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一章 基本 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 一 、本章精讲 (一)一般 识记 1. 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是中共中央机关报, 1948 年 6 月 15 日在河北省邯郸市创刊,由晋察冀日报 和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合并而成,为华北中央局机关报,同时担负党中央机关报职能。在新中 国成立后迅速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报纸,并向国外发行。该报主要任务是报道评论国内外重要 时事和重要思想、政策问题;介绍全国各地及首都的情况与中心工作,交流经验,开展各种思想与工作问题的讨论;刊登文艺作品和介绍文艺工作经验 ;发表读者来信问答。 2. 公营报刊 以人民日报为中心,以党报为主题的公营新闻网,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最普及也
2、是最重要 的新闻传播手段。不仅包括各大行政区、省、直辖市党委机关报还包括工会、青年团以及民主党 派、社会团体、人民军队、少数民族和人民政府职能部门主办的报纸。 3. 消息总汇 消息总汇是指反映各方面有价值的信息的、具有权威性的消息采集与发布中心。经过一个 为时不长的业务建设过程,新 华社集国内报道、对外报道、国际新闻报道等多种功能于一身,并 主办了参考消息、参考资料、时事手册、内部参考、新华社电讯稿、新闻业务、新闻 图片、摄影业务、新华社新闻稿、前进报等一系列报刊。 4. 中国新闻社 为了便于向海外华人、华侨介绍新中国,以对外宣传为主要任务的中国新闻社于 1952 年 9 月在北京成立, 10
3、 月开始发稿,金仲华任社长。该社以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和外籍华人为对 象,在宣传上根据华侨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方针和政策,报道祖国政治、经济、文教、卫生等建设 成就和闽粤要文 、侨乡情况,以促进爱国华侨的大团结。 5. 北京广播电台 为了便于对外报道,北京广播电台于 1950 年 4 月正式成立,对外呼号为“ Radio Peking”,用 英语、日语、朝鲜语、越南语、緬甸语等 7 种外国语言播音,此外用普通话,广东话、厦门话、客家 话和潮州话对海外华人华侨播音,每天播音 11 个小时。 6. “九台式” 吉林省九台县委书记张凤岐偶然听到县城的有线广播线和电话串音,并从中得到启发。在 技术人员的
4、帮助下,开始利用已有的电话线路发展农村有线广播网。 1952 年 4 月 1 日,九台县 广播站建成,为当时经济贫困的农村地区发展有线广播提供了一个可资效法的模板。九台式广 播站的经验得到了肯定,并在在全国得到推广,提髙了当时我国农村有线广播站的普及率。 7. 总编辑负责制 为了加强报纸在国家建设事业中的作用,改革报社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方法,改变现有的妨 碍联系实际的编辑采访通讯联络等项工作各自为政的状态,建立编辑部门统一集中的领导,并 应按照社会生活的不同方面(例如公私营工商业与工人问题、农业与农民问题、军事与军队、思 想文化与教育出版等)实行适当的分组,以便各组的编辑采访人员可以获得关于各个
5、方面的专 门知识,并将编辑采访的工作联合在一起。 (二)重点理解 1. 公营报刊网的形成 以人民日报为中心、以党报为主体的公营报刊网,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最普及也最重要的 新闻传播手段。据 1950 年全国新闻工作会议调査统计,当时全国各级党的机关报共 151 种,约 占全国报纸总数的 59%,在各类报刊中占优势地位。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在新中国成 立后迅即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报纸,并向国外发行。 各大行政区、省、直辖市党委的机关报,也在建国前后随着革命形势的胜利发展而逐步发展起 来。有的是由原在本地出版的党报改组而成的报纸, 如大众日报、东北日报等 ;有的是由以解 放区新闻干部为骨干并吸收当地进
6、步知识分子组成编辑队伍新创建的报纸,如解放日报、新华 日报、浙江日报等,其中解放日报、新华日报还沿用历史上著名党报的名称。与此同时,许 多地 (市 )乃至县的党委机关报也纷纷创建,其中不少是原在本地出版的解放区报纸。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公营报刊还包括工会、青年团以及民主党派、社会团体、人民军队、少数 民族和人民政府职能部门主办的报纸,如工人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健康报、 解放军报等。 2. 这一时期通讯社的建设 在通讯社建设方面,党和国家对新华通讯社进行了一系列调整,迅速地将其组建为国家讯 通社。 1950 年 3 月 28 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改新华社为统一集中的国家通讯社的指示。 19
7、50年 4 月 25 日,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通过关于统一新华通讯社组织和工作的决定。据 此新华社在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六个大行政区建立六个总分社,在各省会城市建 立分社,支社一律取消。对一些需要设立相当于支社机构的城市,则派驻记者组或记者;除第三 野战军总分社及其所属机构外,其他野战军中的新华社分支机构一 律取消,各地总分社、分社的 人事编制和财务管理完全与地方脱钩,其人员由总社调动和任免,其财务纳人新华社的财政系 统。 1950年 11 月 21 日新华社第一次全国社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新华社改组为一个集中统一的国家通讯社的任务基本完成。 1953 年 3 月,新华社召开编委
8、扩大会议,明确提出了新华社要成为“消息总汇”的总任务和 国内外并重的方针。为了便于向海外华人、华侨介绍新中国,以对外宣传为主要任务的中国新 闻社与 1952 年 9 月 14 日在北京成立。 3. 这一时期广播事业方面的建设 在广播事业建设方面,一个从中央到地方的国营人民广播电台网,以解放区广播干部为骨干、在没收利用国民党广播电台设备的基础上也迅速建成。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是人民广播电台网的中心。1949 年 12月 5 日,北京新华广播电台改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其服务对象也扩 展为全国人民,陆续开办了全国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新闻和报纸摘要等节目。自 1950 年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办了对少
9、数民族语言广播业务,最初仅有蒙、藏两种民族语言,后又 增加维吾尔、壮、朝鲜三种民族语言。 1954 年后开办台湾广播业务,用普通话、闽南话每天播 音 两个小时,后又增用客家话播音。 为了便于对外报道,北京广播电台于 1950 年 4 月正式成立,对外呼号为“ Radio Peking” ,每 天播音时间为 11 个小时。与此同时,各地区的人民广播电台也纷纷创建。东北、华北、西北、中 南、西南 5 个大行政区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均建立了本大区的广播电台,后于 1954 年随大行政区 一起撤销。各省级广播电台则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和全国行政区的划归而逐步建立。至 1954 年,全国各省除西藏、台湾两地外
10、,均建立起本省的人民广播电台。根据中国国情,在党和政府 的关心与支持下,有线广播收音网在全国各地、主要是农村地区普遍建立。 4. 新中国成立后,私营新闻事业的留存情况 据 1950 年 3 月的统计,全国共有私营报纸 58 家,私营广播电台 34 座。私营报纸最多的为 华东地区,有 24 家,其中 14 家在上海出版,如由旧新闻报改组而成的公私合营报纸新闻日 报和大公报、文汇报。华北与中南地区各有 11 家私营报纸,北京的私营报纸只有新民报一家,私营广播电台则大部分在上海,有 26 座,占全国私营电台总数的 76%。 5. 对私营新闻事业的管理 对于这些私营新闻机构,党和 政府最初根据公私兼顾
11、的政策,在经济上予以扶持。 1949 年 11月 30 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发电报指示:“私营报纸及公私合营报纸,在现阶段有其一定的必要,故应有条件予以扶助。”该电报还明确指示华东局宣传部要扶助大公报。根据中央的精神,各大城市均采取了一些措施,以改善私营报纸的困难处境。 对于私营新闻机构的宣传报道活动,实行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对新闻言论不实行事前检查的办法,而是采取团结教育的方式,帮助它们改进宣传报道内容,但不得反对或者损害人民的利益。 如果出现错误的或失实的报道,由有关方面函请更正,必要时在党和政府的报纸上予以当 的批评,对于无视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进行反动宣传报道活动的新闻机构,则坚决予以制裁
12、。 由于私营报纸自身发展遇到了许多困难,党和政府采取合并改组、公私合营等措施,对私营报纸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1950 年 7 月,大公报率先实行公私合营,并在报社内建立中国共产 党党组。大公报公私合营后,根据当时新闻总署的指示,既不正式对外宣布,也不故意否认, 接着,文汇报、新民晚报也先后实行了公私合营,在经济上除保留私股外,由政府给予适当 的投资或贷款作为公股,以扶持报纸发展。到 1953 年,私营报纸的公私合营工作全面完成。此 后,人民政府又逐渐退还私股,进一步将公私合营报纸改造成公营报纸。 6.上海市军管会对私营报刊报道内容的规定 上海解放后,上海市军管会在进行私营报刊登记的同时,也对其
13、报道内容作了原则规定: (1)禁止利用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及帝国主义国家通讯社电讯稿;( 2)在发布军事消息、本市军管 会各机关部队和政府一切有关政策及刊发中共中央发布的一切文件著作及有关政府的消息时, 必须全文采用新华社消息;( 3)不得解释中共及解放军政府的法令政策;( 4)各报发布的社会消 息,必须遵守新民主主义中国之新闻一般原则,实事求是,崇尚真实,向人民负责。至于广播电 台播出的节目,则须经有关部门审查,并须按规定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 7. 私营报纸自身遇到的困难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私营报纸自身遇到了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首先,办报业务难以适应新的形势。党和政府要求新闻工作联系实际
14、,对工作和社会生活有指导作用,一般私营报纸缺乏这方面的素质,不熟悉新的办报方式,因而报纸的思想性和群众性较差,不少报纸还不时登载低级,庸俗的东西 ,甚至出现“歪曲党的政策”的报道。其次,在新中国的读者心目中,党报的威信远远高于私营报纸,私营报纸在采访活动和获得新闻方面的条件较差,获得广告也比较困难, 在经济上难以维持。此外,私营报馆内部的职工也大多数不愿继续留下工作。因此,私营报纸 的发行量不断下降,自行停刊的越来越多。 8. 对私营广播电台的社会主义改造 私营广播电台的经历与私营报纸基本相同。到 1953 年,全国各大城市的私营广播电台全 部实行公私合营,后又被并入当地的国营人民广播电台,私
15、营电台的改造工作,数上海最具代表 性 .上海解放后,经过登记、清理,允许继续播音的私营电台有 22 座,其中有 6 座因违反军管会 和人民政府法令于 1951 年被勒令停业。 1952 年,其余 16 座电台因经营不善、长期亏损而向政 府提出公私合营的申请,同年 10 月合并为公私合营的上海联合广播电台。 1953 年 9 月,根据上海联合广播电台私方代表提出的自愿将私方财产实行转让的要求,人民政府以 9 亿人民币 (旧币)收购了属于私方的资产,将该台并人上海人民广播电台。 9. 新闻自由原则的提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闻事业是一种崭新的新闻事业,其内容与形式都与以前的新闻事业迥然不同。新 闻自
16、由原则被庄严地写人国家的根本大法。 1949 年 9 月 21 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一致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其中第 5 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有思想、言论、集会结社、通讯、人身、居住、迁徙宗教信仰及示威游行的自由权。”第 49 条规定:“保护报道真实新闻的自由。禁止利用新闻以进行诽镑, 破坏国家人民的利益和煽动世界战争。发展人民广播事业。发展人民出版事业,并注重出版有益于人民的通俗书报。”这些规定,不仅确立了新中国实行新闻自由的原则,还确立了国家积极发展为人民服 务的新闻事业的方针。 10. 新闻总署的设立 由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的是新
17、民主主义政策,新闻事业既有公营的也有私营的。因而新 闻事业的管理方式由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由中国共产党直接管理转变为由人民政府通过法律 手段予以管理,比较适合当时的社会性质和实际情况。 1949 年 10 月 19 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 院设置了新闻总署,由胡乔木任署长,范长江、萨空了任副署长。作为新中国领导与管理全国各 类新闻媒介与新闻工作的行政机构,新闻总署下设一厅(办公厅)、一社(新华通讯社)、三局(广播事业局、国际新闻局、新闻摄影局)、一校(北京新 闻学校)。与之相应,各大区设立新闻出版 局,各省、市设立新闻出版处。 11. 新闻总署成立后对建设新民主主义新闻法治建设所做的工作 新闻总署
18、成立后,为在全国范围内建设新民主主义新闻法制做了大量的工作,该署最重要 的一项工作是,制定与颁布有关新闻事业管理的法律规范性文件,以保证新闻事业正确发挥其 社会功能。这些法律规范性文件,一部分是新闻总署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起草制定,并由中 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布的。 作为国家的新闻行政管理机构,新闻总署还加大对有关法规的落实力度。一是主持了全国各类报纸的社会分工事宜。 1950 年间,新闻总署对于不同报纸之间的分工合作进行了具体规定。这次分工与调整,使新中国的专业化报纸增多而综合性报纸减少。各报各有重点,减少重 复,以节省财力。由于强调地方报纸地方化,以指导当地实际工作为己任,因而在一个市或一个
19、 地区办的向全国发行的报纸也大为减少。二是推出报纸“企业化经营”与“邮发合一”的新办法。 由于长期战争造成物资匮缺、纸价上涨。再加上社会购买力低、读者范围不广等原因,新中国成 立之初几乎所有的公、私营报纸都发生严重的亏损现象。报业经营管理十分艰难。对此,新闻 总署推出了报纸“企业化经营”与“ 邮发合一”的积极措施。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重视新民主主义新闻法制建设,使新闻事业的管理规范化、法制 化,避免主观性、随意性。但是,随着对私营新闻机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新闻法制建设的步 子日益缓慢乃至停滞,新闻行政管理机构逐渐弱化甚至被撤销。 12. 第一次全国新闻工作会议后新闻工作的改进。 新中国建
20、后,新闻工作与新闻业务怎样适应新时代的特点、满足新时代的要求,是摆在新闻 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问题。新闻工作与新闻业务的改进,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历史任务。对此党和政府首先要求新闻工作者继承和发扬党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新 闻工作与新闻业务的优 良传统,联系实际,联系群众,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1950 年 3 月 29 日至 4 月 16 日,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主持召开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 全国新闻工作会议,提出“改进报纸工作,加强与群众的联系”。在这次会议上,新闻总署署长胡 乔木明确指出,改进报纸工作,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联系实际 ;联系群众 ;批评与自我批评。此 后,中共中央、中宣部新闻总
21、署,新华总社又颁发了一系列有关文件。 根据这些文件的精神,新闻工作做出了许多重大的改进,以加强新闻工作与社会实际、人民 群众的联系。在新闻体制方面,实行采编合一制与总编负责制。此外,各新闻机构还建立起广泛的通讯员网与群众性的读报小组,在报纸版面上开辟了“读报组反映”、“读报组活动”等栏目。 在新闻宣传报道方面人民日报等报纸还进行通俗化改革,以期报纸更好地反映群众、引 导群众,从而与读者贴得更近。根据 1950 年关于改进报纸工作的决定的精神,各报确立了全 编辑部人员都有责任关心处理读者来信的原则,将党报的读者来信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广播收音网的普遍建立,是广播工作联系实际、联系群众的重要
22、措施之一。开展批评与自 我批 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新闻工作的一大特色,也是新闻工作联系实际、联系群众的一个重要 方面。 13. 这一时期新闻工作如何体现联系实际、联系群众,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方面,人民日报走在最前列。这一时期的报纸批评与自我批评工 作,其最显著的特点是旗帜鲜明、斗争坚决。 重视自我教育,开展问题讨论,是报纸批评与自我批评工作的另一个特点。在批评干部和 群众中的错误思想方面,许多报纸经常采用群众自我教育的方式,通过问题讨论,批评和克服一 些错误认识。 当然,这一时期的报刊批评与自我批评工作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批评言辞过于偏激、报道 内容失实等,甚至出现了忽视党
23、性原则的错误倾向。 14. 学习苏联经验对我国提供新闻事业的影响 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有着不少可供我国新闻事业借鉴的经验。首先,通 过学习苏联经验,我国新闻界系统地学习了列宁斯大林的办报实践、办报思想和苏联新闻工作 的传统。加深了对于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党性原则的认识。苏联的新闻工作经验在很大程度上 成了建设我国新闻事业新体制的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础。其次,全面学习与借鉴苏联新闻工作的 业务经验,包括 新闻的编辑、采访、写作以及经营管理和发行等方面的经验,使我国新闻工作者 的业务水平普遍得到大的提高。 15. 苏联经验的局限性 在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经验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脱离中国实际、对苏联
24、经验盲目生搬硬套的 教条主义错误,以致束缚了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从而阻碍了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这种教条主义的学习在报纸工作中的主要表现:一是片面强调不犯错误。二是每天一篇社论。 三是业务路子越走越窄。四是国际新闻报道片面性严重,各报袭用苏联的国际报道方法,不客 观、全面地反映国际形势。对社会主义国家只说好,对西方资本主义 国家只说坏,至于敌人骂我 们的东西,一概不让见报。 在广播工作方面的教条主义倾向主要表现有二:一是提出以中央台为基础、地方台为补充的办节目方针。要求地方台用较多的时间转播中央台的节目。其后果是削弱了地方广播联系 当地实际的作用,也影响了地方办广播的积极性。二是限制在
25、广播中开展批评,受苏联经验的 影响,认为广播不宜于进行批评,只能谈成绩,不能讲缺点。 16. 新中国成立初期新闻业推出哪些措施提高新闻工作者的业务水平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新闻业务的建设也出现了令人瞩目的发展与变化。新闻界推出了不少有力的建设性措施,以提高新闻工作者的业务水平。 首先,新闻界从最基本的纯洁语言文字、注重语法修辞做起,以端正文风。其次,为了提髙新闻工作者的业务能力,新华社还开展练笔运动。第三,新闻界为促进汉字改革、推广普通话、 实现汉语规范化做出了重大努力。此外,随着报纸摄影采访力量和新华社供稿能力的加强,报纸图片的运用不断得到改进。报纸上的照片数量不断增加,内容和编排形式也日渐
26、多样化。除了结合当前形式和任务及时编发画刊和专栏照片外,一些报纸 还创设了较固定的图片栏目,每期依据一个主题,陆续介绍各方面的情况。 17. 党和政府对于新闻教育工作的重视 新中国成立初期,一方面,党和政府对旧新闻教育体系进行全面改造。凡国民党直属的新闻教育单位,实行一律停办的政策;对其他新闻教育单位,实行改造与整顿的政策。 在人事管理上,改变和加强这些学校的领导力量,调配党的新闻工作者担任教职,并组织原有教师进行学习和思想改造,用无产阶级新闻观点消除资产阶级新闻观点。 在教学上,对新闻学专业课程逐步进行内容改革,取消原有的政治上反动的课程开设马列主义政治理论课,并组织学生参加政 治运动。同时
27、,党和政府创办新型的无产阶级新闻学校。 1952 年,高等院校实行大规模的院系调整,上海的华东新闻学院,暨南大学新闻系,圣约翰大学新闻系,中国新闻专科学校等并人复旦大学新闻系。北京的燕京大学新闻系并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改为编辑专业(后改名新闻专业)。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新闻系并人苏南文教学院(后并入苏州大学)。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立即大量创建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公营新闻机构,同时对私营新闻机构通过公私合营等手段进行改造,同时要求新闻工作者不断改进新闻工作,以适应新时代的新特点、新要求,并在 1956 年间开展以人民日报改版为中心的新闻工作改革运动。 1954 年,中共中央党校设立新闻班
28、,主要培训相当于省委机关报编委以上的新闻干部,聘有苏联专家讲课,同时开展新闻学研究工作。 1955 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创建,为新中国成立后新创办的第一个大学新闻系。 18. 经济生产新闻报道的重要成绩 在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 7 年中,经济宣传报道始终是新闻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 这一时期经济宣传报道的重要成绩,一是紧密配合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新中国成立初 期,人民日报社等新闻机构紧密配合恢复国民经济这一中心任务,重点宣传报道 统一全国财政工作、调整工商业、精简节约等方面的情况。二是突出报道国家重点建设的成就,展示国家经济建设日新月异的全貌,激励人们热爱祖国,投身建设的热情。三是让人民群众
29、充当宣传报道的主角,突出宣传人民群众中的先进 入 物与先进事迹。新华社、人民日报社等新闻机构,把介绍先进人物和先进经验看作是经济宣传密切联系实际和群众的一个重要报道方针。大批先进人物、 先进经验在读者心目中留下了光辉的形象,成为推动生产建设的强大的精神力量。 19. 政治外交报道的成 在政治宣传报道方面,人民日报社、新华社等新闻机构成功地报道了开国盛典、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等重大的政治、外交活动,为塑造一个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新中国的光辉形象做了重要贡献。此外,有关抗美援朝的宣传报道,也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宣传报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0. 新闻工作
30、改革的历史背景和指导方针 自 1949 年新中国成立至 1956 年,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体制基本确立,革命战争时期形成 的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与作风继续得到发扬光大,苏联新闻工作的经验给中国新闻工作者提 供了许多有益的借鉴与启示。但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一是教条主义和党八股严重;二是对苏联的经验与做法照抄照搬。 对于这一现象,广大读者十分厌恶,新闻工作者也深感不安,有的还上书领导,提出批评意 见,呼吁新闻改革。 1956 年后,新闻工作改革的时机与条件开始成熟。 4 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 会议上宣布了发展科学文化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简称“双百”方针)。 4
31、 月 25 日,毛 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指出“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 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 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他们的短处、缺点,当然不要学。”“对于苏联和其他社会 主义国家的经验,也应当采取这样的态度,过去我们一些人不清楚,人家的短处也去学。”毛泽东 的这一报告,不仅是社会主义中国在探索中前进的指导方针,也是即将出现的新闻工作改革的 指导方针。 刘少奇明确提出了反对教条主义和党八股问题。他的几次谈话,不仅为新华社、广播事业 的改革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而且更重要的是为即将到来的
32、社会主义新闻改革确 定了指导方 针。 21. 人民日报的新闻工作改革 1956 年 4 月后,一场以改版为中心的新闻工作改革运动在人民日报社内兴起。 1956 年初, 人民日报就已经开始酝酿新闻工作改革事宜,中共中央也指示人民日报要改进内容、扩大 篇幅,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7月 1 日,人民日报经中共中央批准,正式宣告改版。人民 日报改版后,面目焕然一新。最大的变化是在新闻报道上。报纸新闻数量大增。此外,言论明 显改进。 22. 这一时期新闻工作改革的重点 社论把改版的重点内容归纳为三方面: 第一,扩大报道范围。无论是社会主义阵营的或者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是通都大邑的还是 穷乡僻壤的,是直接
33、有关于建设的还是并不直接有关于建设的,是令人愉快的,或者是并不令人 愉快的,人民希望在报纸上多看到些,也应该多采集、多登载一些。 第二,开展自由讨论。有许多问题需要在群众性的讨论中逐渐得到答案。有部分问题甚至 在一个时期的讨论以后暂时也还不能得到确定的答案。有许多问题,虽然已经有了正确的答 案,应该在群众中加以广泛的宣传,但是这种宣传也并不排斥适当的有益的讨论。相反,这种讨 论可以更奸地帮助人们认识答案的正确性 。 第三,改进文风。报纸上的文字应该力求言之有物,言之成理,而且言之成章。 23. 新闻工作改革的全面展开 ( 1) 新华社的改革 在人民日报进行新闻工作改革的同时或稍后,中央和各地的
34、报纸、通讯社、广播电台也都先后进行改革,掀起了一个规模巨大的新闻工作改革热潮。 新华通讯社以建设世界性通讯社为目标,在提高新闻报道质量、改进国内通讯社工作、加强国外分社工作等多方面进行大胆改革,新中国成立后,新华社经过几年的努力,工作有了很大的进步,新闻报道的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新华社工作还存在着许多缺点。 1955 年 12 月, 毛泽东批评新华社在国外业务活动的发展上思想保守,行动迟缓,“驻者派 得太少,没有自己的消息,有,也太少”。刘少奇两次同新华社负责人的谈话,对新华社的性质与任务、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与国内和国际报道的改进、记者的工作与作风以及建设世界性通讯社、学习塔斯社等问题
35、提出了更为具体的意见,刘少奇要求新华社“成为世界性通讯社”。 根据刘少奇的指示和国内外形势发展的要求,新华社在认真检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 上,制定了新华社工作在建设世界性通讯社方面全面改革的规划:第一步在五年到七年内,新华 社应首先集中力量建设成为东方 (亚非地区)最有权威的世界性通讯社 ;第二步在十年到十二年 内,新华社应建设成为在全世界范围内可以和西方资产阶级各大通讯社相匹敌的世界性通讯 社。关于新华社的国内报道,也提出了一些全新的观念和改进措施。 ( 2) 广播工作的改革 第四次全矿播工作会议结束后,从中央台到地方台,各地工作改革全面展开,广播工作有了显著的改进。 一是改进新闻报道,
36、努力做到又多又快又短又好。各台根据自己的力量,注意增加新闻节 目的次数和容量,强调新闻时效性。二是贯彻“双百”方针,开展自由讨论,特别是纠正广播不得 开展批评的错误观念。三是努力办好文体知识以及社会群体等各类节目,并力求丰富多彩,满 足不同兴趣和爱好听众的需要。 ( 3) 新民报的改革 在新闻改革的热潮中,新民报等非党报也积极参与改革,提出了不少新观念,推出了不少 新举措。特别是重视新闻报道贴近读者、接近生活。 ( 4) 新闻理论与新闻业务的研究 在新闻工作改革中,研究新闻理论与新闻业务的空气也十分浓厚。复旦大学新闻系等新闻 教育与研究单位对报纸的性质与任务、读者的观念、指导性与趣味性、中国报
37、纸的传统等问题开 展了热烈的讨论。 24. 新闻工作改革的收获和意义 1956 年兴起的以人民日报为典型的我国新闻工作的改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新闻界的 一件大事。这次改革历时一年多,从中国实际出发,注重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办好我国社会 主义新闻事业开辟了道路,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首先,广大新闻工作者的新闻观念得到了更新与解放,这次改革冲破了教条主义思想的束 缚,破除了盲从迷信,认识到对于苏联新闻工作经验要有分析地加以借鉴,择其善者而从之,其 不善者则不盲从;其次,广大新闻工作者明确了要办好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必须从中国的实 际出发,认真研究总结继承中国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 与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新,使新闻 事业的社会主义内容与中国民族形式相结合。再次,这次改革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与支持。 当然,这次改革也有偏颇之处。在反对教条主义的思想时,有人又走向另一条极端,全盘否 定新中国成立后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经验的历史必然性和受益的方面。在对待旧中国资产阶级 报纸的传统问题上,有些人主张不加分析地学习和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