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重庆市巴蜀中学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语文.docx

上传人:花仙子 文档编号:137216 上传时间:2019-07-0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61.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重庆市巴蜀中学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7年重庆市巴蜀中学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7年重庆市巴蜀中学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7年重庆市巴蜀中学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7年重庆市巴蜀中学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7 年重庆市巴蜀中学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一篇论述类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绚丽之美 魏家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朴素为美是一种基本的生活观念,也是一种基本的美学观念。朴实无华,清新自然,成为美的最高形态。这一美学观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在强调“文以载道”的前提下,提倡文学艺术表现手段的质朴 与简洁,更能体现文学的实用价值。 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一般观念上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不但老百姓不可能有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自身的社会地位的享受,就是贵为天子的君主,也不应该一味地贪图享乐。尚书五子之

2、歌:“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彫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地等同起来,甚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国语楚语上:“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若于目观 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这是倡导朴实之美的最基本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原因,与此同时,传统美学观也就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了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朴素,作为一种美的形态,就是在这样一种前提下提出来的。老子在时代的变革面前,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上古社会去,因此提出了把“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3、”作为一种治国的原则。老子极端反对文学艺术的精巧与美丽,他认为,那种美丽的色彩不但对人的心理是一种摧残,而且对整个社会都是很可怕的腐蚀剂。在美与真的关系上,老 子认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既然如此,艺术创作就只能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作简单的描摩与再现,而无须作艺术的修饰,这正是老子的“无为”的政治理想、“大巧若拙”的社会理想在艺术创作领域的推广与贯彻,也正是朴素为美的美学观念的源头。庄子的美学理想从整体上看是追求宏大之美,其中的逍遥游、秋水等篇都表现出壮美的气势,但在对美的形态作论述的时候,他却更多地强调朴素、自然、平淡的美,这使他与老子的美学思想有着明显的一致性。 崇尚自然、平淡、朴素、简约,

4、本来是老庄美学思想的精髓,但在先秦时期,其他派别的许多思想家也加 入了对华丽之美的尖锐批判,这就很容易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美学思想传统。墨家从下层人民的立场出发,提出“非乐”的主张,曰:“为乐非也。”法家对华丽之美的批判态度更加尖锐,认为文饰的目的就是为了掩盖丑的本质:“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夫物之待饰而后行者,其质不美也。”不但把绚烂华丽作为“丑”的外表装饰,而且还同老子、庄子、墨子一样,把追求华丽之美同国运、民心联系起来,而且,儒家美学思想中本来就包含着“节用”的观念和“辞达而已矣”的主张。这样,不但是儒与道,而且又加上了墨与法,这四家的美学思想在朴素、自然、平淡、简 约、实用这诸多方面形

5、成了合流,更强化了朴素为美在中国美学传统中的地位,华丽之美也就成为众矢之的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朴素,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基本的美学观念,其合理性可以在文学艺术的创作上得到体现。 B.从上古到春秋,人们在观念上普遍强到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这跟但是的生产力水平有直接的关系。 C.老子人为文学艺术的美丽色彩璀璨人的心里,腐蚀整个社会,因而他极力反对文学艺术的精巧与美丽。 D.在朴素、自然、平淡、简约、实用诸多方面,儒、道、法 、墨四家美学思想的一致性,是朴素为美在中国美学传统中的地位更加巩固。 解析: 选项 A 偷换概念。“朴素”是

6、一种美的形态,“朴素为美”才是一种美学观念。 答案: A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 的一项是( ) A.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代,不论是老百姓,还是君王,在物质生活上都极其有限,这是最初提倡朴素为美的经济方面的原因。 B.“甘酒嗜音”“少私寡欲”“大巧若拙”“为乐非也”“节用辞达”,从美学思想来看,他们的本质是一致的。 C.老子反对华丽,提倡朴实之美,治国上,他提出了“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原则;生活上,他认为花言巧语不值得相信;艺术 创作上,他主张无需艺术的修饰。 D.老子和庄子的美学思想有明显的 一致性,他们都崇尚自然、平淡、朴素、简约;但二人在美学理想上有 明显的不同。 解析:

7、选项 A“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代”扩大了范围,“君王的物质生活极其有限”曲解了原文“不应该一味地贪图享乐”的意思。 B 项“甘酒嗜音”与后几者本质不同。 C 项“生活上,他认为花言巧语不值得相信”曲解了原文“在美与真的关系是,老子认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意思。 答案: D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华丽之美虽然一度被视为国家衰败、灭亡的因素,遭到尖锐的批判,甚至成为众矢之的,但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仍然占有一席之地。 B.我国传统美学观的源头就是朴素为美,它包括崇尚自然平淡、提倡朴质简约 等。这种美学观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其价值和意义。 C.如果一个艺术家只简单描摹与再

8、现客观存在的现实,我们也不能说他就是在推广和贯彻老子“无为”的政治理想和“大巧若拙”的社会理想。 D.一种美学思想一旦形成并稳定下来,必然会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对文学艺术、社会生活或政治道德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当然也不排除它有现代的局限性。 解析: B 项“我国的传统美学观的源头就是朴素为美”判断有误。 答案: B (二)阅读下边一篇小说,完成文后各题。 三代 唐勇 能买这么好的房子要运气,还要财力。 对于女儿的眼光,当老总 的父亲露出了赞许的微笑。“值,这样的地段 , 这样的别墅,三百万元买来放着都会赚钱。”“关键是那一个一百二十平米的私家花园,赠送版,想一想不美都不行。”女儿刘诗涵高兴起来

9、咯咯咯地笑出声。 “也不能空着,像得种点花草什么的。”妻子想了想又说:“小的水池、假山、葡萄架、亭子之类装饰一下吧!” “爸妈,现在全世界都崇尚绿色、环保、低碳理念。我提议在咱花园里多种些树吧!像桃、李、杏、梅、樱桃、枇杷啥的,可以看花开,还可以吃无污染的水果。负氧离子也多,亲,健康有宜。”读大二的诗涵接着说。 几天后,花园里便神奇地出现了几十棵树,像片小树林。有三棵樱桃树、两树葡萄、两棵杏树、两棵李子树、两株梨子树、三棵苹果树、两棵枇杷;一株柳树两株黄桷兰、一棵白玉兰、还有一株罗汉松一株丁香,两株红枫一棵槐树和一株银杏树一棵梧桐树。树大的如啤酒瓶粗,三、四米高;细的如撑衣棍只有一米多高。共二

10、十七棵树。 别墅三层楼装修好后三个月刘总全家搬了过来,正是春三月,花园里的果树也开花了,红的粉的白的,仿如云霞,花香四溢。附近的业主和前来聚会的朋友都赞不绝口,只有刘总从乡下来的老爹,似乎不大高兴,有时在花园里闷闷抽一阵旱烟, 叹口气说:“可惜呀!” 没多久,刘总老爹回乡下去了,说在大城市住不惯。进个屋还要脱鞋穿鞋啥的,在乡下还有几块田地他侍弄,就当锻炼身体。在这里,他除了和孙女一起给树松松土、浇浇水就没啥事儿,他歇不惯就走了。临走时他对诗涵说:“这树再长大些该挪窝了,不然可就可惜了。”诗涵笑着说:“爷爷,那叫移栽;行,我搬几株上快递公司给您寄过去,给您和奶奶解闷行不。”刘老爹摇摇头又叹了口气

11、,在乡下,他曾在一大片荒山上栽种了核桃树和花椒树。 头一年,花园里死了六棵树,也没有虫蛀虫咬,慢慢干枯死了的。第二年又死了三棵树。这一年诗涵 大学毕业,且顺利考取了研究生,她要念硕士课了。 父女俩坐在花园里,晒着暖暖的太阳。诗涵忽然对刘总说:“爸,我想到你公司去实习一下,不想死读书了。”刘总抬头诧异地问:“诗涵,你不念书啦!”“不是嘛,我想利用课余时间来学习学习,以后念完硕士还得出来工作嘛。增加知识技能、增加社会经验、增加工作能力。”诗涵说完后幽幽叹了口气又说道:“我现在知道爷爷为啥说树儿活不完叹气了,他是有栽树的经验呀!” 刘总喝了口茶说:“这样,你先到公司总经办去吧,先熟悉熟悉公司情况,然

12、后到几个部门去实习一下。对了,涵涵,咱花园里还有多少树 。” 诗涵认真地数了两遍回答说:“还有十八棵。” 刘总问:“如果让你总结?” 女儿故作严肃地说:“爷爷会说,这是由于果树栽培和种植技术不过关造成的损失。” 刘总说:“那只是一方面,是否该请园艺专家给咱这花园规划、设计、施工一下,现在咱这花园还只是个小树林呀!”他接着问女儿:“用你的专业知识总结呢?” 诗涵是学财务管理的,她很快回答:“固定资产损失百分之三十;直接经济损失购树款两万元,间接损失含人工费、运输费、挂果应得收益、管理成本等一万五千元;一共损失了三万五千元。” “算得倒挺精细”刘总看了看女儿,又看看 树;接着说:“人才,用好了是资

13、源,如果某部门用非所长,某部门所长之人过多就会闲置资源或引起相互间激烈 竞争 ,当然会有所损伤浪费资源。就像这些树一样。” 父女俩一时沉默了。 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爱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A.本文通过大量的人物对话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比如女儿对话中的“亲”“快递公司”等词汇,时代感强,也符合人物身份。 B.文中写“妻子”提议在私家花园里中上花草,既是为了变现“妻子”的生活情趣,又是为了与下文“女儿”的提议对比。 C.女儿想到父亲公司实习,是因为她李姐了爷爷叹气的原因,觉得人长大也要“挪窝”,要尽快到工作岗位上 磨练 自己。 D.父亲夸女儿“算得倒挺精细”,

14、是觉得女儿的专业知识掌握得不错,的确没有死读书,能够胜任到自己公司实习的工作。 E.文章以“父女俩一时沉默了”收束全篇,表现了父女二人内心的沉重,文字简洁,语言朴实,深化了主题,也引发了读者的思考。 解析: 选项 E、 D 就是文本内容表述不当,选项 B 则为文章特色概括不当 。 答案: AC 5.文中三人各从什么角度去认识家里的小树林的?请分别加以概括。 解析: 三人各从什么角度去 认识家里的小树林的,首先找出三人是爷爷、父亲和女儿,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分析。 答案: 爷爷是从农民栽培和种植果树的角度,父亲是从老总对人才资源进行配置的角度,女儿是从学生自身发展与财务管理的角度。 6.小说围绕三代

15、对小树林的认识展开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加以分析。 解析: 首先从情节本身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联系,然后分析对人物的塑造方面的作用,最后分析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方面的作用。如本题主题揭示上,通过不同认识的交流和碰撞,揭示了出身份阅历对人认识的影响,最后以父亲的话作结,“推树及人”,引发人才资源配置的思考,深化主题。 答案: 人物塑造上,通过不同人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差异,有利于表现了三代人的不同形象。特点:爷爷经验丰富、女儿聪明机灵、父亲沉稳深刻。情节安排上,通过对一件事的认识来串联情节,使得文章情节紧凑、集中。主题揭示上,通过不同认识的交流和碰撞,揭示了出身份阅历对人认 识的影响,最后以

16、父亲的话作结,“推树及人”,引发人才资源配置的思考,深化主题。读者感受上,通过对不同认识的比较,引发读者的思考,读者也可从中获得人生的启迪。 (三)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她的油灯至今依旧通明 1820 年 5 月 12 日,南丁格尔生于一个名门富有之家,父母都有着贵族血统,拥有两处庄园。她自幼便在家庭里接受教有。地的堂年,是在天堂的环境中度过。 家园里一片繁荣,家园外却是满目凋敝。她在当主妇、文学家、护士三者之中,毅然选择了当护士。然而在当时英国人的观念中,医院几乎就是不幸、 堕落、邋遢、混乱的代名词,与各式各样的病人打交道,是非常肮脏而危险的。为此,她与家人冷战数年。最

17、让她母亲不满的,是她无意于婚姻。 她拒 绝了所有的求婚者,展示出了自己冲破成规的勇敢的一面。 1854 年,英法为援助土耳其,正式对俄国宣战。英军的医护条件非常差,伤员死亡率高达 42%。南丁格尔立即表示愿自费率领四十名护士赴战地救伤。在斯库塔里,她把全身心都投入到救护工作之中。每当夜幕降临,她提着一盏小小的油灯,沿着崎岖的小路,在 4英里的营区里,逐床查看伤病员。士兵们亲切地称她为“提灯女士”“克里米亚的天使”。战争结束 时,人们甚至将地描绘为手执油灯与柳叶刀的不列颠尼亚女神。 1860 年,南丁格尔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所正规护士学校 南丁格尔护士学校。她对医院管理、部队卫生保健、护士教育墙训等

18、方面,都做出了越的贡献,被后世誉为现代护理教育的奠基人。她一生培训护士 1000 多人,撰写了大量报告和论著,主要著作医院笔记、护理笔记等成为医院管理、护士教育的基础教材。她的“担负保护人们健康的职责以及护理病人使其处于最佳状态”的护理理念,传遍世界。每所护士学校都以地的事迹为授课内容。 1912 年,国际护士理事会倡议世界各国医院和护士 学校以南丁格尔的生日为国际护士节,世界各地举行念活动,以此纪念这位英国护理学先驱、人类护理事业的创始人,激励广大护士继承和发扬护理事业的光蒙传统、以“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对待每一位病人、做好治病救人工作。 在此,给每月领着国家特殊津贴的护士们重提当年读

19、书期间日日口诵心惟的南丁格尔誓言: “余谨以至诚,于上帝及会众面前室誓:终身纯洁,忠贞职守。勿为有损之事,勿取服或故用有害之药。尽力提高护理之标准,慎守病人家务及秘密。竭诚协助医生之诊治,务谋病者之福利。谨誓 ! ” 材料二: 历史的记忆与遗忘 对今天正在欢庆护士节的人们来说,南丁格尔这个名字无疑是必须知道的,否则便不可原谅。 然而进入 21 世纪,一些不算友善的词汇开始与她的名字一同出现在传媒上。 2001 年 BBC的纪录片弗洛伦斯 南丁格尔:铁姑娘将她描述成“擅长操纵他人、神经质的、性压抑的女人”。片中声称正是因为她“才让成百上千的士兵无辜死去”。而在 2008 年, BBC 的纪录片弗

20、洛伦斯 南丁格尔抛出观点:“对她照管下数以千计的人们而言,这位圣洁的护士是死亡之吻。”另一部学术著作弗洛伦斯 南丁格尔,复仇天使的作者斯莫尔摘引的斯库塔里医院史料, 颇有说服力地表明,克里米亚战争期间里,南丁格尔掌管的那座军医院虽然僻处后方,死亡率却不降反升,长期高居榜首,甚至连并未受伤的病人也大量死亡 在此期间,南丁格尔听信旁人误导,认为这是士兵缺乏营养所致。尽管她的学识远优于多数政界人物,在公共卫生知识上却依然有所欠缺。 19 世纪 50 80 年代,南丁格尔的注意力转向了英属印度的农村卫生状况。其间,她坚定地主张,危害印度无数民众健康的霍乱不是一种传染病,因此不需要浪费公共资金对它进一步

21、开展研究,也不需要施行隔离检疫程序以控制它的蔓延。她在科学认识上的局根一定程度上阻 碍了对霍乱的現代实验研究的发展。此后数十年里,霍梦般缠绕着印度,夺走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对这位极富道德感与责任感的女性而言,不能不说这是一个黯局。 撰写历史来说,遗忘和记忆同样重要,而记忆 和后续的书写 是有选择性的,它像一束细细的光线,亮的一小片场景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光束以外的广大世界,却在无边无际的黑暗里保持着沉默。 在我们能够了解的历史事实,不是过去的全貌,而是在或长或短的时光中幸存下来的碎片。在这个“筛选”中,种种互相竞争的力量都发挥了自己的作用,最终将“曾经发生的历史”一点点塑造成“我们眼里的历 南丁格

22、尔突破时代局限做到了的事情,敬佩而激赏;对她由于时代局限没能做到的事情,批评却体谅 就是近 200 年后,我们对这位“提灯女士”或“复仇天使”比较公允的理解。 7.对两则材料的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南丁格尔家境优裕,出身高贵,但她突破家庭、时代的局限,义无反顾地从事与其身份极不相称的护理工作,值得“敬佩而激赏”。 B.南丁格尔手执油灯的光辉形象近两个世纪来定格在众多人心里,这一形象产生了广泛的效应和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广大的护士起了极大的鼓舞和激励作用。 C.根据材料二的观点 来看,材料一所描述的南丁格尔只是时光中幸存下来的碎片,“我们眼里”的南丁格尔是种种力量竞争

23、的结果。 D.材料二无意诋毁南丁格尔这个伟大的女性,意在告诫人们要拓宽视野,更多地关注被历史遗忘或筛掉的部分,才能对历史人物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解析: D 项“更多地关注被历史遗忘或筛掉的部分” 有误 。 答案: D 8.你对材料二中“光束以外的广大世界,却在无边无际的黑暗里保持着沉默”一句的含意的理解。 解析: 解答此题要将句子 放回原文,结合上下文理解。 答案: 南丁格尔的很多经历不为人知,被历史选择性地遗忘了。大量的历史事实湮没在历史的尘埃里,不为历史所记忆。 9.材料一,简要回答为什么对护士来讲“南丁格尔这个名字无疑是必须知道的,否则便不可原谅”。 解析: 主要结合南丁格尔的重要性以

24、及护士职业来分析原因。 答案: 她的主要著述是基础教材。她的护理理念传遍全球。她的事迹为授课内容。护士节年年欢庆。她的警言日日口诵心惟。 (四)文言文阅读 。 (一)阅读下面一篇古文,完成文后各题。 魏良弼,字师说,新建人,嘉靖二年进士。授松阳知县,召拜刑科给事中。采木侍郎黄衷事竣归家,乞致仕,事者奏衷潜入京师。帝怒,夺衷职。 良弻言衷大臣,入都岂能隐,乞正方者欺罔罪,不报。 桂萼初罢相,诏察其党。给事中刘世扬等议及良弼。以吏部言,得留。寻命巡视京营,勒罢提督五军梁永福、太仆卿曾直,罪武定候事郭勋家奴,论团营兵政之弊,又请发银米振京师饥,直声大著。会南京等以劾吏部尚书王琼被逮,良弼请释之。帝怒

25、,并下诏狱。论赎还职,仍夺俸一年。三迁至礼科都给事年八月,彗星见东并,芒长丈余。良弼引占书言:“彗星晨见东方。孚敬 专横窃威福,致奸星示异,亟宜罢黜。”孚敬奏良弼挟私。帝已疑孚敬,两疏皆报闻。给事中秦鳌孚敬竟罢去。 逾月,良弼复偕同官劾吏部尚书汪鋐。帝方向鋐,夺良弼俸。 鋐孚敬俱恨良弼。 元日,副都御史王应鹏坐事下诏狱。良弼言履端之始,不宣以微过系大臣。帝怒,再下诏狀。狱卒讶来耶 !”为垂涕。寻复职,夺俸,时孚敬复起柄政,与鋐修前郤,以考察后命科道官互纠,奏上十一人,孚敬益怒,拟旨切责,令吏部再考。鋐乃别纠二十六人,而良弼及秦鳌、叶洪皆前劾孚敬、鋐者,中良弼竟坐不谨割籍。隆庆初,诏起废藉。以年

26、老即家拜太常少卿,致仕,卒。天启初 ,追谥忠简。 甚矣佞人之可是也夫反成案似于明出死罪似于仁而不知其借端报复刑罚失中。 佞良之辨,可弗审欤? 履端:年历的推算始于正月初一,谓之“履端”,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 的一项是( ) A.甚矣 /佞人之可畏也 /夫反成案似于明出 /死罪似于仁而不知 /其借端报复 /刑罚失中 B.甚矣 /佞人之可畏也 /夫反成案似于明出 /死罪似于仁而不知其借端报复刑 /失中 C.甚矣 /佞人之可畏也 /夫反成案似于明 /出死罪似于仁 /而不知其借端 /报复刑罚失中 D.甚矣 /佞人之可畏也 /夫反成案似于明 /出死罪似于仁 /而不知其 借端报复 /

27、刑罚失中 解析: 文言文断句首先要理解该段的大致意思,根据文意来断句,也可以利用一些标志词来判断,会事半功倍 。 答案: D 11.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诏狱:可泛指关押犯人的牢狱:也可特指由皇帝直接掌管的监狱,意为此监狱的罪犯都是由皇帝亲自下诏书定罪的。 B.占书,即占卜的书。占卜,常指一种用龟壳、蓍草、铜钱、竹签或根据星象等来推断未来的吉凶祸福的活动,含有见微知著的原理,带有迷信色彩。 C.元日,即正月十五元宵节,也叫上元节,有吃元宵、观花灯、猜灯谜、舞龙、舞狮等习俗。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词“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描绘的就是元宵节的情景。 D.赞:纪传体

28、史书中篇末的评论性文字,常用来表达编损者对传主或事件的看法,不一定都是赞扬褒奖之词。 解析: C 项 “ 元日 ”应该 是正月初一。 答案: C 1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魏良弼宦海沉浮,几起几落,他历任松阳知县、刑科给事中、礼科都给事中、太常少卿等职,其间又伴随着被关押、夺俸、削籍,一生起起落落。 B.魏良弼为官 正直,名声显著。他在视察京城军营期间,劾罢梁永福、曾直使其被罢,判处郭勛家奴有罪批评团营兵政的弊端,又奏请发放钱粮来赈救京城的饥荒,由此名声大震。 C.魏良弼巧借星象,奏罢奸臣。十一年八月,东井座出现彗星,光芒一丈多长,他利用占卜知识,进言好

29、臣犯君,引起了皇上对张孚敬的怀疑,加上秦鳌的协助,张孚敬最终被罢官离职。 D.魏良弻是非分明,频遭打击。他为黄衷辩护,替马歇请释,给王应鹏开脱,又极力弹劾张孚敬、汪鋐,曾两次被关进监狱,遭到张、汪二人的忌恨报复。 解析: C 项“引起了皇上对张孚敬的怀疑” 有误 ,原文“帝已疑 孚敬”。 答案: C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良弼言衷大臣,入都岂能隐,乞正言者欺罔罪,不报。 逾月,良弼复偕同官劾吏部尚书汪鋐。帝方向鋐,夺良弼俸。 解析: 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答案: 魏良弼说黄衷是大

30、臣,进京怎会隐瞒,请求治告发的人欺君罔上之罪,没得到答复。 过了一个月,魏良弼又偕同同僚弹劾史部尚书汪鋐。皇上正信任汪鋐,罚夺魏良弼的俸禄。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文后各题 。 行舟忆永和兄弟 周必大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闭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 【注】周必大:北宋诗人,江西庐陵人,此诗写于作者乘舟北赴吴地(今江苏)途中。 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汉乐府 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诗句。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A.首联紧扣“行舟”写

31、自己水路,离家渐行渐远。“不计程”和叠用“几回”反映此行路途遥远。 B.颔联运用动静结 合的手法,描写图中景象“有日”“江阔”“浪生”表现诗人虽觉远行艰辛,但前途光明,将劈波斩浪,一展身手的心志。 C.颈联视听结合,描写时时浮现在诗人眼前的“数点家山”和正飞向诗人家乡的“寒雁”,表现了诗人满怀难于排遣的乡思乡愁。 D.这首七言律诗,用词考究。副词“犹”“自”“常”“正”的运用贴切自然,耐人寻味;动词“冻”则外呈乌云凝重之态,可见天气寒冷之意,内蕴诗人凄凉之心。 E.全诗以“行舟”为线索,由挂帆离家始,至吴地烹鱼结,一路行来,写景叙事,自然流畅。诗中不着一“忆 ” 字,却句句含“忆”,把自己对亲

32、人, 家乡的思念传达的含蓄隽永。 解析: B 项,沿途 日 色晦暗、寒云凝重、江面浩阔、波浪翻涌的景象,营造的是苍茫凄寒的意境,烘托暗淡凄凉的心境,表现路途艰辛。 E 项,错在“至吴地烹鱼结”,作者还没有到达吴地,还在途中的船上。 答案: BE 15.简要分析尾联是如何巧妙地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的。 解析: 本联用了鲤鱼传书的典故,通过叙述船工捕得鲤鱼,诗人期盼发现家书急令烹鱼一事,表现了作者对兄弟、家乡难以排遣的思念之情。 答案: 巧妙地借用船工捕得鲤鱼一事(事借的巧),在“鲤”前冠以“南来”二字,主观地认为它是从南方的家乡游 来的(或者说让鱼有了家乡的味道),从而表现自己深沉的思想之情。巧妙

33、地运用“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典故(典用得巧),写自己急于烹鱼取书,表现对家书的渴盼心情,从而抒发对家乡的热切思念。 (三)名句名篇 填空。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当有人纠结于取舍的时候,我们常常会借用孟子鱼,我所欲也中的“ _,_”两句来帮助他做出正确的选择。 我们与其用“在艰苦的环境中,才知道谁是真正的君子”来激励自己,还不如把论语中孔丘“ _, _”的作为座右铭,含义相同,雅俗有异。 困难重重,前途渺茫,似乎“ _”,但是只要不灰心,不放弃何愁不会出现“ _”的景象呢?(均填陆游游山西村语句) 解析: 本题考查名篇名句的识记和默写。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

34、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 答案: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三、语言表达 。 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部正确 的一项是( ) 能否取得好成绩,其实和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以及学习方法 休戚相关 ,脱离这三个方面去追求好成绩,无异于痴人说梦。 中美在大数据、云服务等多个方面都需要思想之间的碰撞,面对最为敏感的网络问题,推心置腹 的探讨才是妥当地解决问题的方式。 当中国步入商品社会后“顾客就是上帝”的理念被大力提倡,但这不等于说为顾客服务的人就是奴仆,顾客花了钱就可以 趾高气扬 。 台湾问题

35、说到底也是两岸中国人自己的事情,正所谓 疏不间亲 ,任何第三方势力都不能对两岸同胞所 做出的选择说三道四,指手画脚。 张嘉佳导演的摆渡人尽管有王家卫的监制,但由于导演本人缺乏经验,所以和王家卫亲自导演的影片比起来,自然也就显得 相形见绌 了 2016 年,我国五系标准化工作也已全面启动工业和信息化部, 毕其功于一役 ,于年初启动了五届技术各系统方案的最终实验。 A. B. C. D. 解析: 首先明确句子要表达的意思,然后分析成语的内涵,看是否搭配恰当 。 “休戚相关彼此间福祸互相关联,错。“推心罝腹意为把赤诚的心交给人家。比喻真心待人,正确。“相形见绌”与“显得”重复,错误。 “毕其功于一役

36、”:把应该分成几步做的事一次做完。正确。 答案 : C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 的一项是( ) A.随着南昌西汉海昏侯刘贺墓中竹书论语 知道篇的出土,让在汉魏时代就已失传的齐论版论语重新回到了公众视野之中。 B.美国新当选总统特朗普虽然在大选前曾质疑北约存在的必要性,然而美国与北约的防务合作仍然是美国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支柱。 C.从现实情况看,我国制造 业成本上升是勿庸置疑的,但仅从一点匆忙得出“中国制造”前景堪忧的结论,未免有些简单和片面。 D.12 月,京津冀区域持续多日的雾霾,主要是由于秋冬季节,燃煤供暖等原因加重了污染排放量,很容易形成,重污染天气。 解析: A 项,缺少主语,删掉

37、“随着”或“让”; B 项,语序不当或中途易辙,应将“虽然”放在“美国新当选总统特朗普”之情; D 项,句式杂糅,删掉“原因”,最后一 个 分句主语残缺。 答案 : C 1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科学同样要有美感,技术创新也能很诗意,如果把科技比作繁茂的大树,效率和性能是其 _人文要素则近乎于 _。没有树干,枝叶无所依存,剥掉树皮去除叶子树干不过是根木头科技不能只有理性思维而缺少诗性思维,否则就难免枯燥无趣。以城市规划来说,许多城市的新城区道路宽度,公共广场都唯宽大是从,不仅 _,而且也 _既浪费也没有特色。 A.树干 枝叶 不讲科学 诗意无存 B.树

38、干 枝叶 诗意无存 不讲科学 C.枝叶 树干 不讲科学 诗意无存 D.枝叶 树干 诗意无存 不讲科学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要结合上下文的内容分析。 答案 : A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诗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字。 “一阴一阳之谓道”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论断。那么 首先 ?万事万物都存在这种关系,比如自然界的天地、四季、山水、风火等都有阴阳之别,其次阴阳两种属性尽管是对立的, ,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互相配合,才能化生万物再次,阴阳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比如泰与否损与益等,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上所述可见,阴阳两种属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39、。 解析: 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要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前后的照应 。 答案 : 阴阳二者是什么关系呢 阴阳是互相对立的 但也是互相依存(统一或配合)的。 21.下面是某项技能训练的成绩曲线图,请简要概括练习成绩变化的三个特点,没点不超过 6 个字。 解析: 图文转换的题目主要是概括图文反应的内容,针对反应的内容提出自己的建议等类型的题目,答题时 注意搞清图表的要素之间的关系。 答案 : 总体不断提高 有起伏 增幅渐小(增速渐慢或前快后慢)。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某报给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提了如下建议: ( 1) 要留意报纸,杂志边

40、角处的广告。 ( 2) 将一件电器完全分解并重新装上。 ( 3) 去一次最危险的职业场所。 你认为以上建议中哪一条最不可思议,而又极有意义?请谈谈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解析:本题属于材料作文。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材料写作, 如本题选择关注身边的报纸边角的广告,从某种意义上说,生活是由一个个细节组成的,我们常常为没有重视某些细节而付出惨重的代价,比如写错一个字,算错一个数。我们也常常为一些细节而感动,比如一句暖人心的话,一个细微的举动。细节的背后是人生,是情感,是事业。“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说的就是细节的重要性。只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能够自圆其说即可。在行文中注意结构的清晰,观点的明确,没有牵强的痕迹。 答案 :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