义是在 这个 最初 意义 的基 础上

25、发 展派 生而 来的, 称为引 申义 。 如 “ 向” 的 本义是 向北 的窗 户 诗经 幽风 七月 : “ 塞向土 景户。 ” 由朝北 这个 本意 , 引 申为 朝着或 对着 。 又 如” 道” 字 , 本意是 路。 诗经 秦 风 蒹葭 : “道 阻且长 ” 引 申为 达到 道德 标准的 途径 , 论 语 里 仁 : “朝 闻道 , 夕 死可 矣。 ” 又引 申为正当的 手段 , 论语 里 仁: “不 以其 道得 之, 不处也 。” ) 应用:具体的字的本 义、 引申义的分析。 三、怎样分析词的本 义: 主要凭 借字 形 , 还要 结合 该词的 语音 形式 和古 代的 文献资 料 。 这 里

26、说的 字形 , 主 要是 小 篆以前 的古 文字 形体 。如 “解” , 说文 : “判 也,从 刀判 牛角 。” 这是 本义。 四、怎样分析词的引 申义 : 引申义 有远 近之 分, 近引 申义 指直 接引 申义 , 远引申义指间 接引 申义 。 1 、直 接引 申义 是由 本义 直 接派生 出来 的 ,如 “好 ” 本义指 貌美 , 引申 为一般 事物的 美 好。 2 、间 接引 申义 是指 由引 申 义再 引 申出 来的 意义 ,有 时不容 易让 人意 识到 ,如 “朝 ”由 本义“ 早晨 ”辗 转引 申为 “朝代 ”, 长短 的“ 长” 辗转引 申为 “首 长” 的“ 长”。 两个不

27、同的 字在 意义 上可 以发生 关系 , 因 为引 申意 义较远 , 一 般人 已经 不能 意识到 它是 一个意 义的 引申 , 为 了要 求区别 就另 造了 一个 字来 代替它 。 如 “ 树” 由 “ 栽 种” 引 申为 “ 树 立”, 另造 “竖 ”字 来代 替,“ 竖” 就是 “树 ”的 引申义 。 五、假借义: 由 “本 无 其意 。 依 声 托字 ” 而产 生 的, 是 因 为 音同被某字假借后所具有 的 与本义无关 的意 义。 如 “解” 字本 义为 “解 牛” ,辞 海 中所 言“ 解” ,又同 “蟹 ”, 同“獬 ”等 ,都 是假 借义 。 六、分析本义和引申 义应 当注意的

28、几个问题 1 、词义引申和词 义更替的 区别。 词义 的更 替, 是指 某词 在产生 新意 的时 候, 同时 排斥了 旧的 意思 , 如 “脚 ” 本意 为小 腿,变 为“ 足” 以后 就不 再指小 腿了 。 词义 的引 申, 指某 词产 生了新 的意 义后 , 并 不排 除原来 的意 义。 如 “ 道” 虽然产 生了 “达到 道德 标准 的途 径” 、“正 当的 手段 ”等 新意 ,但本 义“ 路” 的意 义一 直保留 下来 。 1 、 引申义和假借义的区 别。 引申义 是由 本义 引申 出来 的, 假 借义 是由 于 “ 本无 其意。 依声 托字 ” 而 产生 的, 是 因为 音同被 某字

29、 假借 后所 具有 的与本 义无 关的 意义 。 如 “解” 字, 从 本义 解牛 , 直 接引 申 为分 解 动物, 在引 申为 解体 、 解 脱、 解 结等 , 发 展的 线索 很清楚 。 而 辞 海 中所 言 “解 ” , 又同 “蟹” ,同 “獬 ”等 ,都 是假借 义。 ( 五) 汉字的 构造 一、“六书”的含义 。 关于汉 字的 构造 , 传 统有 “六书 ” 的 说法。 清代 以 后, 一 般采 用许 慎的 名称 和班固 的次 序。 即 : 象 形者 , 画 成其 物随体 诘 , 日、 月 是也 。 指事 者, 视而 可识 , 查 而见意 , 上 、 下 是也 。 会 意者 ,

30、比类 合谊 , 以 见指 撝 , 武 信是 也。 形声者 , 以事 为名 , 取譬 相成 , 江 、 河是 也。 转 注者 , 建 类一 首, 同意相 受, 考、 老是 也。 假借者 , 本 无其 事, 依声 托字, 令、 长是 也。其 中, 象形 、指 事、 会意、 形声 是造 字法 ,转 注和假 借是 用字 法。 1 、 象形: 以 图画 为基 础, 来表示 一件 东西 或一 件事 情。 大部 分象 形字 是独 体 字, 如日、 月、山 、川 、人 等, 也有 少数象 形字 把相 关的 事物 一起画 出使 意识 更明 晰, 如瓜、 果、 眉 、 巢等( 合体 象形 字) 2 、 指事: 用

31、 象征 性的 符号 指出事 物特 点以 标示 抽象 概念的 造字 法。 因为 抽象 的概念 是 画不出 来的 ,所 以有 指事 一类。 如上 、下 、本 、末 、亦、 刀、 寸、 甘等 。 3 、会意:把 相关 的两 个或 多个字 符按 照表 示某 种意 义的要 求合 在一 起, 成为 一个字 , 常常是 两个 象形 字的 组合 。如从 、林 、武 、信 、安 、秉等 。 4 、 形声: 由意 符和 声符 两 部分组 成的 字, 意 符表 示 形声字 本义 所属 的意 义范 围, 声 符 表示形 声字 的读 音类 别。 如“过 、征 、举 、叔 ”等 。形声 字结 构形 式有 :1 、 左形右

32、 声 2 、 左声右 形 3 、 上 声下 形 4 、 上形下 声 5 、 内 形外 声 6 、 内声外 形 7 、 省 形 ( 省去 意 符的部 分笔 画) 如 :亭 , 从高 省 ,丁 声。8 、省 声 (省 去声 符的 部分笔 画 )如 : 夜 ,从 夕 ,亦 省声 。9 、 亦声: (声 符既 表声 又表 意,即 会意兼形声) 如 : 娣,从 女从 弟, 弟亦 声。 5 、 假借: 许慎:“ 本无 其字, 依声托事” 。 有些词原先没 有为它造过 专用字,只是 从现 成的字 中选 取一 个读 音相 同或相 近的 字来 代替 ,后 来习惯 了, 这个 字也 就归 它使用 了。 如: 莫。

33、 6 、 转注: 许 慎:“ 建 类一 首, 同 意相 受。” 即 两个 字 的部首 相同 、 两 个字 的意 义有引 申关 系。 如:考 、老 。 二、形声字的一些问 题 1 、形声字的结构 形式( 形 符和声符的位置 ): 6 种自然结构: (1 ) 左形 右声 。如 松、 理 、越。 (2 )右 形左 声。 如 雕、期 、救 。 (3 ) 上形 下声 。如 茅、 空 、简。 (4 )下 形上 声。 如 基、裳 、姿 。 (5 ) 外形 内声 。如 园、 闾 、街。 (6 )内 形外 声。 如 辩、闻 、 闽 。 反常的情况:如 : “ 视、 祁、 锦 、 钦 、 冯 、 和 、 蚀” 是

34、右 形左 声,“ 钊、 到” 是左形 右声 ,“ 闷 、 问” 是 内形外 声, “ 闺、阁” 是外 形内 声,“ 孟” 是上形 下声 ,“ 笃 、筑 、竺” 是下形 上声 。 形符和声符不能按自 然结 构分析 : (1 ) 形符 偏于 一隅 :修 、 倏、腾 、滕 、裁 、栽 、颖 、颍、 佞、 疆。 (2 )声 符偏 于 一隅 :旗、 施 、徒 、徙 。(3 )形符 藏 于声 符中 间: 赢、 羸、 辩 、辨 、 哀。(4 ) 声符 藏于 形符 中 间:裹 、衷 、戚 。(5 ) 互 相穿插 ,分 合离 奇: 随、 游、赖 。 省形: 省 去意 符的 部分 笔 画。 必须 补全 才能 起表

35、 意 或表声 作用 。 如: 釜, 从金 省, 父声。 省声: 省去 声符 的 部分 笔 画 , 必须 补全 才能 起表 意 或表声 作用 。 如: 雷, 从雨 , 田 省声。 亦声:声符 既表 声又 表意 。如娣 , 说文 : 从女 从弟, 弟亦 声。 2 、 形声字的意符 : 意符 是表 示形 声字 的本 意所属 的意 义范 畴的 , 因 此和假 借义 无关 , 和 引申 义没有 必然 联系。 后起 的形 声字 所谓 的 “ 意符” 不一定 表示 本意 所 属的意 义范 畴。 如 “ 影” 字, 古书 一 般写作 “景” , 以 “日” 为意符 , 而 不是 以后起 的 “影” 字 的偏

36、旁为 意符, “阴影” 是引 申 义。 有些 意符 所表 示的 意义 范畴关 系密 切, 可以 互相 通用。 如 “ 言” 和 “心 ” 有 相通之 处, 所以 “悖 ” 又写 作言 旁。 异体字 也可 以是 声符 的替 换。 , 如 左 传 郑伯 克 段于鄢 “ 不义 不暱, 厚将 崩。 ” 暱字 , 李善 文选 注 引作 “昵 ”。 三、文字的演变阶段 : 古代 文字 : 商 金文 、 甲 骨文。 周金 文。 战国 西方 周秦的“ 籀文” 属大 篆文 字。 东方六 国 系统的 文字 是“古文” 。 秦小 篆、秦 隶 。 今 文字 :汉 隶、章 草、 行书 、魏 晋真 书(楷 书 ) 。 四

37、、简要说明什么是 隶变 ? 汉字由 篆书 到隶 书的 变化 叫隶变 。 隶 变 彻 底摆 脱了 篆书中 遗留 的图 画意 味, 使汉字 完全 革除象 形性 , 成为由 笔画 写成的 文字 。 当今汉 字的 笔画系 统在 隶书 中已 经形 成。 隶变 是汉 字 发展史 上最 重要 的一 次变 革,是 古今 文字 的分 水岭 。 隶变 对汉 字结 构的 影响 有三 : 1 、部 首形 体的 变化 :如“ 人” 变为“ 亻” ,“ 心” 变为“ 忄” 。 2 、 简省 或讹 变。 如“ 春” , 从艹从 日, 屯声, ( 上部 讹 变)。“ 更” , 从 攴丙 声 ( 整 体讹变 ) 。 3 、 混

38、同, 是讹变的后 果。有些 原先不相 同的偏旁 ,隶变 后就混同 了。如“ 服” 小篆 从舟而 不 从月 ,“ 脍” 从肉 而不 从月 。 现在楷 书的 许多 偏旁 , 与 它独立 成字 时写 法不 一样 , 也 是隶 变造 成的。 如手 旁写 作 ,网头写作 ,衣旁 写作 ,等等。 五、说文和梅膺 祚 字汇部首各有多少 ?它 们的部首编排的性质 有何 不同? 许慎按 照六 书原 则 , 把 篆 文的形 体结 构加 以分 析和 归类 , 概 括出 540 个偏 旁 作为部 首, 凡一偏 旁的 字都 归属 其下 , 如 “桃 李松 桂” 都 在 “ 木” 部。 许慎 又把形 体相 似或意 义相

39、近的 部首排 在一 起, 形成 系统 性 的部 首体 系。 说 文 的部首 是 文字学原则 ( 依 六书体 系) 的部 首 ,部 首就 标示 着该 字的 本意所 属的 意义 范畴 。 梅膺祚 字 汇 把部 首减 为 214 部 ,具 体字 的归 部 有了很 大出 入, 变成 了 检字法的部 首。 检字 比较 方便, 但有 些地方 难免 丧失 说 文 部首原 有的 作用 。 研 究文 字学的 人, 根据 的是文 字学 原则 的部 首, 而不是 检字 法的 部首 。 ( 注: 后 代的 康 熙字 典 辞海 都 依据 字汇 的 部首 归字 。) ( 六) 古今字 异体 字 繁 简字 一、古今字 古今

40、字: 同 一 个词 在不 同 的时代 用不 同的 字来 表示 , 就 形成 古今 字 , 在 前的 叫古字 , 在 后的叫 今字 ,是 意同 而形 不同的 一组 字。如 “ 莫 暮”“ 责 债” “说悦 ”等 。 二、异体字 异体字:两 个或 两个 以上 形体不 同而 音义 完全 相同 ,在任 何情 况下 都可 以互 换的字 。 1 、异体字的四种 情况: 会意 字和 形声 字之 差。 如“泪 ”是 会意 字, 站 是 形声字 。岩 是会 意字 , 飘 是形声 字。 改换 意符 相近 的意 符。 改换 声符 相近 的声 符。 变换 各成 分的 位置 。有 的改变 了声 符和 意符 的位 置 。

41、 有些 异体 字最 初是 完全 同义的 ,后 来有 了分 工。 2 、不能认为是异 体字的三 种情况: 意义 相近 , 现 代读 音也 相同的 一些 字, 不能 当做 是异体 字。 如置 和 , 就放置这 一意 思说, 二者 相通 ,可 置还 有 一些 意思 是没 有的 ,况 且二字 古音 也不 一样 ,所 以不是 异 体 字 。 关系 交错 复杂 ,有 相通 之处也 有不 通之 处的 一些 字,也 不能 当做 是异 体字 。 有些通用的字是有条件的,不能看作异体字。如” 沽” 和” 酤” ,在买酒和卖酒 这一意义 上是相通的,但” 酤” 的对 象只能是酒,” 沽” 的对象 可以是酒,也可以是

42、玉,也可以是别的东 西,也 不能 算作 异体 字。 三、繁简字 繁简字: 简化 字与 被简 化 的繁体 字合 称为 繁简 字。 简化字 : 特 指 1956 年国 务 院公布 的 汉字 简化 方案 所 颁布 的简化 字, 不一 定笔 画少 就是简 体字 。 繁简字和简化字之间 的三 种关系: 繁简 之间 的对 应 关 系。 繁简字 大多 是一 对一 的关 系,只 需记 住繁 体字 即可 。如 也有少 数一 对二 ,一 对三 ,或一 对四 的关 系 。 繁简 字的 同音 代替 关系 。 繁简 之间 词义 本来 不同, 仅仅因 为音 近或 音同 而采 用了其 中 笔画较 简的 ,这 样古 书中 原

43、本有 分别 的一 组字 就有 分别了 。 繁简 之间 意义 相通 的归 并关系 。 有 些简 化字 是可 以在古 书中 找出 根据 来的 , 其中 有些 是本字 ,有 些是 异体 字或 通用字 。 ( 七) 判断句 也字 一、古代汉语判断 句的 六种形式: 古代汉 语判 断句 和现 代汉 语不同 , 一般 是不 用系 词“ 是” 的, 而是 在谓 语后 面加 语气词“ 也” 帮助判 断。 “ 主 , 谓+ 也” , 谓语 后面 用” 也” 表 示判 断 。 如: 虢, 虞之表 也 。 左 传 宫 之奇 谏假 道 “ 主+ 者,谓+ 也” , 主 语 后面用 语气 词表 示停 顿, 谓语后 面用

44、 语气 词表 示判 断。 如: 南 冥者, 天池 也 。 庄 子 逍遥游 “ 主+ 者,谓” ,主语后 用语气 词“者”, 谓语后面不用 “也”字。 如: 陈轸者, 游说 之士 。 史 记 张仪 列传 “ 主, 谓” , 者字 、也 字都 不用, 如: 贾生 ,洛 阳之 少年 。 (苏 轼 贾谊 论 ) “ 主+ 副+ 谓+ (也 )” 如:“ 身非木 石。”“ 此 乃歌 夫 长 铗归来 者也。”“ 此 诚危 急 存亡之 秋 也。” “ 主+ 为+ 宾” ,如 :“ 余 为 伯倏。” 判断句的否定形式 : 在 判 断句 谓 语的 前面 加上 副词 “非 ” , 如 : 是 非君 子之 言 也。

45、 礼 记 檀 公上 ;固 王之 不王 ,非 挟太山 以超 北海 之类 也。 孟子 齐 桓晋 文之 事 这种 “非 ” 字虽 然可 以译 成 现代汉 语的 “ 不是 ” , 但 它 并不是 否定 性的 判断 词 , 不是 “不 ” 和“是 ”的 结合 体, 而是 否定副 词。 “非 ”是 对整 个谓语 的判 断进 行否 定。 二、古代汉语判断句 的表 达功能: 古代汉 语判 断句 有两 种基 本表达 功能 , 主 谓语 除了 在句法 上构 成判 断外 , 在 逻辑上 也构 成判断 关系 : 表示 类属 关系 。如 :陈 胜者, 阳城 人也 。 表示 等同 关系 。如 :梁 父即楚 将项 燕。 另

46、外, 有些 判断 句主 谓语 在逻辑 上并 不构 成判 断关 系,而 是: 表比 喻。 如: 君者 ,舟 也;庶 人者 ,水 也。 表示 主语 和谓 语之 间有 某种逻 辑关 系。 如: 夫战 ,勇气 也。 表示 造成 某种 结果 的原 因。 如 : 井 蛙不 可以 语于 海者, 拘于 虚也 ; 夏 虫不 可以语 于冰 者,笃 于时 也。 二、“是”的词性 1 ) “ 是” 字是一 个指 示代 词 , 常常 用来 复指 前文。 如: 富与贵 , 是 人之 所欲 也。 论语 里 仁; 知之 为知 之, 不知 为不知 ,是 知也 。 论语 为政 2 ) 古代 汉语 里“ 是” 可当 形 容词, 词

47、义 是“ 对的” 、 “ 正确 的” , 意思 是“认为 对” 、 “ 认为 正确” 。 出现在“ 名词+ 是+名词” 的 组合中 。可 单独 作谓 语, 也可 带 宾语 。 3 ) 我 们讲 古代 汉语 不用“ 是” , 是 指文 言文 说的 , 至 于白话 , 是 用系 词“ 是” 的, 先秦文 献 极少用 系词“ 是” , 汉代 后有 所增加 。 三、“乃”、“为” 在句 子中的词性和作用 副词 “乃 ”在 判断 句谓 语前加 强肯 定。 如: 是乃 仁术也 。 孟子 齐 桓晋 文之事 “为 ” 在 判断句 中作 动词 而非判 断词 。 如: 四体 不勤 , 五谷 不分 , 孰为 夫子

48、? 论语 微 子, 这里 的“ 为” 是“ 算作” 的意 思。 另外, 用 “也” 字煞 尾的 判断 句一 般不能 用“ 为” 字,如 :虢 ,虞 之表 也 。 不能说 成“ 虢为 虞之 表也 。”( 通论 八继 续讨 论。 ) 四、判断句的活用 判断句 的基 本作 用 是 谓语 对主语 进行 解释 和分 类 , 典 型的判 断句 主语 和谓 语所 指的应 该 是同义 事物 或同 一类 别, 但在语 言实 践中 , 某 些判 断句主 谓的 关系 不能 按照 形式逻 辑的 要求 来加以 分析 ,这 就是 判断 句的活 用, 主要 有三 种情 况: 用判断句形式表示 比喻 ,如: 曹公 ,豺 虎也 。 资治通 鉴 汉纪 五十 七 用豺虎 作隐 喻构 成判 断句 ,是说 曹操 好比 豺虎 。 用判断句形式表示 比较 复杂的内容 , 如 :百 乘 , 显使也 。 战国 策 冯谖 客孟尝 君 其主语 谓语 不是 同一 类事 物, 而 表示 一种 比较 复杂 的内容 , 是 一种 内容 被压 缩了的 判断 句,表 示: 带着 百辆 车子 的使者 是显 赫的 使者 。 用判断句形式 表 示 因 果 , 如 : 桓 公九 合 诸侯 , 不以 兵 车 , 管仲 之 力也 。 论 语 宪 问 用带也 的判 断句 作为 后一 分句来 说明 原因 。 五、“也”字的用 法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 ITU-T G 983 2 SPANISH-2005 ONT management and control interface specification for B-PON《宽带无源光网络(B-PON)的光网络终端(ONT)管理和控制接口规范 15号研究组》.pdf ITU-T G 983 2 SPANISH-2005 ONT management and control interface specification for B-PON《宽带无源光网络(B-PON)的光网络终端(ONT)管理和控制接口规范 15号研究组》.pdf
  • ITU-T G 983 2-2005 ONT management and control interface specification for B-PON (Study Group 15)《基于动态带宽分配(DBA)B-PON 系统的ONT 管理和控制接口规范》.pdf ITU-T G 983 2-2005 ONT management and control interface specification for B-PON (Study Group 15)《基于动态带宽分配(DBA)B-PON 系统的ONT 管理和控制接口规范》.pdf
  • ITU-T G 983 3 AMD 1 SPANISH-2002 A broadband optical access system with increased service capability by wavelength allocation Amendment 1《通过波长分配增加业务容量的宽带光纤接入系统 系列G 传输系统和媒体数字系统和网络 数.pdf ITU-T G 983 3 AMD 1 SPANISH-2002 A broadband optical access system with increased service capability by wavelength allocation Amendment 1《通过波长分配增加业务容量的宽带光纤接入系统 系列G 传输系统和媒体数字系统和网络 数.pdf
  • ITU-T G 983 3 AMD 1-2002 A Broadband Optical Access System with Increased Service Capability by Wavelength Allocation Series G Transmission Systems and Media Digital Systems and Neem.pdf ITU-T G 983 3 AMD 1-2002 A Broadband Optical Access System with Increased Service Capability by Wavelength Allocation Series G Transmission Systems and Media Digital Systems and Neem.pdf
  • ITU-T G 983 3 AMD 2 SPANISH-2005 A broadband optical access system with increased service capability by wavelength allocation Amendment 2《通过波长分配增加业务容量的宽带光纤接入系统 2号修正案 15号研究组》.pdf ITU-T G 983 3 AMD 2 SPANISH-2005 A broadband optical access system with increased service capability by wavelength allocation Amendment 2《通过波长分配增加业务容量的宽带光纤接入系统 2号修正案 15号研究组》.pdf
  • ITU-T G 983 3 AMD 2-2005 A broadband optical access system with increased service capability by wavelength allocation Amendment 2 (Study Group 15)《基于波长分配G系列增加业务容量的宽带光纤接入系统 传输系统和媒体、.pdf ITU-T G 983 3 AMD 2-2005 A broadband optical access system with increased service capability by wavelength allocation Amendment 2 (Study Group 15)《基于波长分配G系列增加业务容量的宽带光纤接入系统 传输系统和媒体、.pdf
  • ITU-T G 983 3 FRENCH-2001 A broadband optical access system with increased service capability by wavelength allocation《通过波长分配增加业务容量的宽带光纤接入系统 系列G 传输系统和媒体数字系统和网络 数字段和有线数字系统 本地接入网络.pdf ITU-T G 983 3 FRENCH-2001 A broadband optical access system with increased service capability by wavelength allocation《通过波长分配增加业务容量的宽带光纤接入系统 系列G 传输系统和媒体数字系统和网络 数字段和有线数字系统 本地接入网络.pdf
  • ITU-T G 983 3 SPANISH-2001 A broadband optical access system with increased service capability by wavelength allocation《通过波长分配增加业务容量的宽带光纤接入系统 系列G 传输系统和媒体数字系统和网络 数字段和有线数字系统 本地接入网.pdf ITU-T G 983 3 SPANISH-2001 A broadband optical access system with increased service capability by wavelength allocation《通过波长分配增加业务容量的宽带光纤接入系统 系列G 传输系统和媒体数字系统和网络 数字段和有线数字系统 本地接入网.pdf
  • ITU-T G 983 3-2001 A Broadband Optical Access System with Increased Service Capability by Wavelength Allocation Series G Transmission Systems and Media Digital Systems and NetworksOp.pdf ITU-T G 983 3-2001 A Broadband Optical Access System with Increased Service Capability by Wavelength Allocation Series G Transmission Systems and Media Digital Systems and NetworksOp.pdf
  •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考研笔记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